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丹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丹毒简介,第1张

中医·丹毒丹毒(erysipelas)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流火。是指以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丹毒常发生在面部或下肢。因皮损部位色红如涂丹状,故名。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春、秋是丹毒发病季节,见于幼童和老年人。针具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如因混合感染形成溃疡,或出现败血症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丹毒的中医病因病机丹毒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丹毒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丹毒多因血分有热,更兼火毒侵袭,或皮肤黏膜破损,邪毒乘隙而入,火热邪毒郁于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壅遏而成。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胁者,多挟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则多由胎毒内蕴,外邪引动而发。丹毒的诊断丹毒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全身症状明显,突然发冷、高热、全身不适和头

详见百科词条:丹毒 [ 最后修订于2017/6/14 23:01:43 共878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盐卤中毒的病因病机 5 盐卤中毒的症状及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盐卤中毒的方剂 2 盐卤中毒相关药物 3 治疗盐卤中毒的穴位 4 治疗盐卤中毒的中成药 5 古籍中的盐卤中毒 1 拼音

yán lǔ zhòng dú

2 英文参考

bittern poison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盐卤中毒(bittern poisoning[1])为病名[2]。是指因误服盐卤所致的中毒病[1]。

4 盐卤中毒的病因病机

因误服盐卤而出现中毒症状者[2]。

5 盐卤中毒的症状及治疗

《辨证录·中毒门》:“服盐卤之毒,必至口咸作渴,腹中疼痛,身蜷脚缩而死。……治法必用甘以解之。方用生甘草三两煎汤救之。如服卤未久,生甘草汤中淡豆豉一两,同煎饮之,必吐;如服已久,生甘草汤中如入当归二两,同煎饮之,肠润未必皆死也。”“此症亦可用归麦榆草汤救之。”

《增广验方新编·解救诸毒》载有解盐卤毒药,如生豆浆、活鹅鸭血、白砂糖水、淘米水等[2]。可参考[2]。

6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临床表现 41 胃肠炎型 42 神经精神型 43 溶血型 44 中毒性肝炎型 5 诊断 6 治疗 61 阿托品 62 巯基解毒药 63 肾上腺皮质激素 64 对症治疗 7 预防 8 预后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毒蕈中毒的方剂 2 治疗毒蕈中毒的中成药 3 治疗毒蕈中毒的穴位 4 毒蕈中毒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毒蕈中毒 1 拼音

dú xùn zhòng dú

2 英文参考

poisonous mushroom poison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ushroom poison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毒蕈中毒(poisonous mushroom poisoning[1]、mushroom poisoning[2])为病名[3]。是指因误食毒蕈所致,以胃肠、心脉、脑神、肝肾等受损为特点的中毒类疾病[3][2][1]。其临床表现因毒蕈所含成分及其毒性作用而异[1]。

4 临床表现

全世界已知的毒蕈约百余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约80余种。各种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按各种毒蕈中毒的主要表现,大致分为四型:

41 一、胃肠炎型

由误食毒粉褶菌(Rhedophyllussinatus)、毒红菇(Russla emetica)、虎斑蘑(Tricholomatigrinum)、红网牛肝菌(Boletus luridus)及墨汁鬼伞(Caprinus atramentarius)等毒蕈所引起。潜伏期约1/2~6小时。发病时表现为剧烈腹泻、腹痛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尚未明了,但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中毒者即可迅速康复,死亡率甚低。

42 二、神经精神型

由误食毒蝇伞(Amanita muscaria)、豹斑毒伞(Amanita pantherina)等毒蕈所引起。其毒素为类似乙酰胆碱的毒蕈碱(muscarine)。潜伏期约1~6小时。发病时临床表现除肠胃炎的症状外,尚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果甚佳。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此而死亡。

由误食角鳞灰伞菌(Amanita spissacea)及臭黄菇(Russula foetens)等引起者除肠胃炎症状外,可有头晕、精神错乱、昏睡等症状。即使不治疗,1~2天亦可康复。死亡率甚低。

