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饮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黄连饮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饮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见《东医宝鉴》卷十一:黄连饮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黄连饮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黄连饮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朱氏集验方》卷六:黄连饮 61 黄连饮的别名 62 处方 63 制法 64 功能主治 65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66 摘录 7 《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黄连饮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黄连饮 81 黄连饮的别名 82 处方 83 制法 84 功能主治 85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86 摘录 9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玉案》卷三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13 《圣济总录》卷一○五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饮 1 拼音

huáng lián yǐn

2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饮

21 处方

黄连(去须)1两,犀角(镑)3分,白蘘荷根3分,黄芩(去黑心)3分,茜根3分,败豉皮(炙焦)半两,蓝青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白头翁(去芦头)半两。

22 制法

上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

小儿蛊毒痢,下血体羸。

2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100200日儿每服半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分2次温服,

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3 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见《东医宝鉴》卷十一:黄连饮

31 处方

人参2钱,黄连1钱半,甘草(炙)5分,青竹叶10片,生姜1片。

32 制法

上锉。

33 功能主治

小儿心经有热夜啼。

3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取汁灌口中。

35 摘录

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见《东医宝鉴》卷十一

4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黄连饮

41 处方

黄连(去须,炒)1两,人参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当归(炙,锉)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高良姜半两。

42 制法

上锉细,如麻豆大。

43 功能主治

小儿腹胀,冷气结块疼痛。

4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以水7分,煎取4分,去滓温服。

4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5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黄连饮

51 处方

黄连(去须)1两,干姜(炮)1分,甘草(炙)半两。

52 制法

上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

肠风泻血如痢,腹中(疒丂)痛,面色萎黄。

5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枚(擘),同煎至5分,去滓温服。

5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6 《朱氏集验方》卷六:黄连饮

61 黄连饮的别名

黄连散

62 处方

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各等分。

63 制法

上为末。

64 功能主治

血痢。

65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黄连散(《普济方》卷二一二)。

66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六

7 《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黄连饮

71 处方

黄连1两,甘草(炙)1两,萎蕤2两。

72 制法

上切。

73 功能主治

热上肝膈,腰肾冷极而腰痛如折,两目欲脱。

7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纳朴消1两,顿服。得微利止。

75 摘录

《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8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黄连饮

81 黄连饮的别名

黄连散

82 处方

黄连(去须)1两,豉200粒。

83 制法

上将黄连为粗末。

84 功能主治

小儿心肺热吐血。

85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黄连散(《普卫生总微》卷十五)。

86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9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91 方名

黄连饮

92 组成

黄连(去须,炒)1两,诃藜勒(煨,去核)1两,地榆1两,芍药(炒)1两,甘草(炙)2分,木香3分,当归(切,焙)3分。

93 主治

脾寒洞泄。

9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

95 制备方法

上锉细。

10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101 方名

黄连饮

102 组成

黄连(去须)半两,冬瓜瓤1分。

103 主治

小儿多渴。

10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以水1盏半,同煎至8分,去滓,分温3服。

105 制备方法

上锉细。

11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111 方名

黄连饮

112 组成

黄连(去须)4两,阿胶(炙燥)4两,当归(切,焙)4两,赤石脂4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龙骨2两,白术2两。

113 主治

脏毒下血,脏腑(疒丂)痛,日夜五七十行,及血痢甚者。

11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115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12 《玉案》卷三 121 方名

黄连饮

122 组成

大黄5钱,黄连4钱,芒消5钱,栀子3钱。

123 主治

疸症,大小便秘涩壅热。

12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加灯心30茎,不拘时服。

13 《圣济总录》卷一○五 131 方名

黄连饮

132 组成

黄连(去须)1两,淡竹叶50片,芦根1两半,羚羊角(镑)1两半,木通1两半,旋覆花1两半,桑根白皮1两半。

133 主治

眼生赤脉,痛涩推眵。

13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以水6盏,煎至3盏,下芒消1两,煎至2盏后,良久分温3服。

135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古籍中的黄连饮 《妇科秘书》:痢论

白相兼,白多于赤者。川连(六两用开口吴萸一两,同黄连炒,去吴萸不用)木香(一两)共末,醋糊丸,每服五

《胎产心法》:[卷之上]痢论

去闭口者,取净一两,同黄连炒。去吴茱萸不用,只用川连)木香(一两)共末,醋糊丸,每服五十丸,米汤、砂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八]治热病痢下脓血诸方

痢无期度。不下饮食。宜服犀角散方。犀角屑(一两)黄连〔一(二)两去须〕地榆(一两半)茜根(一两锉)黄

《圣济总录》:[卷第七十六]血痢

治藏毒下血。脏腑痛。日夜五七十行。及血痢甚者。黄连饮方黄连(去须)阿胶(炙燥)当归(切焙)赤石脂(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四十三久痔]肠风下血

