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推荐书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推荐书目,第1张

书 名

编 著 者

出 版 社

版别

中国文学史

中国科学院史文学研究所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63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中国古代文学

于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980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著

中州书画社

1982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文物出版社

1981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

1962

诗集传

[南宋]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

中华书局

诗经今注

高享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楚辞补注

[南宋]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

1957

楚辞集注

[南宋]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楚辞选

马茂元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文选

[梁]萧统编

中华书局

1977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1980

孟子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1982

庄子集释

[清]郭庆藩集释

中华书局

1961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1983

左传译文

沈玉成译

中华书局

1981

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山海经校注

袁珂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古神话选释

袁珂辑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

1962

玉台新咏

[陈]徐陵编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乐府诗集

[南宋]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

1979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乐府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

1964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

1959

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汉书

[东汉]班固著

中华书局

1959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

1962

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阮嗣宗咏怀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陶渊明集校笺

[东晋]陶渊明著 龚斌校笺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6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9

庾子山集注

[清]倪蟠注

中华书局

1980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水经注疏

[清]杨守敬熊会贞注

科学出版社

1957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搜神记

[东晋]干宝著

中华书局

1979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诗品注

陈延杰注

作家出版社

1961

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中华书局

1960

唐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

1975

唐诗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唐宋诗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唐诗杂论

闻一多著

三联书店《闻一多全集》本

1982

唐宋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中华书局

1963

郭煌变文集

王重民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全唐五代小说

李时人编校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著

中华书局

1975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著

中华书局

1975

陈子昂集

[唐]陈子昂著

中华书局

1960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王右丞集笺注

[清]赵殿成注

中华书局

1961

李太白全集

[清]王琦注

中华书局

1979

杜少陵集详注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

1979

杜甫传

冯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白氏长庆集

[唐]白居易著

中华书局

1979

白居易诗选

顾肇仓、周汝昌选注

作家出版社

1962

韩昌黎集

[唐]韩愈著

商务印书馆

1958

韩愈文选

童第德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韩愈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柳河东集

[唐]柳宗元著

中华书局

1961

李贺诗歌集注

[清]王琦等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玉溪生诗集笺注

[清]冯浩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樊川诗集注

[清]冯集梧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花间集

[后蜀]赵崇祚编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词 综

[清]朱彝尊、 汪森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唐宋词选释

俞平伯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唐宋词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全宋词

唐圭璋编

中华书局

1980

宋词三百首笺注

唐圭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苏轼词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李清照集校注

王学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宋诗抄

[清]吴之振等编

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欧阳永叔集

[北宋]欧阳修著

商务印书馆

1958

东坡七集

[北宋]苏轼著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苏轼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陆游选集

朱东润选注

中华书局

1962

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胡仔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诗人玉屑

[南宋]魏庆之辑

中华书局

1961

沧浪诗话校释

郭绍虞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宋史

[元]脱脱等著

中华书局

1977

太平广记

[北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

1961

东京梦华录注

[南宋]孟 元老著邓之诚注

中华书局

1982

梦粱录

[南宋]吴自牧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武林旧事

[南宋]周密著

西湖书社

1981

京本通俗小说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4

清平山堂话本

[明]洪楩 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活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著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7

古代白话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0

古今小说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拍案惊奇

[明]凌氵蒙 初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水浒后传

[清]陈忱著

作家出版社

1956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著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

说岳全传

[清]钱彩等著

古籍出版社

1980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红楼梦

[清]曹雪芹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镜花缘

[清]李汝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趼人著

人民史学出版社

1959

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孽海花

曾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郭汉城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

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7

录鬼簿

[元]钟嗣成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元代杂剧全目

傅惜华编著

作家出版社

1957

明代传奇全目

傅惜华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明代杂剧全目

傅惜华编著

作家出版社

1958

闲情偶寄

[清]李渔著〈〈李渔全集〉〉本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

元曲选

[明]臧懋循编

中华书局

1958

元曲选外编

隋树森编

中华书局

1959

元人杂剧选注

王季思等选注

北京出版社

1980

元散曲选注

王委思等选注

北京出版社

1981

盛明杂剧

[明]沈泰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

六十种曲

[明]毛晋编

中华书局

1958

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等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

董解元西厢记

[金]董解元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元本琵琶记校注

[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牡丹亭

[明]汤显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清忠谱

[清]李玉著

《古本戏曲丛刊》本

1955

一捧雪

[清]李玉著

《古本戏曲丛刊》本

1955

长生殿

[清]洪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等编

中华书局

1973

清诗选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近代诗选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近代诗选》小组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编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明文在

