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对联的简介(文化)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基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五,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编辑本段起源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我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编辑本段发展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二字对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子对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猪八戒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四字对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地杰人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编辑本段特征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 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武侯祠对联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1997年,潮州诗人郭瑞琳撰写对联:“一水环流,三山拱抱,名城四季皆春色;千帆竞发,百业争荣,潮郡八方遍颂声。”此联一举夺得潮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潮州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华声杯”春联比赛一等奖(当时奖金200元)。1996年4月12日,《潮州日报》第三版“文化走廊”以《含着微笑的泪珠——记潮州青年诗人郭瑞琳》为标题进行专题报道。1998年7月24日,共青团潮州市湘桥区委编辑第五期《湘桥青年》第二版在“献爱心篇”以《点燃的红烛——记热心“希望工程”的郭瑞琳》为标题进行报道。1999年1月6日,郭瑞琳参加“天马迎春”征联的对联“一身正气,松梅凛挺英雄色;四面春风,天马轩昂时代魂”发表在《羊城晚报》第十三版“晚会”版上(当时此联稿费80元)。2001年2月13日,《汕头特区晚报》第五版“地方新闻”以《潮州青年郭瑞琳西湖卖诗且卖联》为标题进行专题报道。
编辑本段分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对联的种类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编辑本段创作方法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复组,七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八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九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十二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三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红纸做法:配方: 50克白纸,808大红粉·聚乙烯胶·食用碱(50克纸指每平方米的克数) 配料: 1取808大红粉1斤,加入约1暖瓶开水。搅拌后用电磨或石磨进行研磨。以增加细度与亮度,最好研磨3遍。 2取约2茶碗聚乙烯胶,加水8茶碗左右进行熬化。 3把熬化好的聚乙烯胶倒入磨好的浆料中,最后加少许食用碱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为全年红纸的颜料。 刷纸: 将白纸平铺在刷案上,用专用刷子蘸上颜料,先由左向右从纸的中间刷一刷子。然后从上到下刷均为止 先将大红粉和107胶搅拌均匀,溶解10分钟后再加入全部开水,彻底搅拌均匀即可,因大红粉红度不够,此时应将该溶液再倒入小钢磨中,研磨4—5遍即可成为全年红,朱红色浆
编辑本段格律要求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1 8关于平遥古城诗句和对联
8关于平遥古城诗句和对联 1 有没有关于“平遥古城”的诗句
1、《平遥夜坐》[明]韩邦奇。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
译文:广漠的荒城的晚上,飘来阵阵旅客哀鸣的笛声。独坐着看着寒烛燃尽,满心惆怅夜色更是漫长。
2、《平遥古城》[当代]谢虹。一本典藏的古籍。吹动了历史。一百零八年的是非恩怨。谁来诠释。光阴阻滞。收拢于风雨之后的古城。被喧哗惊扰了。打磨得又黑又亮的漆器。端坐在货架上。睁着眼睛。找不到自己的出处。
3、《平遥古城》[当代]范国栋。平心凡人走春秋, 遥征远途记初心。古圣前贤留遗产, 今才后杰营新城。
4、《沁园春平遥古城》[当代]李生荣。三晋大地,百花飘香。看太、吕二山,生机勃勃。汾河两岸,春意滔滔。商道先驱,文明故里,历史名城声誉高。
迎友人, 赏文化遗产,无不妖娆。风水宝地藏娇,激千年寿龟舞身腰。历六朝五代,诉说文明;千秋百世,引领风骚。一睹芳容,为之倾倒,大笔如椽恣意雕。好去处,赞平遥古城,能有今朝。
5、《吟平遥市楼》[当代]李生荣。镇城之宝井上楼,历经沧桑岁月稠。每当回忆峥嵘史,早有印记刻上头。今日雄姿重抖擞,继往开来写春秋。无限风光填新意,笑迎宾客到此游。巍峨秀挺拱北斗,大名兆起四海酬。绝好胜景长看取,彪炳青史千古留。
6、《平遥三宝》[当代]范国栋。推光漆器,传承千年,描金彩绘,独具匠心。平遥牛肉,古法炮制,色香味美,誉满华夏。古陶山药,地方小参,滋补圣品,传世佳肴。美哉!平遥古城,晋商之心,世界遗产,中外驰名。叹哉!三晋大地,晋善晋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壮哉!盛世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安康,雄于地球。
2 有关平遥古城的楹联
县衙署联
衙门联: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仪门联: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注: 三尺: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简上。
仪门联: 百载烟云归咫尺; 一署风雨话沧桑。
大堂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二堂联: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注:此联中“愧”字少一点,“民”字多一点,意即对民多一点爱,少一点愧。
内宅联: 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大仙楼联: 名扬似奕无同局; 吏道如诗有别裁。
大仙楼院联: 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
花厅联: 花荫昼静闻莺语; 厅落春闲有燕泥。
花厅中堂联: 鱼因念饵遭钩系; 鸟为衔虫被网羁。
粮厅联: 万事莫苛求,祗要大家共守此法; 一心惟清白,期与斯民相见以天。 注: “祗”即只;“期”为希望。
3 赞美山西或平遥古城的诗句,求求
历代咏平遥古城诗词
咏周卿士将台
[明]任良弼
山城周室六军台,世远星移紫雾埋。
将垒四围无铁马,女墙半落有苍苔。
殿廊重建人安在?草木成林鸟复来。
从今谁主争雄地?明月清风任往回。
将台
[明]梁槚
薄伐遗踪今尚在,千秋感慨系人思。
不庭每动三边燧,大将谁兴六月师?
