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的早期历史
古华夏族源文明概说 周光华(山东淄博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员) 距今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族群形成“大族”的槪念,习惯上古人把“大”的含义称为“夏”,夏族过种植农业经济的定居生活。古人称草木禾谷为“华”,禾谷成为主要的生活来源,这样夏族逐渐形成传世的称呼“华夏族”。 我研究的古籍《山海经》、《史记三家注》为基本文本资料,考古及民俗遗存为研究依据,关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加以综合研究探索。 一、古华夏族的地域范围 目前来看,研究上古华夏生活地域的可靠文本资料是《山海经》,总概《山海经·五藏山经》提供的华夏地域,大致包括范围在渤海湾山东、河北、山西、阴山内蒙古、陕西、河南、甘肃、青海、新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南牵广东、广西。以《中山经》记载的河南地域密集较详细。 二、华夏族产生、迁徙、融合及传播文明的过程 1、太昊、少昊氏源地及融合。太昊是龙的传人始祖,这是目前从古籍记载里知道的唯一“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的东方族系,生活在山东鲁西南地域,建都城在山东的曲阜。少昊氏进入山东地面在沂、沭流域生活,接纳太昊的文化传统。太昊氏也容纳少昊氏
“以鸟命官”的立政官职管理制度(《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最终少昊氏继承并融入太昊氏,成为龙纪传人(谯周解说《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的少昊氏)。少昊氏成为龙的传人,继续向西发展,成为“金天氏”(《左传·文公十八年》引谯周的解说、《礼记·月令》郑玄孔颖达疏解等)邦国的邦族首领,把太昊文化传播到西部,崇拜鸟的文化,在中国的西部族群融纳为民俗。《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说,少昊氏在帝挚时期发展。这个时间在公元前的2222年到公元前的2214年这个期间,正是考古发现的,山东龙山文化迅速往西部扩展传播时期,以鸟为标识的文物在考古发掘里大量出现。 东北地区的远古族民是以鸟为族标图腾的,后来的殷商、秦人,也是崇拜尊奉鸟的族民,所以属太昊、少昊为代表的东夷族群。考古发现,沂、沭流域距今1万年前的细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往南展到苏北地区,说明这里是史前山东古文化的重要生源地。莒县陵阳河考古发现距今5500年的“大汶口陶文”二十多个象形符号,标志着华夏东部奠定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基础。邹平县丁公村出土龙山文化的“龙山陶书”11个象形文字,说明华夏东部族系迈入文字文明发展时代。 2、太昊伏羲氏融合。伏羲氏族群源生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地域。古籍资料载明,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因为在东方的“雷泽”践踏“大人”的足迹感孕,生下伏羲的。 “雷泽”在济阴,今天山东定陶县的东北面,山东省的巨野县、梁山县、东平县到兖州市地域范围内,这个地区正是太昊氏的生活地域。也就是说,太昊伏羲氏血亲融合,在渭河流域、黄河南岸、淮河北岸、山东泰沂山地及周围地域生活繁衍,建政发展远古的华夏文明。 3、伏羲女娲氏融合。女娲氏生活在古冀州,今天的山西省、河北省地域。根据《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当时建都在山西省霍县太岳山地的霍山地域。女娲的巨大陵冢在山西洪洞县的赵城镇侯村霍山南麓。《文献通考·王礼考》记载说:“女娲葬赵城县东南,在晋州”。女娲用黄土造人是华夏繁衍初母,时间应当在山西汾河流域发生火山、地震频繁的造山运动后期,这个时间在距今万年前。 古籍记载“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而交尾(《昭明文选》中撰王延寿的《青灵光殿赋》),山西赵城镇几千年流传女娲伏羲为夫妇,处在母权统治下。由此,生活在黄河北古冀州汾河流域的女娲氏与生活在黄河南岸的伏羲氏婚媾血脉融合,奠定华夏族发展的血脉根基,华夏族在黄河南北融合发展。考察地域民俗认识到,山东鲁西南地区,北自山西、河北的桑干河流域,南下汾河、漳河,乃至今天崤山以北,河南省三门峡市往西到陕西省的西安市地带(再往西、往西南),从陕西的宝鸡、甘肃的天水南下进入四川盆地的川江流域,特别是今天重庆市的古巴国地域,有大量的关于女娲氏的踪迹、遗迹和传说民风习俗,同时伴生着伏羲氏的踪迹,证明女娲氏的迁徙繁衍地域在这些地方。 4、神农、炎帝氏及迁徙融合传播华夏文明的过程。《易传·系辞下》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就是说,伏羲氏之后继承华夏事业发展的是神农氏。古人和学界研究认为,神农、炎帝不是同时同代的人或事。神农炎帝并称,是从东汉学者郑玄和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做学问出现的,秦汉时民俗也习惯把神农、炎帝并称,这些问题有待深入探索研究。
