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 什么时期
新石器时代。
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
夏、商、周时,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
扩展资料敦煌的文字记载
敦煌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河西走廊的主体民族是月氏人,他们的游牧区域以敦煌和祁连山为中心,东达河西走廊东部和陇右地区,西入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天山东部地区。
而当时的敦煌地区则是乌孙人放牧和繁衍生息之所。此外,敦煌地区还有塞种胡,其人“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大约在秦朝末年,月氏的势力日益强盛,击败了同在河西走廊游牧的乌孙人,迫使乌孙西迁到天山以北地区,月氏则占有了敦煌。
此时的月氏极为强大,甚至于以强悍著称的匈奴人也不得不把首领的儿子冒顿入质月氏。秦汉之际,匈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强大起来,先是打败东胡,又趁中原战乱之机夺取了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地区,然后西击月氏,迫使月氏人大举西迁。
河西走廊从此归入匈奴治下,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西部由匈奴浑邪王统治,东部则由休屠王驻守。此后,匈奴又向南吞并楼烦王、白羊王、河南王的领地,并控制了西域,就连新立的汉王朝也受其侵扰。
匈奴占据河西和西域之后,除了在占领区征收赋税之外,还严重的破坏和阻碍着中西交通;并与羌人连结,严重威胁着汉朝的安全。
人民网-敦煌的历史
在长城之外的小绿洲沙漠上,以丝绸之路重镇敦煌的佛教圣地,以其独特的身份延续着传奇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石窟崖群,位于山谷中横亘的千仞沙地上,依然以绚丽的色彩、壮丽的造型,为每一个游人讲述着尘封的记忆。
观察一下。你听说过多少关于敦煌壁画的故事?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艺术从一开始就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峰。自公元366年创建以来,莫高窟已经连续开凿和建造了1000多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保存了492个洞窟,2200多件彩塑和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其中,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是以一屏或几十屏、几百屏为单位。佛经中的故事以单幅或连环画的形式绘制出来,情节完整、曲折、复杂。这些故事感人至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诱人的魅力。陛下,王后的梦是您前几天在寺庙里祈祷的结果。上帝准备好了,王子从腋下被抱进了王后的子宫,这预示着这个孩子将是特别的。
一个英俊、伟大、主宰世界的王子将诞生!" 当王后听到这句话时,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她能感觉到子宫里的婴儿的不安。国王把悲伤的脸变成了笑脸。他奖赏了主人,并期待着儿子的早日出生。如果你向天神求救,陛下的愿望就会得到满足。" 景范王听后大喜过望。散会后,立即命宫人准备祭品,把马车放出宫外,围了起来,向城南走去。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敦煌文化起源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 、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它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早在1944年国民政府就在此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是中国文物保护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体系而且不曾间断的保护、研究工作。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键点,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具有标本意义。