异代如闻新剑(王佩),荒台却想旧旌旗。
圣朝莫道无张仲,辅国谟猷在此时。
将台怀古
[清]朱宗元
一望平台落日中,当年曾此驻元戎。
貔貅簇拥兵戈肃,鸟雀喧呼壁垒空。
断碣古台零夜雨,颓垣衰草到秋风。
肤功不与沧桑改,六月雄图歌未穷。
帝尧庙
[清]刘兴朴
古帝初封处,巍巍庙貌存。
花城千万载,允矣百王尊。
尧庙
[清]雷仁育
神尧功峻极,庙貌郁苍苍。
旷矣天无外,遐哉泽未忘。
依阶怀古淡,入殿想洪荒。
于穆陶唐境,城隅有凤翔。
市楼金井
[清]王绶
卤沉火举异难同,潜蓄金波养不穷。
官舍移阑思甄济,故墙无恙号韩公。
五行气正民生遂,百尺楼高物象雄。
愁向景阳陈琐事,仲宣宅在万山东。
凤鸟栖台
[清]王绶
城闉突兀凤栖台,节节何年傍此隈。
凡鸟从王协律至,飞龙偕子命官来。
苍凉彩翼孤云影,寂寞光仪宿草荄。
盛世颍川符上端,文章应不靳昭回。
凤凰台
[清]雷河清
凤鸟云仪处,岿然见古台。
苍茫侵碧落,突兀傍城隅。
羽忆当年集,桐传旧尹栽。
文明今有象,翘望九苞来。
贺兰仙桥
[清]王绶
杖作清风覆作云,侧欹桥畔水成文。
丹还大鼎仍游世,鹤唳中霄却溷群。
瀛海药蓝归绝峤,陶成花气醉微醺。
何时馈到胡麻饭,问我神仙骨几分。
书院弦歌
[清]陆豹雯
沨沨四境读书声,为政宜民教与耕。
黍稷环闾思雨润,范模比屋待陶成。
宵灯壁火同藜照,问字传经看负赢。
化际轩虞应致此,慎终如始在贤明。
书院弦歌
[清]冀步云
盛世崇文治,弦歌续古风。
三余勤诵读,午夜亟研穷。
继晷宵灯永,谈经俗虑空。
琴音流院宇,书韵彻西东。
地接汾河胜,师承卜岭宗。
幸参诸子列,学道有深衷。
河桥野望
[清]陆豹雯
山明水秀绝纤埃,四顾云天画作堆。
殿阁玲珑空翠接,凫鸥出没软沙开。
行人历历长虹外,短笛萧萧暮雨来。
珍重万行宫柳路,待成荫后好登台。
4 有关平遥古城的诗句
1,《送王子寿之平遥 其一》 金朝 段成己
卜筑谋南迈,回辕遽北之。有情惭见厚,无语只空悲。
译文:南行寻找定居之地,调转车头匆忙的往北走。心中的感情越来越压抑不住,默默无语只能在心里哀伤。
2,《归平遥》 宋代 颜奎
少年湖上风日,问天何处觅。 湖山画屏晴碧,梦华知夙昔。
译文:少年在湖面上风吹日晒,问着天何处寻觅去处。湖光水色像画屏一样晴空万里,梦中年华回想着前夕。
3,《平遥夜坐》 明代 韩邦奇
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
译文:广漠的荒城的晚上,飘来阵阵旅客哀鸣的笛声。独坐着看着寒烛燃尽,满心惆怅夜色更是漫长。
4,《游平遥城》 近代 朱帆
县小城墙固,千年今尚存。新风观闹市,旧迹见衙门。
译文:平遥城很小但城墙坚固,有千年的历史如今还存续。新的风景是观看闹市,遗迹可以看见衙门。
5,《与斗全、时新登平遥古城》 当代 熊盛元
古愁莽莽集平遥,雁断虚空梦寂寥。风满吟襟尘满面,不因醉酒也魂销。
译文:无边无际的古代惆怅聚集在平遥古城,大雁的踪迹消失在天空梦中寂寞无聊。大风吹着衣襟尘土满面,不是因为醉酒但是也很销魂。
5 有没有关于“平遥古城”的诗句
1,《宿平遥集福寺》金朝 刘涛院僻和僧静,门闲与昼长。
燕泥朝雨淖,蝶蕊晚风香。译文:平遥的集福寺位置偏僻,bai僧人也很安静,白天的时候门都是打开的。
燕子从雨里叼来烂泥,蝴蝶停在花蕊上,晚风中一阵阵清香。2,《归平遥》宋代 颜奎湖山画屏晴碧,梦华知夙昔,东风忘du了前迹。
译文:湖水山峰像一幅花屏一样,清空万里。春华秋实了解往日的愿望。
东风吹来忘了平遥古城的美景zhi。3,《清平乐 平遥道中》清代 樊增祥娇云弄暖,马上春衫换。
译文:娇美的云彩传来暖意,马上换上了春装。4,《游平遥城dao》近代 朱帆人著明清服,街添美日痕。
可怜中外客,谁赏古风淳。译文:这里的人都穿着明清时候的服装,街道上增内添美丽的痕迹。
可惜的是中外的游客,谁能欣赏到这美丽的古代淳朴的风格。5,《一剪梅 太平兴国观示众》元容代 尹志平天赐平遥好歇心。
