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法术的书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6收藏

中国古代关于法术的书有哪些?,第1张

明代计成著作《园冶》,亦名《园牧》,是我国古代造园理论专著。其中所提\“巧在因借,精在体宜”之原则,对后世颇有启发,影响深远。《营造法式》我国古代建筑学专著,北宋李诫奉敕编修,共36卷。《天工开物》我国古代第一部综合介绍工业农业技术的专著。明代宋应星著。共18卷,分3编。《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北魏贾思勰撰。10卷,92篇。《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26卷,后增《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

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类,凡609条,10余万字。该书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它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简介。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简介

 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此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代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张天师为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人物介绍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 传说 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2]

 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 事迹 ,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史载天师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

 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

 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1244—1292)

 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

 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

 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

 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天师起源

 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嗣汉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于民国三十八年夏,率长子允贤、侍从邱建忠离开上清乡嗣汉天师府,经广东韶关,此时收留由江西吉安逃来之龚行健(正名干升是龚群的叔叔),再经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请获准来台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民国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

 张天师生平汉天师,字辅汉,沛国丰(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沛国丰县盘冢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江苏丰县人)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他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

 江苏丰县至今有张老汉巧占天门穴、药盒子等神话传说。张道陵父亲张刚,为一乡间卖香油农夫。当地一家大地主请了一风水先生为其先人看坟地,风水先生为其选了一绝好阴穴,言:此为天门穴,埋此必出神人,子子孙孙无穷尽。张老汉一日卖油回来,适逢大地主发丧埋葬先人,他路过挖好的坟地时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如注,误打误撞跌入挖好的坟坑中,大雨将泥土冲入坟坑将其埋葬,大雨接连下了数天。天晴后,由于大水缘故,大地主埋葬先人却找不到坟坑,只好另择吉地埋葬先人。宋楼镇费楼村东北里许,张陵祖父张纲的墓基犹存,比周围的地面高出丈许,据当地老百姓讲,虽大旱之年,却湿润不减,被奉为风水宝地。在张陵故居西北隅,就是北周天和观遗址。该遗址上曾出土天和年玉造像一尊,“”中被砸碎。根据明代县志记载,丰县历史上有名的道观有8座,天和观是创建时代较早的道观之一。唐、宋时期是天师府的护家道观,倍受历代皇家的器重和保护,是道徒祀奉师祖和传教布道的活动道场,元代淤于黄泛。以天和观为中心,周围的庙宇道观林立,徐州市文物部门调查统计,方圆几里之地,竟有三十余座,弹丸小地,庙宇密集程度实属罕见。

 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

 正一天师

 一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道:“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尔等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录”,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据说能集三万六千神灵,以供驱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声哀求,尽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张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歼六大魔王,群妖乃灭表绝迹。他则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往川中云台山卜居其地继续修炼。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来告道:“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须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中。”于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长、赵升复往鹤鸣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寿元年正月,据说太上与众真复降,为张道陵说:“北斗延生真经”及“三八谢罪法歼”。永寿二年春,会三界万神于青城山黄帝坛下,盟五岳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狱。定三十会真坛与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处明阳、鬼处幽阴,各治设祭酒与男官、妇官,以赞玄化。其时,道教始有正规教团组织。

 张道陵率弟子复游各地,斩妖巷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据称,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

 天师飞升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合山,见绝岩下桃熟,命王、赵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传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剑、都功符录。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与王长、赵升天云台山白日飞升。

 张道陵因在蜀汉之境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道”。因张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祖天师”。人们又称其教为“天师道”。张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撰《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汉祖天师在唐僖宗时被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代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封为“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

 天师承袭

 道教由东汉张陵〈张道陵〉创始,后世乃称张陵为“天师”或“祖师爷”,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被尊为“三师”。

 根据中国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第六十三代亲传弟子殷明石表示,道教五大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也就是“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

1 张道陵有什么故事

2 名刀的介绍

3 养生之道的介绍

更新1:

这题很有趣 感觉 : 回答1与回答2 好像有仇 回答2又 多给了条网址 很有趣 这题的最佳解 应该是回答4 当之无愧 连意见者也认同 !

