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有这样的记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有这样的记录:,第1张

地震

公元前780年,西周(都镐,今陕西长安西北)、三川(泾、渭、洛水)流域发生6—7级地震,日食。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奉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川干枯,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崩。

有的,地震云的定义

"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地震云并非一种准确的预报方法。

地震云的记载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但是,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地震云的形状

l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一条异常的带状云,好似把天空分成两半。此怪云被当时奈良市的市长看见了。第三天,日本的福井地区真的发生了7.3级大地震。市长把这种「带状」、「草绳状」或「宛如长蛇」的怪云,称为「地震云」,认为「地震云」在天空突然出现后,几天内就会发生地震。市长的论断,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气象学家的支持。1978年1月12日下午5时左右,市长在奈良市商工会议所五楼礼堂讲话队突然看到窗外天空中飘动着一条细长的由西南伸向东北方向的红云,他立即停止讲演,向参加会议的大约三百多人宣布,那就是「地震云」!云的上浮力量很大,正要突破其它云层。「地震云」有时呈白色,有时呈黑色,这次因为发生在黄昏,所以呈红色,他估计在两、三天内将发生相当大的地震。结果,第三天(1月14日中午)在日本东京以南伊豆群岛的大岛近海发生了7级地震。

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地震;

★第三种是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

★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地震云的特征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则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还有一种条纹状地震云,形似人的两排肋骨,根据此云判断震中较为复杂。

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工作者们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地震与“风”“水”“龙脉”

国际东西方大学环境景观生态学专家董斌研究员:如果是学者,不妨请走出来,大家交流交流,所谓龙,就是“山”的形象的说法,是上风上水的庇护地,因为地势较高远,地形地貌较复杂,才被前人形象的称为“龙”,一般的上风上水的地方,就是龙脉,脉不仅仅指山,也指水,俗话说“地脉”、“水脉”。在地理学名词中, “地脉,英文Earth Pulse ,翻译为“大地脉动”, “水脉”即 “水脉波(水流脉动Water PULSE)”,这些都是风水场,风水就是科学,但是既懂科学又懂环境景观生态堪舆风水学的人太少了。在古代的东方,因为认识不到这些现象都是可以通过科学名词定义的自然堪舆风水现象,把龙脉理解为“山脉”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出自于远古人的图腾崇拜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叫做“龙脉”,非常形象,力量巨大而变幻莫测,这是中国古代关于“龙”的描述,是一种拟物修辞的描述。事实上,自然界的山脉运动也确实是力量巨大。足以用“龙”这一名词来描绘,也许远古人类所见过的强烈地震正如他们所曾见到的食肉恐龙一样“张牙舞爪”凶猛可怕。《左传》上说“龙降于绛郊”,古人一定见过龙这种生物,这是一定的,只是后来这种只局限于生活在中国的动物灭绝了,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保护频临灭绝的珍惜生物,这些生物存在,说明生态与人类和谐相处,实现了人与生态的和谐相处。最近几天,因为学术研究项目,我经常跟我们的成中英校长交流,谈到主体与客体要实现和谐共生的问题,我们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讲这个问题,科学的观点不能否定,迷信的东西和神秘的观点一定要放弃、抛弃。

以北京为例,北京西北,百望山、玉泉山、西山,就是北京的“地理龙脉”,这里的“地理龙脉”要发挥好作用,就能起到挡风沙、阻挡污物进入北京的作用,这里一定要建设好,保护好。众所周知,北方的西北风季节时间很长,西北向的风流对北京有很大的影响。北京西北这里的优美的自然景色聚合了生态宜居环境的很多功能、大部分功能,这里也是中国的“人文龙脉”,中国最早的大学教育从这里起步,众多高等学府,而且他们都建设在有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区域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基础的区域。但是,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和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建在了北京市西北郊的山区,这个就是缺乏环境景观与环境生态管理意识和环境景观与环境生态管理统筹规划的表现,作为主要致力于研究生教育和高等学术研究的教育机构,国际东西方大学环境生态管理学院计划将要开设这个课程的硕博士学位。

