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书上所说的“条支国”指的是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我国古书上所说的“条支国”指的是哪里?,第1张

关于条支的地望,目前最有影响的假说有两派:一派认为条支位于地中海沿岸(优选地点是塞琉西王国首都安条克或其外港塞琉西亚);另一派认为条支位于波斯湾沿岸。[1]

  

《后汉书·西域传》安息国条中记载:“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甘英所抵达的条支究竟位于何处呢?

  条支是位于地中海沿岸吗?是塞琉西王国首都安条克或其外港塞琉西亚吗?

  按史书记载,塞琉西王国首都安条克,也就是罗马帝国的行省“叙利亚首府安条克(今名安达基亚Antakia)”。在此城的下游14英里之处,有地中海港口塞琉西亚·佩里亚。在“罗马帝国各行省中,没有一省能超过叙利亚之工业与繁荣的。其处,…在图拉真皇帝时代(公元98—117年),已有1000万人口了。当时,那里有50个城市…”“在罗马统治下,叙利亚的一般状况是,其繁荣比其他省更能持久不衰。”[2] 按《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甘英使大秦的时间是和帝永元九年,也就是公元97年。两相对比,其时的叙利亚,是罗马帝国中最繁荣的一个行省。

  如果甘英所抵达的条支位于叙利亚海边,那么甘英就已经抵达了罗马帝国中最重要和最繁荣的一个省,或者说甘英已经抵达了罗马帝国疆域的腹地了。那时侯不可能会有人说叙利亚是叙利亚、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因为叙利亚就是罗马帝国,正如那时候的埃及就是罗马帝国一样。那么《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甘英欲渡海去的大秦,还会是指罗马帝国吗?有这种表述方式的吗?尤其是抵达塞琉西亚港的途中必经过叙利亚首府安条克,甘英竟浑然不知这里有一位罗马帝国中最有地位和权势的行省总督?这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甘英也丝毫未见,《后汉书·西域传》中只字不提?显然,甘英曾抵达罗马帝国中最繁荣的叙利亚行省,这一假说很难成立。而且,公元97年前后,整个东地中海沿岸全为罗马帝国疆域。如果条支是在东地中海沿岸,则条支必在罗马帝国境内,如果条支在罗马帝国境内,则甘英欲渡海前往的大秦国就不可能是罗马帝国了。又《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条支有“安息西界船人”,而当时的整个东地中海沿岸全为罗马帝国疆域,安息船人又是如何跑到东地中海罗马帝国境内去打工的呢?更何况安息(即帕提亚王国)与罗马帝国有世仇,两国交恶和交战长达几个世纪,安息船人如何穿越两国边界到敌国去打工?同样,甘英又是如何穿越两国边界而到达罗马帝国的东地中海沿岸的?这些在《后汉书·西域传》中都只字未提!

  因此,假设条支位于东地中海沿岸,与历史事实有诸多不符。

  条支是位于波斯湾沿岸吗?

  假如条支是位于波斯湾沿岸,那么《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甘英欲渡海去的大秦又在哪儿呢?不少学者以此而认为大秦可能是指红海沿岸的埃及或巴勒斯坦地区,那里、那时候确实是属于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但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这是甘英所抵达的条支国的地理形势,是甘英亲历所见所记。根据《后汉书·西域传》中条支国的地理形势,也有认为条支“当在今伊朗西南部布什尔港附近一带”[3]。但布什尔港附近一带虽然是三面路绝,可通陆道的却是东北隅,不符合甘英所抵达的条支的地理形势。。实际上,无论是在波斯湾沿岸,还是在东地中海沿岸,这些沿岸都找不到一处能符合《后汉书·西域传》中条支的地理形势。

