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于朝出处及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大隐于朝出处及意思,第1张

首答下评论被折叠,只得回答一波,以免谬传远播。

此诗是后人所做,原文出自魏晋,此时期学坛好隐逸,喜清谈,玄学风气浓重。

多有说此中有道家哲学思想者,实为谬误。

多有传东方朔所作,不实,其原文原意是自嘲“在朝而隐”,君王“录而不用”。明为调侃,实为讽刺

个人推测原意指:

真正有能力的智者,不会去山林假隐等待征辟,而是立足朝堂,不为外物所惑,为家国做实事。

1、根据最早的文献记载中,出自于:

《反招隐诗》魏晋 王康琚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昔在太平时,亦有巢居子。今虽盛明世,能无中林士。(节)

2、多传汉朝东方朔曾自拟是大隐隐于朝的隐士,其原文:

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

3、魏晋文坛流行写“招隐诗”,大意就是以寻隐为契机,领略自然山水的美景之后,产生遗世高蹈的隐逸情怀(自己也做隐士),即诗人由“慕隐”进而“投隐”。“反招隐诗”反之。

4、《中隐》唐 白居易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节)

最后,看到这里的年轻人,我们这一代互联网用户,很少去研究信息的真实性了,希望你们将来,能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切勿盲目吸纳。

小隐隐于野

“隐”是指隐居。人们常说的“隐于野”往往是指身体隐居在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例如隐居在山川中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这种人比较喜欢追求精神的享受,而比较不注重肉体的享受。但是他们之所以隐居在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因为不在乎肉体的享受,而是因为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如果身体处于一个相对嘈杂的环境,他们的内心就很难安定下来。也就是说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之所以说“隐于野”是“小隐”,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内心的修炼还不到位,还很容易受影响,他们还需要借助外界的环境来稳定内心的安宁。

中隐隐于市

“隐于市”的人,比“隐于野”的人在心灵的修炼上要强不少。因为这种人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做到外表和外人没有什么不同,而内心也不会受到周围复杂环境的影响。这种人其实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民间高手”。

他们或者不在乎名利,或者身怀绝技而不为外人知晓,而他们也并不因为周围人的看不起而奋起争辩,也不会因为周围人的追捧就“飘飘然”。总的来说,这种人的内心比较恒定,很难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大隐隐于朝

能够“隐于朝”的人,是具有“大能力”的人。一来,能够进入“朝”中就证明了这个人的能力不一般。这个“朝”在古时候是指“朝廷”,在现代是指“权利”。二来,能够在朝中这么乱的环境下做到“隐”,就是一件更难的事情了。所以说“隐于朝”是大隐。

综合而言,通俗白话地说,就是指能够隐于市井的人,比隐于野外的人要厉害,能够隐于权利中心的人要比隐于市井的人要厉害。

释义:有能力的人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道家隐者。

出处: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

扩展资料:

小隐一般都是比较偏激的有着某方面才华的人物,喜欢高山流水,隐居山野之间。大隐于市,是很有才华的人 有能力的人很多都如老百姓一样,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但是内心却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

只是等待时机伺机而动,诸葛亮是不是躬耕于南阳,过着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刘备卖凉席凉鞋出身的,张飞杀猪卖猪肉的,想想都是很普通的。这里的隐士是有经纬之才,改变历史格局的人才。

东晋王康琚《反招隐诗》的开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李善注:“《史记》曰:《老子》,名耳,字聃。《列仙传》曰:李耳,字伯阳,生於殷时,为周柱下史。又曰:武王平殷,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

真正大彻大悟的隐士,不必像伯夷一样隐居山林,老子在朝廷中也可隐居。朝市,原指朝廷和市场,泛指人口稠密的热闹地方。东晋还有邓粲也说过:“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

这种思想的来源很早。老、庄哲学中已有混迹人间而心离世俗的思想,只是没有说得那么明白。如《庄子·则阳》:“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子路曰:‘是稯稯何为者邪?’仲尼曰:‘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

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沈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到了西汉,东方朔作歌云:“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意思就比较明白了。西汉末的扬雄在《法言·渊骞》也有“柳下惠非朝隐者与”之语。