请问 道教张天师的传人 1 好像有两三个版本

如 : 张源先 张道祯 张源先为张恩溥天师堂侄,张源先在民国四十八年以陆军上士文书阶级退伍,退除役的原因则是写着「继承教统」。 张源先:「我从军旅生活退伍之后,专心跟着六十三代天师学习,一起生活,前后将近三年。那时候,大家也都知道我是天师的传人,但是,我不会外出招摇,也不会对外自称是天师的传人,如果这么做,这是对长辈不尊敬。」 1969年张恩溥过世,其子张允贤早于1954年病故,翌年张源先于台 南市天坛启建道教天师张源先既成科仪,1971年正式接任为嗣汉天师府第六十四代天师。 2008年10月17日(农历9月19日)因肝病于台湾南投县家中羽化,享寿78岁。 张道祯(1966年-),道教门派正一道张天师家族远房支脉第六十二代裔孙,出生在台湾。2008年10月17日,第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过世。 2009年5月11日,张道祯于台湾南投市体育场启建道教天师袭位科仪 问题是嗣汉六十四代张源先天师在生时,为何不与之争, 嗣汉六十四代张源先天师仙逝后,方争任嗣汉六十四代天师? 中国嗣汉张天师府指出,第六十五代天师张意将已于台北市剑南路原郑成功庙举行「第六十五代天师升座大典」,经三师簪花、授印、赠剑等道教传统仪式后,正式袭位第六十五代张天师。 中国嗣汉张天师府并重申,对于第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在世时,长达三十九年间维系道教不坠的贡献,第六十五代天师给予高度肯定与推崇,其任内依祖制奏职的天师府弟子相关资格,中国嗣汉张天师府均予认可,并不会拒绝其申请办理升职更换万法宗坛。 2 那么 大陆版又是谁 台湾第六十四代张天师名叫张源先,大陆第六十五代张天师叫做张金涛,严格来说,论辈分,大陆的张金涛还要称台湾的张天师(张源先)为「舅舅」。 张金涛的母亲叫做张稻香,乃是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二女儿,而且,张稻香是嫁给姓鲁的,张金涛本来应该是叫做「鲁金涛」,「张金涛只能算是六十三代天师的外孙,不是嫡系子孙。」 张源先又说,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生的小孩也是别人家的血统,血缘是无法分解的,「张金涛不是属于我张氏血脉,按照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教祖遗训,他根本不能继承为六十五代天师!」 对于同时存在两代张天师的情况,张源先显得不悦,他说:「我都还活着,怎么会有第六十五代张天师?太离谱了!」 3 请热心的网友解题 ! 现在台湾同时出第六十四代天师张道祯,第六十五代天师张益将,再一次争天师继承闹出双包, 既然中国嗣汉张天师府并重申,对于第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在世时,长达三十九年间维系道教不坠的贡献! 现今有人以元始天尊正本尊下凡,谁能办此事,能力展现,达及完美,正是真天师继承人。 2011-06-02 12:51:16 补充: 既然依祖制奏职的天师府弟子相关资格,中国嗣汉张天师府均予认可,申请办理奏职升职,今有所谓美国?金阙宫说:台湾各庙宫须去金阙宫更换新旨,谁(张益将或张道祯)能办此两事,能力展现,维护道统秩序,达及完美,正是真天师继承人。 2011-06-03 09:02:46 补充: 感谢好友 老悟十一生 支持 感恩

004万佛王 已回答甚详

自己封的比较大,真的嗣汉天师府的天师,会像卖商品一样在电视上请影视歌星代言强力放送吗

张天师历代传人 顺序 姓名 简历 1代张天师 张道陵 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代张天师 张衡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代张天师 张鲁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代张天师 张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代张天师 张昭成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代张天师 张椒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代张天师 张回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代张天师 张迥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代张天师 张符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代张天师 张子祥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代张天师 张通玄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代张天师 张恒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代张天师 张光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代张天师 张慈正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代张天师 张高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代张天师 张应韶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代张天师 张颐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代张天师 张士元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代张天师 张修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代张天师 张谌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代张天师 张秉一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 庙,年92岁 22代张天师 张善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代张天师 张季文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代张天师 张正随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代张天师 张干曜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代张天师 张嗣宗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代张天师 张象中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代张天师 张敦复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代张天师 张景瑞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孙继先过继 30代张天师 张继先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著《虚靖语录》七卷 31代张天师 张时修 敦复长子,张继先叔父 32代张天师 张守真 时修长子 33代张天师 张景渊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代张天师 张庆先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代张天师 张可大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代张天师 张宗演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代张天师 张与棣 宗演长子 38代张天师 张与材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代张天师 张嗣成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代张天师 张嗣德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代张天师 张正言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太多写不完参考下面网址吧 取自:myblogyahoo/yahoo-deaek/articlemid=557

张天师历代传人 1代张天师 张道陵 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代张天师 张衡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代张天师 张鲁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代张天师 张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代张天师 张昭成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代张天师 张椒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代张天师 张回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代张天师 张迥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代张天师 张符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代张天师 张子祥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代张天师 张通玄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代张天师 张恒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代张天师 张光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代张天师 张慈正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 15代张天师 张高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代张天师 张应韶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代张天师 张颐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代张天师 张士元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代张天师 张修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代张天师 张谌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代张天师 张秉一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庙,年92岁 22代张天师 张善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代张天师 张季文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代张天师 张正随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代张天师 张干曜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代张天师 张嗣宗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 27代张天师 张象中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代张天师 张敦复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代张天师 张景瑞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孙继先过继 30代张天师 张继先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著《虚靖语录》七卷 31代张天师 张时修 敦复长子,张继先叔父 32代张天师 张守真 时修长子 33代张天师 张景渊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代张天师 张庆先 景渊长子 35代张天师 张可大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代张天师 张宗演 可大次子 37代张天师 张与棣 宗演长子 38代张天师 张与材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代张天师 张嗣成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代张天师 张嗣德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代张天师 张正言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代张天师 张正常 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代张天师 张宇初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代张天师 张宇清 正常次子