[清]薛熙编选

光绪江苏书局刻本

清文汇

沈粹芬、黄人等编

上海国学扶轮社本

纳兰词

[清]纳兰性德著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4

龚自珍全集

[清]龚自珍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9

人境庐诗草笺注

钱仲联笺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二、参考书目

文史述林

高亨著

中华书局

1980

先秦文学论集

胡念贻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中国神话通论

袁珂著

巴蜀书社

1993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诗经学史

洪湛侯著

中华书局

2002

屈原与楚辞

姜亮夫姜昆武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屈原论稿

聂石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先秦辞赋原论

姜书阁著

齐鲁书社

1983

赋史

马积高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编

中华书局

1983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编

中华书局

1958

汉魏六朝诗讲录

叶嘉莹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古诗十九首解

张庚解《艺海珠尘》本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陶渊明研究

袁行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魏晋风度研究

马良怀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魏晋思想论

刘大杰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1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中华书局

1996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曹道衡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傅璇琮主编

辽海出版社

2000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

杜晓勤著

北京出版社

2001

唐诗大辞典

周勋初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中国散文史

郭预衡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李白诗论丛

詹瑛著

作家出版社

1957

杜甫评传

陈贻焮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白居易年谱

朱金城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大历诗人研究

蒋寅著

中华书局

1995

全宋诗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宋代文学通论

王水照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史论

王兆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唐宋词风格论

杨海明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宋词散论、词学论稿

詹安泰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

灵溪词说

缪钺、叶嘉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南宋词研究

王伟勇著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987

中国词学批评史

方志范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

祝尚书著

巴蜀书社

1995

唐宋诗之争概述

齐治平著

岳麓书社

1983

宋代文学研究

张毅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01

东坡诗论丛

苏轼研究学会编

齐鲁书社

1983

东坡文论丛

苏轼研究学会编

四川文艺

1986

江西诗派研究

莫砺锋著

齐鲁书社

1986

江湖诗派研究

张宏生著

中华书局

1995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东方出版社

1963

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编

作家出版社

1957

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二集

作家出版社编

作家出版社

1959

吴梅戏曲论文集

王为民编

中国戏曲出版社

1983

五大名剧论

董每戡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探艺录

宁宗一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

元明清戏曲戏曲探索

徐扶明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

中国古代戏曲论文集

王季思著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中国戏曲文学史

许金榜著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4

关汉卿研究论文集

古典文学出版社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元杂剧论集

李修生等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

元代杂剧艺术

徐扶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元曲百科辞典

袁世硕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

元杂剧史稿

李春祥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

元代文学史

邓绍基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五大名剧评述

孙逊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五大小说评述

李厚基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明清传奇史

郭英德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琵琶记》讨论专刊

《剧本月刊》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汤显祖研究论文集

江西文艺研究所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

李渔研究

黄强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6

中国古代散曲史

李昌集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洪升与《长生殿》研究

孟繁树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

汤显祖传

黄文锡关凤雏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

《长生殿》讨论集

中山大学中文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散曲通论

羊春秋著

岳麓书社

1992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夏志清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话本小说概论

胡士莹著

  内容提要:

  本文从敦煌民间词所包纳的宽阔纷繁的现实场面,各不同社会阶层人士的生活境遇、行为方式、大量的爱情描写以及及时记事等四个方面,论述其有关题材范围和主要表现内容。并分析由其混沌多元状态的美学理想导致的主体自觉意识的缺乏,处于不成熟低级层面上的多样化面貌,与缘调切题、铺叙排比的制作方法等三点上显示出的艺术特征。据以总结这种新兴音乐文学样式——曲子词萌生初发阶段的文化功用多元取向与实验、创新性质。

  《论敦煌词的创作特征与艺术本质》

  考察曲子词这种新兴音乐文学样式的发展历程,如果认为以晚唐温庭筠、韦庄为鼻祖的花间词标志着它的臻达成熟,那么,自隋唐之际的六世纪末叶、七世纪初而直到中唐文宗开成末(840)的约250年间,便属于其始生萌芽阶段。这里主要由民间词与文士词两部分组成,无论质朴率拙、散透出真实生活气息,或清便宛转、多存声诗情韵,都共同显露了奇葩才芳的异常丰采,尽管还轻浅,但是已征兆着那未来的无限辉煌。关于文士词因另有专文论述,[①]故此处只涉及民间词。

