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的意思
1、国之重器是指国玺,传国玉玺、传国宝,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2、出处。出自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3、造句。国之重器,责重山岳,能者当之,高技术导弹武器装备更需要高素质的指挥操作人才。
1939年初春,河南省安阳军事联络村的两兄弟拿着洛阳的铁锹在田野里“淘宝”。一天晚上,他们突然发现地下似乎有什么坚硬的东西,于是兄弟俩决定把地挖出来看看孩子是什么。由于月亮暗,风大,地球冷,他们直到黎明才把它完全挖出来。国家博物馆的珍品司母无顶,现在被称为继母无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材料。它也是河南安阳殷墟的独特象征。
它是在安阳殷墟发现的。这个神秘的三脚架重875公斤,上面布满了想象中的野兽图案。三脚架的腹部还刻有“四目物”字样。虽然3000多年过去了,司马武定仍然充满着王家精神。它最初是商朝国王使用的祭祀船。它是商代青铜文化的代表。现在在中国博物馆收藏。整个三脚架呈长方形,嘴长6厘米,嘴宽792厘米,壁厚6英寸,耳朵高13厘米。
当时是日本侵华时期。为了不让保定落入日本人之手,当地居民和日本人为智慧和勇气而战。他们甚至买了一件假青铜材料,埋在自家后院,欺骗了伪军和日本人,最终挽救了这一宝贵的国宝。三脚架的身体和脚的形状符合动物标准,两只老虎被扔到两只耳朵上。大三脚架由各种陶瓷模具制成,耳朵和脚架主体分别成型,然后熔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200或300人的密切合作,我们就不可能成功。上世纪80年代,老吴住在武官村一个简陋的院子里。在那些日子里,这个小院向街道前后开放。他是由吴的父亲抚养长大的,他是一名传统的中国医生。吴佩文虽然年纪大了,但头脑还是很敏捷。
在鼎身上抛上精美的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严感和尊严感。脚的愈合模式显示身体已愈合,线条清晰。三个“继母e”字被铸入腹部内壁。喷泉喷涌而出。原来,五官村的人生活很艰难。魔鬼来了,他们活了一年。人们太饿了,不得不在田野里挖“宝藏”,以低价卖给经常在这个地区游荡的古董,然后出去赚大钱。
1、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相比,哪个故宫的藏品更具价值?2、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稀世珍品!这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3、珍贵国宝放异彩——台湾行之台北故宫博物院4、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物5、台北故宫博物院中,都有哪些珍贵藏品?关于这些藏品你了解多少?6、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逆天文物有多珍贵?都有些什么?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相比,哪个故宫的藏品更具价值?
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相比,两个故宫的藏品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华夏文明史学的依据,极具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所以两个故宫的藏品都是无价之宝,都是属于国家的,属于人民的,任何人都不能将其变卖转移至国外,做此等兽行者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遗臭万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叫作中山博物院,地址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博物院总占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建馆于1965年,总计藏品698854件文物。
其实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为何会出现台北故宫博物院,话说当年XX眼看大势已去,所以就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量珍贵文物运到了台湾,所以之后才有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件事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基本上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所有珍藏文物都给洗劫一空了,唯一剩下的就是搬不走的北京故宫建筑物了,以及还有些被藏起来没找到的部分文物,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馆现在的大量藏品一方面来源于挖掘出土,一方面来源于溥仪的个人私藏,还有一部分就是来自民间捐赠,所以在这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规模就超过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地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紫禁城,皇宫,其现存文物总数达到1807558件,这还不算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筑,要知道这些珍贵的建筑本身就是无价之宝,那可都是文物呢!
从文物总数来讲,北京故宫博物院总计文物是一百八十多万件,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总计是六十九万余件,就两者在数量上比较,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规模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些可都是咱们中华民族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宝贝,从这一点来讲,又怎么能比较出个孰轻孰重呢?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简介
一、北京故宫博物院
馆藏数量
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馆藏数量为1807558件。
2代表文物
1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列女图》。
2隋朝展子虔《游春图》。
3唐朝韩_《五牛图》。
4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5五代卫贤《高士图》。
6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
7《韩熙载夜宴图》。
8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9越窑青釉八棱瓶,花瓷腰鼓、凤首龙柄壶、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汝窑天青釉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宋官窑青釉弦纹瓶、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哥窑鱼耳炉、宋龙泉窑青釉凤耳瓶、登封窑珍珠地刻虎纹橄榄式瓶、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蓝釉描金_,另外还有明代的珍贵瓷器,以及金银铜器皿文物,和珍贵的玉器等,因为数量庞大限于篇幅故而不一一罗列。
3游览须知
故宫博物院全年开放,但是法定节假日和周一,为闭馆时间。
开放进馆时间8:30
止票时间(含钟表馆、珍宝馆16:00
停止入馆时间16:10
清场时间17:00
在里边游玩尤其要注意,不要在墙上到处乱涂乱画,因为有摄像头监控,只要你敢乱画,那肯定是跑不脱的,要知道里边的这些建筑物以及一花一草,都是文物,不是你可以随便去动的,这些文物你破坏了,可是要被警察叔叔请去喝茶的哟!