著有《西壁文集》 45代张天师 张懋丞 正常三子 46代张天师 张元吉 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代张天师 张原庆 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代张天师 张彦羽页 原庆长子,娶王侯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真人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叠山书院 49代张天师 张永绪 彦羽页长子 50代张天师 张国祥 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代张天师 张显庸 国祥长子,著《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代张天师 张应京 显庸长子,妻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代张天师 张洪任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代张天师 攻继宗 洪任长子,筱岭背南山 55代张天师 张锡麟 继宗长子,年29岁 56代张天师 张遇隆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代张天师 张存义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 58代张天师 张起隆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代张天师 张钰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代张天师 张培源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代张天师 张仁政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代张天师 张元旭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杨家山 63代张天师 张恩溥 元旭长子,善画符,1949年2月去台湾,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 64代张天师 张源先 恩溥堂侄,2008年10月17日因病过世,享年78岁 65代张天师 于2008年12月26日修正张天师历代传人

但65代张天师传人尚未公布

1、门上贴的符是保平安的意思,道教符法的重要环节,符_派道士的基本功之一。道家的符咒咒语,就是起源于古时的巫祝。道家的咒语在东汉时期较为盛行,并且也符有密切的关系,画符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也有咒语,作一切法都有一定的咒语。

2、咒语成为施法者精诚达意,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保证一切法术的奏效。祈祷时,咒语都是一些赞颂神灵,和祈诉如愿之词;治病时,咒语是要求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辞;修炼时,咒语多为安神,定意澄心,及要求神灵帮助等语。道家的咒语每句结尾一般都有"急急如律令"一语。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解释道:"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说明这句词是从汉代经张天师传下来,要符到就灵验的意思。

张道祯 回 江西龙虎山祖庭告祖,族长 张德雨、张明熹 将供於祖庭上之天师印(麒麟印纽)授予张道祯携回台湾,代表留侯天师世家的传承与认定 张道祯 是 道教嗣汉六十四代张天师 又有 世界道教法师联谊会温国平主席从澳门等地,与印尼道教总会最高委总主席黄信心 ,(香港)中华道教法师总会创会 会长 黎宜铭、香港儒释道圣庙董事兼海外总监姚南华, 的到来为袭职圣典见证

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并非道教的创始人。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辅汉,原名陵,正一盟威道创始人,东汉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

张道陵“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张天师。著作《老子想尔注》,弟子有3000多人,设立24治,奠基天师道。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张道陵创建天师道的背景: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学名为:妖邪)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扩展资料:

张道陵成仙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台治,以余丹,及印,剑,都功符箓,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是经。”是日同弟子王长、赵升,于今四川省苍溪县境的云台山上与夫人雍氏白日飞升。是为正一道第一代张天师,而为天师道正一教祖。

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参考资料:

——张道陵

关于:符 箓 斋 醮

道教自创始以来,即以符、箓、斋、醮为主要活动方式,其历史源远流长。但究竟何谓符箓,何谓斋醮,众说纷纭。有说纯属封建迷信,不屑一顾,有谓内含科学哲理,需正确对待。根据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保存资料,并采访龙虎山地区终生从事道教事业的老道,应该讲所谓的符、箓、醮并非像社会上一般人所说的那样,它也有一定哲理,否则就不可能历代相传,延续至今。

符是将神力以“符号”的形式,附着在规定的“文字”(或图形)上,并书定在特定的物品(如纸、绢、木、石)上,作为天神的旨令,系道士们所使用的法术。道士们称它可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治病求福。蛇的起源,据《山海经》上说:“海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 上有二神,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而用饲虎焉”。后来黄帝据此,立桃梗以当门户,驱鬼避邪。桃梗象征度朔山桃树,暗示桃树梗上有神在捉鬼,以后桃木也有了驱鬼的神力。《淮南子诠言》许慎注:“鬼畏桃,今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写了祈福禳灾之辞的桃梗,便是最原始的“符录”,因为它既是驱邪避鬼的象征物,又写有具体文字,既能请来专治邪鬼的神,又可针对某些具体的鬼,人们相信它威力巨大,更能保佑人的安全健康。现道场中作法时所用的“拷鬼桃杖”、“桃木印”等,想均系度朔山桃树的流传。有说“符”是帝王下达命令的凭证,(如古代的虎符)具有无上的权威。它转变成道教法术的“符”与两汉时期的谶纬及星辰信仰的盛行有关,当时方术之士谓天神有符,或为图,或为篆文在天空以云彩显现出来,而录之为神符。也有说天神授给了方土神符。据《三国志张鲁传》载:“张陵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道书中说太上老君传授青童大帝的二十四廖中,便有“服开明灵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等。认为服符水,佩符图均可以“灾不能伤,魔邪不敢难”。至魏晋南北时期,答的使用更加广泛,并已交为带有宗教色彩的图案文学,藉此作为与灵异世界沟通的信物,符的功用也越来越大,字体越来越艰涩难认,形式越来越神秘莫测。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道藏》正一部第九九六册《开坛法语》中说得好:“吾家法录,(指录符,因录有录像和符一样,道教习称符录为法录),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镇家邦,小可以却灾祸。”符录有如此神功,不仅普通百姓信奉备至,而且唐、宋、元、明、清朝代中,不少封建统治者也崇拜异常。元朝统治者令天师后裔颁发过《命普施》由皇帝钦定了天师符录的地位。朱元璋早在做吴王时,曾对天师后裔颁发过《命普施符水旨》的命令,要普遍使用符水为人治病。所谓符水,就是将符浸泡水中,因为符是天神的象征,吞服符水,就意味着天神进入人体,帮助人驱除疾病和灾害。明太祖、明英宗、明宪宗等都先后颁发过禁止么出假造符录的敕令,保护天师世家符录的专利权,提高天师符录地位。