我刚才说过,在地理学的名词中,“地脉(Earth Pulse大地脉动)” 、 “水脉波(水流脉动Water PULSE)”,这些都是风水场,这些风水就是科学,比如“水脉波”,水脉波是地下水在流动时因受到障碍产生冲击而形成电力和磁力场。这种波动力量能穿透地表到达地面,使建筑物墙体开裂,植物生长不旺盛,也可以让人体脑波和电磁体发生混乱,妨碍生理律动,如长期处于水脉波之上会导致中风、血压升高、心脾肥大等疾病。比方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睡得很不舒服,而换个地方反而会改善,这就是水脉波造成的直观表现。这在东亚地区千年以来一直被理解为“瘴气”和“风水”。

地震与所谓的“龙脉”(包括地脉与水脉波)的变化相关么?这个是一定的。地震引发龙脉变化,“地脉,Earth Pulse,也就是大地脉动”和“水脉波, Water PULSE,即水流脉动的运动变化,大地脉动也就包括板块运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认为,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地球每隔十几年就要爆发间隔性的变化,这是地震学家共知的事情。地球上的十几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上都存在着相对运动,另外每隔112年左右太阳的变化有一次高峰,即黑子相对数有极大,这个也是天体运动场、风水场。

科学家们认为,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爆发了罕见的汶川地震。

Ancient Seismic Records

乔秀夫 宋天锐 李海兵 高林志 彭阳 聂泽同 梁定益 张传恒 袁静 田洪水

区域性,特别是成大规模带状分布又有固定层位的沉积物液化作用一般讲是地震诱发的。只有大于里氏5级强地震的水平振动力方能使在浅水环境或陆上20m深富含水的软沉积物发生液化或诱发巨浊积岩(Megaturbidite)于深水盆地中。在地层中识别不同类型的液化作用产生的变形构造是野外辨认古地震的基本途径。

本章提供的宏观记录(图1~24)均取自国内材料,大体依地质时代顺序排列,包括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不同类型的地震记录,多数为浅水环境下软沉积物变形,少数为成岩后坚硬岩石中的记录,除浅水环境外,本章还选择了深水环境中的地震记录。将现代地震引起的沉积物液化变形排于最前面,目的在于将今论古。

地震发生与构造变动及岩浆活动密切联系,中国境内大陆壳随时间的变化,古沉积环境、构造环境与岩浆活动的规模不同。以我国华北地区为例,中、新元古界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处于板内多次裂解的构造环境,因而大量多次地震记录赋存于灰岩、白云岩中。下古生界奥陶系为陆表海环境,构造环境稳定,虽也以碳酸盐岩为主,地震发生的频率却很小,目前尚未在板块内部发现奥陶系古地震记录;但在板块北缘地区,由于古亚洲洋与中朝板块的碰撞,诱发强地震,这个地区奥陶系中赋存大量地震记录,且变形特征与中新元古界相同,并无本质区别。又如我国西南地区(广西、四川、云南、贵州)于二叠纪处于超大陆大规模裂解时期,拉张环境下大面积玄武岩喷发,在这种构造-岩浆活动环境下所诱发的极强地震很可能是人类现代地震所未曾经历的,也是无法想像的!在地层中赋存的古地震现象与华北地区中新元古界与古生界的地震现象有所不同,但是强地震诱发液化作用的机制是一致的。本章按时代顺序讨论宏观古地震记录,其目的在于体现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地震事件记录的特征也是不同的。

不同类型沉积物中地震记录是可以对比的。如碳酸盐岩中的泥亮晶脉与砂岩中的砂岩脉均为液化泄水所致。野外调查清楚观察到这两种液化脉与产生液化母岩层的连接关系。一些地质学家承认砂岩脉的液化成因,但质疑碳酸盐岩中泥亮晶脉的液化成因,并认为局限于中、新元古界,在本文的宏观记录中,寒武系、奥陶系、下石炭统都有液化碳酸盐脉。坚持液化泥亮晶脉限于元古宙,究其原因是受国外文献的影响,并过于相信某些国外学者的观点。

地质学是实践性、解释性的科学,应以实际调查的宏观地质记录为基础进行科学解释,野外宏观记录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关键的。本章提供的宏观记录将有助于地质学家了解地层中古地震记录的液化成因机制。地质记录是复杂多变的,地质学家习惯于将其模型化、简单化以便解释类似的复杂记录,但是对于许多一目了然的地质现象实在不应人为地将其复杂化与神秘化。

