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子颈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瘰子颈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瘰子颈的病因病机 31 气滞痰凝 32 阴虚火旺 33 气血两虚 4 瘰子颈的症状 5 瘰子颈的诊断 51 初期 52 中期 53 后期 54 辅助检查 6 需要与瘰子颈鉴别的疾病 7 瘰子颈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气滞痰凝 7111 症状 7112 辨证分析 7113 方药治疗 7114 针灸治疗 712 阴虚火旺 7121 症状 7122 辨证分析 7123 方药治疗 7124 针灸治疗 713 气血两虚 7131 症状 7132 辨证分析 7133 方药治疗 7134 针灸治疗 714 肺肾阴虚 72 外治法 73 针灸治疗 731 体针 732 火针 733 挑治法 734 割治法 735 瘢痕灸 74 抗痨治疗 8 瘰子颈患者日常保健 9 医案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瘰子颈的穴位 2 治疗瘰子颈的方剂 3 治疗瘰子颈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瘰子颈 1 拼音

luǒ zǐ jǐng

2 概述

瘰子颈为病名,是瘰疬的俗称[1]。

瘰疬(cervical scrofula)为病名[1][2]。是指以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累累如串珠,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窦道为主要表现的痨病[3]。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瘰疬俗称瘰子颈、老鼠疮[1]。又名鼠瘘、鼠疮、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4]。小的为瘰,大的为疬[4]。又因其所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各异,如生于颈前属阳明经者,名为痰疬;生于颈项两侧属少阳经者,名为气疬;生于腋下连及胸胁者,名为马刀侠瘿等[5]。瘰疬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以结核累累成串、溃后脓出清稀、疮口经久不愈为特征[5]。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并可串生,溃后脓液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寒热瘰疬,在于颈项者。”

《薛氏医案·瘰疬》:“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顼腋间,结聚成核,初觉憎寒发热,咽项强痛。”

《河间六书·瘰疬》:“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颈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

瘰子颈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3]。

3 瘰子颈的病因病机

瘰子颈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结于颈、项、腑、胯之间[4]。

瘰子颈多因体虚气郁、痰浊邪毒结聚经络所致[1]。

瘰子颈常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以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日久痰湿化热,或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胜肉腐成脓,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渐成虚损。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聚成核。

瘰子颈多因肝气郁结,气滞痰凝,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日久结核溃烂,气血两虚,正虚邪恋[5]。

31 气滞痰凝

肝郁伤脾,脾不运湿,痰浊内生,阻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遂成瘰疬[5]。

32 阴虚火旺

肝郁化火,久则下烁肾阴,或素体肺肾阴亏,均可导致阴虚火旺,痰火日增,搏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5]。

33 气血两虚

若久病不愈,渐致结核溃烂,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正虚邪恋,难以祛腐生肌,致窦道经年不愈[5]。

4 瘰子颈的症状

瘰子颈多发于颈项及耳的前后,圆核累累如串珠[1]。临床见圆核三、五枚串生,位于一侧颈项及耳后,甚至连及胸腋[1]。

初生如豆,数目不等,不红不痛无热,渐大如李增大串生,坚硬但可推动[1]。

后期微觉疼痛,结块粘连,推之难移[1]。

将溃时皮色紫红,溃后流出脓汁,稀薄而夹有败絮样物,收口缓慢,常此愈彼溃,久难收口而形成瘘道[1]。

5 瘰子颈的诊断

瘰子颈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侧,也有延及颌下、锁骨上及腋窝等处者。

51 初期

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肿大如豆,较硬,无疼痛,推之活动,不热不痛,肤似正常。可延及数日不溃。一般无全身症状。

52 中期

结块逐渐增大,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结块亦可相互粘连,融合成块,形成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若液化成脓时,皮肤微红,或紫暗发亮,扪之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部分患者有低热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53 后期

液化成脓的结块经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脓液稀薄,或夹有败絮样坏死组织。疮口呈潜行性空腔,创面肉色灰白,疮口皮色紫暗,久不收敛,可以形成窦道。此时部分患者出现低热、乏力、头晕、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或出现盗汗、咳嗽、潮热等症:如脓水转稠,肉芽转成鲜红色,表示将收口愈合。

54 辅助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红细胞沉降可增快。脓液涂片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必要时可作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本病。

6 需要与瘰子颈鉴别的疾病

失荣: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口腔、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固定不移;溃破之后如石榴样,血水淋漓;常伴头痛、鼻衄。

7 瘰子颈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4]。后期以滋补肺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4]。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清毒饮[4]。