一、符的功能:据《汉天师世家》载:(一)用符水治病。唐初,第十一代天师张通元,字仲达,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非时不出,虽家人罕识其面。岁大疫,以“标”植水中,汲饮者皆愈,乞符水者不远千里而至,(标,系符录的一种)。北宋徽宗时,天下瘟疫流行。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书符投大瓮贮水以饮疫者,皆愈。”南宋时,王子魏王镇守明州时有疾,第三十三代天师张景渊“咒水饮而愈。”明初,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入朝京师“求符者日以千百计,待吏不暇给,闭关拒之不能止,乃录巨符,投朝天宫井中,人争汲之,须臾水竭土见,犹弗已。太祖为立亭井上,号太已泉。”明中叶,杭州瘟疫注行,第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亦“书薜符投井,饮者立愈。”除用符水治病外,天师后裔还有用所谓“木叶”、“铁券”来治病防灾。如第十九代张天师张修:“性淳朴,躬耕干野,以疾告者,录木叶治之,皆愈。”(木叶系一种木质符录)第二十三代天师张季文当五代十国战乱之际,乃铸铁环券数万,佩之可免兵灾,求者甚众。(二)用符录抵御自然灾害,“解州教育界池水溢。诏治之,书铁符投池中,怒霆磔蛟死,盐课复常”。这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为宋徽宗盐池治蛟的事。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也因“持符治潮”有功,受到元成宗的嘉奖。第四十七代天师张元庆于明弘治已未年(1499年)由京师还山“舟次沽头闸,旱浅不前,有司请祷,书铁符投白象潭,薄暮云蒸,雨注遂利清焉。”由于符录的功能神通广大,故名目繁多,按《黄庭遁甲缘身经》载:遇恶鬼有六甲六乙符,遇火有六壬六癸符,遇水有六戊六已符,打官司有六庚六辛符,这些符或烧或服,或以灰冲水服下,或埋于门前窗下,或揣入怀中,或贴在墙上,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威力。根据不同需要和阴阳法事所用之符主要有:

二、符的分类:阴事:梵气灯符、破狱符、收魂符(由朱元帅(朱产),陶元帅(陶荣),鲁元帅,魏元帅,田元帅,孙元帅(孙乙)等执行)。 阳事:(一)开山符;(二)迁患符:(三)发奏符;(四)传递符:(以上由温琼元帅执行)。(五)拜表符:(六)拜斗符:(七)总召符;(八)镇宅符;(九)镇妖符(由王元帅(王善)石元帅(石成)殷元帅(殷郊)孟元帅(孟山)荀元帅(荀兴善)等执行。(十)解厄符(由马元帅,辛元帅(辛环),庞元帅(庞乔)邹元帅,聂元帅,韩元帅等执行)。(十一)求财符(由赵元帅(赵公明)执行。(十二)祛瘟符,(由康元帅(康席),焦元帅,曾元帅(晏安),应元帅,岳元帅(岳飞)等执行)。(十三)祛邪符(由刘元帅(刘俊),杨元帅(杨彪),肖元帅,艾元帅等执行)。(十四)恶意火符(由邓元帅(邓忠),李元帅(李伏虎)执行)。(十五)报应符(由张使者(张娇)执行)。(十六)催生保产,送子符(由高元帅(高元)执行)。(十七)和合符(使人家庭和睦、散凶)。(十八)护身符(根据人的生辰八字来定符)。(十九)大水符(用于防洪,画在木板上,一般六天才可画成。(二十)五雷符等。现在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在进行守教活动所用的符书计(一)《清微阴阳符录》一卷,内有七十二张符样,用于阴醮,阳醮两种醮事。主要有如天将符、总如符、召功曹符、启师符、发奏符、净坛符、破秽符等。(二)《清微拜表符录》一卷,内有四十二张符,多为做拜表道场时所用。(三)《阴梵 灯符录》一卷,内有符样十二张,主要在打阴醮时使用。(四)《九幽破地狱符》一卷,有符样七十余种,主要给妇女打阴醮时用。(五)《雷霆都诸将符录》一卷,共有符样七十张,主要是三十六天将符,如王灵官符、马元帅符、赵元帅符、朱元帅、康元帅、温元帅、殷元帅、高元帅等符。同一个元帅因使用任务不同,有几张符如温元帅有解厄、治病、传递文书、送子、催生、保产等符。此外还有扫瘟、断瘟、禁瘟、解瘟等符。

