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州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兴州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第1张

兴州,顺政。上。开元户二千四十五。乡八。元和户九百五十四。乡九。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秦并天下,属蜀郡。汉武帝元鼎六年,以白马氐置武都郡,今州即汉武都郡之沮县也。晋永嘉末,氐人杨茂搜自号氐王,据武都。自后郡县荒废,而茂搜子孙承嗣为氐王。其后杨难当又据下辨,自称大秦王。难当弟伯宜为茹芦王。伯宜孙鼠分王武兴。按武兴,即今州理是也。杨鼠既王武兴,又得武都、河池二县之地。鼠子集始称藩於魏,后谋叛魏,魏遂废武兴为藩镇。其年,改镇为东益州。废帝二年,改东益州为兴州,因武兴郡为名。隋大业二年,罢州为顺政郡,武德元年复置兴州。按州城,即古武兴城也。初,蜀以其处当冲要,遣蒋舒为武兴督守之。及锺会伐蜀,舒遂降魏,即其处也。城虽在平地,甚牢实,周回五百许步,唯开西北一门,外有垒,三面周匝。

州境:东西二百八十六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九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八百一十里。北至凤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兴元府二百五十里。西至武州三百五十里。南沿流至兴元府三泉县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六十斤,朱砂。赋:布,麻。

管县三:顺政,长举,鸣水。

顺政县,中下。郭下。开元户一千一百八十八。乡四。本汉沮县地,后魏废帝分置汉曲县,属顺政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汉曲县属兴州,十八年改为顺政县。皇朝因之。

武兴山,在县北百里。多漆及黄蘖。

嘉陵水,经县南,去县百步。

沮水,出县东北八十二里。以其初出沮洳然,故名为沮水。

兴城关,在县南五里。

太城戍,在县东南四十九里。

杨君神祠,在县西南二里嘉陵水南。山上即杨难当神也,土地祠之。

长举县,中下。南至州一百里。开元户四百三十。乡二。本汉沮县地,后魏于此分置长举县,属槃头郡。周武帝废槃头郡,县改属落丛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皇朝因之。

接溪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出朱砂,百姓采之。

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嘉陵水,去县南十里。

槃头故城,在县南三里。因水盘屈为名也。

鸣水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里。开元户四百二十七。乡二。本汉沮县地也,后魏宣武帝於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又置鸣水县,因谷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皇朝因之。

厨山,在县南三里。极崇峻幽深,多木蜜,百姓资其利。

落丛山,县西北十里。出铁。

成州,同谷。下。开元户四千九百五。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后为白马氐国。西南夷自冉龙以来什数,白马最大。有山曰仇池,地方百顷,其地险固,白马氐据焉。秦逐西羌,置陇西郡。秦末,氐、羌又侵据之。元鼎六年平西南夷,置武都郡,今州界二郡之地。

晋宋氐帅杨定、杨难当窃据仇池,自称大秦王,宋遣将军裴方明讨平之。后魏于此置仇池镇,理百顷岑上,后又改为郡。梁改为秦州,齐废帝改为成州。隋大业三年,改成州为汉阳郡。武德元年,复为成州。本属陇右道,贞元五年节度使严震奏割属山南道。今於同谷县西界泥公山上权置行成州。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三百九十四里。

八到:东至上都一千里。东至东都一千八百六十里。南至武州三百八十里。

东至凤州四百五十里。东南取良恭县路至宕州五百四十里。东北至秦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烛,鹿茸,防葵,狼毒。赋:布,麻。

管县三:上禄,同谷,长道。

上禄县,中。郭下。本汉旧县,属武都郡。后魏改为阶陵县,周武帝改为仓泉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成州,大业三年改为上禄县。

仇池山,在县南八十里。壁立百仞,有自然楼橹敌,分置均调,有如人功。

上有数万人家,一人守道,万夫莫向。其地良沃,有土可以煮盐,杨氏故累世据焉。

鸡头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后汉将来歙从山道袭得略阳,隗嚣出其不意,使将王孟将兵塞鸡头道,即此也。

州城,即杨难当所筑也。

同谷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下辨道地,属武都郡。故氐白马王国。后魏宣武帝於此置广业郡并白石县,恭帝改白石为同谷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康州,大业初属凤州,贞观元年属成州。

