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县汉简已公布释文的数量;阜阳汉简已公布的释文的数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4收藏

定县汉简已公布释文的数量;阜阳汉简已公布的释文的数量,第1张

  一

  阜阳汉简经整理编分为10多种古籍,因原有书名标题无一残存,今名或用传本原名,或据内容另拟。其中有《苍颉篇》、《诗经》、《周易》、《万物》、《吕氏春秋》等。

  《苍颉篇》120余片,存540余字,约有40个较完整的小节或句子,并有《爰历篇》的首句“爰历次,继续前图”。残简应包括李斯所作《苍颉》、赵高所作《爰历》、胡毋敬所作《博学》,可能是比较接近秦人原作,尚未经过汉初“闾里书师”删改修订的本子。这是此书亡佚千年后最重要的一次发现。

  《诗经》170余片,有《周南》、《召南》、《邶》、《》、《卫》、 《王》、《郑》、 《齐》、《魏》、《唐》、《秦》、《陈》、《曹》、《豳》十四国风65首残文及《小雅》、《鹿鸣之什》4首残文,与今本《毛诗》有近百字异文,与齐、鲁、韩三家《诗》亦各不同,应是流传于楚地的另一种本子。据考,写《诗》竹简复原后为汉尺一尺一、二寸,与文献记载写六经用二尺四寸简的制度不合。知汉初制度与中、后期不同,本简可补史阙。

  《周易》近 600片,有今本《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四十多卦,涉及卦辞、爻辞的约 200片,与今本不同的卜事之辞约 400片。卜事之辞有晴雨、田渔、征战、事君、术官、居家、行旅、嫁娶、疾病、出亡、举事、君王、大臣之卜。卦辞与今本《周易》有若干异文,有些显然优于今本竹简卦画阴爻作“八”形,今存《大有》、《》、《离》三卦,分别作、、。

  《万物》 130余片,可能是早期的本草、方术性质的书籍,主要为医药卫生及物理、物性方面的内容,为研究中国医药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务员程》170余片,为作业工技者规定用人、用工、用料的定量和规格,并有若干度量衡进率材料《算术》40余片,有“均输”等内容,残字较多,已难以属读。

  《年表》记周秦以来各国君王在位之年。《大事记》记汉初之事,仅存10余残片。

  《刑德》、 《日书》、 《星占》数种,仅余残片,为日月星辰运行及吉凶祸福之预测。

  《吕氏春秋》40余片,多为传本“十二纪”中内容,涉及《孟夏》、《劝学》、《荡兵》等20余篇。第三号木牍篇名标题有 《知士》、 《童(重)言》等,与传本《吕氏春秋》合,二者可能有关。

  《庄子》约20片,有传本《内篇》中的《逍遥》、《人间世》,《外篇》中的《骈拇》、《在宥》等以及《杂篇》中的《徐无鬼》、《外物》、《让王》、《天下》等内容,但大多仅存数字,只有“宋元君夜半而梦”(《外物》)故事残留较多。

  阜阳汉简 1号木牍正、背存篇题47条,如《子曰北方有兽》、 《卫人醢子路》等, 多与孔子及门人有关。2号木牍正、背存篇题 20余条,如《晋平公使叔聘于吴》、《吴人入郢》等,多为春秋、战国故事。还有300余片与木牍篇题有关,有些内容同《说苑》、《新序》、《孔子家语》、《韩诗外传》等古籍相合。

  阜阳汉简还有《相狗》、 《行气》、 《礼记·曲礼》及辞赋等内容的简片约 100片。辞赋中有 《离骚》残文4字,《涉江》残文5字,其余未明作者。

  除上述各种古籍外,尚有数千碎片,有较完整字迹的,已作清理。其内容杂驳,或片言只语可与传本《荀子》、《管子》等相合;或仅存人名、地名,为经传、诸子屡见,亦有许多未明出处者。此类残简分别编入《古籍丛残》与《附录》中。

