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舌亡齿寒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7收藏

文言文舌亡齿寒,第1张

1 《舌唇齿亡》古文翻译

这里面有两段,你看看你要的是哪一段。

吴国为了邾国的缘故,准备攻打鲁国。吴王询问叔孙辄,叔孙辄回答说:“鲁国有名而无实,攻打他们,一定能如愿以偿。”

退出来告诉公山不狃。公山不狃说:“这是不合于礼的。

君子离开自己的国家,不到敌国去。在鲁国没有尽到臣下的本分而又去攻打它,为吴国奔走听命,这就可以死去。

有这样的委任就要避开。而且一个人离开国家,不应该因为有所怨恨而祸害乡土。

现在您由于小怨而要颠覆国家,不也很困难吗?如果派您领兵先行,您一定要推辞。君王将会派我去。”

叔孙辄悔恨自己说错了。吴王又问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回答说:“鲁国平时虽然没有亲近的盟国,危急的时候却一定会有愿意共同抵抗的援国。诸侯将会救援它,是不能如愿以偿的。

晋国和齐国、楚国会帮助它,这就是吴国的四个敌国了。鲁国是齐国和晋国的嘴唇,唇亡齿寒,这是您所知道的,他们不去救援还等什么?”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2 文言文《唇亡齿寒》的原文与译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难道会害我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谏: 劝阻 执:捉。

3 文言文《唇亡齿寒》的原文与译文

原文: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国知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甘茂曰:“先生毋复言也。”

甘茂人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翻译:公元658年,晋国准备攻打虢国,可是要途经虞国,又不知虞国是否让晋国经过他的国土。大夫荀旬息献计说:“如果把美玉宝马送给虞国国君,他一定会答应借路的。”晋献公就采纳此计。虞国的贤臣宫之奇劝国君不要借路给晋国,否则大祸就会降临到虞国的头上,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就像车子和车旁的夹板一样紧密。车子要依靠夹板,夹板也要依靠车子,否则就不稳固,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都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天虢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依靠的是我们虞国;虞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是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去打虢国,那么虢国如果在早上灭亡,虞国就会在当天晚上被消灭。所以,千万不能借路珍晋国啊!”虞公又不听宫之奇的忠告,把路借给了晋国。于是晋国派荀息带兵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晋国把虢国灭了之后,回来时把虞国也消灭了。

后来,人们用“唇亡齿寒”来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休戚相关。

4 文言文:唇亡齿寒的正文意思是

唇亡齿寒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象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是战略决策的重大错误啊”。

5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6 文言文《唇亡齿寒》全文翻译

翻译:公元658年,晋国准备攻打虢国,可是要途经虞国,又不知虞国是否让晋国经过他的国土。

大夫荀旬息献计说:“如果把美玉宝马送给虞国国君,他一定会答应借路的。”晋献公就采纳此计。

虞国的贤臣宫之奇劝国君不要借路给晋国,否则大祸就会降临到虞国的头上,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就像车子和车旁的夹板一样紧密。车子要依靠夹板,夹板也要依靠车子,否则就不稳固,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都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今天虢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依靠的是我们虞国;虞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是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去打虢国,那么虢国如果在早上灭亡,虞国就会在当天晚上被消灭。所以,千万不能借路珍晋国啊!”虞公又不听宫之奇的忠告,把路借给了晋国。

于是晋国派荀息带兵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晋国把虢国灭了之后,回来时把虞国也消灭了。

后来,人们用“唇亡齿寒”来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休戚相关。 原文:楚围雍氏五月。

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

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

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

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

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

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国知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

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甘茂曰:“先生毋复言也。”甘茂人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

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

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

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7 唇亡齿寒文言文的译文于原文

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従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従,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翻译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 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 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 “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 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将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借道给了晋国。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要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

8 《吕氏春秋,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中的故事,即:原文内容: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 “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 “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柰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於虞而伐虢虞公滥於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柰何其假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原文大意:从前,晋献公派苟息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苟息说;“请您把垂棘出产的玉鐾和屈邑出产的四匹马送给虞公,向他要求借路,一定可以得到允许”献公说:“那垂棘出产的玉壁,是我们先君的宝贝啊,屈邑出产的四匹马,是我的骏马啊如果虞国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昵?”苟息说“不是这样,他如果不借我们路,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借给我们路,这就如同我们把玉壁从宫中的府库拿出来放到宫外的府库里击,把骏马从宫中的马槽旁牵出来拴到宫外的马槽旁去您对此又忧虑什么呢?”献公答应了,就派苟息把屈邑出产的四匹骏马,加上垂棘出产的玉璧作为礼物献给虞公,来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虞国对于虢国,就象牙床骨和颊骨一样,互相依存虞国和虢目的形势就是这样古人有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着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也靠着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怎么可以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借路给了晋国苟息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禀报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连是老样子,只是马均年齿稍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原文启示:一是,告诉人们“唇亡则齿寒”的道理也就是说,人之间、单位之间、社会之间、以及国之间的关系,都可能存在着互相配合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切不可以损害这种关系为代价一是,告诉人们“小利是大利的祸害”的道理也就是说,人们在生活中,切不可因小利而失去大利。