_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六:陶渊明

东晋时期,士族清谈老庄玄言的风气比西晋更盛。自西晋末年至东晋初年刘琨、郭璞以后的近百年时间里,玄言文学风靡文坛,没有出现真正有成就的大家。直到东晋末年,出现了一位反清谈玄理、作品富有现实内容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才给窒息的文坛带来生气和光明。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公元365-427 年),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伟大诗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他时,家境已经没落。

陶渊明自幼接受老庄和儒家两方面的思想影响,29岁以前过着躬耕、读书的生活,从小养成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他年轻时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他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少时孤贫,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他生活在东晋末年、晋宋易代的大动乱时期,社会黑暗腐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十分尖锐。在这种政治局面下,他的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陶渊时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因不满官场污浊,遂辞官归去。后来又作过参军一类的小官。他的个性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因此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39岁那年,由于生活艰难,他开始参加农业劳动。41岁出任彭泽令。当郡督邮来县时,吏属告诉他应该束带相迎,他叹道:" 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便解职归田,在官仅80余日。他认识到腐朽的社会现实,大济苍生的理想无从实现,又不甘与恶浊的社会同流合污,于是一直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徘徊,在几度出仕之后,于41岁时弃官归隐,从此步入躬耕生活,直到63岁逝世。

陶渊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洁身守志,情趣高尚。他归隐田园后,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有机会接触农民,对农民的思想感情有了一些体会,这对以后的创作起了积极作用。

2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歌126 首,辞赋、散文12篇。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两大类。

最能代表陶渊明的创作特色和艺术成就的是田园诗。田园诗按其内容可分为三方面。有表现农村恬美的景色和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的,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间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人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悠然自得的生活中,感到获得了归宿,心境自由而恬静。

又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描绘出一幅典型的田园风光,庆幸自己终于冲破" 尘网" 、" 樊笼" ,复得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和重返故乡的喜悦。

田园诗也有歌颂农业劳动、抒发诗人躬耕感受的,如《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改变了剥削阶级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劳动中对农民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劳动才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诗人劳作了一天,虽然辛苦,但内心却很充实,企望庄稼取得好收成。

随着生活的日渐贫困,陶渊明更多地参加了劳动。他在《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田家难道就不觉得辛苦吗?只是没有办法摆脱这种艰苦的劳作罢了。诗人道出了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这种体会显然比" 带月荷锄归" 要深刻得多了。

田园诗还有反映农村的凋蔽和自己生活的困窘的,如《庞主簿邓治中》:" 炎人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夏日干旱,又遭虫灾,收割季节,风雨纵横,从诗中可以看出农村的困苦的状况。诗中描述了诗人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诗人归田初期那种悠然闲散的生活不见了,而是对劳动有了深切的感受。也正是在这种贫困劳顿中使诗人的认识提高了,他不再说早期说过的" 民生不勤,勤则不匮" 以及" 力耕不吾欺" 的话了,而是真正体验到" 躬身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粱。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这时,他" 倾壶绝余沥,闚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早期那种"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的闲情逸致也一扫而光了。这是真诚可贵的。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阮籍、左思的传统,表达了他"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 的苦闷,借咏贫士安贫守贱曲折地暴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表达了自己不慕荣利、甘于淡泊的情怀。陶渊明在诗歌中也流露出一些消极思想和颓唐无奈的情绪。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田园诗这块艺术园地。他的田园诗题材广、数量多、描写深刻,其基本风格是平淡自然。" 惟陶靖节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而真率自然,则自为一源也,然已兆唐体矣。" 他的创作内容主要是农村平淡的田园风光,所描写的生活景物都是农村的日常生活,普普通通,而出自诗人的笔下却又耐人寻味。如"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话极平常,事极常见," 沛然自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但自有一种真纯的美蕴涵其中。写雪景"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看似平淡,却匠心独具。

他的诗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入到一种境界中去。在他诗中出现的方宅茅舍、远村近烟、鸡鸣狗吠这一类宁静安祥的画面,无一不经过诗人生活理想的洗涤,无一不反射着诗人的希望和情趣,无一不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们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 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他的诗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尽相同。田园诗平淡自然,咏史诗却豪放有力,抒写了诗人的满腔悲愤和抗争。所以龚自珍说:"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诗品》说他的诗" 又协左思风力"。陶渊明在经历了长期劳动和日益贫困的生活之后,向往着理想世界。他的《桃花园诗并记》就是诗人晚年在田园诗内容上的新发展,标志着诗人思想发展的新境界。

