知恩反哺文言文
1 知恩反哺文言文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攻,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编辑本段]译文 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
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的站起来。
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会有杀人的念头。”于是给他们酒喝。
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
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到了以死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
亡:丢失方:正在是:这是居:过了溃:冲破卒:终于即饮之酒:就给他们喝酒知恩图报的图:考虑。
2 知恩反哺 文言文翻译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3 关于感恩的古文名句大全1、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感恩的名言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5、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6、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7、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8、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9、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10、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11、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
——肖楚女12、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13、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日本谚语14、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日本谚语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16、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日本谚语17、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中国谚语18、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19、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2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21、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2、知恩图报,善莫大焉。23、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24、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25、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26、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27、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28、可怜天下父母心。2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30、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3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32、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33、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34、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35、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36、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7、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3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39、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40、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41、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42、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43、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44、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45、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46、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4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4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4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5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5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5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53、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54、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
——莎士比亚55、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56、茄子花朵朵结果实,父母话句句是真话。
——日本5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58、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59、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60、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61、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62、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
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63、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
——英国64、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65、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狄更斯66、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6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法)罗曼·罗兰68、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69、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70、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71、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
——惠特曼。
4 知恩图报的古文翻译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马肉。
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
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的人会死。”于是给他们酒喝。
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
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秦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秦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打败晋国,并把晋惠公抓了回来!出处选自《说苑·复恩》《说苑》,西汉刘向撰。
刘向,西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
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
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
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典故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赵盾(谥号“宣”,后世通称赵宣子,晋国正卿)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
他看见一人面黄肌瘦,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赵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
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后来,晋灵公(春秋时代著名昏君)想杀赵宣子,在搏斗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赵宣子得以脱险。赵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
赵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原来那名病汉武士,名叫灵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侠士之一。
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寓意从秦穆公的角度: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
从杀马人的角度:知道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习题文章最后用“徳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做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如何施恩于人,又获得回报。
骏马被人斩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来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战胜了晋国。
题目中“知恩图报”的“图”,解释为(考虑)文学常识《说苑》:西汉学者、文学家刘向编撰。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官至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受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等,前后几近二十年,撰成《别录》,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他编撰的《新序》、《说苑》,是分类撰编先秦至西汉史事。相关的名句1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2 饮水不忘挖泉人3 怀着感恩的心去做人做事4 千恩万谢5 感恩戴德 戴:尊奉,推崇。
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6 恩深义重: 恩惠、情义极为深重。也作“义重恩深”。
褒义。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因爹妈执意不从,故把儿子玉郎假妆嫁来。
不想母亲叫孩儿陪伴,遂成了夫妇。恩深义重,誓必图百年偕老。
清;袁于今《西楼记;卫行》:崎岖古道,教伊浪游,繁华别院,与奴遣愁,义重恩深难消受。7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也作“恩重如山”。褒义。
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恩重泰山,未有毫发酬。”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
恩重如山,感深至骨。”8 大恩大德: 恩:恩惠;德:恩德,好处。
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褒义。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大恩大德,将何补报。
5 关于知恩图报的格言或诗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泰戈尔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
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
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
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萨克雷
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
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 ——藏族谚语
6 乌鸦反哺的故事原文乌鸦反哺的故事原文如下: 很早以前,有一个孩子不孝敬爹娘,爹娘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交给舅舅。
舅舅是个放羊倌。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有办法。
他对孩子的爹娘说:“把外甥交给我吧,过一段时间他会回心转意,成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的。”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
舅舅见了外甥,既不骂,也不打,二话没说,把一只羊鞭递给了外甥。 六月的一个晌午,太阳象火球一样烤着山坡,鸟儿都藏在树荫里不出来了。
舅舅也把外甥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有几只小乌鸦在炎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
外甥好奇地问舅舅:“这几只小乌鸦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舅舅指了指大树上的鸟窝说:“鸟窝里有一只老得飞不动了的乌鸦,正仰着头、张着嘴,等着它的儿女们一口一口喂食呢。要是没有这些懂事的小乌鸦喂它,它会饿死的。
老乌鸦自从生育了子女,它们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地觅食喂养自己的子女们。在老乌鸦年迈无法出去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便会出去寻找可口的食物孝敬老乌鸦,照顾老乌鸦,并且从不感到厌烦,直至老乌鸦自然死亡,这就叫:“乌鸦反哺”!外甥一边听,一边默默地低下了头。
停了一会儿,舅舅又说:“乌鸦还知道反哺、人难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吗?”外甥听了舅舅的一席话;懊悔地哭了,从此以后,他成了一个孝顺的孩子!
