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灵台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灵台穴的定位 9 灵台穴的取法 10 灵台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灵台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灵台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灵台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灵台穴研究进展 171 镇痛作用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灵台 1 拼音
líng tái
2 英文参考Língtái GV10 [中国针灸学词典]
língtá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灵台 汉语拼音 Lingtai 罗马拼音 Lingtai 美国英译名 Spiritual Terrac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10 日本 1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9 富耶氏 德国 LG9 英国 Gv10 美国 Go10
灵台为经穴名( Língtái GV10,DU10)[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别名肺底[2]。属督脉[1]。灵即神灵,台即亭台,此穴在神道和心俞两穴下,故喻为心的神灵之亭台,故名灵台[1]。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胸胁胀满,胃痛,疟疾,咳嗽,气喘,疗疮,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现代又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蜂窝织炎等。
4 灵台穴的别名肺底(《医学原始》)
5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六椎下间主脾热。《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灵台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6 穴名解灵即神灵,台即亭台,此穴在神道和心俞两穴下,故喻为心的神灵之亭台,故名灵台[1]。
灵指心。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谓心也。”本穴在第6椎下间,内应于心,喻该穴为心灵至尊之地,即中医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本穴内应神志。《庄子·桑庚楚篇》注文:“灵台者,心也。”凡属有关神志之病,可以取此。俾以加强感通之力,而调性灵之能,故喻本穴为灵台。[3]
7 所属部位胸椎[4]
8 灵台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灵台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下凹陷中[5]。
灵台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俯或伏卧取穴[1]。
灵台穴位于背部,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2]。
灵台穴在督脉的位置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灵台穴的取法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灵台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俯或伏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于其上方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上推1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灵台穴[7]。
10 灵台穴穴位解剖灵台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六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六肋间动脉后支[2]。
11 灵台穴的功效与作用灵台穴具有清热化湿、止咳定喘的功效。
灵台穴有止咳平喘、清热解毒作用[1]。
灵台穴有清热化痰之功,主治咳嗽,气喘,疔疮,背痛项强,以及心神疾患[3]。
《针灸大成》云:“禁针,可以多灸。”治气喘不得卧者,火到便愈,盖以兴奋其阳也。但虚人或多寒湿及精神不振者,宜之。[3]
12 灵台穴主治病证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胸胁胀满,胃痛,疟疾,咳嗽,气喘,疗疮,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现代又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蜂窝织炎等。
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及胸胁胀满、胃痛、疟疾等[1]。
灵台穴主治咳嗽、气喘、疗疮、脊背强痛[8]。
灵台穴主治咳嗽,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痈疽,疟疾,身热[6]。
现代多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等[1]。
灵台穴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背痛,痈疽,疔疮;以及胆道蛔虫症,疟疾等[2]。
气喘,咳嗽,背痛,项强,疔疮,肺炎,支气管炎,蜂窝织炎,疟疾 。
13 刺灸法《针灸大成》:“禁针,可以多灸。”
131 刺法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1]。
向上斜刺05~1寸[8][2]。
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下背或前胸放散[6]。
注意:灵台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6]。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9]。
13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14 灵台穴的配伍灵台配合谷、委中,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疔疮,风疹。
灵台穴配委中点刺放血治疗疮、丹毒[1]。
灵台穴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1]。
灵台配合谷、委中(放血),本穴针刺拔罐,治疗疮[6]。
灵台穴单刺或配阳陵泉治胆道蛔虫症[1]。
灵台配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治胸胁疼痛、胆道蛔虫病[6]。
灵台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6]。
15 特效经常用 槌,在灵台穴处轻轻敲打,可以提高睡眠质量[7]。
16 文献摘要《针灸聚英》:先儒谓心曰灵台,经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岂主病同手少阴神门,而针刺浅深,艾壮多寡,同至阳、神道欤?
