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墨都有哪些程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古代制墨都有哪些程序?,第1张

原文:(原创,请勿复制。知道搜不到,所以就自己翻译帮你啦。你很幸运。)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菜籽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本朝)推重徽郡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jiù)居(客居)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烧)者也。

译文: 凡是制作墨锭都是将物体燃烧取其黑烟的细粉末,加水加胶制成液体,再浇注在模具中,干燥后即成。用桐油、菜子油以及猪油为原料制作墨锭的占十分之一。用松烟为原料来制作墨锭的,占十分之九。凡是制造贵重的墨锭,本朝推崇徽郡(安徽)人制的墨。他们认为装载桐油很辛苦,于是便派人客居在荆(荆州)、襄(襄樊)、辰(辰州)、沅(沅陵),因为这些地方的桐油价格便宜,就地把这些桐油烧制成烟(粉末)携带归来。如果这种墨写在纸上,阳光横射在纸上泛红光,就用紫草汁浸染灯芯用来点灯用。(也就是不合格品)

墨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型态的存在。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书法讲究点墨。用墨要富有感情、赋予激情,才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墨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纯正加工精细,上等的墨极为细腻、香醇而细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加工时捣件的次数,捣杵次数愈多愈细腻,据说一臼捣杵有上十万次的

中国的墨是碳墨。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全家赐国姓“李氏”。从“李墨”名满天下。宋时李墨的产地歙县改名徽州,“李墨”改名为“徽墨”。

徽墨

我国古代素来以“徽墨”为墨中之魁。 徽墨,顾名思义,就是产在古徽州的墨。“徽墨”的“徽”,当然指的是由安徽省古徽州府所辖歙县、黟县、祁门县、休宁县、绩溪县、婺源县等“一府六县”组成的“古徽州”。

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掺入20多种其他原料,经过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素有“香彻肌骨,渣不留砚”之美称。徽墨的色泽可分为焦、重、浓、淡、清“”五个层次,墨色历千年而不褪,油墨黑润赛漆,淡墨丰韵如神;用于书画变化无穷,妙趣横生。它的两面还镌绘各种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

色素制造

用色素制造的墨水一般参有其它物质来防止色素被擦掉。这样的墨水一般不渗入纸内,因此在印刷时使用的墨水可以降低印刷的成本。

染料制造

用染料制造的墨水更强烈,但这样的墨水一般是溶在水中的,它们渗入纸内,并可能渗到纸的背部,因此它们在印刷中有一定的技术障碍。因此这样的墨水一般使用干得非常快的溶液或在印刷时设法加速墨水的干燥。其它的技术有使用比较硬的纸或使用特别的纸。

常用颜色

墨水的常用颜色有红、黑的像墨水和蓝黑三种。红墨水一般用来批改作业,使用范围较小。蓝黑墨水颜色超白,很易褪色,书写流畅,是人们学习和工作中书写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墨水。黑墨水以碳素墨水最为理想,黑墨水没浓度,有光泽,写在纸上黑白分明,十分醒目,用来写钢笔字或书写钢笔书法作品,效果最好。

注意事项

墨水要使用同一牌号、同一颜色的,不能混用,否则,会产生沉淀,不利书写。每次书写完之后,应及时套上笔帽,否则,笔尖上的墨水会被晾干,再次书写时下水就不畅如果要换一种墨水使用,应先将笔洗净晾干再灌注新的墨水。

更多精彩: 定制家具十大品牌 http://wwweberycomcn

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100余人,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沈珪、叶茂实最具代表性,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制墨范例。

张遇,黟县人,他是宋代油烟墨的创始者,以制“供御墨”而闻名于世,他制的墨因加入了麝香、金箔而称为“龙香剂”,其配方一直相传下来,成为墨中极品。“张墨”为历代收藏家追求的瑰宝。其子张谷、孙张处厚都是一代名墨工。

