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的典籍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胎息的典籍记载,第1张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神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常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住,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经胎从伏气中结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土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气从有胎中息神为气子,气为神母,神气相逐,如形与影。胎母既结,神子自息,即元气不散。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西升经》云:身者神之舍,神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神去气散,其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运,必假神以御之。学道养生之人,常拘其神以为身主,主既不去,宅岂崩坏也。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道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所患人不能知其道,复知而不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所谓意是气马,行止相随,欲使元气不离玄牝,即先拘守其神,神不离身,气亦不散,自然内实,不饥不渴也。若欲长生,神气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气不相离。《玄纲》云:纤毫阳气不尽不为鬼,纤毫阴气不尽不为仙。元阳即阳气也,食气即阴气也。常减食节欲,使元气内运,元气既壮,即阴气自消。阳壮阴衰,则百病不作,神安体悦,可觊长生。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之与气,在母腹中本是一体之物,及生下为外境爱欲所牵,未尝一息暂归于本。人知此道,常泯绝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来。能行不忘,久而习之,神自住之矣。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备尽于斯,然圣人之言,其可忘欤。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故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注释--张义尚

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气。胎字是指神之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息字是指粗气绝灭,外气不行,气既不行,自然百脉冲和,一片光明。气犹水也,神犹月也,月动由于水漾,神摇由于气牵。水澄则月明,气定则神慧,神气相抱,达于大定,而内丹自成,故曰“胎息”。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神犹人也,气犹马也,马载人驰,犹之气牵神动。故欲神定自在,有如孕妇之怀胎者,舍降伏其气,使气能归根蛰藏,莫由致也。 《抱朴子》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朱子《调息铭》曰:“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调息者,须似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 《摄生三要》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着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举凡生物,莫不有气,而命即寓于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知觉、运动者,莫非气之运用也。无气则不能动,自成死物矣。凡蠢蠢者莫不含灵,灵者神也,而性即藏于神之内,无神以主,则有如木石,非死而何?故知人身之所以生者,气与神也。惟是此气与神,禀之于天,而又受天之陶铸,《阴符经》所谓天地万物之盗,及古哲云,天与之,天复取之,失其气,气尽而死也,皆指此。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此乃本经最要之诀。盖虚无者,即是致虚守静,更立玄牝之法。虚者虚其心,无者无其身,虚其心则神自清,无其身则气自静,能清能静,神气自养矣。然此非一赋可几者,必朝斯夕斯,动静一如,方能有成。故曰固守,言不可须臾相离,一刻怠忽也。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此言神之与气,是一非二。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主。神既为主,故神动即有气动,神不动,则气亦不动,如影之随形。经虽明言神气并举,阴阳两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阴阳合一,而固守虚无,即是致虚极,守静笃,又为合一之手段也。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神气合一而定,即是此节之旨。盖神行气行,气行精败,形因之衰矣。惟神凝气定,形随以泰,自然长生。

张三丰《道言浅说》曰:“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九,旋复降下绎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矣”。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岂特无来无去,直须绝对待,离二边, 空三际,如如长住,住无所住方是。心不动则气不动,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是气无出入,息灭尽定,心气不二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经》自始至终不离神、气二字,有神有气则相守,忘神志气则入虚,功夫由浅入深,而效验则步步不同。学者如能恪守勿失,勤而行之,则柔气功之道尽在是矣。 张义尚

1982年第3期《气功》杂志载拙作《胎息经注释》一文,多年来不少人来信赞我注释,比之《云笼七签》中葛洪所论和王文禄、幻真诸前辈所注超胜,但经中有些语句,尤其入手二句还不无疑义,希望我能更进一步地解释。其次,认为《气功》所载非全豹,希望我能把原作全稿复印出来,分惠于同好。回答如下:

《胎息经》是我国古代气功文献中的精品。胎息二字,胎是圣胎,乃真神所结:息是真息;乃内外呼吸气停(真息无息)所成。只此二字,已明明指出神之与气,互相对待,互为其根。神属阴,喻之为汞;气属阳,喻之为铅,此是本身之阴阳。神是性。气是命,性不离命,命不离性,二者是二是一,即是性命双修。故虚靖真君日:“神是性兮气是命”。曹文逸仙姑曰:“我为诸公说端的,命蒂从来是真息”。

