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的书籍节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道教起源的书籍节目,第1张

书籍·《中国道教史》前言综观

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

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本文章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

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

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尔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

1神秘的气化学说。

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

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

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

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

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尔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第二章 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

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

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

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

第三章 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

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

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

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

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

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祇,驱役山河之神。

另外葛江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第四章 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

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

《三皇经》在元朝被焚,现已失传。在《道藏》的《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羊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

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

《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

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颂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

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

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估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

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辩论。尽管这样,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

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

在北方十六国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

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卷收录于道藏力字号)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有《录图真经》。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谦之善于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兴起来。

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

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

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

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关系上,辩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编隋唐道教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

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

第六章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在唐代崇奉道教,既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第七章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

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性。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

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么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

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第九章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

第十章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

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的传薪,斋醮活动。

太上童子一将军箓-它是张天师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箓文;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阳箓授予男子;太上正一灵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阴箓授予女子;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统帅阴阳;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凤破秽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斩千鬼万神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气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箓;正一四品治箓。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歧,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为著名。

第十二章唐宋之际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观念的核心。道教神仙思想的变迁同样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唐代安史之乱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乱时期,造成了道教内容的改变和道士成份的改变。

此时奉道求神仙的人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隐于山中,不求闻达,如唐初的潘师正。二是精究方术,全性保真,或炼丹合药。如刘商(为中山靖王之后)。三是身情异术,逃于形骸,和光混俗,隐于市井的。如孙登。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给修道之人的队伍中又增添了两类人:其中一类是仕途无望,归隐山林,到道教中找寄托。有的是辞官不做,逃于世外,这类人有罗隐之,郑云叟等。另外一类人专修道教之方术之人,以求在乱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贫弱。详情查看《太平广记》《江淮异人录》等。

唐末五代所出现的这两类追求道教的人物,而又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代表就是被传为神仙的吕洞宾。唐末五代以后人们对道教的追求则较多的带有实用目的,内儒外道的道士无形中使道教渗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这种结果造成的影响,为南宋道教全真派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其神仙思想就是:神仙可成的思想发生动摇。第二是神仙的出世与神仙的救世变成神仙不高高在开界,神仙可下世救民于苦难。这也影响到了道教金丹思想向内丹思想转化的过程。在全真教里神仙已不再是远离世外超出凡间的了,而是可以变化升举,长生永驻的幻人物了。神仙的神奇色彩少了,人性的色彩多了。

三教合一是唐宋时代宗教思想发展的总趋势。这种思想也同样表现在宋代形成的吕洞宾信仰中。由于吕洞宾信仰在宋代的广泛影响,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来。全真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北宗创始人王重阳,建立起他们与吕洞宾的师承关系来。内丹术全让全真派占去,正一派只余下传统的鬼神崇拜与符咒之方术了。这一时期也出现的八仙的传说。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现正是这一更新的结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丛林,使道教开始有了统一教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杂的存在方式。

宋辽金元时期,四百余年间,道教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道教的兴盛,发达,与贯穿这一时代的民族矛盾关系至深。

继唐以后,宋代是中国道教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外患内忧的时期,农民起义高达113次之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宋代道教不仅没有爆发过宗教性的社会骚乱,而且稳步走向繁荣,这与宋代皇帝对道教的态度和宋政府道教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这一时期新的神被大量引进。妈祖由福州走向海外,文昌帝君等,新的教派林立,如茅山,合皂山,龙虎山的三山符录,是宋朝规定授录地点,成为符录派三大宗派。总体来说,宋朝各代对道教是信而不疑的,这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央集权的政府内设立中央道录院,地方道正司,加强对道教的管理,设立宫观内部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宫观设立的审批与限制。设置了道冠职官制度。

