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葬是怎么安葬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古代墓葬是怎么安葬的?,第1张

北宋古墓发现过仙桥,寓意夫妻来生再续缘,再度揭开了人们对于墓葬考古的热情。

此次发现是在抢救古墓的过程之中,发现一座东汉墓葬和一座北宋夫妻合葬墓。其中夫妻合葬墓的两个墓室之间有一扇小窗,俗称“过仙桥”,表达了古人希望来世再续姻缘的美好期待。

而这个发现,不禁又让人想起来曾经宋代墓葬中现道教镇墓券,一度引起的研究热潮。

事实上,东汉和北宋,恰好贯穿了中国镇墓文化的一个时期。

中国的镇墓文化自古有镇墓兽、镇墓符、镇墓俑、镇墓文等形式,其中镇墓文 ,就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随葬文字材料, 而且它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烙印。

方才所谈镇墓券就是其中一种。又称作华盖宫文镇墓券。所谓券,实际上就是买地券,从历史的角度上看 , 所谓的“买地券”开始确实是实用之地券, 属于土地买卖的文书; 后来才演化为“幽契”或“冥契”, 变成是向鬼神买地、供亡人执掌的契约形式。

而随券的镇墓碑 上,自然便有道教真文,分别为东方真文、南方真文、北方真文、中央真文 , 故尚缺西方真文。所谓“中央真文”, 即《灵宝黄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一炁天文》。

而这中央真文,是可以从《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看到译文: “黄中理炁, 总统元真。镇星吐辉, 流炼神宫。”

其句首“黄中理炁”, 源出《周易》: “君子黄中通理 ,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 , 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 ,美之至也。”《周易参同契》也曰: “黄中渐通理 , 润泽达肌肤。”

我们由此可以得知 , 这十六个云篆 ,是内涵了修炼的奥妙 ,一方面可以使死者在阴间

得到超度 ,另一方面使生者在人间有禳灾避难之用。无论对于活着的生者,还是已经在冥界的鬼魂, 似乎都能通过这十六个云篆的魔力,叙写超度亡魂、长生不老的故事。

那么说起理气,实际上这次考古还有二十八宿镇墓券的出土,也证明了墓主的信仰,大体为宋代道教中的理气派。

理气派是道教的重要一支,始于闽中,流传于福建、浙江一带。主要内容是五行八卦,罗盘是这一派的规矩,罗盘层次最多可达二十四层。如果说一句额外话,**电视中“鬼吹灯”里面所提的“摸金校尉”使用的罗盘,大约也该是属于“理气派”。实际上,中央真文的发展 ,是道教经典在实践的运用中的产物。中央真文是炼度真文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般地炼度真文分为五方 ,东南西北中。

而且中央真文的使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安放的位置要放到中央, 法师还要叩齿十二通,咽气十二过,禹步 , 颂咒,等等一套完整的安镇仪式。

我们都知道道教的基本宗旨是为了修炼成仙,但这并不意味着道人与社会生活毫无关系。事实上,道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世俗性,五方真文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特点。

道教是一个重生的宗教 ,在其传统的思想信仰中,包含着道教徒对于道教诸神的无限崇拜,也包含着道教徒对于热爱生命的无限追求。在具有终极关怀的各种宗教中 ,唯有道教 ,重视今生 , 以生为乐 ,以生为贵。

道教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 ,使精神和形体相守不离, 实现整个生命的长生不死和得道成仙。这就是道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神学思想。那么人死后还能继续修炼么 ? 这个问题亦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中央真文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人们对死的一种恐惧。生死问题 ,是人类面对的一个永恒的根本性的难题。与其说镇墓真文是对死者的一种开度 ,不如说更大程度上是对生者的抚慰。