经首二句,“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话是两句,事只一端。前句言神(胎即是神之喻),后句言气。而神气合修之主旨,专在“伏气“二字,乃是修习之手段。气如何伏?又专在“凝神”。故虚靖真君说:“神不外驰气自定”。并且经中言神气之重要, 有“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句;言神气之互根,有“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句;言修习之方法,有“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和“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句。虚是虚其身,无是无其气;曰养则不是勉强造作,而是自然而然,两者相注如水乳交融。反反覆覆,都只是神气二字,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也。

总上可知:“胎”是比喻心神能安住不动,也就是出生定力。道家谓之为内丹或阴丹,须已摆脱了身外的呼吸和身内脏器功能,即一切气化之气的干扰方能形成。到了那个境界,是为“伏气”。就是自然地不觉有内外呼吸之痕迹,而唯一神独耀,故曰“胎从伏气中结”。在此圣胎凝结之同时,内外气息亦自归于寂灭,故曰“气从有胎中息”。古仙曰:“脉住气停胎始结”,陈泥丸祖师曰:“我昔功夫行一年;六脉已息气归根,有一婴儿在下田,与我形貌亦如然。”皆可为证。

还有必须知道的,玉蟾仙翁曰:“昔日遇师真口决,只是凝神入气穴”。气穴,一般都指为脐下之下丹田。实际上所谓气穴,我得真师指授,乃是在静定之中,真神与真气相依相抱而合一;换句话说,即是以气为穴而神凝之,所谓“神入气中, 如在深穴之内”者是也。善乎闵一得真人之言曰:“圆虚圆寂,圆清圆和,何内何外?何有何无?生生化化。一付如如,还返妙用,如斯如斯,成身内身,是名真吾”。此种高级层次功夫的行持,是不拘行住坐卧,只要能祛除一切杂念妄想,不思过去未来,惟用现前一念,将全身放松,与整个宇宙太空法界融为一体,则气自养。如是熏习既久。自见“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矣。

总之,《胎息经》之所指示者,乃是直接从神气人手,一而不是在后天幻躯上去纠缠。这符合于老子“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之旨,亦符合于《谭子化书》“忘形以养气”之诀,故在古代气功中,乃是比较高级的层次,除了真正人元丹法乃依同类阴阳而修外,此则是本身阴阳亦通虚空阴阳之唯一可靠而无偏倚之大道,至简至易,至圣至神者也。

至于拙作《胎息经注释》之原稿,本名《胎息经笺疏》乃辑入了各门各派有关入门之语句作印证而成,将来如有必要,考虑修订单行。若就真实修持、真实受用而言,则正如白真人所云“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若就最高境界而言,则“举心便错,动念即乖”!总上所述,皆是葛藤,应早承领三百痛棒去! 序曰:在胎为婴,初生曰孩。婴儿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脐咽气,养育形兆,故得成全,则知脐为命门。凡婴孩或有初生尚活,少顷辄不收者,但以暖水浸脐带,向腹将三五过即苏,乃知脐为命门,信然不谬。修道者,欲求胎息,先须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婴儿在腹中,故名胎息矣。乃知返本还元,却老归婴,良有由矣。绵绵不闲,胎仙之道成焉。故先序经纪体用兼明备矣。

