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辨别方法有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古籍的辨别方法有什么,第1张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此外,古书鉴别还要细审书中内容,注意书后的序文跋语,以及墨色、藏书印章、刻工记载等。

看你主要是想要几个尺寸的。不同的设计尺寸都是不同的。

(1)16K精装书  

成品尺寸: 260X185mm;  版心尺寸: 215X138mm;  订口对订口:46mm;  地脚对地脚:40mm;  翻口对翻口:60mm  

(2)16K平装书  

成品尺寸: 260X185mm;  版心尺寸: 215X138mm;  订口对订口:50mm;  地脚对地脚:40mm;  翻口对翻口:60mm  

(3)大16K精装书  

成品尺寸: 297X210mm;  版心尺寸: 245X165mm;  订口对订口:48mm;  地脚对地脚:40mm;  翻口对翻口:54mm  

(4)大16K平装书  

成品尺寸: 297X210mm;  版心尺寸: 245X165mm;  订口对订口:50mm;  地脚对地脚:40mm;  翻口对翻口:52mm  

(5)32K精装书  

成品尺寸: 184X130mm;  版心尺寸: 153X100mm;  订口对订口:32mm;  翻口对翻口:36mm;  地脚对地脚:30mm;  天头对天头:48mm 

(6)32K平装书  

成品尺寸: 184X130mm;  版心尺寸: 158X100mm;  订口对订口:36mm;  翻口对翻口:36mm;  地脚对地脚:30mm;  天头对天头:48mm  

(7)大32K精装书  

成品尺寸: 204X140mm;  版心尺寸: 165X107mm;  订口对订口:34mm;  翻口对翻口:42mm;  地脚对地脚:38mm;  天头对天头:52mm  

(8)大32K平装书  

成品尺寸: 204X140mm;  版心尺寸: 159X103mm;  订口对订口:42mm;  翻口对翻口:32mm;  地脚对地脚:34mm;  天头对天头:54mm  

(9)64K精装书  

成品尺寸: 130X92mm;  版心尺寸: 103X70mm;  订口对订口:24mm;  翻口对翻口:28mm;  地脚对地脚:26mm;  天头对天头:40mm  

(10)64K平装书  

成品尺寸: 130X92mm;  版心尺寸: 103X70mm;  订口对订口:27mm;  翻口对翻口:27mm;  地脚对地脚:26mm;  天头对天头:40mm

扩展资料

1、按用料分,可分为脊面同料和脊面异料两种。

脊面同料,即书脊和封面封底采用整片的同一种材料制成。有方脊和圆脊两种。精装面料多用纸、织物、漆纸、漆布等,一般都配有护封。但有一种全纸面印有书名、图案等并压膜裱糊在硬纸板上,这种书多为方脊不带护封。

(1)脊面异料:

即书脊和封面用不同材料制成,通常以织物作书脊,以纸张裱糊在硬纸版上作封面,这种形式一般多为圆脊不带护封。

C(飘口):2~3mmF(包口):13~15mm

E(书槽宽):6~7mmH(纸面与脊面接口):6~7mm

K(布腰与纸面边宽):3~5mmG(中缝宽):D+2E

(2)脊面同料:

A(布面宽):h+2C+2F

B(布面长):2S+D+2E+2C+2F

a(纸板长):h+2C

b(纸板宽):S-E+C

(3)脊面异料:

A(纸面长):h+2C+2F

M(纸面宽):S-K-E+C+F

A(布腰长):h+2C+2F

L(布腰宽):D+2E+2K+2H

a(中缝纸长):h+2C

D(中缝纸宽):脊弧长

2、书脊弧长的计算方法:

无脊(只扒圆,不起脊)D=(130°×π×书厚/2)/180°

有脊(扒圆,起脊)D=[130°×π×(书厚+2纸板厚)/2]/180°

3、关于书脊内部的用料及尺寸如下:纱布长:h-20

纱布宽:D+40

堵头布长等于脊弧长

丝带长相当于书芯的对角线长

4、护封的尺寸:

a(护封宽):h+2C

Q(护封长):B-2F+2R

R为护封的勒口,一般在30mm以上,可根据开本的大小,在不浪费纸张、便于印刷的情况下,使勒口适当大些。

上列尺寸均为切净后的尺寸,在设计封面及护封时要考虑切口,即在画稿设计时上下左右各留3mm的切口。

例:120开本,成品尺寸为185×208,正文112面,前后环衬8面,正文与环衬均用80g/m2双胶纸印刷。作方脊精装,封脊均用120g/m2铜版纸,印后压膜,裱糊硬壳。用15mm厚的纸板。设计人员应在多大幅面内进行封面设计?