9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什么

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2] 寓意及出处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指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方受到打击,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宁这则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现在人们经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两方具有依存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

意思是: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齿便受冷寒。皮都没有了,毛长在哪里?想要强加的罪名,还愁找不到说辞吗?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俗话说的“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齿便受冷寒”,这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译文: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

译文: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怕没有话说吗?下臣知道国君的意思了。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扩展资料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史学的演进也是如此。就可靠文献来看,此前先后问世的少量著作,不论是今存《尚书》中的部分编帙,还是各诸侯国编纂的史籍(诸如《春秋》之类)等,内容一般都比较零散、简约,载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纲目。

而《左传》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全面、系统记载春秋一代大事,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

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虽然以《春秋》为纲,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叙述内容的具体、详赡,则大大超出了《春秋》。

--春秋左氏传

春秋时,晋国要想灭掉它近邻的两个小国虢和虞。计划先打虢国,但虞国是伐虢的必经之地。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出产的名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虞国,让他们借路,我想虞公会同意让我军通过的。”晋献公舍不得名马和美玉,因为这是晋国的两件宝物。荀息笑道:“宝贝送给虞公,只是暂时的,就等于放在自己家中一样。”晋献公明白了荀息的计策,就派他带上宝物去虞国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后,力劝虞公不可借路给晋国。他说:“虢和虞两国紧紧相邻,如同面颊和牙床一样,一表一里,互相依存,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便会受寒。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会紧跟着亡国。”但目光短浅的虞公贪恋宝物,同意晋国借路,而且出兵帮助攻打虢国。宫之奇料到国家将亡,就带着家人逃到曹国去了。

果然不出宫之奇所料,晋军灭了虢国后,回来说暂住在虞国整顿人马。随后发动突然袭击,把虞国也灭了。虞公做了俘虏,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国的手中。荀息很得意地向晋献公说:“您看,玉璧还是原来的玉璧,只不过马儿的牙齿增加了一点罢了(马的牙齿是随年龄增加的,一年增一个,所以数数马的牙齿,就知道它的年龄)。”

唇亡齿寒出自战国时期。

唇亡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典故寓意

虢国和虞国是春秋时期互相依赖的两个小国,它们相互扶持着,才得以在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来,但虢公被晋国送来的美女迷住了心窍,进而亡国。虞国国君被晋国送来的宝马和玉璧诱惑住了,最终被俘,亡国。 

这个成语有两层寓意,第一层是在遇到事情时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应时刻铭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馅饼,不是阴谋,就是陷阱。第二层是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时由于某一事物的消失,使另一事物失去存在的条件。看不出这一点,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是要办坏事的。

是的。出自《左传》。大概就是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就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唇亡齿寒,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唇亡齿寒这个典故出自左传,但是在那个春秋战国混乱的时代,远远有比唇亡齿寒更寒的典故 韩楚交战,韩国为小国,急谴使者外出求救,来到秦国的这个使者叫做尚靳,当时秦国的国君是昭公,但是真正把持国政的却是穰侯魏冉和昭公的母亲宣太后,无论尚靳说的天花乱坠,秦国就是不愿意出兵(具体原因,大概与秦国正在进行西进战略不愿意与楚国正面交锋有关)后来尚靳急了,居然就在咸阳著书立说指斥秦国不义。 秦国脸面上也不好看,见打发不走这个牛皮糖,干脆来了个更绝的,由宣太后召见使者尚靳。 宣太后是战国时期乃至我国古代的著名美女之一,青年丧夫,风韵尤存,见到尚靳进殿一双脉脉含情的眼睛在尚靳身上上下扫来扫去。 尚靳本来以为宣太后召见事情大有转机,没想到一个成熟MM与自己对上了眼,被电的不知所以,所幸,国家大事在身不可耽误,当堂慷慨承词,洋洋洒洒把唇亡齿寒的道理说了个通彻,自以为可以打动这个在宫中没有见识过什么大世面的未亡妙人。 宣太后终于开口了:“尚帅哥讲的好有道理哦,不过以我妇人之见……” 下面就是载于历史当庭史官记录下的话语“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哭了,是的,尚靳真的哭了 他被耍了个通透,秦国根本没有出兵的意思,宣太后出面不过是把无赖嘴脸摆到了及至——我们就是妇人之见,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去吧,我们根本不在乎。 秦国并非不想和楚国作战,不过确实是时机未到,没有任何的好处,后来宣MM(嗯宣其实是尊号不是名字)任用武安君白起,千古杀神,打的楚国赵国屁滚尿流的时候却一点也没有迟疑。 那么宣MM当初到底说了些什么啊?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 “帅哥啊,美女我当时侍奉死老公的时候,他坐在人家身上,人家就会觉得好累的耶。可是他整个身子趴在人家身上的时候,人家却一点也不累的吗!这个是为什么呀,帅哥应该知道的咩,因为后面那个姿势是老公和人家嘿休嘿休的时候啦,老公的大棒棒插的人家好舒服啦。那么帅哥你要我们去帮韩国,发兵少了没用,发兵多了日费千金,你们韩国又能给我们什么象嘿休嘿休一样爽的好处呢?喏,帅哥你说对不啊。” 两千年后,清朝的王士桢对宣太后这段语录唉声叹气,说:“此等*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所以说王士桢永远都登不上朝堂之高,你管它说的都是些啥呢,只要达到了国家目的,就都是管用的话。 尚靳拿嘴唇牙齿来打比方,谁知道宣太后水准更高,全身都上阵了,区区唇齿部分岂能敌得过全身乎哉?再说宣太后的道理浅显易懂,只要是正常人就不敢说自己听不明白。于是尚靳不得不败下阵来。 妇人之见远比唇亡齿寒更寒

