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唐朝有名的雕塑作品的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宋朝和唐朝有名的雕塑作品的介绍,第1张

  唐朝雕塑

  大足石刻艺术 重庆大足县境内,有唐宋以来石刻造像100余处,6万余尊,总称大足石刻。其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宝顶山摩岩造像规模最大、最集中,最为壮观。

  北山摩岩造像,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创于晚唐,历经五代、两宋,雕刻诸佛、菩萨等,造像近万尊,以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唐代人物形象端庄丰满,气质浑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珑,神情潇洒;宋代作品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颇具民族审美情趣。

  宝顶山摩岩造像,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建于南宋(1179-1249),是我国唯一现存的石雕佛教密宗道场。

  雕塑艺术在宋代有很大发展和光辉成就,而其作者的社会地位一般仍属于工匠之列。官府“作院”、“作坊”的雕塑工匠多为世代相传,凡成绩优异的,便“优给其值”,以激发其雕塑技艺的提高。他们的姓名一般见于寺庙修建和神像塑造的碑记或地方志,有的则见于学者们的笔记或史籍著述,更多的见于现存石窟造像题记。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上对雕塑艺术的创造者开始有所重视,另方面也表现出雕塑家对自身创造性艺术劳动的自觉意识。

  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大悲阁铜铸千手千眼大悲菩萨的雕塑匠师为郑延勋该像系他“三度画像仪进呈”,得到宋太祖赵匡胤允准铸造的。官府从各军征调士卒3000名,与匠人共同完成。铜像表现了郑延勋杰出的艺术构思、设计才能与魄力。

  另一位女雕刻家严氏是北宋前期长于杂画、佛像的僧人蕴能之妹,浙江人,随其兄居余杭。史称她“开达明悟”,“善鼓琴,亦能雕木”,“尝得檀香木一段,大不盈尺”,“乃刻瑞莲山,龛门雕成细真珠八花球,露重网,然后透刀刻成五百罗汉众像,其形相侍从,一一互出,皆慈觉法相。”宋真宗赵恒曾赐她“技巧夫人”之名号以示嘉奖。

  与严氏大抵同时的杭州人张文昱、王文度,也是当时的雕塑巧匠。史载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诏于汴京建玉清昭应宫,五年诏改玉皇殿为明庆殿,准备供奉玉皇大帝、圣祖(赵宋初祖)、太祖、太宗等神鬼形象于一堂。官员在杭州访得张文昱、王文度二人,就建安军(治在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北小山上铸造。六年三月铸成,以极其隆重的仪式运往汴京。建安军亦诏升为真州,冶铸之地建仪真观。

  宋仁宗时的塑人王泽以塑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东廊九子母像而名载碑版。据碑记:此组群像雕塑生动地表现了九子母抚育诸子的亲切情态及诸子各种嬉戏的动作,赞誉“匠氏之工妙……允臻其极”。

  目前所知保存雕刻匠师署名最多的是大足石窟。其中以文、伏两姓家族“镌匠”为多。文姓有文惟简及其子文居安、文居礼,文居道及其父文惟一,文孟周,文仲璋及其子文、侄文凯、文、文珠等。伏姓有伏元俊及其子伏世能以及伏元信等。此外,还有署名罗复明、蹇忠进以及吴宗明、胥安、李大郎等。他们之中有“都作”、“镌匠”、“小作”之分,或许有的是官“作院”机构的工匠。

  陕北石窟留下姓名的只有州(今陕西富县)介端一人。他于绍圣二年至政和五年(1095~1115)雕造的黄陵万佛洞五百罗汉浮雕,是迄今还完整保存着的宋代五百罗汉造像的罕见之作。又如南宋初期之雷潮、童和尚(释妙应)等亦以擅长雕塑闻名。相传西湖静慈寺五百罗汉(明初毁)及苏州洞庭东山紫金庵的十八罗汉塑像系同出于雷潮之手(见紫金庵彩塑)。童和尚曾摹刻庐山王翰须菩提像于苏州龙兴寺,又于虎丘作石雕观音菩萨像。陈和卿及其弟陈佛铸等人曾被南宋王朝派遣东渡日本,承铸奈良东大寺大卢舍那佛铜像。据《东大寺造立供养记》碑载大佛于安德天皇寿永二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二月动工,经3个多月完成。今大佛已成为中日人民悠久友谊的象征。

  [伏元俊伏世能所作大足石窟北山177窟中洒州大圣]

  宋代雕塑中作为观赏、玩具的小型泥塑,各地都有。以此名家者有州的田和吴县的袁遇春。他们善作泥孩儿,且姿态变化无穷。南宋初的詹成是刻竹名手,能在竹片上刻成宫室、山水、人物等。所刻鸟笼,四面花版皆雕山水、花鸟及“詹成制”3字,开后世刻竹艺术之先河。王刘九则不仅能以青田石等雕刻佛像、寿星,且能于螺壳上镌刻观音坐像,亦巧夺天工。