二、台北故宫博物院
馆藏数量
总计藏品698854件文物。
代表文物
代表文物主要有:翠玉白菜、毛公鼎、散氏盘、快雪时晴帖、《早春图》、《华子冈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稀世珍品。
游览须知
展览厅一(正馆周二至周日:09:00~17:00
至善园周二至周日:08:00~17:00
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相比,北京故宫在藏品规模上要大于台北故宫,而且北京故宫的所有建筑物都是珍贵的文物,但是不论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边所珍藏的文物,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属于国家和人民,任何人不得将其转移至国外,做此兽行者必将受到千古唾骂而遗臭万年!
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稀世珍品!这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台北到国立故宫博物院又被称为坦北部共或者中山博物院,是中国的一家大型综合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的三大博物馆之一。在台北故宫中有十大镇馆之宝,这十大镇馆之宝都可谓是稀世的珍品。其中分别为翠玉白菜,散氏盆,毛公鼎,天青无纹水仙盆,莲花温碗,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江行初雪图,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这10件藏品来自不同的年代,是很有名的稀世之珍。
第1名首先就是我们的翠玉白菜,这个是来自清朝的藏品,也是位于国宝排行榜的第1名。故宫也是不敢随意更换展品,翠玉白菜也是一年无休的展览。第二为散氏盘是西周的宝物,散氏盘是在康熙年间出土的,在这个盆上的造型与纹饰都展现出了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的简约风格是研究西周文化的重要材料。第3位盟宫顶也是西周的文物,他还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差点被日本所夺走。毛公鼎除了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之外,他在文字学以及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第4位是来自北宋汝窑的天青无纹水仙盆,这也是北宋宫廷的御用瓷器,根据考证来看的话,世界仅存这一件了。第5位的是莲花温碗也是来自北宋汝窑的,是非常著名的瓷器,传世品也是极少。
第6名富春山居图是由元朝的作家黄公望所画,这幅作品也是耗费了10年的时间才完成,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笔。第7名则是北宋范宽所做的西山行旅图,这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并且还体现出了北方山水独有的特点,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第8位则是有五代时期的作家,赵干所做的江行初雪图,这幅作品将景物和人多绘画的,如有其神,线条勾勒非常的劲道。第九名则是唐朝颜真卿的书写作品祭侄文稿,这幅作品不仅笔画非常的顺畅,而且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所以如有其神一般也被认为天下第二行书。最后一位则是宋朝苏轼所做的黄州寒食帖,这部作品在书法史上影响非常大,是一幅典型的行书作品,还是抒发了作者当时郁闷的情感。
这十大文物都是非常珍贵的藏品,稀世珍宝,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作为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一直都被展出,供大家所欣赏。
珍贵国宝放异彩——台湾行之台北故宫博物院
珍贵国宝放异彩
——台湾行之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传学
5月29日下午,我们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为台湾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中华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平故宫、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已达696万余件。
为保持馆内的安静,采用了导游和游客之间用无线话筒与耳机接受的方式,这样就避免了各旅游团导游讲解的互相干扰。我们观看了清代乾隆皇帝的用品及收藏,商周以来的青铜器藏品,精美的玉器、瓷器等,还参观了为纪念著名画家张大千诞辰120周年举办的画展。
在众多藏品中,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被称作三大镇院之宝。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陈列于清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宫,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部分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攀爬两只红色小憩的螽斯虫。螽斯虫,属飞蝗科,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在《诗经·周南》中有《螽虫》一篇,是为祝福他人子孙众多的诗篇。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样大,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会出水一样,增添了活意,令人叹服。在当时,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虫则有子孙绵延之意,可以说这是件别有含义的嫁妆。
肉形石
肉形石俗称红烧肉,也称东坡肉形石、东坡肉。
肉形石,顾名思义,是像肉之石,横看竖看,都像肉,像东坡肉,像红烧肉。此东坡肉形石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奇石。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
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1843年陕西岐山出土,有着2800年的历史。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净重34705克。其鼎口呈仰天势,半球状深腹,垂地三足皆作兽蹄,口沿竖立一对壮硕的鼎耳。文物界公认此物系西周晚期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1年时的一件重器,因其鼎腹内铸有32行关于“册命”毛公喑(yīn的铭文,故名“毛公鼎”。铬文有32行、共497个字。迄今为止,毛公鼎是铭文最多的重器,自然便成了稀世瑰宝。当时的青铜器不但以质地、古旧程度论价,而且还按照铭文的字数加价,一个字可以加一两黄金。
婴儿枕
瓷枕造形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迭,状极悠闲。左手执一状似彩球童玩,丝带贯穿,上下以蝴蝶结饰固定。婴儿脸部交待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衣饰以今日用语应是:身着长袍,外加背心,长裤,布鞋。背心前襟饰钱形纹,后背划牡丹,长袍下裳印圆形团花,衣袖长裤无纹饰,显示以不同布料缝制而成。榻周开光,印有龙纹,底平无釉,刻乾隆御制诗。