神农炎帝的发展,大致分往南和往东两个方向。 首先,姜水的神农炎帝南下今天宝鸡地域,沿“陈仓”故道进入汉中。民俗流传和古籍记载,神农氏是以农耕经济源祖和医药学发明家留存至今的远古华夏伟人。除汾河、渭河、汉中地域,今天的川东重庆地域和湖北省鄂西地区流传的神农氏遗存踪迹也繁多,并且南下湘江流域。 其二,神农炎帝势力继承伏羲氏传统往东发展,在今天的宝鸡陈仓建立农耕经济邦域,往东发展到今天淮阳地区和山东曲阜地面建立邦国地域(根据唐朝张守节的《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初都陈,又徙鲁”等)。炎帝的后代子孙戏器,他的儿子担任火正,被称作祝融,死后葬在湖南省衡山的南坡,被称为“祝融峰”(《路史·前记八》),后来的湘楚人自称为炎帝祝融氏的后代。戏器生三个儿子,另两个儿子在今天山东发展,所以后来的齐鲁文化与湘楚文化有扯不断的联系,共同继承发展着炎帝时代的文明。 根据《史记》记载研究认为,神农炎帝历时530年,起于公元前的3000年,止于公元前的2471年。大致在距今4500年的时候,进入东夷族系的炎帝蚩尤氏时代。蚩尤同黄帝展开长期的战争,重要的战场有河北桑干河流域北京湾地区的涿鹿地带战场,山西运城盐池地域的晋南战场,山东鲁西南战场。 炎帝蚩尤与黄帝大战而败,同时战败的还有同属炎帝族系的“夸夫”、“刑天”两大女娲族脉。两大炎帝的族脉战败往南迁徙,大致分东、中、西三条线路南下。今天的苗族把炎帝蚩尤奉为先祖,说苗民的祖先生活在太阳升起黄河入海的地方,蚩尤公被抓囚禁在宋山,刑具化为枫林,在今天河南商丘地域遭到杀害,把苗族的来源始祖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枫木歌》),祖先是鸟蛋卵生的等。可以肯定的说,苗族是华夏先祖炎帝的直系后裔,是华夏同根亲族。 5、黄帝族的来源、迁徙及炎黄融合传播华夏文明的过程。黄帝族民是从云雾升腾的高原山地来的,被称为“缙云氏”(《文公十八年》、《昭公十七年》注),黄帝族系是沿着祁连山地、河西走廊由西往东进入黄土高原的西部族系。 黄帝出生在天水市清水县城东70里的山门乡白河村的轩辕谷,母亲叫附宝,是女娲族脉的有蟜氏女,在今天的太原地域(《说文解字》)感孕,在天水的轩辕谷生下黄帝的。黄帝起于公元前的2470年,历时100年。黄帝战胜炎帝蚩尤后,“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史记·五帝本纪》)说明黄帝族尚处在游牧动迁的时代,因此有多处都邑。根据北京地区的学者研究,与蚩尤大战的黄帝的真正陵寝,在北京平谷县的鱼子山上。黄帝势力进入四川,娶涪江流域盐亭县的嫘祖为妃往西南发展(王德奎《嫘祖研究》等)。黄帝姬姓,与黄帝同祖系姬姓的远古北方祖民,有骊戎、鲜虞、严允(荤粥)等,后代有獯粥-匈奴等,这些都是中华北方族系的远古祖先。黄帝把他的儿子玄嚣迁居到洞庭地区,把儿子昌意迁居到若水,今天四川的雅砻江流域,从而控制四川并长江流域(参《山海经》、《史记·五帝本纪》、《竹书纪年》)。黄帝时期奠定形成最早的中国华夏地域。 三、华夏族早期文明产生的文化构成原因 1、地域邦族自身发展需要血脉杂交。例如,华胥氏女践东方雷泽大人迹感孕,促成西部伏羲氏与东方太昊氏的族群融合,汾河谷地的女娲氏与黄河南岸的太昊伏羲氏血亲融合,神农炎帝与女娲后裔有蟜氏女血亲融合,黄帝族与有蟜氏女任姒、女登血亲融合,黄帝与西陵国或蜀山氏女嫘祖血亲融合。再例如,周族的祖先与女娲氏后人有邰氏女血亲融合等。血亲杂交融合的过程,正是先进的经济文化传统传播扩展的过程。不难看出,女娲氏有着先进的经济文化传统手段,有着母系社会华夏正统的权威地位,代表着华夏文明的传承基础,所以炎帝、黄帝及后来的周族的先祖要与女娲氏后裔血亲融合,由此发展本族系,客观上起到扩大传播华夏文明,促进华夏融合的作用。 2、黄河流窜阻隔东部与西部邦族,治水把东西部联为一体,稳定“中原”地域。距今6000年前乃至4000年的黄河,出洛阳后,黄河古渡口孟津——太行山麓以东的华北平原,是黄河横溢泛滥流淌的地带,到处是泽洼河道水泊地。鲁西南地域及山东半岛地域同今天的河南省地域被水泽阻隔,成为东部“孤岛”,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华夏族群生成关系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中科院周昆叔等研究、西安碑林中禹迹图、华夷图等碑刻、禹贡等)。 到黄帝时代后期的大禹治水,重要的意义是把黄河下游治理好,使河南地成为华夏时期能稳定生活的地域,成为东西部联系发展的主体地区,华夏族由此融合壮大发展。这样,治水联系华夏东西部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孕育着华夏融合的根基。 3、邦域族民需要控制产盐地,促成民族联姻、战争,促成西部与东部沿海的融合。古冀州的晋南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原因,就是控制产盐地今天的山西运城盐池地域。黄帝与炎帝蚩尤大战,部分学者认为涿鹿大战的地点在今天的晋南地区,原因就在这里。后来的帝舜主政发展的根据地就在晋南地区,控制产盐地运城盐池,扩大华夏文明的传播。黄帝娶西陵国或蜀山氏女嫘祖为妃的重要原因是,涪江流域的盐城地区是重要的井盐产地。华夏中西部大量的食盐需要从东海上来,所以齐国建政屏周的首当大事是发展盐业生产,满足华夏中西部食盐的供应,这是推动华夏西部与东部融合的重要动力。 四、华夏文明传播的历史作用 1、传播农耕家养经济和治水安居文化生活。考古发现,距今210万年前,古冀州地域就是古族民聚居地,典型的代表是桑干河流域的,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古文化遗址遗存。距今1万年时发生种植农业,集中在华夏中部地域,说明华夏中部是农耕经济发祥地。 山东地区距今9000年时出现农业经济(后李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耜耕农业占居生产的主体地位。距今四、五千年时,以黑陶文化为主体的山东龙山农耕经济文化,往西部快速扩散传播,形成华夏融合文化类型,产生早期的华夏文明。 众多族系与华夏生源之母的女娲族及其后代血亲融合,获得在华夏地域立政的经济地位和主导权的资格。这个习俗从伏羲、炎黄时代,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女娲氏后裔,炎帝族系的有蟜姜氏女,一直是宗周的血亲婚族。例如建政齐国的姜太公的后代众多的“姜女”,都是周天子及其宗亲的姻亲正统婚配。