 又据《北史·西域传》记载:“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条支国,在安息西”。这就是说,从安息的港口也可渡海至大秦。那么安息的港口位于何处呢?几乎没有学者探讨过。如果条支位于波斯湾沿岸,那么位于条支东面的安息港口也不会离条支很远,并且应该与条支是在同一海岸线上或同一海域,这样才可能与条支一样“亦至大秦”。渡海去大秦优选条支,说明从条支渡海比从安息港口渡海至大秦的路程更近或更便利。而波斯湾的出口在东端,如果要从波斯湾沿岸起航去红海,必然先要东行出波斯湾(见图3)。因此,如果条支位于波斯湾沿岸,欲往红海去就必然要路过东面的安息港口。那就很奇怪了,为何大家都要先从安息陆行至条支,然后再从条支渡海去大秦,而航海途中还要路过安息港口?这实在是难以理解的事情。

所以,假设条支位于波斯湾沿岸,也有诸多难解之疑。

  那么,条支还可能在哪儿呢?

  在《北史》和《后汉书》中,都记载了去大秦国可从条支出发,走海路到达。《北史》中又记载:“条支国,在安息西。”又记载:“安息国,在葱岭西,都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相接,在大月氏西北。”按《北史》所言,安息国是在大月氏的西北。大月氏,其地理位置在阿姆河中游流域,或可广大至印度河上中游流域。安息国既然是在大月氏西北,就不可能在波斯湾沿岸,因为波斯湾的方位始终是在大月氏的西南,而在大月氏西北方向的海,那就是里海。

  安息国,即帕提亚王国阿萨息斯(安息)王朝。依据历史资料,帕提亚王国于公元226年被波斯萨桑王朝推翻。因此,在南北朝时(公元420-589年),汉时的安息国早已被波斯所灭,原安息国的大片领土亦已被各国所瓜分,如东部的阿姆河沿岸地区,大部分已为月氏民族所占据,其西部的大片土地则为波斯萨桑王朝所占据。所以帕提亚王国安息王朝在西方历史中早已被除名,而唯有在中国史籍中还留有记载。如果承认《北史》中记载的安息国,是真有其国,那么这个安息国与波斯、康居、大月氏等周边的大国相比较,充其量也仅是一个寡民小国而已。按《北史》所言,安息国的位置在大月氏的西北而滂海,又介于康居和波斯之间,故这个安息小国,其位置看来也只能是在里海东南沿岸一带比较符合,其所滂之海也只能是里海。据考证,在里海的东南沿岸,有一个叫戈尔甘河流域的地区,这里曾是安息王朝的发祥地,在这个地区中,有一个地方叫帕提亚,安息王朝的缔造者最初就是在这里举行起义而走向独立的,后来帕提亚这一地名就被用作了国名[4]。看《北史》中的安息国,其位置恰在安息王朝的故地,这表明安息王朝被波斯推翻后,可能仍有少部分安息国遗民在安息王朝最早的故地戈尔甘河流域一带生活着,并继续以安息国自称,当然这时的安息国只可能是一个寡民小国而已。

  如果南北朝时期的安息国位置是在里海的东南沿岸,那么“在安息西”的条支国,理应也在里海沿岸一带,这样就可与安息国一样,同滂里海。在戈尔甘地区的西边、位于里海西岸的今阿塞拜疆巴库地区,这是一个有山的小半岛,在这个小半岛的山上,可以看到南边和东北方的海面,而且这个小半岛只有西北方与大陆相连,这一地理形势与《后汉书》中条支国的地理形势非常相似。 当然,假设条支位于里海沿岸,也有一些疑问难以澄清。譬如,大秦国的位置就可能也在里海沿岸了,那大秦国又是哪个国家呢?又《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条支国城……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也与巴库与戈尔甘的地理位置不符。

  综上所述,条支的位置,无论是假设在东地中海沿岸,还是假设在波斯湾沿岸,或是假设在里海沿岸,它们总有一些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之处。

有的,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交往可以追朔到埃及涅伽达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埃及文明本身在王权思想和概念上十分匮乏,而两河文明的传入正好弥补了埃及文明在这一方面的不足,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埃及统治阶级能够很快接受了两河文明的以展示王权的力量和威严为主题的艺术风格和象征物的根本原因