宋代是道冠职官体制最复杂,最完整的时期。

规定入道的要求:第一是符合年龄,第二是家长同意,第三是不违法背俗,第四是必须礼师。

又规定了道教的等级即紫衣师号等级制度。规定真人只用于封神,金门羽客,高士是指志行高尚之士,炼师是指一般道士。师号是政府代表皇帝赐给僧道的称号,它具有赐的政治特征,道号是为学道或好道之人的别称,自行随意而取的称号。

综上所知,宋王朝采取是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限制宫观数量,防止社会直接生产者减少。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道教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外丹经过了数百年的实验,至唐末,终于使人们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在此条件下,内丹成仙说乘时而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据的内容成为了道教炼养术中的显学,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及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

内丹的传承第一代为钟离权,如《混元仙派图》,以下第四代是两宋内丹方面最重要的人物系出于刘海蟾门下:李练,张仲范,蓝元道(养素先生),马自然,张伯端,张继先,王庭扬,刘列,陈仲虚,小郑真人,麻衣道者,陈抟等。其中陈抟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学,多所师法。

张伯端为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为《悟真篇》,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被后人尊称为南宗五祖,一述张伯端一系,主张一已清修。内丹的盛行,使传统的丹鼎道教改变了其贵族专利品的性质,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要吧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内丹派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教团南宗,全真道,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概观张伯端内丹学,大略以禅道结合,先命后性为特征,主张从传统内丹修命之门入手,修命时强调须用先天精气为药物,炼精气须用元神所主生真意为主人。

书籍·《道藏》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

《道藏。灵宝玉鉴。敕水禁坛门)云:道体至虚,非虚则不能应万物也。人性至善,非善则不能明道也。水性亦然,故善则能利于物。灵宝大法有敕水禁坛之科,引 三光之正气,运九风之真精,策役万神,吐纳二气,蹑罡履斗,结界禁坛,小则清肃方隅,大则净明天地,饰严内外之仪则。格降上下之神{氏,是以斋洁为先,诚 明为本。盖邪则能干正,非正气则不能避其非,秽则能败真,非真气则无以涤其秽。故正真生气,变化流行之妙也”。

又《道藏。上清天心正法》取三光气:日君 气,以本日采气时其方取也,存见日轮光芒如赤火色。月君气,以“日日常加卯,五日两宫移”法取之。如每月初一日,便从卯上起卯,午时正在午上,初二日亦 同,初三日午前退过寅,如午时,便从寅上起卯,至巳上见午时,即是太阴在巳,存见月宫光芒如暖玉银色。天罡气,天罡星约离斗柄三丈馀,诗云:“月月常加 戌,时时见破军,要知端的处,向背问原因”。以月辰过将加戌,未过将加亥,数过取气时,乃是天罡见破军之所,向背者,乃阴阳存想也”。

又《灵宝领教济度金 书》云:“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以治腹实。此乃为图豁落罡。《易》所谓三五一变,错综其数者也。又谓之九灵罡,第一位曰游 光灵,第二位曰天路灵,第三位曰玉堂灵,第四位曰虚梵灵,第五位曰元皇灵,第六位曰紫光灵,第七位曰宗神灵,第八位曰幽期灵,第九位曰神全灵。五位以上五 行生数也,其玄妙未易言究,故法师飞神,多步此罡。步罡有三戒:一不许秉简,二不许倒行,三不许单足”。

高功拈香说文:“龙虎山前炼大丹,六天魔王心胆寒,自从跨鹤归玄表,清风明月绕绛坛”。

提科举:“三清三境天尊”。

高功起吊挂:“天宫赫奕位玄都,赐福权 尊握化枢,上斡权衡司宪令,下提纲纪典谟谋,停愆尽消三生籍,受度应标万古图。惟愿慈仁推有道,形神无复堕三途。香供养,三清三境天尊”。(或用“真心清 静道为宗”,“洒净韵”亦可)

高功说文:“伏以,道气殊名,必贯通之有术。神人异处,可感召以无方。故聚精微,达诚冲漠。夫香者,飞云结箓,明德维馨。阳气升腾,丹鼎运元神之火;回风混合,玄关霭太素之烟。非草木臭秽之彝伦,迎天地神祗而降格。传香有偈,宝号称扬”。