凡欲胎息,先须于静室中,勿令人入,正身端坐,以左脚搭右脚上,解缓衣带,徐徐按捺肢节,两手握固于两腿上,即吐纳三五过,令无结滞,涤虑清闲,虚心实腹;左右徐徐摇身,令脏叶舒展,讫,还徐徐放着实;即鸣天鼓三十六过,漱满华池;然后存头戴朱雀,脚履玄武,左肩有青龙,右肩有白虎;然后想眉间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宫亦名泥丸宫,宫中有神人,长二寸,戴青冠,披朱褐,执绛简;次存中丹田中丹田,心也,亦名绛宫,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次存下丹田在脐下二寸半紫微宫,亦名气海也,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桑榆子曰:《金刚经》云: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彼所以立相生名者,以为戒洁之阶也。夫神岂止于上?岂住于下?岂留中间?舒泽弥乎大千挈之,亦复无物。若随迹观相,随相强名,常河之沙,讵足以算数。夫神也,变化不测,宁岂如九品郎,执笏兢兢不出局门哉;次存五脏,从心起,遍存五脏六腑。存五脏中各出本方气,及三丹田中素云合为一气,于头后出,焕焕分光九色上腾,可长三丈余,想身在其中。此时即口鼻俱闭,心存气海中,胎气出入喘息,只在脐中。如气急,即鼻中细细放通息。候气平,还依前用心存之。以汗出为一通,亦不限过数。如体热闷,即心存气遍身出,如饭甑中气,此名满息。久久行之,入玄寂中,出妙默中,再咽洞观形中五脏六腑及大小腹,胃受一二升,如黄土色,脾长一尺二寸,在胃上,前后摩动不停,停则不和,饭食不消,如饭食不消,即是不摩矣。当须闭气,以手摩腹一百下,即自然转摩矣。次存心,心如红莲花未开下垂,长三寸,上有九窍,二窍在后,正面有黑毛,茎长二寸半;次存肺,肺似白莲花开,五叶下垂,上有白脉,膜在心上覆心;次存肝,肝在心后,七叶,紫苍色,上有黄脉,膜从左边第三下,胆在此也,其胆色青黄,长二寸半;次存肾,肾状如覆杯,黑色,却着脊,去脐三寸,上小下大,左为上,右为下。遍观一形,三十六位、乃三百六十骨节,皆有筋缠,骨青白如玉色,筋色黄白,髓若冰雪;有三百六十穴,穴穴之中皆有鲜血,如江河、池潭也。及见左脚中指第二节,是血液上源,其中涌出通流一形,一夜绕身三万六千匝,至右脚中指第二节则化尽。所以人若睡,必须侧卧拳跼,阴魄全也。亦觉,即须展两脚及两手,令气通遍浑身,阳气布也。若如此修行,即与经所言动息善时之义合矣。久久行之,口鼻俱无喘息,如婴儿在胎,以脐通气,故谓之胎息矣。绵绵不间。经三十年,以绳勒项,不令通气,亦不喘息。喘息常在脐中,水底坐经得十日、五日亦可矣。以独行此事,功效如前。若觅得真,更须修道。此事乃是一门,不可不作也。

中丹田指心窝部,相当膻中穴部位。为气功意守部位之一。《修真秘诀》“心为绛宫中丹田”,所指为心前区的位置。一说中丹田为心下脐上脾宫正位或脐中。中丹田为气功内丹术术语。三丹田之一。《抱朴子内篇·地真》:“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东医宝鉴》引:“中丹田,藏气之府也。”参见丹田:丹田为气功意守部位名称。以眉间(印堂)称上丹田;以胸窝正中(膻中)称中丹田;以脐下(关元)为下丹田。丹田为气功意守部位名称。《黄庭内景经》:“丹田之中精气微。”《抱朴子内篇》认为丹田有三:上丹田在两眉间;中丹田在心下;下丹田在脐下。道家称丹田在人身脐下三寸。

详见百科词条:中丹田 [ 最后修订于2015/11/2 9:14:25 共26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十六锭金(妙真太极录)

也就是十六个字,即:“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呼便咽,水火相见。”这是内丹术的最方便入门,人们都说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值一锭金,故称此法为“十六锭金”,可见其内在实用价值!

由于此诀功效奇殊,被历代各派各家所重视。明代养生名著《修龄要旨》曾载此“诀”并誉它为至简至易之神效回春妙诀。 也曾有丹家炼士对此作过精当的解说:“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便是,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又指出:“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脊骨,直至顶门。” 但古籍对此解释不一,应用也略有不同。

下面是具体可操作的详尽方法: 首先,凝神息虑,舌搅上下腭后,待满口津生,便把津液吞咽下去,吞时要有响声。 于此同时,随即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念送至腹脐丹田之中,在吸气的同时,提缩肛门(如忍大便状),以意念与目力(内视)从会阴处把内气提至腹脐丹田,使上气(清气)和下气(内气)在丹田会合,并略在丹田存一存。 然后,呼气,结合松肛,与此同时以意念与目力将丹田之气,经会阴入督脉,从尾闾沿脊中线之命门、夹脊、玉枕直透入泥丸,此时呼气尽, 最后,吞咽口液。此时呼吸暂停,用意念与目力将升至泥丸之内气,连同口中之津液一起送入腹脐丹田之中,并稍在丹田停留。这样的一吸、一呼、一咽即为单次运化程序。  如此循环往复,按此法每天修习二至三次,每次练习二十或三十分钟为宜。

修习此法,除认真掌握熟练流程,还有一些事项必须要注意:

“气气归脐”采用的是“逆腹式呼吸”法。“一吸便提”即为吸气便提肛,同时意念“气气归脐”。“气气”为两气,一为鼻吸之气,一为提肛之气,提肛收腹,使两气相汇于“肚脐”,也即“神阙穴”。