711 气滞痰凝

瘰疬·气滞痰凝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气滞痰凝,以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腻,脉弦滑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3]。

7111 症状

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无明显全身症状;苔腻,脉弦滑。

多见于瘰疬初期(结节期)。肿块坚实,全身症状不明显,苔薄腻,脉弦滑[5]。

7112 辨证分析

情志内伤,肝气不舒,脾失健运,痰热内生,随经络循至颈部,痰凝气结而成结块;病在初期,尚未化热,故皮色不变,不热不痛;苔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

情志不畅,肝郁及脾,脾失健运,蕴湿生痰,阻于少阳、阳明经脉,聚而成块,故肿块坚实。此时正气未虚,邪势尚轻,故全身症状尚不明显。苔薄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5]

7113 方药治疗

治法:疏肝养血,健脾化痰。

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7114 针灸治疗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5]。

选穴: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肩井、天井、章门、丰隆、肘尖、阿是穴[5]。

随证配穴:若结核发于颈项两侧及腋下者,加翳风、足临泣。若结核发于颌下、项前者,加臂臑、大迎。若伴有胸胁胀痛者,加阳陵泉。伴脘痞纳呆者,加中脘、足三里。[5]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或加灸。

方义:取手少阳经合穴天井,以疏通三焦经气,开郁散结,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肩井可疏通少阳经气,以达行气散结化痰之功。章门为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的交会穴,又为脾的募穴,既能疏泄肝胆经气,又能化痰散结而消瘰疬,故《针灸甲乙经》载有:“章门主治马刀肿瘘”。丰隆能运湿化痰散结。肘尖是经外奇穴,为少阳经所过,用灸法可化痰通络,《疮疡经验全书》载有“肘尖治瘰疬已成未成,已溃未溃”,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阿是穴疏通局部气血。[5]

712 阴虚火旺

瘰疬·阴虚火旺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3]。

7121 症状

结块逐渐增大,皮肤粘连,皮色暗红;全身见潮热、盗汗、咳嗽或痰中带血丝,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多见于瘰疬中期(脓肿期)。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伴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5]。

7122 辨证分析

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与虚火互结而成结块;阴虚火旺,则潮热;虚热迫津外泄,则盗汗;虚火伤肺络,故咳嗽,痰中带血丝;虚火内扰心神,则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肝郁日久化火,未得及时治疗,灼伤肾阴;或素患肺痨,肺肾阴虚,均可导致阴虚火旺,虚火煎液成痰,痰火搏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颌下等处,致结核日趋增大。湿痰属阴,其性粘滞,与虚火相搏,则结核皮色暗红而与皮肤粘连。阴虚火旺,虚热内蒸,迫液外泄,故见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5]

7123 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降火。

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7124 针灸治疗

治法:养阴清热,化痰散结[5]。

选穴: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天井、少海、三阴交、太溪、百劳[5]。

随证配穴:若伴有潮热盗汗者,加阴郄、膏肓。兼见咳嗽者,加列缺、肺俞。[5]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5]。

方义:三阴交、太溪用补法以滋阴降火,乃“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天井用泻法,能清热化痰,散结消瘰。百劳为经外奇穴,少海为手少阴经穴,均用平补平泻法,能补虚降火除烦,止盗汗而化痰浊,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5]

713 气血两虚

瘰疬·气血两虚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质淡嫩,舌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3]。

7131 症状

溃后或经切开后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或夹败絮样物,创面灰白,形成窦道,不易收口;兼见面色苍白,头晕,精神疲乏,胃纳不香;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多见于瘰疬后期(破溃期)。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5]

7132 辨证分析

气血不足,不能酿化为脓,故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苍白,头晕;脾失健运,则胃纳不香,精神疲乏;舌质红、苔薄、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瘰疬久延,局部溃烂,脓水淋漓,久不愈合。此时邪毒已衰,正气已耗,气无所主,血无所生,阴阳俱虚,故虽疮破脓出,但脓出清稀,且夹有败絮样物。久病气血亏耗,形体失养,神气不充,故消瘦神疲。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均为气血两虚之象。[5]

7133 方药治疗

治法:益气养血。

香贝养营汤加减。

7134 针灸治疗

治法:补气养血[5]。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足三里、三阴交、膏肓、百劳、气海、膈俞[5]。

随证配穴:伴虚热者,加陶道、太溪[5]。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加灸[5]。

方义:足三里、三阴交,以加强气血生化之源。膏肓、百劳可疗诸病百虚。膈俞为血会,配气海补气血两虚。加灸气海、膏肓可振奋元气,扶正祛邪,祛腐生肌。[5]