提科举:“香云达信天尊”。

高功提纲: “子午分明方是火,神气交炼即维馨”。

表白接:“假此真香燕真火,大如法界细微尘”。

高功说文:“伏以,仙境难通,以香为信。尘凡混浊,非水弗清。试将一 滴之功,肃清十方之界。夫此水者,北方正气,天乙真源。玉液内潮,甘露薰蒸于丹谷;金精上涌,醴泉溶泄于华池。内施则吐故纳新,外用则荡瑕涤垢。是谓乾坤 之正气,能除天地之厌秽。教有真科,再吟圣号”。

表白举:“法雨流润天尊”。

高功起大启请韵:“玉井光腾不夜天,柳枝洒出雨长春。今将遍布法筵中,五浊六 尘俱洁净。风云鼓舞列仙班,龙吟虎啸镇宝坛。臣今默运先天气,千妖万怪心胆寒”。

高功举:“五龙荡秽天尊”。

高功说文:“伏以,清静道德,本无一点之尘 埃。上下神{氏,请破五方之厌秽。凡遇迎真请圣,必先清净坛场,然后依科敷扬妙道。以今混元宗坛,本坛都炉焚香,奉请天德君,地德君,日精月华君。天罡大 圣,魁罡星君。三元唐葛周三位真君,五方生气、旺气、道气神君。五方五帝,解秽星君。黄华玉女,浣濯夫人。五方五龙,主水使者,南方丹天世界,九凤玉化 司,破秽大将军,流精火铃大神。西方大素童子,金刚灭迹神王,乾罗答那,洞罡太玄使者,斩妖缚邪神吏。沫若东井大神,石镜水母元君,铜头铁额骑吏,吞魔食 鬼大神军,沧水绣衣使者,华池文渚夫人。北方风雷荡鬼周元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君。九天运秽解秽收秽却秽神君,九天除秽断秽灭秽洗秽神君。九天涤秽荡秽 神君。解秽司、荡秽司、合干一行官军将吏。天仙地仙水仙兵马。净天净地净八方大力威神。值年太岁,至德尊神。本境城隍土地、里域尊神。悉仗真香,普同供 养。有请个个执斧掌剑,掷火流金,降真气于水中,放祥光于瑶坛。光明赫奕,从九凤破秽而来,对答真仙,自五云浮空而至。禳灾而何灾不灭,祈福而何福不臻, 上帝敕令,万圣拱听。肃清厌秽,扫荡妖氛。具有荡秽牒文,谨当宣读”。

表白宣牒毕,高功说文:“向伸牒文,宣白云周,就于瑶坛,用凭火化”。“

志心皈命礼。三天门下,统御万灵。身降尘凡,为道祖而说法;躬居宝笈,代斗姥以演真。心存三教,志悯四生。大悲大愿,大孝大仁,三天门下,掌教天师,度世救劫,灵 宝龙虎真人;永保劫运,广济无量天尊”。(或念“本来南土,上泝蜀都……”诰亦可)

毕,表白举:“神威远镇天尊”。

高功说文:“伏以,尘居为浊界,秽气纷 葩;凡世升仙都,妖氛混起。不凭激浊以扬清,安可迎真而驻跸。以今开坛之际,阐事之初。切虑坛场内外,人物往来,秽杂之气,难以降格高真。先请降五龙之法 水,洒净坛场,然后依科,敷扬妙道。夫水者,禀五方之正气,合九凤之光华,故能激浊以扬清,亦可除尘而解秽。一洒天无氛秽,二洒地无妖尘。三洒人间长寿, 四洒精鬼亡形、灵魂超升。坛有清净灵草,清众宣扬”。

高功起澄清韵:“天地自然,秽气分散……”。高功拈香默运“三清讳”,拈香毕,双手捧令步“九凤破秽 罡”。默念:“九凤翱翔,破秽十方,金童接引,玉女侍旁,拜谒尊帝,朝礼玉皇,百邪断绝,却除不祥,急急如律令”。