潘谷也是宋代有名的制墨大师。据宋代古籍记载,在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时,“赵文秀笔及潘谷墨”,经常是文人争购的对象,所以当时收藏潘谷墨的人很多。宋陈师道撰《后山谈丛》称道:“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败。”

潘谷不但精于制墨,而且善于辨墨,凡墨只要经过他手一摸,便知精粗。宋代学者何蘧在他所著的《墨记》中说,有一次黄山谷将自己所藏之墨请潘谷鉴定,他把墨囊一触,便告诉山谷说,这是李承晏的软剂,如今已经很少了。潘谷又拿出一囊说,此谷20年前造者,今精力不及,无此墨也。黄山谷取出一看,果然如此。

潘谷在制墨上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在封建社会,这位技艺高超的墨工。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宋时徽州每年进贡佳墨千斤。”

潘谷之佳墨,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被列为贡品送到宫中,作为封建王公贵族的欣赏品。虽然一代墨仙所创之墨早已不见,但从徽墨之发展亦能看到潘谷的贡献。

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他曾经得到宋孝宗犒赏缗钱两万的奖励。沈桂以松脂、漆滓烧得极黑的烟,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他是漆烟墨的创始者。

 墨汁和墨锭,都是供写毛笔字用。但后者需要磨,还得准备水和砚台,很不方便。然而两者的身价却大不相同。你听过有人在收藏墨汁吗?听过墨汁在古董拍卖会上飙出天价吗?

 墨就有!海峡两岸的故宫博物院都藏墨超过万锭,而2007年在大陆某个拍卖会上,有锭直径才88公分的清朝乾隆「御制咏墨诗」圆墨,成交价高达人民币1288万元(约合新台币640万元),吓死人!

 墨怎么会那么高贵值钱?记得学生时代用的墨,黑黑的不起眼,还带点怪味。除了上书法课不得已,没有人要接近它。只在要捉弄女生,或想报复喜欢修理人的老师时,才想到墨的好处,而偷偷甩些墨汁到他们身上。

 对墨的刻板印象,其实来自当时所接触到的,都是廉价的学生墨。墨肆(即制墨的作坊)很早就有市场区隔的概念,知道学生买不起好墨,练书法也不需要好墨,当然品质差些又带怪味。不过好歹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也算知识分子,墨上面还有些励志的词,如「胸有成竹」、「龙门」、「金不换」等,聊供起码装饰。

 至于卖给商家记帐用的墨,品质往往更差。它做成圆棒形状,上面什么装饰都没有。顶多在一端打个洞,好穿条细绳子从梁上悬挂垂着。这样要磨墨时拉下来,不用时挂上去,不占桌面不用收拾,还真方便。

 现在古董市场里快速升温的,当然不是这两类墨。在超过三千年的用墨历史里(甲骨文的出土文物上,就已有用墨写的字),墨的品质和型态不断演进,和用墨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切,墨上的文字和雕饰也日益精美。而墨的用途,也随着这些变化,更多采多姿,增添了墨的收藏价值。只是这一切,往往在墨的层层漆黑面纱下,被人漠视忽略!

 虽然如今几乎没有人用墨了,但在钢笔、原子笔及打字机、电脑普及前,墨在中国文人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供书法绘画,也被拿来欣赏把玩,同时兼具送礼、教化的功用,甚至有人在墨上记录自己的事迹或游记,使得墨可用来记事与纪念。在媒体还不发达的民国初年,纪念墨还被当成一种小众宣传工具,难以想像吧!最令人惊叹的是,墨竟然被做成药,具有疗效,如果是你,敢吃吗?