院藏同型婴儿枕两件,北京故宫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细部纹饰技法、纹样、部位及尺寸略有差异外,在面貌、衣饰皱褶几乎一致,想当时应有一共同样本,提供模制。
张大千画展作品选
(于2019年5月29日摄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物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陶瓷器2万多件,包括从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古代书画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张宏的《华子冈图》等;善本古籍有近20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朱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铜器-6,044件绘画-5,287件瓷器-25,423件书法-3,046件玉器-12,104件法帖-474件漆器-707件丝绣-306件珐琅器-2,510件成扇-1,651件雕刻-651件善本书籍-198,459册文具-2,379件清宫档案文献-386,729册件钱币-6,953件满蒙藏文文献-11,501件杂项-12,347件拓片-895件织品-138件以上总计677,609件册,是到2009年11月底全院的典藏量。瓷器2万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在全世界的博物馆中,该院是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最精、最多的机构之一;藏有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玉器1万多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崇艺术、广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这是一般博物馆(院的收藏都不能比的。价值连城的极品更是数以千计,如铜器中的西周毛公鼎、散氏盘;玉器中的翠玉白菜、辟邪雕刻(六朝古墓出土;书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颜真卿、宋徽宗(赵佶书法手迹;画卷中的张宏《华子冈图》;以及中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瓷器中的宋、明、清名窑名家亲制品,官窑制御用艺瓷等,国宝级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70万件藏品(包括近40万件明清档案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北京故宫博物院超过了180万件的珍藏(另有800万件明清档案拨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同样无人匹敌。
金石:迁台的学者当时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铜器去台北。
书画: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尽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去台北,其中仅宋画即达943(实际上,台北故宫元以前绘画和书法分别为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后像和155件,被清宫归为宋画的作品中有相当部分属后世作品。台北故宫在鉴定方面较为松散,以沿用清宫旧定结论为主,宋元山水画系列可构成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极品特展;北京故宫则追回370件被溥仪私带出宫的绝品书画(溥仪共带走1300余件书画精品,其中大部分回到大陆各博物馆,又接受大量民间捐赠,共藏有绘画、壁画、版画、书法、尺牍、碑帖约14万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早期书画(尤其人物画和元代书画品质极佳,明清收藏极其丰富、全面。
玉器:中国有君子佩玉之说,故玉器也拿走不少,现有1万件;但也留下23万件精品。
陶瓷: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计17934件。
宫廷:台北故宫收藏有比较完备的宋元以及明代的帝后画像,多为故宫南熏殿旧藏,但没有清代帝后画像。
书画藏品:共计约有9120件,以元朝作为划分点,著名的展品包含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以及苏轼《寒食帖》等;陶器展品以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明代官窑瓷器和清宫旧藏瓷器为大宗,著名的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即为代表;图书典籍部分以宋朝、元朝和明朝的版本较多且完整度高,如文渊阁《四库全书》、_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等,都是展品特色所在。金丝玛瑙熊猫像画面奇石翠玉白菜莲花式温碗宋汝窑婴儿枕五彩龙凤大盘散氏盘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早春图万壑松风图快雪时晴帖华子岗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都有哪些珍贵藏品?关于这些藏品你了解多少?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有如下的珍贵藏品。
一、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翠玉白菜,与真正的卷心菜一模一样,用翠玉雕琢而成,主题亲切,洁白的菜身,碧绿的叶片,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再加上菜叶上的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
台北故宫博物院总共有三件翠玉白菜,除了镇馆的翠玉白菜外,另一种是青黄相间的翠玉白菜,高134公分,色泽微黄,菜叶上还有菜虫,台北故宫博物院人士_称他为“翠玉小白菜”。
另一棵也经常被冷落的翠玉白菜也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库房,这棵白菜来源是紫禁城的南库。
二、肉形石
和同为镇馆之宝的翡翠白菜不同,这颗玛瑙石之所以能成为一件受欢迎的宝物,并不是因为它的精致,而是因为它的自然,它是在地质运动过程中与其他矿物质接触转化而成。
一块天然形成的神奇石头,被大自然用一种精巧的手法处理,变成了一块色泽诱人、令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
三、毛公鼎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以制器人的名字命名,在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天宝鸡市岐山县,目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馆收藏。高538公分、腹厚272公分、宽47公分、重量34700千克。口饰重环纹一条、开口式、双立耳、三蹄足。
整体形制厚重,装饰纹饰古朴,充满了浓郁的生命气息,是西周后期鼎从宗教走向社会生活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逆天文物有多珍贵?都有些什么?
