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穴的功能机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5收藏

督脉穴的功能机理,第1张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会(灸)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便血。

[配伍]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配伍]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筋缩、腰阳关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症;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穴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寒湿凝滞型)(艾灸);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灸)治寒湿痹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配伍]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痢疾;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阳、阳陵泉、胆俞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配伍]配命门、腰眼、阳陵泉、后溪治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九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配伍]配角孙、瘛脉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配通里治癫痫;配水道治脊强。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配伍]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六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配伍]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配合谷(泻法)、委中(放血)治疔疮;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配身柱、至阳治背痛;配胆俞、阳陵泉、太冲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五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配伍]配关元治身热头痛;配神门治健忘惊悸;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健忘、小儿惊风、痫症;配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曲泽治胸痹。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三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配伍]配水沟、内关、丰隆、心俞治癫狂痫;配风池、合谷、大椎治肺热、咳嗽;配灵台、合谷、委中(泻法)治疔毒。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痠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配伍]配丰隆、水沟、神门、心俞治癫狂痫;配大椎、间使、后溪治疟疾;配合谷、曲池、风池治外感病;配肾俞、腰阳关、委中治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配伍]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双胆俞);配曲池预防流脑;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配曲池、合谷泻热;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配伍]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仑治癫狂、多言;配二间、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瘿瘤。

[配伍]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太冲、丰隆治癫狂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解剖]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配伍]配后溪、至阴治后头痛、目眩;配丰隆治头痛难忍。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解剖]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配伍]配百会、合谷治头顶剧痛;配外丘治颈项痛、恶风寒;配玉枕、颔厌治风眩;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配风池治脱发。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配伍]配天窗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天枢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百会、风池、足临泣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京骨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肾俞(回旋灸)主治炎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6寸(百会前0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和枕大神经分支会合处。

[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配伍]配前顶、后顶、颌厌治风眩、偏头痛;配人中治面肿虚浮;配百会治目暴赤肿;配五处治头风目眩、目戴上。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配伍]配玉枕治头风;配百会治多睡;配头维、太阳、合谷治头痛目眩;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渊、鼻衄;配前顶、天柱、本神治小儿惊痫;配人中、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血海、支沟治血虚头晕。

[刺灸法]平刺03~05寸,小儿禁刺;可灸。

督脉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额肌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配伍]配合谷、太冲治头目痛;配丘墟、陷谷治疟疾;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沟治癫狂;配印堂、素髎、百会、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治酒渣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解剖]在左右额肌之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衄,癫狂,痫证,角弓反张。

[配伍]配行间治目泪出;配囟会治中风不语;配兑端、承浆治癫痫呕沫;配水沟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配太冲、太溪、阴郄、风池治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失眠等病症。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解剖]在鼻尖软骨中;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眼神经分支)。

[主治]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渊,酒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

[配伍]配百会、足三里治低血压休克;配迎香、合谷治鼻渊。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配伍]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尺泽,溺水窒息加会阴,癫狂加内关,癔病发作加合谷透劳宫;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泻法)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癔病,消渴嗜饮,口疮臭秽,齿痛,口噤,鼻塞。

[配伍]配本神治癫痫呕沫;配目窗、正营、耳门治唇吻强,止齿龋痛。

[刺灸法]斜刺02~03寸;不灸。 [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解剖]有上唇系带;有上唇动、静脉;布有上颌内槽神经分支。

[主治]齿龈肿痛,口臭,齿衄,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

[配伍]配风府治颈项急,不得顾;配承浆治口臭难近;配上关、大迎、翳风治口噤不开。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 方法 。那么艾灸的穴位顺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的相关穴位,快来看看吧!

  艾灸养生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艾灸穴位的顺序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脸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有些疾病的调理灸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先缓解症状,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总之是以人为本,患者舒适为宜。

 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一般来说,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早晨人的精气神开始生发,病易人体;日中人的精气神最旺,能战胜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疗效最好;所以古人讲"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而清晨卯时、辰时(上午5~9点)与傍晚酉时(下午5-7点)、戌时(下午7-9点),人体与自然均处于阴阳之气交接的时候,此时灸疗,效果会因环境气温偏低稍有降低。

 所以,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个较为恰当的治疗时机,三者完美地结合,才能让灸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夏天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

2 艾灸四大养生穴位

3 艾灸四穴养生法

4 艾灸十大养生穴

5 艾灸养生穴位

6 艾灸熏穴位的方法

1、督脉是属于奇经八脉,其循行是起于小腹部,下出于会阴部,而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然后再沿着前额下行鼻柱,止于鼻根,主要可以治疗一些神志病,热病,腰骶背或者是脊柱强痛,和头项的局部病症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并没有督脉的针灸不能多做这样的说法。