 一、赏玩

 就像现代人流行带些公仔、吊饰一样,古代人也喜欢弄些玉佩、牙雕之类的随时把玩。墨,因为它与文人固有的亲密关系,以及在制造过程中的可塑性,也被精心制成文玩,广受欢迎。

 看看这锭砚台造型的墨,约三分之二张名片大,正面上方雕饰莲叶竹叶,背面雕绘出部分重叠的两张荷叶,枝叶纹理分明;小巧玲珑十分讨喜。加上墨身涂漆光滑乌溜,把玩搓磨手也不脏,无怪乎康熙年间徽州制墨家汪次侯有自信的命名它为「儒林共赏」,相信文人都会喜爱赏玩。

 汪次侯制儒林共赏荷叶形砚墨。两侧边框分写「儒林共赏」、「汪次侯仿古」,长宽厚76x4x08公分,重28公克。(墨的故事‧辑一:墨客列传/时报出版提供)

 喜欢的东西一上手,往往就停不下来,类似的会一直想拥有。这种心理,古今中外都一样,因此汪次侯的「儒林共赏」墨,还有九锭集成一套(就像现代人玩的公仔也往往成套),猜测每锭所仿的器物都不一样。这样的套墨称为「集锦墨」,明朝嘉靖年间从安徽省徽州的制墨(称为徽墨)所兴起,并在清朝大行其道。

 有套集锦墨极负盛名,是清嘉庆年间由徽州胡开文制作的御园图(又叫铭园图)墨,共六十四锭。每锭雕绘上北京故宫、北海、 、圆明园等处皇家宫室、园林中的建筑。由于造型各自不同,有像古琴、钟鼎、铜镜等的,图样清晰、雕刻精巧、用料讲究,给人美好的感受。

 二、教化

 集锦墨里并不是每锭的造型都要不同。像另一位徽州制墨家汪近圣在乾隆年制的「御制耕织图诗墨」,除了第一锭外,其他46锭大小相同。它是以康熙吟咏耕种和纺织过程的诗为主题,各有23锭,配以相对应的图绘所制。像是耕种主题的「耕、插秧、二耘、收割、登场」;以及纺织主题的「蚕蛾、采桑、择茧、络丝、织」等,充分表露康熙殷切希望男耕女织务本的心态,也让墨升华成为教化工具,有意思吧!

 汪近圣制御制耕织图诗墨。(墨的故事‧辑一:墨客列传/时报出版提供)

 既然墨可以做成任何形状,上面的雕绘可以多采多姿,于是有心人想到,何不从送礼的角度思考,扩大墨的应用市场?

 三、送礼

 这一招非常成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礼节,而最好的表达方式,显然是送上一份礼物。若能把墨做成切合时机的礼品,既不俗气,又能摆放长久,只要价格合理,绝对有市场。

 于是各式各样礼品墨纷纷出现。其中广受市场欢迎的,是祝贺生日快乐的「祝寿墨」。墨上题材有寿桃、南极仙翁、福禄寿喜等。变化之多,不输现代生日蛋糕上的巧思奇想。另如送人婚礼的「百子」、「凤九雏」墨,以及祝贺学子在科举路上顺利的手卷墨、应试墨等,都很畅销。祝寿和婚礼墨上往往涂金敷彩、光鲜亮丽,人物图绘文词,也都拙朴可爱且寓意吉祥。然而因不是拿来书写,所用的原料会差些。

 汪节庵制福禄寿喜墨。长宽厚23×47×45公分,重804公克。(墨的故事‧辑一:墨客列传/时报出版提供)

 不只是老百姓,官员也喜欢用墨来送礼,尤其是在徽州当官的。一方面因制墨的归他管辖,用成本价就能拿到好墨;另方面可凸显他的风雅清高。再来,可顺便推销当地土产,何乐而不为?送礼的对象,自然以官僚集团的成员为主,甚至像总督巡抚级的高官,还送墨给皇上(称为贡墨),其用意就不言而喻了。皇帝也有大内制的御墨,供自用或赏赐臣下用。送给上级长官的墨有个特征:墨面有对方的官衔。如「憩棠方伯研赏」墨,呈覆瓦型,是送给道光年间担任安徽布政使(俗称方伯,等同副省长)的程楙采(憩棠)的墨。

