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名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道德经的名句,第1张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道德经的名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5、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1、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7、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8、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3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5、治人事天,莫若啬。

3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8、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4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46、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4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8、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49、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5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5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5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9、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0、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6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62、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6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6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6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6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1、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7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7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7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7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78、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9、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8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2、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3、治大国,若烹小鲜。

8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8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6、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87、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88、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89、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0、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9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9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9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9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9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9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98、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9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0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01、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0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0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05、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0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0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09、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10、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穷则反,终则始。

2、则仄,月满则亏。

3、治人事天,莫若啬。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元气生万物而不有。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8、大天之内,复有小天。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1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2、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1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4、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1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6、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一、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四、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五、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委曲就会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就能够伸直,低洼的地方就会变得充满,破旧的东西反而会生出新的东西,少反而会变得多,多反而会生出迷惑。

六、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

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八、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坏事。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从头到尾都要兢兢业业、谨慎对待。

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

十、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会勇武斗狠;善于打仗的人也不会发怒;善与敌人交战的人不要与之交锋;善于用人的人甘心居于他人之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解释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11、宠辱若惊。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

解释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得意或沮丧。

1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解释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达,能公正豁达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没有危险。

1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解释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1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能力训练# 导语道德经全文五千字,构造出了一个自然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的启示和警醒。下面是 分享的经典的道德经名句摘抄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的道德经名句摘抄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 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 政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 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2经典的道德经名句摘抄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感悟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感悟此句成为历众多名士的诉求。

 3、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8、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0、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3经典的道德经名句摘抄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8、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

 3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2、治大国,若烹小鲜。

 3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5、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6、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5《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 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的名句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