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剧团、著名的戏曲演员、戏曲的历史与现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我国著名的剧团、著名的戏曲演员、戏曲的历史与现状,第1张

著名剧团:

  TOP1     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

  2005年底,撤销安庆市黄梅戏三团,安庆市黄梅戏二团更名为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副主席韩再芬女士出任剧院院长。

  TOP2     河南省豫剧一团

  河南省豫剧一团是常香玉大师创立的河南省豫剧院的班底。有诸多常派弟子,比如王惠、李金枝等梅花奖,还有魏俊英、范静这样的实力派

  TOP3     河南省豫剧三团

  河南省豫剧三团的现代戏歌剧化豫剧唱腔,影响到了诸多豫剧现代戏剧目,甚至对外剧种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村官李天成》《香婚女》

  TOP4     河南省豫剧二团

  河南省豫剧二团有《清风厅上》、《程缨救孤》两部国家十大舞台精品剧目,是国内任何剧种的剧团唯一获得两次的。有《苏武牧羊》

  TOP5     郑州豫剧院

  郑州市豫剧院原始于郑州市豫剧团(1955年7月成立)和郑州市豫剧二团(1982年5月成立),2000年7月两团合并成立为郑州市豫剧院。

  TOP6     邯郸东风豫剧团

  邯郸东风豫剧团(东风剧团)是一支享誉全国的豫剧团体,该团始建于1959年,近来又有实力不俗的原春燕豫剧团并入。

  TOP7     河南省越调剧团

  河南省越调剧团始建于1949年6月,从属淮阳、开封、 商丘、周口.专署几经变迁后,于1983年5月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编制委员

  TOP8     河南省曲剧团

  河南省曲剧团创建于1960年,是河南曲剧唯一的省级专业表演团体,素以剧目丰富、行当齐全、队伍精良而著称,涌现出了张新芳、王秀玲、高桂

  TOP9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

  小皇后豫剧团 ,是1993年文化体制改革中脱颖而出的省级民营剧团。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完全专业化并完全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剧团。

  TOP10     台湾豫剧团

  台湾豫剧团,是台湾省最高级别的豫剧表演团体。1953年,因国共内战而诞生在越南富国岛上的“中州豫剧团”飘洋过海到高雄左营并落地生根

  TOP11     湖北襄樊豫剧院

  襄樊市豫剧院成立于一九五二年,现有演职人员94名,其中国家一级演员五名,二级演(奏)员二十五名。

  TOP12     山东聊城豫剧院

  聊城市豫剧院,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2月1日的聊城豫剧团。聊城市豫剧院坐落在美丽的东昌湖畔,是成长在鲁西这块沃土上的一枝梨园奇葩。

  TOP13     兰州市豫剧团

  兰州市豫剧团成立于1956年,剧团演出于陕、甘、宁、青、新疆及扬州、北京等地。是甘肃省久负盛名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

  TOP14     四川省豫剧团豫剧在四川传承发展已有60余年的历史。   1950年元月,经四川省川西行政公署文教接管委员会艺术处批准。

  TOP15     新疆兵团豫剧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源于中华,兴于新疆,艺术精湛,硕果累累。1956年组团于河南洛阳。

  TOP16     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安庆市于1956年成立了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二团,1958年两团合并为安庆市黄梅戏剧团,1982年改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下设一、二团)。

  TOP17     北京京剧院

  北京京剧院是经由国家文化部评定的全国京剧重点院团。

  TOP18     上海京剧院

  上海京剧院是经由国家文化部评定的全国京剧重点院团,是中国著名的艺术表演团体。

  TOP19     上海越剧院

  上海越剧院是国内外闻名的国家戏曲剧院。其前身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由原雪声剧团及云华剧团部分成员合并组成。

  TOP20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于1953年,1988年改团建院,1988年扩建为剧院。40余年来,剧院集中了一代代黄梅戏的优秀艺术人才,严凤英、王少舫等

  TOP21     中国评剧院中国评剧院成立于1955年,剧院曾拥有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如小白玉霜、新凤霞、马泰、谷文月等,演出了《秦香莲》、《花为媒》等

