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感悟的作文
初学《弟子规》心得体会
近来学习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感觉受益良多。一个人能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让人生幸福,不在于他有多少财富,有什么样的地位,而在于他有没有真正的理智、智慧。理智智慧在哪里体现?在抉择上体现。因为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拿择食来说,你是抉择合理均衡的膳食搭配,还是顺着自己的欲望,常常大鱼大肉。抉择前者,再配合适量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愉快自在的心情,你得病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身体的健康程度会比较好。如果抉择后者,那么身体容易呈现酸性体质。众所周知,酸性体质是各种慢性病的温床和根源。若干年之后,疾病就来找您了。医学专家早已证明,现代社会大多数慢性病,跟不良的饮食习惯尤其是食肉多有直接的关系。
再拿择友来说,老祖宗告诫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我们省察一下,我们周围经常交往接触的都是什么样的朋友,是损友还是益友?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坏人。那些作奸犯科的所谓恶人,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失败的因素以外,抉择恶友损友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成人犯罪姑且不谈,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很多都是因为交了不好的朋友,沾染上很多不良习气,一步一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再说说择偶,现代社会,中国外国,离婚率节节攀升。这里面当然有它深层次的原因。就浅近的原因来说,择偶择错了。他或她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择偶观,不注重考察对方的德行。在择偶当中容易被对方表面的伪装所蒙蔽,感情冲昏头脑。等到婚后,对方身上的恶劣品质逐渐显露,正所谓“原形毕露”,这才后悔莫及,正印证了一句话:“因误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手。”
在所有的抉择当中,抉择你的思想观念、择念最重要。择念就是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普遍有这样一个价值观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圣先贤教诫我们“志当存高远”,深入分析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他们之所以成为人民的罪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差了,择念择错了,他们当官,不是为了要造福人民利益百姓,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一念错误,沦为阶下囚。再反观从古至今那些圣贤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海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周总理一生呕心沥血为人民……,正因为他们抉择了正确的思想观念,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他们能够名垂青史。他们的伟大精神和高尚的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努力拼搏,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学习圣贤经典贵在力行,我愿意把弟子规落实在生活工作当中,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爱,十三亿人民就汇聚成了爱的海洋。转变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015年1月30日
这是我自己写的,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阿弥陀佛!
小时候,爸爸妈妈要我读经典、背经典;幼儿园里,老师教我积累经典;上了小学学校也要求我学习经典、掌握经典、掌握经典。经典像我的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一直不断地让我漫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让我知道应该怎样度过这漫长的人生;让我知道要珍惜时间、热爱祖国。经典总是不停地提醒我、教育我,也一直陪伴着我同行在成长的路上。
我读过很多经典书籍,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唐诗三百首》……,但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还是《西游记》。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真经。一路上他们不怕艰难困苦,降妖除魔,锄强扶弱,给老百姓们带来了和平与安定。春天也正是一个萌发的季节,它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反映出人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这正是《西游记》的主题要表现的。因此,我喜欢在春天读了《西游记》。
正是这战胜困难的信念,使我没有被困难压倒,使我把成长路上的一颗颗绊脚踢走。记得有一次,我正做着数学题。正做起劲的时候,一颗“绊脚石”出现在我眼前。我一看题目,心想:“怎么这么难呀!不如别做了吧!”当我正想放弃时,突然想起《西游记》中那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于是我打消了放弃的念头,开始思考起来。想呀想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把答案想出来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因为我又把一颗“绊脚石”踢走了!作文
也许有些同学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从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话里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于己于国,大有于国,大有裨益!”让我们亲近经典书籍,与经典为朋友,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吧!
从小,我就被古诗的那种韵味所吸引,因为它能带给我欢乐与喜悦,还可以让我感受到诗人的那种对写诗时抒发的种种感情,元朝王旭写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是我小时候读的第一首诗,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属于仄韵格。句中令我深刻的是“雪花全似梅花萼。雪花不似梅花保”,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和反衬手法,对梅与雪有所褒贬,借景抒情突出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它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在艺术上,力倡“转益多师”,注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又坚持“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成就极高,以律诗和古体见长,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江汉》一诗——“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这首诗通过描写“落日”“秋风”,营造了雄壮、开阔的意境,而诗中的“心犹壮”“病欲苏”则让我读懂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阔达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次,苏轼也是我喜欢的一个诗人,在读过的诗当中,苏轼的诗是我读的最多的,它被号为“东坡居士”,而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为杰出的词人,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因此,我对苏轼既是崇拜,又是佩服。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诗中又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苏轼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我不知道读过多少诗词,也不知读过多少名人的诗篇。但是,每位诗人都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人生体会,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仁、怀才不遇、山水之情的浓厚思想,也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在这些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雄浑豪放的语言风格中,我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成长长大。 我爱古诗词,因为他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欢乐与喜悦,带给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启示,激励着我永远要向这些诗人一样,做一个有抱负的伟人。
第1篇:古诗词感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我的感想:
这首诗,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了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也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第2篇:[古诗词]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我小学时,朗朗上口的诗句。每当我情不自禁的朗诵出来时,那一望无际、白茫茫的雪好想就出现在我眼前,所有的山上,鸟儿们都飞走了,一只都看不到了。所有的路上,没有行人的踪迹。唯有老翁披蓑戴笠在船上,独自钓鱼,不怕冰雪的袭击。我隐隐约约的感觉我的眼镜好像蒙上了一层雾,望向远方,老翁拿着鱼竿在默默的垂钓……
这时,我恍然间走进了古诗之中,那雪!那山!那水!还有那位不畏寒冷的老翁!这是一幅多美的江乡雪景图啊!但是我最欣赏的还是那老翁身上的某种精神。诗中,我站在岸边,望向远方的老翁,小船破破的在江上安安静静的……老翁一动也不懂,蓑衣上面早已染上白茫茫的雪花,斗笠上也是一片雪白。我慢慢的走进他,他离我不远,我清楚的看到他岁月留下皱纹,一条一条的,胡子短而花白,不知是雪染还是……只见他动也不动,而这就是我所欣赏的!那种坚持不懈、独来独往、不拘一格的精神,我猜想老翁是这样的一个人吧……我慢慢的从幻想中走了出来,我才发现我原来一直在梦中,梦醒了,雪停了,风也安静了,老翁也该回家了。
第3篇:[古诗词]孤独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是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中的第一句。想想看,一千座山上没有飞鸟的踪迹,都飞走了,路上没有一个行人,都因冬天的寒冷而消失,让人感到冬天的寒冷。仿佛也让人看到了一片闪着银光的孤独的雪地,那儿好像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还有另一层的意思,“千”“万”这如此大的数目诗人都用了,可见诗人心中的孤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叶孤舟,在偌大的江里显得如此弱校一位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人,孤零零地坐在船上,在寒江大雪中钓鱼。这位钓鱼之人就是柳宗元。他因为政治之乱而被贬。读了这句诗,可以想象到,那一幅孤独凄苦的寒江独钓图,以及他心中的不屈和不满。可他能向谁诉说呢难道向这孤独的雪地诉说吗真是太可怜了。仔细看看,将每一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千万孤独”,再进一步,在每一句诗的第一个字前用“千万孤独”分别填充,这样之后,上一句诗为下一句诗做铺垫,则是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一个路人,一只鸟兽飞出,与他做伴,只有他一个,孤独地钓鱼。 王朝腐败,官员被贬,现实太残冷。柳宗元的诗,真令人感慨万分。
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感悟的作文
本文2023-10-11 21:12: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1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