仙掌山,在县南五里。

下辨水,一名甘泉,县东北七十里。

长道县,下。南至州五十里。本汉上禄县地,后魏之天水郡也,废帝改为长道郡,又立汉阳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成州。十八年改汉阳县为长道县。

祁山,在县东十里。蜀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攻祁山,即此是也。汉水经其南,有诸葛亮垒,垒之左右犹有丰草,盖亮之所植也。

西汉水,东北自秦州上封县界流入。

盐井,在县东三十里。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

盐官故城,在县东三十里,在れ冢西四十里。相承营煮,味与海盐同。

公营,在县西南三里。武德元年,行军元帅国公窦轨讨薛余党,营军于此是也。

《世说新语》(刘义庆)、《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悠悠南北朝》(陈羡),这里先推荐这四本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书籍。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都有着许许多多值得让人去探讨去深思的故事。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政权更迭最频繁的一个时期。想要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推荐大家看看下面几本书。

想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世说新语》不可不读。这是一本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名人们的笔记小说,就像现在的段子集,但是它又比段子集要高级得多。可以说是那个时期轶闻和野史的编集,读完之后会了解到很多人物事迹和文学典故。

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基本涵盖了每个重要的时间段的各个方面,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有提到,内容详细全面,读起来也比较流畅,不过因为写的比较早,有些观念现在看来可能会有一点点落后,但还是值得一读的。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也非常推荐,了解的人都知道,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的研究可是非常多的,他的作品之价值肯定也不会低。这本书非常透彻地分析了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点问题,还有很多细致的考证。

最后再推荐一本读起来轻松一些的——《悠悠南北朝》(陈羡)。这本书在历史角度方面可能不是那么全面,但是整体的语言较为通俗简练,让入门级的读者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可以了解到那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以及大概的出场顺序,想了解的话可以看一看。

魏晋南北朝英雄辈出,想要了解那段时期的历史,多看书总是没错的。先读一读入门级的了解个大概,再读进阶版的深入研究。有正经严肃的通史类,也有幽默诙谐的野史类。当然每个人读书的感受都不一样,这里只是个人推荐几本还不错的,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找找其他的哟。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太平寰宇记

-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地理志在人文传统上,它继承了隋唐图经地志的很多体例,政府重文之风蔚然。在科技上,得益于同时出现的活字印刷。这一切都有利于地理志事业的发展,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宋版地理志图籍。

这些古代地理类的书籍在 古籍阁  中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电子版,还有很多记载地方志的古籍很多都记载当地的地理

古代地理书籍推荐如下:

1、《宋史—艺文志》著录了很多关于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据目前的统计来看,有以下这些:《天平寰宇记》乐史、《元丰九域志》王存、《舆地广记》,北宋欧阳忞,《舆地记胜》王象之、《天下州县图》沈括、等等。遗失的包括《皇朝方域志》王希先、《九丘总要》王日休、《历代疆域图》吴澥、《舆地要览》李和、等等。

2、宋代编修图志之风蔚然,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政府开始领导此编修工作。根据《五代会要》的记载,早在五代政府开始规定,每到闰年,各州府必须制造图志以上报上级单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八》来看,这个规定在宋初还在执行。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间,开始规定,每一路将各州编造的图经,合成该路的总图,(周期约十年)一并上进。这件事在《宋会要稿——职方》有明确记载。又过了几年,宋真宗下诏,重修天下图经,令职方遍牒诸州,每闰年录进。可见此周期降低为四年,充分表现了在体例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修图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体例也更加符合政府的需求。这是宋朝地理志鲜明的特色之一。

3、在此之外,乐史编撰了《太平寰宇记》,他曾经倡导“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值得注意的变化时,他将《天平寰宇记》的体例增加了许多范畴,除了传统的13项体例外,他还新增加了古迹、题咏、姓氏、人物等方面。《四库全书提要》中曾说:“体例亦自而大变”。这是宋朝地理志可喜的成就之一。