714 肺肾阴虚

瘰疬·肺肾阴虚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肾阴虚,以结核累累成团块,移动性差,久则皮色转暗红,成脓溃破,脓稀薄,形成窦道,伴身体羸瘦,咳嗽痰红,潮热盗汗,口干颧红,遗精、经闭,舌质红,光亮少津,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3]。

72 外治法

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外用丹药或生肌散[4]。

初期局部结块处可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

中期外敷冲和膏,如脓成未熟可用千捶膏。若脓已熟宜切开排脓,创口宜大。

后期用七三丹或八二丹掺于药棉纳入溃口,外敷红油膏或冲和膏。如肉芽红活,脓腐已尽时,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如有空腔或窦道时,可用千金药线,也可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组织清除。

拔核疗法:适用于肿核较小,不能内消。体质尚好者。用白降丹少许掺于太乙膏上,盖贴于结块处,每3天1次,结核小的7天左右脱落,大的10天左右可将结块拔去。待结核脱落后,可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因所用药物有很大 性,故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对结块较大而深在的,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或年老体弱的,均不宜使用本法。

7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其中火针与灸法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但火针针刺不宜太深,《针灸大成》有“切勿太深、恐伤经络”的记载,应慎之[1]。

对已化脓者,局部不宜直接针刺;对已破溃者,应配合外敷药物;久不收口者,局部配合温和灸,有利疮口收敛[1][1]。

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过劳[1]。

731 体针

取天井、百劳、肘尖等穴为主,瘰疬局部用隔蒜灸[1]。颈部瘰疬者加臂膈透曲池、手三里;耳项部瘰疬者加翳风、支沟、足临泣;腋下瘰疬者加肩井、少海、阳辅[1]。

直接刺入肿大的结块,配肝俞、膈俞,每日1次,中等 。对已成脓的不宜应用。

732 火针

方一:火针加热后自结核正中刺入核心,每核1针,隔2~3日1次[1]。

方二:肩井、天井、手三里、足三里、四花穴、结核点。按火针操作方法,每次选2~4穴,采用速刺疾出方法,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5]

方三:取病灶局部,肿块结节型者,于最早出现或最大结节肿块的上、中、下各刺1针,快刺疾出,刺入核心或基底部;肿块已化脓未溃者,用粗柄火针直刺病灶中心,使脓液尽快排出;已溃破者,在破口周边05cm处用火针浅围刺;有窦道渗出形成瘘管时,用相应长的火针直刺管腔。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5]

733 挑治法

方一:在肩胛下角以下的背部脊柱两侧寻找小米粒大,略高于皮肤的红色小点或压痛点,用粗针挑破并挑出皮下纤维样物的根[1]。隔3~5日1次[1]。

方二:先在肩胛下方、脊柱两旁找寻结核点(略高于皮肤,色红,指压不褪色的即为结核点)进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进行挑治。

方三:取正坐位,从胸6~9旁开15寸的区间内寻找阳性反应点。常规消毒,局麻,用手术刀横向切开皮肤约05cm,再用消毒三棱针于切口处将白色纤维逐一挑断,直至脂肪处。术毕缝合切口,涂上碘酒,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间休1周。本法适用于结节期,皮肤有炎症者禁用。[1]

734 割治法

选膈俞、肝俞两穴,消毒后在局麻下用手术刀切开穴位表皮1~2厘米长,取出皮下脂肪少许,术毕缝合[1]。每周1次,每次1对穴[1]。

735 瘢痕灸

取瘰疬穴(定位:以患者中指末端至肘横纹长度为标准,从长强穴沿脊柱正中线向上量至标准长度的端点,再作垂直于该线的水平线,其长度以患者的口角间距为准,水平线左右等距,其端点即是瘰疬穴),按瘢痕灸法程序操作。用黄豆粒大小的艾炷5~10壮直接灸,灸后用硼酸软膏外敷,以防感染。每灸1次需间休2个月。[5]

74 抗痨治疗

进行正规抗痨治疗,持续1年左右。可口服异烟肼1~2年,或配合肌注链霉素1~2月。

8 瘰子颈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精神愉快,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适当增加营养,忌食辛辣 性食物。

3.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

9 医案

例1.己巳岁,尚书王西翁乃爱,颈项患核肿痛,药不愈,召予问其故。曰颈项之疾,自有各经原络井俞会合之处。取其原穴以刺之,后果随针而愈,更灸数壮,永不见发。大抵颈项乃横肉之地,经脉会聚之所,凡有核肿,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则流窜之势理所必致矣。患者慎之。(针灸大成)