  TOP22     无锡市锡剧院

  无锡市锡剧院前身是无锡市锡剧团,创建于1951年。建院近五十年,剧院造就了大批富有成就和影响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艺术家。

  TOP23     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

  国家京剧院是文化部直属国家级艺术团体,成立于一九五五年。首任院长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2005年,国家京剧院重新组建了以当代京剧

  TOP24     天津京剧院一团

  天津京剧院一团是在天津市京剧团的基础上稍加调整组建成的。天津市京剧团于1956 年8月由原来的北京宝华京剧团和天津共和社合并组建而成

  TOP25     山东省京剧院

  山东省京剧院是文化部评定的“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山东演艺集团子公司之一。始建于1950年5月,由胶东军区文协胜利京剧团和鲁中南区党委

  TOP26     云南省京剧院

  云南省京剧院成立于1960年6月,系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国防京剧团、云南大戏院、昆明劳动人民京剧团合并组成。 几十年来,云南

  TOP27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20世纪80年代浙江大力培养戏曲新人。现任团长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越剧第一小生,越剧界唯一的“梅花大奖”

  TOP28     上海昆剧团上海昆剧团前身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于1961年8月,1978年改现名,由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为首任团长。成员大部来自上海戏曲学校一、二、

  TOP29     江苏省锡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是锡剧代表性剧团,成立于1953年。五十多年来,创作演出了二百多个剧目,其中《双推磨》、《珍珠塔》、《庵堂相会

  TOP30     江苏省昆剧院

  江苏省昆剧院成立于1977年11月,前身为驻南京的江苏省昆剧团。该院挖掘整理了近百出剧目,新编、创演了十数台大戏,培养出了张继青这样的

著名戏曲演员:

  老生:

孙派(孙菊仙)谭派(谭鑫培)王派(鸿寿)汪派(汪笑侬)汪派(汪桂芬)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高派(高庆奎)言派(言菊朋)麒派(周信芳〔麒麟童〕)李派(李洪春)马派(马连良)唐派(谭韵寿)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

文武老生:

李派(李少春)

武生:

俞派(俞菊笙)黄派(黄月山)李派(李春来)尚派(尚和玉)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郑派(郑法祥)

小生:

程派(程继先)金派(金仲仁)姜派(姜妙香)俞派(俞振飞)叶派(叶盛兰)

旦角:

陈派(陈徳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筱派(于连泉〔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赵派(赵燕侠)

武旦:

阎派(阎岚秋)朱派(朱桂芳)宋派(宋德珠)

老旦:

罗派(罗福山)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李派(李金泉)

花脸:

钱派(钱金福)郝派(郝寿臣)金派(金少山)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袁派(袁世海)

丑角:

王派(王长林)萧派(萧长华)叶派(叶盛章)

历史与现状:

  中国的戏剧,已有1500年历史。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戏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如今,戏剧已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不可缺得的艺术,她见证着中国文化的历史,预示着中国文明的先进程度和迈进!

9岁10岁的时,沉迷花鼓戏的大叔想让我去学戏,自己都是很有兴趣的!但在那个年代,唱戏的一来是销售市场不够,吃饱饭都算不容易,不算个好行业,在农村,比较好的三条路便是:读书参军学技术,但这种技艺指的是木工瓦工这些不简单的技术活,绝对不包含唱戏!二来,唱戏的,私人生活层面的知名度,的确一直是被别人抨击的。因此,我和叔叔一次次的斗争,我爸爸都没允许--那时我大叔连师父都帮我找好啦,只等我爸爸松嘴便去拜师学艺,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

可是,虽然我爸爸抵制我学戏,并不代表他不喜戏花鼓戏,他不许学戏仅仅考虑到的现实问题。他自身一天到晚都哼着戏剧--唱得还不错哦!尽管那个时候,在咱们那一带方圆十里,一年到头可以看不得超过六场戏,这其中还包含几次正耍龙灯筹款而唱的庙戏!但不妨碍附近老百姓对戏的喜爱,那类喜爱深层次内心深处!这一种方式的祖上的危害,最少是直至90时代的宝宝,都被遮盖的。因此,尽管像我这样被阻拦的孩子多,但还是会出现非常一部分小孩被家中适用或自身一意孤行去学了戏。

