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9收藏

溪黄草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溪黄草 21 拼音名 22 溪黄草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溪黄草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溪黄草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栽培 39 性状 310 化学成份 311 溪黄草的药理作用 312 性味 313 归经 314 功能主治 315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 316 注意 317 附方 318 各家论述 3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溪黄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溪黄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溪黄草 1 拼音

xī huáng c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溪黄草

21 拼音名

Xī Huánɡ Cǎo

22 溪黄草的别名

熊胆草、山熊胆、风血草、黄汁草

23 来源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 (Ham ex D Don)Hara,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鲜品随时可采。

24 性味

苦,寒。

25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肠炎,痢疾,跌打肿痛。

26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

05~1两。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溪黄草

31 出处

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32 拼音名

Xī Huánɡ Cǎo

33 英文名

Linearstripe Rabdosia Herb

34 溪黄草的别名

熊胆草、血风草、溪沟草、山羊面、台湾延胡索、土黄连、香茶菜、山熊胆、黄汁草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溪草和线纹香茶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abdosia (Maxim) Hara [Plectrantnus serra Maxim]2Rabdosia olphanthoides (BuchHam Ex D Don) Hara [Hyssopus lophanthoides BuchHamex D Don; plectranthus striatrs Benth; Isodon striatus (Benth) Kudo]

采收和储藏:每年可采收23次,第1次约在栽后3个月收割,第2次在第1次收割后约75d进行,第3次在冬前收割,割后晒即可,每11hm2产干草3750kg左右。

36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木,高152m。根茎呈疙瘩状,向下密生须根。茎四棱,带紫色,密被微柔毛,上部多分枝。叶对生;柄长0535cm;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大内弯的锯齿,两面脉上被微柔毛和淡**腺上噗。聚伞花序组成疏松的国花序,长1020cm,密被灰色柔毛;苞片及小苞片卵形至条形;花萼钟状,外被柔毛及腺点,萼齿5,长三角形,近等大,与萼筒近等长,果时萼增大,呈宽钟形;花冠紫色,长56mm,外被短柔毛,冠筒基部上方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4,内藏;花柱先端2浅裂。小坚果阔倒卵形,先端具腺点及髯毛。花、果期810月。

本种与溪黄草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块根小,球形。叶片卵形或阔卵形至长圆状卵殂,两面被具节微硬毛,下面满布黄红色腺点,叶折揉碎后有**汁液,故称“溪黄草”。花萼外面被珠状具节长毛和褐色腺点;花冠白色或粉红色,具紫色斑点;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之外。花、果期812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成丛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及草灌丛中。

喜生于山坡、沟边、河旁或林下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陜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西藏等地。

38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宜选择阳光充足、保水、保肥大力强的壤土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扦插繁殖。南方多用扦插繁殖,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均可扦插,选取顶部无病的健阗枝条,剪成长约10cm,带有23个茎节的截段,扦插于具40%50%的荫蔽度的苗床上,行株距5cm×3cm。

田间管理 插后注意浇水,保持苗床湿润,57d后可生根发叶,1520d便可移栽。行株距20cm×20cm为宜。

39 性状

性状鉴别 (1)溪黄草 茎枝方柱形,密被倒向微柔毛。叶对生,常破碎,完整叶多叟缩,展开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cm,两而沿脉被微柔毛,叶柄长115cm。聚伞花序具梗,由5至多数花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狭卵形至条形,密被柔毛;花萼钟状长约15mm,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并夹有腺点;萼齿三角形,近等大,与萼筒等长;花冠紫色,长约55mm,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及花柱不伸出于花冠。

(2)线纹香茶菜 茎枝方柱形,具槽,被短柔毛。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展开后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88cm,上面被具节微硬毛,下面被具节微硬毛并布满褐色腺点;圆锥花序由聚伞花序组成,苞片卵形,被短柔毛;花萼长约2mm,外具串珠状具节长柔毛,布满红褐色点;花冠白色,具紫色斑点;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1)溪黄草非腺毛少,圆锥形,较短,13(4)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多膨大,顶端尖,疣突密且明显,下表面同叶脉处有明显波状纹线,毛茸密,近平匍状或斜向着生,有时顶端细胞主糨成弧形;腺鳞略呈平碟形,有四条棱突。