例2.张××,男,17岁。左颈项瘰疬急性发作,引起高热,肿块直径15cm。白细胞计数138×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85。患者神清烦闷,两脉弦滑,苔薄白。脉证合参为少阳风热与厥阴郁火互结而成。治疗:取手足少阳之会穴翳风、肩井,用泻法久留针,以疏风热而散郁火;再取经验穴百劳温针灸法,以散结通络。治疗8次,肿块软化并明显缩小,经2个疗程(每疗程针灸12次)治疗,肿块完全消失告愈。(古今针灸医案医话荟萃)

10

直刺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 失眠:百劳(双)。

鼻衄:百劳(双)。

过敏性鼻炎:三伏天药物贴敷法,初伏贴百劳、肺俞、膏肓俞;中伏贴大椎、风门、脾俞;末伏贴大杼、肺俞、肾俞。

瘰疬联珠疮:颈百劳(灸)、肘尖(灸)、初出核上(先针后灸)。 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神堂 41 出处 42 穴名解 43 所属部位 44 神堂穴的定位 45 神堂穴的取法 46 神堂穴穴位解剖 461 层次解剖 462 穴区神经、血管 47 神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神堂穴主治病证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神堂穴的配伍 411 特效 412 文献摘要 5 经穴别名·神堂 51 上星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上星穴的定位 56 上星穴的取法 57 上星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上星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上星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堂 1 拼音

shén táng

2 英文参考

Shéntáng BL 44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àngxīng GV23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tá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堂:1.经穴名;2经穴别名。[1]

4 经穴名·神堂

穴位 神堂 汉语拼音 Shentang 罗马拼音 Shentang 美国英译名 God's Temple 各

号 中国 BL44 日本 44 法

国 莫兰特氏 V39 富耶氏 德国 B39 英国 B39 美国 BI44

神堂为经穴名(Shéntáng BL 4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神指神灵,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与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咳嗽,气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哮喘,背肌痉挛,肩臂疼痛,心绞痛等。

41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42 穴名解

神指神灵,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与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

神,意指心神。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指其犹如心君用事的明堂。心为藏神之地,此穴在第5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心俞穴平,为心神所居之堂舍,是治心病的重要腧穴,心藏神,故名神堂。[2]

43 所属部位

背部[3]

44 神堂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堂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4][5]。

神堂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5]。

神堂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5 神堂穴的取法

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第5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神堂穴[7]。

46 神堂穴穴位解剖

神堂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五肋间隙。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分布著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在第五、六肋间隙后方,由肩胛骨的脊柱缘、背阔肌上缘和斜方肌下缘之间围成三角区,该区为听诊最清楚部位,故命外为听诊三角。但它又是胸后壁较薄弱部位,其胸腹腔内,相对应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等器官,因此,不应深刺。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膈神经、肩胛背神经和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5]。

47 神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堂穴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1]。

神堂穴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9]。

神堂穴在心俞之旁,故可治疗心脏病[9]。

神堂穴临近于肺,可治疗肺病[9]。

神堂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第2侧线上,故能治腰背部的经脉病[9]。

神堂穴有清肺宁心、理气安神作用。主治气喘,心痛,惊悸,胸闷,咳嗽,脊背强痛。[2]

48 神堂穴主治病证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咳嗽,气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哮喘,背肌痉挛,肩臂疼痛,心绞痛等。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等[1]。

神堂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背痛[8]。

神堂穴主治心痛,心悸;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痛[6]。

神堂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等[5]。

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等[1]。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

2 运动系统疾病:背肌痉挛,肩臂疼痛;

3 其它:心绞痛,肋间神经痛。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胀感[6]。

注意:本穴体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气胸。

49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410 神堂穴的配伍

神堂配内关、神门,有宁心神,调心气的作用,主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神堂配厥阴俞、内关、心俞,治心脏病[6]。

神堂配尺泽、肺俞,治肺脏病[6]。

神堂配心俞、内关、神门、三阴交,治失眠[6]。

411 特效

用双手拇指直接点压神堂穴,可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经常用 槌敲打神堂,可畅通气血,调理肺、胃功能[7]。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背脊强急不可俯仰,洒淅寒热,胸满气逆上攻,时噎。

《循经考穴编》:一法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主腰背脊强,洒淅寒热,逆气喘噎哮嗽痰涎。

5 经穴别名·神堂

神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1][5]。出《针灸聚英》。

穴位 上星 汉语拼音 Shangxing 罗马拼音 Shanghsing 美国英译名 Super Star 各

号 中国 GV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2 富耶氏 德国 LG22 英国 Gv23 美国 Go23