《针灸大成》:今俗灸之,以治气喘不能卧,火到便愈。
《类经图翼》:今俗以灸气喘不能卧及风冷久嗽,火到便愈。
《普济方》:西方子云,主热病脾温疟汗不出。
17 灵台穴研究进展 171 镇痛作用肝阳化风证,是指肝阳亢逆无制而表现动风的证候。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而暴发。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根据患者平素具有肝阳上亢的现象结合突然出现肝风内动的症状为辩证要点。肝阳化风,肝风内旋,上扰头目,则眩晕欲仆,或头摇不能自制;气血随风阳上逆,壅滞络脉,故头痛不止;风动筋挛,则项强肢颤;肝脉络舌本,风阳扰络,则语言謇涩;医学教育 网原创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故手足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所以步履不正,阳亢则灼液为痰,风阳挟痰上扰,清窍被蒙,则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流窜脉络,经气不利,可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阻舌根,则舌体僵硬,不能语言;痰随风升,故喉中痰鸣。舌红为阴虚之象,白苔示邪尚未化火,腻苔为挟痰之征,脉弦有力,是风阳扰动的病机反应。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角孙穴的定位 9 角孙穴的取法 10 角孙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角孙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角孙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角孙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角孙 1 拼音
jiǎo sūn
2 英文参考Jiáosūn TE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jiǎosū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角孙 汉语拼音 Jiaosun 罗马拼音 Chiaosun 美国英译名 Angled Crandso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TR20 富耶氏 德国 3E20 英国 T20 美国 TB20
角孙为经穴名[1](jiǎosūn[2]TE20) 。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1]。角孙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的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角即角隅,孙指孙络,此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角孙[1]。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颊肿,齿痛,项强,耳部肿痛,目赤肿痛,唇燥,唇吻强,头痛,耳部红肿,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偏头痛,牙龈炎,眼疾目痛,头痛等。
4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
5 穴名解角即角隅,孙指孙络,此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角孙[1]。
角指耳角。孙,子之子曰孙,凡物之未成及未盛者,皆可称孙,竹之未生者为孙竹。谓穴当头角未成之处,且有角星之象,如春气在头、初生而未盛也。又世俗称鼻为“祖”,称耳为“孙”。《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春气在头,其音角……是知病之在筋也。”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角孙者少阳生发之气初生而未盛之象也。且与其能治筋脉抽搐、少阳风火上干诸病有关。穴在耳上角,细络旁通,故名角孙。《灵枢经·脉度》:“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3]
6 特异性角孙穴为交会穴之一,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之会(《针灸甲乙经》)。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作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三脉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
7 所属部位耳[4]
8 角孙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角孙穴在头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2]。
角孙穴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1]。
角孙穴位于头侧部,耳尖正上方发际处,折曲耳廓取穴[5]。
角孙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角孙穴的取法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若以手按著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取穴。
角孙穴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1]。
正坐或侧伏位,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取穴[6]。
快速取穴:在头部,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即是角孙穴[7]。
10 角孙穴穴位解剖角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有颞浅动、静脉的分支及耳颞神经的分支。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上述神经外,还有颞浅动、静脉,无深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由颞神经支支配的耳上肌(皮肌),继经颞筋膜入颞肌,直抵骨膜。颞肌属咀嚼肌,由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浅层及颞肌[1]。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耳颞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耳颞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分布[8]。
