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第1张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达50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52件,二级文物1791件,三级文物3867件。该馆还收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其中线装古籍达3万多册,是自治区级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以及自治区级古籍修复中心。(截至2013年10月数字) 金属器 “布”铭铜桶:高271厘米,口径262厘米,底径226厘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1976年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出土。盛储器。器身呈圆筒形,上大下小,平口、平底、内凹成圈足,底下有浇口痕一道,口沿两侧有半环附耳一对,附耳内又有竖形贯耳。上部刻饰栉纹及勾连雷纹带,中部为勾连雷纹带,下部是栉纹带。腹上部一侧刻有一“布”字,当是布山的省文。桶耳下方刻有“十三斤”三字,应是此桶自身的重量。其实测重3405克。 漆鞘铁剑尺寸:长1302 厘米,宽24厘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1976年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出土。武器,剑身狭长,中起隆脊,刃薄锋利,剑柄细长,呈方柱形,有带角质的脱胎漆剑鞘。 悬山顶干栏式铜仓:长793厘米,宽427厘米,高373厘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干栏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位于一个平台之上。下设八根柱子,将整座建筑顶离地面。悬山顶,中间有瓦脊,瓦脊前后各铸有对称的十二行瓦垄,均作瓦板状,瓦片铸刻清晰。屋檐伸出前壁10厘米,伸出后壁45厘米。房屋前面正中设有双扇门,均有门环,可以闭合启动,并设有门槛。门前有走廊,围杆为二横一竖式。屋外四壁均有“十”字阴纹装饰。 浮雕饰铜钟:通高685厘米,甬长205厘米,铣间宽335厘米,舞间宽214厘米,重34千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期,1958年广西横县镇龙那桑村出土。此钟称为“浮雕饰铜钟”,鼓部饰窃曲纹,正面鼓部左右两侧在窃曲纹地之上附以浮雕式装饰物(似螭),这种作法在别处未见,似为本地铸造的证据。钲、篆间、舞面饰雷纹和斜角雷纹,以二层乳钉纹为界格,栾边和篆间饰水波纹三道。此钟器体厚重,有似特钟。正面观几成矩形,从整体形态看,应是西周时期的作品。 龙首柄铜方匜:通长388厘米,通宽255厘米,高10厘米,底125×135厘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1971年广西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水器。器身方形,上大下小,为三阶梯式,平底,器底之下有四乳足,两侧有兽面衔活环。流作龙首前伸状,张口,中空,水可注出。器表素面无纹。 陶瓷器 民国钦州紫砂折枝白梅纹茶壶:通高1250厘米,口径550厘米,底径80厘米,民国时期。盖,拱圆;顶,珠钮;壶,圆口,曲流,弯柄,圆腹,平底浅圈足。壶腹以白泥装饰纹样,绘折枝白梅并提写“甲子年季夏月于古安州作”。器底钤方框印阳文楷书“美珍”。 “丁未岁”款六格席地团花瓷印花碗模:高91、面径158、柄径58厘米,宋代时期,1991年北流县岭垌窑址出土。印模为实体白瓷质呈带柄蘑菇状。印顶端平,印刻阴纹,印顶展平,面壁划分六格,格内和顶部各为席地团花纹。印背铭文 “丁未岁(公元1279年)孟冬一日立”。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高2160厘米,口径920厘米,底径1210厘米,清康熙年间。器呈筒形,平口直壁,玉璧形底足。器外壁以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全文,其字体规整俊朗,于文章末处书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体方章。底心施白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清雍正斗彩团菊纹碗:高690厘米,口径1430厘米,足径510厘米。清雍正时期。侈口,微弧腹,下腹渐收,平底,圈足。器胎质细白坚致。该碗的装饰沿用了明代宣德斗彩工艺,即釉下青花釉上彩。于外壁绘团菊纹,间以朵花连枝蔓叶。底部落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双圈款。

此器别致秀巧,所用黄、红、绿、紫四彩与青花各显艳丽,其绘画笔触细腻,气韵柔和雅致,为雍正斗彩的精品。 玉石器蓝水晶串珠:长15-3厘米,西汉时期,广西合浦县望牛岭M1出土。佩饰品,浅蓝色,有六粒蓝水晶串珠,透明,有玻璃光泽。四粒为六棱柱形,大小不一,两端截平,有对钻孔;其中一粒两端饰凹弦纹,中间有两道凹槽;另二粒为不规整扁柱形,两端截平,有对钻孔。 明代兽耳玉炉:高5厘米,足47厘米,口径65厘米。此玉炉有双兽耳,侈口束颈鼓腹式,炉腹上有两个兽面纹,圈足。 清蟹形青玉带扣:长8厘米,高45厘米,镂雕一活蟹,抓一稻穗,背有二圆钮,玉质细润。 民国碧玉盤枝佛手洗:高2厘米、长14厘米、宽95厘米。佛手果、叶及蝙蝠连成一体的玉雕,佛手叶形成盘,并附有一蝙蝠,大佛手果掌心中空,其中有四指折断,该玉雕构图新颖。  清镂雕寿字白玉嵌件:长45厘米、宽4厘米。白色,椭圆形,板状镂雕双夔环抱篆寿字,玉质滋润。