  一

  所谓民间词,系指敦煌写本曲子词,卷中标明的具体抄录时间,最早在北魏太安四年(458),下则于宋至道元年(995);而大体可以考定的制作年代,以后晋开运朝(944—946)的三首〔望江南〕“敦煌郡”、“龙沙塞”、“边塞苦”为最晚出,不过,基于它们绝大多数作成在盛唐时期,其次是中唐(参见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所以并不违背前面的界划。另一方面,抄卷署词作者姓名的仅有温庭筠、欧阳炯等四家六首,其余皆无题名,作者来源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行业:“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和希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而主要属于下层人士,也契合广泛的民间性。当然,上述两端只是外在表象问题,那根本的,在于敦煌词文化功用的多元取向和不规范化的原生态形式,正典型体现着曲子词初生萌发阶段特见的新创、实验、探索性质。下面将就其题材范围、表现内容与艺术手法等进行论析。顺便说明的是,这里所依据的敦煌词集,为最早,也最重要的抄卷《云谣集杂曲子》(伯2838、斯1441),以及周永先《敦煌词缀》、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和任二北《敦煌曲校录》;至于任二北后再汇辑《敦煌歌辞总编》,洋洋一千二百余首,举凡写本曲子,乃至属托于曲调、能发声歌唱的写本歌辞,诸如大曲、俗曲、佛曲、小调等等,莫不兼收并蓄、包罗无遗,但由于它们过为泛滥,已超轶狭义写本曲子词的范畴,故置而不从。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敦煌词所包纳的宽阔纷繁的现实场面,与后来成熟期的花间、南唐词传统相较,王重民称“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更将之条分娄析,归纳为疾苦、怨思、别离、旅客、感慨、隐逸、爱情等二十种,诚堪谓大观。但是,考虑到文学作品自身内涵的多元指向与复杂性,有些词实际上备载多方面包容,并非仅只单纯的一端,如果过分琐细地区划域轸,难免滋生削足适履、顾此失彼之弊,故而此文参照相关词作的主体取向,大略分类以统括概言之。

  对边塞生活的广泛描写,是敦煌曲子词的一大特色。由于迫近玉门关,唐代敦煌向为西北边防重镇,大批驻守军队,常与西域诸族发生战事;另一方面,这儿又是沟连中西亚的交通要冲,胡汉商贾云集,中西文化共存交融:以上诸般一并反射到曲子词创作中,自然会形成特定的地域风貌。如《云谣集杂曲子》的开篇之作〔风归云〕《闺怨》二首,所写相思离情是产生在那种具体背景上,有着不同于后来花间传统的意义,因闺中思妇而及长年塞上远征的戍卒,即便待得他荣耀归来,恐怕也是韶华老去、相顾憔悴不堪了。它们反复缠绵,切挚悲苦,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当时战伐频仍不休,乃至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沉重社会问题,其包容范围自然超迈泛泛习见的男女怨别伤离了。而〔生查子〕“三尺龙泉剑”、〔定风波〕“攻书学剑能几何”、“征战偻啰未足多”等篇着重抒写驰逐疆场以建树功业的热情与信心,气概豪迈宏阔,充溢着强烈的尚武精神,与盛唐边塞诗虽有文野精陋之异,然同样体达出大唐帝国蓬勃飞扬、四海一家的辉煌时代消息,制作年代似应相去不远。若考察词中主人公身份,则前篇是位挟怀利器、武艺高强而威猛善战的将军;后者设为问答,显然是联章体,“儒士”凭智谋策计来安邦平定天下,那斩将夺关的勇力便输一筹了——这正反映出一般文人渴望功名富贵的普遍心态。又如〔赞普子〕“本是蕃家将”,记叙吐蕃将领归降李唐王朝的历史事件,虽本意在炫耀中原天国之强盛威赫,但客观上也可见各民族的和解睦融;且主要篇幅是刻画西北游牧民族的独特习俗与生活场景,颇具异域色彩。《旧唐书•吐蕃传》云:“强雄曰选,丈夫曰普,号君长曰赞普”,当知是吐蕃语了。

  其次,是关于爱情的描写,这本属曲子词的传统本色题材,故在此际的敦煌词里也占有相当份量,而且它突破单纯闺怨离别的狭隘范围,表现了多方面的生活内容,显示出其丰富性及作者对这份人类特定情感的深刻理解。如〔拜新月〕“荡子他州去”,除去娓娓描述思妇对远行丈夫的绵绵眷念外,还有对他在外迷花恋柳不忠实行为的怨恨,但是女子只能“自嗟薄命”,最终还期待再相聚而“誓不辜伊”。全词细腻委曲,毕见她的坚贞和软弱,却正缘因没有社会地位、一切都取决于男方喜怒的不幸命运。所以〔抛球乐〕就直面写出被负心抛弃的一位痴情女子的怨悔,相对而言,她比较清醒冷静:

  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仔细思量著,淡簿知闻解好么?