(2)线纹香茶菜 非腺毛多,宽圆锥形略扁瘪,15(9)个细胞组成,顶端略呈三角形,向前下方略弯,表面有密点状突起,近基部细胞宽可至110150μ,表面有纵向或放射状突起的波状纹理。

310 化学成份

溪黄草 叶和茎中含二萜类化全物:溪黄草素(rabdoserrin)A[1]、B[2]、D[3],以及尾叶香茶菜素(excisanin)A,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lurs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β谷甾醇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2,3]。

311 药理作用

溪黄草有效成分溪黄草素A,尾叶香茶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

312 性味

味苦;性寒

313 归经

归肝;胆;大肠经

31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散瘀消肿。主湿热黄疽;胆囊炎;泄泻;疮肿;跌打伤痛

315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搽。

316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317 附方

①治急性黄瘦型肝炎: 溪黄草配防ZA浆草、铁线草,水煎服。②治急性胆囊炎而有黄疸者: 溪黄草配田基黄、茵陈蒿、鸡骨草、车前草,水煎服。③治湿热下痢: 一、溪黄草鲜叶,捣汁冲服;二、溪黄草配天香炉、野牡丹,水煎服。(①方以下出《中医方药学》)④治痢疾,肠炎: 鲜四方蒿叶。 洗净,捣汁内服。每天一次,每次五毫升,儿童二至三毫升。 (《全展选编·传染病》)⑤治癃闭: 鲜香茶菜二两,鲜石韦、鲜车前草各一两。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318 各家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退黄。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

2《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肝利胆,退黄祛湿,凉血散痰。治急性肝炎,跌打瘀肿。

319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溪黄草的方剂 复方胆通片

ts概述:复方胆通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胆通、溪黄草、茵陈、穿心莲、大黄。具有清热利胆,解痉止痛的

胆石通胶囊

。主要成分为蒲公英、水线草、绵茵陈、广金钱草、溪黄草、枳壳、柴胡、大黄、黄芩、鹅胆干膏粉。具有清热

湿热型胆石汤

,茵陈1两,延胡索3钱,山栀子3钱,柴胡3钱,溪黄草(或虎杖)1两,石菖蒲3钱。功效:疏肝利胆,清

三黄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三补丸,本方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三黄丸即三补丸,三补丸出自《太平圣惠

更多用到中药溪黄草的方剂

用到中药溪黄草的中成药 消炎利胆片

yanLidanPian处方:穿心莲868g、溪黄草868g、苦木868g制法:以上三味,穿心蓬、

复方胆通胶囊

:WS3B097491处方:胆通100g溪黄草900g茵陈600g穿心莲300g大黄30g制

复方胆通片

ts概述:复方胆通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胆通、溪黄草、茵陈、穿心莲、大黄。具有清热利胆,解痉止痛的

胆石通胶囊

。主要成分为蒲公英、水线草、绵茵陈、广金钱草、溪黄草、枳壳、柴胡、大黄、黄芩、鹅胆干膏粉。具有清热

三黄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三补丸,本方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三黄丸即三补丸,三补丸出自《太平圣惠

更多用到中药溪黄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溪黄草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荩草

生太山山谷。恭曰∶青衣县名,在益州西。今处处平泽溪涧侧皆有。叶似竹而细薄,茎亦圆小。荆襄人煮以染黄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三脾胃门]药方

名草果平胃散。或为细末,每服二钱,盐汤调下。(丹溪)保和丸消滞宽胸进食。虚者煎补脾药送下。山楂(二

《本草简要方》:[卷之八兽部]羚羊

生姜水煎服。治子痫。又方。羚羊角(镑)一两。黄芩黄草决明车前子升麻防风大黄芒硝各五钱。研末。每服二三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蜀椒

尸劳疰∶最杀劳虫。用真川椒红色者,去子及合口,以黄草纸二重隔之,炒出汗,取放地上,以砂盆盖定,以火灰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二节·伤寒兼湿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大丁草 31 大丁草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大丁草的药理作用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丁草 41 拼音名 42 大丁草的别名 43 来源 44 原形态 45 性味 46 功能主治 47 大丁草的用法用量 48 摘录 5 《中华本草》·大丁草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大丁草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性状 59 化学成份 510 大丁草的药理作用 511 鉴别 512 性味 513 功能主治 514 大丁草的用法用量 515 各家论述 516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大丁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大丁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大丁草 1 拼音

dà dīng cǎo

2 英文参考

[Botany]

gerbera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mon leibnitzia herb(中药)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大丁草