  二

  中国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八角廊40号西汉墓中出土的竹简。1973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定县博物馆发掘所获,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该墓早年曾被盗并焚烧,竹简已炭化,残碎严重,字迹难辨认。经初步整理,内容大致有《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保傅传》、《太公》、《文子》、《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日书》等古籍。

  简本《论语》约有传本《论语》文字的一半,有些篇的简文可达传本的百分之六、七十,分章与传本有差异,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古本。简本《儒家者言》已整理出 27章,其中《子贡问为人下》等 23章可在《荀子》、《说苑》、《新序》等先秦和西汉古籍中找到类似的内容。简本《哀公问五义》、《保傅传》的内容均见于《大戴礼记》,但两者简形有区别,故分为二。简本《太公》共发现篇题13个,内容比今天能见到的有关太公的书广泛,其中只有《治乱之要》等 3篇的内容见于传本《六韬》及《群书治要》等所引佚文;另有一些简文内容见于传本《六韬》等,但未见篇题。简本《文子》已整理出内容与传本大体相合的简文 6章,其中与传本相同的章节表明,凡简文中的“文子” 2字,今本均改为“老子”,使人们得以看到《文子》的本来面目。简本《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记载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六安国缪王刘定入朝长安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其中有关地名、里程的记载是研究汉代地理的珍贵资料,有关朝谒庆赏的记载对研究汉代仪礼制度有重要价值。《日书》简文多残缺,不易通读。

狗又名黄耳,古代称地羊,列六畜之一。狗肉味道醇厚,芳香四溢,有的地方也叫香肉,与羊肉同为冬令进补的佳品。

狗肉的形态特征,因年龄和饲养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通常狗肉的肌肉坚实,肌纤维细嫩,其间杂有少量脂肪。但是狗肉肌束较粗,切面呈颗粒状,有腥味;肉色暗红,脂肪为白色或灰白色、柔软滑润,其熔点一般为23~27℃。

就其营养成分,肥的狗肉可与中等肥度的羊肉相比拟,而且脂肪的熔点较之羊脂肪要低得多,基本上与猪脂肪相接近。因此,狗 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详见百科词条:狗肉 [ 最后修订于2016/6/17 9:40:48 共194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狼图腾

狼是突厥系民族图腾,阿尔泰民族的另一支东胡也敬畏狼。汉史载,古代突厥系民族高车认为他们是一个美丽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后代。而乌孙的祖先则传说是弃婴和母狼阿史那的后代。乌孙、高车,一为匈奴养子,一为匈奴之后,加之传为匈奴别部的突厥,皆有狼祖神话,

以此推之,匈奴亦当有狼祖神话,只是消失于久远的历史年代之中而已。突厥第一汗国的王族姓氏阿史那就是来自于突厥传说中的母狼阿史那。阿史那这个词在古突厥语中是指苍色的狼眼。传统意义狼图腾代表的是天----'腾格里',草原人在死后会把尸体运到特定的地方,供狼吃掉。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死后才能到腾格里享福,才能回到腾格里的怀抱,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就是用这种方式下葬的,这是他们对腾格里·对天的崇拜。这种传统在内蒙和蒙古已很少见了。

2、鸟图腾

在原始时代,鸟形图像的出现比较普遍,不仅存在于黄河流域的史前人类中,而且在长江流域的原始遗存中也有普遍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双鸟朝阳象牙雕刻、鸟形象牙雕刻、圆雕木鸟,甚至在进餐用的骨匕上也刻有双头连体的鸟纹图像。

可见,鸟图腾崇拜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古籍中也能找到一些氏族的鸟类名号,如少昊部落就有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等等。在中国南方的古代民族中,越人的图腾标志主要是鸟。居住在山东、江苏一带的东方各种夷人,据古籍记载,他们最初也是以崇拜鸟为主。

