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字到底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7收藏

信会意字。

拼音xìn shēn注音ㄒ一ㄣˋ ㄕㄣ

简体部首亻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9画

繁体部首人部五笔WYG仓颉OYMR郑码NSVV

四角20261结构左右电码0207区位4837

统一码4FE1笔顺ノ丨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信xìn(ㄒ一ㄣˋ)

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3、崇奉:信仰。信徒。

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诚,信也。从言,成声。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

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

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诚”是一种美德。《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为诚实。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从言省。讣,古文信。

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

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

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

“信”的含义《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扩展资料:

在古代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商人,一个叫张诚,一个叫王信。

他们是经商的伙伴也是亲密的朋友,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们都已成家立业赚得了万贯家财,由于生意的不断扩大,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地,为了生意的发展壮大,他们一个留在当地并发展此地以北的地区,一个则远下南方。

分别前他们约定三年后的今天重新在这发迹的地方相会,收拾好行囊南下的商人出发了,在外经商的日子十分的辛苦,可是他靠原先的基础和经验很快就在南方立足了,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他已经成为了一方首富。

随着时间的流逝约定的日期越来越近了。从南方赶回约定的地点大约要二十天的路程,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恶劣天气不能如期赴约,为了能履行自己的承诺,为了不失信于人,他自杀了,因为他听说鬼魂可以日行千里,这样他就可以提前通知自己的朋友并且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后来朋友见到他还没有赶到就派人四处打探他的消息,当得知这件事以后,他的朋友非常痛心不知道该怎样来面对这样的事实,为了和他的约定为了能见到他,他的朋友也自杀了。

据考证,“信”字起始于甲骨文,但至今缺少文字佐证,在战国时间,信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而当时的六国因地域不同,信字的写法也各有不同,如下图,战国时间发展出多种信字的写法。

战国时期信字的不同写法

  古人写信,一开始也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做“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来源。

小小科普,信字做为通假字时被假借为“伸”,取“伸展、伸张”之意的时候读作shēn。

书信起源。先人靠结绳记数,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

少,系几个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

概念。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

里可以狩猎。这是形象的书信。

从女娲抟土造人、精卫炼石补天到黄帝大战蚩尤、大禹疏浚洪水,这是古

人关于万物起源、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演变的书信。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人们在占卜之

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

吉日,能不能做什么?”的书信。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

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

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

留下的书信。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

之后又在封泥上盖上印章,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

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我国防伪技术的源起吧。

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

了便利条件。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百姓,都把书信作为相互沟通,传情

达意的重要手段。但那时交通并不发达,写完了信,或亲自送去,或托人捎

去,若相距遥远,书信在路上走个一年半载也是常事。于是人们羡慕水中的游

鱼、天空的飞雁,把思念寄托于碧波水府、白云天幕,图的是一个快字。随着

实际需要,于是就有了专门送信的信使,专门为信使驻马休息的驿站。那时的

驿站信使都是官方的,因为皇帝要延伸皇权,下达政令。往往是一道圣旨,便

是快马接力,昼夜兼程。唐太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荔枝。皇帝便命令通过机要

交通,当日送到,于是杨贵妃才能日啖荔枝三百颗。虽然杨贵妃有幸通过机要

通信渠道吃到了新鲜的荔枝,但那时信使和驿站的主要功用还是传输信息。从

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书信也就成为延续几

千年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古代对“信”的称呼有:

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尺简、书函、书柬、书简、书札、书牍、翰札、简牍、信件、竹简、手札、函件。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扩展资料:

古代的通信有三种方式:“传”指车递,“邮”是步递,“驿”是马递。车传成本高效率低,逐渐废除。短距离的靠步行递送,长距离靠马递。驿站为中转站,即为传递军情官员途中食宿、换马之所。

周朝开始在大道上每三十里设一驿站。唐朝有1600多个驿站,从业人员超20000,因为已有大运河,是水陆兼能传递,通讯业有极大发展。官方为传公文书信设立“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汉旧仪》),刘邦开始担任的泗水亭亭长(沛县邮局局长)。