由误食牛肝蕈(Bo1ets)引起者,除肠胃炎等症状外,多有幻觉(矮小幻视)、谵妄等症状。部份病例有迫害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经过适当治疗也可康复,死亡率亦低。

43 三、溶血型

因误食鹿花蕈(Gyromitra escalenta)等引起。其毒素为鹿花蕈素(gyromitra toxin)。潜伏期6~12小时。发病时除肠胃炎症状外,并有溶血表现。可引起贫血、肝脾肿大等体征。此型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亦常有影响,可有头痛等症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等治疗多可康复,死亡率不高。

44 四、中毒性肝炎型

因误食毒伞(Amanita phalloides)、白毒伞(Amanita verna)、鳞柄毒伞(Amanitavirosa)等所引起。其所含毒素包括毒伞毒素(amatoxin)及鬼笔毒素(phallotoxin)两大类共11种。鬼笔毒素作用快,主要作用于肝脏。毒伞毒素作用较迟缓,但毒性较鬼笔毒素大20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核,有可能抑制RNA聚合酶(Polymerase),并能显著减少肝糖元而导致肝细胞迅速坏死。此型中毒病情凶险,如无积极治疗死亡率甚高。

此型中毒的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

1.潜伏期 食后15~30小时,一般无任何症状。

2.肠胃炎期 可有吐泻,但多不严重,常在一天内自愈。

3.假愈期 此时病人多无症状,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实际上肝脏损害已经开始。轻度中毒病人肝损害不严重,可由此进入恢复期。

4.内脏损害期 此期内肝、脑、心、肾等器官可有损害,但以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可有黄疸、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出血倾向等表现。死亡病例的肝脏多显著缩小,切面呈槟榔状,肝细胞大片坏死,肝细胞索支架塌陷,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窦扩张,星状细胞增生或有肝细胞脂肪性变等。少数病例有心律紊乱、少尿、尿闭等表现。

5.精神症状期 部份病人呈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可因呼吸、循环中枢抑制或肝昏迷而死亡。

6.恢复期 经过积极治疗的病例一般在2~3星期后进入恢复期,各项症状体征渐次消失而痊愈。

此外,有少数病例呈暴发型经过,潜伏期后1~2日突然死亡。可能为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等所致。

5 诊断

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虽各不相同,但起病时多有吐泻症状,如不注意询问食蕈史常易被误诊为肠胃炎、菌痢或一般食物中毒等。故当遇到此类症状之病人时、尤在夏秋季节呈一户或数户同时发病时,应考虑到毒蕈中毒的可能性。如有食用野蕈史、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不难确定。如能从现场觅得鲜蕈加以鉴定,或用以饲养动物证实其毒性、则诊断更臻完善。

6 治疗

应及时采用催吐、洗胃、导泻、 等方法以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尤其对误食毒伞、白毒伞等毒蕈者,其发病时当已距食蕈6小时以上。但仍宜给予洗胃、导泻等治疗。洗胃、 后导入鞣酸、活性碳等可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其他的治疗方法尚有:

61 一、阿托品

主要用于含毒蕈堿的毒蕈中毒。可根据病情轻重,采用05~1mg皮下注射,每1/2~6小时一次。必要时可加大剂量或改用静脉注射。阿托品尚可用于缓解腹痛、吐泻等胃肠道症状。对因中毒性心肌炎而致房室传导阻滞亦有作用。

62 二、巯基解毒药

毒伞、白毒伞等毒蕈中毒用阿托品治疗常无效。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曾用含巯基的解毒药治疗此类毒蕈中毒,有一定的效果。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此类药物与某些毒素如毒伞肽(amanitin)等相结合,阻断其分子中的硫疏键,使其毒力减弱,而保护了体内含巯基酶的活性,甚至恢复部份已与毒素结合的酶的活力。常用的有:

1.二巯丁二钠(NaDMS)05~1g稀释后静脉注射,每6小时一次,首剂加倍,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注射2次,5~7天为一疗程。