1 《唇亡齿寒》古文翻译

唇亡齿寒意思: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关。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2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译文: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

’ 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

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

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

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

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

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先秦·左丘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宫之奇谏假道。

3 《吕氏春秋,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中的故事,即:原文内容: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 “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 “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柰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於虞而伐虢虞公滥於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柰何其假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原文大意:从前,晋献公派苟息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苟息说;“请您把垂棘出产的玉鐾和屈邑出产的四匹马送给虞公,向他要求借路,一定可以得到允许”献公说:“那垂棘出产的玉壁,是我们先君的宝贝啊,屈邑出产的四匹马,是我的骏马啊如果虞国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昵?”苟息说“不是这样,他如果不借我们路,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借给我们路,这就如同我们把玉壁从宫中的府库拿出来放到宫外的府库里击,把骏马从宫中的马槽旁牵出来拴到宫外的马槽旁去您对此又忧虑什么呢?”献公答应了,就派苟息把屈邑出产的四匹骏马,加上垂棘出产的玉璧作为礼物献给虞公,来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虞国对于虢国,就象牙床骨和颊骨一样,互相依存虞国和虢目的形势就是这样古人有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着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也靠着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怎么可以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借路给了晋国苟息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禀报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连是老样子,只是马均年齿稍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原文启示:一是,告诉人们“唇亡则齿寒”的道理也就是说,人之间、单位之间、社会之间、以及国之间的关系,都可能存在着互相配合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切不可以损害这种关系为代价一是,告诉人们“小利是大利的祸害”的道理也就是说,人们在生活中,切不可因小利而失去大利。

4 唇亡齿寒古文翻译

唇亡齿寒 原文 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

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仇国。

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

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我。”

子张疾之。王问于子泄,对曰:“鲁虽无与立,必有与毙;诸侯将救之,未可以得志焉。

晋与齐、楚辅之,是四仇也。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不救何为?” 译文 吴国为了邾国的缘故,准备攻打鲁国。吴王询问叔孙辄,叔孙辄回答说:“鲁国有名而无实,攻打他们,一定能如愿以偿。”

退出来告诉公山不狃。公山不狃说:“这是不合于礼的。

君子离开自己的国家,不到敌国去。在鲁国没有尽到臣下的本分而又去攻打它,为吴国奔走听命,这就可以死去。

有这样的委任就要避开。而且一个人离开国家,不应该因为有所怨恨而祸害乡土。

现在您由于小怨而要颠覆国家,不也很困难吗?如果派您领兵先行,您一定要推辞。君王将会派我去。”

叔孙辄悔恨自己说错了。吴王又问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回答说:“鲁国平时虽然没有亲近的盟国,危急的时候却一定会有愿意共同抵抗的援国。诸侯将会救援它,是不能如愿以偿的。

晋国和齐国、楚国会帮助它,这就是吴国的四个敌国了。鲁国是齐国和晋国的嘴唇,唇亡齿寒,这是您所知道的,他们不去救援还等什么?”。

5 文言文请唇亡齿寒全文翻译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6 文言文:唇亡齿寒的正文意思是

唇亡齿寒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象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是战略决策的重大错误啊”。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原文节选: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文言文舌亡齿寒

1 《舌唇齿亡》古文翻译 这里面有两段,你看看你要的是哪一段。 吴国为了邾国的缘故,准备攻打鲁国。吴王询问叔孙辄,叔孙辄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