台北市故宫博物院一直以来就凭借着其丰富的藏品名扬海内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有近70万件在册文物。而正宫三宝就是翠玉白菜,毛宫颈和肉形石。除了鼎鼎大名的镇宫三宝之外,该博物院之内还收藏着“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代表作,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以及宋代雕塑白瓷婴儿枕等。这些作品无疑不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浓浓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但根据人民日报的消息,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9万件藏品将被转移到海外的传言引发了诸多网友的关心,不过根据这一传闻,院方给予了否认。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所出场的各类产品都是古时候人们的杰作,一旦流失至海外,对于全中国人民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的文武究竟有哪些特异之处?就拿镇宫三宝之一“肉形石”前来举例,“肉形石”源于清代,由坚硬的玉髓制作而成,经过工匠巧手雕琢与染色,看上去就与平常所吃的红烧肉极为相似。
肉形时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宫三宝”之中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一件,除“肉形石”之外,同为“镇宫三宝”之一,源于清代的翠玉白菜,凭借着精妙的设计和高超的雕琢工艺,将一颗绿色经营的白菜呈现在大众面前,翠玉白菜的问世也体现了当时工匠手艺之高超。
接下来就该说“镇宫三宝”之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源于西周的毛宫鼎。毛公鼎原本是一件宗庙祭器,但由于其内部所镌刻的500字长篇铭文,使得其身价跃升,根据考古专家所言,毛公鼎是迄今为止所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除“镇宫三宝”之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许多名人书法,例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当年从大陆迁移了大量的文物和珍宝,诸多历史知名的宝物陈列在此处,作为喜欢历史文化传承和内容的游客,一定会对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宝物感兴趣。
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
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
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第一西周·毛公鼎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厘米,清道光年间于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毛公鼎系于清代末叶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抗战胜利,民间献鼎归公,现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并展示。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因此除了史料的价值外,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五百个字的长铭,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又令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颁赠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也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
第二西周·散氏盘散氏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重:21312g铭文:19行
357字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后,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第三唐·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四宋·苏轼·黄州寒食帖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意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第五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绢本水墨设色
纵259厘米,横3765厘米。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苇业树林,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波;渔人卫寒捕鱼,骑驴者缩瑟前进,表现出江南初冬渔民和旅行的生活情况,绘景画人均积传神。图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
赵干,江宁人(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生。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画“楼观、舟船、水村、渔市、花竹,散为景趣,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宣和画谱》)
第六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此图描绘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凝雄强的特点。画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画面的落款隐密地写在主峰左侧的一剑远峰之中。
《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为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历代评论家对此画称赞备至。徐悲鸿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善画山水,重视写生。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七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第八北宋·汝窑·莲花温碗此碗呈十瓣莲花式,碗腹壁稍呈圆弧,直口稍敛,口缘花瓣流畅贯连,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匀,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蓝,有细开片。全器满釉,圈足内底以五支钉垫烧,支钉点极细,支钉痕胎土呈灰**。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_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
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第九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盆底刻有乾隆御题诗,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北宋宫廷御用瓷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69cm,横23cm,纵164cm,口径23cm,足径
193×129cm,重670g,椭圆形盆,侈口,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棱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宁静开朗,纯洁无纹片,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
第十清·翠玉白菜“翠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超人气明星,居国宝排行榜的第一名,跟“肉形石”一样「全年无休」,故宫不敢随意换展品,即使国外也有大博物馆想借展,故宫也都回绝。许多岛内外游客一进故宫,就先问“翠玉白菜”放在哪里里,一定要看过“翠玉白菜”才觉得不虚此行。
“翠玉白菜”一体成型,深受喜爱,在翠绿的菜叶上有两只昆虫,体型较大的、伸长著后脚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只的则是蝗虫。仔细看螽斯头上延伸出来的两根须须,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若从左侧仔细看,确可发现左边的一根须从头部处缺损了一公分左右,但长须后半段仍附在菜叶上。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宫的陈设器,相传为光绪的妃子瑾妃的嫁妆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纯洁,翠绿叶片上雕塑两只象征多产的螽斯,祈愿能多子多孙。玉雕师运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的白菜。
3000年前的贵族,死在了泥土里,3000年后的贵族,却活在了 历史 中。
华夏 历史 两个时代的连接,是一件国之重宝:
它藏身于乱世,又现身于乱世,带着290个字的 历史 信息,从时空深处缓缓走来。
3000年前,一个叫“克”的西周贵族男子,在香烟袅绕的祭台之前,为它赋予了生命,用它祭奠失去生命的祖先。
克用严密工整的金文铭刻下誓文:
也就是说:“我的祖父端正善良,心胸谦让,淡泊宁静,清醒智慧……”
辞藻浓酽华丽,深深刻在青铜鼎身,仿佛只有创造了青铜上的永垂不朽,才能纪念祖先的光辉。
宛如时光的速度,西周王朝灰飞烟灭。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位妇人站在杂乱破旧的宅院里,对着这件国宝,心里只回想着:怎么把这件宝贝看好呢?
两句誓约,让这件国之重宝跨越时光,3000年的传奇熠熠生辉:
它就是在央视首季《国家宝藏》里走红的西周大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名录。
大克鼎的珍贵之处在于,除了文物本身的非凡价值,它背后坎坷的前世今生,完美再现了华夏正礼的流传,盛满令人戳心感动的故事。
究竟有何特别呢?
让阿伦带你回到这首诗的现场,只见尘土飞扬之间,西周先祖正带领部族精锐筑田建家:
时间流转,当西周王朝跨越诗里的季节,来到创立两百多年后。
我们看见,上面这幅辛苦创业的 历史 ,仍在周人的口中代代传颂。
这种对祖先的崇敬深入文化骨血,不光流传在诗经里,还栖身西周的青铜器之上,成为了祭天祭地祭祀社稷时必定要刻下的颂词。
说到这里,你一定好奇,贵族家里那么多青铜器,这个时候最常用哪一件呢?