 憩棠方伯研赏墨。覆瓦形,正面墨名,背面底饰祥云及五蝠,上写「贡烟」,下印「十万杵」,侧写「徽州胡开文制」。长宽厚137×42×13公分,重90公克。(墨的故事‧辑一:墨客列传/时报出版提供)

 上级长官要巴结,同年级的也不能怠慢。尤其在路经他们地盘,得去礼貌拜会时,伴手礼绝对少不了!对于一些清廉自守的官员而言,重礼送不起,这份伴手礼往往是自己的诗文,再搭配自己订制的墨。以文会友,笔墨结缘,惠而不费。这类墨不会有受礼者的名称,而是写上「某某赠」。同治年间苏州出的状元洪钧(原籍徽州),就订制有这样的墨。

 洪钧墨。覆瓦形,洒金,上方圆圈内红字「黄山」,下蓝字写「烧松烟摹汉瓦价无价洪钧赠」,背面行草写「同治六年之冬徽州胡开文正记仿方于鲁无胶超等松烟加十万杵」。长宽厚85×26×08公分,重28公克。(墨的故事‧辑一:墨客列传/时报出版提供)

 说到状元爷洪钧,即使对他不熟,也该听说过他的妾。因为这位小老婆比他名气更大,乃是在他死后进入特种行业的名妓赛金花。据说在八国联军因义和团之乱打进北京时,慈禧太后西逃,城内无主。多亏赛金花因曾随洪钧出使德国,与八国联军统帅的德国将军瓦德西是旧识,有点交情,从而发挥一些影响力,减少联军的暴行。

 四、记事、纪念

 当然,对别人好时也不能亏待自己。有些人好读书写字,他们订制来自用和欣赏的墨,品质上好,上面的字大都是自己的书法,常常也顺便简述胸怀。这些墨即使没有华丽装饰,但却流露出谦冲有礼、雍容大度的气息。如乾隆朝的刘墉(罗锅)、道光朝的陶澍、以及力战太平天国的湘军儒将彭玉麟(字雪琴)自制的墨,都是如此。而端详彭玉麟的墨,是不是能感受到它所流露出的孤芳自赏?

 彭玉麟墨。正面「吟香外史雪琴家藏」,背面绘梅花并题字「一生知己是梅花」。长宽厚162×37×15公分,重122公克。(墨的故事‧辑一:墨客列传/时报出版提供)

 有的人还进一步引申,把自己的事迹,与朋友的应酬、出游等,刻写在墨上。让墨变成有记事、甚至纪念的功能。在世界画坛上与毕卡索齐名的国画家张大千,就有一锭「云海归来」墨,记录他在民国20年秋天与兄长及弟子到黄山游览写生的事。

 张大千墨。正面写「云海归来大千居士题」,背面写「蜀人张善孖与弟大千侄旭明吴生子京慕生泉淙同游黄山时辛未秋九月也」。长宽厚97×24×085公分,重30公克。(墨的故事‧辑一:墨客列传/时报出版提供)

 清朝末年,随着文人订制墨的风潮,墨肆也敞开心胸,开始与知名的书画家合作,以他们的创作为墨上面的主题。其实这是回归传统,因为在明朝晚年,徽州制墨宗师程君房和方于鲁,就已与画家合作,绘制出许多精彩的墨样图。但进入清朝后,可能因文字狱的影响,墨肆趋向保守,所制墨的题材大多局限在园林风景,古事古物与民俗吉祥等,与现实脱节。

 直到晚清太平天国之乱后,有些墨肆到上海建立据点,在繁华的工商环境影响下,思想趋向开放;再加上 督抚势力大增,墨肆的顾忌变小,才纷纷与上海的书画家如吴昌硕、任伯年、钱慧安等合作,制出许多题材新颖的墨,称为「海派徽墨」。看看这锭在光绪4年(1878年),由清朝最有名的曹素功墨肆制作,采用任伯年所画的螺丝精为主题的墨,在大螺丝里有位美女,伸只手捧颗大明珠,背面附上首奇幻的诗,有趣又颠覆传统。