那样,在那般没销售市场、较难的时代,花鼓戏都挺过来了,而且承传得非常好。而来到新千年以后,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效呈现,乡村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这些当初想在自己家唱场戏但没标准的家中,都有了筑梦的机遇。因此近几年来,湖南省的乡村大剧销售市场尤其受欢迎,像湘潭一地,大概每日就会有几次戏在各乡镇街道开演,由于销售市场的刺激性,学戏的年轻人也很多,加上科学合理的比较发达、专用设备的升级,如今学戏也没当初那么难那样苦,之前学戏是以儿童时期进行就需要入门的气功心法,而如今许多二十来岁乃至三十来岁入门得人,数不胜数!也从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戏曲行业的兴盛。

花鼓戏,2008年第二批被审批纳入非非遗文化。只因此能被我国准许,我觉得几个缘故。第一,花鼓戏属我国汉朝地区戏曲剧种,都是汉民族文化艺术的意味着中国戏曲。第二,花鼓戏覆盖面广,除开湖南花鼓戏知名度非常大,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陕西省等省,都是有各有特色的花鼓戏。第三,花鼓戏派系和曲目多种多样,尽湖南省就会有六个派系之多,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歌曲旋律三百余支。第四,具备演出设计风格,花鼓戏粗狂开朗,地方色彩浓厚,旋律活泼欢快,节奏顺畅轻快,有浓烈的乡土味。花鼓戏拥有二百多年的时间,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钟爱,所以才会被我国纳入非非遗文化。

明清时期我国舞蹈在戏曲中的展现有: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各地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丰富多采的地方戏,如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形成的;采茶戏是在采茶基础上形成的;五音戏剧则吸收了秧歌、花鼓灯的营养; 花灯戏是从花灯等发展而来;台湾的歌仔戏是由从福建传到台湾的锦歌、采茶、车鼓弄发展而来的。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各地方戏种都吸收并保存了大量的古典和民间舞蹈的传统。戏曲舞蹈在清代已经具有严格的程式、表现力强,技艺高超的特点。

就整个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来看,明清两代,舞蹈处于逐渐衰落阶段,其原因主要是:

1、维护封建礼教的理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舞蹈这种直抒胸臆的艺术的发展;

2、统治阶级不重视舞蹈艺术,舞蹈活动仅限于民间娱乐性质和业余性质,没有专业艺人和专业舞蹈团体来提高和发展它;

3、社会文化和群众欣赏习惯的改变,当时,戏曲进入全盛时代,人们更爱以描写生活、通俗易懂为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的戏曲。

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逐渐落幕,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清朝末期到民国期间人们崇洋媚外,不断接受西方思想,从而遗弃了中国本来的优秀文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在的人们认为中国舞蹈并没有那些西方街舞带来的感觉震撼、新鲜。与中国古典舞比较相似的是中国戏曲,但是中国戏曲的境况比古典舞的情况更加严重。

唐朝的中国古典舞蹈

中国古典舞是在民间传统舞蹈,武术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加工而创造的,而汉唐古典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杨贵妃所创的《霓裳羽衣舞》让人无法想象那种舞蹈,是让人们感到多么震撼。但是这部舞蹈却没能够传承下来,我们已经无法见到它的美丽。

《丽人行》这个现代的中国古典舞蹈

但是近几年了,中国古典舞《丽人行》深受广大观众们的喜爱,这个舞蹈将中国古典舞,众的特点展现给人们,让人们感受到古典舞的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中国古典舞,所以说中国古典舞又重新复兴起来。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中国古典舞这个行业中来,相信中国古典舞将会登上更大的舞台,将她的美宰相给全世界。