2、但是在督脉进行针灸的时候,要注意例如像尾骨或者骶骨部位的针灸,他的针刺位置要加以注意,如果针刺的部位不当,有可能会刺穿直肠引起感染,还有在脊柱附近的针刺的时候,手法也要注意,以防穿透被膜,损伤脊髓,所以要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要由专业的针灸医生来进行操作。

(一)主治病症

督脉经共有28个腧穴(图8-103),主要治疗神志病、热病和头项腰背部诸病症。

图8-103督脉腧穴

(二)腧穴歌诀

督脉廿八行于脊,长强腰俞阳关密,命门悬枢接脊中,中枢筋缩至阳逸,灵台神道身柱长,陶道大椎平肩列,哑门风府上脑户,强间后顶百会率,前顶囟会下上星,神庭素髎水沟系,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唇齿隙。

(三)腧穴

1长强

[取法]跪伏或胸膝位,在尾骨尖与肛门连线中点取之(图8-104)。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症;腰痛、骶尾骨痛。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穿入直肠,以免感染。可灸。

2腰俞

[取法]俯卧或侧卧位,在骶管裂孔中取之(图8-104)。

[主治]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四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约与髂嵴相平(图8-104)。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6~1寸,可灸。

4命门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5悬枢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一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泄泻、腹痛;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6脊中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泄泻、脱肛、痔疾;黄疸;癫痫;小儿疳积。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7中枢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十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8筋缩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九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癫痫;脊强;胃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9至阳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七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约与肩胛骨下角平齐(图8-104)。

[主治]黄疸、胸胁胀满;咳嗽;脊强、背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0灵台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咳嗽、气喘;疗疮;脊背强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1神道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2身柱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三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3陶道

[取法]俯伏或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一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头痛、脊强;疟疾、热病;癫狂痫症。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4大椎

[取法]俯伏或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风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图8-104

15哑门

[取法]正坐,头稍前倾,在后正中线上,入发际05寸的凹陷处取之(图8-105)。

[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症;头项强痛。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

16风府

[取法]正坐,头稍前倾,在项后正中,入发际直上1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不灸。

17脑户

[取法]正坐或俯伏,在头部正中线上,当枕骨粗隆上缘的凹陷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晕;项强;失音;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8强间

[取法]正坐或俯伏,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后发际直上4寸处取之;或当风府与百会连线中点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9后顶

[取法]正坐或俯伏,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后发际直上55寸处取之;或当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后05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目眩;癫狂痫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0百会

[取法]正坐,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后发际直上7寸处取之;或于头部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目眩、失眠;脱肛、阴挺;中风不语;癫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1前顶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前发际直上35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目眩;鼻渊;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2囟会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前发际直上2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小儿前囟未闭者禁刺;可灸。

23上星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前发际直上1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24神庭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前发际直上05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5素髎

[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当鼻背下端之鼻尖处取之(图8-105)。

[主治]鼻渊、鼻衄、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26水沟

[取法]仰靠或仰卧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取之(图8-105)。

[主治]癫狂痫症、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27兑端

[取法]正坐仰靠,在人中沟下端的红唇与皮肤的移行处取之(图8-105)。

[主治]癫狂;齿龈肿痛、口、鼻衄。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图8-105

28龈交

[取法]正坐仰靠,提起上唇,在上唇系带与齿龈的移行处取之(图8-106)。

[主治]癫狂、齿龈肿痛、鼻渊。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图8-106

老吴艾国潮分享“守正创新”的新艾灸:引入热 科技 ,以体温 健康 管理为核心,助力大家复苏低体温,温通寒湿淤,让艾复能 健康 !

“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无疑大大提升了膏肓穴的知名度。其实膏肓真的是举足轻重的救命穴,更是治病防病的 养生 大穴之一,孙思邈曾经说它“百病无所不疗”,足见其功效之广泛,在艾灸领域的独特地位。

膏肓穴在背部,中间有脊柱,两侧有肩胛骨,多数情况下,肩胛骨覆盖在膏肓穴之上,不好取穴,不宜针刺,施灸则颇有讲究和技巧,并不易获得正确施灸的效果,从药王孙思邈对膏肓取穴方法的叙述,也能感受到其取穴相当复杂。由于膏肓穴的正确定位和取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历史 上出现了唯一一本以系统论述和绘制膏肓腧穴内容为主的艾灸著作---《灸膏肓俞穴法》,其中记载的取穴方法多达13种之多,不仅汇集了前人之大成,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第一手体验和经验。