其实,敦煌的环境是艰苦的,敦煌的人口较少。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敦煌的人口是38万多人,东汉时期敦煌的人口是29万多人,皆不及与其毗邻的酒泉,西汉时期酒泉的人口是76万多人,东汉时期酒泉的人口数史书漏载,只有户数127万户,人口数当为5万多。在古代世界,人就是生产力,敦煌这个人口较少的西北边缘之郡,绝不会是最富庶的地方,却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造就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无垠的戈壁与绿洲交相辉映,大山之外是大漠,点点绿洲连接起来的道路,就是东西交往的孔道。敦煌就矗立在东西要道的中心点上,再往前就是西域,一片更为神奇的土地,也是汉帝国走向世界的关键。匈奴对西域的经营,至少要早于汉朝一百年,匈奴骑兵纵横西域诸国,控制着东西交通。
张骞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逃脱匈奴的羁押前往月氏,而在回来的路上,还是被匈奴擒获,可见广大的西域、河西诸地,都在匈奴的强力控制之下。汉帝国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开发西域,必须把西域从匈奴的手中夺回,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作为汉朝经营西域的窗口的敦煌,重要性无与伦比,帝国也的确赋予了敦煌太守这样的职权,故敦煌虽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帝国经营西域的前线。李广利第一次伐大宛,失败而归,汉武帝令其屯田敦煌,再谋西伐,在敦煌备战的时间里,敦煌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此时的敦煌既是前线又是后方。今天的人们多认为祖国的东部与南部才是中心,才是枢纽,其实宋代以前,尤其是汉唐时代,即中华文明最灿烂辉煌的时代,西北才是帝国的枢纽,才是帝国的核心,是比东部与南部更重要的核心。丝绸之路沿线遗留下来的大量的遗址、遗迹就是他们曾经辉煌灿烂的见证,也是华夏文明与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碰撞激荡的见证。总之,敦煌不是后人眼中的边远小城,而是帝国之门户、窗口、前线,是一个可以建功立业的地方。
中古时代,敦煌名人辈出,位至三公亦是常事,即使后来中原发生了战乱,乃至改朝换代,而河西晏然,敦煌稳固,这群扎根西陲的人们,逐渐形成世代之家族。敦煌大族虽多以军功起家,但十分注重儒学修习,经学传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儒家世族。其实,敦煌大族是开风气之先的一群人,他们身处各种异质文化之中,他们最先接触到从西传来的各种异质文化,他们最先完成了异质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升华,当这些拥有异质文化的人们进入中原之时,他们又将早已融合在体内的蛮夷戎狄风气引入中原,而这些所谓的异质文化、蛮夷戎狄之风,恰恰是新鲜空气,恰恰是打破平静湖面的层层涟漪。敦煌是幸运的,自西汉设郡以来,中原大地经历了王莽之乱、三国纷争、衣冠南渡、南北并立,但是远离中原的敦煌,从未受到大范围的破坏,反而由于远离中原而成为世外桃源,避难而来的人们聚居在此,独享清平。而后是隋唐时代,从隋炀帝到唐太宗,从唐高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几代帝王都很重视西北的经营与开发,而作为西北门户的敦煌之地繁荣依然。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河陇陷于吐蕃,敦煌的汉文化传统被截断。
从汉武帝到唐玄宗,一千年,敦煌的汉文化从未间断,这一千年,连接起来的是中华文明最繁盛的汉唐时代,汉唐文明的精华聚汇于此,汉唐文明的根深深扎入敦煌大地,才会造就出无比灿烂的敦煌文化,展现出来的就是石窟艺术的巧夺天工,文化文明的博大精深,还有藏经洞的神秘神奇。文化的繁荣使得敦煌有了底蕴、有了自信、有了希望,如果没有这近千年的历史传承,没有这群有文化的敦煌人的坚守奋斗,敦煌的辉煌灿烂如何创造?没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是不可能造就出如此兼容并蓄、辉煌灿烂的文明。
一、曾经的敦煌
敦煌,这个地处大西北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的地方,起先不过是一小片被沙漠戈壁包围的绿洲(也称"沙洲")。
远在夏商时期,敦煌的名字叫瓜州,定居着以羌戎族为主的游牧民族。战国时,大月氏人迁移过来,一家独大。
到了西汉,随着匈奴人的入侵,大月氏人被赶跑。匈奴人便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占领敦煌,在此扎根。
张骞出使西域后,作为必经之地的敦煌,便出现在张骞的报告中。于是,有了"敦煌"的最早记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从此,有"咽喉锁钥"之称的敦煌进入了大汉朝的视野。"敦煌"一词,意即盛大辉煌的意思。语出《汉书》:"敦,大也。煌,盛也。"
在汉武帝开疆拓土下,敦煌郡于公元前111年正式设置。后来,在敦煌修筑了长城,峰燧,还建造了玉门关和阳关两大关隘,中西贸易得以顺畅往来。无论是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还是中原的丝绸、瓷器及当地的粮食,都可以云集于敦煌中转。
由此,敦煌商贸繁盛的名气更加凸现,渐渐成为大西北响当当的一张贸易名片。随着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在此交汇,敦煌一时"华戎所交",发展成"一大都会",渐渐有了世界四大古文明汇流中心的地位。