4、王存编撰的《元丰九域志》,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王存的观点和乐史有一些区别,他更着重于对地理学实用的考察。他将当时各州的的主户和客户都进行了记载,并且对各州的物产以及贡品税赋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更开始关注地理上,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这些都表明了宋朝人相对前人比较进步的观念。

5、郑樵的地理观也独具特色,他在《图谱略》中叙述了历代制图的发展。把图谱和都邑作为独立的科目来对待。也是宋人对体例的一大创新。

6、宋朝建国之后,由于与辽、金、西夏等国有许多复杂的外交关系,所以每当使节往来的时候,宋朝的官员都会将行程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行役记。例如,张逮的《金虏图经》路振的《乘轺录》这些都是很实在的考察报告。

7、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也很大,他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绘图的方法和原则提出了地图模型的原则。对自然经济地理的的分析都记录在了其《梦溪笔谈》之中。他甚至观察了古今气候的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论断。开启了在此领域的先河。

8、范成大的成名主要在于其诗其政,但是他曾任职于广南西道安抚使,并在此期间完成了《桂海虞衡志》,期间对水蚀现象以及喀斯特地貌做了研究,还同时记录了矿产和植物。这是区域地方地理研究中的一大先河。

凤州,河池。上。开元户三千八百四十九。乡二十二。元和户一千三百五十八。乡一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秦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地。汉高帝分陇西郡置广汉郡,武帝分广汉、陇西郡置武都郡,领县九。其属有故道河池二县,今州即二县之地也。三国时属魏,明帝太和三年,其地没蜀,魏平蜀後复为雍州之地。

其地本氐、羌所居,後汉献帝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腾子驹,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至宋武帝封杨盛为武都王,其子玄及难当亦相继为王。文帝元嘉十八年,难当倾国南寇,规有蜀土。後魏太平真君二年,招定仇池,其年於此城立镇。太和元年置固道郡,孝昌中以固道郡置南岐州,废帝三年改南岐州为凤州,因州境有山为名。按成州同谷县本是凤州西界,县南有凤凰山,因为州名。隋大业三年改为河池郡,武德元年复为凤州。

州境:东西四百八十里。南北三百七十六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六百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四百六十里。西南至兴州三百三十里。东北至凤翔府二百八十里。东至兴元府三百八十里。北至陇州四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一百斤。赋:布,麻。元和贡:蜜,土布。

管县三:梁泉,两当,河池。

梁泉县,中下。郭下。开元户一千八百一十八。乡一十二。本汉故道县地,後魏太和元年於此置梁泉县,取县西梁泉为名,属固道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凤州。皇朝因之。武德元年析置黄花县,宝应元年省。

三松山,在县南五里。

故道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今州理,即故道川也。

回车戍,在县西北六十里。梁太清五年,西魏遣雍州刺史达奚武为大都督及行台杨宽率众七万,由陈仓路取回车戍入斜谷关,出白马道,谓此也。

两当县,中下。东至州五十里。开元户一千六十六。乡五。本汉故道县地,属武都郡。汉高帝引兵从故道出袭雍,谓此也。永嘉之後,地没氐、羌,县名绝矣。後魏变文为“固”,於此置固道郡,领两当、广乡二县,因县界两当水为名。

或云:县西界有两山相当,因取为名。隋开皇罢郡,县属凤州。皇朝因之。

山,在县西二十里。

尚婆水,今名石磐水。水多磐石,因以为名。俗语音讹,故云尚婆。川中有鸟群飞,二月从北向南,八月从南还北,音如箫管,俗云伎鸟。春来则种禾,秋去则种麦,人常以为农候。

河池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七十里。开元户九百六十五。乡五。本汉旧县,属武都郡。河池,一名仇池。按仇池山本名仇维山,上有池,似覆壶,有瀑布,其县因山为名。山在成州界,去县稍远,今县所处,谓之河池川,故取以为名。

永嘉之後,没於氐、羌,县名绝矣。後魏於此置广化郡广化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凤州,仁寿元年改为河池县,复汉旧名。皇朝因之。

故道水,经县城西,去城三十步。

河池戍,在县城中。

髑髅堆,在县东北四十三里。後魏讨仇池於此,大破其军,筑为京观,俗号其地为髑髅堆。

贝州,清河。上望。开元户八万四千四百。乡一百七十七。元和户二万一百二。乡三十五。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以为钜鹿郡。