图1 现代地震的沉积物(全新世)记录(一),新疆

A西昆仑康西瓦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地震活动(最新1910年7月12日,M≈7)及构造地貌;B较新地震的地震楔(即被充填的地裂缝),位置见图A中的B点位置;C、D地震楔中后—次地震的细粒沙土液化(D图中的白色虚线为液化的范围),位置见图E;E多次地震的地震楔,位置见图A中的E点位置;F约距今五千年的地震诱发的软沉积物变形及破裂构造(红虚线所示)(李海兵)

图2 现代地震的沉积物(全新世)记录(二),青海、新疆

A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东昆仑地区的里氏81级地震;B东昆仑地震的地表同震破裂带中的阶梯状断裂,位置见图A中的B点位置;C东昆仑地震的地表同震破裂带中的右行雁行状破裂缝及沿裂缝的喷沙,沙体在地表呈圆饼状板状体,若被沉积物覆盖,则在地层中呈水平状砂岩脉,裂隙中充填的沙,则垂直于岩层的直立的砂岩脉;D富含水的砾石层①液化,其中较细砾石在下伏砂层②中形成球枕构造(ball-and-pillow)(李海兵)

图3 现代地震的沉积物(全新世)记录(三),红海、新疆

A红海裂谷拉张诱发地震,红点为黎巴嫩境内的地震研究探槽;B探槽中的全新世剖面,白色沙土层液化流动变形;C、D白色沙土层地震液化,形成极不平整的上下层面。层内楔状体沙土是由液化母源层经由水平液化通道(箭头所示)贯入形成;E、F西昆仑康西瓦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地震活动(最新1910年7月12日,M~7),破裂构造及沙土液化(红线所示沙土液化底界)(李海兵)

图4 砂岩的液化,长城系

A长城系串岭沟组中砂岩层液化(**),向上覆及下伏黑色页岩泄水穿刺,在黑色页岩中形成砂岩脉,砂岩脉与砂岩层连接,源于砂岩层,天津市蓟县(高林志、柳永清摄);B砂岩脉在层面的形态,呈板状体;C黑色液化砂岩向**砂岩穿刺、流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巨型观赏石,时代不明(乔秀夫)

图5 薄层与纹层碳酸盐岩液化,长城系,天津市蓟县

A团山子组薄层白云岩的液化,**白云岩脉与可液化的水平**白云岩层连接,脉源于水平白云岩层,立体形态为板状体;B高于庄组纹层白云岩的板状泥晶脉(黑色),找不到泥晶脉与任何纹层的连接关系,是一种盲脉(Blind vein)(乔秀夫)。A、B的地震成因机制可阅本书第5章与第10章

图6 板刺状构造(Plate-spiny structure),蓟县系雾迷山组,北京昌平十三陵

A条带白云岩,北京十三陵雾迷山组,现作为观赏石移置于香山公园内,距眼镜湖约140m(李海兵摄);B、D条带白云岩间板刺状构造(层间直立的板片砾石);C板刺构造形成过程:①正常沉积层;②新的沉积物在弱固结状态下遭受强地震水平剪切力作用(箭头)形成尖棱褶曲,褶曲断开成直立的砾石;③震后沉积,有时为一薄藻席层,与②之间有一侵蚀面。进一步研究可阅读本书第7章

图7 灰岩中的巨型地裂缝,蓟县系雾迷山组(Jxw),河北涞源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A白石山位置,Fl—乌龙沟断裂,FⅡ—紫荆关-灵山断裂;B、C西断层(Fw)与东断裂层(FE)相距300m,组成巨型地裂缝,填充两岸地震塌陷巨角砾岩;D巨角砾岩;E地裂缝形成解释。进一步可阅读《地质通报》2002,21卷10期:“河北省白石山中元古代地震遗迹的发现”一文(梁定益、聂泽同)

图8 巨型地裂缝充填巨型角砾特征,河北省涞源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之二)