  越南——安南

  菲律宾——吕宋

  马来西亚——柔佛 / 马六甲

  文莱——泥国

  朝鲜 / 韩国:Korea

  中国古称:乐浪 /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 / 高丽

  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 Korea(高丽)。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朝鲜语中朝字读作Zhao,今转读成Chao。

  在汉朝,如今的韩国地区,分布着三个原始部落,为“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1897年2月,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不过这个“大韩帝国”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废除了,又改回“朝鲜”。

  日本:Japan

  中国古称:扶桑 / 倭奴 / 东夷 / 海东 / 东洋 / 东瀛

  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来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发扶桑,入于落棠”语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日本的记载。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另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到隋唐时,始称“日本”。《旧唐书·东夷传》中将“倭” 与“日本”分列并叙,还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旧唐书·日本国传》载明:“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Japan 是英语“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对它的称呼。

  越南:Viet Nam

  中国古称:瓯越 / 占婆 / 林邑 / 环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来源: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在红河三角洲建立瓯雒国,由瓯越和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中国史书上的占婆(又称林邑、环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国。汉朝设置交趾郡。唐朝设安南都护府。五代时从中国独立出来。1054年李朝改国名为大越。以后几个王朝称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称帝,改国号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为越南。1804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便始于此。越南族就是中国的京族。

  老挝:Lao

  中国古称:堂明 / 南掌 / 寮国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以族为国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泰国:Thailand

  中国古称:堕罗钵底 / 暹罗

  来源: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泰国”泰语中为“自由国度”,“泰族”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缅甸:Myanmar

  中国古称:掸国 / 骠国 / 蒲甘

  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公元1106年,缅使随大理使节到宋,宋鉴于缅甸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马来西亚:Malaysia

  中国古称:柔佛 / 马六甲

  来源:Malay 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半岛。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又称为 Malay 人。后来把整个东南亚的所有群岛,统称 Malay 群岛。柔佛为 Malay 半岛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 Malay 半岛的大部分。1963年,Malay,与加里曼丹岛上的沙捞越和沙巴地区,共同组成了一个联邦国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国古称:淡马锡 / 星洲

  来源: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埠。

  传说,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一位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宾:Philippines

  中国古称:吕宋

  来源:菲律宾群岛的主岛就是吕宋岛。1543年,西班牙占领了这里,便以西班牙国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中国古称:爪哇 / 三佛齐

  来源:爪哇和三佛齐都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古国。Indonesia,希腊语中“大海上的群岛”,意为“千岛之国”。

  印度:India

  中国古称:婆罗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来源: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起一个国家,于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婆罗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后来“信度”这个地名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渐渐的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称:竹域

  中国古称:主域 / 布噜克巴

  来源:不丹的梵文意思为“西藏终端”。自称为“竹域”,意为“神龙之国”

  斯里兰卡:Sri Lanka

  中国古称:锡兰

  来源:Sri 是该国的自称,即“神圣”之意,Lanka 是“光辉灿烂”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国古称:安息

  来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从东迁往波斯,占据了伊朗高原或其东南部地区,并在这儿创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将这片地区称为 Aryana ,意为“雅利安人的地区”。Iran为其转音。Persia(波斯帝国)是伊朗历史上最显赫的一个帝国。(其实 Persia 并不单只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称为 Persia 。)

  俄罗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辅罗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联

  中国古称:罗刹

  来源:9世纪下半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诺曼人在东斯拉夫人地区建立基辅罗斯大公国。斯拉夫人把来他们称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这个词起源于古诺曼语 ruotsi,意指“划独木舟的人”,后来为斯拉夫人所采用。元朝称俄罗斯为“罗斯”或“罗刹国”。蒙古人在拼读俄文 Rocia 时,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个元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时期,Oroccia 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苏联曾是俄罗斯最强大的历史时期。

  西班牙:Spain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这里野兔出没,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语 Shaphan)。渐渐的,转换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尔图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本来翻译成波秋歌更为恰当