  五代董源寒林重汀图

  画家简介

  董源,生年不详,卒于约962年,五代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中主李憬朝(91 6—961)时任后苑副使,后苑即北苑,世称“董北苑”。工画龙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董源的水墨山水,影响很大,后世将其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基本信息

  名称五代董源寒林重汀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五代

  文物原属私人收藏

  文物现状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藏

  画家董源

  规格绢本,墨笔,淡设色。纵:1815、横:1165厘米。

纵观我国古代书法和山水绘画宋朝已达到顶峰时期,这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

北宋以范宽为代表的山水绘画是写实手法,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绘,全景构图,大山大水有雄健恢宏之美。

山水绘画发展到南宋时期画风突变,以马远、夏圭为代表山水绘画独树一帜,小景构图,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量空白突出景观。这种简洁有力构图,称为“边角之景”,马远别称“马一角。”

从北宋的现实主义绘画转变为南宋的浪漫主义画作,所描绘的是心中的山水,具有文人的诗意。

如果把范宽的绘画风格比喻成粗犷豪迈的陕北壮汉,那么马远的山水绘画风格则是温婉灵动秀美干练的江南女子,吸人眼球,眷恋忘返。

世人熟知的马远作品巜寒江独钓图》。空阔的江面上,有一中年人(形象上看)正在独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有鱼儿正在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

其他若大画面皆为空白,然而这空白表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给观赏者飘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是绘画艺术上讲究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巜寒江独钓图》与这首诗有关,这就是诗意画。欣赏一诗一画,可以领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

马远的传世名作《踏歌图》。属中国古画,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淡设色,绢本水墨画。长1918厘米,宽1045厘米。

“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两足蹬踏,动作自由活泼,与现在藏族的锅庄舞类似。

巜踏歌图》表现的是江南民情风俗的山水画。此画分三部构图,远景危峰屏立奇峰对峙,仿佛几把利剑直插云霄,青翠的竹林与松柏掩映于峰峦之中。

近景清静深秀的山弯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一老者刚过小桥,右手扶杖,左手挠腮,摇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态可掬。

随行二老者其中一人双手拍掌双足踏节,另一人抓住前者的腰带,躬腰扭身,舞态可人。后行者肩扛竹棍,上挑葫芦,身前倾腰微弯,和节而踏。

四人动态不一却动律和谐。垅道左边扭头回看的两个孩童给画面增添了童趣,老少相宜人乐丰年的景象跃然于画之中。

垅道两旁潺潺溪水清流回转,兀突的高大岩石挺立,青翠的玉竹和着虬枝多姿的柳树随风拂摆。观者心旷神怡仿佛能侧耳倾听到农民丰收之年的欢歌笑语。

中景空白,云雾缭绕,雾气迷漫,时而蒙蒙细雨绵绵而落。中景与远景天空遥相呼应,气韵生动。

画面顶端,是南宋皇帝赵扩抄录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诗点明了画的主题,亦是宋朝皇帝对丰收景象和太平盛世的企盼。

此画构图新颖独特,虽然不是马远惯用的边角之景,但在具体处理上,已融入边角之景的法则,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

笔法苍润有力,线条流畅劲秀。卧石和秀峰主要是大斧劈皴,远景秀峰夹用些长披麻皴法,岩石凝重,秀峰险峭。

全图设色简练清秀,把环山抱水复杂的景物与六个人物巧妙地安排穿插,层次清晰远近分明,展现了马远清旷秀劲的绘画风格。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宁宗时期人),字遥父,号钦山,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

马远出身绘画世家,太爷、爷爷、大伯、父亲和哥哥皆为宋代知名画家,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后跟李唐学画,取长补短,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风格独特,富有诗意。马远在当时影响极大,有独步画院之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他的绘画标志着南宋绘画特色。

马远的绘画作品数量较多,但流传至今的屈指可数。《踏歌图》、《梅石溪鸟图》、《石壁远看图》、《高阁听秋图》等大幅作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些小幅真品被台北、上海和美国博物馆收藏,少量作品散落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市场中已不易见到马远作品,偶尔会有收藏家拿出交易。1986年纽约苏富比公司拍卖过马远的巜山水十开册》,作品为绢本,以319万美元成交。

“山色空蒙诗意浓”。若把马远的山水绘画风格比喻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江南“西子”,你是否已留恋忘返了呢?