大丁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1]。

31 大丁草的别名

鸡毛蒿、豹子药[1]

32 来源及产地

菊科植物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L) Nakai的全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1]。

33 性味

苦,寒[1]。

34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止咳,止血[1]。

1治肺热咳嗽,风湿关节痛,肠炎,痢疾,尿路感染。煎服:6~15g[1]。

2治乳腺炎,痈疖肿毒,膝疮,烧烫伤,外伤出血。捣烂或研末敷[1]。

35 化学成分

全草含大丁苷即是5甲基香豆素4葡萄糖苷、大丁纤维二糖苷、大丁龙胆二糖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野樱皮苷等[1]。

36 药理作用

大丁草及大丁苷可抗菌,增强单核细胞吞噬功能[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丁草 41 拼音名

Dà Dīnɡ Cǎo

42 大丁草的别名

小火草、臁草

43 来源

为菊科大丁草属植物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 (L) Nakai [Gerbera anandria (L)SchBip],以全草入药。开花前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44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下生多数细长须根,具辛辣味,有春秋二型:春型植株较矮小,基生叶丛生,莲座状,有长柄。春夏间抽花葶,初有白色蛛丝毛密生,后渐脱落。头状花序单生,边花舌状,淡紫色,中央花管状,**。秋型植株高大,秋季开花,仅有管状花。瘦果纺锤形,两端收缩。

45 性味

苦,寒。

46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咳,止血。用于肺热咳嗽,肠炎,痢疾,尿路感染,风湿关节痛;外用治乳腺炎,痈疖肿毒,臁疮;烧烫伤,外伤出血。

47 大丁草的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捣烂敷患处。

4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大丁草 51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52 拼音名

Dà Dīnɡ Cǎo

53 英文名

Herb of Common Leibnitzia

54 大丁草的别名

烧金草、豹子药、苦马菜、米汤菜、鸡毛蒿、白小米菜、踏地香、龙根草、翻白叶、小火草、臁草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ibnitzia anandria (L) Nakai [Tussilago anandria L; Gerbera anandria (L) SchBip]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56 原形态

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二型:春型株矮小,高820cm。叶广卵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26cm,宽155cm,先端钝,基部心形或有时羽裂;头状花序紫红色;舌状花长1012mm;管状花长约7mm。秋型植株高大,高3060cm;叶片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56cm,宽355cm,通常提琴状羽裂,先端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同圆齿,基部常狭窄下延成柄;头状花序紫红色,全为管状花。瘦果长456mm,有纵条;冠毛长45mm,污白色或黄棕色。春花期45月,秋花期811月。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林边、草地、沟边等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北等地。

58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卷缩成团,枯绿色。根茎短,下生多数细须根,植株有大小之分,基生叶丛生,莲座状;叶片椭圆状宽卵形,长255cm,先端钝圆,基部心形,边缘浅齿状。花葶长819cm,有的具白色蛛丝毛,有条形苞叶。头状花序单生,直径2cm,小植株花序边缘为舌状花,淡紫红色,中央花管状,**,植株仅有管状花。瘦果纺锤形,两端收缩。气微,味辛辣、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在:表皮细胞1列,常显淡棕色或棕色,可见多数根毛或其残基,赤为淡棕色或棕色。皮层薄壁组织宽厚,有时可见裂隙(根的较粗部分);内皮层细胞1列,凯氏点明显。中柱鞘细胞1列。外韧型维管束,韧皮束常为45;初生木质部常为45原型,次生木质部少量(根的较粗部分)。中心为较小的髓。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角质层较厚;气孔多见于下表皮;可见多细胞非腺毛或基残基(下表皮龙多),非腺毛顶细胞甚狭长,盘绕扭曲。叶肉叶未见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唯上表皮下的细胞排列更紧凑、规整;两侧叶肉组织常相连于主脉处上表皮下。主脉处下表皮下可见约1列细胞组成的厚角组织(或不明显)。主脉维管束圆形,木质部上方及韧皮部下方可见厚角组织。