  意大利:Italy

  中国古称:大秦

  来源:古希腊人殖民到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附近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 Italoi。后来罗马人沿用了这个名称,拉丁语 ltalia,并用它作为意大利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

大食。

这是波斯语的音译。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早自7世纪中叶起,唐代文献已将阿拉伯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10世纪中叶以后的宋代文献多作大食。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伊斯兰教。讲伊朗语的穆斯林也被视为阿拉伯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阿拉伯帝国分裂后另有黑衣大食、白衣大食和绿衣大食之称,分别指阿拉伯帝国的阿拨斯王朝(750~1258)、后倭马亚王朝(929~1031)、法蒂玛王朝(909~1171)。

  葡萄酒的起源

  [编辑本段]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起源于古埃及,或古希腊,抑或希腊克里特岛(Crete)。而据现有的葡萄酒档案资料来研究分析,确切地说,应是一万年前我们共同的祖先酿造了葡萄酒,从而随着葡萄酒文化流传到今天。

  据史料表明,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是随着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从小亚细亚(AsiaMinon)和埃及,在到达希腊及其诸海岛之前,先流传到希腊的克里特岛,再经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北非的利比亚和意大利,从海上到达法国濒临地中海东南的瓦尔省(Var)境内靠海的普罗旺斯地区和西班牙沿海地区;与此同时,通过陆路,由欧洲的多瑙河河谷进入中欧诸国。

  在上述最早的发源地,在生活和劳动中,偶然发现了在大自然中早已生长着的野生葡萄,从而酿造出最原始的饮料,日后称之为葡萄酒。人类随着火的发现和应用,而进入捕鱼、狩猎、家畜饲养和农业的时代。在此漫长的岁月中,谷物种子和葡萄苗木或葡萄蔓藤一起流传于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考古学家考证,人类在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葡萄酒酿造。通常认为,葡萄酒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时有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

  在新石器时代,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的安纳托利亚(Aratolia)(古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已成为部落的群居区。这是由于当时这些地区,气候温和与土地肥沃,所以远离该地区的原始部族人,纷纷迁移至此定居。在绿树成荫的山丘地带种植葡萄,而在平原地区的广阔田野,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日渐向远方流传。

  在希腊,在考古发掘中,在一座古墓窟里,发现墓壁上有一幅公元前二世纪的浮雕;希神阿波罗(Apollon)和胜利女神(Victoire)共向造物主(God)敬献葡萄的景观;古希腊人喜欢葡萄酒。荷马史诗中多次提到葡萄酒。古希腊的葡萄酒神是迪奥尼索斯(Dionysos)

  在古埃及,特别在尼罗河河谷地带,从发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一种底部小圆,肚粗圆,上部颈口大的盛液体的土罐陪葬物品;经考证,这是古埃及人用来装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在埃及十八代王朝时期的纳黑特(Nakht)古墓中,发掘出一幅壁画(fresco),上有一站着面略向左侧一方而穿一白色服装的贵夫人,从其左脚跟起,经头部向右脚跟,用一串葡萄蔓藤叶饰物围着,而在其两侧,左为一狼头人身,而右则为一美丽年轻的仕女,他们各擎一长圆形酒杯似向女主人从头上浇葡萄酒之状。

  古罗马帝国的军队征服欧洲大陆的同时也推广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公元1世纪时,征服高卢 (今法国),法国葡萄酒就此起源,最初的葡萄种植在法国南部罗讷河谷。2世纪时到达波尔多地区。古罗马人喜欢葡萄酒,有历史学家将古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咎于古罗马人饮酒过度而人种退化。古罗马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

  葡萄酒在中世纪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会。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教会人员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作为工作。例如,法国勃艮第产区的葡萄酒酿造就归功于修道士们的精心栽培及从罗马迁居于阿维农的教皇们的喜好。

  葡萄酒随传教士的足迹传播世界。西方葡萄酒的在17世纪传入中国也是传教士所为。

  1864年,葡萄蚜虫灾害曾席卷法国,法国的大部分葡萄园被毁,幸亏人们发明了把法国葡萄枝嫁接在抗虫害的美国葡萄根上,才使法国葡萄种植绝处逢生。

  据史料记载:

  约离现今,耶稣基督诞生4000年时,由于海陆交通,缩短了时空距离,酒文化通过文人笔下的文章或诗歌流传开来。此时的埃及,虽然它的农业。手工业和航海已很发达,但其进步的曙光才刚刚露头……。但到公元前1085年左右,相传埃及神话中的地狱神的奥西里斯(Osiris)被公认为葡萄树(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

  至于对法国而言,从历史的长河中,这与邻国的意大利,日后成为世界四大陆上,栽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最发达的国家,并从中得益非浅。当然,法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适宜葡萄的生长。从8月开始的三个月中,从南向北,整个法国处于喜悦的葡萄收获期。在此期间,法国的葡萄产区,沉湎于品尝葡萄新酒的醇美的欢乐之中。

  据法国两位名画家的作品中显示出:

  公元1574年到1665年,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森(Nicolas Poussin)画的一幅画:秋天,一群从巴勒斯坦来的打工者,正在法国葡萄园中采摘串串成熟的葡萄放入附近的箩筐中;

  公元1789年至1863年,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斯(Eugere Delocrcix)所作的一大型壁画:希神巴克科斯(Bacchus)正在把一大陶盆中盛放的葡萄酒喂一头大狮子。

  此外,法国学者在墓葬中发现公元前一世纪的一幅浮雕,上有一酒贩正在出售葡萄酒给一位消费者的场景。

  综观上述史话,葡萄酒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饮料,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幸福的源泉。至于葡萄酒的起源说,已并不重要,让它留待史学家们继续去挖掘和研讨的学术问题;而对于现代人来说,饮葡萄酒,尤其是名贵的葡萄酒,这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并为人类创造了一份不小的财富。

  葡萄酒的历史

  [编辑本段]

  考古学家证明,葡萄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起源不太明确的葡萄的酿造技术从没有停止过改进,而实际上这又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

  多少世纪以来,葡萄酒曾是一种保存时间很短的手工作坊产品。今天的大型商业化的葡萄酒产品应归功于一些发明创造,如高质量的玻璃和密封的软木瓶塞,以及19世纪法国药物学家巴思特有关发酵的微结构的发现。

  葡萄酒的演进、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衔。葡萄酒大约是在古代的肥沃新月(今伊拉克一带的两河流域)地区,从尼罗河到波斯湾一带河谷的辽阔农作区域某处发现的。这个地区出现的早期文明(西元前四千至三千年)归功于肥沃的土壤所致,也是酿酒用的葡萄最初开始茂盛生长的地区。随着城帮的兴盛取代原始的农业部落,怀有领土野心的古代航海民族――从最早的腓尼基(今叙利亚)人一直到后来的希腊、罗马人等――也广泛地将葡萄树种与酿酒的知识散布到地中海,乃至整个欧洲大陆。

  当罗马帝国于在西元五世纪灭亡以后,分裂出来的西罗马帝国(法国、意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国地区)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详细记载了关于葡萄的收成和酿酒的过程。这些巨细靡遗的记录有助于培植出在特定农作区最适合栽种的葡萄品种。西元768年至814年统治西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其权势也影响了此后的葡萄酒发展。这位伟大的皇帝预见了法国南部到德国北边葡萄园遍布的远景,著名布根地(Burgundy)产区的“可登-查理曼”顶级葡萄园(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经一度是他的产业。

  大英帝国在伊莉莎白一世女皇的统治下,成为拥有一支壮大的远洋商船船队的海上强权。她的海上贸易将葡萄酒从许多个欧洲产酒国家带到英国,英国对烈酒的需求,亦促成了雪莉酒、波特酒和马德拉白酒类的发展。