“一呼便咽”之“咽”为“津液”,津液在内丹术中被认为是肾水中的精气所化,随气运转而上升至口,与一般唾液有质的不同,丹家称之为"金津玉夜",而又咽归丹田,也称为“玉液还丹”。口中津液为“治阴虚无上妙方”,古人造“活”字即为取“舌旁之水”,有许多的生命功能及其能量。十六锭金把咽津作为功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体现了太极中医学整体生命理论。肾属水,心属火,水宜升腾,火宜下降。咽津入丹田,既能引导心火下降,又能助运肾水上升,最后促成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呼气尽时要马上进行咽津动作,不要停顿,还要有意上接泥丸之气,将它和津液一起纳入腹脐。如没有津液,也要汩汩有声咽之。古典《灵宝毕法》曾提出过“虚咽法”,认为如口中津液不生,可用“虚咽而为法,只于咽气,气中自有水生”。故虽无津液,“虚咽”也能产生良好功效,绝不可因没有津液产生,而将吞咽动作忽略不做。(灵泉太极书院)徐怀清

《周易参同契》奠定了中国传统内外丹学的理论基础。其炼化的主导思想,是糅合易、老哲学于一炉的天人合一论。认为炼丹应遵循自然界天地日月生成运转之法则,以乾坤(阴阳)二卦为本,逆自然之易,夺造化之功,由阴阳和合而返本归元,复归于虚无之道。就内丹而言,应先追究人生命之本元,所谓“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禀躯,体本一元,元精云布,因气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③虚无乃人生命之本元,精气神(魂魄)为人身之阴阳,炼丹之药物,取法乾坤二卦,“乾动以直”、“坤静以翕”,令气布精流,摄情归性,而归根返本,为结丹之要。具体修炼,则先“筑垣城郭”(摄情归性),固塞耳目口三宝,意守“规中”,“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专心不二,渐臻身体强健,颜容润泽,阴邪辟而正阳立,内气周流于身中,“**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至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④对修炼中内气周流等体验,描述颇为真切;并运用卦象易理,对修炼中用意的火候法度和精、气、神生发变化的轨迹, 作了相当详尽的阐述。后世内丹学逆炼归元的理论模式,及筑基、三关炼化等修炼法则,无不本于此书而发挥。

魏伯阳之后,从魏晋至南北朝,外丹与服气、服食等方术盛行,内丹之道似乎隐而不彰,大概只在民间秘传。至中唐,魏伯阳一系的内丹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玄宗朝道士张果、罗公远,修炼内丹被认为卓有成效。张果《太上九要心印妙经》,运用《阴符经》哲理,对内炼法则作了更为明晰的阐述。罗公远、叶静能注《真龙虎九仙经》所述的内丹法,有佛教密法影响之迹。但直到此时,道教界和社会上盛行的炼养之道,仍为外丹与服气,内丹相对沉寂。一类题为内丹的道书,如《道藏·太玄部》所收的《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其所言内丹,实际上是上清派的集神存想之道,与魏伯阳一系内丹不同,有些服气类道书中,也称服气为内丹。 晚唐以来,三教合流,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儒、道二家,都不能不受已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佛学尤其是禅宗之学的影响。钟离权一系的内丹学,也不能不以与禅宗融合为其发展的基本路线。内丹与禅,在修习的基本原则“无念”上,本来就多有相通,《钟吕传道集》就以佛家术语“真空”为修炼之 要,有云:“若以绝念无想,是为真念,真念是为真空,真空一境,乃朝真迁化而出昏衢超脱之渐也。”⑧至钟离权的门人吕洞宾,更以禅、道融合为其内丹说的基本特质。据传吕曾参黄龙晦机禅师,此后对禅宗深为服膺,倡禅、道双融。其《敲爻歌》等总结内丹之纲宗为“性命双修”,修性谓明心见性,了彻禅宗所谓心源性海;修命指炼化精,气为内丹入手路径。单修性或单修命,皆失于偏颇,单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单修命不修性,“恰如鉴容无宝镜”,⑨只有性命双修,方为稳当。此所谓性命双修,实际上含有禅、内丹双修,或在内丹修炼的基础上参究禅宗的意味。