2.二巯丙磺钠5%溶液5ml肌内注射,每6小时一次,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注射2次,5~7天为一疗程。

63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

适用于溶血型毒蕈中毒及其他重症中毒病例,特别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炎、严重的肝损害及有出血倾向的病例皆可应用。

64 四、对症治疗

对各型中毒的肠胃炎期,应积极输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对有肝损害者应给予保肝支持治疗。对有精神症状或有惊厥者应予镇静或抗惊厥治疗。并可试用脱水剂。

7 预防

应通过科学普及教育,使群众能识别毒蕈而避免采食。一般而言,凡色彩鲜艳、有疣、斑、沟裂、生泡流浆,有蕈环、蕈托及奇形怪状的野蕈皆不能食用。但需知有部份毒蕈包括剧毒的毒伞、白毒伞等皆与可食蕈极为相似,故如无充分把握,仍以不随便采食野蕈为宜。

当发生毒蕈中毒病例时,对同食而未发病者亦应加以观察,并作相应的排毒、解毒处理,以防其发病或减轻病情。

8 预后

毒蕈中毒的严重性取决于毒蕈的种类、毒素的性质及进食量等。儿童及老人对中毒的耐受力较低,后果也较严重。一般说来,肠胃炎型、神经精神型及溶血型中毒如能积极治疗死亡率不高。唯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死亡率可高达50%~90%。

9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桐油中毒的病因病机 5 桐油中毒的症状 6 桐油中毒的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桐油中毒的方剂 2 治疗桐油中毒的中成药 3 桐油中毒相关药物 4 治疗桐油中毒的穴位 5 古籍中的桐油中毒 1 拼音

tóng yóu zhòng dú

2 英文参考

tung oil poison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桐油中毒(tung oil poisoning[1])为病名[2]。是指因误食桐油所致的中毒病[1]。

4 桐油中毒的病因病机

因误食桐油而出现中毒症状者[2]。

5 桐油中毒的症状

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见发热、气短、肢麻、水肿、心脏扩大、肝肾功能损害等[2]。

6 桐油中毒的治疗

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2]。《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桐油毒的药物,如甘草、干柿等[2]。可参考[2]。

7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名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硫黄的别名 8 来源 9 产地 10 生药性状 11 硫黄的鉴别 12 硫黄的炮制 13 含量测定 14 性味归经 15 硫黄的功能与主治 16 硫黄的用法与用量 17 使用禁忌 18 配伍禁忌 19 硫黄的药理作用 20 硫磺中毒 21 贮藏 22 硫黄药品说明书 221 适应症 222 用量用法 23 硫黄的药典标准 231 品名 232 来源 233 性状 234 鉴别 235 含量测定 236 硫黄饮片 2361 炮制 23611 硫黄 236111 鉴别、含量测定 23612 制硫黄 2362 性味与归经 2363 功能与主治 2364 用法与用量 2365 注意 2366 贮藏 237 出处 2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硫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硫黄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硫黄 1 拼音

liú huáng

2 英文参考

brimstone [朗道汉英字典]

sulfur grund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ulfur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Sulfur(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ulfu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硫黄为中药名,见《吴普本草》。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1]。

硫黄是古代炼丹常用矿物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拼音名

Liuhuang

5 拉丁名

Sulfur(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sulfur(《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硫黄的别名

石硫黄[2]。

8 来源

硫黄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1]。

硫黄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的块状物[2]。

硫黄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

9 产地

硫黄产山西、陜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广东、台湾等地[2]。

10 生药性状

硫黄呈不规则块状。

**或略呈绿**。

表面不平坦,呈脂仿光泽,常有多数小孔。

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

体轻,质松,易碎,断面常呈针状结晶形。

有特异的臭气,味淡。

11 硫黄的鉴别

硫黄燃烧时易熔融,火焰为蓝色,并有二氧化硫的 性臭气。

12 硫黄的炮制

硫黄:除去杂质,敲成碎块。

制硫磺:取净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显黑绿色时,取出,漂净,阴干。

每硫黄100kg ,用豆腐200kg 。

13 含量测定

取本品细粉约02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50ml,加水10ml,置水浴中加热使溶解,并挥去乙醇(直至无气泡、无醇嗅)。