扩展资料:
乌鸦反哺的道理: 鸟类都知道长大后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何况是人类呢!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因为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所以与西方文化不同,东方历史中执政者无不把“孝”,作为立国之本去美化,作为驯化子民的第一课,来大肆宣扬,它培养了一代一代对“父母官”顺与忠的奴才,甚至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
“孝”,是对父母长辈的一种感恩行为。孝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有《二十四孝》,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结而成。在这些古人当中,有老莱子穿上戏服,举办家庭演唱会,把老母亲逗得哈哈大笑,叫“彩衣娱亲”;有王祥脱得一身光溜溜,睡在冰面上,融化了冰,鲤鱼被其孝心所感,自动跳了出来,王祥的继母喝鱼汤治好了病,叫“卧冰求鲤”。 这些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二十四孝》故事,离我们太远。这里要讲述的,李世民敕建龙牙寺,把古人的孝行拉近了,就在湖南益阳,咱们桃江县。
有人好奇了。李世民一代圣主,远在国都、繁华的西安城,桃江古属梅山地域,位于安静的资水河畔。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日理万机,他又如何想到要在桃江修建龙牙寺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莫急,莫急。
有龙牙寺,就得先有龙牙。又有人提问了。虎口拔牙难!拔龙牙这种神物,可不更难上加难!快说,究竟是个什么来历?
这颗龙牙的来历,得往两晋南北朝追。
神话中龙的种族里,除了唐僧的好伙伴小白龙,其他的都喜欢干点坏事。话说当年真武祖师锁孽龙于浮邱山火云洞,孽龙不思悔改,偷偷将火云洞打通至洞庭湖底,所幸被真武祖师及时察觉,邀请了仙人许崇君一道,两位仙人双双守住洞口两端,并合力在罗溪瀑布上首吉安仑(岭)设下困龙棋局,棋局不解,孽龙就无法解困。
但是百密一疏。多少年后,一名樵夫打柴至吉安仑,捆柴火时,不慎被挑柴的钎担绊倒,后脑勺正好磕到一块巨石,血如泉涌,很快气若游丝。说时迟那时快,巨石周围突然交错冒出黑色光芒与白色光芒,将一道道鲜血重新逼回樵夫的脑袋里。樵夫恢复如初,清醒了过来,但见身旁的巨石缩小到了三米见方,且黑白相间,宛如一幅棋盘,就是没有棋子。樵夫知道棋盘石是神物,恭敬跪拜,下山向村里人提及,村民普遍来拜,竟香火延绵至今。
原来,困龙棋局已深具灵性,不忍心樵夫就此失血而亡,出手救了樵夫。却因此耗费灵力过多,孽龙趁机得以脱困火云洞,东躲西藏,最后潜伏在桃江县三堂街镇资水河段。
当时桃江有一名得道高僧,叫释善全。释善全长老秉承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理念,说服真武祖师和许崇君二位仙人暂缓擒龙,决意讲经感化孽龙。就这样,长老在河边,孽龙在水底,一个讲经,一个听经,不知经过了多少三百六十五个日夜,孽龙爬上岸来,朝着释善全倒身便拜,彻底改邪归正。
孽龙感激释善全长老,百般思考报恩的法子。龙珠?修炼千年的宝贝,交出去就得变回小蛇一枚,不成。龙筋?哪吒使着它登上了封神榜,可一旦抽出去也是性命攸关大事,还是不成。思来想去,孽龙留下了一颗龙牙,就在释善全长老讲经授道之处,江畔的三堂街镇,由长老和弟子们代代守护。三堂街镇得龙牙灵气庇佑,人口繁衍生息,竟然发展成一个熙熙攘攘的商业镇,镇上手工业发达,主产砚石、土布、土纸、雨伞、纤缆、竹木器、副食品等,成为附近修山、沾溪、大栗港、鲊埠、武潭、汉寿等地域的中心集镇,商铺云集,船只穿梭往来。
再说到贞观十二年,李世民的母亲窦太后,背部生了一个大肿瘤,想尽了办法,可怎么也治不好,疼痛难忍。母子连心,李世民恨不得把肿瘤移到自己身上,来代替病痛。太医们遍翻古籍,终于不负众心,找到了一个对症偏方。不过,这个药方需要用龙牙作为药引子!这岂不是天大的难处!