答案是:青铜鼎。
事实上,青铜鼎的 历史 远比西周王朝久远。
最初的时候,作为炊具的一种,鼎用来烹饪。
当然,要吃上炒肉丝之类的炒菜还得等上几千年,当时人们用鼎来把食物煮熟,约等于现在的锅。
这点从鼎的器型就能看出来,后人总结“鼎”这种器具的特点就是:
常见的鼎包括三足圆鼎,以及四足方鼎,纠纠站立在华夏文明微露的曙光里。
除了器型逐步固定下来,随着古代 科技 的发展,鼎的材质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最早期的鼎常见为黏土烧制。
青铜冶炼技术兴起后,中国的先民开始用青铜铸造,让鼎披上了光华灿烂的外衣。
与此同时,鼎的功用也渐渐走下灶台,披上宗教礼仪的神秘光芒。
从《史记》来看,青铜鼎与祭祀礼仪相联系,最早可起源于中华始祖黄帝。
铸成宝鼎后,黄帝成仙。
而根据一些传说记载,大禹创建夏朝后,收集天下金属铸造了“九鼎”,刻下了各地山水、珍禽异兽。
鼎从此成为“天命”象征,走上至高王权的宝座。
不过,虽然传说里的九鼎至今难觅踪影,但从考古发现来看,青铜鼎在华夏晨光微熹之时就已被统治者采用。
在被认为是夏都阳城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就曾出土过珍贵的青铜鼎。
这件如今看来走“极简风”的网格纹青铜鼎,虽然造型迷你,和此前的陶鼎非常类似,通高只有20厘米,但意义重大, 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里年代最早的青铜鼎。
从此,青铜鼎飞进上古时代的贵族礼仪,象征着刚刚萌生的权威。
而中国的青铜书页,从此徐徐打开。
当 历史 的车轮碾入商朝,伴随着青铜文明的繁荣,象征国命的青铜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段时期,王族祭祀必备青铜鼎。
在商朝,因为商人迷信鬼神,甚至采取血腥的人祭,因此威严、庄重、神秘成了青铜鼎的主要特征。
比如从商代中期开始流行的四足方鼎。
虽然论实用性,方鼎不如圆鼎,但方鼎往往更容易铸造复杂诡秘的图案。
因此那些兽面纹、云雷纹和夔纹之类的纹饰,从商代中晚期开始爬上鼎身,让人一眼望去繁复而瑰丽。
像是著名的后母戊鼎(又称作司母戊鼎),巍然森严,仿佛一头远古的青铜巨兽。
这种装饰,承载着商朝贵族希冀通过青铜鼎与神灵沟通的心愿,将青铜鼎的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高峰。
等到武王克商,西周取代商朝,一切又变了。
西周时代,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发展,周朝 社会 不再像商代那样崇敬鬼神,而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在家族血缘纽带的基础上,建立起礼乐高度发达的文明。
那么,所谓的礼乐都靠什么来传达呢?
其中的礼就包括青铜器的身影。
这时期的青铜鼎,作为珍贵的家业,被贵族们用来祭祀天上神灵与祖先。
于是鼎成了不可或缺的“礼器”。
如此一来,青铜鼎上铸造的花纹也进化出了新的模样,走出了商朝的袅绕迷雾,走进了西周的华夏正礼。
整体来看,西周的青铜鼎风格更为素净与简约。
圆鼎一般腹部向外倾斜,变得更浅,方鼎也不例外,鼎足比商朝纤细了不少,像是瘦身成功。
可见为了区别于殷商酒池肉林的奢靡,周人崇尚朴素简单的审美观念。
到了西周中期,这股简约风在青铜鼎上刮得更甚。
纹饰简化为朴素的重环纹或窃曲纹,最多在青铜鼎的柱足上装饰一些兽面纹。
除了风格和器型的变化,关于怎么使用“鼎”?西周的礼制还明确按贵族的身份分成了好几个等级。
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列鼎制度”:
后世所谓的“一言九鼎”,指的就是说话像天子一样有分量。
如此一来,青铜鼎赫然成了贵族家庭的“身份证”,用多少鼎、怎么用,完全取决于所处的 社会 阶级。
在西周王朝念诵祥和的贵族礼乐里,到了距今近3000年前的周孝王时期。
这天,一个叫“克”的贵族男人喜提周王赏赐,被封为“膳夫”,执掌宫廷饮食。
神厨从天而降!喜大普奔之下,他的家族铸造了神器“大克鼎”,用来感谢祖先的功德。
一件流传3000年的国之重器从此诞生。
这件神奇的大克鼎长的什么样呢?