  结句“淡薄知闻”语该包纳了多少惨痛教训与人生遗憾!或说这是一倡女,不过丝毫未影响词的实质——对真正爱情的渴望追求。那么,〔望江南〕“莫攀我”便代表着这些苦难女性的呼喊,从激愤的反问迸发的心声,一种肯定获取幸福生活权利和恢复自我价值的强烈意愿。上举诸作多角度地揭示封建时代男女不平等的现实,以及社会给女子造成的伤害。后来《花间集》里亦偶存相类之制,如牛峤〔望江怨〕“东风急”、尹鹗〔菩萨蛮〕“陇云暗合秋天白”等,却是借把玩遣兴眼光发为悬想,缺乏痛切地同情怜惜心,那原来的严肃含义便淡化、消释了。其他再如〔菩萨蛮〕“清明节近千山绿”,却又充溢着轻快明媚气氛,是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中的喜剧小镜头,折射出唐代社会风习的开放性,容许异性间比较自由地交往,不像宋以后的礼法束缚日趋严苛。而〔别仙子〕“此时模样”通过男子口吻抒写秋天夜月对远方恋人的怀想,这在同类题材敦煌词中是不多见的,它绵挚深沉,曲曲倾诉衷肠,特见真诚。与之形成艺术对比巨大反差的是〔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它率直奔放,通体燃烧着火样的热烈激情,一如千仞高巅泻落的滔滔大河,往而不复,毫无顾忌,“之死靡矢它”!说词者每将其共汉乐府《上邪》、明俗曲《挂枝儿》“要分离”并论,认为充分展现民间作品的当行本色。至若俞平伯称:“这篇叠用许多人世断不可能的事作为比喻”,但山盟海誓皆属“反说,虽发尽千般愿,毕竟负了心,却是不曾说破”(《唐宋词选释》上卷),可备一家言。然而倘如无其他佐证,仅从词作自身考察,似难品出最终“负了心”,故作顿挫之笔的言外意旨。

  再者,敦煌词还有许多篇什以各种不同阶层人士的各种不同生活内容、行为方式为表现题材,显示出广阔的现实人生视野,由之拥载着丰富深沉的社会意义。如古代交通不便、关山阻隔,无论外出谋生求学归来不易,即或通达平安信息也很困难,所以游子们羁旅天涯的乡思客愁便积郁得格外浓挚,而〔西江月〕“浩渺天涯无际”与〔鹊踏枝〕“独坐更深人寂寂”,或就物景描摹牵引出心思,情景交融互会到以情结景;或是往复呜咽,通篇直抒情愫竟不作一景语,其间的真实感受却并无二致,至若〔临江仙〕“岸阔临江底见沙”,在“莺啼燕语撩乱,争忍不思家”的同样叹喟里,又特地注入“如今时世已参差”的现实因素,最后则归宿为退遁林泉“沉醉卧烟霞”;那么,推想其身份当属失意宦游的士人,而非一般下层民众了。有关这层意思,〔浣溪沙〕“卷却诗书上钓船”表述得更加直白坦露,它斥责朝政腐败,“时世掩良贤”,只得采取与专制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并于另外三首同调之作“浪打轻船雨打蓬”、“云掩茅亭书满床”、“山后开园种药葵”中,模写高隐之士超脱世俗名利羁绊的淡泊襟怀和随缘自适的田园江湖乐趣,凡此与士大夫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究则独善其身”的传统出处进退观念都是一脉相承。又如〔杨柳枝〕由时光流逝而体达到人生倏忽的哲理,浸透着悲凉的生命意识:

  春去春来春复春,寒暑来频。月生月尽月还新,又被老催人。只见庭前千岁月,长在长存,不见堂上百年人,尽总化徽尘。

  它实质上类同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述而》)正是人类缘因社会文明进展到一定高度、自我存在有自觉觉醒时的必然发现;那“只见庭前”云云,更深深契合“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的感悟、思考。可以说,对人生本体意义的探索,隋唐一代的诗、词,其旨趣原是相通的。

  联章组词〔长相思〕以“作客在江西”领起,分述不同阶层人士“富不归”、“贫不归”、“死不归”的各种境遇,作者似乎已饱阅沧桑,老于世故,故能保持一份冷静客观的笔调,其实细味字里行间,仍不失悲天悯人的底蕴,尤其是他关注在人间群体的百态,不再凭以个体的自我作表现中心,应给予特别注意。

