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地域图的作者是谁
禹贡地域图的作者是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
约在泰始四年至七年(268~271),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裴秀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扩展资料
裴秀在总结前人制图的基础上提出“制图六体”即从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6个方面绘制地图,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方位、距离、地形、角度、曲直等原则。
自西晋至明末,中国的绘制地图工作者一直都遵循着这些原则,为中国制图学奠定了科学基础,在世界地图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裴秀所绘《禹贡地域图》18篇是当时最为完备而精详的分区地图。裴秀的《地形方文图》是缩简的晋朝地图,流传达数百年。
——禹贡地域图
人民网-271年4月3日 地图学家裴秀逝世
《禹贡》谓之终南雍州:终南享物。
《诗传》:周之名山曰终南。
《左传》:中南九州之险也。
东方朔: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河陇以东,商洛以西,厥壤肥饶。
《汉书》:南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材,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又有亢、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酆、镐之间,号为土膏。
《一统志》:太一山,在终南西二十里。误。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其中盘纡回远,深岩邃谷,不可殚究。关中有事,终南其必争之险也。
柳宗元:据天之中,在都之南。
先秦时期居於我国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夏朝时称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商时有荆蛮、庸、濮、蜀、髳、微、越;周朝时称荆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百濮、巴、蜀、僬侥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於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於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於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x0d南蛮的历史关系\x0d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值得注意的是:西蜀三星堆文明与南蛮是同一个祖先——祝融(烛龙)\x0d远古东方部落称为夷,而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代,因为周室相对于东方诸夷部落来自于西部,但是后来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的一个名词范畴,词义性质从地理名词转变成对中国文化起源领域意义上的文化渊源性质的名词东夷,即东边的夷人,“夷”,古山东话中音同“人”,原意为“一人负弓”(《说文解字》),与华是同位语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代,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后来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的一个名词范畴在汉时朝鲜,日本也被称为东夷东夷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是东夷文明\x0d东夷的起源与分布\x0d鉴于广大的东亚原始人已经在先前的冰期(距今7万年,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中全部死光,一部分黄人奔向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占据中国南部、进而渡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亚-南岛、百越(壮侗或泰老)部落,为南亚人种另一部分黄人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形成阿尔泰部落,其中游牧在河套和黄土高原的为突厥群,游牧在河北平原为蒙古群,游牧在环渤海和朝鲜半岛的为通古斯群,均为北亚人种\x0d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进,其中的三苗部落占领河南平原,其余部落与通古斯融合为新的民族(东夷),韩民族就是东夷的一支;\x0d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则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这九种夷都见于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夏朝与东方诸夷关系的记载实际上,“九”仅言其多,不必拘泥于九种《竹书纪年》所载,夏代还有淮夷、蓝夷;《尚书·禹贡》记载两河之间的冀州有鸟夷(一作岛夷,字形近似致误);青州在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与淮海之间扬州也有鸟夷(一作岛夷)《禹贡》成书于战国,或亦保存了夏代民族的名称\x0d甲骨卜辞对于商朝东方与东南方的夷人,写作“”方和“”“”方前者像人侧立之形,释为“人方”,后二者均像人蹲踞之形,与夏人危坐不同,释为“尸方”甲骨文学界认为作为族称,两者都是夷的假借字然而有的学者认为“人方”指商东南方淮水流域靠海一带和山东半岛靠海一带;有的学者认为人方与尸方是同一称谓的不同写法,都是指商东方与东南方的诸夷郭沫若先生说:“尸方当即东夷也征尸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则殷代之尸方乃合山东之岛夷与淮夷而言”\x0d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文献记载周对东方的战争,不同时期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时期对东方劲敌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西周前后两三个世纪观念上的变化,造成了现在研究工作辨析的困难学术界对西周时期东夷、淮夷、南淮夷到底指哪些地区的部落与方国,有着不同的看法\x0d据张懋镕《西周金文所见东夷、淮夷、南夷、南淮夷比较表》统计,西周早期仅见有“东夷”,周公、成王东征的对象金文中记载都概称为东夷,而《史记·周本纪》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鲁周公世家》说:“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周公,成王东征虽涉及淮夷,而主要是在山东省境,此为东夷起源的地区,也是夏、商时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金文为当时实录,西周早叶以东