当然镇墓文 ,这个东汉中后期出现的随葬文字材料 ,它本身㛑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烙印。而每一次考古发现,也都会展现道教镇墓文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即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四辅”。以三洞、四辅七部分类的目录,最早见于南朝孟法师的《玉纬七部经目录》。孟法师等解释了四辅命名的意义:“太玄”取“玄之又玄”的重玄之义,辖《道德经》等,太玄部辅洞真部。“太平”以《太平经》为首而名,太平部辅洞玄部。“太清”取体大气清之义,令人升人太清仙境,太清部辖金丹诸经,辅洞神部。“正一”表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一部包括《正一盟威妙经》等。《正一图经》谓正一“宗道德,崇三洞”,所以正一部遍辅三洞。以上四辅中,“太平部”和“正一部”之名与所辖诸经有联系;而“太清部”和“太玄部”之名,表达的仍是神学意义,与三洞之名性质相同。由于四辅分类比三洞分类后出,有补充之义,故称辅。其实这种辅与被辅的关系,在诸经内容和地位上并不能体现出来。

全文如下:

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彰,不爽毫发。*为万恶首,孝为百行原。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谓无利而不行。若负吾教,请试吾刀。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

时行方便,广积阴德;救难济急,恤孤怜贫;创修庙宇,印造经文;舍药施茶,戒杀放生;造桥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难解纷;捐赀成美,垂训教人;冤雠解释,斗秤公平;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 ;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若存恶心,不行善事;*人妻女,破人婚姻;坏人名节,妒人技能;谋人财产,唆人争讼;损人利己,肥家润身;恨天怨地,骂雨呵风;谤圣毁贤,灭像欺神;宰杀牛犬,秽溺字纸;恃势辱善,倚富压贫;离人骨肉,间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盗邪行;好尚奢诈,不重勤俭;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诱愚人;诡说升天,敛物行*;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日咒诅,背地谋害;不存天理,不顺人心;不信报应,引人作恶;不修片善,行诸恶事;官词口舌,水火盗贼;恶毒瘟疫,生败产蠢;杀身亡家,男盗女*;近报在身,远报子孙;神明鉴察,毫发不紊。

善恶两途,祸福攸分;行善福报,作恶祸临。

吾作斯语,愿人奉行;言虽浅近,大益身心;戏侮吾言,斩首分形;有能持颂,消凶聚庆;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获;万祸雪消,千祥云集;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无私,惟佑善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

注:本文中“吾”读作帝

注:雠 同 “仇” [chóu] ;

  1、道教有一本把所有道经都综合在一起的书,叫《道藏》,相当于儒门四库全书的地位。实际上不是单独一本经典,是一部合集。

 单独的,比如道家三经: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清虚经(列子)

 其他的更多的了,广为人知的比如说《抱朴子》(葛洪),《坐忘论》(司马承祯),《大道论》(张三丰)。

 2、另外,古代许多名医都是道士,《黄帝内经》,孙思邈,张仲景等大医的著作也可视为道家经典。另外武道不分家,很多大武术家如孙禄堂等人的著作,也可以算是道家经典。

道教典籍的分类是在六朝定型的,它在道教典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道籍旧来皆以三洞、四辅分类,这是道教传统的七分法。“三洞分类法”创始于刘宋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三洞”指洞真、洞玄、洞神,梁朝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称:“通称洞者,以通同为义。”也就是说,洞有通、同两层意思。《道教义枢》具体解释了三洞的具体含义:所谓洞者通也,“真”谓纯粹不杂,通向真仙之道,故名“洞真”;“玄”谓不凝不滞,通向玄妙之道,故名“洞玄”;“神”谓神秘莫测,通于神灵,故名“洞神”。所谓洞者同,即指三洞皆能“通凡人胜”“通凡人圣”,使人成为神仙。由此可见,三洞各名表达的仅是较为空泛的宗教教义,与所辖诸经内容无关,与各经所代表的宗派名称也无关,仅是一种神学境界的象征。陆修静用这种神秘的“三洞分类法”将两晋以来流行于江南的三派经典统一起来,“洞真”收上清经,“洞玄”收灵宝经,“洞神”收三皇经,从而调合了上清、灵宝、三皇等三个教派的矛盾。

古代墓葬是怎么安葬的?

北宋古墓发现过仙桥,寓意夫妻来生再续缘,再度揭开了人们对于墓葬考古的热情。此次发现是在抢救古墓的过程之中,发现一座东汉墓葬和一座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