  最后,是敦煌曲子词的即时、记实性质,直接以时事入调,强调现实功用。这种精神在文人词里一度中断,待到了苏轼,特别是北南宋之交的大变乱时代才又有所恢复,及至南宋而继续强化,形成为一种传统,反过来并影响、改变着词为艳科小道,归旨于遣兴娱宾的另一种主导性传统,推原究始,则是敦煌词已作滥觞了。如〔菩萨蛮〕“千年风争雄异”和〔酒泉子〕“每见惶惶”,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引《晚唐书•昭宗纪》,说是为“乾宁四年(897)春正月丁丑朔,车驾在华州”避难外逃之事制作,另据尉迟屋《中朝故事》云:“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与朝臣有隙,将欲构难,干犯神京,上(昭宗)乃倾动,欲幸太原,行止渭北华州,韩建迎归郡中。”可知二词以叙述笔法表现了晚唐藩镇的又一次祸乱,唯质拙直率,其史料文献价值要高于文学的审美价值。又如颂扬敦煌地方首领抵御异族侵掠、安抚各族民众而尽忠唐王室、建立功业的〔望江南〕“曹公德”、“敦煌郡”,一般认为属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时代事,造语亦不求华藻,然意真字实。像这类性质的词篇还有不少,都并不局囿在个人的得失悲欢,而紧密结合重大社会事件,充满着强烈的现实干预意识,成为敦煌民间词的一种突出创作特色,与《诗•国风》、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可谓息息相通。

  二

  以上注目于大略要端,分从四个方面概述了敦煌写本曲子词所涉及的题材范围、表达内容,其余琐屑者便不必一一胪列。下面再进而论析敦煌词呈现的形式特点、审美取向,就其纷繁的创作现象中归纳、总结它含蕴的艺术实质。

  首先明显感觉到的,是诗歌传统的重大影响与自我美学理想的混沌多元状态,或者说是缺乏自觉的主体意识,这些正缘由曲子词萌生初发期的不成熟特殊历史阶段和它的民间文学性质所决定。因为作为一种刚刚出现的新兴音乐文学样式,还不可能即刻找寻到一套适应自己需要的表现类型、方法,在其不断探索改进、以期逐渐走向完善的漫长历程中,固然会总结新的经验、发现并发展新的规范,但时时回顾传统,主动或被动地借鉴、汲取它的营养,特别是相近艺术种类、而又渊源悠远的诗歌,便成为必然的举措。敦煌词主要属于民间制作,作者成员来自社会各个不同阶层、行业,当更易于就一己的耳闻目睹身历事即兴发作咏唱,借助此等流行载体以抒写、传现心声,记叙生活的情貌形态,也契合一般的诗化本质。所以,它的题材内容载具了颇为广泛的人生意义和丰厚的现实性,殊异于后来的文士词——自花间派开启的专力在男女恋情别思的个体心态描摹、指往狭深精细的新的艳科娱人传统,因为敦煌词基本上依然接受着诗的娱己传统。当然,内容与形式原来就是一对互为表里、相互依存而双向制约并进的有机存在物,具体的题材内容必然会选择而且反作用于最适宜其表达的艺术手法;正如上所言,处于原生的不稳定态势中的敦煌词,也很自然地要接受其他文学样式。首先是诗歌传统创作经验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不过,这个传统本身就是复杂多样的,即如民间作品而论,缪远古老的十五国风与汉乐府姑置而不言,便是年代距之较为晚近的南北朝民歌也是春华秋月,风貌迥然各异的;另一方面,词作者社会身份的不同,决定了其生存环境、经历、文化素养及艺术偏嗜、水准的差别,当亦不言自明。凡此之类,折射、体达到词上,或趋向雅致清丽,或流于鄙俗不文,恰如王国维评〔天仙子〕诸篇所说:“情词宛转深刻,不让温飞卿、韦端己,当是文人之笔;其余诸章,语颇质里,殆皆当时歌唱脚本也”(《敦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

  二者,是敦煌曲子词原生混沌态的美学理想使其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面貌,处在不成熟期的低级层面上,这与后来自北宋中后期至南宋前期和南宋后期鼎盛、深化阶段,词家们自觉地求新创变,打破传统模式而致力于审美的多元取向,显然是有着本质性区分;然而从另一种角度审视,这种低级状态却又拥具了整体上的一致,是为主体风貌、主导倾向的统一化下所包纳的多样,诚如清朱孝臧所概括的:“其为词朴拙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疆村丛书:云谣集杂曲子跋》)。当然,相当数量的敦煌词,限于民间作者的文化素养,艺术水准低下,显得鄙俗粗陋,读来几不终篇,实无可取;但其中的精萃之制,确是质重简咸,明快清新,充溢着特别的初发生命力和天然浑成之致,其境界为文士词藉功力取胜者所不能到。如〔望江南〕: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如〔浣溪沙〕:

  一阵风来吹黑云,船中撩乱满江津。浩瀚洪波长水面,浪如银。即问长江来往客,东西南北几时分?一过教人肠欲断,况行人。

  前者模写女子深夜不得成寐、对月怀想恋人的情景,通体纯出以口语,袒露衷曲无遗;虽不做一毫修饰、不假一丝喻托,却自真挚切实。尤其是结拍两句祝愿,新颖奇妙,而又入情入理,将她那怨、恩、怜、憾的诸般纷乱心绪生动描画出来——实际上一切归源于爱!故于率直发透间,复饶深蕴缠绵情味。后者则写大江上风劲云走、波起浪涌而津头乱舟浮摇之状,运用上下黑白色泽的对映比衬,去突出特定物象“船”的动荡感,由之制造某种惶急不安的气氛,引牵出下阕的问语,最终方才结尾处点明风涛险恶,教“行人”恐惧忧虑的题旨。它先景而后事、情,通篇贯注连接以因果推比,承转自然,似乎毫不费力,其清浅流畅、随口吟出,极具民谣船歌风味,并让人联想到李白《横江词》:“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的意象境界,浓重感受到相互间的类通处。

  三者,是缘调切题的制作方式和铺叙排比的表现手法,因为敦煌曲子词属于这种音乐文学样式初创阶段的产物,民间作者探索、尝试着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还是比较拘谨的,难以完全放手,随心适意地处理两者间的协调关系。所以,一般而言,值创调之后,其曲调名便当然地具备对内容的规定、指向作用,使词中描写、反映的情景事物契合调名的本来意义——在这里,调名兼有乐曲与题目的双重性,如同诗歌的题目一样。如〔别仙子〕咏离别愁怨、〔赞浦子〕咏蕃将、〔天仙子〕咏女子憎爱分明思、〔破阵子〕咏从军壮志、〔内空娇〕咏美女形态容貌、〔献忠(表)心〕咏翊载皇室、〔酒泉子〕咏边塞战事、〔谒金门〕咏隐士出山朝帝、〔定风波〕咏平息战乱安定天下,等等不一而足,正显示了词调初行时的特别普遍现象。类似风气延续及晚唐西蜀的《花间集》,缘由年代相距未远,故而仍得流传维持,虽然势头已曾次减弱;待到了宋,古风顿失,曲调名与词中所叙写者大率无涉,它除却标志声律音乐的固有规范外,不再拥具其他意义,而词家往往于调名下另出题目,来说明此篇的旨趣内容。这种演变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曲子词的发展、丰富而趋于成熟的历程。另一方面,则是和后来文士词专注在心绪意态的抒发、偏重内向深层的创作主流不同,敦煌词多为缘事生发,故每假以情因事出或情隐事间的结构命思,又由其事常属为现实生活、社会人生的习经历见者,一旦通过铺叙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来,也就觉得亲切生动,别显新鲜活泼。如〔南歌子〕二首:

  斜倚朱帘立,情事共谁亲?分明面上指痕新!罗带同心谁绾?甚人踏破裙?蝉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红妆垂泪忆何君?分明殿前实说,莫沉吟!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梦中面上指痕新。罗带同心自绾,被狲儿踏破裙。

  蝉鬓朱帘乱,金钗旧殿分。红妆垂泪哭郎君。信是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

  这是联章体,特用对话的形式出之,配合紧密而一一仔细铺陈,推究其原来或许存在着某种故事背景,是以词中明显表示出具体的情节性内容,只不过现在已经无从考察指明了。倘若仅就眼前的词句看,上一首男方咄咄气势逼人,必欲盘根察底;后一首女子委宛诉述,言挚情切,二人的神态举止皆历历可以揣摩见,极像一幅形象逼真的画卷、一场活动紧凑的独幕剧,“设为男女两方相互问答,这是民歌的一种形式,源流都很长远。词的初起,有多样不同的风格”[②]。有人据〔南歌子〕的形式特征推测说:“此二词当时可能入歌舞戏,入陆参军,入俗讲,佐以说白,或其他辞体,以供讲唱”[③],实在很有见地,又如〔鹊踏枝〕:

  叵耐灵鹊多瞒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愿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此篇主旨在描叙闺中思妇怨别念远的情怀,但却不作一正面摹写抒发语,也不去刻画其心境形态,而别从灵鹊报喜的古老民间传说立意,通过上下阕的女主角与鹊儿话语间接展示出来,构想、手法新颖奇特,妙趣忽生天外。它已不再只限于简单的拟人化,而颇见故事意味,即景促发,笔致流动,用了质实朴直的口语俗语,洋溢着浓郁真切的日常生活气息。至于〔鱼歌子〕《月》:“绣帘前,美人睡,庭前 子频频吠。雅奴白:玉郎至,扶下骅骝沉醉。帏出屏韩,整云髻,莺啼湿尽相思泪共别人,好说我不是,你莫辜天负地”,写男子的浮薄轻狂和女子的抱怨责备,言外以见她的真挚情意,却是借助一个细节式生活小场面体现,这种模式对后来的文士词有所影响,如花间派的张泼、欧阳炯都有类近的仿效之制,只不过更为精整绮华罢了。另外,本篇的语言风格颇不一致,结拍是民间作品的当行本色,但“莺啼湿尽相思泪”却十分风雅,真可置之花间、南唐词语里,并无愧色,就总体言,它在敦煌词中显得较工丽,或许是经过了文士的润饰。