周天子要娶姜女为正妃,宗亲例如鲁国的国君、晋国的国君等,要娶姜女为正妃,所生子为嫡系长子,要继承天子帝位或诸侯王的世袭地位,否则就是违犯礼的规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治政建设。所以“姜氏”是尊贵有威重的,不可侵犯。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在周统治陷入“礼崩乐坏”的危难时期,高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屏周称霸的根本原因。由此发展东西部融合互补的农耕经济(推动自耕农家庭经济、扩大使用铁器农具),促进华夏族系各方全面融合。 《山海经·海内经》说,大约在公元前的2500年左右,炎帝的妃妾听沃所生的第八代孙噎鸣长到十二岁的时候,洪水泛滥,“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后来的治水专家夏禹,是今天四川省汶川县西十三里的石纽山乡人,疏导河水入海,使古中国中部“中原”地域,成为稳定发展农耕经济文化生活的安居富庶地,有效地促成华夏地域族群的融合。
2、华夏融合,形成黄河、长江为中心地域的华夏早期文明。神农炎帝时期,相土地,察水源,改善生存环境。造耒耜,种五谷,改善饮食生活。制陶器,作斤斧,改善生活条件。百草,创医药,积极治疗疾病。后人敬仰神农炎帝在中国医药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及献身精神,把整理出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医药书称为《神农本草经》,神农炎帝为华夏医药学做出重大的科学贡献。 到黄帝时期华夏融合,形成黄河、长江为中心地域的华夏早期文明。黄帝娶西陵国女嫘祖,把儿子玄嚣迁到江水洞庭地区,把儿子昌意迁到四川的雅砻江,由此往西南方向扩展,控制整个长江流域。黄帝时代进入“礼文法度”的治政管理,做舟车杵(chǔ)臼(jiù)筑房宇推广文字,黄帝做出推广文字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3、早期华夏文化传播使中国地域文明形成。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改革称霸,促进华夏文明的传播,使中国地域文明形成。当时改革的大事是发展盐业生产,供应华夏中西部食盐,这是推动华夏融合的重要原因。齐桓公改革称霸,首先把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类,确立专业家庭经济单元地位,由此建立管理专业家庭为社会构成基础的国家管理体系,同时为土地私有的地主农耕经济快速孕生提供暖床。这个体系打破井田采邑的血亲分封制度,瓦解宗周血亲统治体系,从而打破种族隔阂,使地域种族、邦族之间融合联系加快,促成华夏各族系的融合。其次,齐桓公在救灭国,伐戎狄,阻南楚的屏周过程中,推动自耕农家庭经济扩散传播,为华夏社会创建新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为推动地主经济做出奠基性贡献,促成华夏社会融合为不可分的整体。由经济基础民俗形成的中华民族认同形成,华夏民族形成。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给于高度评价,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认为齐桓公用管仲改革成霸,起到完成华夏融合进步发展的重要历史作用,从而推动华夏文明的传播。 华夏融合,政治上趋向中国统一发展。这是因为,华夏融合以安居经济为基础,社会的经济政治体系得到一体联系的协和发展,形成共同的民俗认同,所以华夏民族的同归性强烈,地域疆土的中国认同性强烈。因为民重安居乐业,华夏族易融为整体,所以从炎帝算起五千年来,华夏族民在世界历史长河中,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类文明,在中国地域能够稳定进步的壮大发展。 中国资源贸易市场经济是以农业为根基发展起来的,所以推动富民养农政策让农业发展,是保障中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基础。五千年的历史说明,华夏融合统一才能造就中国,才能使中国发展强大。
------------------------------------------------------------------------------- 孙开泰研究员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讲话
周光华先生就远古的华夏文明的研究,在学术界是一件幸事。上古传说时代好多人不敢问津,好多事情说不清楚,前人的研究也没有很系统的记载。顾颉刚先生的疑古研究做出贡献,李学勤先生就夏商周断代研究工程取得不可磨灭的功绩。没有顾颉刚的研究,没有李学勤等专家的研究,不会有今天周光华先生的研究。
上古历史目前在学术界仍然是非常难办的问题,因为这里面牵涉到很多问题。周先生许多地方都要亲自跑到,他是把中华民族的诸民族有个贯通的说法,是一家之言,是有根据的,不是信口开河。他是根据古文字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民俗学等方面做出研究得出的结论。周光华先生的研究是很难得的,是难能可贵的,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问题。他把《山海经》作为史料来看的,他讲民族的融合,讲民族的凝聚力,讲中华民族是整体。他从上古一直拉到春秋的齐桓公,给出比较可靠的结果。是学术界的凤毛麟角,再在学术界找出几家,这在目前看来很难。我对先秦诸子及春秋战国的思想研究,也要溯源到这里。
周先生的研究和我的研究思路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所以我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的观点。接受周先生讲的上古部分,加上夏商周断代工程,然后发展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研究,也是华夏传统文化整体观的反映。