中国如今的文化现状

中国拥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战乱时期,人们已经丢失了一部分,而到了现在,这些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这真的让人非常心痛。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在国内上,还在文化的传承上,如果我们缺少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只不过是一个野蛮的国度,而我们重新拾起这些传统文化,那么中国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地方戏曲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形态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呢?  一、 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陕西地方戏曲受到影视、流行音乐等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全省近30个地方戏曲剧种,仅有秦腔、眉户、碗碗腔、商洛花鼓、晋剧等剧种有长期演出,其余地方戏曲随着剧团的纷纷解体或解散,几欲走近消亡的边缘。仅有的演出也只是演员三五成队地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庙会祭祀中的片断表演和戏曲独唱。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秦腔 、汉调桄桄 、合阳跳戏等一批地方戏曲剧种被列入国家级和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投资经费的逐年加大和增加,几近消亡的地方戏曲逐渐得以存活,且有了一定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陕西经济步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地方戏曲也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勃勃生机,老腔、陕北秧歌剧在众多的地方戏曲中迅速崛起,创作出了具有较高水平的舞台艺术作品,演出也由原来过年过节、敬神祭祀、婚丧嫁娶的演出走向了城市主流演出。

当然,不是所有的陕西地方戏曲都像老腔、陕北秧歌剧一样能够抓住机遇,迅速发展。但是,在经济有较大发展,文化作为软实力被高度重视的新世纪,地方戏曲比上世纪末更加得到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重视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陕西地方戏曲的发展误区

陕西地方戏曲几经努力仍然处于风雨飘摇的艰难挣扎之中,许多戏剧理论研究者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长期以来,陕西地方戏曲未能列入教育体系,缺少对地方戏曲观众的深层培养;二是有关方面忽视了对陕西地方戏曲的系统整理和长期规划;三是对陕西地方戏曲缺少有力扶持;四是文化体制的束缚。笔者以为,这四点都是陕西地方戏曲陷入困境的外部原因,而更深层次、更重要的原因是陕西地方戏曲的发展近些年来走入了同质化、歌舞化、创新化、大制作的误区,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很难缓过劲来。

1同质化误区

同质化是指地方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艺术在表现形式、表演程式、音乐唱腔、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等诸多方面的相互模仿、相互借鉴,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陕西地方戏曲的同质化大约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单一模式的同质化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陕西地方戏曲向秦腔、京剧等大剧种模仿借鉴,地方戏曲向小戏大戏化的单一模式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陕西地方戏曲进入了多种类型的同质化时期,各个剧种向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等不同艺术形式、艺术品种模仿借鉴,出现了许多含混性、复合性的艺术形式和品种。

在现今的陕西地方戏曲中,剧种间的同质化趋向非常明显,无论是剧本、导演,亦或是表演、舞美等诸多方面都是如此。走入同质化误区的主要原因是创作人员未能深刻认识和把握本剧种独有的艺术特色和根性本质,缺乏自信,在五光十色的其他艺术门类面前总觉得气不长,于是用模仿或借鉴来充实丰富自己,其结果是盲目“拿来”,在不断拿来中逐渐失掉其原有的艺术特征,变成与其他剧种或艺术门类不易区分,差异极小的百纳衣。

2歌舞化误区

说到歌舞化,肯定有人要说,戏曲本来就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化是它的固有特征。可这里所说的歌舞化和“以歌舞演故事”的歌舞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指地方戏曲向歌剧化发展和舞蹈化发展的趋势。后者则指戏曲唱、念、做、舞(打)四功中的三功,歌者唱也,即戏曲中的唱腔;做,身段表演;舞者,武打也,即每个戏曲演员都必须具备的程式表演与武打的基本功,这是戏曲表演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段。

戏曲向歌舞化发展始于20世纪末黄梅戏《徽州女人》,编导者在该剧中融入大量的舞蹈和歌曲化的戏曲唱段,主演韩再芬以其精湛的舞蹈和身段表演、优美的唱腔让所有戏曲界眼前一亮,地方戏曲原来可以做得如此雅致清丽,美轮美奂。紧接着便是甬剧《典妻》中妻三年后回家路上的那段舞蹈,妻的扮演者王锦文回家路上的奔跑牵动了所有观众,人们在美的享受中进行着人性的深入思考。进入21世纪以来,荆州花鼓戏《十二月等郎》紧随其后,将歌舞化推向了极致,期间优美的舞蹈和抒情性歌曲比比皆是。这些剧目创作的成功,为地方戏曲的现代化、都市化树立的榜样,也成为陕西地方戏曲纷纷模仿的对象。于是,陕西各个剧种纷纷效仿,歌舞化趋势越来越烈。遗憾的是,大家只学外在形式,不研究表现内容,舞蹈、歌曲常常与内容不相融合,往往一台戏有歌、有舞,就是没戏!