首先器型上,大克鼎可以说是一件庞然大物。
高达约93厘米,重达200千克左右,拥有400多斤令人咋舌的重量。
与此同时,这样一幅厚实的身躯,被3只蹄足稳稳支撑着,再配上一对挺拔的大耳朵,显得格外敦厚可爱。
更加难得可贵的是,作为西周中期的青铜鼎代表作,大克鼎在纹饰上表达着时代变化下的风格转型。
比如在腹部,大克鼎铸刻了连绵宽广的波曲纹,与环状的纹饰紧密结合,大方简洁,与商代铜鼎遍布的华丽花纹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鼎耳和鼎足也没有留白。
大克鼎在鼎耳的地方精心雕刻了龙形纹,还在鼎足的部位装饰了突出的饕餮纹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上无论龙形纹还是兽面纹,渐渐走下了商朝神秘的祭坛。
这些图纹建立在动物变形的基础之上,将商代的兽面纹简化为抽象的形态,一眼望去不再狰狞可怕,反倒多了几分萌萌哒的意味。
比如青铜鼎上的猛兽只剩下大大的双眼可以辨别。
除了风格和纹饰上的变化,大克鼎诞生的时代,正是列鼎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
作为贵族标志身份的宝物,在青铜鼎上刻下铭文也开始渐渐风行。
而大克鼎上留下的290字铭文,则向今天的人们传递着千年之前的华夏之礼。
周人循规蹈矩,铭文的上半部残留着方块格,每个方格里规规整整地填着一个字。
这些文字被刻在大克鼎的腹部内壁,分为28行,笔迹苍劲有力,圆润工整,是现存至今的金文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地位超然。
这290个3000年前的文字,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分为两段。
第一段描写喜提“膳夫”岗位的克,饮水思源,穷尽自己能想到的美辞,热切赞扬祖父师华父对周朝辅佐的功绩。
这段记载印证了西周贵族代代相传的制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膳夫克继承的正是祖父的贵族身份,因为祖父曾担任“师”的官职,他才得以获得周王封赏。
而获得周王的任命后有何赏赐?都写在了第2段里。
既然是贵族,一定要有封地。周王赏给了他大片土地,包括“康地的田”、“寒山的田”等等。
除此之外,有了这样一块地盘,怎么能没有人呢?
于是伴随土地,周王还赏赐了克大批男女奴隶和基层官吏,当时贵族的生活里离不开音乐,还送了他一支乐队。
在大克鼎这本青铜之书上,这些铭文成了研究西周 社会 宝贵的一手资料。
对于西周时期的贵族制度、礼仪甚至土地制度等等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可以想象,钟鼓齐鸣的雅乐,养尊处优的生活,克的贵族人生,享受着钟鸣鼎食的特权,无需在意现实生活的风雨。
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贵族的形态,注定让一些人活在了云上,另一些人活在了泥里。
殊不知,当克悠然享用着唾手可得的一切,有没有抬起过眼帘,看一眼窗外忙碌终年却仍旧一无所获的奴隶呢?
如果看不见,不知他是否曾听见奴隶内心的呐喊:
无论如何,后来的 历史 验证了,西周建立的礼乐并不能实现想象中的永恒。
在大克鼎铸成之后不久,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入西周都城镐京,第2年周平王在秦国等诸侯国保护下东迁洛阳。
当曾经的周天子换了新家,天下也彻底换了主人。
诸侯并起之间,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春秋时代正式来临。
争霸的烽烟里,信奉的是强者为王。
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贵族礼乐被一次次破坏,最终渐渐退出了 历史 舞台。
大克鼎当然不能幸免。
应该是在西周末日来临前的某一天,战火烧到了克的封地。
一片慌乱之下,克的族人将大克鼎等家族珍宝埋入地下,随即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的逃难之路。
在当时,像克这样埋下珍宝流落他乡的,一定还有很多其他贵族家族。
因为时至今日,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地方,除了墓葬,就是窖藏。
当这些贵族走向逃难时,也许曾想过有一天他们还能重返故乡。
但很显然他们没有,消失在了 历史 的深处。
就这样,大克鼎沉入黄土下的黑夜,直到将近3000年后,与另一位“真正的贵族”重逢在人间。
“慢点抬,当心啊!”
1937年的中秋节,苏州城里一点灯光也没有。
远方炮火隐约,毗邻的上海淞沪战事正激烈,日本人的飞机却先行一步,这天把苏州城的电厂都炸了。
十五的月亮,照在苏州潘家的这片小院。
能看见几个悉悉索索忙碌的人影,奋力往一个土坑里搬着重物,原来是潘家的当家人潘达于,还有几个家里的亲戚和木工。
而他们奋力藏匿的庞然大物,正是消失了3000年的大克鼎!
这消失千年的稀世珍宝,为何跑到了千里之外的姑苏?
事情缘起于几十年前的光绪年间,这一年在陕西扶风的法门镇,一处遗忘近3000年的青铜窖藏破土而出。
据说发现时,这处窖藏十分丰富。
出土了包括大克鼎、7件小克鼎、还有一套克钟在内的1000多件青铜器。
可令人揪心的是,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的混乱岁月,这批珍宝重见天日后,很快流落四方。
有的被卖给了洋人,有的彻底销声匿迹,无处可寻。
比如同期出土的7件小克鼎,国内目前收藏4件,其他3件都在出土后辗转流入了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日本书道博物馆等等,再也无法重聚。
小克鼎尚且如此,更加珍贵显眼的大克鼎,自然让更多人惦记着它的归宿与命运。
消息不胫而走,不久后北京城里流传出了一条新闻,工部尚书、大收藏家潘祖荫集齐了“海内三宝”!