我们讲诸子百家,主要讲文献,就是孔子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西周初周公“制礼作”,中华民族为“礼乐之邦”就是由此而来的,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的产物。东周以后“礼坏乐崩”,私学兴起,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的开端是孔墨之争,不是孔老之争,争鸣的根据还是孔子整理出来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这里特别强调易在思想领域的地位,所以百家多是从儒家派生出来的。可以这样说,儒家首先分出墨家。孔子的弟子子夏的西河讲学,产生法家的领袖李悝形成法家。思孟学派在稷下讲子思的五行说,孟子离开稷下后邹衍发展成阴阳家。道家也是来源于六经。黄老思想是用道家的哲学论证法家的政治,是道、法思想结合的产物,在齐国得到充分的发展,齐稷下之学的主导思想就是黄老之学。《管子》是杂家,从传统整体文化观说,把各家都包括进去。《吕氏春秋》是典型的杂家,把诸子百家都容纳进去。百家争鸣结束,大一统产生,这就是历史的进步。没有民族的融合、思想的融合,就不会产生汉武帝时期进步的大一统。我们不应该回避封建的弊端,用传统文化整体观来研究分析。等于说我们的56个民族,离了谁都不行。
中国人的哲学就是易,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自我强盛;厚德载物就是包容的精神。即使西方的文化都能容纳,通过中华民族的文化改造成我们自己的文化,这就叫厚德载物。研究传统文化就是要为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呼吁搞《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丛书》,搞中华传统文化整体研究学会。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古墓、珠宝、古尸、陪葬 ,神秘的面纱背后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个兵马俑发现,发
掘的详细经过。。。。。。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中国北京猿人”轰动了当时的世界,被誉为“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然而。。。。。。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叙述了南越王墓发现、发掘那曲折而动人的经过,也充分展现了南越王国风起云涌、大喜大悲的历史画面。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率部,以剿匪及军事演习为名,荷枪实弹进入东陵,用七天七夜的时间,打开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 。。。。。。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这是一部全景式、多侧面反映新中国以科学考古手段发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长篇纪实文学。
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二,《天国的灵光:佛像》
本书是走进珍宝世界系列图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绍了汉、十六国时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间的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对读者的欣赏。全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识性及鉴欣赏性,是文物爱好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本书是关于李宪夫妇葬墓的发掘报告。本书记录了该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内装饰壁画以及种类繁多的随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铜、银、玉、玻璃料器等妈妈,这些都为唐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序 我们的心愿引子壹 汉兵马俑坑的发现贰 发掘清理兵马俑叁 寻找兵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试掘到正式批准发掘伍 内外墓道发掘告捷陆 会战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贵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两个问题后记
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六,《帝国的辉煌》
本书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图书。秦始皇陵与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了秦国历史以及秦所创造的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