"敦煌"这一小片沙洲,便从狭小的疆域慢慢延展为辽阔之地。到汉代时,已辖6县区域,西至阳关,东到玉门,北达哈密,南连柴达木。
(敦煌飞天)
到前凉时期,敦煌改为"沙州",李暠以此为国都,建立西凉国,"敦煌"又有了凉州文化这张名片。
到十六国时期,相对稳定的敦煌又融入来此避难的佛家子弟,于是催生出厚重的佛教文化。译经大师竺法护、学习印度佛法的宋云、佛学大师法显、鸠摩罗什等都曾在敦煌留下深深浅浅的印痕。
到了隋朝,敦煌县正式设置,鸣沙山一带统统划入后,南北汉文化在敦煌更加融透。元朝时期,敦煌升格为沙州路,明朝改为沙州卫,到清朝乾隆年间,复改为敦煌县。
荒原之上的敦煌,就这样历经千年的历史沿革,早已把蕴含的多元文化刻成了不朽。
二、如今的敦煌1986年,敦煌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敦煌撤县设市后,便成为县级敦煌市。
如今的敦煌,隶属甘肃酒泉,响亮的名字更加如雷贯耳,传承的四大古文明及中西文化更加引人注目。
如今的敦煌,连接着河西走廊与新疆,北靠天山,南通祁连山,玉门关和阳关分别扼守着北上南下的交通要害,成为西北边陲最抢眼的自带光芒之地。
难怪唐朝诗人早已对敦煌情有独钟,曾赋诗深情赞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阳关曲)
截止2018年,敦煌市实现GDP近百亿,接待国内外游客10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115亿元。现辖9个镇,1个农场,1个基地。全市常住人口近20万人,国土面积3、12万平方公里。
不过,敦煌的绿洲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仅占4、5%,大部分区域其实是沙漠戈壁,连同有名的鸣沙山、月牙泉和"敦煌八景"(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等等景点,成了如今敦煌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三、敦煌石窟与敦煌璧画"十六国"时期,随着佛教东传,敦煌的佛学随之空前发展,渐渐成为河西走廊的中心。
到了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樽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凿开第一抔黄土,始建敦煌石窟供佛,敦煌莫高窟为之诞生,历经生生不息的千年拓展而形成宏大空前的规模,成了敦煌的一大地标。
1900年,主持敦煌莫高窟的王圆箓道士无意间发现装满经卷的藏经洞,把敦煌石窟千年的文化传承回溯到悠悠的漫长岁月。
还是北魏统一北方后,河西地区的社会安定和百姓安居乐业,助推了敦煌的佛学发展。在乐樽和尚推开敦煌石窟大门后,紧接着13个莫高窟洞窟相继开凿。
到了隋朝,崇信佛教的隋文帝在敦煌县造舍利塔,又开凿莫高窟至77个。到了唐代,随着佛教的空前发展,佛学一度繁荣,敦煌莫高窟开窟数量高达一千多个,至今保存的唐洞窟也有232窟。
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扩展资料:
1、历史价值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
2、艺术价值
敦煌石窟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还有藏经洞保存的舞谱及相关资料。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称舞蹈艺术的博物馆,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代表了各时代舞蹈发展的面貌及其发展历程。
3、科技价值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玻璃工艺的特点,还反映了中西的玻璃贸易。
——莫高窟
现在的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前进,但是对于古代的事情我们依然保持着好奇心。虽然也有很多的古籍被传承下来,但是仅凭书上的寥寥数语怎么能将古代灿烂辉煌的景象表达出来,所以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历史专家投入到挖掘历史的工作中,让那些被尘土封闭的文献再次重见天日,让绵远且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现在我们眼前。
近日,在我国敦煌地区,考古专家们出土了一批来自一千年以前的文献《凶吉书仪》,专家们热泪盈眶,可见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在他们眼中尤为重要,但是当他们看到反面时,发现上面有一些类似小孩水平的标注,都变得啼笑皆非。文献的反面是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上面“贴心”地标注了各自的名称。经过了专家们仔细地研究,这本文献被古代的小朋友当作了用来画画的草稿纸,还在上面标注了“这是啥啥啥”的文字,网友们纷纷调侃道,不管是什么时候,小朋友写的字都差不多。
