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论语·学而篇第一是什么意思,第1张

论语·学而》-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和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感悟:

很喜欢傅老师的关于"学"的理解和注解,他强调孔子的"学"有三点内涵:

第一,学习古代的知识与技术。

第二,学习要配合思考,得到个人的体会。

第三,学习与行为有关。学习可以改变人的行为,这才是所谓做人处事的道理。

对于之前的过错,不会再犯,这说明学习有一种改造自己的力量。由此可知,孔子的"学"是全方位的学习与成长。

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这样全方位的去学习,去改变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岂不是也是对自我成长的一种改变呢?

我们先要让自己好好的努力学习,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

           

                            参考:

                      《细说论语》 傅佩荣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处:《论语·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学了并不断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切磋道德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认为,人生有三条重要法则:

一、终身学习并不断实践。如是,则永不落伍,永葆青春。有人说,你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一河水。意思是,在指导别人的时候,自己要不断去学习沉淀自己的学养,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帮到别人,对方才能真正实现自游、畅游、远游,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与道义相期者交流。人是群居动物,必须交流,重要的是与什么人交流;儒家认为应与志同道合、道义相期者保持交流常态。

生命中每一分都不可逆,什么人都交往,势必迷失自己,甚至迷失心智,生命状态是迷茫、困惑抑或无聊,人生的轨迹不是向前、向善、向成功,而是停滞、犹豫、平庸。有人说,跟谁混,很重要。

三、修养德行。遇事不顺,“反求诸己”,提升境界,则“人皆可以尧、舜”。渴望被认知、渴望被赏识、渴望被尊重是人的本性;被人误解,甚至被诽谤中伤而不怨天尤人者,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往往容易成功!

扩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学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

《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原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五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扩展资料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搜狗百科·论语·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主要讲了孔子教导人们应该怎样学习,怎样对待学习。 还有学习方法、交友、处事方法和学习方法,如何对待学习和学习态度。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学而篇第一拼音版如下:

《论lún语yǔ·学xué而ér篇piān》

子zǐ曰yuē:“学xué而ér时shí习xí之zhī,不bù亦yì说yuè乎hū有yǒu朋péng自zì远yuǎn方fāng来lái,不bù亦yì乐lè乎hū人rén不bù知zhī而ér不bù愠yùn,不bù亦yì君jūn子zǐ乎hū

有yǒu子zǐ曰yuē:“其qí为wèi人rén也yě孝xiào弟dì而ér好hǎo犯fàn上shàng者zhě,鲜xiān矣yǐ;不bù好hǎo犯fàn上shàng而ér好hǎo作zuò乱luàn者zhě,未wèi之zhī有yǒu也yě。君jūn子zǐ务wù本běn,本běn立lì而ér道dào生shēng。孝xiào弟dì也yě者zhě,其qí为wéi仁rén之zhī本běn与yǔ!”

子zǐ曰yuē:“巧qiǎo言yán令lìng色sè,鲜xiān矣yǐ仁rén!”

曾zēng子zǐ曰yuē“吾wú日rì三sān省xǐng吾wú身shēn:为wèi人rén谋móu而ér不bù忠zhōng乎hū与yǔ朋péng友yǒu交jiāo而ér不bù信xìn乎hū传chuán不bù习xí乎hū”

子zǐ曰yuē:“道dào千qiān乘shèng之zhī国guó,敬jìng事shì而ér信xìn,节jié用yòng而ér爱ài人rén,使shǐ民mín以yǐ时shí。”

子zǐ曰yuē:“弟dì子zǐ入rù则zé孝xiào,出chū则zé弟dì,谨jǐn而ér信xìn,泛fàn爱ài众zhòng,而ér亲qīn仁rén。行xíng有yǒu余yú力lì,则zé以yǐ学xué文wén。”

子zǐ夏xià曰yuē:“贤xián贤xián易yì色sè;事shì父fù母mǔ,能néng竭jié其qí力lì;事shì君jūn,能néng致zhì其qí身shēn;与yǔ朋péng友yǒu交jiāo,言yán而ér有yǒu信xìn。虽suī曰yuē未wèi学xué,吾wú必bì谓wèi之zhī学xué矣yǐ。”

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不bù重zhòng则zé不bù威wēi,学xué则zé不bù固gù。主zhǔ忠zhōng信xìn,无wú友yǒu不bù如rú己jǐ者zhě,过guò则zé勿wù惮dàn改gǎi。”

曾zēng子zǐ曰yuē:“慎shèn终zhōng追zhuī远yuǎn,民mín德dé归guī厚hòu矣yǐ。”

子zǐ禽qín问wèn于yú子zǐ贡gòng曰yuē:“夫fū子zǐ至zhì于yú是shì邦bāng也yě,必bì闻wén其qí政zhèng,求qiú之zhī与yǔ,抑yì与yǔ之zhī与yǔ”子zǐ贡gòng曰yuē:“夫fū子zǐ温wēn、良liáng、恭gōng、俭jiǎn、让ràng以yǐ得dé之zhī。夫fū子zǐ之zhī求qiú之zhī也yě,其qí诸zhū异yì乎hū人rén之zhī求qiú之zhī与yǔ”

子zǐ曰yuē:“父fù在zài,观guān其qí志zhì。父fù没méi,观guān其qí行xíng;三sān年nián无wú改gǎi于yú父fù之zhī道dào,可kě谓wèi孝xiào矣yǐ。”

有yǒu子zǐ曰yuē:“礼lǐ之zhī用yòng,和hé为wéi贵guì。先xiān王wáng之zhī道dào,斯sī为wéi美měi,小xiǎo大dà由yóu之zhī。有yǒu所suǒ不bù行xíng,知zhī和hé而ér和hé,不bù以yǐ礼lǐ节jié之zhī,亦yì不bù可kě行xíng也yě。”

有yǒu子zǐ曰yuē:“信xìn近jìn于yú义yì,言yán可kě复fù也yě。恭gōng近jìn于yú礼lǐ,远yuǎn耻chǐ辱rǔ也yě。因yīn不bù失shī其qí亲qīn,亦yì可kě宗zōng也yě。”

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食shí无wú求qiú饱bǎo,居jū无wú求qiú安ān,敏mǐn于yú事shì而ér慎shèn于yú言yán,就jiù有yǒu道dào而ér正zhèng焉yān。可kě谓wèi好hào学xué也yě已yǐ。”

子zǐ贡gòng曰yuē:“贫pín而ér无wú谄chǎn,富fù而ér无wú骄jiāo,何hé如rú”子zǐ曰yuē:“可kě也yě。未wèi若ruò贫pín而ér乐lè,富fù而ér好hǎo礼lǐ者zhě也yě。”子zǐ贡gòng曰yuē:“《诗shī》云yún:‘如rú切qiē如rú磋cuō,如rú琢zhuó如rú磨mó’,其qí斯sī之zhī谓wèi与yǔ”子zǐ曰yuē:“赐cì也yě,始shǐ可kě与yǔ言yán《诗shī》已yǐ矣yǐ,告gào诸zhū往wǎng而ér知zhī来lái者zhě。”

子zǐ曰yuē:“不bù患huàn人rén之zhī不bù己jǐ知zhī,患huàn不bù知zhī人rén也y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爵名。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 谓之学。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测二义仍相通。

        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悦:欣喜义。学能时习,所学渐熟,人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也。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或以方来连读,如言并来,非仅一人来。当从上读。

        乐:悦在心,乐则见于外。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愠,怫郁义,怨义。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心能乐道,始脐此境也。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前解深,后解浅。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学至此,可谓成德矣。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论语·学而篇第一是什么意思

论语·学而》-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为人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