59 化学成份

本品地上部分含苯并吡喃类化合物(benzofurans)[1],及野樱甙(prunasin),5甲基香豆粗4OβD吡喃葡萄糖甙(5methylcoumarin4OβDglucopyranoside)[2],大丁甙(gerberinside)[3],大丁甙元(4hydroxy5methylcoumarin),大丁双香豆粗[3,3methenebi(4hydroxy5methylcoumarin)],琥珀酸(succinic acid),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luteolin7βDglucoside),大丁纤维二糖甙(5methylcoumarin4cellobioside),大丁龙胆二糖甙(5methlcoumarin4gentiobioside),蒲公英赛醇(tarax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4],3,8二羟基4甲氧基香豆精(3,8dihydroxy4methylxycoumarin),3,8二羟基4甲氧基2氧代2H1苯并吡喃5羟酸(3,8dihydroxy4methoxy2oxo2H1benzopyran5carboxylic acid),5,8二羟基7(4羟基5甲基香豆粗3基)香豆精[5,8dihydroxy7(4hydroxy5methylcoumarin3yl)coumarin][5]。

510 大丁草的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杯碟法),大丁草水煎剂(10%50%),大丁甙和甙元(5×1042×103),大醒草成分Ⅰ、Ⅱ、Ⅲ、Ⅵ、Ⅸ区以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的结晶5甲基香豆精4OβD葡萄糖甙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13]。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剂或醇浸剂5g/kg及大丁甙40240mg/kg对绿脓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疗效;大丁甙抗绿脓杆菌ED50为462mg/kg[1]。

2对网状内舌皮系统吞噬作用 大丁甙2056mg/kg腹腔注射能增加家兔及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1]。

3毒性 大丁甙给小鼠腹腔注射200500mg/kg,3d内无死亡,给家兔静注20mg/kg,每日2次,7d后血液、肝肾功能未风异常[1]。

511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浸泡过夜,过滤,滤液于白瓷皿中挥干,滴加5%香荚西酣浓酸溶液,放置呈紫红色。

(2)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5ml,温浸10min,滤过,滤液1ml,加3%碳酸溶液1ml,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冰浴冷却,加新配制的重氮试剂2滴,显红色。

512 性味

味苦;性寒

513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嗽;湿热泻痢;热淋;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臁疮;早蛇咬伤;烧烫伤;外伤出血

514 大丁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515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麻木。2《贵州草药》:驱风除湿,止咳喘,解毒。

516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中医大辞典》·石龙子 21 石龙子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使用注意 26 化学成分 3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龙子 31 拼音名 32 石龙子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37 备注 38 摘录 4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中华本草》·石龙子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石龙子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栽培 49 石龙子的药理作用 410 炮制 411 性味 412 功能主治 413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414 注意 415 各家论述 416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石龙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龙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龙子 1 拼音

shí lóng zǐ

2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中医大辞典》·石龙子

石龙子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

21 石龙子的别名

蜥蜴、四脚蛇、马蛇子[1]。

22 来源及产地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的全体[1]。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1]。

23 性味归经

咸,寒,有毒[1]。入肾经[1]。

24 功能主治

解痉,破结,行水[1]。

1治癫痫,瘰疬,石淋,乳腺癌[1]。内服:煅存性研末,1~15g[1]。

2治臁疮久不愈[1]。熬膏或浸桐油外搽[1]。

25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1]。

26 化学成分

本品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脂肪中主含油酸[1]。

3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龙子 31 拼音名

Shí Lónɡ Zǐ

32 石龙子的别名

四脚蛇、草龙

33 来源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Sphenomorphus indicus (Gray)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春夏秋皆可捕,晒干或烘干。

34 性味

咸,寒。

35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镇痉祛风。用于淋巴结结核,乳癌,肺痈,癫痫,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36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05~1钱。作散剂或熬膏。

37 备注

(1)同属动物花楔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 (Blyth)。亦同供药用。

3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中华本草》·石龙子 41 出处

出自1《本经》。

2陶弘景:石龙子,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yan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尝闻中人。