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毁于1860年的火烧圆明园。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扩展资料:

1、火烧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2、《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

(1)统治意义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

《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2)文献意义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

《四库全书》保存中国历代不少接近失传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讹误脱漏。但修书期间同时抽毁及禁制一些书籍。乾隆一朝致力编修《四库全书》,但大兴文字狱,戕害读书人,对中国后来的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艺术价值

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

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火烧圆明园

-四库全书

1965年秋,山东考古队组织发掘苏埠屯墓地,一位张姓老汉用锄头刨地时,只听“咣当”一声,挖到了一件青铜器,这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亚丑”钺。但遗憾的是因这声“咣当”让“亚丑”钺左下角断掉一小块,但相对其巨大价值,仍然瑕不掩瑜。

“亚丑”钺造型独特,铸工精美,尤其雕琢的“亚丑”铭文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此稀世国宝一出土便轰动整个全世界考古界,因钺的两面都有“亚丑”二字的铭文,考古学家美其名“亚丑”钺。

“亚丑”钺出土时,人们发现殉葬的人数较多,说明墓主人身份地位较高,墓中还有4个墓道,更证明墓主人不是一般地方小贵族,此墓就是高规格的大墓。

墓形制与安阳侯家庄商王陵的“亚”字形大墓相似,故专家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大贵族,大概是“亚丑”族墓地,或是殷商王在东方同盟国之一的国君陵寝。

也有专家根据古文献记载推测,这里可能是商末周初薄姑氏的文化遗址,《汉书地理志》就有对薄姑氏的记载。

来看看“亚丑”钺总体面貌:面具般的人面造型,怒目圆睁,庄严肃穆,让人望而生畏。如此形状,被网友戏称为“文物界的表情包”。

从其精细做工来看,绝对是青铜器中难得的上乘佳品。此文物收藏于山东博物馆,有说是山博的镇馆之宝。

来看看“亚丑”钺的艺术价值~~~

“亚丑”钺也称“人面铜钺”,高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器身长方形,两肩有棱,外形为双穿镂空的人面,眉、鼻、瞳都向外凸出,口稍向下凹,面部表情狰狞可怖。

铜钺有弧形刃,而且刃部宽大,钺身刃角外移。在人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丑”的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

什么是钺呢?简单说下。

钺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初期材质为石质和玉质,石质钺与玉质钺一般出现在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墓葬中,标志着墓主人身份尊贵。直到商代才出现种类很多的青铜钺,专家们按钺铸造大小分为三型八式,其精美程度也各有所不同。

但是,最令人震撼的还是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的“亚丑”铜钺。

专家发现,“亚丑”钺纹理构造、图案脉络等与同期黄河流域出土的殷商青铜器极为相似,双方互有雷同、互为影响。这说明了什么?

其实,在商朝以前,齐鲁文明与华夏文明基本是各自独立的,在殷商建立后,两个文明自然就在互相碰撞中互相交流与融合了,也就是说“亚丑”钺是受华夏文明影响而制作出来的。

大家或有此疑问:钺为何要制作得如此面目狰狞呢?

钺,最初用途很多,其中主要的一种就是实战性的武器,因而钺的表面大多制作有狰狞或森严的面目纹饰,这些纹饰用于斧钺类的兵器上,自然就凸显出一种肃杀之气,以震慑敌人,让敌人心生畏惧。

还有,钺还是权力的象征,古文献中常称钺为“王钺”或“天钺”。大家也可看到在一些甲骨文和金文中“戉”与“王”字在结构和读音上有对应关系,我们也可学到些古文细节了。

还有,考古发掘中发现形制巨大的青铜钺多出自帝王墓,如古籍文献中记载有商王和周王出征时“执钺”“把钺”的描述,因此我们看到从大型墓葬中出土的钺大多有威严之势。

所以,钺不仅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代表帝王和王公贵族们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与权力,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钺,作为王权象征始于夏朝,后被商周所承袭,商代王墓出土的巨型青铜钺几乎都是阔嘴獠牙、暴突环眼的狰狞面目状,让人不敢正视,给人以强大威慑力,有着不可冒犯之姿。

这种以“狰狞为主”的审美风格作为象征王权的标志,源于殷商王朝,虽然钺狰狞丑陋,却象征着当时神圣不可冒犯的王权,而手持人面铜钺,他们就是至高无上、不可冒犯的主人,同时表明他们具有神的权力,是神之子的化身。

所以,学习和了解了青铜钺”亚丑“钺,也就了解了那个历史时代,同时也向世人彰显了当时的齐鲁文明与华夏文明……学习中华灿烂文化,你我都在路上。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扩展资料:

鉴赏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参考资料: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_

文物依照其特点、历史文化背景、规模大小有很多分类,但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

1,时代分类法

时代分类法是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任何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年代),没有时代的文物是不存在的。有的文物由于流传及本身原因,时代一时尚难判明,这应属对文物的认识问题,和文物必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是不同的问题,不能相提并论。