但是上面的字迹为什么会保存的这么完整后来发现我国敦煌处于沙漠干旱气候区,及其缺水,保证了不会因受潮而字迹模糊,而且还建在远离人烟的地方不会被人为无意破坏,处于沙漠腹地。这样许多的损坏条件就有了保障,再加上附近地区的原住人民大多都信仰佛教,即使是发现了古迹文物,也不会对其进行大肆破坏,反而会更好地保护起来。正是因为这些措施,我国古代珍贵的艺术瑰宝才有机会保存下来,但是人有善恶,在发现文物的人中,心中起了贪念,并且将文物向其他国家进行售卖,导致大量文物的流失,希望国家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待此种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严惩那些违法犯罪人员。
敦煌发现的这些典籍,是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美术的重要依据。它博大精深,取之不尽,大大丰富了敦煌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即敦煌学。
另外,藏经洞的文献资料不仅限于我国和汉民族,还涉及到我国境内不少的古代民族,如匈奴、乌孙、羌族、楼兰、龟兹、于阗、粟特、突厥、吐蕃、回鹘,以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波斯等国,具有极大的国际意义。
l00年的历史中,莫高窟的石窟在10多个朝代的众多统治者手中不断修缮、添 新,也不断倾塌、毁损。总体来说,经历了冰下几个阶段。(1) 初期。十六国时期是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诞生期。
公元366年,前凉的乐傅 和尚在鸣沙山崖面上揭开了莫高窟艺术的第一页。这一时期的石窟内容以弥勒菩萨、禅定佛、说法佛为主要遗像。 它们沉思俯视,奉悯下界,很具有时代特征。北魏时期是石 窟艺术的大发展时期。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河西地区,并设置敦煌镇。这一 时期的主要窟型是有人字坡顶和中心塔柱的“塔庙”(或叫“支提”)窟,壁画内容除本生故事外,多以千佛为主要题材。西魏灭<之后,北周统治敦煌20余年,其统治者宇 文氏尊经重儒,宇文邕还曾经念佛,这使得敦煌的石窟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现存北周时期的洞窟内容丰富,描写细腻,人物渲艺术手法多样,在技巧上充满探索精神, 为丰富石窟艺术的表达能力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探索。(2) 鼎盛期。隋朝的两个皇帝隋文帝、隋炀帝都十分信佛,把佛教尊为国教。
隋 文帝杨坚还诏令全国凡破坏佛像者均以“恶论”,从而增加了石窟造像的威严,也使 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唐贞观十六年(646),翟思远一家修造的今编第220窟建成,这是 莫高窟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武则天时期,由于她笃信佛教,再加上不断对西域用兵,从上到下为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t会基础,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从神 龙元年(705 )到建中二年(781)是盛唐时期,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为了维持西 北地区的安定,唐朝大大加强了河西的保卫力量,仅玉门、安西、敦煌三地就屯兵1。45 万人。当时的将军、都护、军使出兵西域,都带着许多文士、诗人、歌童、舞女、医人、星相术士、画匠、织工等各类随军服务人员。
于是,内地的新画风、新技法在莫高 窟有了直接的体现。 莫高窟的中唐时期称为吐蕃时代。吐蕃时代壁画塑像在精致细腻方 面是盛唐艺术的发展,笔墨精湛,线描造型的准确、生动都应是唐代艺术向深度发展所 取得的成就。
晚唐开凿的莫高窟石窟现存60个,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较吐蕃时代有一些差 异。首先,出现了大幅的《劳度叉斗圣变》,这是沙州民众推翻吐蕃统治的喜悦心情的直接反映。 其次,《维摩诘经变》中吐蕃赞普的形象从壁画中消失。
再次,经变中以汉 族世家豪族的夫人子女代替了蕃装人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 衰落期。五代时期莫高窟的艺术风格是晚唐的继续。五代的壁画比较粗旷, 特别重视笔、墨、色彩的结合效果,所谓“焦墨其中略施微染”的画法被广泛应用。
西 夏在莫高窟的早期做法是改修前代洞窟,其画风受甘州和西州回鹘画风影响较大,壁画 218上的人物造型和装饰纹样,与伯孜克里克石窟的壁画十分相像。
元朝统治者也笃信佛教,当时全国比较流行萨迦派的金刚乘。因此,莫高窟现存的元朝石窟几乎都属于风格迥异的金刚乘藏密画派。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后,封闭了甘肃酒泉西面的嘉峪关,繁荣 近1200年的敦煌莫高窟艺术宣告结束。
敦煌地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 什么时期
本文2023-10-11 19:47: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