汉文帝又分钜鹿置清河郡,以郡临清河水,故号清河。後汉以为清河国。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齐,於此置贝州,因邱以为名。隋大业三年,又为清河郡。隋末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复置贝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六十里。南至魏州二百一十里。正东微北至德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冀州二百一十里。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东至博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白毡。赋:绵,绢。

管县十:清河,清阳,历亭,东武城,宗城,经城,漳南,临清,夏津,永济。

清河县,紧。四。郭下。本汉信成县地,属清河郡。後汉省信成县置清河县,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故末丕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十六国春秋》曰:“鲜卑段末丕自称辽西公,於此筑城,与石勒相持,因为名。”

永济渠,东南去县十里。

清阳县,紧。四。郭下。本汉旧县也,属清河郡。後汉省清阳县,其地属甘陵县。隋开皇六年重置,皇朝因之。

甘陵,在县城内。後汉清河王庆陵,庆即安帝父也。

历亭县,上。三。西南至州一百里。本汉东阳县地,属清河郡。後汉省东阳县,其地属鄃县。〔鄃,音输。〕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历亭县,遥取汉历县为名。皇朝因之。

东阳故城,在县西十八里。汉高祖以张相如为东阳侯。

东武城县,上。二。西南至州四十二里。本七国时赵邑也,《史记》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即此地也。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字以辨之,属清河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贝州,皇朝因之。自後魏以来,山东贵族清河诸崔,即此邑人,为天下甲族。

宗城县,望。五。东北至州六十里。本後汉章帝分立广宗县,属钜鹿郡。後魏改属广宗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贝州,仁寿元年改宗城县。皇朝因之。

张甲河,在县南二十五里。

漳水,东去县二十七里。

经城县,上。四。东至州六十里。本後汉分前汉堂阳县,於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城县。後魏省并入南宫县,孝文帝又於今理置经城县,又置广宗郡。高齐省郡及县,仍置武强县於此。隋开皇六年,移武强县於此,置经城县,属贝州。皇朝因之。

张甲枯河,东去县十里。

漳南县,上。二。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汉东阳县之地,隋开皇六年置东阳县,属德州,取汉东阳之名。十六年改属贝州,十八年改为漳南县,以漳水在县北,故名也。皇朝因之。

永济渠,在县东五十里。

漳水,在县北四十六里。

临清县,紧。五。东北至州六十里。本汉清泉县地,後魏孝文帝於此置临清县,属魏郡。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临清县,属贝州。皇朝因之。贝丘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汉贝丘县城也。城内有丘,高五丈,周回六十八步,城因此为名。

《春秋》“公田于贝丘”,是齐州地,与此异也。

永济渠,在县城西门外。

夏津县,上。二。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鄃县地,吕佗、栾布皆为鄃侯,田蚡奉邑亦在鄃,属清河郡。隋大业二年改属贝州,天宝元年改为夏津县。

屯氏河,在县北。

永济县,紧。四。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汉贝邱县地,临清县之南偏,大历七年,田承嗣奏於张桥行市置,西井永济渠,故以为名。

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武帝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

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和田玉(软玉)、岫玉和独山玉)  ,素有“玉种蓝田”之美称,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早在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蓝田玉就被先民们开采利用,春秋秦汉时蓝田玉雕开始在贵族阶层和上层社会流行,唐时达到鼎盛  。著名的秦始皇传国玺就是用蓝田水苍玉制成,此后玉玺一直作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流传千余载。

“蓝田玉”之名是因其产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蓝田山而得名  。历代古籍中均有蓝田产美玉的记载,《汉书·地理志》载:“蓝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12]  ”其后,《后汉书·外戚传》、《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典籍文献,都有蓝田产玉的记载。

现代开采的蓝田玉矿床位于蓝田县玉川镇红门寺村一带,含矿岩层为太古代黑云母片岩、角闪片麻岩等。玉石为细粒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兴州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兴州,顺政。上。开元户二千四十五。乡八。元和户九百五十四。乡九。《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秦并天下,属蜀郡。汉武帝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