陶渊明的文章中最为传诵的是《桃花源记》,这是一篇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很高的散文,诗人在这里提出了" 桃花源" 的社会理想,全文如下: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不过300 多字,却生动地展现了"桃花源" 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大家都过着和平富庶的生活,令人悠然神往。诗人深沉的希望和失望,都通过渔人的奇遇细腻的表现出来了。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它虽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却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社会弊端的斗争。这篇散文笔法疏淡,语言隽永,脍炙人口,备受后人推崇。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等均以" 桃花源" 为题写过诗,抒发自己的社会理想。

3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在玄言诗统治文坛的当时,并未能震动贵族文坛,他对后世的影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扩大的。南朝梁时钟嵘《诗品》将他列为中品。

到了唐代,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方得到承认。唐以后,他在文学史上发生了深广的影响。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辛弃疾、陆游,直到晚清的黄遵宪,都十分推崇他,并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不为当时风尚所囿,独能以清新的诗歌打破玄言诗的统治。他的咏怀、咏史诗,发扬建安文学的精神,继承阮籍、左思的传统,使后世重新确认了他的价值,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他的田园诗和稍后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一起,改变了玄言诗统治文坛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就是在学陶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创作风貌的。

后世有成就的诗人极少不受到他的艺术熏陶和对他表示推崇的,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的诗句来表示自己的仰慕之情;杜甫也说:"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陆游自云" 我诗慕渊明" ;黄遵宪以陶有" 结庐在人境" 的诗句,名其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可见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陶渊明对后人的思想影响也很深远,他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和高洁不群、光明坦荡的人格,给后世作家以良好的榜样。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傲岸性格,便与陶渊明一脉相通。

宋代苏轼将陶诗抄录自勉,在晚年尤觉" 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大思想家朱熹也对陶渊明的文章道德极其崇拜,自称" 平生尚友陶彭泽,未肯轻为折腰客"。陶渊明的" 桃花源" 理想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鼓励着人们去追求自由、和平的生活。但他的有些作品流露了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也产生了不良好影响

1 仙字开头成语大全

仙姑, xiān gū 女仙人女巫;女术士;女魔术师仙人桥, xiān rén qiáo 基本解释浙江省 雁荡山 名胜之一。

在 雁荡 蔡家岭 附近的 仙亭山 背脊,两崖对峙,石桥横架其上,长约百米,宽约二十米,传说 东周 灵王 太子 晋 骑鹤吹箫于此,后人因称“仙人桥”。 明 章纶 有《仙人桥》诗。

亦省称“ 仙桥 ”。 明 朱谏 《仙桥》诗:“仙桥只在云深处,欲问丹梯未有媒。”

仙人球, xiān rén qiú 基本解释仙人掌的一种,又称仙人拳。为多年生植物。

茎球形或椭圆型,肉质,有纵行的棱,棱上有丛生的刺,花大,红色或白色,供观赏。参见“ 仙人掌 ”。

英文翻译1a kind of cactus (with globular or elliptic stems)仙道, xiān dào 基本解释(1)谓成仙之道。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云笈七签》卷十八:“宗族皆得仙道,白日升天。”《云笈七签》卷九三:“超迹尘滓,栖真物表,想道结襟,以无为为事,近於仙道一也。”

元 史樟 《庄周梦》第四折:“再有凡心,罚往下方,永失仙道。”(2)指修仙得道者。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象传说中修炼的仙道一样,‘采日月之精华,钟天地之灵气。’”仙鹤草, xiān hè cǎo 基本解释植物名。

也叫龙牙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花小,**。

茎、叶可入药,有止血作用。英文翻译1hairyvein agrimony; Agrimonia pilosa仙霞岭, xiān xiá lǐng 基本解释在 浙江省 西南部,绵延 浙 、闽 、赣 边境。

