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郭沫若的资料,第1张

简介(1892~1978)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

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

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

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

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

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

《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

《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

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

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

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

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

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

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

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

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上至炎黄,下至明清,中国古代优秀的经典古籍着实数不胜数,在浩瀚古籍烟海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古书,下面这份书单囊括了诗词散文、诸子百家、明清小说,历史人文,值得借鉴。

《诗经》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它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许多凄美的故事仍然为后人所传唱,并成为了人们文学创作的源泉,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对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也有着重要作用。

《周易》

《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周易》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可以媲美西方国家《圣经》。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仍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语句。

《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其史实丰富,文采斐然,享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史记》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包含,比如它很早就提出的经济学观点领先了西方国家百余年,其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名句在今天仍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它也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所以,有的学者把《史记》视为“全史”是很有道理的。

《孙子兵法》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觉察无际的军事哲理思想、博大精深的古典军事理论体系、辞如珠玉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雄杰对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为“兵圣” 。

他的著作《孙子兵法》的历史意义早已跨越时空,超出国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荣膺“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雅誉。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由于现世只流传下来的曹雪芹原著只有前80回,因而在现市面上流传的120回体的《红楼梦》的后40回乃是后人所续,故所交代的结局与原著的前80回所隐射的结局大相径庭,人物的性格描写以及思想行为都有所偏差,不可一概而论,因而后40回的故事并不能代表红楼梦的原著。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书中描述了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至今为人所传颂。

《聊斋志异》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郭沫若曾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古代散文选集,成书于清代,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沿波讨源,因枝求叶。

《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样式和各类内容,《古文观止》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是一部不得不读的文学著作。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郭沫若的名字,就会发现郭沫若身上有太多的争议。无论人们对郭沫若的争议有多大,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郭沫若确实有能力。看看郭沫若拥有的头衔吧,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等。

上面这些头衔,很多人努力一生可能也不能拥有其一。关于郭沫若最著名的谣言就是被鲁迅骂,“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关于鲁迅对郭沫若的态度,他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写道:

“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像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

那么,撇开争议,郭沫若的考古学成就有多高呢?近代中国有四位研究甲骨文的顶级学者,被称为“甲骨四堂”,而郭沫若就是“鼎堂”。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流亡期间,其中《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收录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上会》一文,是代表他甲骨文研究的巅峰之作。

当时有这样一个现象,大凡出现难以识别的文物,几乎都找郭沫若的论证。安徽博物馆里有一件名为云纹五柱器的文物,造型奇特,很像我们日常使用的路由器,因此广为人知。云纹五柱器整体构造分为两部分,上部为五个并列矗立的圆柱,铸在好似屋脊的短柱基上,长短粗细相同,距离互等。下部是空腹方座,圆角方形,四壁微鼓,四壁和柱基都铸有漂亮的双勾云纹。

这件文物出土于1959年,地点在皖南屯溪市西郊修建飞机场。安徽考古专家弄不清这件文物的用途,曾专门请教当时的考古权威郭沫若先生,但他端详了半天也弄不清具体用途。甘肃泾川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了舍利子,经郭沫若鉴定为国宝级文物。诸如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足以说明郭沫若在考古学上的成就。

郭沫若晚年,由他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被认为是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最大成就。总之,郭沫若在考古学上的成就颇高。

郭沫若先生赋诗云:“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意思是:在殷墟,欣赏着几千年前的文物,感受着曾经都城的土地,似乎触摸到了商代的气息。一件件精美的器件,一个个神秘的纹饰,恍然间感觉是在与古人在对话,那一刻,瞬间穿越千年,古殷墟里看曾经。

座落于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殷墟是闻名中外座落于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殷墟是闻名中外的商代后期王都遗址,也是目前有文献记载和甲骨文印证并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可以确定年代的中国最早的都城的商代后期王都遗址;

也是目前有文献记载和甲骨文印证并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可以确定年代的中国最早的都城,数十年来考古工作者用他们的双手,拂去尘封的泥土。发掘出殷代的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等重要文物古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扩展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安阳殷墟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

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 

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

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

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参考资料:

-安阳殷虚

郭沫若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人物评价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称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

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我曾在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就觉得这样优美的字句,该是一个怎样心怀诗和远方的人写出来的,譬如文中的。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星辰大海,隔海相望,他们踏着波光粼粼的银河,提着星星点的灯,去赴彼此的约。我曾一度以为他是最浪漫、最有情怀的文学大家,而今,在渐渐深入对他的了解之后,我竟然开始要说服自己不变初心。