  最后,还必须顺便说明的,是唐圭璋曾归纳敦煌词的写作特点为七条:“一、有衬字,二、有和声,三、有双调,四、字数不定,五、平仄不拘,六、叶韵不定,七“咏题名”(《敦煌词校释》),后来吴熊和在此基础上更为参酌取舍,重又提出六条之说:“一、有衬字,二、字数不定,三、平仄不拘,四、叶韵不定,五、咏调名本意者多,六、曲体曲式丰富多样”,并且总结说:“敦煌词所表现的初期词体的特点,从上述六个方面大体可以看出。唐时词体初兴,为了寻求声辞相配合的合适方式与建立词体的格律,不可或缺地有个试验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为时且并不短暂。初期词在字数、句法、叶韵这些方面还相当自由,甚至显得粗糙,不如后来的精密和整齐,但这却是词体发展的必经之途”[④]所论颇为详明精当,若与晚唐五代以后进展到成熟阶段的规范化了的曲子词相参较比照,便能够认识得更加清晰。不过,这里所论列的,除却“咏题名”、“咏调名本意者多”一条以外,大都偏重于从体式、格律、韵调等纯形式角度着眼,似当属外在的量化把握方式了,容易作出较精确切凿的“实性”判断;若结合前文所论述的有关表现内容,题材范围,以及艺术手法、审美意趣等内在质类的观照途径,尝试为趋向宽泛灵活的“虚性”感受,那么,最后的总体结论,就有可能更为深刻全面。

  注释:

  ①乔力《诗之余:论中唐文士词的文化品位与审美特征》,见《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

  ②俞平伯《唐宋词选释》,第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③张璋、黄番《全唐五代词》,卷七《敦煌词》第8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唐宋词通论》,参见第169—17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黄庭坚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世号“苏黄”。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词补辑》又从《诗渊》辑得二首。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词作鉴赏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归。

  黄庭坚词作鉴赏: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今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黄庭坚词作鉴赏:此词写于作者于绍圣元年(1094)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词中以豪健的笔力,展示出作者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整首词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词人不说“秋空净”,而曰“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反用《西京杂记》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的故典,已是极妩媚之情态,而一个“染”字,更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接着写赏月。此时的月亮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娱悦心情,他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三个问语如层波叠浪,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想。历来诗人笔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倚泣”的形象,此处作者却把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旧典翻新,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此下转而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用散文句法入词,信笔挥洒,写洒脱不羁的词人,正带着一群愉快的年轻人,张园密茂的树林中徜徉。“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离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这三句是此词最精彩之处。《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瘐亮武昌时,于气佳景清之秋夜,登南楼游赏,瘐亮曰:“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老子,犹老夫,语气间隐然有一股豪气。

  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爱临风笛”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

  最后一笔带到那位善吹笛的孙彦立:“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孙郎感遇知音,喷发奇响,那悠扬的笛声回响不绝。

  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作者自诩本篇“或可继东坡赤壁之歌”,确乎道出了此词的风格所。词人与苏东坡一样,饱经政治风雨的摧折,却仍保持着那种倔强兀傲、旷达豪迈的个性,这一点,充分体现他的诗词创作中。