西南接 武夷山 ,东北接 天台山 ,为 钱塘江 、瓯江 及 闽江 分水岭。主峰 披云尖 在 龙泉县 南。

同名山峰在 江山县 南。南端有 仙霞关 ,为 浙 、闽 交通要道。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好了,好了,我 阮大铖 走过这 仙霞岭 ,便算第一功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方才梦见 马士英 被雷击死 台州 山中, 阮大铖 跌死 仙霞岭 上。”

朱德 《经闽西感怀》诗:“越过 仙霞岭 ,早登 天台山 。”仙灶, xiān zào 基本解释指学仙者炼丹之灶。

唐 王泠然 《夜光篇》诗:“初谓炼丹仙灶里,还疑铸剑神溪中。”仙人洞, xiān rén dòng 基本解释岩洞名。

江西 庐山 名胜之一,在 牯岭 西北,为悬崖绝壁上天然形成的石洞。洞口有“佛手岩”石刻,为 南宋 宝祐 三年所刻。

洞深约三丈,可容纳百十人。 清 代 嘉庆 以后,洞为道士主持,改祀 吕洞宾 , 吕洞宾 为道教尊奉的仙人,故称为“仙人洞”。

岩下悬壁千仞,风光险绝。参阅 周銮书 《庐山史话》五。

仙人掌, xiān rén zhǎng 别名霸王树。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全株。

分布我国南方各地,野生或栽培仙鹤, xiān hè 基本解释(1)神话传说中仙人骑乘和饲养的鹤。 唐 王勃 《还冀州别洛下知己序》:“宾鸿逐暖,孤飞万里之中;仙鹤随云,直去千年之后。”

《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 张公 ﹞道罢,用手一招,叫两只仙鹤。 申公 与 张古老 各乘白鹤,腾空而去。”

参见“ 仙禽 ”。(2)鸟名。

也叫白鹤。《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做公的见了做贼的,就是仙鹤遇了蛇洞,闻风即知。”

清 龚自珍 《应天长》词:“山僧许我移茶灶,不用当关仙鹤报。” 巴金 《探索集·访问广岛》:“我取下一只蓝色硬纸折成的小仙鹤放在袋里带回 中国 ,可是今天我却找不到它了。”

英文翻译1red-crowned crane仙女, xiān nǚ 年轻的女仙人。亦称“仙子”仙谱, xiān pǔ 基本解释仙人的谱录,名册。

前蜀 韦庄 《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诗:“为君吟作听琴歌,为我留名系仙谱。”仙航, xiān háng 基本解释仙人乘坐的船。

徐志摩 《西伯利亚》诗:“就这天--这天也不是寻常的开朗:看,蓝空中往来的是轻快的仙航。”仙厨, xiān chú 基本解释对皇家御厨的美称。

唐 刘禹锡 《为武中丞再谢新茶表》:“效参药石,芳越椒兰,出自仙厨,俯颁私室。”仙山楼阁, xiān shān lóu gé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xiān shān lóu gé ㄒㄧㄢ ㄕㄢ ㄌㄡˊ ㄍㄜˊ仙山楼阁(仙山楼阁) 《史记·封禅书》:“自 威 ( 齐威王 )、宣 ( 齐宣王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方丈 、瀛洲 。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后因称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为“仙山楼阁”。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六八:“仙山楼阁寻常事,兜率甘迟十劫生。”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而诗之精深华妙,异境日辟,如游海岛,仙山楼阁,瑶花缟鹤,无非珍奇矣。”

鲁迅 《呐喊·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亦作“ 仙山琼阁 ”。

琼,美玉。 《念奴娇·鸟儿问答》词:“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仙界, xiān jiè 神仙境地仙翰, xiān hàn 基本解释(1)仙羽,指凤凰。《初学记》卷三○引 唐太宗 《凤赋》:“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禽鸟上·凤凰》:“ 唐太宗 赋‘仙翰屈而复还。

2 仙字开头的成语

1 仙风道格犹言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2 仙风道骨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3 仙风道气犹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4 仙乎仙乎形容飘飘然,如登仙一般。

5 仙露明珠比喻人风神秀异。也形容书法秀逸圆润。

6 仙山楼阁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7 仙山琼阁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