琳宫寂寂,古柏森森。译文:上天赐予平遥古城好好调整的时间。
琳琅的宫殿清净无人,老松树茂密森森。
6 赞美山西或平遥古城的诗句有哪些
1、《咏周卿士将台》
[明]任良弼
山城周室六军台,世远星移紫雾埋。
将垒四围无铁马,女墙半落有苍苔。
殿廊重建人安在?草木成林鸟复来。
从今谁主争雄地?明月清风任往回。
2、《将台》
[明]梁槚
薄伐遗踪今尚在,千秋感慨系人思。
不庭每动三边燧,大将谁兴六月师?
异代如闻新剑(王佩),荒台却想旧旌旗。
圣朝莫道无张仲,辅国谟猷在此时。
3、《将台怀古》
[清]朱宗元
一望平台落日中,当年曾此驻元戎。
貔貅簇拥兵戈肃,鸟雀喧呼壁垒空。
断碣古台零夜雨,颓垣衰草到秋风。
肤功不与沧桑改,六月雄图歌未穷。
4、《帝尧庙》
[清]刘兴朴
古帝初封处,巍巍庙貌存。
花城千万载,允矣百王尊。
5《尧庙》
[清]雷仁育
神尧功峻极,庙貌郁苍苍。
旷矣天无外,遐哉泽未忘。
依阶怀古淡,入殿想洪荒。
于穆陶唐境,城隅有凤翔。
7 有关平遥古城的诗句
1,《送王子寿之平遥 其一》 金朝 段成己卜筑谋南迈,回辕遽北之。
有情惭见厚,无语只空悲。译文:南行寻找定居之地,调转车头匆忙的往北走。
心中的感情越来越压抑不住,默默无语只能在心里哀伤。2,《归平遥》 宋代 颜奎少年湖上风日,问天何处觅。
湖山画屏晴碧,梦华知夙昔。译文:少年在湖面上风吹日晒,问着天何处寻觅去处。
湖光水色像画屏一样晴空万里,梦中年华回想着前夕。3,《平遥夜坐》 明代 韩邦奇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
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译文:广漠的荒城的晚上,飘来阵阵旅客哀鸣的笛声。
独坐着看着寒烛燃尽,满心惆怅夜色更是漫长。4,《游平遥城》 近代 朱帆县小城墙固,千年今尚存。
新风观闹市,旧迹见衙门。译文:平遥城很小但城墙坚固,有千年的历史如今还存续。
新的风景是观看闹市,遗迹可以看见衙门。5,《与斗全、时新登平遥古城》 当代 熊盛元古愁莽莽集平遥,雁断虚空梦寂寥。
风满吟襟尘满面,不因醉酒也魂销。译文:无边无际的古代惆怅聚集在平遥古城,大雁的踪迹消失在天空梦中寂寞无聊。
大风吹着衣襟尘土满面,不是因为醉酒但是也很销魂。
中图分类号:I20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楹联作为一门存在一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本身所具艺术价值自不必说,其不仅丰富了文学形式,也与书法发展相互辉映。在晚明以致清朝,当楹联融入书法这一形式时,给书法本身也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楹联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书法创作的形式、章法变化、以及款识的盛行。而且从明清的这些文人开始,将书法以楹联和中堂的形式开始悬挂应用于室内的装饰。以致现今,在各种书法展览,书法比赛中还不乏看到楹联书法的创作,而这些创作中又不乏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 楹联 书法 章法 题识
前 言
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古老文化艺术,明朝以前的学者却大都没有给予它应有的地位和重视。然而,楹联与书法的结合在历史的长流中终于被证明是珠联璧合,书法在楹联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楹联地位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同时也丰富了书法自身创作的形式。楹联书法是一种不同于手札,中堂长卷的创作,但也不乏联系。由于楹联可以应景生情,加之跌宕变化的书法,精致的装裱,既可装饰又可欣赏,因此,自明清以来,成为人们喜爱的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