《神农本草经》是秦汉前数千年用药经验的朴素总结,书中所载许多药物的疗效,均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所证实。如书中载有治黄疸药物共8种,其中茵陈、黄芩、黄柏等至今仍为治疗湿热发黄的要药。又如书中载麻黄平喘,已为近代科学实验研究所证实。1887年日本长井长义博士发现麻黄素,1924年我国药学家陈克恢博士在大量临床病例中验证了其平喘作用,此后受到各国医药界的重视,大量投产,成为现代医学的一种重要药物,这也是我国医药学家对现代医药学所作出的一个贡献。再如书中有黄连治痢的记载,现代黄连(或用小蘖碱)被广泛用于治疗菌痢、肠伤寒、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其效果与氯霉素、磺胺类药、链霉素等无明显差异,而且细菌转阴较快,无毒副作用。此外,如猪苓利尿,大黄泻下,甘草解毒,海藻疗瘿,雷丸杀虫,常山治疟等等,都是祖国医药学的宝贵经验。也正是这些大量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反映了《神农本草经》一书的科学价值。当然,《神农本草经》的科学价值绝不仅仅就是这些,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有待我们继续发掘。在这方面,青蒿素的发现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科学的领域中永远包含着许多未知数,只要我们勤奋耕耘,就能不断有新的收获。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或狭叶十大功劳的根及茎·木黄连 31 木黄连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木黄连的药理作用 4 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劳的根及茎·木黄连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木黄连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性状 47 性味 48 归经 49 功能主治 410 木黄连的用法用量 411 注意 412 备注 413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木黄连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木黄连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木黄连 1 拼音

mù huáng lián

2 英文参考

shen mahonia root and ste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或狭叶十大功劳的根及茎·木黄连

木黄连为中药名,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十大功劳之别名[1]。

31 木黄连的别名

木黄连、刺黄芩、土黄柏[2]

32 来源及产地

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Fort) Carr或狭叶十大功劳M fortunei (Lindl) Fedde的根及茎。前者分布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后者分布浙江、湖北、四川等地。[2]

33 性味

苦,寒[2]。

34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2]。

1治湿热泻痢,湿热淋浊,风湿痹痛,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牙痛。煎服:9~15g。[2]

2治目赤肿痛,制成眼药水点眼;痈肿疮毒,研末蜜调敷[2]。

35 化学成分

阔叶十大功劳主含小檗堿。狭叶十大功劳含小檗堿、掌叶防己堿、小檗胺堿、木兰花堿、药根堿等,茎还含尖刺堿、小檗胺[2]。

36 药理作用

小檗堿有轻度利胆、降血清胆甾醇、消炎等作用;还报告有解热、抗利尿、局部麻醉、镇静、镇痛及轻度抗癌、抗放射等作用[3]。黄连煎剂和小檗堿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3]。对脑损伤亦有一定保护作用[3]。口服后血浓度不易维持[3]。毒性很轻[3]。

4 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劳的根及茎·木黄连 41 出处

《广西中药志》

42 拼音名

Mù Huánɡ Lián

43 木黄连的别名

土黄连(《广西中药志》)。

44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劳的根及茎。全年可采,除去枝叶,洗净,晒干。

45 原形态

常绿灌木,高1~2米或更高,全体光滑无毛。茎粗壮,表面暗棕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0~30厘米,总叶柄基部扁阔,腹面具浅槽,节明显;小叶革质,5~7枚,椭圆形,长65~7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具锋利的芒尖,往往于叶尖的两侧有1~2个锐齿,基部楔形,下面一对小叶往往基部不等。总状花序丛生于枝的顶端,长10~20厘米,花众多,**;苞片1枚,三角形,棕色,长约15毫米;萼片9,**,花瓣状,分3轮排列,每轮3片;花瓣6,较内轮萼片为小,矩圆形;雄蕊6枚,花丝短棒状;子房上位,柱头头状,扁平。浆果蓝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46 性状

茎呈圆柱形,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浅纵沟和横向裂纹,幼茎较平滑,往往有突起的叶痕及叶柄残基,栓皮质松,脱落处可见**木部;质坚脆,折断面呈破裂状,淡**;横切面近圆形,髓部淡**,木部**,射线清晰。根呈圆柱状,略扭曲,表面棕**,有纵沟纹及支根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

47 性味

味苦,性寒,无毒。

48 归经

入心、肝二经。

49 功能主治

清心胃火,解毒。治阳黄、热痢、赤眼;外治刀伤,火烫伤。(性味以下出《广西中药志》)

410 木黄连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外用:捣敷。

411 注意

《广西中药志》:"虚寒体弱者忌用。"

412 备注

同属植物苏氏十大功劳、半覆瓦十大功劳、独龙十大功劳等的根,在广西民间亦称木黄连或土黄连,并与本品同等使用。

413 摘录

黄连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饮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