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 GV23,DU23)[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10]。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51 上星穴的别名

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53 穴名解

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

上,指头部。上者,升也,大也。中医有鼻通天气,目比日月之说;穴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犹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2]

54 所属部位

前头[11]

55 上星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4]。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0]。

上星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12]。

上星穴在督脉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56 上星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0]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寸取穴[13]。

57 上星穴穴位解剖

上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0]。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4]。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14]。

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12]。

5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星穴具有熄风清热、宁神通鼻的功效。

上星穴有清热散风,通窍明目作用。[10]

上星穴为督脉之气所发,泻之可清督脉之气,以达通窍止血、清利头目之目的,临床以治疗鼻衄、鼻渊等鼻疾为主。[15]

上星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诸疾,有清脑利窍、疏通血脉之功。凡属风热上冲,鼻塞、鼻衄、风眩、目不远视、如雾迷蒙,一切上焦风热、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2]

59 上星穴主治病证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10]。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14]。

上星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疟疾;痫证,癫狂;呕吐,烦满[13]。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证;以及前额神经痛,鼻炎,角膜炎,近视等[12]。

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 5~08寸[10][12];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0]。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13]。

平刺05~1寸[14]。

注意:新生儿及囟门未闭合时慎用[10]。

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13]。

5102 灸法

可灸[10][13][14]。

艾条灸5~10分钟[1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注意:小儿前囟未闭者禁灸[13]。

511 上星穴的配伍

上星穴配百会、合谷治头风[10]。

上星穴配迎香、素髎、合谷治鼻出血,鼻炎[10]。

上星穴配肝俞治目赤、目痛、目痒等[10]。

上星配百会、囟会、承光,有清热利窍的作用,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头痛。

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上星配肝俞,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泪出,多眵。

上星配风府、禾髂、风池、水沟、百会、百劳、风门,治鼻渊、鼻痔[13]。

上星配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风池、合谷,治眼目风热[13]。

上星配风池、天柱,治头眩[13]。

上星配大椎,治痃疟[13]。

上星配前顶、百会、阳谷、合谷、关冲、昆仑、侠溪,治头风[13]。

512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

《针灸大成》:主面赤肿,头风,头皮肿,面虚,鼻中息肉,鼻塞头痛,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针灸聚英》:以细三棱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类经图翼》: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癫狂,当在第十次下针。

〖规范定位〗位于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取穴〗患者正坐位头稍前倾或俯卧位,大椎穴直上2寸,旁开1寸处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上后锯肌、头颈夹肌和头半棘肌。散布有第四、五颈神经后支,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头颈夹肌由颈神经后支外侧支支配。血管次要来自枕动、静脉和椎动、静脉。

〖功用〗滋补肺阴,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1、咳嗽,哮喘,肺结核。 2、颈项强痛,角弓反张。

〖刺灸法〗直刺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

方例:失眠:百劳(双)。

鼻衄:百劳(双)。

总爱头痛头晕,小心是颈椎病惹的祸,这三个穴位帮你来搞定。

一,第一个穴位叫做玉枕穴,玉枕,玉枕在哪?正好在我们后枕部,我们呢,顺着脖子的正中间往上摸,摸到你后枕部呢,这个位置啊,有一个非常高高的骨头,这个呢,叫做枕骨粗隆,从枕骨粗的这个位置啊,再往两边旁开呢,13寸,13寸,大约也就是你的一个拇指啊,多一点的这个距离,那么在这个位置啊,就正好在骨头大约的枕骨稍微靠下缘的这个位置啊,就是呢,啊,这个玉枕穴了,玉枕穴呢,你使劲点按,尤其是呢,这个地方堵塞导致的头痛的人呢,他会出现一像头部的放射痛啊,就一按这个地方向头上放射着麻,那么如果说呢,找到这个位置,证明这个位置堵了,我们呢,可以用这种点按的方法,首先呢,垂直点按,按十秒松开,第二个呢,我们按住之后呢,可以做一个横向的拨法,就是压紧了之后,横着波,诶,又非常好的去疏通这个玉枕穴的作用。