郭沫若除了是一位文学家之外,还是著名的甲骨文专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等。

他的文学作品拥有很高的赞誉。他曾以歌德自称,不但没有遭到嘲弄,反而获得文学界的广泛认可。

无论怎么说,郭沫若的文学水平,在历史上没几个人否认。他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在甲骨学领域更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是这样“优秀”的郭沫若,私下里对于自己思想追求与情感方面,却太有失偏颇。且不说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评判他,就说说当时的鲁迅先生。

20世纪中国文坛上,要数才华,郭沫若当仁不让的是第一位。但是却被鲁迅说成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

天才这一说,我还想得通,但是这“流氓”二字,却要从何解释?而且在那样敏感的时期,是什么让鲁迅不顾自身安危和周遭围攻,这样去评价文坛的佼佼者?

相同社会的时代标准下的他是怎样的

鲁迅是个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政治怀疑主义”。他不相信任何政府能带给人民民主的生活。

他认为只有人民大众自身的觉醒才是解救这个社会的唯一办法。他以纯粹对抗的态度,打着推翻这个政府的目的,写下一篇篇如“寸铁杀人”匕首似的杂文。

但是,这样的他,至少一直都在用着自己的力量去对抗着社会的不公,在做着时代的北斗七星。时时刻刻用自己微弱的文字之力,警醒、指引着人们在乱世之中的处世之道。

若是被鲁迅说成是“流氓”。那么郭沫若的人生追求或者说是价值观,肯定与鲁迅的是大相径庭的。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所取得的成家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所以那就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讲,为什么能够从他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的灵魂。

在网上有这样的一个讨论,说“活了86岁的郭沫若,为什么在他的后期,就再没有更好的作品了”是江郎才尽吗?

这个理由怕是有点难以服众。众所周知,对于一个文学家而言,除了他本身对知识的积累十分重要之外,个人的经历更是为他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时间的界点方面来对郭沫若的生平进行探讨,去思考为什么他的后期没有了好的作品,是不是他对自己的人生轨迹开始了与之前不一样的行驶方向?

当然,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无尽的惊讶与感叹中还带着失望和悲凉。

前期的作品为何大受欢迎

诗集《女神》让郭沫若名声大燥,成为了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这部作品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分为了几个时段。其中大部分的内容写于1919年到1920年之间。那时的中国,相较于日本的强盛,还很落后。

但是受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国内“五四”的新文化运动让人们看到了自由民主思潮的未来,也看到了重建祖国、复兴民族的希望。而封建传统的旧思想和专制体制在“五四”时代遭到强烈的抨击和反抗。

在这样的背景下,郭沫若的《女神》一诞世便就被奉为冲破封建枷锁、扫荡旧世界的五四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作品《女神》,创作形式自由多变,思想内容丰富新颖,诗体豪放,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确称得上是新诗的奠基之作。而诗中对封建传统和旧世界的否定,更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期的他为何过得如此辛苦?

郭沫若到晚年时期,也不知是因为生活的所迫,还是真的为了苟且地保命。他的作品渐渐地没有了心中的那份单纯的浪漫情怀,而是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中摇摆不定。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乱世中有一席之地便可。

1966年,文化革命大爆发,可想而知的是,作为文学大家这样的知识分子肯定是在所难逃。

但是没想的是,郭沫若为了自保,发出了全盘否定历史的极“左”思潮的谈话,而这样的言论传到国外后,也严重影响了郭沫若在国际上的声誉。

若单单只是这样的言论,还不足以让他在“浩大”的文革时期幸免于难。因此,之后的郭沫若,在1971年发表论著《李白与杜甫》,文中对李白和杜甫进行了不恰当的言论,让人诟病。

他还与毛以诗友相称,不时为与毛题词作诗,还高度赞美毛的诗词,称颂他的书法别有韵味。因而即使在文革初期被批判,但后来很快就被释放,还受到保护。

当然一劳永逸的方法不能只是赞美毛,所以后来他写了许多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诗作,对其大加赞美,还写文支持江青。就这样,郭沫若躲过了整个70年代知识分子的大灾难。

在四人帮被逮捕之前的几个月,郭沫若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然而几个月后,四人帮的倒台让他眼见不妙,便立即又写了一首《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这样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人格,不得不让人质疑。

晚年时期的他,为了政治需要,创作了大量的“敏感”诗作,获得名声与权力的双赢。而现在被文坛的一些作者看成是献媚之作,更有学者批判说,对于郭沫若的过度吹捧,实在藐视文学的真正意义与神圣性。