  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同时,法国被公认是最伟大的葡萄酒盛产国家。汤玛斯•杰佛逊(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曾热心地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论及葡萄酒等级,并且也鼓吹将欧陆的葡萄品种移植到新大陆来。这些早期在美国殖民地栽种、采收葡萄的尝试大部分都失败了,而且在本土美国的树种和欧洲的树种交流、移植的过程中,无心地将一种危害葡萄树至深的害虫给带到欧洲来,其结果便是十九世纪末的葡萄根瘤蚜病,使绝大多数的欧洲葡萄园给毁于一旦了。不过,若要说在这一场灾变中有什么值得庆幸的事,那便是葡萄园的惨遭蹂躏启发了新的农业技术,以及欧洲酿制葡萄酒版图的重新分配了。

  自20世纪开始,农耕技术上的利多发展使得各地酿制葡萄酒的业者,都可以保护作物免于遭到像霉菌、动物虫害等常见的侵害。葡萄的培育和酿制过程逐渐变得科学化。同时本世纪也广泛立法来鼓励制造信用好、品质佳的葡萄酒。今天,葡萄酒在全世界气候温和的地区都有生产,并且有数量可观的不同葡萄酒类可供消费者选择。 从早期的农业社会一直到现在,葡萄酒酿造的进展历程可说是一篇令人着迷不已的传奇史;也披露出葡萄酒在西方文化中的根本意义。

20万页古籍通过达摩院技术数字化“回归”,我国还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文物回归有了重大的突破,达摩院通过当下的数字化技术成功将20万页的古籍收拢回归,让我们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但在看到这让人惊叹的古籍之后,很多人都在想我国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当下又过着怎样的光景?而又有多长的时间才能够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呢?

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中国物产丰腴,能工巧匠众多,因此有很多优秀的文物国宝流传,但随着侵略者的入侵在他们的硝烟与炮火的侵略下我们国家的很多国宝文物都被洗劫,流落海外,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十二生肖铜首,此外还有很多工艺精美的文物也辗转到了海外,这是中华大地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一道伤疤。

总结近几年来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成功经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促成海外文物的顺利回归不仅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还需要国内各种制度设施的辅助和配合: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与推动,还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要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在现有的国际法律框架内,通过外交谈判等手段达成双边或多边协议,以解决流失文物的回归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政府间的沟通,尽可能就追索流失文物以及共同打击非法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等问题达成共识。注重与国际刑警组织的配合。具体而言,我国可以与国际刑警组织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向其提供有关我国珍贵流失文物的详细资料,充分发挥其在打击国际犯罪和进行司法鉴定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我国海外流失文物的顺利回归。

在海外应当充分发挥当地华人团体,特别是华人律师团的作用。借助他们对当地法律的熟悉程度是诉讼实现其应有的效果,为我们成功维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国际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激发国外的文物持有者尊重历史、尊重中国的意识,促成其自发捐回文物的善举。

文物对于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我们也希望文物能够更快的回归祖国的怀抱。

炎帝是谁

提起炎帝是谁,知道他的人数不胜数。炎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有着很大功绩的人物。据说就是他开创了华夏的传统农业,在那个人类什么都不会的年代,他勇于创新,开创出新的农耕文化。他是继女娲之后的又一位中国古代部落的首领,上古帝王。

炎帝陵

他是历山氏,在以前的时候也叫做烈山氏,由于在他出生的地方又有火德王,因此也有人称他为炎帝或者是赤帝。他从小就特别的机灵,而且善于动手,常常会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手动做出来。在那个古老的年代,炎帝是极少的有才之人,他不仅仅会很多的手工艺,还会医术,所以说到炎帝是谁,很多能都不禁的说道他是一位才华横溢乱搭迟的人,虽然他有着很高的才华,但是中国几千年来,才华横溢的何止千万,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让人们所铭记。而炎帝之所以让人们一提到他就知道他是谁的原因是,他对于世界的贡献,前面我们有提到,炎帝是一个善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的人。

因此常常会作出许多那个年代没有的东西,如古人用的锄头,铲子,犁之类的都是由炎帝所钻研出来的,并且在他做出这些来之后还无私的将做法告诉其他的人,可以说他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炎帝一位名医,他的医术在那个年代怎么样,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从他收集的百草集来看是极为优秀的。可以说炎帝是一个将古代农业和医药业发展起来的人。

炎帝性格

炎帝是继女娲之后的又一个天下个共主,有着很大的权力与威望,同时人们对他有的除了来自于他权势的仰望之枝歼外,还有尊重。要知道作为一个帝王,要让天下的百姓怕你畏惧你很容易,但是要让天下百姓能够发自内心的尊重你是很难得的。其实炎帝之所以如此的得人心这和一炎帝性格是分不开的。

炎帝画像

那么炎帝到底有着那些性格呢?