2《纲目》: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实一物也。且生山石间,正与石龙、山龙之名相合

42 拼音名

Shí Lónɡ Zǐ

43 英文名

Chinese Skink

44 石龙子的别名

蜥易、易蜴、蜥蜴、山龙子、守宫、石蜴、猪蛇婆、四脚蛇、五寸棍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umeces chinensis(Gray)2Eumeceselegans Boulenger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捕捉,处死,除内脏,置通风处干燥。

46 原形态

1石龙子,头体头103125mm,尾长144189mm。眶上鳞第2枚显著大于第1枚;额顶鳞发达,彼此相切,有上鼻鳞;无后鼻鳞;第2列下颞鳞楔形,后颏鳞前、后2枚。耳孔前缘有23个瓣突,鼓膜深陷。体较粗壮,环体中段鳞2224行;肛前具1对大鳞;尾下正中行鳞扩大。前、后肢贴体相向时不相遇,指、趾侧扁掌足冰粒鳞大、小不一。背面灰橄榄色;头部棕色;颈侧及体侧红棕色,雄性更为显著,体侧有分散的黑斑点;腹面白色。幼体背面黑灰色,有3条浅**纵纹向后直达尾部,随个体成长而消失或隐约可见。雄性颞部显著隆肿。

2蓝尾石龙子,头体长7090mm,尾长130160mm,吻端顿圆;上鼻鳞1对,左右相切,无后鼻鳞,前额鳞1对,不相切;额鼻鳞与额鳞相接,左右顶鳞为间顶鳞所隔开,颊鳞2,眶上鳞4,耳孔前缘有23枚锥状鳞,上唇鳞7,后颏鳞1枚,体鳞平滑,环体中段鳞2628;肛前鳞2,股后缘有1簇大鳞,雄性肛侧各有1棱鳞。背面深黑色,有5条**纵纹,正中条在顶鳞分叉向前达吻部,其余分别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向后沿体侧达尾部,在尾后端浅纵纹消失。尾部为蓝色,腹面色浅。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海拔2001000m的山区、平原耕作区、开阔地、住宅、路旁杂草乱石堆中捕食昆虫。

2生活于海拔6001500m左右山间路旁杂草间。捕食昆虫。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48 栽培

本品野生。

49 药理作用

本品有抗癌作用,其醇提取物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呼吸;体内试验,可延长移植肿瘤动物的寿命。

410 炮制

捕得后处死,割除内脏,洗净,置通风处干燥,或晒干。

411 性味

味咸;性寒;小毒

412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主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

413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414 注意

孕妇禁服。

415 各家论述

1《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2《纲目》:消水饮阴,滑窍破血。

3《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4《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416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葵 21 拼音名 22 黄葵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黄葵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黄葵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黄葵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化学成份 39 黄葵的药理作用 310 性味 311 归经 312 功能主治 313 黄葵的用法用量 314 各家论述 3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黄葵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黄葵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黄葵 1 拼音

huáng kuí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葵

21 拼音名

Huánɡ Kuí

22 黄葵的别名

麝香秋葵、山油麻、假棉桃、假三棯、水芙蓉、假芙蓉

23 来源

锦葵科秋葵属植物黄葵Abelmoschus moschatus (L) Medic,以根、叶、花入药。秋季采根,鲜用或晒干;夏秋采叶,多鲜用;夏季采花,浸于香油中。

24 性味

微甘,凉。

25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拔毒排脓。

根:用于高热不退,肺热咳嗽,产后乳汁不通,大便秘结,阿米巴痢疾,尿路结石。

叶:外用治痈疮肿毒,瘭疽,骨折。

花:外用治烧烫伤。

26 黄葵的用法用量

3~5钱。叶外用适量敷患处。花浸油外搽。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黄葵

31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草药》

32 拼音名

Huánɡ Kuí

33 英文名

Muskmallow

34 黄葵的别名

罗裙博、起风瘀、假三菍、野芙蓉、假棉花、水芙蓉、假芙蓉、药虎、磟碡草、三脚鳖、三脚破。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黄葵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belmoschus moschatus Medic[Hibiscus abelmosch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36 原形态