 任伯年绘螺丝精墨。正面绘螺丝精图,背面赋诗「子满又生珠依然桃花面变化神如龙全身不令见曹素功尧千氏选烟」。长宽厚10×24×1公分,重38公克。(墨的故事‧辑一:墨客列传/时报出版提供)

 五、治病

 墨还有个出乎一般人想像的功能,那就是治病。古人想到墨是居家生活和出门在外赶考、访友、游山玩水时的必备品,而生活中又免不了风霜雨露、疾病伤痛,于是他们鼓励制墨业摸索赋予墨另一项功能,就是当药来使用,竟然美梦成真。

 清末民初,市面上有不少号称可以治疗无名肿毒、鼻出血、肠胃溃疡、小儿惊风、神智昏沉等不同药效的药墨。除了北京同仁堂有产制外,咸丰九年在苏州的曹素功墨肆分支有款「八宝龙香剂」,光绪年间北京的京都育宁堂也有款「八宝五胆药墨」。八宝中配有牛黄、沉香、犀角、麝香、琥珀、珍珠、冰片、金箔等成分;五胆则是用猪胆、熊胆、蛇胆、鱼胆及虎胆。使用时先磨墨成汁,再涂墨汁到外伤上,或和温水喝下。

 八宝龙香剂、八宝五胆药墨。左墨长宽厚84x2x085,重52 公克;右墨长宽厚81x2x09公分,重54公克。(墨的故事‧辑一:墨客列传/时报出版提供)

 以现代眼光来看,其中一些原料匪夷所思,然而这些药墨在当年还真拥有不少市场!只是药墨的主原料,该是燃烧松树干后所得的烟粉(称为松烟)才行。上图里右锭以朱砂为主原料的八宝五胆药墨,应是后人用原来的墨模,便宜行事所制,里面不晓得是不是真有八宝和五胆。

 墨的漆黑面纱,一层层被揭开。次第浮现出:墨模雕刻工艺、书法彩绘、人文寄情、名人轶事、奇幻创意、实用变化等。尤其是从许多文人自制墨上面,还可追溯出当时的际遇和他们的心境,可供赞赏、惋惜、联想,甚至启发。墨默无言,却无碍展现它的深蕴内涵。

 要知道,古时候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压力,绝不比现代人低。试想现代知识分子从政,做不好大不了被解职,连退休金都不一定会损失;但看看林则徐,鸦片战争他在广东没输给英军,却被流放到新疆,谁比较惨?所以那时候的墨,做为文人随身必备品,自然成为发抒情感的对象之一,也因此造就不少墨的传奇。

 透过墨的故事,我们可以一窥前人的文雅与风流;了解他们的理想和抱负;看见他们的得意与失落,与他们千年同一叹。若想亲睹古法制墨,新北市三重有一位台湾仅存的制墨艺师陈嘉德,仍以数十年至上百年的老墨模做出一锭锭手工墨,他的墨值得肯定、鼓励与珍惜。

 ──节录自《墨的故事‧辑一:墨客列传》/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中国古代制墨业历史悠久。早在商周以前,墨作为一种黑色颜料,已开始用于书写。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墨块,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墨。汉代制墨业集中在陕西伏风、延州一带,东汉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趋于规整~按照制墨的原料可划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用油烟墨写字闪光发亮,相比而言,用。”松烟墨是以松枝烧烟配制,乌黑而无亮光,胶轻质松,渗化力强。油烟墨是用油烧烟(主要是桐油,并和以麻油、猪油等)再加入胶料、麝香、冰片等制成。油烟墨质地优良、坚实细腻,特别是乌黑发光,松烟墨则灰暗得多。因桐油烧烟成本高,烟细而重,价格较松烟贵重许多~