首先炎帝有着仁慈,心怀天下,体察入微的性格。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天下之主,是很少有机会要外面的世界去体察民情的,他们所知道的事情都是由于下面的大臣所上报上来的。但是炎帝却不是这样,在他还是民间的一个部落首领的时候他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民情,总是亲自到民间去查看民生。看到了一些问题,马上就加以改进。真正的做到体察入微,心怀天下。

其次就是炎帝有着暴虐的性格。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关于炎帝的性格中一个,不过这个暴虐并不是指他对待天下百姓暴虐而是指他战争中的暴虐的性格,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总不至于在打仗的时候,你还要温柔以对吧。

最后就是关于炎帝有着博爱宽容的性格了。很多人都知道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的古哗李代农耕用具都是由炎帝所发明了之后教授给人类的,而且他还发明了医术,使得天下人免收病痛之苦。

可以说炎帝性格无一不是以天下为主,除此之外炎帝还有着很多的性格,如善良,仁慈等,这些性格都值得后世的人们所学习。

丝绸之路,源于不同文明的相互吸引,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因为这条连接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纽带,一日三餐才有了更多滋味。

1外国果蔬,漂洋过海来喂你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丝绸之路,我们今天连苹果都吃不上了。

苹果。即使是今天最常见的水果——苹果,也非中国本土而产。虽然目前有关苹果原产地问题尚存在争议,但在明朝以前,苹果的确另有其名。晋郭义恭《广志》记载:“柰,有白、赤、青三种”,文中的“柰”指的即是苹果。到明朝时期,苹果开始被唤作“苹果”。据明王象晋《群芳谱》记载:“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而“苹”正是“萍”字的繁写形式。

葡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提起葡萄,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新疆吐鲁番。事实上新疆原本是不产葡萄的。我国最早种植葡萄始于汉武帝时期,这些葡萄来自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回的种子。葡萄在中国古代还有“蒲陶”、“蒲萄”、“蒲桃”等好几种别称。《史记·大宛列传》描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中国古代通称的葡萄,在植物学上属于欧洲葡萄,其原生地是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一带。大约在五千年前左右,欧洲葡萄在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南高加索以及中亚细亚等地已开始栽培。随着葡萄一起传入的,还有葡萄酒的酿造之法。盛唐时期葡萄开始大规模种植,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较为普遍,这才有了后来“葡萄美酒夜光杯”如此脍炙人口的诗篇。

石榴。和葡萄一样,石榴也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但石榴一词的出现要比葡萄晚些,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石榴一名丹若,甜者谓之天浆……大食勿斯离进贡之石榴,大者重达五六斤。”此前,古人多称石榴为“安石榴”。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记载:“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其实“安石国”指的是两个地方,安国即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而石国则是塔什干。石榴因其多籽的形态特征,被赋予了诸多象征意义。中国人视石榴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古罗马的石榴树也代表着姻缘。

西瓜。西瓜原产于非洲,古埃及最早开始种植。古籍《陷虏记》和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中均有相关记载。南朝陶弘景《本草集注》:“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取藏,经年食之。”《本草纲目》称:西瓜又名寒瓜,李时珍认为陶弘景所说的寒瓜便是西瓜。此后,西瓜别名“寒瓜”的说法广泛流传。

番茄。番茄自明代传入我国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作为观赏的植物。有关番茄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明赵函的《植品》。传说十七世纪,一位法国作家冒险尝了一个番茄后,人们这才知道番茄是可食用的。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也开始食用番茄。