一时之间,无数人艳羡不已。
所谓的“海内三宝”,指的正是清朝末年出土的3件极品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是历经3000年风霜、重放光芒的国之重器!
那么,这赫赫有名的潘祖荫是何来头呢?
潘祖荫,出自苏州潘氏家族,祖上是徽商。
清朝前期的徽州曾有“周漆吴茶潘酱园”的说法,也就是说潘家以经营酱料起家。
而潘家在搬到苏州之后,除了传统的酱料业务,还积极从事海外贸易。
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常购买东洋铜料铸造铜钱,潘家与对日贸易就曾联系紧密。
如此几世积累下来,潘家成为苏州巨商,积累财富无数。
而难得可贵的是,虽然常言道商人重利,但潘家“贾而好儒、富而好礼”,是江南一带著名的文化世家。
这个“礼”字,也道尽了潘家几代人的追寻与坚守。
首先,潘家历来重视子女教育。
潘氏家族虽然商贾起家,但走出了好几位政坛精英。
比如除了潘祖荫做到了工部尚书的高位,他的爷爷潘世恩当年也曾高中状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时代半个多世纪,被称为四朝元老,显赫一时。
其次修身齐家,酷爱古典文化,潘氏家族在晚清的动荡岁月里耗尽家财,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
因此,当潘祖荫偶然之间发现了大克鼎的踪迹,立刻耗费巨资买下了它。
但可惜的是,仅仅一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将所有收藏归属弟弟潘祖年保管。
得到宝贝的潘祖年,没有辜负哥哥的信任,他坚持着家门的教诲,这些珍贵的青铜器没有丢失一件。
并且,眼见当时的北京城风雨飘摇,形势越发吃紧,潘祖年历经挣扎,带着大克鼎和大盂鼎等珍宝辗转回到苏州。
乱世之下人心惶惶,也许因为心力交瘁,不久后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可即便如此,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的这些文物。
他对妻子潘达于说:“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啊!”
正是这句话,让年轻的潘达于记了一辈子。
可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在接踵而至的战火里,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一个女子,不但要抚养子女、撑起一个家,还要时时刻刻守着国宝,简直难于上青天。
可潘达于无论遭遇怎样的危险,遇到怎样的困难,不离不弃守护着这些国宝,从不曾想过抛弃或变卖。
事实上,当时各路势力都打过国宝的主意,形形色色的政客、掮客和骗子,络绎不绝登门造访,但都被潘达于巧妙地应对过去。
30年代中期,国民党派人带话给她,说在苏州盖了楼,想要“借”宝贝展览。
潘达于听出里面有诈,于是直接婉拒,后来面对威胁利诱,她也始终不为所动。
也许在她的心里,始终回响着丈夫临走前的嘱托:我要守好这些宝贝啊!
但更大的危险很快降临了。
1937年刚入秋,日军侵略踏过上海,眼见即将吞噬苏州。
十万火急之际,这年的中秋节,柔弱的潘达于带着家里亲戚和木工,赶紧在后厢房挖了大坑,把大克鼎小心装在木箱里埋了下去。
怕藏得不够隐蔽,埋下大克鼎后,她小心地把方砖铺在了上面,还用碎渣土撒了一遍。
所幸的是,这样过了7年安然无恙。
直到突然有天,家里人赫然发现地面猛然沉陷了一块,她心里一惊,赶紧让人悄悄挖出宝鼎。
上天保佑!大克鼎完好无损,只是木箱子腐烂。
虽然长舒了一口气,但眼见地下没法再藏,怎么办呢?
潘达于想来想去,又心生一计:事已至此,最危险的地方也许最为安全。
于是她把大克鼎挪到了厢房的一角,让孩子找来一大堆破衣烂衫,把鼎身遮盖得严严实实。
这样无论怎么看都只是一个杂物堆,和家里的陈旧正好融为一体,根本看不出来。
就这样,虽然每天提心吊胆,但外面兵荒马乱,这也算目下所及唯一的办法了。
大克鼎暂时安全了,可事实上更难的是,历经多年战乱,此时的潘家,昔日财富如流云飘散,早已不是从前贵族一般的生活。
这些年来,除了避难,她带着一双年幼的子女,借住在苏州城南石子街的旧宅里,艰苦维系着一家子的生活。
但是即便失了曾经富贵,生活于重压之下,只要看到墙角里静静卧着的大克鼎,尽管听不见鼎身上3000年前的贵族颂词,潘达于的心里还是暖暖的有一束光:
这件宝贝,还是保住了啊!
对着潘达于的“命根子”,渐渐也有人心生好奇:如此守着这座鼎,是要留给谁呢?
面对这些疑问,潘达于虽没有回答,但很快他们等来了答案。
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写道:
这封言辞恳切的信件,正是来自潘达于。
原来,潘达于决定,将毕生所藏、包括大克鼎和大盂鼎在内的国宝级青铜器,统统捐献给筹建中的上海博物馆。
随后大盂鼎1959年转入中国 历史 博物馆,也就是如今的国家博物馆。
面对潘达于的慷慨捐赠,收到稀世珍宝的文物部门备受感动,很快给她送来了两件东西:
2000万元(当时流通的旧币)奖励和一张奖状。
出人意料的是,潘达于退回了奖金,后来捐献为抗美援朝所用,她留下了那张奖状,在床头挂了50年。
在退钱的信里,潘达于还写道:“赐予奖状举行典礼已深感荣幸。”
对于她的义举,也有人表示不理解。
一天陪着亲戚去上海博物馆看鼎时,有人好奇地问她:
苦苦守了一辈子,为什么不继续留着这些宝贝呢?