二,风池穴,风池穴在哪呢?诶,大约呢,在玉枕穴往下一点,那这个地方呢,是枕骨,枕骨的下缘,那脖子后面呢,有两条大筋,这个大筋的旁边这个地方呢,就是风池穴了,我们按揉的时候呢,我们可以用手先去呢,按揉呢,这个玉枕穴,按揉完了之后,往下走一走,找到这个凹陷,枕骨下缘,大筋旁边,我们呢去点按,看这个穴位,这个穴位最好是要点斜向我们两边的眼睛的这个方向,诶,这样去进行一个点按,感觉到有酸麻胀,十秒钟松开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就可以了。那么这个是风池穴,风池穴呢,对于颈椎病引起的这个头痛头晕,效果是非常好的,也是一定要学会的。

三,颈百劳,它是经脉气穴,在哪呢?我们一低头摸到脖子后面最高的这个骨头,从这个骨头啊,往上两寸,也就是两个拇指的这个宽度,再往两边呢,一寸,也就是一个拇指的宽度,这一个拇指啊,这个宽度就是你的一寸了,上对大骨头往上两寸,再旁开一寸,这有两条大筋,这两条大筋很多人呢,你这样横着一拨,就会听见明显的咯吱咯吱咯吱的响,证明呢,这个地方堵的就很厉害了,已经出现结节了,我们呢,就可以用这个横拨法,压紧了,去拨这个咯吱咯吱响的这个地方,诶,这边拨完,再拨这边,把脖子后面的这两个穴位呢,把它给拨开去使劲拨一拨这两个大筋就可以了,那么这是三个玉枕穴,风池穴,还有的经脉痨,

有 百劳穴在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经外奇穴是指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

 常用奇穴:

  一、头颈部穴(Points of Head and Neck,EX-HN)

  1、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一寸,共四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目疾。

  操作:平刺05~08寸。

  2、鱼腰

  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正中。

  主治:眼部病症。

  操作:平刺03~05寸。

  3、印堂

  定位:在额部,两眉头的正中。

  主治:痴呆、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操作: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4、其他穴位:如太阳、耳尖、球后、上迎香、内迎香、牵正、翳明等

  二、胸腹穴位(EX-CA)

  1、子宫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

  操作:直刺08~12寸。

  2、三角灸

  定位:以患者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该穴。

  主治:腹痛,疝气。

  操作:艾柱灸3~7壮。

经络穴位药酒推拿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配以相适应的药酒配方,再加以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理疗和治疗效果,能够迅速止痛治痛,缓解淤堵,疏通经络,开穴补气,迅速消除疲劳,提高人体免疫力和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疾病痊愈的目的,实际保健、理疗、康复、治疗于一体的综合中医外治法。

将药酒加热涂擦于患处,运用王春亮民间中医推拿理筋手法,疏通经络,排除寒气和湿气,排除体内的酸和毒素,加速体内的经络气血循环,快速开穴促进中药药酒的渗透皮外吸收,可治疗各种肩周炎、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气血淤阻,经络不通,手脚冰凉,免疫力低下,肝肾亏虚、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骨刺骨质增生、乳腺增生、痛经、月经不调等等慢性、淤阻、疼痛、风湿类疾病等等。临床效果显著提高,病号治愈率高,复发率很低,效果明显,值得肯定。

王春亮中医药酒推拿,常年传授王春亮推拿技术手法和药酒配方,包括药酒推拿、精油按摩、减肥、增高、经络推拿、康复按摩、小儿推拿、刮痧拔罐、艾灸火疗、尾椎直肠全息疗法、腹部推拿法、乳腺增生按摩法、子宫肌瘤按摩法、痛经月经不调推拿治痛法、常见病的康复推拿、疑难杂症的点穴调理、血栓后遗症的按摩、洗髓术、筋骨养护、正骨复位、头痛按摩、失眠推拿、高血压调理、糖尿病调理、低血压升压、低血糖升糖手法等等,民间先进的推拿手艺,学会就能干,开店就稳定,病号多,顾客多,手法好,一传十,十传百,就算是你在一个小巷子里,都有人找,排队预约,顾客满门,一般推拿一次收费60元到100元不等,每天每人平均推拿8到十几位病号,再加上辅助疗法、膏药、按摩器、保健用品等等,自己投资几千元,开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每年一个人纯利均在20万元左右,如果两个人干,规模经营那更好,是长久稳定的生财之道,关键是要一手好的过硬的手艺,确确实实给人们做出效果来,让顾客病号信服,他们觉得值,你才能够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永久红火。

关键是没有本钱,非常适合打工族、农民工、大学生、下岗职工、第二职业、再就业、在创业、投资者们的首选,也是药店、诊所、美容院、家政服务、业余兼职、改行开店朋友们的首选,可惜显著增加自己的收入,一举多得,多种经营,提高自己的整体服务水平,立于商界不败之地。