从民族志的材料中来看,中国大多数近现代少数民族,都还或多或少地残留有鸟图腾崇拜的文化痕迹。怒族、苗族、满族、朝鲜等都有鸟图腾,并有关于鸟是自己祖先的神话。此外,黎族、珞巴族、赫哲族也都有鸟图腾。在彝族的图腾崇拜中,在门上挂一只鹰,认为这样能起到避邪的作用。

3、蛇图腾

上古三代时,福建境内至少居住着7支互不相属的土著部族,古文献称之为“七闽”。春秋末,楚灭越国,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称这个时期的福建土著为“闽越”,他们喜欢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最重要的习俗是以蛇为图腾、断发纹身,盛行原始巫术。

《说文解字》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意谓闽越人以蛇为先祖,反映他们对蛇的图腾崇拜。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崇拜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如闽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称蛇种”,并不讳言。

他们在宫庙中画塑蛇的形象,定时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条蛇,名叫“木龙”,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见蛇离船而去,则以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带疍民妇女,发髻上多插着昂首状蛇形银簪,其寓意亦为不忘始祖。

4、葫芦图腾

由葫芦神话衍生的传说亦多种多样,最出名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据传盘古出世时,将身一伸,天即高,地便坠下,天地相连处,盘古则左手持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用凿击,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浊初开。

盘古与葫芦图腾的关系:彝语专家刘尧汉在《论中国葫芦文化》中指出,盘古就是葫芦,盘古的盘,即是葫芦;古-意为开端,所谓盘古,即“从葫芦开端”。

5、龙图腾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

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对龙的崇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绵延了数千年的特殊现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非凡的能力,他有鳞有角,有牙有爪,能钻土入水,能蛰伏冬眠;他有自然力,能兴云布雨,又能电闪雷鸣。龙就是广义的图腾,有着图腾的实物体现。

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这也体现了华夏民族绝对优于其他民族—不屈、顽强、团结,龙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也就是龙是从蛇演变过来的,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意。

中国历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龙为帝王标志。说明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龙就是一种权利、力量、智慧的综合体,龙的广义解释,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所以中国人始终爱龙、望龙、信龙。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图腾 (文化标志)

1、12生肖: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12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也称为“正经”。

3、12时辰: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的由来和意义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启示: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启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启示: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启示: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启示: 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启示: 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启示: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启示: 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启示: 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启示: 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启示: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启示: 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启示: 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启示: 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启示: 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启示: 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启示: “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启示: 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启示: 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启示: 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

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曰江河 曰准济 此四渎 水之纪 启示: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译文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 蒿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启示: 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译文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启示: 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译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启示: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启示: 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启示: 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译文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启示: 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启示: 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 启示: 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启示: 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的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如**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是**,所以**代表东方。

译文青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启示: 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辩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启示: 我们人类有视觉,可以分辩颜色、形状;有味觉可分辩各种滋味;嗅觉可以辨别气味;触觉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启示: 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我国文明久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特色。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启示: 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启示: 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启示: 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才能和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启示: 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启示: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 启示: 社会是复杂的,每人有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人提出“十义”,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 启示: 社会在发展,今天一些古老的丧葬仪式已经见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后,活着的人就要为他们送葬,以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后人的哀思。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启示: 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启示: 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已经成为各门类的基础学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门专业学科的工具课,所以一定要努力学好, 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启示: 我们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四种体式,但对于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启示: 现在讲究的是一专多能,对于研究学问也必需做到从大处着眼,要理清思路,提纳挈领,才能抓住问题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启示: 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启示: 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小学结束了,就该学<<四书>>了.