A图7A巨型地裂缝中的一个白云岩巨角砾,被阶梯状断层切割;B地堑外围纹层白云岩变形与层内断层;C西断层(Fw)西侧白云岩中液化硅质岩墙,与水平相连接的燧石条带层成分一致,均为白云岩后期硅化;D东断层(FE)一侧充填的巨角砾,有一系列粒序断层(Fault-graded);E西断层(Fw)一侧的角砾岩;F东断层一侧充填巨角砾的液化卷曲变形(聂泽同、宋志敏) 发生在距今12亿年(雾迷山组时期)白云岩地区地震很可能:①震级很大,地震延续时间较长有多次地震,在地裂缝形成之前雾迷山组即开始变形;2地裂缝产生之后,地震继续诱发地裂缝中充填物变形

图9 灰岩中的水压(Hydraulic shallering)构造与泥亮晶脉,青白口系大龙口组,云南易门

A碳酸盐软沉积物液化(灰色)成液化角砾岩流,流动(箭头示)产生巨大压力,捕虏围岩,使围岩(棕色)爆裂(垂直层面方向张裂),沿裂缝形成近水平方向弯曲的泥晶脉;B两种泥晶脉:与薄层灰岩(浅色)相连接源于薄层灰岩的液化泥晶脉;由可液化纹层液化后,纹层彻底液化消失转化为直立的泥晶“盲脉”。A、B显示泥亮晶脉(国外称之谓molar tooth构造,国内译为臼齿构造)是地震液化成因机制(张传恒)

图10 碳酸盐软沉积物液化流动与卷曲变形(convolute deformation)青白口系何家窑组,河南嵩山

A①地震形成小型地裂缝(ground fissure);②正常沉积层填充地裂缝;③强地震诱发沉积物成液化沉积物流(liquefied deposit flow),箭头示流动方向,扰动了下伏正常沉积层②;④震后沉积,与③之间形成上超关系(onlap);B一次强地震在薄层灰岩中的不同变形:下部—层内粒序断层(Fault-graded);上部—液化卷曲,照片显示清楚的液化流动(高林志摄)

图11 灰岩中的液化底辟(diapir structure)、地裂缝,青白口系何家窑组,河南省嵩山

A液化底辟,碳酸盐沙液化并捕虏灰色灰岩为液化角砾岩①,液化角砾岩向上底辟冲刺围岩并沿层侵位形成水平泥晶脉②与液化角砾岩楔③;B条带碳酸盐沙液化向上侵位成泥晶脉,箭头示液化流动及侵位方向;C流化砾岩;D液化角砾岩向下填充地裂缝,并由地裂缝向两侧围岩液化侵位成沿水平的泥晶脉;E“V”形地裂缝中被上覆新的灰岩(棕色)及由古地表垮落的角砾(灰色)充填(高林志摄)

图12 泥晶脉、液化角砾岩,震旦系万隆组,吉林白山老岭

A灰色中层灰岩(记号笔之下岩层)与棕色中层灰岩同时液化,灰色灰岩原地角砾化(砾石具可拼合性),并向下穿刺棕色灰岩形成泥晶脉①;棕色灰岩液化为沉积物流并捕虏灰色灰岩液化脉为捕虏体②;液化沉积物流向上流动(箭头示)侵位成灰岩墙③;向下伏灰岩侵位成泥晶脉④;B液化泥晶脉(灰色)穿刺围岩使之角砾岩化(箭头示液化源),砾石具可拼合性;C水平产状泥晶脉来源于碳酸盐沙团的液化,①为液化母源(高林志、柳永清摄)

图13 纹层灰中泥晶脉与泥晶“盲”脉,震旦系兴民村组,大连市国家级风景区金石滩海岸

A纹层灰岩为液化源①,液化泄水侵位成泥晶脉②,二者连接;③为纹层沙液化泄水消失而全部转化为直立的“盲”脉;B使某些地质学家无法理解的泥晶“盲”脉,图示脉在垂直层面及层面所显示的板状体形态;C纹层灰岩中的泥晶盲脉向上层面方向穿刺围岩,在脉端围岩弯曲的水塑性变形,脉宽4~8mm;D地震与间震:①地震(泥晶脉),侵蚀面为间震期;②地震,③间震期后的碳酸盐浊积岩的底部单元,为砾屑泥晶脉(高林志、柳永清摄)

