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总结了前人的孝道思想是什么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
《孝经》、《弟子规》、《孟子》、《论语》、《尔雅》等五部典籍。
1、《孝经》:《孝经》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2、《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4、《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尔雅》:《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尔雅》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孝经》、《弟子规》、《孟子》、《论语》、《尔雅》等五部典籍。
1、《孝经》:《孝经》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2、《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4、《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尔雅》:《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尔雅》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鲁迅认为中国古代的孝道是以平凡的、不加修饰的、真正的感动为主,而非经过粉饰的封建孝道。
鲁迅通过《二十四孝图》告诉我们: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对于当下的国人,孝道该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真正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鲁迅《朝花夕拾》中作品《二十四孝图》简介: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杰作。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强烈反感。
-二十四孝图
孝顺是汉语词语,读作xiào shùn,出自《国语·楚语上》,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古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不顾事实,盲目顺从,陷父母于不义,是为不孝。
孝道经典名言
1、咱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2、孟子曰:“不得乎亲,不能够为人;不顺乎亲,不能够为子。”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联相处得不好,不能够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孟子·离娄上》
3、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4、在这个世界上,咱们永远需要报答最完美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5、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6、年老受尊敬是出此刻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7、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12、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
《论语》中孝的内容可概括为善终追远、善事父母和师生之孝,即子女、晚辈敬仰与追念祖先,秉承先道,赡养、尊敬父母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仰幕。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名称来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位列四书之首它不仅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指定经书,而且包含了古代统治者的施政理念,以至于后世流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国学的重要典籍,除了拥有大学、研究机构里的重视和国学馆里孩提的咿呀诵读之声,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去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回合是否定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发现了传统国学的重要性
细读一下就会发现,《论语》中所谈到的许多东西在根本上都是关于如何做人的,而且是具有开放性的,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意义在关于做人的道理中,其中一条就是“孝”,在现今的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先民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和悠久的传统文化繁荣的农业造就了高度发达农业文明,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制度成为传统社会制度的主体宗法制度讲求氏族成员间亲缘关系,因此“孝”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从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上看,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进而凝聚为社会、国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可泯灭的贡献
“孝”:自然而然的亲情流露
古人讲:天道远,人道迩,所谓孝道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孝的本义是什么呢许慎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 “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会合其字即意味着:“做子女的,顺承父母,那就是孝”,从行动上来看,“子”背着“老”,涵意即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论语》中对孝的理解正是最注重这一点的,《论语》中有许多地方都明确提到了孝道,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向自己的弟子诠释孝的精髓之所在这些解释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更多的是具体的经验表达
下面举几例做简要解答,以加深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向自己的弟子解释“孝”,他既有正面的倡导 ,也有反而的批评,如:子游问孝,孔子就从反面批判了那些“是谓能养”的不孝者,认为他们不能怀着敬爱的心情,以至于和犬马没有区别不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我们都能深深地感觉到一点,那就是《论语》谈孝并不是像后世统治者所宣传的那样,使孝成为一种外在、教条的、束缚人的东西,而是认为孝是人内心深处亲情的自然流露,这种孝是一切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的先天的基础
《论语》中与孝有关的是死亡儒家孝道十分重视死,把送葬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丧礼虽然是为死者准备的,但实际上是生者孝的亲情的内在表现;虽然是为安慰亡灵,实则是生者孝道的自我圆满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也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在丧葬上,孔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谈孝不是要恢复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而是要从中汲取精华部分,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的建设所以,对于《论语》中的孝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和接受,比如厚葬在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而且三年之丧的方式也早已经不适合如今的社会发展了
经典是深刻的但是理解社会比理解经典更重要看到社会变迁对儿女与父母关系的影响,看到由于社会疏离现象的加剧导致的“孝道”衰减,我们不能只想到说服教育,而应当从源头,从内心深处闹革命“孝心”在很多时候是人们心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教育当然很重要,如果孩子们耳濡目染都是和谐,自然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准才能有质的提高,我们的社会才能早日建成和谐社会
孝经总结了前人的孝道思想是什么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2023-10-11 21:19: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1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