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5]。
11 角孙穴的功效与作用角孙穴具有清热消肿,散风止痛的功效。
角孙穴有清头明目、疏风活络作用[1]。
角孙穴有清热散风作用,系三焦、小肠和胆三经之会穴,主治耳鸣,目赤肿痛,龈肿,齿痛,痄腮[3]。
《针灸大成》谓耳郭中间,开口有空,治龈肿、目翳、齿龋、项强等症[3]。
12 角孙穴主治病证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颊肿,齿痛,项强,耳部肿痛,目赤肿痛,唇燥,唇吻强,头痛,耳部红肿,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偏头痛,牙龈炎,眼疾目痛,头痛等。
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等[1]。
角孙穴主治颊肿、目翳、齿痛、项强[8]。
角孙穴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龈肿痛,唇燥,唇吻强,颊肿;项强,头痛[6]。
角孙穴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5]。
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及偏头痛等[1]。
头面五官科疾病:腮腺炎,牙龈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眼疾目痛,头痛项强。
13 刺灸法 131 刺法平刺03~05寸[6][8][5][1],局部有酸胀感[6],可扩散至耳周[6]。
13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图81)[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用灯草灸。
14 角孙穴的配伍角孙穴配小海治牙龈痛[1]。
角孙穴配翳风、耳门、风池治耳痛[1]。
角孙穴配风池、太阳、肝俞、膈俞治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1]。
角孙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6]。
角孙配曲池、合谷,治痄腮[6]。
角孙配攒竹、睛明,治目赤肿痛[6]。
角孙配听宫、翳风,有清热消肿的作用,主治耳部肿痛。
角孙配颊车、下关、合谷,有清泄阳明邪热的作用,主治牙痛。
角孙配太阳、头维、太冲,有疏经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15 特效用拇指指腹揉按角孙穴,每次1~3分钟,对白内障、目生翳膜、齿龈肿痛等疾病疗效明显[7]。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齿牙不可嚼,龈肿,角孙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角孙主颈颔柱满。
《备急千金要方》:角孙、颊车,主牙齿不能嚼。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生肤翳,齿龈肿。
《针灸大成》:主目生肤翳,齿龈肿,唇吻强,齿牙不能嚼物,龋齿,头项强。
《针灸大成》:龈痛,角孙、小海。
方歌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组成
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
用法
上九味,㕮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功效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九味羌活汤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其在方剂中最出彩的就是分经论治的思想,也是最早运用归经理论进行治病的方剂,开创了中药归经理论治疗疾病的先河,原方出自王好古的《此事难知》但是方为王好古载录其师张元素的方子。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发散风寒兼清内热之效。
中医将外感头痛分为六种,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和厥阴头痛。而九味羌活汤基本上将这六经头痛的方药囊括入了其中。而六经头痛的说法最早也源自于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总之了解好这个方子就对于治疗外感头痛的思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我是中医刘家富,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的中医 养生 知识
1心阳虚衰证
主症:骤然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困难或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或神萎淡漠,右胁下出现痞块并渐增大,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辨证:本证常出现于婴幼儿,或素体虚弱而患肺炎喘嗽者,即邪盛正虚患儿,来势急,病情重。由于邪毒炽盛,损伤原本不足之心阳,肺闭气郁导致血滞而络脉瘀阻。临床以突然出现面色苍白,紫绀,四肢不温或厥冷,右胁下痞块增大,脉细弱疾数为辨证要点。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白芍、甘草等。
2邪陷厥阴证
主症: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双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辨证:本证由于邪热炽盛,内陷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而致。临证以病情突然加重,见壮热、烦躁、神昏、四肢抽搐、口噤项强等心肝二经诸症为要点,病情危重。
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常用药物:羚羊角粉、钩藤、茯神、白芍、生地黄、甘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等。
细目一 心病辨证
(一)心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淡,脉虚。本证以心悸、神疲与气虚证并见为主要辨证要点。
(二)心血虚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本证以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证并见为主要辨证要点。
(三)心脉痹阻证的共同症状 为心悸怔忡、胸闷、心痛。