对此,潘达于只淡然地说:
“放在这里好,首先安全,另外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除此之外,无怨无悔的她,一直教导着自己的子女:
可以说,跨越3000年的时光长河,被潘达于守护一生的大克鼎是幸运的。
它找到了冥冥中最懂它的人。
作为现存至今的中国青铜器转型期间的代表礼器:
大克鼎无论是器物本身的非凡价值,还是承载 历史 信息的珍贵铭文,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弥足珍贵的国之重宝。
与此同时,与大克鼎相守相伴的潘达于,则让我们看见:
3000年前的西周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青铜,而3000年后的精神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了心里。
如果说潘达于的前半生,守住了家族的“礼”,拼尽全力保住了家族的宝物。
那么她的后半生,则守住了家国的“礼”,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无私捐出了毕生所藏。
浩瀚星河,川流不息,刻在青铜上的礼,也许会被 历史 遗忘,但刻在中国人心里的礼,在 历史 上永远闪耀生辉。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分享连载中,查看往期可点击:
别羡慕日本茶道,这座中国古塔的倒塌,复活了美到逆天的茶道祖宗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20大国宝,你见过几个?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今天为大家说说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那么这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什么?说不定亮出来会吓到你哦!
(20)四羊方尊 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被誉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
(19)《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8)“大禹治水”大玉山
“大禹治水”的玉山用料产自中国新疆和田,为致密坚硬的青玉。
这件文物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7)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6)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5)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14)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
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铸工精湛,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3)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12)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
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看真相加zhenxiang0001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
马身和提梁、壶盖及“同心结”纹带均鎏金,使得银壶富丽堂皇,明快悦目。该壶构思巧妙,工艺精细,古今未见类同者,堪称国宝。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1)春秋莲鹤方壶
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高120厘米,口径31厘米,是春秋时期的器物。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10)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树干高384厘米(384米),通高396厘米(396米),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
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现藏于川三星堆博物馆
(9)镇国之金银器: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太阳神鸟金饰又随着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象征着中华民族如神鸟一样,实现了千年飞天梦。现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8)镇国之青铜器:武王伐纣亲历记。
1976年在陕西省临潼出土的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
这件青铜器为武王伐纣确定了准确的年代,即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无疑是一件国宝重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7)镇国之石刻壁画:秦石鼓文,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关于石鼓文的确切年代几千年来学者讨论不断,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大家都赞同的确定的结论。现有多位学者认为它是秦景公时的作品。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6)镇国之文献书简:西汉《兵法》竹简,为孙武、孙膑正名。
《孙子兵法》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作者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有“兵圣”的美誉,留下来的唯一著作《孙子兵法》,不但成为中国历代研习兵法者必读之书,而且较早就有十余种文字的译本发行海外,因此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5)镇国之书法:《平复帖》,见证汉字流变。
现存的《平复帖》是孤本,没有其他的作品可供比对,所以无法判定其究竟是不是出自陆机之手,但是这都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从武周时期王方庆临摹先人王羲之、王献之等而成的《万岁通天帖》看,东晋时期楷书已经成形,再证以西晋写经,可以肯定有隶书特点的章草《平复帖》是西晋真迹,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同时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现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4)镇国之绘画:五牛图。
韩滉《五牛图》卷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堪称“镇国之宝”。
《五牛图》画在一张窄而长的桑皮纸上,五牛姿态各异、身形逼肖,全图除了一丛荆棘之外,不设任何背景,着重突出牛的既倔强又温顺的性格。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镇国之工艺品:真珠舍利宝幢。
这件北宋真珠舍利宝幢,一是因为它有具体的出土时间。这件宝幢制造于北宋年间,时代很早,在同类木刻作品中是少数保存这么完好的。
二是工艺极为精湛,使用了镂雕的技术,分作三层,刻画了各种飘逸生动的仙人形象。塔顶嵌了一颗水晶珠,作为顶部的装饰,全身上下用了大小相等的四万颗色彩斑斓的珍珠,玲珑剔透,装饰极为珍贵。
还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整座宝幢造型优美、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代表了整个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的集锦。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
(2)镇国之陶瓷:定窑孩儿枕,观音赐子。
瓷枕的烧制最早出现于隋代,唐以后日渐增多,为古代寝具,古书记载“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是难得一见的器型。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定窑孩儿枕,釉色牙黄,工艺精巧,先使用模具烧制成型,再加以精细的雕工,活泼可爱的孩童侧卧于榻上,双臂紧抱置于头下,两脚叠压稍稍抬起,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镇国之玉器:渎山大玉海,酒瓮里的改朝换代。
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是至今为止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鲜有出其右者,且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历史记叙
国之重器的意思
本文2023-10-11 19:40: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