5、方脊精装有全布面及全纸面两种,用料尺寸相同,测算该书脊厚度为7mm。

A(纸面宽):h+36=208+36=244(mm)

B(纸面长):2S+D+2×15+48=2×185+7+3+48=428

a(纸板长):h+6=208+6=214(mm)

b(纸板宽):S-4=185-4=181(mm)

封面设计者可在(244+6)×(428+6)即252×434纸面内进行设计;在设计图案时应考虑除掉包口尺寸以保证图案位置的正确。

例:216开本,成品尺寸为185×260,正文600面,用80g/m2双胶纸,前后环衬8面用120g/m2双胶纸,背脊封面用同一材料,圆脊精装,扒圆起脊,用2mm厚的纸板,测算书脊厚度为34mm。计算这本书的封面及护封尺寸。

A(布面宽):h+36=260+36=296(mm)

B(布面长):2S+D+48=370+43+48=461(mm)

D=[130°×π×(34+4)/2]/180°=43(mm)

a(纸板长):260+6=266(mm)

b(纸板宽):185-4=181(mm)

护封宽:h+2C=260+6=266(mm)

护封长:2S+2E+2C+D+2R=2S+18+D+2R=431+2R

R(勒口):30mm以上。

封面设计者可在272×(437+2R)纸面内进行护封设计。

例:332开本,成品尺寸为130×185,正文636面,52g/m2凸板纸印刷,前后衬、扉页题词为12面,用80g/m2双胶纸。脊面所用材料不同,封面为纸面,布腰,用2mm厚的纸板,圆脊。

测算书脊厚度为26mm。计算一下应在多大幅面内进行封面设计。

A(纸面长):h+36=185+36=221(mm)

M(纸面宽):S+8=130+8=138(mm)

A(布腰长):221(mm)

L(布腰宽):[130°×π×(26+4)/2]/180°+36=70(mm)

a(中缝纸长):h+6=191(mm)

D(中缝纸宽):[130°×π×(26+4)/2]/180°=34(mm)

故:设计者可在227×144纸面内进行设计。

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要求装帧设计人员掌握有关纸张材料的种类、规格、性能及价格,图书成本工价的计算方法,印刷工艺技术及操作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在装帧设计时才能根据图书内容性质和读者层次,结合物质和技术条件,在实用、美观、经济的设计原则下,使每个环节都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中国古籍形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卷轴装。粘结幅度相等的若干幅纸成一长条,承袭简册帛书的存放方式,左端安一轴,以轴为中心,从左向右卷成一卷。也有的不用轴。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②册叶装。分经折装和蝴蝶装。经折装,由卷轴装过渡而来,即将一长条,按一定行数左右折叠成长方形,前后加封面。蝴蝶装,将印好的一整叶,以有字的一面对折,数叶为一叠,将若干叠的版心处粘于用作前后封面的硬纸上。唐末五代即出现这种装帧,盛行于宋元。③包背装。将书叶无字的一面对折,数叶为一叠,右边版框空白处打眼订捻,前后封面是一整张纸,书脊被包裹起来。元代和明代前期最流行。④线装。折叠方法与包背装一样,只是打眼处改用线装订,前后封面各用一纸。出现于明代中期,是中国古籍最后的,也是最通行的装帧形式。明清时期,很多宋元古书重新装修时大半都改为线装。

下面我就来回答题主的问题。首先来说说我们常用的书本与纸张的类型:铜版纸。主要用于胶印和凹版精细丝网印刷,如高级绘本、日历、书刊插图等。牛皮纸。常用于制作纸袋、信封、练习本、记录套、档案和砂纸。玻璃纸。广泛用于商品的衬纸和装饰包装纸。它的透明性让内心的商品一目了然。它还具有防潮、不透水、不透水和热封的性能,对货物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白卡纸。主要用于商品包装盒、商品表面内衬、和挂图等。哑光纸。官方名称为哑光铜版纸。用它印出来的图案没有铜版纸那么鲜艳,但是图案比铜版纸更加精致高档。彩色印刷的地方也将具有与铜版纸相同的反射率。双胶纸。先用于各类图书、教材,后可用于杂志、彩页、产品目录、地图、挂历、挂历、封面、插页、插图、产品手册、手册、漫画、卡通书、广告海报、企业绘本、传单、信封、书籍、名片彩色商标及各种包装产品。  

皮纸。厚克适用于样品封面和标书,薄克适用于礼品包装和装帧封面。皮纸价格相对便宜,适合大大小小的印刷厂。 那么书本与纸张是如何制作的呢?造纸的方法分为机械法和手工法。两者原理相似,前者更适合产业化。机制纸可以将纸浆稀释到一定浓度,在造纸机上初步脱水,压榨脱水,最后干燥成纸。对于手工造纸,纸浆中的纤维用竹帘或铜管的框架油炸成湿纸,然后压制、脱水、干燥成纸。

纸浆的来源,大部分纤维来自树木或其他植物原料,它们被粉碎并与热水混合形成纸浆。以上是我对我们用的书本还有纸张,主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相关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学术观点: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中国印刷术的演变:

雕版印刷发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传统中国图书制作生产重要方式。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若将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重复迭印,就可产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称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书,就称为“套印本”,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用铜铸或木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字体,再拼成版面印刷(图4《御制数理精蕴》),乾隆皇帝将宫中以木活字印刷的书称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因有快速、价廉的优点,很快地通行起来。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28)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修复技术规范229)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9)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18)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19)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20)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2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2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21)又称为书首。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2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27)

古籍的辨别方法有什么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一、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