传说中人们把龙骨进行了神化,其实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中华草本》和《中华药典》均记载有龙骨性味及功效、验方。我推测,释善全长老收藏的龙牙或许就是一枚犀牛角,同样来之不易。
此时李世民长吁短叹,对母亲病痛的忧虑和牵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世民本有头风之疾,就是高血压,这一番折腾后,竟然也病得起不来床了。长孙皇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大唐天子肩负国事重责,病不起呀!她提出了建议:下公告寻访龙牙,在全国范围内张贴,主动上交者重奖,提供线索者,亦重奖。
和当代的划治差不多,当时的桃江在益阳县治下,益阳县又在长沙郡治下。布告层层张贴,又由各乡正、里正和村正发布到了桃江各处,最终到达了三堂街,被守护龙牙的道元长老获知。
当时唐天子李世民以亡隋为戒,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政治上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获得万民爱戴。因此,道元长老爽快地把珍贵的龙牙献上了朝廷,并且拒绝了奖赏,只提请朝廷为龙牙修寺。
龙牙果然发挥了神效,窦太后药到病除!李世民高兴万分,提起御笔,写下“龙牙寺”金晃晃三个大字,传旨尉迟恭、秦叔宝两位大将各领三千精兵,火速奔赴桃江,修建龙牙寺。从此龙牙寺矗立在资水河畔,寺里殿宇重重,一共九重:山门、大佛殿、罗汉殿、梵堂、观音殿、左右斋堂、钟鼓二楼,雕梁画栋,雄伟壮观。龙牙寺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三十六幅壁画,从困龙棋局救治樵夫,到释善全讲经化龙、从孽龙报恩留牙,到道元和尚献龙牙治病,从唐天子敕建龙牙寺,到庙宇建成金光大放,画风神奇瑰丽,形象浓墨重彩,宣扬中华传统美德,永远敦促着后人常怀向善,常思感恩。
从此龙牙寺所处的村子被称为龙牙坪村,村子两旁的山,也都改了名字。为啥?尉迟恭兵马以黑色旗帜号令,他驻扎的山峰,遍插乌旗,叫乌旗山。秦叔宝的兵马以**旗帜号令,那山,当然就叫黄旗山。
龙牙寺于唐代元和年间及元代至正年间两次重修,至明朝末年,征西巡抚、桃江籍人士郭都贤曾撰联于山门:万山风雨锁龙宫,被樵子留连,看破一盘棋局;千古水云迷洞口,问渔郎消息,放开几片桃花。抗日战争时期,龙牙寺毁于日军的烧杀掳掠,现仅存庙旁古井,深20余丈,也已经断流。乌旗山、黄旗山周围还有锣鼓寨、点将台等古迹可寻。
在常熟遍访古刹名寺,对于我这个学园林出身的人,是历年来行走江湖中有关寺观园林的现场写生实录版了。 漫步在春日的深山崾岩之下,体味禅意盎然的“无人之境”,呈现了天地间的白云幽石、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池泉古寺等自由清静的形象,其中隐隐然皆有佛在,可说是以佛对山水,以禅悟天地,亦即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真是合了庄子的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的境界。
宝岩寺,江南第一财神殿
宝岩寺、兴福寺、藏海寺、三峰清凉寺被称为虞山四大名寺。据民间传说,这四大名寺各司其职,有主天、主地、主平安,而宝岩禅寺则主奉财。
第一站就到了宝岩。虞山宝岩的杨梅树让我们叹为观止,漫山遍野,无处不在。初名延福禅院的宝岩禅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坐落于松林叠翠竹林成海的虞山第一湾宝岩湾,寺后的老虎洞相传为古代藏宝之处。常熟民间历来就有到宝岩“看杨梅,烧莳香,敬财神”的习俗,历经900多年不衰。当年,宝岩寺还广受吴越国王钱�、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的恩泽,也是华章难叙个中因缘了。
既然是以主奉财神而名的寺庙,宝岩寺的财神殿自然器宇轩昂,占地达7亩,文财神比干笑容可掬,武财神关羽威严无比,有“江南第一财神殿”之称。
三峰寺,万株松树青山上
第二站的三峰寺位于兴福寺西北虞山第三峰,系南朝梁代古刹,龙殿古银杏是千年沧桑的见证。寺内胜迹众多,有寂照堂、翁相国读书处、法华古钟、六朝古松。寺西南有万松林,层峦叠嶂,万松连云。古人在寺前题联云“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望海阔天空。”“三峰松翠”为虞山十八景之一。
三峰寺也大有来历。其寺前门额,便是寺僧超揆在清康熙帝南巡时,特地迎驾到苏州,奏请御书获赐的。三峰清凉禅寺始建于南朝梁代,那是佛教鼎盛时期。
据文献记载,其时寺宇占地甚广,建筑宏伟,有三门、七殿、四阁、十六堂、两亭、两楼、一轩、五房、五院、一庄,大小屋宇上千间。至明代嘉靖年间,几近废圮。后经万历年间多次重修扩建,渐有拓展。清代后期,遭战乱所毁,又经数位高僧主持筹划,屡获修葺增建,渐成江南名刹。附近的“万松林”古木森森,浓荫蔽日,吸引了诸多名人雅士寻访踪影。最为著名的就是清代两朝帝师翁同�也常来寺内“闻思阁”闭门读书,“寂照堂”的匾额就出自他的手笔。另因高僧云集于此,僧才辈出。爱国僧人黄宗仰当年就在三峰寺受戒四年之久。