8 仙液琼浆指美酒。

9 仙姿佚貌仙子的姿质,秀逸的容貌。形容女子出色的姿容。佚,通“逸”。

10 仙姿玉貌形容女子姿态容貌都美。

11 仙姿玉色形容女子姿态容貌极美。

12 仙姿玉质形容姿容清秀品格高洁。

3 仙字开头的成语

仙风道格犹言仙风道骨。

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仙风道骨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

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仙风道气犹仙风道骨。

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仙乎仙乎形容飘飘然,如登仙一般。仙露明珠比喻人风神秀异。

也形容书法秀逸圆润。仙山楼阁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

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仙山琼阁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

仙液琼浆指美酒。仙姿佚貌仙子的姿质,秀逸的容貌。

形容女子出色的姿容。佚,通“逸”。

仙姿玉貌形容女子姿态容貌都美。仙姿玉色形容女子姿态容貌极美。

仙姿玉质形容姿容清秀品格高洁。

4 仙字开头成语大全

仙姑, xiān gū 女仙人女巫;女术士;女魔术师仙人桥, xiān rén qiáo 基本解释浙江省 雁荡山 名胜之一。

在 雁荡 蔡家岭 附近的 仙亭山 背脊,两崖对峙,石桥横架其上,长约百米,宽约二十米,传说 东周 灵王 太子 晋 骑鹤吹箫于此,后人因称“仙人桥”。 明 章纶 有《仙人桥》诗。

亦省称“ 仙桥 ”。 明 朱谏 《仙桥》诗:“仙桥只在云深处,欲问丹梯未有媒。”

仙人球, xiān rén qiú 基本解释仙人掌的一种,又称仙人拳。为多年生植物。

茎球形或椭圆型,肉质,有纵行的棱,棱上有丛生的刺,花大,红色或白色,供观赏。参见“ 仙人掌 ”。

英文翻译1a kind of cactus (with globular or elliptic stems)仙道, xiān dào 基本解释(1)谓成仙之道。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云笈七签》卷十八:“宗族皆得仙道,白日升天。”《云笈七签》卷九三:“超迹尘滓,栖真物表,想道结襟,以无为为事,近於仙道一也。”

元 史樟 《庄周梦》第四折:“再有凡心,罚往下方,永失仙道。”(2)指修仙得道者。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象传说中修炼的仙道一样,‘采日月之精华,钟天地之灵气。’”仙鹤草, xiān hè cǎo 基本解释植物名。

也叫龙牙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花小,**。

茎、叶可入药,有止血作用。英文翻译1hairyvein agrimony; Agrimonia pilosa仙霞岭, xiān xiá lǐng 基本解释在 浙江省 西南部,绵延 浙 、闽 、赣 边境。

西南接 武夷山 ,东北接 天台山 ,为 钱塘江 、瓯江 及 闽江 分水岭。主峰 披云尖 在 龙泉县 南。

同名山峰在 江山县 南。南端有 仙霞关 ,为 浙 、闽 交通要道。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好了,好了,我 阮大铖 走过这 仙霞岭 ,便算第一功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方才梦见 马士英 被雷击死 台州 山中, 阮大铖 跌死 仙霞岭 上。”

朱德 《经闽西感怀》诗:“越过 仙霞岭 ,早登 天台山 。”仙灶, xiān zào 基本解释指学仙者炼丹之灶。

唐 王泠然 《夜光篇》诗:“初谓炼丹仙灶里,还疑铸剑神溪中。”仙人洞, xiān rén dòng 基本解释岩洞名。

江西 庐山 名胜之一,在 牯岭 西北,为悬崖绝壁上天然形成的石洞。洞口有“佛手岩”石刻,为 南宋 宝祐 三年所刻。

洞深约三丈,可容纳百十人。 清 代 嘉庆 以后,洞为道士主持,改祀 吕洞宾 , 吕洞宾 为道教尊奉的仙人,故称为“仙人洞”。

岩下悬壁千仞,风光险绝。参阅 周銮书 《庐山史话》五。

仙人掌, xiān rén zhǎng 别名霸王树。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全株。