黄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2m。被租毛。叶互生;叶柄长715cm,疏被硬毛;托叶线形,长78mm;叶通常掌状57深裂,直径615cm,裂片披针形至三角形,边缘具不规则锯齿,偶有浅裂似槭叶状,基部心形,两面均疏被硬毛。花单生于叶腋间,花梗长23cm,被倒硬毛,小苞片810线形,长1013mm;花萼佛焰苞状,长23cm,5裂,常早落;花**,内面基部暗紫色,直径712cm;雄蕊柱长约25cm,平滑无毛,花柱分枝5,柱头盘状。蒴果长圆形,长56cm,先端尖,被**长硬毛。种子肾形,具腺状脉纹,具?香味。花期610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生于平原、山谷、溪涧旁或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有栽培。

38 化学成份

黄葵叶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花含β谷甾醇,杨梅树皮素(myricetin),杨梅树皮素葡萄糖甙(myricetinglucoside)。干果壳含β谷甾醇。种子含a脑磷脂(acephalin),磷脂酸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酸丝氨酸缩醛磷脂(phosphatidylserine pla alogen)和胆堿缩醛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 pla alogen)。

黄葵还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胆甾醇(cholesterol)及麦角甾醇(ergosterol)。

39 药理作用

种子可用于头痛。它还有一种吸附能力(相当于炭末的43%),能使蛇毒灭活。叶在体外有某些抗菌作用,植物的地上部分及果实有杀昆虫作用。麝香梨内酯虽有内酯结构,但无强心作用。

310 性味

微甘;性寒

311 归经

心;肺经

312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下乳通便。主高热不退;肺热咳嗽;痢疾;大便秘结;产后乳汁不通;骨折;痈疮脓肿;无名肿毒及水炎烫伤

313 黄葵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314 各家论述

《广西中草药》:解毒消肿,排脓止痛。治痈疮肿痛,无名肿毒,蛇头疮。

3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黄葵的方剂 水银膏子

入,端午取出,银在上如雪),青黛3分,牙消3分,黄葵花1分,胡黄连6分。主治:子生七日以后,半月以前

肝胆两抒汤

钱,甘菊2钱,半夏1钱5分,白芍5钱,丹皮3钱,黄葵花1钱5分,白蒺藜2钱。功能主治:眉疽。用法用量

黄葵子散

拼音:huángkuízǐsǎn处方:黄葵子(炒)70粒。制法:烂研。功能主治:妇人产难。用法用量:

葵子如圣散

拼音:kuízǐrúshèngsǎn处方:黄葵子(炒)70粒。制法:烂研。功能主治:催生。主妇人产难

二十五味儿茶丸

拉雅紫茉莉25g蒺藜30g乳香50g决明子50g黄葵子35g宽筋藤100g荜茇30g铁粉(制)15g

更多用到中药黄葵的方剂

用到中药黄葵的中成药 黄葵胶囊

炎之湿热证,症见:浮肿,腰痛,蛋白尿、血尿、舌苔黄腻等。个别患者用药后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经对症处

二十五味儿茶丸

拉雅紫茉莉25g蒺藜30g乳香50g决明子50g黄葵子35g宽筋藤100g荜茇30g铁粉(制)15g

二十五味鹿角丸

0g木棉花40g木香40g乳香25g决明子25g黄葵子25g香旱芹25g诃子50g毛诃子80g余甘子

二十九味能消散

石灰(制)25g鹫粪(炒)40g木香马兜铃25g黄葵子25g紫硇砂25g乳香25g渣驯膏25g制法:

二十五味驴血丸

0g豆蔻30g决明子50g乳香50g木棉花30g黄葵子50g翼首草70g龙胆草80g莲座虎耳草70g

更多用到中药黄葵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黄葵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黄蜀葵

紫檀色,摘下剔散,日干之。不尔,即烂也。时珍曰∶黄葵二月下种,或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长。叶大如蓖麻叶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八·脾脏部(下)疳]脑疳

以下,多睡卧合面在地者,便是脑中疳气,宜服此方。黄葵花菊花釜下墨消石柏叶(各等分)上为散,吹入鼻中,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八·脾脏部(下)疳]脑疳

以下,多睡卧合面在地者,便是脑中疳气,宜服此方。黄葵花菊花釜下墨消石柏叶(各等分)上为散,吹入鼻中,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五]脑疳第五

