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第1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 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滩头年画的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二十余种。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二、江永女书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

三、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四、西安古乐

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等,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乐谱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谱(工尺谱系列)。

五、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参考资料:

中国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滩头年画

-江永女书

-南京云锦

-西安古乐

-南音

截至2016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已达39个,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年通过的:昆曲;

2003年通过的:古琴艺术;

2005年通过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9年通过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2010年通过的:京剧、中医针灸。

2011年通过的:皮影戏。

2013年通过的:珠算。

2016年通过的:二十四节气。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列入的: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2010年列入的:新疆的麦西热甫、福建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以及中国活字印刷术。

2011年列入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2012年列入的: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

扩展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17年12月23日,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作了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披露,目前,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项目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项,居世界第二。

而珠算、二十四节气、中医针灸都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的总数达到39项,居世界第一。而五年来,累计完成可移动文物修复和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项目1000余项,修复文物4万余件。2013年以来海关共查获非法进出境文物12万余件。

参考资料-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龙潭公园庙会时间:腊月三十-正月初七,每天8:00-17:00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路8号龙潭公园门票价格:10元。2022北京莲花池庙会时间:腊月三十——正月初六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路48号门票价格:10元。北京地坛公园2022春节庙会:地址暂未公布:市区安定门外大街地坛公园门票价格:地坛庙会,10元北京介绍地坛庙会每年的活动,如扫货年货、祭地、娱乐节目等。空竹、古色古香的戏法、口技等老北京特有的技艺引人注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有东巴陶器、剪纸、皮影戏、土布编织的艺术制作全过程。每年都会有特色突出的活动,每一届都会有吉祥物。

提起江西 旅游 ,大家不约而同的想起庐山,其实在江西还有个 旅游 看点,那就是瓷器。尤为出名的是景德镇瓷器,作为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瓷器的美名在世界上名声在外,其景德镇来源就是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予的,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 历史 颠峰。

那么,来江西,有没有地方可以观看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呢?蟀大叔觉得大家来江西一个古香古色“艺术品”景点,融汇中西,可直观千年瓷器技艺,绝对是一个值得来的地方,现在介绍给大家。

要说的就是江西皇窑景区,有着5A级景区标准,可展示宋、元、明、清传统制瓷工艺,还有着儒、道、佛陶瓷艺术创作与展示区, 从外面看,皇窑那皇家庭院和明代江南古典园林相结合的古典建筑,亮点是通过一系列精美的陶瓷作品展,或是活态工艺展示,让大家直观千年技艺的魅力!

来到景点后,一大片仿古建筑群展现在眼前,处处凸显着瓷器的各种知识,第一印象感觉像是去了苏杭,像一幅幅皇家气派的风情画,仿佛“山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走”。

继续深入,园区粉墙黛瓦,翘角飞檐,楼台亭榭,蔚为大观,不常见的古老的水车、水碓,以及古代加工瓷土和釉果的场景一一浮现,令人兴趣大增。

等到了最深处,有着宋、元、明、清瓷作,服饰技艺制作,经过观看72道工序,以及1万多平米的皇窑陶瓷博物馆“瓷宫”,才明白瓷器的诞生有多么不容易,还有成品时的惊艳,太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了!

并且,这里还有很多互动区,老的匠人们,通过陶瓷技艺展示,可亲自动手的体验,很是直观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快乐和有纪念意义的事。

参观路线可以为:宋瓷作——元瓷作——明瓷作——柴窑——陶瓷体验中心——清瓷作——唐公祠——淑玉湖——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古陶瓷标本馆。

蟀大叔和朋友游玩后,觉得这里有四个吸引点特别值得来:

第一个,环境, 与印象当中,赤膊烧火炉不同,这里环境有着南方园林之感,其中,山野趣,波光潋滟,游客体验一番游走于山水间的乐趣!

第二个,文化,景点中瓷器文化丰厚,不单单像常规博物馆一样收藏展示瓷器,还通过传统技艺再现展示了瓷器古老的制作过程,从泥到瓷都历经许多道工序,你所看到的一杯一碗都是经过了高温中涅槃而生的新生命,一笔一画是匠人默默辛勤的付出。

第三个,风格,位于景德镇皇窑景区门口,从灯饰到摆件,从大堂到客房,从装饰到日用,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件瓷器都有浓浓的瓷都韵,满满的中国风格,这也是一大亮点。

第四个,参与,在这里,游客可以参与很多瓷器制作,制作好的盘子,可以烧成后邮寄给游客,还能题字,满满的记录感。

很多游客都觉得,瓷器作为中国独有的象征,蕴含着中国独有的气质,时至今日瓷器已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真正体验过后才能明白其“浴火重生”的魅力!