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继发现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之后本书纪之初,在成都平原又传来了令人再次震惊的考古大发现: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国邑遗址,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骇然现世……考古工作者将此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
本书作者亲自参与了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们以如花的妙笔,将田野考古和丰富的知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融为一体,撰写了这本书。 作者将带你一起穿越数千年时光隧道,走进古蜀都金沙村,去体会古蜀人的社会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本书集中展示了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问世3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找寻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时期重要考古遗迹调查报告(1992-2002)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丁冬:西藏西部一处前佛教时期居住遗址的发 西藏西部陶器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会盟寺的比定图像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松赞干布塑像的再观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遗址发掘与研究,是世界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重大事件之一。此遗址被列入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中国境内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眼前的这本小册子,作者尽力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这一段牵涉众多学科和专业性很强的历史,融会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这是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随笔集,收录其80及90年代所写书序、讲演稿、报刊文字及访谈记录。内容涉及考古人类学研究理论与发展,学者介绍,学界轶闻掌故、考古时事及对学术的前瞻。以随笔的形式,读者不仅可了解张光直学术上的直知灼见,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诙谐、宽容、乐观、热富有社会使命感的尊长。这是“张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专著。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充足、完备、翔实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秦陵四大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的陵墓、陵园、陵寝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情况。特别是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属罕见。秦始皇皇陵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书包括趣探事源,趣谈考古,趣觅古迹,趣话文物几个篇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考古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究了考古中的来龙去脉之谜。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考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考古者、考古过程、考古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过程中难以言表的身心体验。
十七,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系列报导
1:众神的宫殿
作者:理查德·艾尔曼
1999年3月3日,人类考古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发现正通过卫星向全球现场直播……著名预言家凯西在上个世纪曾说,20世纪末,人们将开启狮身人面像隐藏了数千年的“档案馆”,以揭开人类起源与智慧之谜。而埃及古老的谚语则告知我们:每当世纪交替之时,神秘的金字塔或通往远古的墓道就会被发现,从而找到一段人类失去的历史。
2:废墟的真相
作者:吕贝克·斯特夫
你即将看到:考古史上最为动人心弦的篇章——14个失落的城市在百余年间相继被发现,它们无疑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胚胎,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黎明时期。14个城市,14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每一次发现都是考古史上最为动人心弦的一章,它们共同奏响了史前文明的挽歌。本书几乎囊括了自考古学诞生以来所有伟大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一把打开远古、通向未来的钥匙……