1 与狗有关的的文言文有哪些

越 人 遇 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对半分。)

”越人喜,引而俱归。

食以粱肉,待 之以人礼。狗得盛礼,日益倨(读音ju四声。

傲慢。),猎得兽,必尽啖乃已。

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为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在这一则短短的讽刺小品中,作者把元朝统治者暗射为“狗”。揭露了它的贪婪残忍的性格。

从越人与“狗”妥协所造成的悲惨的后果,他作出这样的结论:“人”不能和“狗”妥协,不能一时一刻放松对“狗”的警惕。在这里,披着故事外衣的轻松的小品却含蕴着对于黑暗现实的极其严肃的批判和揭露。)

《猛狗》 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

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

(本篇卖酒的宋人因家狗的凶恶,而败坏自己的事业;同样,对人君而言,也有类似猛狗的结党营私,擅权弄奸的大臣和左右亲近)《冉 氏 烹 狗》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

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

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

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曰,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曰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

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

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驹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土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

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

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

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乏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人之材有所长,则必有所短,惟君子则不然。锤毓与参佐射,魏舒常为画筹,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发无不中,举座愕然。

俞大猷与人言,恂恂若儒生,及提桴鼓,立军门,勇气百倍,战无不克者。若此者,固不可多得也。

其次醇谨而不足有为者;其次跅弛而可以集事者。若但能害人而不足济事,则狗而已矣!虽然,吾又尝闻某氏有狗,竟夜不吠,吠则主人知有盗至,是狗亦有过人者;然则搏噬行人而不御贼,虽在狗亦下焉者矣。

(作者借狗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人对良民百姓施暴侵害而对邪恶势力胆怯避让的丑恶嘴脸)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

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隧咋蛇死焉。

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

家人怪(怪:对。感到不解,疑惑)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方苏。

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体现了狗的忠诚 ) 《良狗捕鼠》 齐有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

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寓意:有了人才如果不善于使用,就不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男不养猫,女不养狗 汉末,蜀汉裸眠成风。李郎喜猫,夜必共枕。

入夜,李郎春梦,尘根起伏。猫惊为鼠,捕之,尘根断,吞食。

有邻闻之,广为传。故老者多嘱子孙:猫为男患,不可养之。

史记,蜀太监盛,亦猫为之。 东岳有郎,喜结连理。

月余,夫欲差之鲁中,甚忧娇妻,遂购一雄犬,一伴妻之苦闷,二防贼之 。三栽后,夫还,入门闻犬吠,抬。

2 与狗有关的文言文 成语

狗盗鸡鸣: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狗盗鼠窃: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

狗吠非主:狗见到不是自己主人的人便吠叫。亦以喻臣奴事奉其主而拒事非其主者。语出《战国策·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狗吠之惊:谓小惊忧 狗苟蝇营:像狗那样苟且求活,像苍蝇那样营营往来。比喻不顾廉耻,到处钻营

狗急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后果地行动。语出《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

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狗拿耗子: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

狗皮膏药。

3 找关于狗的文言文,体现忠诚等

义犬救主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隧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怪:对。

感到不解,疑惑)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方苏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翻译:有个叫华隆的人喜欢带着狗四处游玩,于是呢就喂养了一只,取名叫“的尾”,每次出游都会带上它有一次,这个叫华隆的人到了一江边,被一条大蛇围困于是那条狗将蛇咬死了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的尾”在他周围转来转去不停的吠叫,家人发现这狗奇怪的举止,很是疑惑,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发现华隆蜷缩着,急忙将他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在他还没有苏醒的这两天,那只狗一直都没有吃饭他知道这件事了以后,从此对:“的尾”爱护有加,无微不至,像是对待他的亲戚朋友一般体现了狗的忠诚。