《灸膏肓腧穴法》 为宋代庄焯所著。此书中详细记载了1127年(南宋建炎一年),庄绰患疟疾,腹胀,身体沉重,脚痿弱,要依靠拐杖才能站起,然久治不效。陈了翁为其灸膏肓腧穴,用灸三百壮,在灸疗的次日,各种身体的不适,得到缓解,后来再灸百壮膏肓灸,基本上就达到治愈,即他所言“以至康宁”,同时他的亲朋好友在看到他用膏肓灸后,症状若失,也跟着用膏肓灸治疗疾病,结果原有疾病都得到了根除。这些多人同时应用膏肓灸后,临床都得到治愈,使庄焯更确信孙思邈说的,如果能认真取穴,找到准确的膏肓穴施灸,确实是“无疾不愈”。

因此庄焯查考前代各家医籍有关膏肓的论述,膏肓选穴的引文,以孙思邈的千金方为基础,同时参考重点汇集了唐宋时期孙思邈、王惟一、石藏用、叶元善、潘琪以及僧仲等至少六位医家取膏肓腧穴的十余种方法,采用第一篇孙氏《千金方》,次篇《明堂铜人灸经》,然后列举各个医家的取穴体位和方法,围绕膏肓穴集众人之大成,编著成《灸膏肓腧穴法》一书。庄氏图文并茂,并附以本人亲历体验和临床观察的系统见解,理论与实践兼顾,实用性较强。

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专门研究膏肓腧穴的著作。本书为单穴艾灸迄今第一书,而庄氏为单穴灸法研究第一人。

《灸膏肓腧穴法》一书,是庄焯在自身应用膏肓灸后疗效显著的基础上,又重点采集了6位医家不同的取膏肓穴的方法,一一附图列述,其目的是因为:膏肓穴的正确定位,是膏肓灸能否取的疗效的重要前提指标,历来人们知道有膏肓之疾,也知道有膏肓穴主治膏肓疾的功效,但能否正确取穴,也就是能否匠心独运,准确分离两肩胛骨而后定位到膏肓穴,这是灸膏肓并得以取效的关键所在。庄焯在《灸膏肓腧穴法》就是试图通过各个医家的取膏肓穴的验案,详细记载膏肓穴,可因不同人的身材、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的姿势,灵便地确定好膏肓穴的方法,给与后世借鉴。

庄氏于《灸膏肓腧穴法》书中列举的取膏肓法,可以因人身高胖瘦、身体状态、男女性别等因素,选择各种合适的体位以准确灸疗膏肓穴,对膏肓穴位取穴方式,详细参照各种患者的可能情况,提供各式合适的取穴法,这也是第一本详细论述单穴膏肓穴取穴操作的专书并附图。

《灸膏肓腧穴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全书共十篇,分别是量同身寸法第一、正坐伸臂法第二、取椎骨定穴高下法第三、定穴相去远近法第四、钩股按穴取平法第五、参验求穴法第六、坐点坐灸法第七、石用之取穴别法第八、叶潘等取穴别法第九,灸讫补养法第十,并附跋一篇。庄氏在“跋”中称赞真人(孙思邈)研究膏肓穴“济众之仁,益广于天下”。

膏肓穴是主治各种虚劳、上实下虚及慢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通调三焦,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能促使身体较快恢复强壮。常常可以效如桴鼓。

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这里孙思邈所谓的“百病无所不疗”是个形容量词,可以理解为治疗疾病很多,而不是说什么病都能治。具体应用还需要四诊合参,辨病辩证辨人后正确施灸。也说明膏肓穴在虚劳慢病诸疾的治疗上,应用比较非常广泛。现代常用于治疗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多种寒湿淤堵常见慢病、以及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疏浚经络,平衡阴阳,防病治病的显著作用。

现代对膏肓穴的取穴,主要是根据现代人体解剖学和古代对膏肓穴确定的部位描述及身体姿态等记载相结合而精准定位。取穴时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开,先确定督脉的循行路线。膏肓穴在督脉旁3寸,第4胸椎脊突下方,属足太阳膀胱经,应用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配穴。

取穴时,还可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施灸者从大椎穴开始往下摸,在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得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或者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或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即是膏肓穴。找到膏肓穴后,用贴纸贴上做好记号,然后对着圈灸。鉴于膏肓穴取穴的技巧和难度,强烈建议需要进行膏肓灸时最好到医院针灸科由资深的针灸医师完成,以策疗效和安全。

综上所述,可见《灸膏肓腧穴法》是艾灸学 历史 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名著,对于膏肓学、膏肓灸的记载传承功不可没。其缘起阐发主要在于孙思邈集古人之大成,亲力亲为,长期实践总结,渐次发明了膏肓灸法。