3创新化误区

走入创新化误区的主要原因是在创新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把创新仅界定在当下,而不是整个艺术的发展过程。不明白每个剧种都是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中发展而来的。二是把创新和传统绝对地对立起来,不是对传统进行扬弃,而是在创新的幌子下轻视传统,鄙视传统,一味地追求原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创作者对本剧种的传统缺少敬畏,懒于或疏于研究和梳理。造成了在创新幌子下东拉西拼的所谓创新。

4大制作误区

上世纪高投入、大制作在陕西悄然兴起;进入21世纪以来,大有蔓延之势。起初这种大制作体现在省级院团的重点剧目生产上,后来弥漫至有些市级院团。最近五年来,各县级剧团也频频效仿,动辄投资上百万、几百万,甚至高达上千万。大制作集中表现在舞台美术和服装、灯光的运用上,许多戏不管内容是否需要大制作,电脑灯一用就是四五十个,上百个,舞台上叠屋架岭,舞美堆满整个舞台,企图营造出“真实”情境。真实代替了演员的虚拟性表演,转台代替了演员圆场,在这里演员的手、眼、身、法、步不见了,虚拟性、写意性、程式性的戏曲意味消失了。长此以往,戏将不戏了。

三、陕西地方戏曲的发展原则

同质化、歌舞化、创新化和大制作误区,让陕西地方戏曲犹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失去长长飘带,换上两个白色的翅膀一样,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品格、艺术特色和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失去了自身的生存价值、生存土壤和DNA。那么,陕西地方戏曲到底该坚持怎样的发展原则呢?

1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是此剧种区别于彼剧种的风格、特点,是该剧种所反映出那块土地上人们独有的人文精神和风土民情,是该剧种特有的艺术风格、声腔特点和表现形式,是该剧种的遗传基因和生命线。因此,各个剧种要发展,首先要注意保护、彰显其特点与风格。如果我们在发展中不注意保护和彰显,就容易失掉了它原有的特点,趋同于一般,也就容易被其他地方戏曲所代替,失掉了它存活的必要性。大家试想一想,老腔倘若没有了“绕朵子”,“拍惊木”、“拉坡”呐喊,是不是就失掉了其原有的豪放激昂、铿锵有力、阳刚雄浑的韵致,失掉了被称为“满台吼”的表现形式,失掉了“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的气度,失掉了源自生命呐喊、摄人魂魄的生命张力?

2“三并举”原则

“三并举”指的是戏曲创作中要改编、移植和原创三者并重,不可偏废。“三并举”是戏曲艺术创作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戏曲创作出现了重视新创剧目,忽视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移植全国优秀剧目的倾向。大家总认为,传统的就是老的,陈旧的;原创的就是新的,新颖的。移植的是别人的。最近几年,改编、移植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像《杨门女将》《梨花情》《大唐巡按》等,但总体上说,剧作家还不善于从传统剧目中选取优秀剧目,从全国选取优秀剧目,按照自己剧种的特色和观众特点,对剧目进行重新审视,重新改编,保留精华,使之焕发出新思想、新品格、新风貌、新情趣和新气派。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是一种姿态。封闭将使戏曲远离生活,远离现代,远离观众,远离市场。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其他艺术,才能对该剧种有更深入的阐释和理解,才能拓展剧种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向外辐射。只是开放有一个度,需要所有的从业者、创作者很好地去把握,否则,就会出现偏差,就会对本剧种造成伤害。

4现代化原则

人类步入21世纪,生活的现代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戏曲艺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变化,其丰富的传统基因横亘于传统与现实之间,表现出诸多与时代不协调之处。因此,现代化是地方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现代化指的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表现内容的现代化,音乐唱腔的现代化,表演程式的现代化,而绝非单纯指技术层面特别是舞美灯光的现代化。各个剧种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和研究,用现代审美意识观照生活。否则,就会显得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就会被人们慢慢遗忘。