瘀阻心脉 刺痛舌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痰阻心脉 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
寒凝心脉 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滞心脉 胀痛,发作与精神有关+胁胀,善太息,脉弦。
(四)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
痰蒙心神与痰火扰神证均有神志异常的表现,均可或见神昏,但痰蒙心神证为痰浊,其症以抑郁、痴呆、错乱为主,无热证表现;痰火扰神证则为痰热,其症以神志狂躁、神昏谵语为主,既有痰,又有火。
女,52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脉痹阻证
D心阴虚证
E心血虚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心脉痹阻证的共同症状 为心悸怔忡、胸闷、心痛。
瘀阻心脉 刺痛舌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痰阻心脉 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
寒凝心脉 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滞心脉 胀痛,发作与精神有关+胁胀,善太息,脉弦。
患者,女,30岁。神志不宁,虚烦不得眠,并见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其病机是
A心气不足
B心血不足
C心阴不足
D心血瘀阻
E心神不足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患者神志不宁,虚烦不得眠,并见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辩证为心阴虚证。
患者,男,70岁。神志痴呆,表情淡漠,举止失常,面色晦滞,胸闷泛恶,舌苔白腻,脉滑。其病机是
A痰迷心窍
B痰火扰心
C心血瘀阻
D肾精亏虚
E心脾两虚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患者神志痴呆,表情淡漠,举止失常,面色晦滞,胸闷泛恶,舌苔白腻,脉滑。辩证为痰迷心窍。
细目二 肺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
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益甚,咯痰清稀,声低懒言,或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二)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
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撕哑,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三)风寒犯肺证与寒痰阻肺证
风寒犯肺 咳嗽、咳稀白痰、流清涕+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痰阻肺 咳喘、痰多+寒痰证(咳白痰,量多易咳——寒饮者咳痰清稀,痰浊者咳痰稠)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
(四)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燥邪犯肺证
风热犯肺 咳嗽、痰少色黄、鼻流浊涕+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或恶风、有汗)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肺热炽盛 咳喘气粗,鼻翼扇动+火热证(壮热,口渴,尿少便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燥邪犯肺 干咳痰少,痰黏难咳。或胸痛咯血+干燥证(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尿少便结)或+微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舌苔薄,干燥少津脉浮数(温燥),脉浮紧(凉燥)。
男,74岁,一年前出现喘哮痰鸣,咳痰清稀,量多易咳,形寒肢冷,舌淡红,苔白滑,脉滑,宜诊断为
A饮停胸胁证
B寒痰阻肺证
C肺气虚证
D肺阴虚证
E风寒犯肺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寒痰阻肺 咳喘、痰多+寒痰证(咳白痰,量多易咳——寒饮者咳痰清稀,痰浊者咳痰稠)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
下列哪项是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鉴别要点
A有无发热恶寒
B有无胸痛咳血
C有无口干咽燥
D痰量的多少
E咳痰的难易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鉴别要点是有无发热恶寒。
患者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痰少而黏,口干,伴身热微寒,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黄,脉浮数。其证候是
A风热犯肺
B风燥伤肺
C痰热郁肺
D肝火犯肺
E肺阴亏耗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燥邪犯肺 干咳痰少,痰黏难咳。或胸痛咯血+干燥证(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尿少便结)或+微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咳嗽,咳痰稀白
B咳嗽,痰多泡沫
C咳喘,咳痰黄稠
D咳嗽,痰少难咳
E咳喘,痰多易咳
1热邪壅肺证,可见
2燥邪犯肺证,可见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1热邪壅肺证,可见咳喘,咳痰黄稠。2燥邪犯肺证,可见咳嗽,痰少难咳。
细目三 脾病辨证
(一)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
四证均以脾气虚为病理基础。
脾气虚证以脾气亏虚,失于健运为主要病机,以食少、腹胀、便溏,兼神疲乏力等气虚表现为特征。
脾阳虚证是在脾气虚基础上,阳虚生寒所致,以腹部冷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等虚寒见症与脾气虚证并见为特征。
脾虚气陷证是因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清阳下陷所致,以脘腹坠胀,或内脏下垂等下陷证候与脾气虚证并见为特征。
脾不统血证因脾气亏虚,统血无权而致,以各种慢性出血(便血,尿血,吐血,鼻衄,或月经过多,崩漏)与脾气虚证并见为特征。
(二)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