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而淮夷包括即在其中\x0d周公,成王东征以后,今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大公于齐,封周公子鲁以镇东方到西周中叶淮夷在淮河地区兴起,成为东夷中势力最强的一支据上引张懋镕的《比较表》第二栏,西周中期金文只见有淮夷,反而不见东夷的记录说明成康以后,周王朝与东方诸夷的关系,主要对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了文献记载多为后世追叙,关于周公、成王东征的记载,盖成于成康以后,所以依周中期的观念,反以淮夷概称东夷了\x0d秦汉以后的东夷,主要是指先秦的东北夷,又将倭人列于其中,是泛指东方的民族和国家,与先秦东夷在地区与民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x0d先秦的东北夷,包括肃慎,息慎同音异译\x0d“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是古代华夏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x0d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期,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这种情况以及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x0d进入战国,他们主要部分已经华夏化,也有一部分当胡人南下后已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x0d狄作族称,《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x0d狄的本义,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断定,是由“远”与“剔除”的含义,“后乃引申之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此外,狄还有强悍有力,行动疾快等含义《尔雅·释兽》说:“麋、绝有力,狄”,邢昺《疏》:“绝异壮大有力者,狄”《礼记·乐记》说:“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郑玄《注》:“狄、涤,往来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即今陕北及山西、河北两省的中部与北部,有许多强悍有力的部落,是对中原诸夏的威胁,但当时仍与西戎及伊洛地区之戎统一称为戎,只在方位上称为北戎至春秋中叶,出现了称上述地区各部落为狄的记载,因其在北,称为北狄在狄的族称出现以后差不多100年间,又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许多称号\x0d战国晚叶,胡人兴起,匈奴最为强大胡人以东有东胡,胡人以北有丁灵战国末年及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所称北狄,都是指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其中丁灵及以后铁勒、敕勒等译名,都在语音上可以与狄相通但丁灵、铁勒、敕勒是对这些民族的汉语译名,狄是中原诸夏对北方民族的称呼,两者语源不同,含义也不一样\x0d春秋时期北狄与羌戎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羌戎属完全不同的族系汉武帝采取“隔绝胡羌”的政策以及赵充国在湟中屯田以制诸羌的举措,说明西汉时对羌与胡已经明确加以区分,但《史记》、《汉书》却没有为诸羌立传,羌人的祖源与史迹仅附在《匈奴传》中叙述,《后汉书》有《西羌传》直到现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论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时期的北狄,与战国末及秦汉以后以胡人、东胡族系称为北狄这两者之间在族系与历史渊源方面划分清楚然而把两者加以区分,对研究羌戎和北狄的历史与考古都是重要的\x0d西戎 一、古代族名:古代华夏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x0d西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在周人兴起时,西戎仍是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名,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古公亶父在豳时,“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诗·大雅·绵》歌泳古公亶父在周原筑城,混夷远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严重《诗·小雅·采薇·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采薇》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见戒,猃狁孔棘”等句,《孟子·梁惠王》下甚至说:“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文王经过征服与争取,戎狄“莫不宾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实际上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围各部落与方国的兼并,有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准备了条件\x0d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称,其它如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诸夏所加)、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译写,王国维先生指出这些不同称谓:“余谓皆畏与鬼之阳声……故鬼方、昆夷、薰育、猃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此一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称的族群,他们已进入阶级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在战争中各部落也许有一定的结盟统一号令\x0d殷墟卜辞已出现“戎”字,是否作族称,还要进一步研究“羌”或“氐羌”则在商代已作为族称,而且羌还用作对西方各族的通称\x0d确定地以戎作为族称始于周人,在灭商以前,主要用来称呼周原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其劲敌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故称为西戎灭商以后,为表示对商的敌忾,称之为“戎殷”或“戎衣”至西周中叶,徐为西周东方劲敌,虽明属东夷,仍往往称之为“徐戎”,此称延续到春秋战国自春秋时起,“戎”还偶而与“华”并称为“华戎”这些都是以戎作为对所有非华夏各族的泛称至于“西戎”,在西周到战国,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x0d
参考资料:
禹贡地域图的作者是谁
本文2023-10-11 22:03: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