总之,陕西地方戏曲的发展虽走了一些弯路,但也不乏有成功的经验,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只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走入误区,坚持个性化、“三并举”、开放性和现代化发展原则,就一定能够获得长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此文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科技基金项目。作者谢艳春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当前中国儿童剧的发展态势

在当前这个文化产业飞速进步的时代,儿童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儿童戏剧被誉为“戏剧产业的朝阳”。根据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北京演出市场统计分析》,2015年当中,仅北京一地的儿童戏剧演出就有4390场,比去年同期(3787场)增长159%;观众14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132万)增长68%;票房收入111亿,比去年同期(105亿)增长57%。单从数据来看,可以说是稳步发展了。

二、当前社会环境下儿童剧发展的五个问题

社会产生了对儿童戏剧的巨大需求,市场自然会产生供求关系,这就不断推动着整个产业的进步。随着儿童戏剧表演市场的扩大,专门的创作组织自然也就越来越多,市场化的程度也就会越来越高,则会延长产业链。虽然国内少儿戏剧正处于“产业与市场热”的局面,但中国少儿戏剧表演市场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即使市场的容量在持续增长,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国产儿童剧创作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儿童原创剧大多来源于老一辈作家及其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题材和技法相对单一。能够热爱并且努力进行儿童剧创作的作家太少了,许多原创工作者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并不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和审美特点的情况下,也要进行创作和投资。因此,现在充斥着儿童剧创作过于急功近利的现象,许多剧目创作源头比较单一,非常缺乏原创的作品,更谈不上有许多打动人心的经典,自然也达不到能与世界对话的超高水平。

(二)原创团队生存艰难

国内许多原创儿童戏剧作品的创作理念还很弱,大部分都停留在概念化和教育化的层面,有很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许多从业者的市场化意识很单薄,再优秀的原创作品即使有着超一流的水平,也不能有好的市场表现。国有剧团取消组建之后,许多人员因为缺乏资本支持,也很难继续工作,这直接导致剧组崩溃、减产、断产时有发生;而随着相关工作人员的更新调配,除了工作重复、成本增加、磨合艰难之外,更会直接导致演出的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

(三)表演人才匮乏

舞台艺术的发展中,人才是最关键的一点。一方面,缺乏原创人才;另一方面,缺乏优秀的表演人员。对于演员而言,只有大量的舞台实践才可以提供给他们丰富的演出经验,才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但作品本身质量的低下使他们失去了表现的机会,同时降低了他们的表演欲望,机械式的表演也会让他们的表演失去活力,这不仅会导致演员的敷衍表演、艺术素质的下降等。加之行业内部混乱,看似欣欣向荣的产业,其实优秀的表演人才很匮乏。

(四)国外引进剧水平参差不齐

观众上座率是企业选择引进剧目的重要指标,所以现在流行大量引进国外儿童剧,“IP剧”盛行。这些剧目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正在成为少儿剧市场的主流趋势,但是总地来说,“好坏不一样”。进口剧目中也有大量劣质产品,参差不齐的水平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和形象。同时,由于外国戏剧中存在大量的外国价值观,很容易造成“外国坏币驱逐本国好币”。

(五)缺少分级制度

孩子年纪越小,父母越愿意让他们快快进入被教育阶段。现在在一线城市,有许许多多3-5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剧场观赏儿童戏剧。但是目前我国儿童戏剧业并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它的门槛比较低,没有严格的分级制度,缺乏监管力度。一些儿童剧的无良商家,甚至会在宣传册上肆意使用形容词,这让原本属于文化产业的儿童剧变成了庸俗的金钱眼,这些字眼误导了家长们的看法,也会让他们在观赏过后失去对儿童剧的兴趣,造成行业信誉受损的严重后果。

外国戏剧发展概况对中国戏剧现状意义

中国戏曲并非始终存在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相反,中国戏曲的出现较晚,可以说直到宋元时期,中国的戏曲才显现出较为成熟的形态。

但如若要追本溯源,中国戏曲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巫师祭祀,而《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上古时期最典型的具有戏剧特质的原始歌舞。