清明上河图

  类别:书画

  年代:北宋

  作者:北宋画家张择端

  文物现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的画种是中国界画、尺寸长是五米多、高是三十九厘米多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48厘米,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详细介绍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他还剪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败亡,于是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他还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他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而逝世。

回答者:nightregion - 秀才 三级 5-24 17:42

西汉高祖刘邦

西汉高祖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因为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装潢志-明-周嘉胄

论画-东晋-顾恺之

画云台山记-东晋-顾恺之

魏晋胜流画赞-东晋-顾恺之

画山水叙-刘宋-宗炳

叙画-刘宋-王微

画品-南齐-谢赫

山水松石格-梁-萧绎

续画品-陈-姚最

贞观公私画史-唐-裴孝源

后画录-唐-释彦悰

续画品录-唐-李嗣真

山水论-唐-王维

辋川画诀-唐-王维

唐朝名画录-唐-朱景玄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笔法记-五代-荆浩

画山水赋-五代-荆浩

画山水诀-宋-李成

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

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五代名画补遗-宋-刘道醇

林泉高致-宋-郭熙郭思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虚

华光梅谱-宋-释仲仁

画史-宋-米芾

德隅斋画品-宋-李鹰

宣和画谱-宋-

山水纯全集-宋-韩拙

画继十卷-宋-邓椿

竹谱详录-元-李衍

写山水诀-元-黄公望

古今画鉴-元-汤垕

绘宗十二忌-元-饶自然

松斋梅谱-元-吴太素

临池管见-清- 周星莲

古画品录-南齐-谢赫

续画品-陈-吴兴

贞观公私画史-唐-裴孝源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唐朝名画录-唐-朱景元

画山水赋/笔法记-唐-荆浩

翰墨志/思陵翰墨志-宋-赵构

五代名画补遗-宋-刘道醇

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虚

画史-宋-米芾德隅斋画品-宋-李廌

宣和画谱-宋-佚名

广川画跋-宋-董逌

画继-宋-邓椿

书苑菁华-宋-陈思

画鉴-元-汤厚

衍极-元-郑枃

图绘宝鉴-元-夏文彦

图绘宝鉴续编-明-韩昂

书画跋跋/续-明-孙鑛

画史会要-明-朱谋垔

郁氏书画题跋记/续题跋记-明-郁逢庆

清河书画舫-明-张丑

法书名画见闻表-明-张丑

真迹日录/二集/三集-明-张丑

南阳名画表-明-张丑

清河书画表-明-张丑

珊瑚网-明-汪砢玉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清-孙岳颁

绘事备考-清-王毓贤

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卞永誉

南宋院画录-清-厉鹗

小山画谱-清-邹一桂

传神秘要-清-蒋骥

写像秘诀-元-王绎

中国山水绘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崛起于北宋。古典山水画讲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画家不仅描绘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家借景抒怀,表现个性的审美思想与情趣。因此图画是用自己独特的美术语言向世人娓娓动人的诗篇与传奇故事。

北宋山水绘画的主要特征是对自然景物客观真实地描绘,是写实手法。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最具代表,画家以顶天立地全景式的构图,坚劲有力的笔法和浓墨皴擦,真实地描绘出北方大山大水的雄伟之美与磅礴气势。

《溪山行旅图》类别中国古画,属一级文物,原旧藏于故宫,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浅设色画。规格,长2063厘米,宽1033厘米。

打开画卷,一座大山巍峨矗立迎面压顶而来,迫人眼目。如徐悲所说:“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山头杂树丛生,密林繁茂,折落有势,充满顽强的生命力。画中那峰峦浑厚,势壮雄强的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把大山刻画的坚实传神。

一条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中前景山脚处,巨石纵横,庙宇隐现,溪流湍急。近景大石突兀,一排行商的驮队在山路间坚难地行走着,点缀着生活的气息。驮队人马与大山形成强烈对比,是如此之渺小,引发观者敬畏自然的感叹。上下两山中间留白处,显现山谷幽深空远的意境。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凝重浑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整个画面气势逼人,极富美感,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赞、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倍受众人推祟爱戴的画家,有如此迥异绘画风格的范宽是怎样一个人呢?

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人。(现今陕西省铜川耀州)宋代著的“北派山水画大师”。

性格豪爽,为人宽厚疏放,好酒,不拘世故,经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猜想其家境该不是究苦人家的孩子,最低也是中产家庭以上。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善画山水,能自出新意,别成一家。

范宽后来觉悟到应当重视写生,重视对自然山川的观察与体验。他长期生活在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造陋屋于山林之间,不顾断崖峭壁行走的险情,冒着山林走兽袭击的危胁,从早到晚痴迷于大自然山水之间。

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和老树密林的荒塞景色,生动地展现笔下。用笔雄健老硬,笔触短而有力,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的山石形貌有质感立体,大山淳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

范宽的绘画在宋朝当时已经出名,巜宣和画谱》著录当时宫廷收藏他的作品达58件,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品有巜溪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雪山楼观图》、《雪景寒林图》等。而《溪山行旅图》最为著名。

2004年,美国《生活》杂志将范宽评为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

本人观点:凡有成就的大家,不是“疯子”就是“傻子”,没有疯傻痴迷的专注于某项工作,是很难有巨大成就的,更不会流传千古。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你想成为绘画大家吗?借鉴于此吧。

宋朝和唐朝有名的雕塑作品的介绍

  唐朝雕塑  大足石刻艺术 重庆大足县境内,有唐宋以来石刻造像100余处,6万余尊,总称大足石刻。其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