督脉”中医称之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暑夏三伏天是“督脉灸”祛病的最佳季节。盛夏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盛,腠理疏松,百脉通畅,“督脉灸”刺激背部督脉和督络,借助暑夏之伏天(阳中之阳)炎热之气候,能起到强壮真元,祛邪扶正,鼓动气血流畅,防病保健,治愈顽疾。督灸对类风湿治疗比较对症,夏季做最好,一般一年三次,若症状重,也可一年多做几次。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伏天督灸治疗一般一周一次,七次为一疗程。

督灸是依据经络学说中督脉循行理论,结合传统灸法的特点,在督脉上施以隔药或隔姜或隔蒜灸的疗法,具有预防保健、增强抵抗力和抗衰老的作用。

督灸适用于缓解因风寒、邪湿所致的颈、肩、腰、腿等关节疼痛及软组织扭挫伤等所致的疼痛,对脊柱相关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骶骨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治疗有独特效果,尤擅治疗由强直性脊柱炎所引起的疼痛。

三伏天要注意静坐除烦

医学研究表明,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而老人的夏季心烦指数会比年轻人更高。缓解烦躁心情可以采用静坐的方式,如果配合做一些小动作,不但能迅速达到心气平和,还能够活血通络。

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好方法。方法是:两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双目和口微闭,调匀呼吸;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将其吞咽,可连续吞咽3次;然后,上下牙叩动10~15次,可起到养心安神、固齿健脾的效果。

以上内容参考 -督灸

督脉灸的注意事项

督脉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督脉灸要注意看体质

只要不是下面这三种体质的人都可以做艾灸(下面症状中占了3条以上则不适合艾灸,没占3条以上则可以)

11、阴虚火旺

症状:下午或晚上身体或脸颊发热发烫;身体燥热不喜多衣,手足心发热;心烦,失眠多梦;盗汗;总是口干咽燥;大便干结难解;小便少颜色深黄;舌体薄瘦,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伴头昏,腰酸乏力等

12、阴虚阳亢

症状:舌红无苔,舌体干燥;两颊潮红发热;,盗汗;五心烦热;咳血;视物不清;形体消瘦干枯;烦躁失眠;麻木拘急;或遗精,性欲亢进等

13、湿热过盛

症状:舌质很红,舌苔厚黄;大便干燥难解且粘滞;小便深黄;皮肤油腻总是长脓包型痘痘,痤疮等;口气很重

2、督脉灸要注意思想集中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3、督脉灸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督脉灸的效果

4、督脉灸要注意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5、督脉灸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6、督脉灸要注意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什么是督脉灸

督脉灸被称作灸中之皇,是即将失传的特种艾灸疗法;可以起到督肾同治,五脏六腑通调,是人体补阳,开经之最!在人体后背的正中线上,也就是从颈椎到尾骨这段距离,贯穿着总管一身阳气的督脉。古人称之为“阳脉之海”,发挥温煦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中医的养生密招督脉灸,就是在督脉上艾灸,借助督脉总督阳气的作用,激发出人体自身的阳气,又将这种温热,通过复杂有序的经络系统层层传递到全身,恢复人体的自愈力。

督脉灸是一种在督脉上施以中药和隔姜灸的疗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对自身的防病保健意识也日益增强。作为祖国医学传统外治法之一,灸疗的保健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采纳。而督脉灸则是最适合的一种大灸疗法。

其施灸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及。督脉灸主要是通过激发协调诸经,发挥平衡阴阳、抵御病邪、温补督脉、强化真元、温通气血、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保健治疗疾病的目的。

督脉灸有什么好处

1、督脉灸可以治疗阳气衰弱引起的疾病

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骶骼关节炎等。通过艾灸督脉可激发协调诸经,发挥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2、艾灸督脉可以保健养生

人们长期工作劳累,熬夜,吃太多凉性的食物,常吹空调等,消耗了人体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阳气。人们越感疲惫,精神越变消沉等,都在暗示人体消耗的阳气越来越多,而不注重补充则会导致 “亚健康”。通过艾灸督脉这种物理性的治疗措施,不仅可以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预防与保健的作用

3、艾灸督脉可以治疗女性疾病

中医的思想,女性属阴性体质,因而相比男性阳气往往不足,导致很多女性易患寒性疾病,如手脚冰凉,痛经等。女性艾灸督脉可以大补阳气,使之达到御邪防病的效果。女性面部的黄褐斑、雀斑、痤疮等症状,通过艾灸督脉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督脉穴的功能机理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