再谈一谈王春亮经络穴位药酒推拿方的具体实施细则,腰痛者重点药酒按揉腰肌两侧、运用各种手促使药酒渗透吸收,再点按肾俞穴、腰眼、痛点、委中、承筋、承山、昆仑等穴位,刺激要到位,得起方可止。一天一次,每次15分钟,连续药酒推拿7天就会好转或者痊愈,如果伴有坐骨神经痛,病腿也要按揉,通经络,消炎止痛,解除压迫,恢复功能。

颈椎病患者,运用王春亮经络穴位药酒推拿方法,患者坐位,低头,涂药,分别拨揉按压颈椎两筋五分钟,边推拿,边涂药,直到药物吸收殆尽,四指勾揉法推拿乔弓,点揉风池穴、风府、颈百劳、肩井、手三里等诸穴位,活动颈椎,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推拿结束用保鲜膜包裹,半小时放开,一般推拿10次可康复,手发麻、头晕、眼干、酸胀疼痛消失,颈椎功能恢复。

运用王春亮经络穴位药酒推拿法,手法要到位,药酒要充分吸收,循环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连续做效果好,边观察边治疗,灵活的根据患者症状加减手法,配合补肝肾、强筋骨的手法,以人为本,整体调制,效果会更好和持久,复发率极低,深受患者病号的欢迎。

王春亮经络穴位药酒推拿方药酒的炮制很关键,要用地道药材,50度以上粮食酒浸泡10天以上,可以炮制两遍药酒,过滤封存备用。好的药酒应该是偏黄颜色,比较浓稠,特别是第一遍,浓度大,临床药酒推拿要适量,以病号无刺激,不过敏为宜,运用王春亮经络穴位药酒推拿法进行中,出现局部发热、有灼热感、或者是凉寒的感觉都属于正常,这是药物起作用的良性反应。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天井穴的定位 9 天井穴的取法 10 天井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天井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天井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井 1 拼音

tiān jǐng

2 英文参考

Tiānjǐng TE10 [中国针灸学词典]

Celestial Wel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iānjǐ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天井 汉语拼音 Tianjing 罗马拼音 Tienching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Wall 各

号 中国 TE10 日本 10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0 富耶氏 TR10 德国 3E10 英国 T10 美国 TB10

天井为经穴名(Tiānjǐng TE10)[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1]。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五行属土[1][2]。天即天空,喻上为天,井即水井,此穴在上肢鹰嘴窝,其陷如井,故名天井[1]。天井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咽痛,颊肿,胸痹心痛,胁痛,颈项及肩臂疼痛,颈淋巴结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癫狂,瘰疬,胸胁痛,癫痫,惊悸,瘛疭,郁证,头痛,耳鸣,目痛,颊肿痛,瘿气,胞肿瘾疹,疮肿,咳吐脓血,喉头痛,心痛,胸痛,胁肋,颈项,肩臂痛麻木,肘痛,落枕,肘,臂,肩,项,背部疼痛,皮肤瘙痒症,眼睑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红肿,咽喉疼痛,中风,忧郁症,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颈项痛。

4 出处

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

5 穴名解

天即天空,喻上为天,井即水井,此穴在上肢鹰嘴窝,其陷如井,故名天井[1]。

天,指上肢。井,深凹有水之处。《释名·释宫室》:“井,清也,水之清洁者也。”言经气如井水之清净,而穴位亦有井之形象也。清阳实四肢,三焦主一身之阳,而上肢之经气亦如井水之清净也。手经各合穴只有此穴在肘关节之上际,边高中凹,为经气深集之所,居腰以上,为天位,有天井之象。有天雨沛然,灌溉全身之势,故名天井。[3]

6 特异性

天井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五腧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7 所属部位

肘部[4]

8 天井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井穴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2]。

天井穴位于肘后区,肘尖(EXUEl)上1寸凹陷中[1]。

天井穴位于肘尖(尺骨鹰咀)上方1寸[5]。屈肘时呈凹陷处[5]。

天井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

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

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肌肉)

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骨骼)

9 天井穴的取法

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1寸凹陷处取穴。

以手叉腰,于肘尖后上方1寸之(屈肘90°时,鹰嘴窝)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屈肘,肘尖直上1横指凹陷处即是天井穴[7]。

