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奇经八脉 41 督脉 42 任脉 43 冲脉 44 带脉 45 阴维脉 46 阳维脉 47 阴蹻脉 48 阳蹻脉 5 奇经八脉的特点与作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八脉 1 拼音
bā mài
2 英文参考eight extrameridian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八脉是奇经八脉的简称[1][2]。为经络分类名[3]。《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3][4]。奇经八脉在《内经》中曾有分散的记载,至《难经》才集中加以讨论,并提出奇经八脉这个名称[3]。
4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3][4]。
41 督脉
督脉为经脉名,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沦》。本经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5]
42 任脉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本经自小腹内胞中开始,出于会 的会阴穴,沿胸腹正中线直上至咽喉,再向上到下颌正中的承浆,环绕口唇,到两目下。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与本经脉气相通。[6]
43 冲脉冲脉(chong meridian or perating or thoroughfare vessel)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本脉与任、督两脉同起于胞中,浅出于腹股沟当气冲穴的部位,与足少阴肾经(《难经》作足阳明胃经)并行向上,到胸中而弥漫散布。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与本脉脉气相通。[7]
冲脉
44 带脉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季胁下,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围绕腰腹一周。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穴与本脉脉气相通。[8]
带脉
45 阴维脉阴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开始,沿下肢内侧上行,进入小腹部,通过胁肋、胸腔到达咽部,与任脉会合。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9]
阴维脉
46 阳维脉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0]
阳维脉
47 阴蹻脉阴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 ,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相并上行到脑。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1]
阴蹻脉
48 阳蹻脉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2]
5 奇经八脉的特点与作用以下是中医中药典籍,有些是医有些是药,有些是医、药合集。
《金匮要略》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脉经》王叔和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
《千金方》孙思邈
《褚氏遗书》褚澄
《方剂导览》刘完素
《济阴纲目》武之望
《景岳全书》张景岳
《古方八阵》张景岳
《本草纲目》李时珍
《濒湖脉学》李时珍
《阐要编》伤寒三论闵庆芝
《证治心传》袁班辑
《针灸大成》杨继洲
《脉诀阐微》陈士铎
《四诊心法要诀》吴谦
《眼科心法》吴谦
《杂病心法》吴谦
《正骨心法》吴谦
《妇科心法要诀》吴谦
《血证论》唐容川
《医林改错》王清任
《医学妙谛》何其伟
《傅青主女科》傅山
《医略十三篇》蒋宝素
《医源》石芾南
《竹林寺女科》竹林寺僧
《类症治裁》林佩琴
《痧胀玉衡》郭志邃
《温热论》叶桂、顾景文
《医学三字经》陈修园
《医灯续焰》潘楫
《黄帝八十一难经》佚名
《黄帝内经》佚名
《神农本草经》佚名
《医脉摘要》佚名
《针邪密要》佚名
《针灸歌赋》佚名
《鬼门十三针》佚名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佚名
中医通过脉诊开方的依据是通过观察和判断脉搏的变化,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方。中医理论认为,脉搏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反映,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规律和节律等指标,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病情和预后等情况。
关于脉诊的知识,以下是一些中医学术专业书籍的推荐:
1《中医脉学》(丁香医生图书馆):这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中医脉诊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著作,包含了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以及脉象的分类和诊断方法等。