吕洞宾性命双修、禅道双融的思想,成为后世内丹学发展的基本路线。北宋以后的内丹学诸家,几乎无不渊源于吕洞宾。性命双修、禅道双融的内丹学,至北宋神宗朝的张伯端趋于成熟。张伯端先作《悟真篇》丹词,发挥钟吕一系的传统丹法,后又参究禅宗,撰《禅宗诗偈》言明心见性之事,作为《悟真篇》的续篇。《悟真篇》(包括续篇)被公认为《周易参同契》以后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内丹撰述,古今注疏发挥者达数十家之多。 从苏轼的道教养炼方式表中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1 ) 苏轼几乎涉及了道教发展数千年来所有的炼养方式。 不论是丹鼎派还是符箓派, 不论是内丹还是外丹; 不论是服食药物, 还是炼养丹砂; 不论是吞咽津液, 还是屏闭呼吸; 不论是按摩, 还是饮食; 亦或是修性修命, 还是性命双修。苏轼都殷勤的探讨, 小心的实践。 而这些炼养方式绝不是哪一个道教门派一时所能够全部拥有的,也是不可能在不同的教派之间互相交流传播的。这从苏轼获得这些方术的途径也可以得知, 他的途径有三: 读过全部《道藏》。( 事见《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读道藏》); 以恳切的态度从道士那里获取, 包括一些外丹的炼养、 气息的搬运、 津液的吞咽等等; 从生活经历—— — 读百家书、 膜拜求签、 行医经验等处获取, 包括性情的修养、 签言的理解、医药保养以及生活的体悟等等。 (2 ) 用自己亲眼所见、 卓有功效的按摩、 搬运、 胎息等进行养炼。不仅如此,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药学者,他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得来的养生原则绝对而严格地控制着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并且不自私, 不隐藏, 毫无保留、 热心地介绍给自己的朋友, 甚至政敌。 (3 ) 苏轼重视对于生命的爱护, 但更重视对于心性的修炼,也就是在执行性命双修的同时更服膺于 “性” 的修养。

从他炼养的选择态度来看, 他是一个道教徒的实用主义者。苏轼对于道教可谓终身迷恋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只说佛教的力量, “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其实道教也是功不可没, 苏轼用道家的与世无争, 清净无为来显示自己的置身事外,摆明一种姿态给当局者看。《送沈逵赴广南》 中言: “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功名如幻何足计, 学道有涯真可喜。勾漏丹砂已付君, 汝阳瓮盎吾何耻。” 苏轼大多数的道教炼养方式也肇起于斯时, 《与刘宜翁使君书》 说: “轼齿龀好道, 本不欲婚宦, 为父兄所强, 一落世网, 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今远窜荒服, 负罪至重, 无复归望。杜门屏居, 寝饭之外,更然一事, 胸中廓然, 更无荆棘。窃谓可以受先生之道。” ( 《苏轼文集 · 第四十九卷》 ) 在黄州时大量的书信可以证明这一点。

翻开他的文集, 可以说不但道家的学说思想,而且道家人物、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俯拾可得。少年时有“名声实无穷, 富贵亦暂热”( 《屈原塔》) 对于名声富贵的思考、有“ 日月何促促, 尘世苦局束”( 《仙都山鹿》) 对于生命社会的慨叹。 老年时有“ 吾生本无待, 俯仰了此世……下观生物息, 相吹等蚊蚋”对万物的洞察, 有“ 东坡信畸人 , 涉世真散材, 仇池有归路, 罗浮岂徒来”(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十三》) 对归路于道家的诉说。 对道家名词、人物、道场的运用就更多了,《王颐赴建州钱监求侍及草书》一诗中“ 丁宁劝学不死诀, 自言亲受方瞳翁 ……河车挽水灌脑黑, 丹砂伏火入颊红, 未能便乞勾漏令, 官曹似是锡与铜。 ”引用了方瞳翁这个人物、 “ 河东” 、“ 挽水” 、“ 灌脑”、“ 丹砂” 这些道家名词,“勾漏”这个道家的三十六洞天; 道家人物还如“ 列子御风殊不恶, 犹被庄生讥数数”( 《张安道乐全堂》) 中的列子、庄子;“东坡之师抱扑老, 道华亦尝啖一枣”《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