10 天井穴穴位解剖

天井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有肘关节动、静脉网。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神经分布。肘后皮肤较厚,移动性很大。在皮肤深面,相当于鹰嘴窝的高度,有一粘液囊,称鹰嘴滑囊,该囊与关节腔不相通。深筋膜与骨膜紧密相连。肱三头肌腱抵止于鹰嘴,腱下有鹰嘴腱下囊。鹰嘴外侧有起始于外上髁的伸肌,内侧在内上髁与鹰嘴之间尺神经经过。在肘部可摸到肱骨内、外上髁和鹰嘴。当肘关节伸直时,这三个骨性标志位于一条横线上;如屈肘至90゜时,在者则成为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此三点的位置关系,有助于鉴别肘关节脱位和肱骨髁上骨折。针由皮肤、此下组织鹰嘴滑囊穿肘后深筋膜,入肱三头肌的肌腱,直抵肱骨后面下端的骨膜。肱三头肌由桡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腱[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内侧皮神经和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肘关节动脉网分布[8]。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的肌支和肘关节动、静脉网[5]。

11 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井穴具有行气散结,安神通络的功效。

天井穴有清热散风,通经活络,宽胸理气作用[1]。

天井穴系三焦经之合穴,有清热化痰、疏经利节之功,能治五痫,风痹、耳聋及嗌颊肘臂诸肿[3]。

古法治瘰疬,有天井透肩贞之说,即沿皮向上刺也[3]。

若向腕部平刺进针,可促使发汗[3]。

12 天井穴主治病证

天井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咽痛,颊肿,胸痹心痛,胁痛,颈项及肩臂疼痛,颈淋巴结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癫狂,瘰疬,胸胁痛,癫痫,惊悸,瘛疭,郁证,头痛,耳鸣,目痛,颊肿痛,瘿气,胞肿瘾疹,疮肿,咳吐脓血,喉头痛,心痛,胸痛,胁肋,颈项,肩臂痛麻木,肘痛,落枕,肘,臂,肩,项,背部疼痛,皮肤瘙痒症,眼睑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红肿,咽喉疼痛,中风,忧郁症,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颈项痛。

天井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咽痛、颊肿、胸痹心痛、胁痛、颈项及肩臂疼痛、颈淋巴结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癫狂等。[1]。

天井穴主治偏头痛、耳聋、瘰疬、胸胁痛、癫痫[8]。

天井穴主治癫痫,惊悸,瘛疭,郁证;头痛,耳聋,耳鸣,目痛,颊肿痛;瘰疬,瘿气,胞肿瘾疹,荨麻疹,疮肿;咳吐脓血,喉头痛;心痛,胸痛;胁肋,颈项,肩臂痛麻木,肘痛,落枕[6]。

天井穴主治头痛,瘰疬,癫痫,肘、臂、肩、项、背部疼痛,疮肿,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5]。

五官科疾病:眼睑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红肿、咽喉疼痛。

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忧郁症、精神分裂症。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

心血管疾病:心痛、胸痛。

其他疾病:偏头痛、颈项痛、肘关节及上肢软组织损伤、落枕。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1寸[6][8][5][1],局部有酸胀感[6]。

古法治瘰疬,有天井透肩贞之说,即沿皮向上刺也[3]。

若向腕部平刺进针,可促使发汗[3]。

13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天井穴的配伍

天井穴配曲池透臂臑、少海治颈淋巴结核[1]。

天井穴配肘髎、曲池、手三里治肘关节炎[1]。

天井穴配曲池、血海治荨麻疹[1]。

天井配外关、曲池,治臂痿不仁[6]。

天井配翳风、百劳,治瘰疬[6]。

天井配曲池、外关、阳溪、合谷,治手臂麻木[6]。

天井配曲池、少海,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肘痛。

天井配天突、水突,有散结通络的作用,主治瘿气。

天井配翳风、耳门,有清泻三焦热邪的作用,主治耳聋。

15 特效

用一手轻握另一手肘下,弯曲中指以指尖垂直向上 天井穴,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左右各1~3分钟,可治疗麦粒肿、淋巴结核[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疟,食时发,心痛,悲伤不乐,天井主之。胸痹,心痛,肩肉麻木,天井主之。大风,默默不知所痛,嗜卧善惊,瘛疭,天井主之。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热,颈项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天井主之。癫疾,吐舌,沫出,羊鸣戾颈,天井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肩痛,痿痹不仁,肩不可屈伸,肩肉麻木。天井、外关、曲池,主臂痿不仁。

《针灸大成》:心恍惚,天井、巨阙、心俞。

《类经图翼》:主治头颈肩臂痛,耳聋,目锐眦痛,颊肿,肘臂痛不得捉物。

瘰子颈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瘰子颈的病因病机 31 气滞痰凝 32 阴虚火旺 33 气血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