3:水晶头骨之迷
作者:凯瑞·路易斯·托马斯
克利斯·马顿
美洲土著人世代流传着一个故事:祖先留下了十三个水晶头骨,当地球文明达到极致时,它们会重新出现,并揭示出人类过去和末来的秘密……
九十年代,英国的两个电视制片人果然在中美丛林的古庙废墟中,找到了一个精美绝伦的水晶头骨,他们追踪调查,终于发现十三个水晶头骨已全部现世,每一个头骨都来历不凡且具有不可理喻的一些灵异表现。 这一发现和金字塔上的狮身人面像一样神秘莫测,引起全球考古学界的一场激烈论战……
本书是关于这一发现探索过程的真实全纪录,作者摄制的同名电视纪录片已在英国BBC及欧美各大电视网播映,引起举世瞩目。
4:破译圣经
作者:苏拉米·莫莱
从《创世纪》到《启示录》,笼罩着令人炫目的神秘光环,上帝从天国来到人间,又从人间回到天国,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将天国的幻象多次投印到人间的大地上,而且还将其深深地投印在地球先民的脑海里,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从“大西洲”到“太平洲”;从《神秘埃及》到巴比伦泥版;从漫天烈火的所多玛到惊天动地的通古斯;从密咒遍布的帕姆帕沙漠到丛林深处的卓尔金星……
在这本书中,穿过历史的迷瘴,我们将通过《圣经》与那些上帝的羔羊进行对话,从亚当到基督,从但丁到诺查丹玛斯……他们将讲述天国的神圣,他们还将述说天国的神秘。
5:人是太空人的后代
作者:葛瑞姆·汉卡克
人类的起源的说法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葛瑞姆·汉卡克以他自己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 并写了人是太空人的后代此书, 从中以他自己的带有一些超意识的眼光去探讨了这个问题, 您不妨在读了此书之后, 与作者一起去回味这份独特的滋味!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
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扩展资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确实做出了许多有利于历史发展的举措,但他也制定了许多残暴的政策,做了许多愚昧的事。
秦始皇不仅修建豪华宫殿,而且还为其死后修剪更富丽堂皇的陵墓,由此便有了他苦心经营数年的宏伟工程骊山墓。兴建这些大规模的工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相当惊人。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便纵情享乐,贪恋酒色后宫列女万余人,他的下属自然也是上行下效了,那些地主阶级的新贵,他们也是宫室,车马,衣服姿其所好,秦王朝的迅速衰败。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和思想统治,秦始皇做出骇人听闻的的焚书坑儒,他畏惧人言,虽然一时控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稳固了统治,但是就其长远来说,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秦始皇为求不死之身,多次派人去寻访不死之药,从开始的徐福渡海,到后来求不死药,成为一些人的谋财之道。秦始皇为了不死之药,可谓费尽心思劳财伤民。
参考资料:
甘肃武威磨嘴子,两千年前,最早的汉墨孑遗 如今的书家,多不重视墨!何故?皆因墨来之容易。一瓶三十元的墨汁,就可尽情挥洒数纸。在古代,墨不易得。好墨,更是寸墨寸金。 如此来看,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汉代丸墨,其价值就无法估量了!它是现存最古老的墨之一,是汉墨孑遗。为我们揭开了汉代的制墨工艺。 1先民最早掌握色彩 对色彩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先民们较早掌握的两种色彩,要算黑色和红色。这一点,从距今八千年前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上能看到。 先民们绘制彩陶图案的色彩,多用红黑两色。这两种色彩,也是先民最容易获得的颜色。 黑色源自于炭黑,可以是烧黑树枝,可以是烧火熏出来黑色。故此,在小篆中黑色字形,上面是古「 ”囱”字,即烟囱;下面是「 ”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东汉许慎《说文》中说:黑,火所熏之色也。 红色的来源又有所不同,似乎比黑色的来源更多一点。红色可以是红色砂岩,也可红土,也可以是血,人血或者动物的血等等。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对红黑两色掌握,也从简单,容易获得的物质,逐渐固定到矿物中,其中黑色来自天然石墨,红色来自丹砂,丹砂也叫朱砂。 先民们用红黑两色,在彩陶上绘制出精美的图案,表达着他们审美,记述他们收获,展现他们的崇拜。可以这样说,对于黑色使用,至少已经延续了八千年之久。 2殷商时期出现墨 那么,墨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呢? 墨,由来已久。上古写字多用竹挺点漆而书。但在殷商时就有墨了。春秋战国,大篆流行,墨使用范围逐步扩大,有关墨的词语也多了。不过依旧是石墨磨而书之。石墨,其实是指画眉石。到秦汉之际,墨才渐渐出现。 现存最早的墨,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4号秦墓。