三、符的功能分析:符录何以会治病有效,避邪灵验,防御自然灾害有功,这是几百年来争认不休,迄今尚无定论的问题。它虽不能用科学方法来验证,但也不能完全给以否定,因为有事实存在。有人认为人体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此场伴随人的一生,如磁场中的阴阳平衡即反映人的健康。如人体有病,即表示磁场中阴阳不平衡所致。符录通过得道者高道的书和念,(被认为是气功态)而画符的纸上聚集了一个场,这个场通过病人的吞服和携带,与人体的场相融合,逐步调整人体磁场使之平衡,人的疾病即可全愈。人遇危难或遇车祸,被认为是人体磁场不平衡而导致人失魂落魄,发生事故。所以“消灾解难符”能改变人的磁场,使之不发生事故。也有人认为,符录是气功治病的另一表现形式。理由是符录必须由得道的高道所画的才有疗效和灵验,而这些高道均为有修炼功夫而深得其法的气功师。他将意念治病转到纸上成为信息纸,病人通过这一信息在体内的调整,使疾病得到好转。就如目前气功师用水作为信息水治病的道理相同。理由是符录是气功师在气功态时脑中所出现的现象。据称:目前有些气功师不懂符录也没见过符,但在气功态时脑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图象,他们把这些图象画出来被证实是符画。第三种认为,答埭本身是没科学道理的,只不过通过符录给病人一种精神安慰和寄托。而中医认为,许多病人一种精神所致,符录通过道士的画和念咒,给病人一种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病人精神趋于平衡,思想得到解脱,从而病情好转。第四种认为,符中有药,符咒是表面做作的一种治病手段,真正起治病作用的是药物,历代天师中有不少天师都是精通草药而且修炼功夫深,并深谙“雷法”的气功师,天师的法官大部也都是中医能手,他们在画符时在符水里加入药粉,病人服后,药到病除,只说符咒灵验,符中加药之事,却讳莫如深。龙虎山上清镇群众深知此中奥秘,用符加药治病的事例,他们可举了很多。

四、画符的十戒八忌:画符念咒,并非一般道士所能为,它一定要出自受过职的高道之手,才被认为是有灵验的符录,未受过职,没有扶将,更无役使万灵之权,不能画符。同时要求道士在画符时,一定要严格遵守画符的程序,按各种各样的画法和要求去画才有作用。总的说来有十戒八忌,这是对画符人的道德要求,必须遵守,否则画符无效。此十戒是(一)戒贪财无厌。画符人,为别人消灾解难,略收些财物,当无可非议,但不能藉此敛财,贪得无厌,除衣食所需,多余部门应奉献宫观。(二)戒迟疑不决。画符时应速断速决,“一点灵光”一气呵成。(三)戒鲁莽从事,操之过急。应心情淡泊,中庸行事。(四)戒假公济私。戒用宫观器具物品,为个人发财。(五)戒亵渎神明。(六)戒无帮杀生。(七)戒好色酗酒。(八)戒铺张扬厉。(九)戒朋比为奸。(十)戒滥收学徒,传非其人,泄露天机。除十戒外,道教还对画符人规定了八忌,就是避开忌讳事物,如犯了八忌,画符失效,永无灵验。此八忌是:(一)避妇女经。(二)忌见色动心,以作符为名,行云雨之事。(三)忌神志错沉,遇生病或醉后画符,(四)避新婚蜜月期间画符。(五)避忌藉术起家致富,而迁神怒。(六)避忌见死不救。(七)忌为菲盗歹人画符,要婉言谢绝。(八)忌抬高身价,求得名誉、地位。

五、画符的程序:符录的种类很多,各种符有各自的画符程序和方法,例如“百解消灾符”,画符的程序是: 一:须斋戒浴身、净口(禁荤酒),具虔诚之心,备办果、酒、香、焚香祝告,礼拜(三拜九叩),放置画符用具,如水(或醋精或酒)、纸(以黄裱纸为佳)墨(或朱砂)笔等。 二:清水咒语:“此水非凡水,一点在砚中,云雨须臾至。病者吞之,百病消除,邪鬼粉碎,急急如律令”。 三:清纸咒语:“北帝敕吾纸,书符打邪鬼,敢有不服者,押赴 都城急急如律令”。 四:清笔咒语:“居收五雷神将,电灼光华纳,一则保身命,再则缚鬼伏邪,一切死活天道我长生,急急如律令。” 五:然后握笔在手,做好画符准备,密咒:“天园地方,律令九章,吾今下笔,万鬼伏藏,急急如律令”,接着叩齿三通,合净水一口,向东喷之,聚精凝神,一笔画下,边画符,边念咒:“赫郝阴阳,日出东方,敕收此符,扫尽不祥,口吐三昧之水,眼放如日这光,捉怪使天蓬力士,破病用镇煞金刚,降伏妖怪,化为吉祥,急急如律令敕”,也有念:“郝郝阴阳,日出东方,吾今书符,普扫不祥,口吐三昧真火,服 一字光明,捉怪使天蓬力士,破七用来疾金刚,降伏妖魔,化为吉祥,急急如律令”。咒完符成。符成之后,还必须结煞。俗语:“刀无钢不快,符无煞不灵”,“画符容易结煞难”。据天师府的老道士说:“结煞要用三种煞(天罡煞`涌泉煞`肘后煞),而常用的是天罡煞和涌泉煞。什么符,结什么煞,念什么咒。自古以来均系师传口授,不形成文字,故《道藏》无载,史籍无考,口授时还要起誓为盟,不得泄露天机。最后老道长说了四句天罡煞歌决:“月月常加,时时见破军,破军前一位,誓不愿传人。”

道教箓文的创始,历来依托于太上老君,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五斗米道。据《三国志张鲁传》:“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汉天师世家》卷二说:张陵居阳平山修炼时,立二十四治区,造正一盟威经箓二十四品,分属二十四治气,督察二十四治区鬼神功吏。“箓”的含义比较广泛,天师道认为“箓”主要分下列几种:

一、记箓:通常指记箓有关天宫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如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如《太上正一盟威箓》卷三所载:“太上正一上仙百鬼召箓”上面写着种种神将、使者、功曹的名号。《隋书经籍志》说:“箓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实即记箓天神的名册。另外“箓”又指戒箓,如《登真箓》(即奉道者的名册)、秘箓,如《天师秘箓》等。

二、符箓(佩箓箓像);箓和符的图样,性质、作用很多地方表现一样,因之“符”“箓”往往连称。又因符箓是道教法事中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称符箓为“法箓”。“箓”也可以佩带身上,用以避邪镇妖,护身、保命,故又称“佩箓”。《隋书经籍志》上说:“受者必先洁斋,然后赍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于师,师受其贽以灵授之,乃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箓缄而佩之”。“箓”还有箓像,系用黄裱纸印的一本三雨宽,一尺长的画像,是供烧的。据祖天师所传。箓有“保护来生延年益寿的作用。有超度亡灵免受地狱之夺的作用,也有避邪镇魔的作用。箓主要有三种,即(1)童子箓(给儿童做的,受箓后不会碰到邪气,平安成长,画有三十六员天兵天将)。(2)益寿箓(是儿女给父母做的,受箓后可延年益寿,此箓画有历代天帅像)。(3)超拔灵(超度亡人的,使亡人在地狱少受罪,此箓画有救苦天尊和十殿阎罗等。“箓”内容一般分为六卷,第一卷是玉皇大帝的像,共三至四张。第二卷是历代天师(从一代到当代)及其妻子的名字和像,共六张至七张。第三卷是三百六十个天地罡的名字和像。共一百零三张。第四卷是十恶十善(天堂地狱之类)的图像,共四至五张。第五卷是受“箓”人的形像,共三至四张。第六卷是土地公公等像。 箓是用刻板人工印刷的,印好晒干后,还要用五彩颜色描绘头部。木刻板的所有权归张天师,在六十三代张恩溥做天师时,上清镇先后有六家制“箓”店,其中李德记、戴彩云两家时间最长。箓印好后,还要经天师府的制箓局加盖张天师的印(即阳平治都功印),才能装订出售,过去,箓大部分是运到苏州和上海出售。驻上海售箓的是一个道士叫张小山,驻苏州售箓的的叫高正庭(江西金溪人),经在苏州调查,据“玄妙观”的老道长反映,确有售箓店,并回忆到箓的形状,系用龙虎山特产的龙须草扎起来的一捆一捆的箓像,可惜没有保存,原来箓像未能看到。

三、经箓:是《道藏》的别名。据《云笈七签》卷四十五《明正一箓第三》说:“箓者,太上真神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张道陵修道鹄鸣山中造正一盟威经箓二十四品。经箓的名称很多,如《太上正一三五都功经箓》、《正一盟威经箓》、《上清三洞五雷经箓》、《上清大洞经箓》、《五千文箓》、《洞玄箓》

四、箓牒:正一道徒受戒的凭证。道徒受了箓等于有了任命状可以做法师,在神灵界既有了职务,又有了权力,根据所受箓的等级,如隋书经籍志上说:“其受道之法,初授《五千文箓》,次授《三洞箓》,次授《洞玄箓》,次授《上清箓》,来行使遣神役鬼的权力。

五、醮坛的名称:如箓斋、黄箓斋、玉箓斋《道门经相承次序》说:“金箓上元,天主;黄箓,下元,主地,玉箓,中元,主人。”

根据“箓”的不同意义和性质,因之箓的功用也膊幌帧,作为“经箓”的箓,是道徒“超凡入圣”的阶梯,“修证真仙”的必要途径。《洞玄灵宝课中法》说:“箓者,戒灵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正一修真略仪》亦说:“世人受道经戒,佩服箓文,纵未能次第依法修行,亦已不为下鬼,轮转不灭,与道有缘。”然得之在修,失之在堕,则可知经箓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勉强弟子按箓上记载的法门去修行学道,故《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卷上中说:“若能修持经箓中妙行法门。常令身心清净,神精明,年龄既高”。 作为记箓天神名册的“箓”,它的作用《正一修真略仪》说:“箓以检核三界官属,御远元元,统握群品,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简籍,又当诏令天地万灵随功役使,分别仙品,众官吏兵,亿乘万骑,仙童玉女,列职之事驱策给侍之数目”。即按照天神的旨令,检劾三界官属之功过,同时也按他们的职责去役使他们。道士做法事,主要依靠驱使“灵”文中的功曹官属,方能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所以要背熟箓文听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包括日、月、星、山川、河泊等)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箓”文成为道士,法师,辅正驱邪,治病救人,助国禳灾的主要手段。《正一法文科戒品》说得更为清楚,“总统天地一切鬼神,诛伏邪魔,斩灭妖精,征灵召气,制御山川,涤荡气秽,章奏传驿,通达神仙,莫先乎正一矣。”因此在道门内把“箓”文视为瑰宝。 作为“符箓”的“箓”,其作用和符相同,如“童子箓”、“超拔箓”、“延生箓”等。