图14 灰岩中的负载体(load casts)和球枕(ball-and-pillow),震旦系兴民村组,大连市金石滩

A薄层灰岩①液化,向上覆及下伏层液化形成泥晶脉②及负载体③,地震水平剪切力使负载体与液化母岩层①脱离成灰岩球枕④;B灰岩中水道(宽50cm),水道中碳酸盐沙液化向下泄水成负载体①,液化泥晶脉②及液化角砾岩脉③切穿水道,显示两次地震事件(李海兵)

图15 灰岩中的滑动(slump)岩块与水塑性褶皱(hydroplastic fold),震旦系兴民村组,大连市金石滩海岸

A纹层灰岩中滑动岩块,岩块纹层与原地灰岩纹层不一致,地震诱发沉积物滑动,与液化泥晶脉①共生,箭头指示滑动面,即震积不整合面;B薄层灰岩中的水塑性褶皱,①正常层,②地震事件层,发生水塑性褶皱,③震后正常沉积,水塑性褶皱特点:轴面倾向无序;背斜核部显著加厚(箭头所指);褶皱遭侵蚀,白色箭头指示侵蚀面)(李海兵)

图16 灰岩水道中的液化泥晶脉,震旦系赵圩组,江苏铜山县赵圩村

A一系列小型水道;B水道叠置,细窄的水道②下切较宽的水道①,在水道①②中均有液化泥晶脉;C水道中的液化泥晶脉;D水道中的泥晶脉②与叠层石共生,较大的水道切割围岩中的泥晶脉①,更新的水道(左上方)切割较大水道中的泥晶脉②;③系小的水道中泥晶脉;E一次地震后沉积物暴露形成硅结壳层②,截切液化泥晶脉①,安徽宿县金山寨村,震旦系望山组;F灰岩中地震成因的环状层(loop bedding),安徽灵璧县张渠组(乔秀夫)

图17 下寒武统液化粉晶白云岩脉(辽宁大连市金石滩海岸鳌滩景点大林子组)与泥晶脉(鲁西馒头组石店段)

A大林子组第4段薄层含砂泥质白云岩互层,地震发生时含有绿泥石的绿色薄层白云岩产生液化,向同一方向集中形成绿色的粉晶白云岩脉,脉向上、下两个层面方向液化穿刺围岩使之弯曲成水塑性褶皱,图A中可以观察到绿色脉与绿色薄层白云岩的连接关系,脉的成分与所连结的白云岩层的矿物组分完全一致。由于大林子组与上覆下寒武统碱厂组间有在长时期间断,未受重压而保持直立状态;B图A白云岩脉在层面的产状,形态是一板状体(李海兵);C显示泥晶纹层流动贯入裂隙形成液化泥晶脉(田洪水)。野外记录(图A、B)表明:大林子组内部的白云岩脉是层内液化的产物,绝非自地表向下贯入的“渗流管”构造,进一步了解可阅读本书第13、14、15章

图18 奥陶系液化亮晶脉与变形

A亮晶脉与水平灰岩薄层连结,源于薄层水平灰岩层,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奥陶系腮林忽洞群(高林志摄);B粒序断层与卷液化曲变形;C层内断层切割环状层;B、C为山东临朐奥陶系红丝石层(田洪水摄);D红丝石层的工艺品,可见清楚的地震成因的环形层与层内断层(乔秀夫)

图19 后陆盆地中的地震液化记录,下二叠统下芨芨槽子群,新疆博格达地区(本书第18章部分插图)

A浊积岩中的水塑性褶皱,芨芨槽子村南,a砂层厚度变化型褶皱,镜头朝西;b中、厚层砂岩段中薄层砂岩变形形成的水塑性褶皱,镜头朝西南;B厚层泥岩夹薄层砂岩中发育的砂岩脉:a黑沟剖面砂岩脉,镜头朝北;b芨芨槽子剖面砂岩脉(脉宽7cm)镜头朝向西南;C薄层砂岩中的砂侵蘑菇状构造(mushroom-like sands protruding),镜头向东;D薄层砂岩中的球枕构造(ball-and pillows structure),a芨芨槽子村南,镜头向西;b阿克苏沟南部地区,镜头朝东。地震液化记录成因机制与构造解释详见本书第18章(张传恒)