甘肃武威磨嘴子,两千年前,最早的汉墨孑遗 如今的书家,多不重视墨!何故?皆因墨来之容易。一瓶三十元的墨汁,就可尽情挥洒数纸。在古代,墨不易得。好墨,更是寸墨寸金。 如此来看,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汉代丸墨,其价值就无法估量了!它是现存最古老的墨之一,是汉墨孑遗。为我们揭开了汉代的制墨工艺。 1先民最早掌握色彩 对色彩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先民们较早掌握的两种色彩,要算黑色和红色。这一点,从距今八千年前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上能看到。 先民们绘制彩陶图案的色彩,多用红黑两色。这两种色彩,也是先民最容易获得的颜色。 黑色源自于炭黑,可以是烧黑树枝,可以是烧火熏出来黑色。故此,在小篆中黑色字形,上面是古「 ”囱”字,即烟囱;下面是「 ”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东汉许慎《说文》中说:黑,火所熏之色也。 红色的来源又有所不同,似乎比黑色的来源更多一点。红色可以是红色砂岩,也可红土,也可以是血,人血或者动物的血等等。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对红黑两色掌握,也从简单,容易获得的物质,逐渐固定到矿物中,其中黑色来自天然石墨,红色来自丹砂,丹砂也叫朱砂。 先民们用红黑两色,在彩陶上绘制出精美的图案,表达着他们审美,记述他们收获,展现他们的崇拜。可以这样说,对于黑色使用,至少已经延续了八千年之久。 2殷商时期出现墨 那么,墨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呢? 墨,由来已久。上古写字多用竹挺点漆而书。但在殷商时就有墨了。春秋战国,大篆流行,墨使用范围逐步扩大,有关墨的词语也多了。不过依旧是石墨磨而书之。石墨,其实是指画眉石。到秦汉之际,墨才渐渐出现。 现存最早的墨,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4号秦墓。这是一块圆柱状的墨,直径12厘米,高12厘米。研究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松烟墨。 从这个墨的形状看,当时墨已经能够大量生产了。 在秦汉时期,墨的加工成型,还没有采用模型,而是采用了后世制作中药丸的方法,加工成丸。古籍中多有丸墨,墨丸之类的词句出现。究其原因,当时墨的颗粒比较粗,似乎掺入的胶也不好,比较松散。到了东汉时期,墨的加工工艺有了突破,逐渐出现了用模具压制的墨锭。 3武威出土的汉墨 甘肃境内出土过多枚丸墨。尤其以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汉代丸墨最有代表性。 这块丸墨,高45厘米,底径28厘米。算是汉墨的孑遗。略近圆柱体,顶部渐收分为圆弧,底平,似细一点的小馒头,一头大,一头小,有磨用过的痕迹。显然,人们用捏着大头,用小头研磨。墨色乌黑透亮。汉墨的基本原料一般采用松烟或桐油烟,故而墨性浓黑光洁,是现存最早的块状合成墨之一,为汉墨中所罕见。为认识墨的源流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代的制墨,比先秦时期,有非常大的飞跃。也是一个转折时期,在此之前,墨的主要来源是石墨。这时,制墨的主要原材料,逐渐转向松树,也就今天人们所说的松烟墨。不过,石墨也延续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到了汉末,曹操修筑铜雀台中还藏有大量石墨。 西汉时期,陕西千阳的制墨已经名重一时,为汉王朝办公墨的主要产地。当时,「 ”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 隃糜即今陕西千阳。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人们讲究百里不贩运,从考古资料来看,陕西、甘肃、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均出土过墨。可见,各地都能生产墨。 武威磨嘴子出的汉墨,有可能就是武威当地生产的,而且也形成一定规模的墨丸销售市场。《汉书》中提到,当时有人,拿着公款去购买时令水果,谁知他却购买了墨。可见,墨的制作销售,基本上在市场中普及了。 4汉墨从中原传向西域 东汉中期以后,墨的制作逐渐采用了模具。 三国魏晋时,皇象论墨,已有多胶黝黑的说法,魏有韦诞, 晋有张金, 均以制墨著名于当时。卫夫人《笔阵图》曰:「 ”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为之。”墨丸造型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螺子墨。唐时,祖敏以制墨而闻名。至南唐, 李廷珪父子制墨,墨锭大成。宋时出现了香料金箔入墨。此时,墨已至尽善尽美境地。以后,制墨名家不断,元有十余人,明有百余人。 甘肃酒泉的魏晋时期的墓葬中,也出土过墨。有人记述:「 ”西域僧书,言彼国无砚、笔、纸,但有好墨……人们认为,墨逐渐从中原地带向西传播。 有墨,就有收藏。老墨,研后而写,墨色光亮,阳光照下,泛紫色。宋代司马光无所嗜好,独蓄墨数百两,好之成癖。可惜,不知他藏墨的最后归宿了。老墨价格也不低,1930年前后,用漆盒装的康熙吴守默玉堂墨,八锭,价值八百大洋。便宜的康熙曹素功千秋光墨一盒也要四百元。 5墨书写的汉简寸土不丢 武威是河西走廊东端重镇。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长途奔袭河西走廊浑邪王和休屠王,汉军「 ”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天,汉武帝又命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乘胜从北地郡再次出兵河西,此次「 ”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这一战役,匈奴彻底退出河西地区的关键。 西汉踞有河西之后,打通了连接西域的丝绸之路,隔绝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络,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汉王朝为控制西域,守卫河西走廊,在这里修筑了规模宏大的汉长城。河西走廊的汉长城东起令居,西达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北到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形成了钉子形的防御体系。 为守卫河西走廊,汉武帝下令大量移民实边,移民的主要是「 ”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抱怨过当……”据记载,西汉 ,先后五次大规模移民河西走廊,到西汉末年,在河西走廊的徙民和戍卒数量猛增到50万。 大批戍边将士,生活在这块地方,扎根落户,成为河西走廊的开发者和守卫者 。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展现着大汉王朝崛起时张力。 武威磨嘴子汉墓群位于武威南15公里的祁连山下,杂木河西岸。这是一处高处河岸的黄土地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这里先后多次发现汉墓,出土了陶器、木器、漆器、铜器、铁器、简牍、鸠杖等等。这些器物见证了汉代,河西走廊戍边将士们的生活。 墨,从土,从黑。土不可丢。据说,张大帅曾给一东洋人,题字,最后落款「 ”张作霖手黑”。别人说写错了。大帅却言,这叫寸土不可丢。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的随葬丸墨,就是当时戍边将士,书写公文,家书所用的残墨。也是那个年代,大汉王朝开疆拓土,昂扬向上的见证。 ​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谢绝转载, 盗用必究!

