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影响力的印学理论家有哪些?
清代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印学理论家,他们以独具的艺术眼光,阐述了印学中的技法、美学观、各派源流等,为我们研究清代篆刻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比如,周亮工著的《印人传》最有影响,此书是他倾其毕生精力、遍访印人的呕心力作。只可惜周亮工《印人传》未完成,于1672年去世。他的《印人传》以传记体的形式,对每位印人的创作思想、师承关系、流派风格,审美范畴进行了论述。为后世印学提供了很珍贵的印学史资料。他还有《赖古堂文集》、《书影》、《字触》、《闽小记》、《读画录》、《尺牍新钞》等行世。
再如魏锡曾,他一生对金石拓本、印谱、名人印蜕汇辑甚富,嗜印有奇癖。他自己不刻印,但对印学的研究独具慧眼,入木三分。他的印学理论散见于“序”、“跋”和诗中。他撰写的《论印诗二十四首》,对明、清时期各流派印人的论述,可谓淋漓尽致,恰当好处。其诗之文采隽永,才情并茂,是晚清杰出的印学理论家、鉴藏家。
清代印学理论家及书籍还有:秦爨公著《印指》,福建陈著《印说》,浙江董询著《多野斋印说》、《续三十五举》,福建林霔著《印说十则》,冯承辉《印学管见》,浙江姚晏著《再续三十五举》,海阳汪维堂著《摹印秘论》,广东陈澧著《摹印述》,海宁陈克恕著《篆刻针度》,北京许容著《说篆》,山东张在辛著《篆印心法》,江苏鞠履厚著《印文考略》等。
清代的印谱随着清代的篆刻艺术的发展印谱与日俱增。主要的印谱有:周在浚、周在延合辑《赖古玺印谱》,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汪启淑辑《飞鸿堂印谱》,吴大澂辑《十六金符斋印存》,吴式芬辑《双虞壶斋印存》,吴云辑《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丁仁辑《西泠八家印谱》,魏锡曾辑《吴让之印存》,赵之琛著《补罗迦室印谱》,赵之谦著《赵叔印存》,吴昌硕著《缶庐印存》,刘鹗辑《铁云藏印》等,共统计印谱约73种,410卷之多。上述这些印学理论及印谱,为后世学习清代篆刻,了解清代篆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它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由于60干支以甲子为首,所以干支历又称为甲子历中国出现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年代各不相同。 在古代,人们采用干支纪日或纪月时,开头大概只是单一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干支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干支表地使用干或支。以后就将干支配搭起来使用。干支纪日是现今历史上最长的纪日法,据考从伏羲氏就开始有创建,从中国古代的夏朝就已经开始使用。殷墟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但因材料的缺失,我们并不能完整串联到商代的干支纪日。后来延续的纪日干支是根据古代历史典籍《春秋》中所记载的日食时间,即从春秋时候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开始起算至今的。接着,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 。在后来的《礼记》、《史记》、《淮南子·时则训》等古籍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至今,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代以后,五代历书(即黄历)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
中国的传统《易经》文化,博大精深,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离不开12天干和地支的循环搭配。
这些天干和地支是怎么来的?
宋朝易学大师徐子平,编写的古籍《渊海子平》一书中谈到,这与上古时期的圣贤智慧有关。
“盖闻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是名胚腪,日月星辰未生,阴阳寒暑未分也。在上则无雨露,无风去,无霜雪,无雷霆,不过杳合而冥冥。在下则无草木、无山川,无禽兽,无人民,不过昧昧而昏作。是时一气盘中结,于是太易生水,太初生火,太始生木,太素生金,太极生土。”
上述文言中谈到,在此天地混沌如胚胎状的生命一样,自然万物一切还处于蒙昧状态。太易指的是一片虚无阶段,先天生出了五行水,故水数为“1";太初指的有气无体阶段,先天生出了五行火,故火数为“2”;太始指的是有形无质阶段,先天生出了五行“木”,故木数为“3”;太素指的是有质无体阶段,先天生出了五行金,故金数为“4”;太极指的是形体兼具阶段,先天生出了五行“土”,故土数为“5”。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分出阴阳二气,阳气轻清上天,阴气重浊为地。阴阳相承,是生“两仪”,化成天地万物,随后圣贤愚昧两分,遂有君臣父子之分,礼乐衣冠之制。
一、天干地支系轩辕黄帝命史官大挠氏制定的上古时期,自从圣贤出现后,人们从和睦安宁、无忧无虑、平等自在的原始生活,进化到了尊卑、贫富有别的时代,也开始为了名利而争斗不断。
轩辕黄帝为了解苍生之苦,与蚩尤大战涿鹿,即使流血百里,也不能取胜。于是黄帝向上天斋戒筑坛祭祀,方丘礼地。于是上天降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天干,同时降下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地支。
黄帝受天地感兴启发,将天干布象于天形,将地支布象于地形。因此,天干,又称为“天”的形态,地支又称为“地”的形态。天干地支融合一在起,用来治理天下。
当时,担任史官的大挠氏,将干支组合搭配,确定了干支的阴阳和五行。
那么,古人为何将10天干以“甲”为首,12地支又以“子”开头呢?每个干支各代表了什么,所包含有哪些寓意?今天,“源易缘”就总结传统文化知识来谈谈这些话题。
二、天干排列大有讲究10个天干中,每一个天干,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古籍《群书考异》中称,甲者,坼也,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万物初生曲孽而严未伸也。
什么意思呢?《易经》中说,“甲”、“乙”五行属木,有万物撕裂外壳萌芽而出之意,各种草木开始生长,但枝蔓弯曲还没有伸展。
“丙言万物炳然著见,丁言万物壮实之形。”《易经》中丙丁二干的五行属火,丙丁指的是万物蓬勃发展、壮实的阶段,犹如人已成年。
戊和己的五行属土,土主稼墙 。古书称:“戊者,茂也,万物开始茂盛;己是纪,言物有形,万形各有自己的形状。”
天干中的庚和辛五行代表为金,指万物茂盛之时,就会受到萧杀和克制,也就是收割的阶段。
天干“壬”通“妊”,阴阳之交,万物怀妊至而萌也。“癸”代表着收藏,冬天的土壤已经平复,万物也可以被估量了。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文献:《易经》、《四库全书》等;
1)《四库全书总目》,清初纪昀、永容主编
2)《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清末孙殿起及其弟子所著
3)《古今图书集成》,清代陈梦雷、蒋廷锡等编纂
4)《书目答词》,清末张之洞撰;《书目问补正》,清末范希曾著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十干是指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_、昭阳。
十二支是指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_、协洽、_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清代有影响力的印学理论家有哪些?
本文2023-10-11 22:02: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