江西皇窑景区游玩须知:

门票50元,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高岭大道668号,乘坐8路 ; 28路 ; 28路夜 ; 36路 ; 38路 ; 908路到皇窑站下即可。

景点是世界唯一的皇家瓷厂也是中国唯一的古御窑遗址,观看完瓷器技艺,在逛逛后花园,舒适的江南水韵令人心满意足!

汉龙文献保护中心经常举办古籍修复培训,可以关注一下。近日,汉龙文献保护中心受邀在河北某高校举办古籍修复培训,首先基于古籍修复知识展开培训,让对古籍修复感兴趣的同学,对古籍修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古籍修复知识培训后,安排了古籍修复实操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了古籍修复的各个步骤。汉龙文献保护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多次承接国内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的古籍档案等纸质文献的修复项目,还定期举办古籍档案修复技术交流培训,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中华读书报讯 据最新消息,全国现存公藏古籍超过3000万册件,其中有超过1000万册件残破严重亟待修复,而全国图书馆专业古籍修复人才极度匮乏,与当前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形成尖锐的矛盾。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介绍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不足100人,按比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古籍的修复任务。与此同时,现存古籍家底不清、古籍保护技术设备与科研水平落后等问题的存在,也为古籍保护、利用等基础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据了解,我国现存超过90%的古籍收藏在图书馆中,与文物管理归口不同,尽管国家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达3亿元以上,而用于古籍保护的专项经费却少得可怜,每年只有几十万元。建国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却从未进行过全国性的古籍普查。国家目前所掌握的古籍数量统计,是累加各馆上报数字而来,而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短缺等问题的存在,许多藏书单位并没有完成对古籍细致清点和编目整理工作,也没有进行定级和破损统计,即便如此,登记在册的公藏古籍也有超过3000万册件,几乎是其他类型文物数量的总和。这其中有超过1%3的古籍需要修复,许多珍贵古籍甚至急需进行抢救性修复。

张志清介绍说,国家图书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前年对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即在过去的40年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酸性PH值降低了一个数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酸化”是指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植物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文献,纸张将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张志清举例称,国图大部分善本古籍都藏在恒温恒湿并带有空气过滤装置的地下二层、三层,保护较好,而存于地上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受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的纸页出现了明显的黄斑。他担心,如果现在不对古籍酸化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再过若干年,不但抢救投入成本成倍增加,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

国家图书馆现藏100万册件珍贵善本特藏,其中轻度破损的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有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也有12万册件,待修复文献超过半数。而馆内的古籍修复人员只有12名——这一数字已足以让其他图书馆羡慕不已——尽管他们的工作经验基本都在10年以上,修复技艺水平较高,但是普遍学历不高,多数是大专水平,而且年龄都超过了40岁,同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张志清说:“国图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几乎所有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职称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另外综合素质较低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国外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员至少要大学毕业,比如在英国大英图书馆工作的古籍修复人员,就都是由伦敦的两所大学专门负责输送的。”在他看来,我国的古籍修复行业目前还基本停留在手工和经验传授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和科学的层面。而国外古籍修复普遍应用电脑和工业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参与或辅助修复,还通过理化和生物实验室进行纤维监测和保护实验,积累科学数据,寻找比较好的保护手段。因此建立国家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提高古籍保护中的知识含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目前古籍修复人才短缺的局面,张志清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实现修复行业的社会化,即通过社会企业承揽馆藏古籍的修复工作,来稍作缓解——图书馆系统以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从事古籍修复民间人才;一方面他也一直在呼吁,希望政府考虑在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系或中文系中培养“古籍整理和保护”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在高、中等专科学校培养高职和中等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有计划地输送到国家图书馆和大型公共图书馆中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设立奖学金,鼓励和吸引学生从事古籍保护工作。

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表示,古籍修复人才短缺和断档的根源,出在培养环节和输送环节,一方面图书馆急需这类人才,引进新人名额却按各地事业单位编制办理(张志清称目前国图引进人员要求必须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一方面高等院校并没有设立相关专业,无法输出专业人才。

目前,文化部拟启动“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分期开展全国古籍修复,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层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并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但至今为止,只有江苏南京莫愁职业中学自2001年起开展了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迄今已有数十名学生毕业,先后进入南京图书馆以及几所地方大学图书馆工作。

“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这项旨在保护民族优秀文献遗产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启动后,我国珍贵古籍的普查摸底、保护修复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建立等工作将逐步展开,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有望得到改善,古籍保护事业有望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 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