苏东坡谪居惠州,前后四年时间,但“杖履罗浮殆居其半”。他和儿子苏过在葛洪炼丹灶附近搭起一间“东坡山房”,并在山房附近炼丹。

东坡希望象葛洪一样: “绝庆吊于乡党,弃当世荣华”,入名山以求长生之道。他崇尚葛洪说:“学道虽恨晚,愧比稚川翁。”在给他儿子苏过的一首诗中,称“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已交前生。”苏轼在梦中与葛洪谈论炼丹之事,他将之写成诗曰:“析尘妙质本来空,更积微阳一线功;照夜一灯长耿耿,闭门千息自蒙蒙。养成丹灶无烟火,点尽人间有晕铜j寄语山灵停伎俩,不闻不见我何穷。’’竟自认为前世是抱朴子之徒转世,今生依旧奉为老师。李零先生以 为“研 究 内 丹 术 的 起 源… …丹田 学 说 的 提 出 是 一 种 关 键”, 而“丹 田”之 说 早 见 于 东 汉 桓 帝 时 的 《 老 子 铭 》 、 《 仙 人 王 子 乔 碑 》 和 《 抱 朴子地 真 》, 据 此 他 认 为“它 们 应 是 内 丹术 形 成 之 真 正 标 志。 ②内丹思想是东坡着重发扬的,遵照“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的道学思想, “安心守玄牝,闭眼觅黄庭”,默念着《黄庭经》,加功静观,进行气功吐纳。更以丹法隐喻作诗留了颇多内丹篇章,开启了内丹史浓墨重彩的一篇,对当时内丹从上至下的发展传播历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白玉蟾也深受苏轼影响并把苏轼当成本家。白玉蟾祖师诗文之中常称苏东坡为“坡仙”,可为了解苏轼者也。 即王嚞所创全真道及祖述王嚞门下七大弟子之七真派。该派在修炼次第上与南宗相反,主张先性后命,先做除情去欲、摄心守念、明心见性的功夫,以清净心地、不受欲尘污染为诀要。此后从真心中生真意,循序炼化精、气、神。北派皆主清修,提倡出家、禁欲、苦行。北派丹法,在元代以后融摄南宗、理学之说,以明末伍守阳、清代刘一明、闵一得等阐述最为明晰。伍守阳的《仙佛合宗语录》《天仙正理直论》等

所述丹法,分筑基、初关炼精化气、中关炼气化神、上关炼神还虚四阶。筑基以炼己为要,炼己即做对景无心的功夫,以识心见性,次则循序炼化精、气、神。AD闵一得的《古书隐楼藏书》搜罗诸多内丹撰述,于炼丹中黄直透、活子活午、阴等密义,指陈甚详,并有从意注顶门等入手的方法。清初中兴全真道龙门派的王常月,则强调修丹以持戒为先,须严循戒定慧的次第,以伦理修养和明心见性为要。

内丹中派,指元初从南宗合流于全真道的李道纯之说。李氏总结南北二宗之学,宗承发挥陈楠之说,将道教的全部炼养术分为旁门九品、渐法三乘、最上一乘三大类。其中后二类属内丹。渐法三乘者,下乘“以身心为鼎炉,精、气为药物,心肾为水火,五脏为五行,肝肺为龙虎,精为真种子,以年月日时为火候,咽津灌溉为沐浴,口鼻为三要,肾前脐后为玄关,五行混合为丹成”。AE此为安乐延年之法。中乘“以乾坤为鼎器,坎离为水火,乌兔为药物,精、神、魂、魄、意为五行,身心为龙虎,气为真种子,一年寒暑为火候,法水灌溉为沐浴,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为固济,太渊绛宫精房为三要,泥丸为玄关,精神混合为丹成”。AF称此属养命之法,可得长生久视之果。上乘“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AG称此为上乘延生之道,可证仙果。这种丹法,即是白玉蟾所传融有禅法的性命双修之道。最上一乘“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称此为上品天仙之道,修习成就,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AH这种最上一乘,有浓厚的佛教禅之气味。李氏认为三乘渐法,分别宜于下、中、上三士修炼,最上一乘,“至士”可以行之,并谓夙有根器的至士,可不经修命之渐道,而“一直了性,自然了命也”。中下之士宜修先了命后了性的渐道。李道纯的内丹说,标志着南北宗内丹说在元初融合后,已臻于高度成熟。 另外,自唐宋以来,内丹家即根据男女生理之别,强调女子修丹应与男子不同,创编了专用于女子修丹的“女金丹”。金代王嚞弟子孙不二开创的全真道清静派,专传女丹。

历代的女丹撰述,如《孙不二女丹诗》《坤元经》《女金丹》等,多达三十余种。一般都认为女子炼丹应从炼形始,先作“斩赤龙”的功夫,炼血化气,然后或可依男丹法炼气炼神。

内丹之学,源远流长,阐发于汉末,盛行于晚唐,博采佛、儒、医诸家之长,不断趋于成熟,并逐步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多种多样的修炼途径。它宗依《道德经》《阴符经》等经典,融摄道、禅、易、儒、医等学,实践体验,形成了基于人体生命顺逆升沉的独特理论,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胎息的典籍记载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神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常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