嘉峪关的魏晋墓中有壁画,画有一个骑快马的人,手举简牍文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邮递员”。古代邮递员叫“驿使”,为了醒目,红色是邮驿、驿使的标志性颜色且一直沿用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使用绿色。

古代还专门训练狗来当邮差的。唐代诗人李贺曾有“犬书曾去洛”之句。不过这个并不像驿站一样普及。有些地区设置了许多“狗驿”,养着许多“邮犬”。前面说的都是传递书信,再来看看传递物品。

安禄山起兵的紧急军情,六天后传到三千里外正在骊山看霓裳羽衣舞的唐玄宗耳朵里的。换成现在三千里的两地寄平信,真实收信时间也差不多。由此来看,古代的官方快递还是蛮快的,只是这种紧缺资源成本较高,只能由少数人占有。

普通人的传信方式老百姓大多不识字,很少使用传信,一般就是托人捎口信。同时交通业不发达,一般百姓活动范围小,捎信的任务落到流动人群身上,比如出外经商的人和镖局。但托人传信属于私人行为,并非商业行为。

明朝出现了“民信局”,民间也才有了专门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民信局属于私人经营的商业机构,可以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款兑款。至清代晚期,民信局遍布全国达数千家,就连海外地区的华侨聚居也能与大陆亲友互通信物。

古代文人好写书信,创造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等关于通信的美好故事,还想象出了青鸟、鸿雁等“通信员”,让情感能够穿越千山万水。辛弃疾与陈亮是喜欢互相写信和诗词以表诚心的。陈亮离开辛家后,辛觉得失落,快马追朋友,结果两人走得不是一条道。

辛弃疾提笔为陈亮写了一首词。陈亮路上也想念辛弃疾,到家正好收到了辛寄来的词,可想而知心情有多么激动。喜欢古人那种生活,那种意境和情怀。在平常日子里,“车,马,邮件都慢”。要是遇到战事,那更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收件人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

 -函牍

xìn

造字法:会意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信,金文(人)(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有的金文(千)(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许诺,发誓。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与古陶字形相近。隶书将篆文的简写成。在现代商业社会,“诚信”是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而重要的人格品质:言己所思为“诚”  ;践己所诺为“信”。

1、 文言版《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从言省。讣,古文信。 

2、白话版《说文解字》:信,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义字。,这是古文写法的“信”,采用有所省略的“言”作边旁。讣,这是古文写法的“信”字。

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扩展资料

1、手书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2、家信

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

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乡信:指家乡人或家人的来信,但多指后者。唐刘长卿《同诸公登楼》诗:“北望无乡信,车游滞客行。”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即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每日竹报平安。”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如宋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词:“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锦字:即用锦织成的字,源于一个凄惋的故事。《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放)流沙(沙漠),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后来就把妻子寄给丈夫的信称“锦字”。如范成大《道中》诗:“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锦字也称“锦字书”、“锦文”、“锦书”、“锦中书”。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黄犬音:典故出《晋书·陆机传》。西晋文学家陆机是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养有一个很好的狗,取名黄耳,他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羁留,很久没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他笑着对狗说:“我家绝无书信,你能送信不能”黄耳摇尾作声,表示可以。于是陆机写信用竹简装,系到狗颈上。

狗向南寻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阳。后来就用“黄耳”或“黄犬”代指信使,用“黄犬音”借指家信。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黄犬音也称“犬书”。如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待:“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鹤病“即妻子生病。

3、便函

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

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陈木南写了个札字,叫长随拿到国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两银子。”

参考资料来源

-书信

"信"字到底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

信会意字。拼音xìn shēn注音ㄒ一ㄣˋ ㄕㄣ简体部首亻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9画繁体部首人部五笔WYG仓颉OYMR郑码NSVV四角20261结构左右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