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九品中正是什么制度?有什么限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在古代,九品中正是什么制度?有什么限制?,第1张

1 中正官品评的范围

首先,这问题下的某个答案说“九品中正制所适用的只是士族,至于庶族没有被品第的资格。” 这是错误的。史载大批庶族/寒门皆被品评,只是得到的乡品较低罢了。例如[3]:

刘卞,作为“兵家子”,得到四品

本兵家子,质直少言。少为县小吏 卞后从令至洛,得入太学,试《经》为台四品吏。--《晋书刘卞传》

作为“廉吏”的仇勃,作为“尚书令史”的郭贞,乡品皆为四品(此二人的史载官职皆为吏史,是身份低微的体现)

南郡廉吏仇勃,母老疾困,贼至守卫不移,以致拷掠,几至陨命。尚书令史郭贞,张昌以为尚书郎,欲访以朝议,遁逃不出,昌质其妻子,避之弥远。勃孝笃著于临危,贞忠厉于强暴,虽各四品,皆可以训奖臣子,长益风教。--《晋书刘弘传》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中正品评的人员范围究竟有多广?是不是治下每个男丁都会被考察? 我自己并没有在有限的阅读中找到明确记载。很多研究以“士人”作为中正官的考察范围,这显然是简而概之的作法。“士人”不同于“士族”,在历史研究语境下指的应该是有一定能力担任文职工作的人。这个范围显然比“士族”广,这也是为什么刘卞、仇勃、郭贞这样的庶族出身也会获得四品的乡品。我个人的“脑补”:中正官的职责,在原则上,是要对每一个男性进行考察,但在具体执行上,应该是中正、中正的下属(职位叫“访问”),以及管辖区的吏民大致对谁为士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共识,所以真正考察起来也不需要每个男丁都问到。普通庄稼汉应该很难得到被品评的机会,更别提得到乡品了。毕竟中正官每“三年一清之”,如果每次考察都是挨家挨户到访,就意味着每三年要做一次人口普查,这显然是中古政权行政能力和技术水平无法允许的。我们看下面这则史料:

今一国之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取给殊方,面犹不识,况尽其才力!而中正知与不知,其当品状,采誉于台府,纳毁于流言。--《晋书刘毅传》

这条来自于刘毅批评九品中正制度的上奏。这里主要在说”士“这个阶层人数庞大,让中正官去品评如此庞大的群体是不靠谱的。那么这个语境反应的既定事实是:中正官主要所访举的就是”士人“这个阶层。

我们当然也知道,中正有属于自己的下属职员,他会授权给这些职员来完成考察工作,以便提高办事速度。在魏晋时期,这类职位叫做“访问”。下面这条史料里,王济作中正时让“访问”来对士人进行品评,直到品评到自己的朋友孙楚(孙资之孙),他才打断属下的工作并由自己亲自完成品评。这条史料说明了中正官为完成工程浩大的士人品评,需要借助下属的力量。

初,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至楚,济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为之。”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晋书孙楚传》2 ”下品“的意义

题主问“如果这样那定下下品还有什么意义呢?直接推荐上品不就好了吗?” 首先,目前史料并没有某某人获得“下下品”的记载。毕竟下下品是无法对应任何起家官职的。但是广义上的“下品”是有很大意义的。[5] 正如上文所说,有很多基层官职,作为起家官,直接对应着乡品的”下品“。如果中正官给所有人都打”上品“,那这些基层官职就无法得到新人就任了。对应乡品“下品”的官职,我在刘卞、郭贞和仇勃的史料中已经给出例子,下面还有一条史料也提到了很多对应乡品下品/卑品的官职:

时军旅大起,国用不足,募民上米二百斛,钱五万,杂谷五百斛,同赐荒县除。上米三百斛,钱八万,杂谷千斛,同赐四品正令史;满报,若欲署四品在家,亦听。上米四百斛,钱十二万,杂谷一千三百斛,同赐四品正令史;满报,若欲署三品在家,亦听。上米五百斛,钱十五万,杂谷一千五百斛,同赐三品令史;满报,若欲署内监在家,亦听。上米七百斛,钱二十万,杂谷二千斛,同赐荒郡除;若欲署诸王国三令在家,亦听。--《宋书邓琬传》

这里的三、四“品”指乡品,非官品,且在刘宋的语境下都是乡品的“下品”。“内监”一职,据张旭华老师的考据,也对应着乡品“下品”。

3 乡品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

我想借此机会强调一下,中正官在魏晋南北朝的官僚选拔制度下虽然很重要,但乡品本身仅仅类似于从官资格。得到乡品距离真正能够就任乡品对应的起家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同样的乡品,所对应的起家官却有很多种,如何得到最清显得那个起家官(例如秘书郎、著作郎)当然不再由乡品本身决定。选官的权力主要在吏部。

例如下则史料:

迁邺以后,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文襄帝少年高朗,所弊者疏;袁叔德沉密谨厚,所伤者细;杨愔风流辨给,取士失于浮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新旧参举,管库必擢,门阀不遗。--《北齐书辛术传》

东魏北齐政权迁都邺城后,高澄、袁术德、杨愔、辛术接连主管吏部,但他们的“取士”风格却有很大不同。假使得到乡品就意味着自动得到某个官职,那么为何吏部会有如此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呢?