2,区域分类法

区域分类法,是以文物所在地点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有产生它的地点,或有出土地点,或有收藏地点,或有埋藏与建立的地点,总的来说,都有它的所在位置。

离开了具体的地点,文物是无法存在的。区域分类法,就是以此为根据,按照文物所在的区域实行归类。

它的优点是,通过区域文物归类,使人们对某个区域的文物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特别是有利于加强对文物实行分区域的管理。

3,存在形态分类法

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文物,都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某个地方,这一点与文物都存在于一定的地区有相似之处。这里所谓的存在形态,是指文物的体量的动与静,直观的存在与隐蔽的存在,存在于收藏处所与存存散于社会等。

根据存在形态分类法的上述含义,在对文物进行归类时,具体划分方法为依文物体量的动与静分类。据此我们可以把文物划分为不可移动文和可移动文物。

4,质地分类法

质地分类法,是以制作文物的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而成的文化遗物。由于所用物质材料的多样性,根据不同质地材料进行文物归类,是质地分类法的出发点。

5,功用分类法

功用分类法,是以文物的功用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的方法。文物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历史遗存,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制作的,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文物,都有它的用途。

人们不会去制作毫无用处的物品,不会去建造没有具体用途的建筑物,这是显而易见的。正由于此,在对文物分类时,通过对其功用的研究,可以把功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物聚为一类,形成不同的类别。

-文物

第一个:绿脸兵马俑。 都知道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基本都是肉红色或粉白色面孔的,但就是有这样一个兵马俑是绿脸的。这是秦兵马俑中出土的唯一一个绿脸俑,从它被发现的那天开始,关于它为什么是绿脸的就有各种猜想,至今为止仍然没有确切的结论。

第二个·:青铜神树。《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通天神树,名为”扶桑“。”下有汤古,汤古上有扶桑。这扶桑树被称为“东方神木”,更有传说,太阳每天在它下面升起来,曾侯乙墓出土绣品后羿射日图案,两旁的大树就是扶桑树。而在近代的考古发现当中,更是从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了这书中的记载的扶桑树。这青铜神树也有着自身的神秘色彩,让人看了感觉十分稀奇。

第三种:黄金匕首。考古专家们发现,这匕首看起来是黄金铸造,而实际上并不是黄金,而是用天外的陨石铸造而成,直到今天仍然锋利无比。那些小说里面说的削铁如泥的利器和这黄金匕首相比,也不过如此。所以说,这真的不是地球之物可造的。

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事物很多,地上地下都有很多咱们从没有见过的东西,见到之后很多人都是惊叹不已。

一、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天安门广场东侧

开馆时间:9:00;停止入馆:16:00(周一闭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可以从中看见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的沉淀与变迁。

它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现有藏品浩如烟海,数量达 140 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

其中,古代文物藏品 815万件,近现代文物藏品 34 万件,图书古籍善本24万余件,共有一级文物近6000件。

最近的展览丰富,可以登陆官网提前查看,安排好出行时间。

二、故宫博物院

地址:景山前街 4 号

开放时间(周一闭馆):

每年 41~1031 为旺季,8:30 开放入馆;16:10 ,停止入馆。

每年 111~331 为淡季,8:30 开放入馆;15:40,停止入馆。

故宫博物院不仅馆藏丰富,其建筑本身,也见证了明清两朝的兴衰。

它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成立于 1925 年的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

经历六百年的兴衰荣辱,帝王宫殿的大门终于向公众敞开。故宫有藏品 1863404 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群。

                                   

三、北京天文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8号

开放时间:周三至周日9:00至16:30(16:00停止入馆)  

周一、周二例行闭馆(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除外)

如果你是一个天文爱好者,经常抬头仰望星空,时不时向深邃的宇宙,投去好奇的目光,来到北京不能错过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包含A、B两馆。A馆天象厅是我国大陆地区最大的地平式天象厅。展馆内的蔡司九型光学天象仪和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天域数字投影系统,不仅可以逼真还原地球上肉眼可见的9,000余颗恒星,还能实现虚拟天象演示、三维宇宙空间模拟、数字节目播放等多项功能。

B馆中直径为18米的宇宙剧场拥有标准半球全天域银幕,能同时为200名观众呈现出气势恢宏的立体天幕效果,在我国大陆地区独一无二。

四、北京自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桥南大街126号

开放时间:每天9:00-17:00(16:00后停止入馆)(周一例行闭馆,节假日除外)

不论是大人和小孩,都可以在自然博物馆中,找到从未见过的新奇标本,在其中体味自然的妙趣。

“来自中国的侏罗纪母亲”中华侏罗兽、完成全身羽毛颜色复原的赫氏近鸟龙、保存在我国的唯一的恐鸟标本,都可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看到。

除此之外,还有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井研马门溪龙化石、中国唯一的恐龙木乃伊化石、北极熊、犀牛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达50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52件,二级文物1791件,三级文物3867件。该馆还收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其中线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