分布我国南方各地,野生或栽培仙鹤, xiān hè 基本解释(1)神话传说中仙人骑乘和饲养的鹤。 唐 王勃 《还冀州别洛下知己序》:“宾鸿逐暖,孤飞万里之中;仙鹤随云,直去千年之后。”

《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 张公 ﹞道罢,用手一招,叫两只仙鹤。 申公 与 张古老 各乘白鹤,腾空而去。”

参见“ 仙禽 ”。(2)鸟名。

也叫白鹤。《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做公的见了做贼的,就是仙鹤遇了蛇洞,闻风即知。”

清 龚自珍 《应天长》词:“山僧许我移茶灶,不用当关仙鹤报。” 巴金 《探索集·访问广岛》:“我取下一只蓝色硬纸折成的小仙鹤放在袋里带回 中国 ,可是今天我却找不到它了。”

英文翻译1red-crowned crane仙女, xiān nǚ 年轻的女仙人。亦称“仙子”仙谱, xiān pǔ 基本解释仙人的谱录,名册。

前蜀 韦庄 《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诗:“为君吟作听琴歌,为我留名系仙谱。”仙航, xiān háng 基本解释仙人乘坐的船。

徐志摩 《西伯利亚》诗:“就这天--这天也不是寻常的开朗:看,蓝空中往来的是轻快的仙航。”仙厨, xiān chú 基本解释对皇家御厨的美称。

唐 刘禹锡 《为武中丞再谢新茶表》:“效参药石,芳越椒兰,出自仙厨,俯颁私室。”仙山楼阁, xiān shān lóu gé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xiān shān lóu gé ㄒㄧㄢ ㄕㄢ ㄌㄡˊ ㄍㄜˊ仙山楼阁(仙山楼阁) 《史记·封禅书》:“自 威 ( 齐威王 )、宣 ( 齐宣王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方丈 、瀛洲 。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后因称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为“仙山楼阁”。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六八:“仙山楼阁寻常事,兜率甘迟十劫生。”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而诗之精深华妙,异境日辟,如游海岛,仙山楼阁,瑶花缟鹤,无非珍奇矣。”

鲁迅 《呐喊·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亦作“ 仙山琼阁 ”。

琼,美玉。 《念奴娇·鸟儿问答》词:“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仙界, xiān jiè 神仙境地仙翰, xiān hàn 基本解释(1)仙羽,指凤凰。《初学记》卷三○引 唐太宗 《凤赋》:“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禽鸟上·凤凰》:“ 唐太宗。

5 仙字开头成语接龙

仙风道气 →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 凿壁偷光 → 光采夺目 → 目中无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听计行 → 行云流水 → 水落石出 → 出生入死 → 死声啕气 →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6 “仙”能组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 仙风道骨 [xiān fēng dào gǔ] 释义: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例句:此人长得仙风道骨不似凡人。

2 金华仙伯 [jīn huá xiān bó] 释义:宋 黄庭坚 的别称。例句:远处站在亭子里的人就是金华仙伯。

3 大觉金仙 [dà jué jīn xiān] 释义:宋徽宗 时对佛的称谓。例句:任你是大觉金仙我也要灭了你。

4 羽化登仙 [yǔ huà dēng xiān ] 释义: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例句:那条蛇精修练千年已经达到羽化登仙的境界了。

5 仙姿佚貌 [xiān zī yì mào] 释义:仙子的姿质,秀逸的容貌。形容女子出色的姿容。例句:这位姑娘仙姿佚貌,实属世间少有。

6 飘然若仙 [piāo rán ruò xiān] 释义:形容人的动作潇洒自如轻盈优美。例句:这个男人实在太养眼了,对于像他这种飘然若仙的男子,实在太少见了。

7 仙姿玉色 [ xiān zī yù sè ] 释义:形容女子姿态容貌极美。例句:常娥长得仙姿玉色 ,就连天蓬元帅都喜欢她。

8 八仙过海 [ bā xiān guò hǎi] 释义: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例句:辩论会上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也不服气谁。

9 九天仙女 [jiǔ tiān xiān nǚ] 释义:指天上的仙女,比喻绝色美女。例句:每年九天仙女下凡的时候都会到这条河里洗澡。

10 飘飘欲仙 [piāo piāo yù xiān] 释义: 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 例句:人在吸食毒品的时候会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人境庐诗草自序》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