4 关于狗的文言文和翻译,

原文: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

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 。

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 。

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 。

途经一酒肆,见五六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

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

吏审之,果然。盖犬亦有智也。

编辑本段译文: 距离杭州一百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

狗大叫起来,一僧人醒了,(发现了那个小偷)。于是小偷就砍下僧人的头,僧人倒在地上,死了。

于是小偷抢劫完财物后逃走了。第二天,有两个小僧人进入房间,看见了那位僧人的尸体,非常惊讶。

于是到官府报案,那只狗也和他们一起去了。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狂欢。

狗停止脚步不向前走,僧人(对此)觉得很奇怪。不一会儿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

僧人怀疑他是小偷,便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是他。

原来狗也是有智慧的啊!编辑本段词解: 1去:距离。 2许:左右。

(的地方) 3刹( chà) :寺庙。 4颇:很,比较。

5盗:古代盗是小偷,贼是强盗。 6逾:翻过。

7觉:醒来。 8遂:于是,就。

9越:偷。 10亡:逃走。

11诣:到。

去。 12从:跟从,跟随 。

13肆:店铺。 14怪:对···感到奇怪。

15啮:咬 。 16置:放。

17盖:用在句首,表示原因,原来的意思。 18立仆:立刻倒下去(死了)。

19疑:对。感到怀疑。

20翌日:第二天。 21俄而:一会儿 22徒:酒徒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逾”指“越”。

上文“有盗逾墙而入”,意为有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又“逾午方至”,意为过了中午才到;“年逾六十”,意为年龄超过了六十岁。

编辑本段智犬表现: 一智犬是警觉,能够及时发现小偷,提醒僧人注意; 二智犬是记忆,在第二天可以准确的从5,6个人里面发现小偷。 狗有思维能力,能够把这两点做的很多,可谓其智了! 也充分的说明了狗的嗅觉,在满身酒气的5,6人中找到小偷。

5 关于狗的文言文和翻译,

原文: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 。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 。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 。途经一酒肆,见五六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犬亦有智也。

编辑本段译文:

距离杭州一百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狗大叫起来,一僧人醒了,(发现了那个小偷)。于是小偷就砍下僧人的头,僧人倒在地上,死了。于是小偷抢劫完财物后逃走了。第二天,有两个小僧人进入房间,看见了那位僧人的尸体,非常惊讶。于是到官府报案,那只狗也和他们一起去了。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狂欢。狗停止脚步不向前走,僧人(对此)觉得很奇怪。不一会儿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僧人怀疑他是小偷,便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是他。原来狗也是有智慧的啊!

编辑本段词解:

1去:距离。 2许:左右。(的地方) 3刹( chà) :寺庙。 4颇:很,比较。 5盗:古代盗是小偷,贼是强盗。 6逾:翻过。 7觉:醒来。 8遂:于是,就。 9越:偷。 10亡:逃走。 11诣:到。。去。 12从:跟从,跟随 。 13肆:店铺。 14怪:对···感到奇怪。 15啮:咬 。 16置:放。 17盖:用在句首,表示原因,原来的意思。 18立仆:立刻倒下去(死了)。 19疑:对。感到怀疑。 20翌日:第二天。 21俄而:一会儿 22徒:酒徒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逾”指“越”。上文“有盗逾墙而入”,意为有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又“逾午方至”,意为过了中午才到;“年逾六十”,意为年龄超过了六十岁。

编辑本段智犬表现:

一智犬是警觉,能够及时发现小偷,提醒僧人注意; 二智犬是记忆,在第二天可以准确的从5,6个人里面发现小偷。 狗有思维能力,能够把这两点做的很多,可谓其智了! 也充分的说明了狗的嗅觉,在满身酒气的5,6人中找到小偷。

6 关于"犬"的文言文 急需

齐国有个人善于识别狗的优劣。他的邻居请他找一只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这人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优良的狗呀!"