后秦汉时期的俳优,百戏都已经有了戏曲的雏形,唐朝又有诸如《霓裳羽衣曲》一类的歌舞戏,有了基本的表演形式和简单的人物对白,但直到这一时期,这些歌舞戏的表演形式仍停留在古典舞乐的表演上。

一直到宋元时期,南杂剧出现,它融合了民间小调,运用词曲舞蹈来展现剧中人物的形象,同时剧本也足够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剧种,同时,宫调不在严格遵守宫调和曲牌的组合,出现了唱白相间的表演形式,这才使得中国戏曲开始出现。

元朝时中国戏曲逐渐走向成熟,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清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京剧和昆曲这些将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重形式结合的戏曲形式,它们堪称中华文明瑰宝,而京剧更是作为“国粹”流传后世。

国外戏曲的出现则早得多,古印度梵剧和古希腊的悲喜剧,早在公元前5、6世纪就已经诞生,当时中国还是诗歌盛行的时代,戏曲出现时已经到了公元13、14世纪,西方戏剧自从文艺复兴过后也逐渐走向成熟,持续发展也成为了世界文化中辉煌的一笔。

国家说要发展文化产业,但是戏曲艺术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流行音乐,刷抖音,看综艺,戏曲作为流行艺术的时代早已过去,越来越少的年强人能够欣赏其魅力,曾经盛极一时的戏曲艺术何以衰落至此?在这种现状下,戏曲艺术将如何发展?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无数戏曲人,戏曲的衰落式微,让无数热爱戏曲的朋友们心痛不已,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又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曾在一年多的硕士生涯里专注于一项民间曲艺学习研究跟团、外加有一个同样研究一项戏曲的师姐的人,我觉得可以答一下这个题。我争取不写成论文,显得太傻。。。

我以下多以曲艺举例,戏曲的衰落与发展同理。

现状———相比于从前,衰落无疑。

外国戏剧发展的启示意义

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维护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否京剧艺术在海外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

语言是外国人欣赏中国京剧的障碍。看武戏时,因为不涉及语言,外国人能够欣赏演员的身段架势和表演。但是京剧除了“做”、“打”,还有“唱”、 “念”,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欣赏京剧会遇到语言障碍。借助英文字幕,可以使外国人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欣赏京剧。

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 清高宗(弘历)八十寿辰,徽伶高朗亭等率领“三庆”徽班进京贺寿演出,演出结束后,立足京城。此后许多徽班相继进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 和春最负盛名,被称为“四大徽班" ,历经数十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京剧。京剧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中国京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剧坛上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梅派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剧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而且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结论,戏剧在中国社会中应该是辉煌繁荣的。事实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戏剧在中国却遭遇了“低谷”。一年一度的“梅花奖”评选,两年一度的“文华奖”、中国戏剧节,国际戏剧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的危机却隐含于浮华的光彩背后,那就是观众群体数量的锐减。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传统戏剧是陈旧的,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毫无新意可言。

客观原因,国家的大门逐步向世界开放,在经济建设迅速腾飞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外国文化的冲击。大片、美剧、日剧、韩剧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戏剧对于演员的要求就高了,剧本文学性、艺术性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从经济角度来说,虽然一部戏的初期投入不可能超过那些一般程度的**,但是投入产出比却是远远不及的。还有一点,就是剧场戏剧对于剧场的依赖性,也正是由于他是在这个相对较小的空间中演出,观众覆盖面也不能够和上述的两种艺术形式相比。

主观因素

戏剧演员大部分是在十年“浩劫”中培养起来的,那时全国只有八出戏,中国传统戏剧的多样性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然学习的演员学到的剧目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不是最好的。戏剧演员大都是归属于一个剧院,也就是一个单位。大制作、大场面成了得奖的必要条件,地方剧院宁可在本地不演出,也要到北京去参赛,梅花奖、文华奖、金狮奖成为了他们的唯一目标,这明显脱离了戏剧的意义和戏剧人的初衷。还有一点就是剧院运转依赖于国家拨款。

我国著名的剧团、著名的戏曲演员、戏曲的历史与现状

著名剧团:  TOP1     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  2005年底,撤销安庆市黄梅戏三团,安庆市黄梅戏二团更名为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