2和肉很搭的异域调料

一句话,能让肉食爱好者吃得更酣畅淋漓的大概是这些了。

胡椒。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胡椒,原产于印度马拉巴海岸。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称:“胡椒,出摩伽陁国,呼为昧履支。”胡椒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黑胡椒、白胡椒、红胡椒和绿胡椒,可入药、调味、泡酒。《齐民要术》卷七引自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记载的胡椒酒做法:“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干姜一两,胡椒七十枚,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计著中下气。”物以稀为贵,古代中国本土并不适宜种植这种辛作物,因此胡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算得上是“奢侈品”。到了宋朝,海运发达,胡椒通过海上贸易大量传到中国市场。如今,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香料已经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

孜然。孜然在中国古代的另一个名字叫“安息茴香”,而“安息”正是今天的伊朗一带。“孜然”其实也是维吾尔语的音译,孜然最早传入我国新疆地区,新疆地区是最早种植和使用孜然的地区。孜然的气味芳香而浓烈,有去腥解腻之用,因此常用来加工牛羊肉。

大蒜,即胡蒜,原产自西亚和东亚地区。据汉代王逸所著的《正部》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云:“小蒜乃中土旧有,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从此大蒜在中国正式落户,作为主要的调味品,它催生了一个令无数人着迷的口味——“蒜香”。

香菜。胡荽也就是香菜,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本草纲目》记载:“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南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种植胡荽以及制作腌芫荽的方法。除具有药用价值外,香菜因其特殊的香气多用作凉拌菜、煲汤的提味佐料。而对于广大肉食爱好者来说,香菜搭配牛羊肉的经典组合自然是心头好,羊肉温补味鲜,香菜带有辛辣的特殊清香,可去腥解腻。羊肉里放香菜最早也是西域的吃法,西域多牛、羊肉,在没有引进辣椒的明朝以前,香菜是极好的去膻增鲜调料。

洋葱。洋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亚。洋葱在传入中原后起初被称为“胡葱”,17世纪传入日本,改名为“洋葱”。洋葱在新疆地区也叫“皮牙子”,在很多新疆美食中,皮牙子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3充满创造力的西方谷物

许多粮农作物都是经由丝绸之路在不同时期带入我国的,如大麦、高粱、皮燕麦、玉米……谁还能不吃主食啊?

小麦。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约旦和土耳其等国家。中国是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据考证,我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新疆孔雀河流域,距今约四千年。小麦在漫长曲折的传播过程中,逐渐使北方地区先民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而种植技术以及研磨等加工方式的发展,促成了许多面食产品的发明。如今花样繁多的西北面食可以说是从小麦的传入奠定基础的。

燕麦。燕麦原产于西亚。唐代刘梦得有“菟葵燕麦,动摇春风”之句,可见燕麦在我国栽培利用的历史很悠久。西部地区有不少用燕麦或莜麦做的美食,如莜麦面筋、莜面窝窝等。燕麦还可以制作甜醅子,也叫作燕麦酒,是西北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这种经燕麦或青稞发酵的甜品,入口软糯,酸中带甜,有一股淡淡的酒香味,具有解暑功效。

玉米。原叫玉蜀黍的玉米,民间也叫它“六谷”,顾名思义即是“五谷”之外的又一谷。玉米原产美洲,16世纪时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最早出现了“玉米”之名。《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玉米的种植已较为广泛。

由此看来,从解决饥饿的粮食(大麦、高粱、燕麦、玉米等),到富含维生素的各种水果蔬菜(苹果、葡萄、西瓜、番茄等),正是借助曾经的丝绸之路,我们的餐桌才逐渐丰富,如今的生活也得以有滋有味。

参考资料:

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域外农作物[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刘启振,王思明。

我国古书上所说的“条支国”指的是哪里?

关于条支的地望,目前最有影响的假说有两派:一派认为条支位于地中海沿岸(优选地点是塞琉西王国首都安条克或其外港塞琉西亚);另一派认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