  ●醉蓬莱 黄庭坚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

  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黄庭坚词作鉴赏:此词当是作者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词通过乐与悲的多层次对比烘托,突现出他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词的开头以“对”字直领以下三句,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有时云蒸霞蔚,有时微雨蒙蒙,云雨迷离之中,只见错落攒立的群峰互相依傍。这里既是肖妙的写景,又是贴切的用典,“朝云”、“暮雨”镶嵌于句中,化而不露,“乱峰”则指巫山群峰,其中神女峰尤为峭丽,相传即为神女的化身。这样便营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这种意境与他去国怀乡的怅惘心情是十分协调的。如以“叆叇”状云,表现云气浓重,更有日色昏暗之意。又如以“乱”字表现群峰的攒拥交叠,暗示他遭贬后神乱意迷的心境。“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是由神话生发出来的联想。“朱翠”指女子的朱颜翠发,代指美人。一个“锁”字不也隐约透露出自叹身世的感慨。这里感情的流露是含蓄深婉的,词人只是创造一种情绪和氛围,给人以感染。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仪仗图。春光明媚之中,官府的仪仗队行进,盛妆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行去。“画戟”是加上彩饰的戟,用于仪仗队。“靓妆”,粉黛妆饰,这里大约指歌姬舞女之类。面对如此盛况,作者的内心却是一片悲凉。“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与开头呼应,一腔忧闷喷涌而出。下片开头四句承上片最后一层意思而加以生发。作者巧妙地越过眼前的情景,而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这是用未来的乡愁反过来烘托现实的离情。去天尺五“极言黔南地势之高,旧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此处借来形容山高摩天。尽管这样的高处,但是眺望神州,还是隔着千山万水。那乡愁就象那万重烟水,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绵绵不绝。”神州“指中原,这里意同”神京“。古代的逐臣常通过回望京城来表达其哀怨之情。“樽酒”五句是一个大的转折,展现了地方官为作者摆酒接风,欢宴公堂的热烈景象。为了渲染欢快的气氛,这里用了一些色彩富丽的词,如用“荔颊红深”形容美人容颜的娇艳之色,用“麝脐香满”描写香气的氤氲馥郁。轻歌曼舞,醉意朦胧,场面越是写得热烈,越能反衬出山谷心头的悲凉孤寂。置身于高堂华宴,面对着主宾的觥筹交错,作者独品苦味,唯有那杜鹃“不如归去”的声声啼鸣陪伴着他通宵达旦。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折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而上下两片又写法各异,不使雷同。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写悲与乐所用词语的色彩反差也很大。写悲情则朴素自然,近乎口语,以直抒胸臆。描乐景富丽浓郁,风华典雅,着力于铺陈。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满庭芳•茶 黄庭坚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黄庭坚词作鉴赏: 此篇为咏茶词。词中以茶为中心,纵横于名物之中,出入于典故之间,写尽古今风流。词的上片极言茶之风神,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词先从茶的名贵说起,北苑建州,即今福建建瓯,是贡茶的主要产地。由于是贡品,故采择十分讲究,据蔡襄《北苑焙新茶诗》序云:“北苑(茶)发早而味尤佳,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前十五日,即采其牙,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临近社日)即入贡。”因此“春风”二字,即指社前之茶。如此讲究产地节令,且“日费数千工”,制成的方圆茶饼,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且云“岁但可十百饼”,故无怪要声传万里名动汴京了。圭方璧圆,以喻茶饼形状。“碎身粉骨”二句写得刻至,以研磨制茶之法攀合将相报国之事,以贡茶之贵比之开业之功,着意联想生发,避实就虚。接着写茶之用,“尊俎风流战胜”是“战胜风流尊俎”的倒装,意指茶能解酒驱睡、清神醒脑,排忧解愁。“战胜”、“开边”,字面切合凌烟功臣。以下说更有红巾翠袖,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侍奉身前,堪称一时雅事。“鹧鸪斑”,以其纹色代指茶盏,极珍贵。好茶叶之外,还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盏人,这才是品茶之道。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这里写自己雅集品茶,却翻出司马相如的风流情事。茶可解渴,故以“相如病渴”引起。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见《史记》列传。紧接着带出他的宴宾豪兴,又暗暗折入茶会行令的本题。“为扶起灯前”下四句,是承接字面,明写司马相如的酒兴文才,实暗指茶客们酣饮集诗、比才斗学的雅兴。“一觞一咏”两句,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文典“醉玉颓山”,用《世说新语。容止》中嵇康之事典。“搜搅胸中万卷”,用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还倾动三峡词源”,用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以上连用四个典故,真是“无一字无来处”。最后带出卓文君,呼应相如,为他们的风流茶会作结,全词亦至此归结为一。这首词虽题为咏茶,却通篇不着一个茶字,翻转于名物之中,出入于典故之间,不即不离,愈出愈奇。特别是用司马相如集宴事绾合品茶盛会,专写古今风流,可谓得咏物词之神韵。

中国古诗词的书籍有:

一、《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上·下)》

古人说,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套装共2册)》收录了自《诗经》以来数千年间最美好的字句,用现代人的情感加以解读,辅之以优美的文字,生动有趣的言辞。与古人交流,为今人张目。

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是1912年1月1日创立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一套大型丛书。该书主要汇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约请专家对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家的著作整理、标点、校勘、注释。

中华书局是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中华书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从创立至1949年的三十七年间,先后编印出版了《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辞海》《饮冰室合集》等重要书籍。

三、《花间集》

《花间集》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词选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该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新版(2018词画合一版)收录晚唐至近现代42位顶级绘画大师共110幅花鸟、仕女经典藏品。从“中国花鸟写生第一人”的黄筌开始,到著名才子唐伯虎,乃至赵孟頫、陈洪绶、八大山人、恽寿平、石涛、郎世宁、吴昌硕、齐白石、常玉。

四、《随园诗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