二证均因湿邪困脾,脾胃纳运失职所致,可见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肢体困重,面目发黄,苔腻,脉濡等。区别在于兼热、兼寒之不同。前者病性属湿热,故有舌质红苔黄腻,身热不扬,阳黄,脉濡数等湿热内蕴表现;后者病性属寒湿,故见舌淡苔腻白滑,腹痛喜暖,口淡不渴,带下量多清稀,阴黄,脉濡缓等寒湿内停表现。
患者,女,36岁,已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月经淋漓不断,经血色淡,舌淡无苔,脉沉细无力。其病机是
A脾不统血
B脾肾阳虚
C气血两虚
D脾肺气虚
E肝血不足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脾不统血证因脾气亏虚,统血无权而致,以各种慢性出血(便血,尿血,吐血,鼻衄,或月经过多,崩漏)与脾气虚证并见为特征。
患者身目发黄,**鲜明,腹部痞满,肢体困重,便溏尿黄,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其证候是
A肝胆湿热
B大肠湿热
C肝火上炎
D湿热蕴脾
E寒湿困脾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患者身目发黄,**鲜明,腹部痞满,肢体困重,便溏尿黄,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辩证为湿热蕴脾的黄疸。
脾病虚证的基础证型是
A脾虚气陷证
B脾阳虚证
C脾胃气虚证
D脾气虚证
E脾不统血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脾虚证,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等证均以脾气虚为病理基础。
细目四 肝病辨证
(一)肝血虚、肝阴虚证
两者均属肝的虚证,均有头晕等表现,但前者为血虚,无热象,常见眩晕、视物模糊、经少、肢麻手颤等症;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眼干涩、潮热、颧红、手足蠕动等症。
(二)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
肝郁气滞 情志抑郁(病情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胸胁或少腹胀痛(肝经循行部位气滞),苔白脉弦。
肝火炽盛 头痛,急躁易怒,耳鸣,胁痛+火热证(口渴,尿少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三)肝风内动证
肝阳化风证: 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热极生风证:高热口渴,烦躁谵语或神昏,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阴虚动风证: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血虚生风证: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色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患者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头重足轻,舌红,脉弦细数。其证候是
A肝火上炎
B肝阳上亢
C肝阴不足
D肝气郁结
E肝阳化风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患者,男,50岁。眩晕欲仆,头重脚轻,筋惕肉瞤,肢麻震颤,腰膝酸软,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其病机是
A肝阳上亢
B肝肾阴虚
C肝阳化风
D阴虚风动
E肝血不足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肝阳化风证: 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患者,男,45岁。平日急躁易怒,今日因事与人争吵时突感头晕,站立不住,面赤如醉,舌体颤动,脉弦。其证候是
A肝火上炎
B肝阳上亢
C热极生风
D肝阳化风
E肝气郁结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肝阳化风证: 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肝阳化风证
B阴虚动风证
C血虚生风证
D热极生风证
E肝阳上亢证
1可见步履不稳,眩晕欲仆症状的是
2可见眩晕肢体震颤,面色无华症状的是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1可见步履不稳,眩晕欲仆症状的是肝阳化风证。2可见眩晕肢体震颤,面色无华症状的是血虚生风证。
细目五 肾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
头目眩晕,面色白或黧黑,腰膝酸冷疼痛,肢凉畏寒,下肢尤甚,精神萎靡,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或久泻不止,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二)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
腰膝酸软而痛,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经闭,或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骨蒸发热,午后颧红,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三)肾精不足证
临床表现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成人早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发脱齿摇,健忘恍惚,神情呆钝,两足痿软,动作迟缓;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欲减退,舌淡,脉弱。
(四)肾气不固证
临床表现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而量多,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
(五)肾虚水泛证
临床表现
腰膝酸冷,耳鸣,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畏寒肢冷,腹部胀满,或心悸,气短,咳喘痰鸣,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女,3岁。病人体质瘦弱,面色淡白,毛发枯黄,2岁方会走路,足软无力,牙齿生长缓慢,语言贫乏,反应迟钝,舌淡红,脉细缓。辨证为
A肾阳虚
B肾气不固
C肾精不足
D肾阴虚
E血虚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肾精不足:临床表现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肾虚证候的临床表现