抗战期间,日寇侵入常熟,万松林被毁。解放后,经过植物造林,品种也增加了从国外引进的火炬松、湿地松等,“万株松树青山上”已成了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标志物。
藏海者,莲花藏世界海
藏海寺雄踞于虞山剑门绝巅拂水岩之上,是常熟地处最高的佛教丛林,也是一个著名景点。寺既在山巅,而为何取名“藏海”这个疑惑,终于在国学大师钱仲联所撰的《重建藏海寺碑记》中得到了解答。原来,“藏海者,莲花藏世界海之简称也”,真叫人叹服佛学的精深。
始建于宋代的藏海寺,初名觉海庵。明代因庵处拂水岩之东,称拂水东庵。乾隆司邑人陈士煌增建大悲殿,渐具规模。但1934年全寺毁于火灾。近年由佛教协会重建。藏海寺名闻江南,还有一个“报娘恩”的故事。清初,被顺治皇帝尊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的高僧通�,由京返乡(江阴)途中来游虞山,深为拂水东庵内外的人杰地灵所吸引,遂应请主持庵务。后其母大慈老人亡故,通�和尚经皇帝恩准并施金,将母葬于庵内大悲殿之后,建报恩草堂大慈大人墓塔,又由吏部尚书金之俊题谒勒石。通�和尚的孝心传为千古佳话。至今,每到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百姓自发成群结队上山进香,上藏海寺进香已成了常熟民间“报慈恩、念亲恩”的重要方式。
藏海寺现在的山门原为报国院之正门,为仅存的明代建筑。上世纪90年代重修时,改为藏海寺的山门,而将报国院真武殿西移重建于今址。门额“藏海寺”三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两侧有于右任早年手书唐王维《青龙寺》联语:“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山门内正中广场,古木银杏高耸入云,宝鼎香烟缥缈不绝。
大悲殿再向东原为拂水东庵址,现辟为东园,草坪、水池、曲廊、花木,参差起落,曲折有致。乾隆年间《祖师庙归僧收管碑记》及1995年《重建藏海寺碑记》分别立于曲廊之壁。碑记的最大好处就是,在一块块精心雕琢的好石头上,刻下寺庙沿革、历代废兴、重建经过以及景观特点、命名含义等等的前世今生。
藏海寺向西一墙之隔为报国院,院内有真武殿,殿前另有庭院和殿门。周边的梅岭、小径、古木、曼花,都让我久久徘徊,沉醉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精深妙高。
兴福寺,禅房花木深
第四站当然是原名为“破山寺”的兴福禅院了。兴福寺位于常熟北郊虞山北麓。据地方文献记载,在佛教大盛的南北朝的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慈寺”。至梁大同年间,拓建寺基时挖到了块石头,清除石上泥土后,发现此石纹路左看如“兴”字,右看象“福”字,于是,这块“兴福石”便保留了下来,而寺名也因此而改成了“兴福寺”。唐代诗人常建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后,寺名声更盛,历代文人名流题咏甚多。
而常少府诗中称之为“破山寺”也是大有来由的。据古籍载,相传唐代贞观年间,一条白龙变化为白胡子老翁,常到兴福寺听高僧讲经。后揭谛神化作一条黑龙与白龙相斗,白龙冲山而去,寺前山坡为之破裂,故称“破山”。破山寺因此而得名。而寺前破裂的山坡则形成了一条山涧,称为“破山涧”,因与龙有关,又称为“降龙古涧”。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懿宗特赐破山寺 口大钟。成通九年又赐“兴福寺”匾额,于是又恢复了兴福寺原名,延用至今。寺也屡建屡毁,不一赘述。
目前所见的兴福禅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全国重点寺院后,寺得到全面恢复,成为常熟最大、最著名的寺院及游览胜地。周边有破龙涧、罗汉桥、四高僧墓、联珠洞、舜过泉等景点。特别是又名胜果泉的舜过泉,在四高僧墓之南。呈长方形,纵横各米左右,石壁刻有“舜过泉”三字。泉水出于此地,虽久旱而不涸,水清醇之极。相传虞舜过此曾汲泉而饮,故名。昔日,王四酒家取此泉水酿制的桂花白酒甘醇芬芳,质佳味美,成为常熟特产。走的时候,还特地买了几瓶回去慢慢享用。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轻吟常少府的《破山寺后禅院》,细品米南宫的清绝书法,甚而是一方石印、一池清泉、一叶小舟、一瓣落红、一�古墓,大自然对于常熟,对于尚湖,对于虞山,实在是恩泽有加,实在是福德绵长的。
就在这乐放逸、好林薮、避嚣烦、寄情赏的山山水水里,如入无人之境。不知是物观我,还是我观物。焉或是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知恩反哺文言文
本文2023-10-11 12:19: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0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