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所做。陶宗仅在《辍耕录》卷二十九中云:“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他们所讲的墨就是古代的“石墨”,它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所制成,使用时从研石在砚石上磨成粉末,再渗以水融成墨汁使用。在陕西临撞姜寨遗址出土的那套绘画工具中,就有一根石质磨棒,它的用处就是用来研墨的。由此可推定早在五千年之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石墨。《述古书法纂》中记述道:“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邢夷为西周宣王时人。邢夷所制的墨也是石墨。在徽墨产地歙县有这样的传说,有一天邢夷在溪边洗手,见水中飘来一段松树木炭,随手捡起,手为之黑。于是他捣为末,用饭粥拌和,以手搓成扇形和圆形,凝成固体,以之研磨。他所制的墨,史称“那夷墨”。在纸还没有出现前,甲骨文和竹简,也都是先用墨写好后,然后再镌刻的。中国的墨是源远流长的。

秦汉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出现了松烟墨。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胜过石墨。考古学家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就发现了松烟墨的遗物,这种墨与《说文解字》中所记“墨者黑也,松烟所成”相同。但是这时期的墨没有制成锭,而只是作成小圆块,它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所以从秦、汉出土的砚台都附有研石,证明了那时的墨不能直接用手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到了东汉,墨的形状从小圆块改进成墨锭,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从此,研石就渐渐地绝迹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