步毕,告令,取水盂香上三度,放简背上(名金桥拱月)双手玉文高

举,以天目书“金光篆”。默念:“九凤破秽君,即速现真形,秉吾身中气,化作六丁神,扫除诸厌秽,邪魔永不侵,唵吽吽,众神稽首,邪魔归正,敢有不 须,化用微尘,急急如紫微大帝律令”。

放下,取令默念:“天下万神,无不听令,令牌非妄动,动即不留情,一击天门开,二击地户裂,三击万神降,邪魔无处 行,急急如律令”。

令于水盂上书“三清讳”、“金光篆”,默念:“吽味弗罗弗萨利喽诃”。

毕,步“八卦罡”毕,刹板,举:“常请常静天尊”。起“清静之 水,日月华盖,中藏北斗,内隐三台,神水洒处,厌秽速开,神水一洒,祸去福来”(步五常罡洒坛)。以上“小荡秽”。

“大荡秽”则于起澄清韵后,高功执简运“三清讳”拈香三枝。

放简,双手白鹤诀请令,香上三度,燃表左右绕令三次,执令拈香三枝,左手掐玉纹,令于炉上书一 “香云篆”击令放玉纹,拈香一枝,左手香上一度掐玉纹,令于案上书“通天柱讳”加S,击令放玉纹于炉上。于虚空书一“紫微讳”,毕,拈香一枝,掐剑诀于令 头书裂,令下书授,令背书“敕召万神”,左书“太阳讳”,右书“太阴讳”,令前阳日书天师讳,颖阴日书雷祖讳(84)。亦可通书真武讳(85)、“紫微 讳”,盖以“金光篆”,默念:“玉帝所赐,敕召万神,敢有违令,化作微尘,道香一炷,十方肃清,发鼓三通,万神咸听,诸师帅将,速现真形,急急如紫微大帝 律令”。拈香三枝,令于案上书“三十六雷总讳”。毕,左手掐玉纹,香上三度三击令三放玉纹于炉。默念:“令牌非妄动,动即不留情,一击天门开,二击地户 裂,三击万神降,闻召速来临”。

毕,令于袖口书(20)字,左手执令,右手剑诀叉腰步“八卦罡”,至乾向巽书“天皇讳”,至巽向乾书“三清、紫微、玉帝、 金光”等讳。三躬至案(接取三气)。

取太阳气:拈香三枝,左手掐卯纹默念:“谨请日宫太阳帝君,

降布九芒真气,入吾水中,助令解秽”。

步“南斗罡”向东咒曰:“荣日之光,赫赫煌煌,消除邪秽,保守吉祥,急急如律令”。左目默运(60),毕,默 咒一字一圈,“喳缚日罗军吒利婆诃”,共九圈,存左目角一日轮九芒飞射,以口吸入,默念:“太(卯)阳(寅)洞(丑)照(玉)寥(离)阳(午)境 (出),,嘘入水中,令加书(60)。

取太阴气:“拈香三枝,左手掐酉纹默念:“谨请月府太阴星君,降布十芒真气,入吾水中,助令解秽”。

步“北斗罡”向西咒曰:“皓月生明,至清至灵,添精保 魄,邪灭正生,急急如律令”。右目默运(61),毕,默咒一字一圈,“喳缚月罗军发奴利婆诃”,共十圈,存右目角有一月轮十芒飞射,以口吸入,默念:“太 (酉)阴(申)光(未)华(坤)宇(兑)宙(子)摄(出)”咽入水中令加(61)。

取天罡气:拈香三枝,闭目默书(86),默念咒日:“天罡天罡,上帝真王,波罗天尊,统镇北方,身长万丈,着紫罗裳,披发赤足,手执神芒,朝呼北斗,夜观 不祥,吾今取气,万邪灭亡,急急如律令”。

