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花生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在旧大陆传播,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1530年代,中国花生分布很广,各地都有种植。主产地区为山东、辽宁东部、广东雷州半岛、黄淮河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的海滨丘陵和沙土区。
其中以北方的河北、河南,苏、皖两省北部等地区较多,山东半岛、鲁中南丘陵、冀东滦河下游、豫东黄泛区以及苏皖两省淮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花生的重点产区。
世界生产花生的国家有100多个,亚洲最为普遍,次为非洲。但作商品生产的仅10多个国家,主要生产国中以印度和中国栽培面积和生产量最大。
扩展资料:
花生宜气候温暖,生长季节较长,雨量适中的沙质土地区。
中国在生产上曾大面积栽培的品种类型不一,大多数是珍珠豆型和普通型丛生花生。通过两个类型间的杂交育成的品种,在生产上显示出一定优越性。
现在世界上高产、稳产、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是美国“佛罗蔓生”,也属类型间杂交种,占美国当前花生生产面积的90%以上。
玉米和花生就是我们中国人汉朝就有的品种!!!
油菜和红薯莲藕不知道,但是花生玉米是中国人自己就有的!
翻阅古籍,我们可以从两本药材典籍中找到影踪,第一本是《本草纲目》,由李时珍编撰,这里面明确,详尽地表述了“玉米须”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出生时,哥伦布刚发现了南美洲二十几年,如果这还不算“证据”,那么另一本书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滇南本草》是记载古代地方性中年药的古籍,这其中也有对玉米药用价值的记载,这本书由明代人兰茂编写,可是兰茂在一四七零年就去世了,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另外,《坤舆万国图》就是中国人绘制的,西方人要晚于中国明朝人才进行大航海。
1990年,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考古学家才发现了汉景帝阳陵,虽然被盗墓贼光顾多次,但是考古专家们还在陵墓里发现了大量的粮食的颗粒,而这其中居然有几颗玉米和花生,这就直接地说明了玉米极有可能是很早之前就在华夏大地上存在着的,甚至中国也是原产地之一。可是却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种子很有可能是后人放进去的,于是,考古学家请来了许多农业方面的专家,专家们强强联手,对这些种子做了十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最后断定:汉景帝阳陵中发现的各种粮食产物,均来自公元前,也就是说,玉米就是那个时候的东西,这一发现,直接将玉米出现在我国的时间,提早了尽两千年之久,也对玉米出现在我国的推论,给出了确切的回答。
品种好的花生种子有鲁花9号、鲁花10号、鲁花11号、新品种8130、花育33、远杂9847、冀花4号、中花16、粤油7号等。其中花育33、远杂9847、冀花4号、中花16、粤油7号是种植比较多的几种,产量比较高。不过各地气候不同,适合种的品种也不同,所以种植前要选择合适的品种。
花生种子的品种哪个好
花生吃法多样,很受市场的欢迎,因此种植前景比较好,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在种植。那么,花生种子哪个品种好呢?各地区适合种什么品种?花生种子价格多少钱一斤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市面上品种好的花生种子有鲁花9号、鲁花10号、鲁花11号、新品种8130、花育33、远杂9847、冀花4号、中花16、粤油7号等。
其中花育33、远杂9847、冀花4号、中花16、粤油7号是种植比较多的几种,产量比较高。不过各地气候不同,适合种的品种也不同,所以种植前要选择合适的品种。
花育33
花育33的春播生育期128天,平均亩产3705公斤。
远杂9847
远杂9847的夏播生育期110天左右,平均亩产3144公斤。以上两个品种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种植。
冀花4号
冀花4号的春播生育期120一130天,平均亩产3506公斤。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区春播和地膜覆盖种植。
中花16
中花16的全生育期122天,平均亩产3139公斤。适宜在四川、湖北、重庆、江西、安徽、湖南、河南南部、江苏等地种植。
粤油7号
全生育期128天,平均亩产39907公斤。适宜在广东、福建、江西和广西等地种植。
万花019
粤油7号的全生育期120天,平均亩产39806公斤,适宜在南、山东、河北、山西、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区种植。高油酸型,油食兼用,中早熟品种,生长势强,整齐。
我国各地区适合种的花生品种
1、山东地区
春播、麦套和夏直播花生,中间型大花生为主,部分为普通型品种和珍珠豆品种;
2、河南地区
多以中间型大花生,部分珍珠豆小花生;
3、河北地区
种植品种多为中间型和普通型中、早熟大粒品种,少量珍珠豆型品种。
4、安徽地区
种植品种以珍珠豆型中粒品种为主,部分普通型中间大花生。
总结品种好的花生大多是鲁花类、花育33、远杂9847、冀花4号、中花16、粤油7号等,而花育33、远杂9847、冀花4号、中花16、粤油7号是种植产量比较高的几种。
花生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本文2023-10-11 16:35: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