这是一块圆柱状的墨,直径12厘米,高12厘米。研究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松烟墨。 从这个墨的形状看,当时墨已经能够大量生产了。 在秦汉时期,墨的加工成型,还没有采用模型,而是采用了后世制作中药丸的方法,加工成丸。古籍中多有丸墨,墨丸之类的词句出现。究其原因,当时墨的颗粒比较粗,似乎掺入的胶也不好,比较松散。到了东汉时期,墨的加工工艺有了突破,逐渐出现了用模具压制的墨锭。 3武威出土的汉墨 甘肃境内出土过多枚丸墨。尤其以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汉代丸墨最有代表性。 这块丸墨,高45厘米,底径28厘米。算是汉墨的孑遗。略近圆柱体,顶部渐收分为圆弧,底平,似细一点的小馒头,一头大,一头小,有磨用过的痕迹。显然,人们用捏着大头,用小头研磨。墨色乌黑透亮。汉墨的基本原料一般采用松烟或桐油烟,故而墨性浓黑光洁,是现存最早的块状合成墨之一,为汉墨中所罕见。为认识墨的源流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代的制墨,比先秦时期,有非常大的飞跃。也是一个转折时期,在此之前,墨的主要来源是石墨。这时,制墨的主要原材料,逐渐转向松树,也就今天人们所说的松烟墨。不过,石墨也延续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到了汉末,曹操修筑铜雀台中还藏有大量石墨。 西汉时期,陕西千阳的制墨已经名重一时,为汉王朝办公墨的主要产地。当时,「 ”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 隃糜即今陕西千阳。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人们讲究百里不贩运,从考古资料来看,陕西、甘肃、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均出土过墨。可见,各地都能生产墨。 武威磨嘴子出的汉墨,有可能就是武威当地生产的,而且也形成一定规模的墨丸销售市场。《汉书》中提到,当时有人,拿着公款去购买时令水果,谁知他却购买了墨。可见,墨的制作销售,基本上在市场中普及了。 4汉墨从中原传向西域 东汉中期以后,墨的制作逐渐采用了模具。 三国魏晋时,皇象论墨,已有多胶黝黑的说法,魏有韦诞, 晋有张金, 均以制墨著名于当时。卫夫人《笔阵图》曰:「 ”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为之。”墨丸造型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螺子墨。唐时,祖敏以制墨而闻名。至南唐, 李廷珪父子制墨,墨锭大成。宋时出现了香料金箔入墨。此时,墨已至尽善尽美境地。以后,制墨名家不断,元有十余人,明有百余人。 甘肃酒泉的魏晋时期的墓葬中,也出土过墨。有人记述:「 ”西域僧书,言彼国无砚、笔、纸,但有好墨……人们认为,墨逐渐从中原地带向西传播。 有墨,就有收藏。老墨,研后而写,墨色光亮,阳光照下,泛紫色。宋代司马光无所嗜好,独蓄墨数百两,好之成癖。可惜,不知他藏墨的最后归宿了。老墨价格也不低,1930年前后,用漆盒装的康熙吴守默玉堂墨,八锭,价值八百大洋。便宜的康熙曹素功千秋光墨一盒也要四百元。 5墨书写的汉简寸土不丢 武威是河西走廊东端重镇。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长途奔袭河西走廊浑邪王和休屠王,汉军「 ”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天,汉武帝又命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乘胜从北地郡再次出兵河西,此次「 ”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这一战役,匈奴彻底退出河西地区的关键。 西汉踞有河西之后,打通了连接西域的丝绸之路,隔绝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络,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汉王朝为控制西域,守卫河西走廊,在这里修筑了规模宏大的汉长城。河西走廊的汉长城东起令居,西达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北到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形成了钉子形的防御体系。 为守卫河西走廊,汉武帝下令大量移民实边,移民的主要是「 ”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抱怨过当……”据记载,西汉 ,先后五次大规模移民河西走廊,到西汉末年,在河西走廊的徙民和戍卒数量猛增到50万。 大批戍边将士,生活在这块地方,扎根落户,成为河西走廊的开发者和守卫者 。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展现着大汉王朝崛起时张力。 武威磨嘴子汉墓群位于武威南15公里的祁连山下,杂木河西岸。这是一处高处河岸的黄土地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这里先后多次发现汉墓,出土了陶器、木器、漆器、铜器、铁器、简牍、鸠杖等等。这些器物见证了汉代,河西走廊戍边将士们的生活。 墨,从土,从黑。土不可丢。据说,张大帅曾给一东洋人,题字,最后落款「 ”张作霖手黑”。别人说写错了。大帅却言,这叫寸土不可丢。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的随葬丸墨,就是当时戍边将士,书写公文,家书所用的残墨。也是那个年代,大汉王朝开疆拓土,昂扬向上的见证。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谢绝转载, 盗用必究!