接念:“唵(卯)吽(寅)吽(丑)军(玉)达(离)吒(午)利婆诃(出)”伏请降布七芒真气入吾水中,助令解 秽,呵气入水,令加(86)。

三光气毕,将令斜放天门,双手白鹤诀,请水盂香上熏,默念:“天地自然,万邪归正,敕煞摄”。

薰毕放简背上,名“金桥拱月”:以天目虚空书“金光篆”。放简执令,左手掐玉纹,令书水盂:“三清讳”,阳日:“天师讳”阴日书“真武讳”,加盖“金光篆”,毕,咒曰:“唵味弗罗弗萨利婆诃”。

运毕,执柳枝于左手 手心点三点,含水一口,左手掌令,右手剑诀叉腰,转向外噗出于“月厌方”书一老龙讳(87)(月厌方:正(戌)二(酉)三(申)四(未)五(午)六(巳) 七(辰)八(卯)九(寅)十(丑)十一(子)十二月(亥)。毕,左手执令,右手剑诀,阳日斩雨头,阴日斩鬼脚。

执令默念:“净天地解秽咒”,“天地自然, 秽气分散…”。一句一笔书一(88)字,至“道气常存”画(89)三小圈(此即斩滩破秽说),毕,一躬至案,拈香三枝,退后一步,令于左袖口书离卦及“五 雷讳”,“金光篆”,左手掌令,右手剑诀叉腰步“禁坛罡”(即封户罡),步罡默念:“吾领众神下坤宫。循震与离雷火轰,巽户下令召万灵,离步交乾登阳明, 坎方捕捉邪妖精,西向兑宫八卦分,敕向艮宫封鬼路,中请诸将护玄宗”。

念至“敕向艮宫封鬼路,站兑向艮破一鬼字,默念“敕封鬼路,令书“开天门,闭地户,留人行,封鬼路,急急如律令”(91)转身踏艮至中宫。一躬至 案,拈香三枝,令于水盂中书哈明天帝日,默念:“玉枢青华境,元始上帝敕,九凤真气降,合明天帝日,吾以日洗心,以月炼形,真人扶我,玉女助行,千妖万 怪,随水而清,急急如律令”。

左手掐子纹,令于盂中书三{,默念:“唵(子)躐(丑)啼(玉)奴(离)摄(午),削下盂中,令于香上绕一转,放令,左手三 山诀托水盂,右手柳枝向正坛书个“心”字,咒曰:“一洒天朗清,二洒地起宁,三洒人长寿,四洒鬼超升,天圆地方,律令九章,法水到坛,万邪灭藏(90)步 五常罡绕坛洒净,毕,仗剑步九凤罡,毕,转身归中位,向上柳枝书一圈2默念:“谨敕坛存八卦”圈内加两点,“内藏玄机”、清事书“紫微讳”二十八宿分布四 维,又书:“(91)一句一笔破之:“上开天门,下闭地户,先留人行,次塞鬼路,妖气绝灭,道气分布,一切厌秽,速令消除,急急如九凤破秽先师律令”。幽 事书:(92)二十八宿分布四维默念:“灵宝金光,洞照长夜,敕赦亡魂,临坛受度;(提气上升太微)急急奉请青玄九阳开度律令,落剑盂,

高功起:“清净之 水,日月华盖,中藏北斗,内隐三台,神水洒处,厌秽速开,神水一洒,祸去福来”。

表白举:“神水解秽天尊”。

高功说文:“凡遇朝真请圣,先须解秽身心,俾 魔试以潜消,值诸真而降鉴。今敕道众人等,身中秉元气,顶上灵光至,六甲内真人,侍从降福利,千妖不敢当,魍魉皆回避,身中此法水,长生得永视,急急如南 极长生大帝律令”。