斋的原意齐和净,即祭神前使自己身心清洁,言行规整,以表示对神的尊敬之意,它的根源是从古代祀神、祈福等巫觋仪式中发展而来的。古人祭祀鬼神,特别讲究净民诚意,在《庄子人世间》中,庄子就假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明,澄心静虑,不存杂念的“心斋”,比“不饮酒,不茹荤数月”式的“祭祀之斋”更重要。古人认为只有诚心诚意,鬼神才会受到感动,来消灾降福。否则心不诚则神不灵。所谓“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乐听,心不苟虑,手足不苟动。”《礼祀祭法》说的就是这种意思,《孟子离娄》:“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礼记曲礼》:“斋戒以告鬼神”,说的都是这种意思。 如果说:“斋定其心”是表现人们对神的虔诚之心,那么“洁净其体”,则在谎诚之心上又增加乞求神灵庇佑的迫切心情,希望借助超人间力量来拯救自己。他们认定神与人一样有同情与怜悯之心,谁最受苦,他就同情谁,谁最虔诚他就怜悯谁。在这种仪式中,人们或是沐浴斋戒,不近腥荤,不行房事,以表示自己虔诚,或毫无保留地向神倾诉自己的罪愆,以求神的宽恕,或折磨肉体求得神的怜悯与同情。因此,对神的真诚信仰,加上“斋定其心,洁净其体”及自我折磨,正是“通神”或“见鬼”的门径,所以《礼记祭法》又说:“斋者精明之至也,所以交于神明也”。

早期太平道与五斗米道时,已有斋醮活动。《太平经》中载有向天神祈祷和称谢等仪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施行符祝,令病人悔过。五斗米道的祭酒,还负责为病人向天、地、水三宫请祷,五斗米道还规定于五腊日“斋戒沐浴,朝真行道。”看来原始道教时期斋醮活动内容还不够丰富,科仪也不够完备,后来太平道遭受镇压,张鲁的五斗米道被招降,它们的斋醮科仪逐渐荒废了,迨魏晋南北朝贵族道教改革原始道教,对斋醮科仪进行整理和补充,特别是道教大师陆修静对斋醮科仪十分重视,他在总括三洞的基础上,撰写了众多的科仪著作,《无上黄录大斋立成仪》说:“陆天师复职撰次,立为成仪祝香启奏,出官请事礼谢愿念,罔不一本经文”。后来逐步形成了所谓九斋十二法,三录七品,六种斋和十二种斋等。

所谓十二斋《洞玄灵宝五感文》说:上清派的斋法有两种,叫“绝群离偶法”和“孤影夷豁法”。灵宝派的斋法有九种,叫金录、黄录、明真三元、八节、自然、三皇、太一、指教等。正一天师派有一种叫涂炭斋。这些斋法各有不同,上清派的两种比较简单,主要离群索居,独处静默,绝食服食,抱元守一,和佛教禅定方式很接近,而灵宝派各斋就比较复杂。据《隋书经籍志》、《洞玄灵宝五感文》记载,大体上在举行斋仪时,要先筑坛三层,每层“皆置绵绝,以为限域”,即每层都用竹栅栏与绳子围起来,而在每层中,又各开若干门,其中最上一层开十门,酷似八卦阵,各门都是一种象征。在坛口上安五张台案,书五方天文,“天文”上各镇以一枚金龙,一炉香火,在重坛之下,又用十二个小道士,手执幡、扇、鹤羽、节旌、跟着主持斋仪的道士吟诵步虚、缭绕旋转,但斋仪上的主角不是道士,而是为祈福消灾而来敬神建斋的俗人,称为“斋主”。据《隋书经籍志》说,他们首先斋戒沐浴,不食腥荤五辛,不行房事,然后毕恭毕敬,依次进入斋坛,“鱼贯面缚,陈说愆咎,告白神祗,昼夜不息”,一连进行三至七天或十四天,颇似基督教的忏悔祷告。而正一派的涂炭斋“以苦节为功”“以黄土泥面,被发系著栏格,反手自缚,口中含壁,覆卧于地,开两脚相去三尺,叩头谢罪”,一连三十六天。据说这种斋法威力无比。各种斋的功用,《圣纪经》说:“上清斋可先拔九幽,次及家门,后及己身。灵宝斋可以上清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清微斋法》说:“金录斋可以安国家、玉录斋可以保佑六宫、黄录斋可以拔度兆民。明真斋可以迁拔亡殁,洞渊斋可以解禳疫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内容大同小异。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斋法有的失传、有的被淘汰。

本来“斋”“醮”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后来二者又连称起来,难分彼此,有说唐以前斋法多于醮法,唐以后醮逐渐将斋法“融化”,及至近世发展成为三种,一是设供敬神活动本身称为斋,属于设供斋;二是饮食有一定限制,属于节食斋;三是去俗去思,一心向道,称为心斋。

何谓醮,《隋书经籍志》解释:“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道门定制》引杜光庭语:“醮,祭之别名也。”有人说,自古只有斋仪而无醮,只是在斋仪之后为拜谢那些在冥冥之中护卫斋场,辟斥魔灵,宣通神祗之旨的各位神灵,后来才衍生出专门祭祀供养诸神的醮仪。事实,从巫觋时代起就有祈福者自己登坛祈祷的礼神之仪,和由巫觋进行的娱乐神之礼的分别。如《楚辞九歌》巫觋们从“东皇太一”起祭,到“礼魂”“送神”为止,一会儿扮成天地星辰山川之神,向人们宣通旨意,一会儿代表人向芸芸众生,向神顶礼膜拜,正是“醮”的源头。宋玉《高唐赋》中写到“醮诸神,礼太一”,醮就是从楚地祀神仪式中演化来的。