加水40ml,于瓶颈插入一小漏斗,微沸10分钟,冷却,小心滴加过氧化氢试液5ml ,摇匀,置沸水浴中加热10分钟,冷却至室温,用水冲洗漏斗及瓶内壁,加入甲基橙指示液2 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即得。

每1ml 的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相当于8015mg 的S。

本品含硫(S)不得少于985%。

14 性味归经

硫黄味酸,性温,有毒;入肾、大肠经[2]。

15 硫黄的功能与主治

硫黄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硫黄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硫黄具有解毒杀虫,补火助阳的功效[2]:

硫黄治疥癣,秃疮,阴疽恶疮,湿疹:研末油调涂敷[2]。

硫黄治命门火衰,阳痿,腰酸膝冷,肾虚喘促,虚寒腹痛,泻痢,便秘:研末服,15~3g;或入丸剂[2]。

应与豆腐同煮后用[2]。

炼丹家用为丹药[2]。《抱朴子内篇·金丹》:“以华池和丹,以曾青硫黄末覆之蔫之,内筩中沙中,蒸之五十日,服之百日。”

16 硫黄的用法与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17 使用禁忌

孕妇忌服硫黄[2]。

18 配伍禁忌

硫黄畏朴硝、芒硝、元明粉[2]。

19 硫黄的药理作用

硫黄内服后变为硫化物或硫化氢, 胃肠黏膜,蠕动增加,导致下泻[2]。

硫化物局部应用,有软化表皮、溶解角质及杀死皮肤寄生虫(疥)的作用[2]。

20 硫磺中毒

硫黄内服中毒时,呼气有硫化氢味,可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头痛、眩晕、腹痛、腹泻甚至虚脱等症[2]。

21 贮藏

置干燥处,防火。

22 硫黄药品说明书 221 适应症

有杀菌(包括真菌)及杀疥虫的作用。本身并无此作用,与皮肤接触后变为硫化氢与五硫磺酸后显效。硫磺对皮肤有溶解角质作用。治疗脂溢性皮肤病、疥及牛皮癣等。

222 用量用法

治介疮时用10~25%的软膏,于夜间涂搽。治疗皮脂漏,痤疮等皮肤疾患可用5%~10%的软膏。

23 硫黄的药典标准 231 品名

硫黄

LIuhuang

SULFUR

232 来源

本品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

233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或略呈绿**。表面不平坦,呈脂肪光泽,常有多数小孔。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体轻,质松,易碎,断面常呈针状结晶形。有特异的臭气,味淡。

234 鉴别

本品燃烧时易熔融,火焰为蓝色,并有二氧化硫的 性臭气。

235 含量测定

取本品细粉约02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50ml,加水10ml,置水浴中加热使溶解,并挥去乙醇(直至无气泡、无醇臭)。加水40ml,于瓶颈插入一小漏斗,微沸10分钟,冷却,小心滴加过氧化氢试液5ml,摇匀,置沸水浴中加热10分钟,冷却至室温,用水冲洗漏斗及瓶内壁,加入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相当于8015mg的硫(S)。

本品含硫(S)不得少于985%。

236 硫黄饮片 2361 炮制 23611 硫黄

除去杂质,敲成碎块。

236111 鉴别、含量测定

同药材。

23612 制硫黄

取净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显黑绿色时,取出,漂净,阴干。

每100kg硫黄,用豆腐200kg。

2362 性味与归经

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2363 功能与主治

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2364 用法与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2365 注意

孕妇慎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同用。

2366 贮藏

置干燥处,防火。

237 出处

古籍中的丹毒简介

中医·丹毒丹毒(erysipelas)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流火。是指以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为主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