图20 Pangea古大陆裂解诱发强地震-深水震巨浊积岩,上二叠统,川西

Pangea古大陆P2末大规模裂解,在我国南方与裂解伴生大面积玄武岩喷发与强地震是人类历史上所未曾经历的大灾难事件,其规模与强度均是我们难以想像的,深水区主要为震巨浊积岩(Megaturbidite)。国外学者将其视为海相深水震积岩的“同义词”。A川西木里西秋乡碳酸盐震巨浊积岩,有10个旋回,a、b、c、d为鲍马序列单元;B剖面位置,五星为西秋乡;C向下伏层液化的负载体(load cast)与球枕,位于d单元;D碎屑灰岩球枕;E巨震浊积岩上部单元;b碎屑流角砾灰岩;F底部单元a中的一个巨型灰岩角砾(仅为角砾的局部),最大角砾可>10m;G震积不整合(BU)(梁定益、聂泽同)

图21 Pangea古大陆裂解诱发强地震-震积不整合、灰岩球枕(ball-and-pillow),上二叠统,川西

A图20A浊积岩b单元角砾岩中的灰岩球枕,断面显示角砾构造;Bb单元中大型灰岩球枕的内部环状层理构造(loop bedding),成因:①位于d单元的load cast受地震剪切力与液化母源层脱落成球枕转移至b单元中;②由浊流带入的灰岩软颗粒在运移中滚动黏结周围物质形成;C图20浊积岩内部的震积不整合,下部为原地相灰岩,上部(**)为碎屑流砾岩,箭头示震积不整合面,间隔时间很短暂;D时间间断长的震积不整合,原地相为C1大塘阶条带灰岩,发育液化泥晶脉(图左上角)与层内断层(F),上覆P3滑来层,角砾屑碎灰岩,滇西德钦(聂泽同、梁定益)。图20,21的进一步解释可阅:现代地质1991,第5卷第2期:试论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地球科学,1994,第19卷第4期:扬子西缘东吴伸展运动

图22 Pangea古大陆裂解诱发强地震-浅水碳酸盐台地上的灰岩墙,广西,二叠纪

灰岩墙,上宽下窄,时代二叠系(P),围岩泥盆系(D),桂林庙门; 灰岩墙的带状构造与流动构造,直立的条带构造指示曾有多次脉贯入地裂缝,最后一次贯入在裂缝的左侧,向下弯曲的层指示流动方向为自上而下贯入(箭头示),桂林庙门; 三叠系液化角砾灰岩流贯入地裂缝形成角砾灰岩墙,天鹅; 巨型地裂缝中充填二叠系灰岩角砾,庙门;下图为(a)(b)(c)(d)图的解释:发生强地震时在固结地层(D)及软沉积物(P)的不同表现,前者裂开,后者液化(彭阳)。进一步研究可阅读本书第19章及20章。

图23 山东胜利油田济阳坳陷岩心中地震记录(岩心直径10cm),古近系沙河街组济阳坳陷由东营、沾化、车镇等凹陷及其中隆起组成(袁静)

A层内微断层与微型地裂缝,Bin420井,井深26341 m,东营凹陷中央隆;B层内粒序断层(fault-graded),微型地裂缝,Bin 420井,井深26253 m,东莞凹陷中央隆起带;C环状层理(loop bedding),Shang 25~34井,井深209654 m,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D液化卷曲变形与负载体(load cast),Tuo 127井,井深283233 m,东营凹陷陡坡带;E沙球枕与层内断层,Shang 847井,井深284765 m,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F层内液化卷曲变形,Bin 420井,井深26347 m,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G液化砂岩脉,Niu 110井,井深30029 m,东营凹陷洼陷带;H微地裂缝与层内微断层,Yang 29井,井深22825 m,惠民凹陷陡坡带

图24 假玄武玻璃岩(Pseudotachlyte)——地震活化石,辽东半岛南部,大连市金州区黑山寨

A位于太古宇①与青白口系石英岩③之间的假玄武玻璃②,基底与盖层之间巨大滑脱剪切作用的产物;B第2期钾玄玻璃岩;A′兴民村组地震记录,B′大林子组地震记录。图24是一个科学的推测,假玄武玻璃年龄正在国内外实验室中测试(李海兵)

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有这样的记录:

地震公元前780年,西周(都镐,今陕西长安西北)、三川(泾、渭、洛水)流域发生6—7级地震,日食。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奉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