东汉末年,占有楚地的孙权,让巫觋方士在星辰之下为大将吕蒙请命除病,是楚地祀神仪式的遗,也是道教“醮”的先声。后来大体上认定,凡祈福者或申请入道者已入坛“首过”“祈福”,道士只是在一旁主持仪事,帮助斋主通神致意的,叫做“斋仪”;由道士们祭祀的仪式,叫做“醮仪”。由于斋和醮紧密关联,斋指祭祷中必须整洁身、心、口;醮指祭祷活动,斋醮异而事同,因之往往斋醮连称,内容也不再区别,又由于道教建醮(作法事)要设坛,(有的搭台代表坛)故斋醮称醮坛。

按道教的醮坛,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祭坛。所谓“坛”即在平坦的地上用土筑的高台。古代的坛为祭祀天神及远祖的场所。张道陵创立道教时已初具醮坛之仪。《魏书.释老志》: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道法。到了北魏,道教的醮坛规模,已相当可观。《魏书.释老志》记载:及嵩高道士四十余人,遂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其遵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斋肃祈请,六时礼拜。其后道教醮仪经寇谦之、陆修静、杜光庭等道教大师的收集、整理、改革、编纂、删定、日臻完善。到了明代,太祖于洪武七年敕礼部会僧、道拟释。道二教的科仪格式,令全国僧道遵行。正一派道士傅若霖、邓仲修等人奉旨编定《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将斋醮合并,融为一式,又吸收了相当一部分佛教的法事仪式,使道教的醮仪更是内容复杂,名目繁多,现就醮仪中有关事项分述如下:

一、醮坛的程式,一般不旬是设坛、上供、烧香、升坛、礼神、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鸣鼓、发炉、降神、迎驾、奏乐、献茶、步虚、赞颂、宣词、复炉、唱礼、祝神、送神等等。不过地区这间也有差别,名称也不尽相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二、醮仪的名称,根据龙虎山天师道祖庭的调查收集统计有(一)太平清醮,也叫罗天大醮(属于阳醮),用于普祭众神,祈求平安,赐福降吉;(二)功德醮(属于阳醮),用于晚辈对长辈思念其功德而作的道场;(三)寿醮(属阳醮),用于祝寿;(四)火醮,用于防火、灭火、退火;(五)虫醮,用于防治蝗虫和侵食庄稼的害虫;(六)万门醮,用于一个村或一个镇集体做的平安醮;(七)五雷醮,用于被雷打后而举行的醮仪;(八)保福醮,用于求福,求寿的醮仪;(九)瘟疫醮,用于发生瘟疫传染时举行的醮;(十)谱醮,用于修宗谱时给全族人所进行的祈祷。其他还有祈晴、求雨、春祈、秋报等等。后根据法事(醮仪)内容的要求,又逐渐形成二天二晚,三天四晚及时间更短的法事,以代替醮仪的名称。 天师道龙虎山地区传统的法事(醮仪),又按阴阳法分类,计有七十余折。 阳间法:折名有清水、安监斋、传递、发奏、启师、扬幡、挂榜、安监门、安监坛、分灯、净坛、迎銮接驾、开启、宿启、参社、散榜、拜斗、香歇、早朝、午朝、礼拜玉皇、

不是,他是争议对象。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不承认任何自封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的天师。

张道祯,为32代天师张守真后裔(与62代天师张元旭同辈),起初与2008年5月11日,张道祯于台湾南投市体育场宣称承袭为六十五代天师。而后又称张源先为代理,2009年6月,宣布袭承为64代天师,并获台湾当局承认。

其他的一些争议对象:

张美良,自称六十三代张天师张恩溥之子,张美良说,父亲过世时他十三岁,遗嘱指“在张美良袭位之前,天师府一切事务处理,应以大法师会议为最高权力机构”,“所有祖传宝印和经典法物,暂交陈如平(张美良母亲陈月娟的亲友)保管”。没想到,张源先不承认该遗嘱效力,以族人会议之名继任六十四代天师。等他成年懂张道祯则称,张美良为张恩溥续弦之妻与前夫所生。2008年10月张美良祯宣布承袭嗣汉道教第64代张天师。

扩展资料:

张道祯的人物经历:

2009年5月11日,台湾“中国嗣汉道教协会”于南投县立体育场举办嗣汉64代张天师袭职斋醮预告上苍圣典,宣告张道祯为第64代张天师袭位人选。

2009年6月10日,张道祯袭职出任第64代张天师。

张道祯的参访会晤

2012年7月2日至3日,张道祯一行8人来四川绵阳参访了梓潼县七曲山文昌祖庭,并与绵阳市道教协会会长付元法、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宗玄等进行了座谈交流。绵阳市政府副市长经大忠,市政协副主席胥跃东会见并宴请了张道祯一行。

-天师世系

中国古代关于法术的书有哪些?

明代计成著作《园冶》,亦名《园牧》,是我国古代造园理论专著。其中所提\“巧在因借,精在体宜”之原则,对后世颇有启发,影响深远。《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