邻居把狗养了好几年,可这只狗并不捉老鼠。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的确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

这个邻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这狗才捉起老鼠来。

1寓意:有了人才如果不善于使用,就不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

原文:

齐有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吕氏春秋·士容》

2《冉氏烹狗记》

原 文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曰,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曰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驹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土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乏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3(丧 家 狗 )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7 孔子故事涉及动物的古文,还有他的含义是什么

在古籍记载和历史传说中,孔子是麒麟的化身《拾遗记》上记载:“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很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当时就有相者说:“夫子继殷汤,水德而素王”意思是孔子上承殷汤,是无冕之王这个故事就是“麟吐玉书”和“麒麟送子”传说的由来关于孔子的出生,在巨野有“孔母梦麟”的传说:孔子的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从商丘到曲阜,巨野是必经之路有一次孔母颜征在跟随家人自商丘返乡,路过巨野的麟山,看到麟山风景优美,就提议在此歇脚她坐在麟山上的一棵树下,打了一个盹,忽然梦见麒麟入怀,醒来感而有孕,十一个月后就生下了孔子到孔子出生的前两天,麒麟又到曲阜阙里人家送去玉书三卷在明本《巨野县志》中有这们的记载:“巨野南有樵氏山,世传樵氏山产麟,麟吐玉书于阙里,因名麟山” 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莫过于“西狩获麟”的典故到了孔子晚年,麒麟再一次现身《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观之,曰:‘麟也’取之”大野,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巨野县《孔子家语》也有类似的描述,也更详细:“孔子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害,吾是以伤焉’”孔子认为,麒麟是灵兽,只有君王贤明,太平盛世才会出现现在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麒麟怎么会出现呢?它的出现又死去,不是好征兆,恐怕国之将亡,自己的生命也到头了于是命令弟子就地掩埋,堆了个大坟堆,就是现在的麒麟冢麒麟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十二里麒麟镇获麟集村西北3里处,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周列国志》记述,七十一岁的孔子埋葬麒麟之后感情难以控制,抚琴悲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兮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他编修的《春秋》正是止于这一年《春秋》的最后一句话即是“(鲁)衰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从此孔子无心著述终因伤心所致,两年后就去世了因为孔子梦麟而生,见麟而死,麒麟的出现贯穿了孔子的一生,所以《春秋》这部书后来被人们称为“麟史”,或“麟经”麒麟从此成为孔子的化身而被尊为“圣兽”到了元代,在巨野又有了孔子和麒麟相关的故事《巨野县志》记载,元代至正年间,巨野有一名县尹,名字叫孔浩,是孔子的五十三代孙他在这里做官三年后致仕,“上书请留”,把家安在这麒麟冢旁边,并且修建了春秋书院后来因为麒麟台地地势太洼,受水患的侵扰,举家迁到县城南二十多里的吉星滩,就是今天的大义镇孔楼村几年后,又取春秋“微言大义”之意,将春秋书院改为大义书院,每年春秋两季到麒麟台来祭祀先祖他认为,这里不仅埋藏着一只麒麟,而且还有孔子的灵魂,所谓“先祖灵爽必栖于此”孔子第五十五代衍公孔克坚撰写的《重修大义书院碑记》里,对这件事有祥细的叙述现在巨野有大义镇,镇里有个孔楼村,村民绝大多数姓孔,他们都是孔子的后裔。

在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科技方面不乏集大成者,而中兽医学领域在继承和总结前代成果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十分丰硕成果。这些兽医学成果是祖国兽医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编著刊行了许多中兽医学的著作,形成了我国古代中兽医学术体系。在中兽医方剂学、传统兽医针灸学、家畜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兽医外科等方面颇有建树。

明朝廷对兽医学的发展给予较大的重视。《永乐大典》有汇编成的《兽医大全》,成化年间兵部编纂了《类方马经》6卷,后来太仆寺卿杨时乔主编了《马书》14卷和《牛书》12卷。

明朝廷由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大力开展在长江下游六府二州养马,并几次规定要培训基层兽医,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享等就是在此条件下出现的。

喻本元、喻本亨兄弟二人合著的《元亨疗马集》、《元亨疗牛集》,于1608年刊刻问世,由兵部尚书丁宾作序。书中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指导临床实践,成为自明以后马疾治疗学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