我们在理解制度运行的同时,不可忽略“人治”依然是官僚制度的主旋律,而“政治”本身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士族群体非常庞大,”九品“乡品体系下获得“二品灼然”、“清官二品”等最高品级的士族子弟大有人在,但官僚体制却无法完全吸收所有的候选者。“僧多粥少”的现象是官僚政治的永恒难题。北魏末期即出现“十人一官”却仍然“无官可授”的现象。

今勋人甚多,又羽林入选,武夫崛起,不解书计,唯可彍弩前驱,指踪捕噬而已。忽令垂组乘轩,求其烹鲜之效,未曾操刀,而使专割。又武人至多,官员至少,不可周溥。设令十人共一官,犹无官可授,况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魏书》

上述史料主要指“勋人”,或与九品中正制无最直接的关系,但也能体现官位竞争之激烈。刘军老师在《北魏庶姓勋贵起家制度研探》一文中,利用92方出土墓志,发现时期越靠后,士族入仕的年龄越大。这也从侧面说明士族群体愈发庞大,每个候选者的“等候”时间越来越长。在“僧多粥少”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很多具备相同乡品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恐怕就需要一些其它的政治因素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治”因素,例如父祖辈的政治关联网络,恐怕会很重要吧。

另外,北魏墓志中也出现了很多“超品”现象。这个现象指:按照九品中正制度,即便是最高的乡品一品(原则上乡品“一品”很难被授予),在北魏后期所对应的起家官最高也只能是正六品官,但例如杨舒、吐谷浑玑却可以得到正五品和从五品的起家官。这种完全超越制度范畴的取士,显然反映了吏部在其它因素上的考量。

当然,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对士族入仕的起始官职还是有着较强的制度性规范。它也因此符合士族作为一个群体的整体利益。规范起家官,就意味着限制了皇帝犒赏、培植外姓勋贵的自由。没有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季汉开国元勋关羽之子关兴弱冠便起家侍中,杨隋开国元勋杨素之子杨玄感更是起家官品二品,与父同朝,后拜刺史。这是皇权加强的体现。而在九品中正制下的南朝,即便是武力开国的萧衍,在建国初期也很难超脱九品中正制的规范。他的好兄弟张弘测,其三子都是按照九品制度”秘著起家“。这种起家方式在六朝士族政治的语境下属于最好的那一种,但也与关羽、杨素家族得到的犒赏有着云泥之别。

据全国

古籍普查

工作的统计,我国现存成书于1912年以前的古籍约20万种。

清朝乾隆时候官修的《

四库全书

》,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所著录的书籍(连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共10254种。

统计报表制度是日常的统计报表的填报制度。

普查有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是全国范围内的大型普查。

重点调查是调查某一经济指标时使用的。

抽样调查是在总体里抽取个别单位做调查,以考察总体情况。

典型调查是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特点

抽样调查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据此推断有关总体的数字特征,经济性好,实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抽样调查是根据部分实际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标志总量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属于非全面调查的范畴。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所得到的调查标志的数据以代表总体,推断总体。

-抽样调查

周期性普查

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 由于普查涉及面广、调查单位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需要间隔较长的时间,一般每隔10年进行一次。如我国的人口普查从1953年至2000年共进行了五次。今后,我国的普查将规范化、制度化,即每逢末尾数字为“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查,每逢“3”的年份进行第三产业普查,每逢“5”的年份进行工业普查,每逢“7”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每逢“1”或“6”的年份进行统计基本单位普查。

我国现行周期性普查项目: 我国周期性普查主要内容有哪些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为详细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方法所取得的资料更全面、更系统。1994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展开全部 其他答案:主要包括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第三产业的普查 我国现行周期性普查项目:我国周期性普查主要内容有哪些?

目前,全国性、周期性大型普查仅包含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除了经济普查为五年一次外,其余均为十年一次。 我国现行周期性普查项目:我国的全国性普查有那些? 中国现行周期性普查包括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农业普查和全国经济普查。 全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O年份实施)。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所有自然人。

全国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6年份实施)。农业普查的对象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 全国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逢3、逢8年份实施,2003年由于“非典”的特殊原因,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延至2004年实施)。

中国的周期性普查主要用于搜集重大国情国力资料,为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政策措施,为各级政府进行经济社会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周期性普查是中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的基础,为各类常规统计调查提供基准数据、基本抽样框和单位字典库。为科学、有效地组织开展周期性普查,国家颁布了相应的行政法规,确立了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组织实施原则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为详细调查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

作用:其主要用来调查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全面的调查报表来收集的资料,来搞清重要的国情、国力。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1994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五项。

2003年国家对普查项目进行调整,将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三项普查合并,同时增加建筑业普查,统称为经济普查。

该项普查于2004年进行首次普查,以后每5年进行一次,在逢3、逢8的年份实施。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每10年一次,分别在逢0和逢6的年份实施。

扩展资料

普查的组织方式一般有两种:

1、建立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大量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进行直接的登记,如人口普查等。

2、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调查表,由登记单位填报,如物资库存普查等。

这种方式比第一种简便,适用于内容比较单一、涉及范围较小的情况,特别是为了满足某种紧迫需要而进行的“快速普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它由登记单位将填报的表格越过中间一些环节直接报送到最高一级机构集中汇总。

-普查

  蒙学经典:《蒙求》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经》 《小学诗》《鉴略妥注》 《了凡四训》 《声律启蒙》 《训蒙骈句》 《颜氏家训》《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诸子百家:《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十、《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文、《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本);、《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

  廿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另外:《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

  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等

在古代,九品中正是什么制度?有什么限制?

1 中正官品评的范围首先,这问题下的某个答案说“九品中正制所适用的只是士族,至于庶族没有被品第的资格。” 这是错误的。史载大批庶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