而他的文学成就比之于许多大家巨匠,的确是相当逊色,而且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没有留下几篇,这一生几乎都是靠着献媚与时运而为,整个人毫无气节风骨。

考古挖掘的猎奇私欲实难恭维

郭沫若也是一个考古学家,当时他想了解史料记载中的《永乐大典》的完整版,便申请对明十三陵进行挖掘,并承诺会进行保护性的措施。

即使后来遭到反对,但他还是进行了这场后人痛惜不已的挖掘活动。他们对明十三陵定陵进行发掘,出土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

虽然对研究明朝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质性物件,但是因为技术等问题,依旧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氧化腐烂,没办法保存而消失殆尽。

但是因为技术问题没办法保存,还能够理解,但是他们把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的三口巨大红漆棺椁当做垃圾一样,随意丢弃在周围的山沟里。

而这三口棺材却是用上好的金丝楠木精制而成。之后被附近的居民看上,拿回家重新打造了一番,结果却害了6条人命。说是要怪就怪人性的贪婪,但是过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有古籍记载,郭沫若只是为了一睹真容,并不是真正地为了研究历史,只为满足自己猎奇的私欲罢了。

他的情感也是他被人诟病的一项谈资

郭沫若的第一段婚姻是包办婚姻,妻子名叫张琼华,出于对这个段婚姻的失望,以及对妻子的无感,郭沫若选择了出国。但是后人皆知的是,张琼华照顾了他父母的后半生。

郭沫若在出走日本后,恋上了他之后的第二任妻子佐藤富子。这个女子为了郭沫若断绝了与家里的关系,还为他养育了五个子女。

但没想到的是,郭沫若当初真心追求的日本妻子依旧抵挡不住郭沫若回国的心,而且之后还再无联系。

回国后的他,又迅速迷恋上了于立忱,追求到手后,没想到导致其怀孕,便逼其打掉孩子,最终于立忱含恨自杀。

本以为这样的感情之路足够精彩了,但没想到的是,郭沫若之后又与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同居并结婚。

瞬间觉得,书里说的什么诗情画意的情感,关于文人墨客的美好品质,都随着对爱情的亵渎与爱情观的崩塌而消失殆尽了。

本是敬仰拥有如此文学成就的郭沫若,一直以为他是清者自清、傲世的大文学家,但却发现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这样的一个灵魂。

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许正好就是这样的经历,才成就了他,之后成为一个剧作家。我就用这样一条不明已的理由,安慰着知道了真相的自己。

《凤凰涅槃》是一首现代诗歌,由郭沫若所作,发表于1920。后收入《女神》诗集,也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

《凤凰涅槃》以凤凰的传说为素材,通过凤凰集木自焚,从烈焰中更生的故事,表达了彻底埋葬旧社会、争取祖国自由解放的思想,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全诗基调雄浑悲壮,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作之一。

本诗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对现实反抗的强烈精神,对新的理想社会表现了热烈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积极创造精神。

同时饱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扩展资料:

《凤凰涅槃》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诗人笔下的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

她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爱向往信箱、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彻底破坏旧事物创造现世光明的进步社会理想。

全诗共六章,是诗剧形式。第一章“序曲”,写凤凰自焚前为自焚所作的准备。诗中描写凤凰自焚前的典型环境,以及描写一场大火升腾的情况,都具有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暗示作用。“凤歌”一章,诗人赋予凤以粗犷雄壮的歌喉,让其怀着强烈愤恨的感情去诅咒现实世界。

凤对宇宙的质问、诅咒,言辞愤慨,感情强烈,犹如海中卷起的波涛,拍击着堤岸,造成了地动山摇的气势。这正是中国人民在“五四”运动中,冲破历史闸门,掀起反帝反封建怒潮的回声。

第三章“凰歌”,借凰的悲诉,控诉了旧世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凤与凰对现实世界无所留恋,勇敢就焚,求得新生,乃是必由之路。“群鸟歌”以一群凡鸟,比拟社会上某些丑类,对凤凰的行动起到了衬托作用。“凤凰更生歌”是全诗最后一章,它是一曲光明的颂歌。

总之,火种凤凰的整体形象,是象征性的。凤凰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年青诗人的化身,自然万物的象征;凤凰的更生就是中国的新生,中华民族的觉醒,诗人新我的诞生,自然万物生命力的获取。可以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凤凰涅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