2《脉诊学》(王英杰、丁奎生著):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理论、方法、技巧和应用,包括脉诊的基本概念、脉搏的解剖生理、脉象的分类和诊断等内容。
3《中医脉诊实用指南》(杨正平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脉诊的实践应用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判断脉象、如何与病情相结合、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等内容,是一本实用性强的中医学术专业书籍。
4《脉诊诊断学》(熊剑平著):这本书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脉诊的诊断思路和方法,包括脉诊的诊断价值、脉象的分类和诊断、不同病症的脉象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总的来说,这些书籍都是较为专业和系统的中医脉诊学术专业书籍,可以帮助对脉诊有兴趣的人深入了解中医脉诊理论和实践。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正常脉象图的构成 41 胃气脉象图 42 神态脉象图 43 根基脉象图 5 正常脉象图的参考诊断标准 附: 1 古籍中的脉象图 1 拼音
mài xiàng tú
2 英文参考Pulse picture
3 概述脉象图是用模拟中医切脉方法的仪器所描记出的各种脉象信息的图形。是脉诊现代研究的重要技术成果,是脉诊客观化、规范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图形是对所测脉象信息的客观记录,典型的正常脉象图由一组波群与各波之间的间期组成,代表一个完整的脉搏搏动周期。
4 正常脉象图的构成构成正常脉象图的主要波形有:A波(前波)、U波(始射点),P波(主波)、P角(主波角)、T波(潮波)、V波(降中峡)、D波(重搏波)。测查脉象图的最佳部位为寸口脉。脉象图中的胃、根、神是判定平人正常脉象的三个基本条件。
41 胃气脉象图胃气脉象图的特征为:
(1)脉波节律基本规整.U~U’或P—P’间距差值小于012秒;
(2)脉波频率正常,60~100次/分(成人);
(3)主波角柔滑,其夹角<42°,D波明显并居中位。三项中任意二项有严重失常者,为无胃气。
42 神态脉象图神态脉象图的特征为:
(1)脉波图形正常,各波形态清晰;
(2)上升支直立,无转折;
(3)P角圆滑,夹角<42°;
(4)D波明显,多位于降支的中段;
(5)P波幅>10mm;
(6)U~P时间<01秒。六项均有明显异常者为无神。
43 根基脉象图根基脉象图的特征为:(1)浮、中、沉三种压力描记的脉象图以中取脉图清晰;(2)寸、关、尺三部分别描记的脉象图均较清晰;(3)脉波频率正常,60~100次/分。寸关尺三部脉于浮中沉位测记脉图均不清晰,或描无脉象图形,或脉波频率大于180次/分,或低于35次/分者为无根基;寸关尺三部脉中一部或两部描记图形不清,或无脉象图形者为少根基。
5 正常脉象图的参考诊断标准综合多数学者的认识,正常脉象图的参考诊断标准为:
(1)目测各波群形态正常,脉渡节律基本规整,U—U’或P—P’间距基本相等,差值<O12秒;
(2)脉搏频率在60~100次/分(成人)之间;
(3)U波在80°~87°之间;
(4)上升支直立,无转折;
(5)上升时间在007~011秒;
(6)主波幅(ph)在9~22mm(戏09~22Ω);
(7)主波角(P角)在19°~42°之间;
(8)潮波常在下位,波幅小于1mm(或01Ω);
(9)V波幅/P波幅在25~57%之间;
(10)重搏波位于中位,波幅在05~2mm(或005~02Ω);
(11)P—U’时间在038~078秒;
(12)V—U’时间在036~076秒;
(13)寸关尺,浮中沉图形差异不显著。其中1~2项有轻微异常,或可疑而又不能判为异常脉象图者,应判为“大致正常脉象图”。异常脉象图则脉波形状变异,脉波频率失常,节律不齐或脉位不正。
古籍中的脉象图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七章·伤寒本证]第一节·小伤寒的处方程序。不过,它说脉部分,多数引用经文以印证脉象,各篇一律,仿佛从前的注疏文本,但求合式,不考虑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1.镇摄汤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润,累累如贯珠。此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鸠尾处隐隐作疼,或其处若发炎热,似有漫肿形迹,其脉象见沉紧者,即宜预防鸠尾穴处生疔,而投以大剂解毒清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五)温病门]3.温病兼吐泻腿抽今又加以外感之壮热,传入阳明以灼耗其阴分,是以其脉象不为洪滑有力而为弦硬有力,此乃火盛阴亏之现象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指以五行为代码,五行比喻五脏,相脉指,春木旺火为相,春三月脉应弦,略洪为相为顺,夏火旺洪为火,土濡为相为顺…。克脉指与季节自然克逆,自然应为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季月应土旺。如春木旺,得短涩而浮为秋脉,秋五行金旺,李滨湖脉诀云,春得秋脉定知死,夏得冬脉为克。脉诀云三至为迟四至为缓五至曰平,平应合四季等等,可参考奇经二十七脉
八脉简介
本文2023-10-11 21:29: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