以下多睡卧,合面在地者,便是脑中疳气,宜服此方。黄葵菊花最相当,二物偏宜孩子良。更入釜悬釜下墨,消石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山大黄 31 山大黄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山大黄的药理作用 4 《中华本草》·山大黄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山大黄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性状 48 化学成份 49 山大黄的药理作用 410 性味 411 归经 412 功能主治 413 山大黄的用法用量 414 注意 415 各家论述 416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山大黄的方剂 2 古籍中的山大黄 1 拼音

shān dà huáng

2 英文参考

franzenbach rhubarb root and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山大黄

山大黄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酸模之别名[1]。

31 山大黄的别名

山大黄、当药、山羊蹄[2]

32 来源及产地

蓼科植物酸模Rumex acetosa L.的根或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2]。

33 性味

酸、苦,寒[2]。

34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通便,利尿,杀虫[2]。

1治吐血,便血,内痔出血,热痢,便秘,淋病,小便不通,目赤。煎服:9~15g[2]。

2治疥疮,疔疮,神经性皮炎,湿疹,汗斑,捣汁涂;癣疮,醋磨涂[2]。

35 化学成分

根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酚苷、金丝桃苷、鞣质等。果实含槲皮素、金丝桃苷。全草还含酸模素(Nepodin)、牡荆素、桃苷、酸性草酸钾、酒石酸、维生素C等[2]。

36 药理作用

水提取物在体外对某些常见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2]。

4 《中华本草》·山大黄 41 出处

出自《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42 拼音名

Shān Dài Huánɡ

43 山大黄的别名

唐大黄、台黄、土大黄、峪黄、籽黄、北大黄、大黄、格西古讷、野大黄、酸酸草、黄古卵子、苦大黄、华北大黄、祁黄、庄黄

44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franzenbachii Munt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切片,晒干。

4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m以上。根茎肥厚,表面黄褐色。茎粗壮,直立,无毛,常不分枝,中空。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卵形至卵状圆形,长1016cm,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波状,下面稍有毛;茎生叶具短柄或无柄,托叶鞘长卵形,暗褐色,抱茎。圆锥花序项生,花小,多数,白绿色;苞小,肉质,内有35朵小花;花梗中部以下有一关节;花被片6,卵形,2轮,外轮3片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状卵形,花柱3。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4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石隙、草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湖北等地。

47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及根茎呈不规则类圆柱形,上端较粗,下端稍细,长510cm,直径1.55cm。栓皮多已刮去,表面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新断面黄至棕红色,在紫外光下,显蓝紫色荧光。气微,味苦、涩。

显微鉴别 根及根茎横切面与大黄不同点:射线细胞1列,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簇晶直径1785μm,淀粉粒直径317μm。

理化鉴别 本品新断面在紫外灯下,显蓝紫色荧光。

48 化学成份

波叶大黄根及根茎含总蒽配1.11%,其中以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为甙元的结合型蒽配1.05%,游离型为006%,还含食用大黄甙(rhapontin)及大量鞣质[1]。

49 山大黄的药理作用

1.抗氧化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有较强的抗超氧负离子自由基的作用,作用强度超过三种正品大黄及其他非正品大黄。其所含食用大黄甙(即上大黄甙)也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1]。

2.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对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30mg/ml[2]。

3.其他作用 本品无致泻作用[3],本品所含蒽醌类成分

410 性味

苦;性寒

411 归经

胃;大肠经

412 功能主治

泻热解毒;凉血行瘀。主湿热黄疸;痢疾;经闭腹痛;吐血;衄血;跌打瘀痛;痈肿疔毒;口舌糜烂;烧烫伤

413 山大黄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414 注意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体虚及胎前、产后忌用。

415 各家论述

1《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治黄疸,便秘,经闭,痈肿疔毒,烧烫伤。2《内蒙古中草药》:泻实热,通大便,破积滞,行瘀血。(生用峻下,炒用缓下,炒炭止血)。治大使热结,痄腮,内外诸痈,跌打损伤,汤火伤,瘀血肿痛,吐血,衄血。