表白举:“长生保命天尊”。

高功说文:“伏以行三光之法水,天地无尘,焚百合之真香,祥云结篆,凡境化为仙境,诚心可格天心,欲达忱 悃,默运一诚,先吟三礼,称扬圣号。法主道君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此道教里面的神特别多。有的被称为“尊神”,是道教发展中流传下来的,是正统道教之神;有些是流传自民间的神,我们称其为“俗神”。钟馗就是比较有名的一个“俗神”,传说他统领万鬼,可以辟邪镇宅,有不少人就喜欢把钟馗的画像当成门神。“俗神”中,除了钟馗之外,还有哪些神可以辟邪镇宅呢?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说说。

1、秦琼、尉迟恭两位门神

秦琼和尉迟恭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两员大将,有一段时间,李世民经常会梦到有很多小鬼来咬他,因此他每天都睡不好觉。后来一个高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秦琼和尉迟恭这两个大将每天晚上站在他卧室外面门的两旁,说来也奇怪,自此李世民再也没有做过噩梦。因此,李世民让画师把这两个大将的样子画下来贴在了门的两旁,后来百姓们知道后,也效仿唐太宗,慢慢的,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最有名的一对门神,直到现在,好多地方的门神还是他俩。

2、灶王爷

灶王神也是道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俗神,在古代,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灶王神的。传说,灶王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一位星君,负责管理人间的灶火,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是灶王爷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这一日,各家各户都会祭拜灶王爷,希望灶王爷给自己多说一些好话。灶王爷是很有群众基础的一位“俗神”,他寄托了广大民众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城隍爷

在古代,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城隍庙,而城隍庙里供奉的就是城隍爷,在道教中,城隍爷是守护一城的保护神。各个地方的城隍爷的形象也并不相同,人们把守护城市的功臣和国家英雄塑造成了城隍爷的形象,一方面是为了纪念这些英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这些英雄继续来保护他们。

以上这三种“俗神”是流传最广,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俗神”,他们都可以辟邪镇宅,更多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亲爱的朋友们,你还知道哪些“俗神”?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道教驱邪咒语:《八大神咒》与《道藏·太上消灾祈福醮仪》的驱鬼咒

2022-08-31 15:00

鬼是一般人都害怕的生灵,按传统说法,鬼虽然是人死后的产物,但毕竟是相隔两个世界,鬼的阴气通常是普通人接受不了的。那么如何使用驱鬼辟邪,更好的保护自己?下面给大家分享几则道教驱邪咒语,在夜间行路时,例如遇到鬼打墙等祸事可及时的化解。

先分享一则无出处的道教驱邪咒语,防鬼咒:人来隔重纸鬼来隔座山千邪弄不出万邪弄不开

道教驱邪咒语之一《八大神咒》

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应变无停。驱邪缚魅,保命护身。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久,魄无丧倾。急急如律令。

净口神咒

丹朱口神,吐秽除氛。舌神正伦,通命养神。罗千齿神,却邪卫真。喉神虎贲,炁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炼液,道气常存。急急如律令。

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脏玄冥。青龙白虎,对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真

急急如律令.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镇,普告万灵。岳渎真官,土地祗灵。左社右稷,不得妄惊。回向正道,内外澄清。各安方位,备守坛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护法神王,保卫诵经。皈依大道,元亨利贞。

净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乾罗达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度人万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病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手,侍卫我轩;凶秽消散,道炁常存。急急如律令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受持万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忘形。内有霹雳,雷神隐名。洞慧交彻,五炁腾腾。金光速现,覆护真人。急急如律令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爇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迳达九天

玄蕴咒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余.天真皇人,按笔乃书.以演洞章,次书灵符.元始下降,真文诞敷.昭昭其有,冥冥其无.沉疴能自痊,尘劳溺可扶,幽冥将有赖.由是升仙都.