A腰膝酸软
B发白早脱
C耳鸣耳聋
D牙齿动摇
E尿频急痛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尿频急痛不属于肾虚证候的临床表现。
患者,女,31岁。3年来怀孕3次,均不足3个月而流产,听力减退,带下清稀,腰部酸痛,舌淡苔白,脉弱。其证候是
A肾气不固
B肾精不足
C肾阳虚
D中气下陷
E脾肾阳虚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肾气不固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而量多,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
细目六 腑病辨证
(一)胃热炽盛证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二)寒滞胃肠证
临床表现: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恶寒肢冷,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
(三)食滞胃肠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下泻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四)肠热腑实证
临床表现:高热,或日晡潮热,汗多,口渴,脐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大便恶臭,小便短黄,甚则神昏谵语、狂乱,舌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五)肠道津亏证
临床表现:大便干燥如羊屎,艰涩难下,数日一行,腹胀作痛,左少腹或可触及包块,口干,或口臭,或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六)肠道湿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泻如水,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七)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急迫、短黄,排尿灼热、涩痛,或小便混浊,尿血,有砂石,或小腹、腰部胀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八)胆郁痰扰证
临床表现: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胸胁闷胀,善太息,头晕目眩,口苦,呕恶,吐痰涎,舌淡红或红,苔白腻或黄滑,脉弦缓或弦数。
细目七 脏腑兼证
(一)心肾不交证
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惊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心脾气血虚证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头晕,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或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沥不尽,面色萎黄,舌淡嫩,脉弱。
(三)肝火犯肺证
临床表现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痰黄稠黏,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四)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
胃脘、胁肋胀满窜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不思饮食,情绪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五)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
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
患者平素性急易怒,时有胁胀,近日胁胀加重,伴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弦。其证候是
A脾气虚
B脾阳虚
C脾肾阳虚
D肝脾不调
E肝胃不和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肝郁脾虚证(肝脾不调)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
患者身目发黄,**鲜明,胁下痞块,腹胀厌食,便溏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其证候是
A湿热蕴脾
B大肠湿热
C肝火上炎
D肝胆湿热
E肝脾不调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患者身目发黄,**鲜明,胁下痞块,腹胀厌食,便溏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辩证为肝胆湿热证。
兰考秦兴中医院梁爱红,哈尔滨道里区王喜臣
《伤寒论》在少阳坏病结胸痞证一(少阳三十四)说: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
这个说法描述的和软组织型颈椎病合并椎动脉型颈椎病相似,因为大部分颈椎病都是合并两个或以上类型发作。《伤寒论》为何少阳坏病结胸初证选取大椎、肺俞和肝俞穴呢?
头项强痛是太阳病;觉眩冒是少阳病;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是结胸初证。清代名医黄元御在《伤寒悬解》认为这是太阳、少阳二经合并。认为刺肺俞可以泻太阳之邪;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郁;源肺与太阳同主卫气而司皮毛,肝与少阳(胆)同藏营而司筋膜。《灵枢背俞》作输,经气之所以输泻也!大椎穴是督脉穴位,位于人体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手三阳、足三阳与督脉之会。风寒多从大椎处侵入人体。大椎穴有退热,治疗颈项强痛,咳嗽的作用。肺俞和肝俞都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伤寒论》少阳结胸初证的头项强痛和眩冒,心下痞,用大椎穴、肺俞、肝俞穴就可以解决上述症状。
少阳结胸初证时不可发汗,如果发汗脏阴外出,土燥则谵语;如果攻下则表阳内陷,则成结胸证。
可见《伤寒论》治病时机很严谨,对各证转归描述也很精确,有先见之明。后来者当深思!
项强在中医里是指头部后项的肌肉筋脉牵引不舒的症状。一般是由于外感风寒,寒邪侵入太阳经络,经气不舒所致。项强常与头痛并见,是太阳病的主症之一。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文2023-08-04 16:01: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