416 摘录

中药的品种很多,所以有很多的分类,比方说针对上火的,就有清热解毒中药,而每一大类里面又可以分为几种小类别,所以说中药材是非常的复杂的,那么,清热解毒效果好的中药有哪些?吃什么清热解毒?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文章的解答。

1、清热解毒的中药

此类药物功能清泄里热,解除热毒,凉血泻热,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里热证候。

1、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2、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4、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40克。

5、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内含挥发油,连翘酚,黄酮甙,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表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所含连翘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连翘还有抗炎、镇吐、利尿和强心的作用;所含黄酮甙能增强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因而对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及过敏性紫癜等。

用量:一般6--9克。

6、牡丹皮

牡丹皮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牡丹的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挥发油和植物甾醇等。药理试验证明:牡丹皮有降低血压作用;有镇痛、镇静、抗炎和解热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辛,功能清热,凉血、和血、清瘀,适用于热人血分,发斑、惊痛、吐血、痈疡,跌打损伤等症。

用量:5---9克,但脾胃虚寒泻泄者忌用。

7、知母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含多种皂甙及皂甙之,此外还含有两种黄酮类成分、芒果甙等。试验证明:知母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潮热均有明显疗效。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适用于肺热咳喘或阴虚咳嗽,烦热消渴,骨蒸劳热,小便不利,大便燥结等症。

用量:一般6---9克,但肾阳虚,两尺脉微弱及大便溏泄者忌用。

8、板蓝根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大青叶属植物菘兰和草大青的根,含板蓝根靛甙,大青素B,B--谷甾醇等;板蓝根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有条钩端螺旋体作用。临床上用板蓝根煎剂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显著疗效;对急慢性肝炎均有一定疗效,能缓解或消退症状,促进肝功能改善;用板蓝根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玫瑰糠疹,扁平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流感脑炎、乙型脑炎、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火眼、疱疹等。

用量:——般5—9克;但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9、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含绿原酸,肌醇,黄酮类成分等;药理试验证明:金银花有抗炎和解热作用,对流感病毒和多种致病菌、皮肤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反映了金银花的清热解毒功效。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疮、痈、疖肿等热毒壅盛之症。

用量:一般为6-12克;但虚寒泄泻及疮流清脓无热毒者不宜用。

10、夏枯草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卉或全草,内含三萜皂甙及其甙元齐墩果酸,挥发油及维生素,氯化钾等;药理研究证明:夏枯草的全草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其煎剂对某些常见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菌亦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适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疠,瘿瘤等。

用量:一般为9克左右。

11、栀子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含多种苦味素甙,还含甘露醇,熊果酸等,栀子有利胆作用,或使胆汁分泌增加;同时栀子有降温,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还有抗微生物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虚烦不眠、黄疸、目赤、衄血、热毒疮疡等症。

用量:3—9克。

12、蒲公英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和果酸等;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又有保肝、利胆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肩挑腺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

用量:9——15克,捣烂外敷,可用于乳痈、疹疮、痈肿等。

2、清热解毒的饮食

1、银花绿豆粥

原料:金银花20克,绿豆5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金银花加水煎煮,滤掉渣之后留其汁,加入绿豆和粳米一起煮成粥,最后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带。适用于温热型带下者。

2、腐竹白果粥

原料:白果12克,腐竹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白果去壳皮,同腐竹、粳米同煮为较粘稠的粥。

功效:健脾胃、清肺热、固肾气。适用于脾虚带下者。

3、茯苓车前粥

原料:茯苓粉、车前子各3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车前子用纱布包好,水煎半小时,去渣取汁备用。再将粳米加入一起煮成粥,粥成时加茯苓粉、白糖适量稍煮即可。

功效:利水渗湿、清热解毒。适用于赤白带下者。

4、桂花龟苓膏

原料:龟苓膏粉20克,干桂花、冰糖适量。

做法:将干桂花先用开水冲泡500毫升水左右,再将龟苓膏粉冲入约100毫升温水中,调均匀之后加入桂花茶水,搅拌均匀最好放入冰糖。送上小火顺时针慢慢搅拌,直至冰糖完全融化。想要省事的朋友可以用电饭煲之间用煮饭键控制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清热去火。

溪黄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溪黄草 21 拼音名 22 溪黄草的别名 23 来源 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