朝鲜人赵浚等根据元代中兽医书编成《新编集成马医方》和《新编集成牛医方》,成书于1399年,现存版本为1633年版。此书罕见,可谓一套珍贵资料。

此两部医方是赵浚等集体用汉文编写的。著书中引证了不少我国的古兽医经典著作,约7万字,全书共为64小节,附图47幅。内容包括马医方及牛医方两大部分,内容丰富。

比如马医方内容,有良马相图、良马旋毛之图、相马捷法、相齿法、养马法等畜牧方面的内容,还有放血法、点痛论、姜牙论、十八大病、五劳论等兽医方面的内容。

清代初期,由于农耕需要牛,牛病学得到较大发展。1667年重刻《元亨疗马集》时,将《水黄牛经合并大全集》和《驼经》并入成为一书,就是适应当时的时势要求。

后来重编时加上《安骥集》等古书的部分内容,删去《碎金四十七论》中的21论,编成马经大全6卷,牛经大全2卷,驼经1卷,命名为《马牛驼经全集》,近代流行的多是这部书。因由许锵作序,内容主要来自《元亨疗马集》,简称“许序本”。

1758年,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编著的《串雅》,分《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揭开了走方医的千古之秘。其中的《串雅外编》还特列出医禽门、医兽门和鳞介门。

清乾隆时期兽医学家郭怀西,于1785年著《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这本书对《牛经大全》进行全面的修改和补充,虽名“注释”实际上是新作。此书继承并发展了《元亨疗马集》的内容,在我国畜牧兽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是对《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的注释本,简称《大全集》。纵观两书全貌,可以看出,《大全集》是作者结合50余年医疗实践,对《元亨集》进行大量删改、补充。综合了以前丁序、许序等版本的内容,又增列、贯注了《黄帝内经》、《通元论》、《渊源塞要》、《疗骥全书》、《安骥全集》等内容,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发展了《元亨集》,反映了清代兽医学发展概貌。

清乾隆朝太仆寺正卿李南晖编写的《活兽慈舟》以黄牛、水牛病为核心,且选编了马病篇、猪病篇、羊病篇、狗病篇、猫病篇。

清代嘉庆初年,著名中兽医傅述风于1800年编著的《养耕集》问世,对牛体针灸术有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全书着重记载了作者数十载的实际诊疗经验,并继承和发扬了中兽医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不论在理论上或在临床经验上均有独到见解,对当时及后世兽医学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养耕集》分上下两集,上集讲针法,下集备录方药。针不能到者,以药到除病;药不能及者,以针治病;针药兼施,相得益彰。

《养耕集》上集中对牛体针灸穴位图作了修正和补充,并分述40多个穴位的正确位置、入针深浅和手法,以及各穴主治的病症。

还分别论述了吊黄法、破牛黄法、火针法、烫针法、透火针法、皮风发表针法、出血针法、咳嗽针法、失中腕针法、治拓腮黄针法等20余种对应的特殊针灸方法。

在此书问世前,我国仅有一幅“牛体穴位名图”,缺乏文字叙述,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白,使牛体针灸学形成一完整体系。

《养耕集》下集列病症98种和各症的方药治法。方中常选用几味当地的草药,并根据鄱阳湖地区气候变化开列四季药物统治的处方。

在《养耕集》之后,《牛医金鉴》、《抱犊集》、《牛经备要医方》、《大武经》、《牛马捷经歌》等方书相继出现。随着当时养猪业发展的需要,《猪经大全》也编成刊行。

至此,我国中兽医的医疗对象已扩展到各种家畜和家禽。中兽医学的特有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施治原则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并形成了我国古代完整的中兽医学术体系。

定县汉简已公布释文的数量;阜阳汉简已公布的释文的数量

  一  阜阳汉简经整理编分为10多种古籍,因原有书名标题无一残存,今名或用传本原名,或据内容另拟。其中有《苍颉篇》、《诗经》、《周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