道教驱邪咒语之二《道藏·太上消灾祈福醮仪》的驱鬼咒

上请五方五帝斩鬼大将军官十万人降下,主为某家同心并力,收摄村中巷陌家中宅内行客魉魉之鬼,伏

尸刑杀之鬼,次收门户井灶之鬼,次收五虚六耗凶吹恶逆之鬼,次收童男童女之鬼,次收殃拜土长之鬼,

次收独歌自舞喜笑之鬼,次收蛊毒野道之鬼,次收山精崖石百魅之鬼,次收八部行病之鬼,次收唤人魂魄

之鬼,次收各有名字之鬼,次收明公石矴之鬼,次收无名脱藉之鬼,次收橱下犬子之鬼,次收夜行凶逆之

鬼,次收山林社稷恶逆*祠之鬼,次收天下四镇死将之鬼,次收刀兵军阵无头无手之鬼,次收吴王子胥之

鬼,次收赤眉盗贼之鬼,次收三王五霸败军死将之鬼,次收下痢臃肿之鬼,次收鲁丁班黄转筋謦咳吐逆之

鬼,次收云中李子遨千精万魅之鬼,次收摇铃吹角呼唤之鬼,次收缢死之鬼,次收落水之鬼,次收羌獠之

鬼,次收六夷之鬼,次收胡狄蛮戎之鬼,次收东方青注之鬼,次收南方赤注之鬼,次收西方白注之鬼,次

收北方黑注之鬼,次收中央黄注之鬼,次收绝户之鬼,次收异病卒之鬼,次收白秃癞之鬼,次收疮脓臭秽

之鬼,次收市死斩头绞刑之鬼,次收乌鹊乱鸣恶音之鬼,次收肌寒冻死之鬼,次收藏形隐影之鬼,次收口

舌妄语之鬼,次收六畜之鬼,次收厌人魂魄之鬼,次收白骨不葬之鬼,次收新死破射取人之鬼。次收鼠头

人身之鬼,次收牛头人身之鬼,次收虎头人身之鬼,次收兔头人身之鬼,次收龙头人身之鬼,次收蛇头人

身之鬼,次收马头人身之鬼,次收羊头人身之鬼,次收猴头人身之 鬼,次收狗头人身之鬼,次收猪头人身

之鬼。

以上众鬼不承大道盟威禁律之命,专在人间行其恶毒,令人遭灾,过祸疾病死亡,非所道理,非五帝之

君。天宫一一仰凭次收,讨反缚逆鬼,付与都市,一切绞刑,灭其根种。愿今天下清宁,万民安乐,五谷

滋盛。阖家大小魂魄或闭在天地水三官,百鬼牢狱之中,不蒙解脱者,或为百鬼挚击者,请五方五帝、七

星之君、寿命君、延命君、解厄治病君、却死来生君、保命卫护君,主为某家安魂定魂,司命延年益算,

七星消除死籍。

律曰:天下一生之中;自有千亿之鬼。去神更远,去鬼而近。天下凶凶,不可得知此。今记其真名,使

人知之,一知鬼名,邪不敢前;三呼其鬼名,鬼怪即绝,上天鬼、下地鬼并煞。几鬼皆有姓名,子知,三

呼鬼名,万鬼听令。

一些辅助的道教驱邪咒语

驱鬼:玄科禁祝 谨咒曰

天有三奇日月星 通天透地鬼神惊 若有凶神恶煞鬼来临 地头凶神恶煞走不停 天清清 地灵灵 弟子奉三茅祖师之号 何神不讨 何鬼不惊 急奉祖师茅山令 扫除鬼邪万妖精 急奉太上老君令 驱魔斩妖不留情 吾奉三茅祖师急急如律令敕

超度:太上敕令 超汝孤魂 鬼魅一切 四生沾恩 有头者超 无头者生 枪殊刀杀 跳水悬绳 明死暗死 冤曲屈亡 债主冤家 叨命儿郎 跪吾台前 八卦放光 湛汝而去 超生他方 为男为女 自身承当 富贵贫贱 由汝自召 敕就等众 急急超生 敕就等众 急急超生

道教起源的书籍节目

书籍·《中国道教史》前言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