伏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著名的君主,也是上古大神,对于伏羲是哪里人,一个是河南,一个是甘肃,那伏羲是河南还是甘肃下面是我为你搜集伏羲是河南还是甘肃,希望对你有帮助。
伏羲是河南还是甘肃
伏羲作为中国人的始祖级别的人物,出生时间已是千年之前,对于他的出生地,虽然人们一直很关注,但是说法却大不一样。
第一种说法,伏羲出生地是在天水县的成纪。一开始听到天水这个地方的时候,我还以为它不是地名,经过了解,它位于甘肃省省内。据说在天水西关有伏羲的庙宇存在,而且它的始建时间是很早之前。在其庙宇的南天殿殿堂的天花板上,有其他地方没有的 壁画 存在,这壁画上有完整的64卦,还有河图图形。而且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一般都是河流发源地或者是河流交汇处,而天水又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母亲河的交汇之处,所以大多数人们认为,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
第二种说法,伏羲的出生地是在河南的淮阳。因为人们认为,人老了是一定要回到出生地的,而淮阳是伏羲政权所在的中心城市,也是埋葬他的地方。而且伏羲他的母亲,华胥氏因为所守护的地方是九河之地,所以被称为九河神女,而九河是河南与山东交界处的南边的黄河地段。所以人们觉得他的母亲在河南,他的出生地也应该是在这里。
对于这些说法,虽然不知道哪一个是真,但是都有其存在的依据,但是就现在来说,大多数人比较认同伏羲出生地是在甘肃县的天水。
伏羲是哪里人
根据一些古籍我们可以看出,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在陇西成纪生活,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附近,华胥氏因为踩到了雷泽的脚印而春心萌动,最后 怀孕 怀了十二年才生下了伏羲,古代又有十二年为一纪的规定,所以又才被称为成纪。也就是说伏羲是甘肃天水人。这也是许多人普遍认为的。但是还有另外几种说法,也有人说伏羲是山东济宁人,因为有古籍中记载到华胥氏是九河的女首领,而九河这个地方则是处在河南和山东的黄河交界处,这样一来又有了伏羲是河南濮阳人的说法,并且还列举出《山海经》中关于雷泽的记载,其中介绍道雷泽是在吴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至今现在那里还有着古代所遗留的遗迹。
虽然关于伏羲是哪里人这个问题,大众之间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华胥氏女首领的身份,让她四处放牧辗转,许多地方都出现过她存在的证据,但是依照如今的资料和遗迹也并不能够完全的确认伏羲的出生地到底在哪里,但是伏羲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是不能够磨灭的。
伏羲是什么神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人类的创始者,他被后人称之为创世之神。伏羲生于远古时代的旧石器时代,姓凤,和女娲是同胞兄妹关系。那么伏羲是什么神呢伏羲在中国民间百姓的 传说 中是一个扮演救世主角色的神灵。
传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最早被称为王的人,伏羲和女娲生儿育女之后,为了给孩子治病发明了医药,在 历史 当中伏羲对医药的贡献非常大,后人称他为医药之神。伏羲还根据蜘蛛通过蜘蛛网捕捉小 动物 的方法中,得出用渔网 捕鱼 的方法,渔网捕鱼法一直延续至今。被后人称之为捕鱼之神。
民间传说伏羲是蛇身人首,有龙的传人之说。有人认为伏羲出生在蛇族,并以蛇为父。伏羲身上穿的草叶或兽皮,蛇鳞身或花纹,正是蛇族的重要标志。多年以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对伏羲是龙的传人的传说信以为真,我们大家知道伏羲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的祖先。
伏羲还发明了我们易经中常用的八卦,据说伏羲依据世间万物的变化,分析总结出万物以点为心,循环运转。后来伏羲就把它变为了八卦。
在上古时期,上苍把繁衍人类的任务交给了伏羲和女娲这对兄妹,成为人类的起源。伏羲和女娲不仅生育人类,还创造了婚姻,让他们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选择如意的人来结婚,逐渐的壮大子孙后代。伏羲是什么神在民间还有好多拜祭伏羲的庙宇,现在人们已经把伏羲当做是我们人类的创世之神。
1 伏羲真正姓什么
2 伏羲是谁
3 燧人氏和伏羲的关系是什么
4 三皇五帝是哪里人
5 上古伏羲大帝到底在哪死的
6 上古伏羲氏的由来是什么
本文2023-08-04 16:15: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