 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

 译文

 我十五六岁开始学习写诗,以后四处奔走,游历各地,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几乎没有再去想过作诗。但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因此每每遇到一件事就用诗歌的形式记下来,虽然官职卑微,但这一习惯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作为后辈看前人之作,可以称得上大家的,不下近百人。我希望去除前人作:品中的不好的地方,而不受他们作品的束缚,这的确太难了啊。尽管如此,诗歌有话外之音,始终有作者的心迹。今天的世界已于古代不同,今天的人为什么要和古代人一样?曾经在心中有这样的想法:一是使用古人在诗歌中采取的比兴之法,二是每一行用排比对偶的形式,三是选取离骚,乐府诗集的神韵而不再用他们的形式,四是将古人作品的诗句融合在一起,作为诗材,无论是诸子百家、春秋左传史记和各位大家的注解都可以。凡名字一样的就直接使用。

 在叙述事情的时候,使用今天的官话俗语方言典故,遇到古人没有的东西,没有想出的意境,只要想到的就用笔记下来。至于风格,从曹操,鲍照,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直到最近的各位名家,不拘一格皆可利用,但必须是有我自己特点的诗。如果真是这样,就算超不过古人,也可以别具一格了。但我虽有这样的志向,能力却不足。诗写了一些却达不到以上的要求,心里想往能够做到。就写到这里,以后再言。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公使馆公度自序。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署“人境庐主人”。岭南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晚清“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传世诗作有《人境庐诗草》11卷、《日本杂事诗》多卷。曾出任晚清驻外使馆官员达十四五年之久,足迹遍及亚、美、欧、非四大洲,任驻日使馆参赞时编撰了40卷、50万言的《日本国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日本通志,至今仍被列为许多大学日本史专业必读的参考书。

 黄遵宪长于古体,语言通俗,主张“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其诗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民生,开雄奇境界,起风雷波涛,可谓天下健者,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清代后期,社会状况复杂,经世致用的思潮波涛汹涌,新思潮的汹涌澎湃震荡着传统文坛,这一时期留下了众多揭露时弊和抒发忧国之情的诗篇,作为时代的纪录,有其特殊意义。这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

以虎门销烟而名垂史册的林则徐,并不以诗著称,但由于地位与经历的关系,他的诗作对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的形势有重要的价值。他谪戍伊犁时所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出嘉峪关感赋》等,表达了忧念时事、以身许国的热情。

前一首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常吟诵的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正直的政治家的心迹。

龚自珍,自幼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才思过人,胸怀远大。他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龚自珍的诗文创作,是走向近代文学的新篇章,他的诗作,将抒情、政论和艺术形象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具有丰富的奇异想象和艺术形象,而且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新多彩,不拘一格。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原是一首应道士请求而作的祭神诗,诗人借题发挥,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声疾呼让各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寄托了诗人对当时黑暗沉闷现实的强烈不满。

魏源,和龚自珍是好友。他是一位有见识的学者和思想家,曾受林则徐嘱托编纂叙述各国历史地理的《海国图志》,为中国放开眼界看世界的先驱者之一。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了那个时代进步的士大夫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思想。

魏源的不少诗篇,如《江南吟十章》、《寰海十章》及《后十章》、《秋兴十章》等,都是议论时事、抒写感愤的政治诗。所表达的见解,主要是在坚持中国固有传统的前提下反对闭关自守、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具有历史价值。同时,魏源的政治诗直叙胸臆,诗体也比较解放,不过诗中用典与议论偏多,有时直书其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的意象与美感。

在普通的抒情诗篇中,魏源的山水诗很有名。他喜欢写雄壮奇伟的景象,《太室行》、《钱塘观潮行》、《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湘江舟行》等均有此种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豪迈活跃的个性。

另外,魏源的咏史诗也颇为人称赏。《金陵怀古》之一中的两联:

只今雨雪千帆北,自古云涛万马东。千载江山风月我,百年身世去来鸿。

姚燮,道光时举人。他写有很多关于鸦片战争时事和有关社会情况的诗篇,有“诗史”的特点。《哀江南诗五叠秋兴韵八章》之二,写陈化成之战死:

飓风卷纛七星斜,白发元戎误岁华,隘岸射潮无劲弩,高天贯月有枯槎。募军可按冯唐籍,解阵空吹越石笳。最惜吴淞春水弱,晚红漂尽细林花。

这一时期诗人关涉时政的诗篇,无论歌颂还是讥讽,通常都写得比较夸张。这首诗从年老的陈化成无力支撑颓势落笔,流露了深深的哀痛和同情,也反映着作者对时局的感受,所以能够打动人。

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旗帜,但是黄遵宪不以诗人自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余事作诗人”,但是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黄遵宪在诗界革命中,不仅在理论方面对诗歌的革新进行了可贵的探讨,还创作了大量的新诗,成为诗界不折不扣的一面旗帜。他的诗歌有《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等共1000多首。

黄遵宪的诗不受内容形式的限制,开辟了我国诗歌史上从未有过的广阔领域。

黄遵宪在创作上勇于推陈出新,既借鉴古人成果,又从民歌中吸取养分。他的诗歌形象鲜明,用典贴切、词汇丰富,才思敏捷,他的诗改变了唐宋时期以后诗歌创作沉迷于拟古的方法,更新了诗歌意象,开始了又旧体诗向新体诗的过渡。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康有为为人雄强自负,其诗亦气势不凡。如《登万里长城》之一: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诗中景象宏伟,诗人自我的精神形象也异常高大。第三句把神人鞭石下海为秦始皇造石桥的传说改为鞭石上山,以表现英雄人物驱使一切的非凡力量。

梁启超,早年曾拜康有为为师,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梁启超学问博杂,笔力纵横,著作丰富,有《饮冰室合集》。他的诗作《太平洋遇雨》:

一雨纵横亘二洲,

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这首诗作于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海外时,但诗中境界宏阔,意气飞扬,绝无沮丧之色。

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力图把已有的诗歌变革推向深入,在《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就“诗界革命”的方向提出要兼备三长:一为“新意境”。主要指诗的题材、内容方面要进入“新意境”;二为“新语句”;三为“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章炳麟,甲午战争后从事政治活动。章太炎精通文字学,好用古字,但一首《狱中赠邹容》却写得极为明快: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做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诗写得不甚讲究,但气度轩昂。后4句集中抒情,谓偌大乾坤,只两颗好头颅,写出豪杰气概。

梁启超

66037180939

斋号趣谈·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清末政治家、大诗人。光绪间举人。历任驻日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任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改革。戊戌变法失败后,被罢职,归故里。著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 等。

主要书斋号: 人境庐。

人境庐

黄遵宪于1884年,在故乡嘉应州东门外三公里的杨桃墩小溪边营建别墅,取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意,而命室名为 “人境庐”。现存的“人境庐” 三字门匾,是他出任日本参赞时请相识的日本书法家成濑大棫所书写。字体深蓝色,衬以赭红底色,典雅庄重而又苍劲有力。黄还自撰对联悬于庭:

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写出人境庐 “无车马喧” 的情趣。

他晚年因参与推行变法,遭人弹劾,被清廷放归故乡。他回到 “无车马喧”的“人境庐”,心仍系着神州风云,与梁启超书信往来,讨论民权自由、政治程序和兴办学校。晚年曾自述心志说: “数年闭门读书以广智,习志以养生,早夜勤励,务养无畏之精神,求舍生之学术。一有机会,投袂起; 尽吾力为之,成败利钝不计也。”他自号“人境庐主人”,一生写过近千首诗。

他在“人境庐” 中整理诗稿,手定《人境庐诗草》11卷。1864年至1904年,中国近代史上这40年间的一些重大事件,几乎无一不在《人境庐诗草》中得到反映。传世的还有以其斋号命名的《人境庐集外诗集》等。梁启超称赞说 “公度诗,诗史也”。

人境庐外景

大隐于朝出处及意思

首答下评论被折叠,只得回答一波,以免谬传远播。此诗是后人所做,原文出自魏晋,此时期学坛好隐逸,喜清谈,玄学风气浓重。多有说此中有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