一、楹联的起源
楹联之所以叫做“楹联”,是因早在五代,曾被写出来贴或刻在房及门的楹柱上,美感愈彰,后人才以此统称民间所谓对子的。字数多寡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初,艇在蜀专务奢靡,为七宝溺器,他物称是。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爬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太祖命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圣节名也。”①由此看,在五代时,民间题写、张贴楹联,早已成为流行的风俗了,且那时就已经对撰写楹联有了工稳与否的标准。
楹联自从开始形成后,一直不断的在完善和发展,到宋朝是一个高峰,极盛时期是明朝,这个高峰,一直持续到整个清朝、近代及现代,书法展览中格式各样的楹联创作依旧独树一帜。
二、书法艺术与楹联
(一)楹联书法艺术的形成
在楹联还在雏形的时期,可以说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就已经有自己成熟完善的体系了。那么书法是何时又是如何应用进入楹联这一领域的呢?
对联产生初期,种类只有春联,当时还只是写在桃木板上。到了明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在纸质绞绢上的楹联书法。从传世的墨迹看,书法楹联初起于晚明,如张瑞图、德清、米万钟等;清初承其余绪,如王时敏、王铎、傅山等。兴盛于清代中期,如金农、刘墉、邓石如、等,晚清时期则百花齐放,大凡能书者,均有楹联行世,洋洋大观。
图 金农对联
(二)楹联书法的形式
当楹联融入书法这一形式时,给书法本身也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楹联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书法创作的形式,而且使明清的这些文人开始思考,将书法以楹联和中堂的形式开始悬挂应用于室内的装饰,这一尝试是书画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使得书画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书画的地位由仅仅的书写提升至欣赏和展览,书画由仅仅的手上把玩提升至悬挂展览于公众,书画创作由仅仅的自我娱乐提升至彰显主人的品味。
同时,楹联书法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的书法创作形式的出现,书法由整张整幅、书信手札又增加了一种新的格式。书写的方法、内容、章法乃至用笔必然就会受到影响,其中章法所受的影响尤为显著。
(三)楹联书法艺术的章法
1楹联书写的对立与统一
楹联书法的章法和手札、中堂的章法迥然不同,其形式分为长联、短联、龙门对等,由两张长条幅的纸张构成,上下两联要求字与字相互对应。楹联的书写最常见的就是对等的形式,如楷、行、隶、篆等,可以字字相对而书,上下联对称协调。但另外也有不等式的,如写行草书,尤其是大草、狂草,行气、章法上强调气势和变化,上下联的整体感却仍然要协调统一,用笔的轻重缓疾,点画的俯仰顾盼,都要相互呼应。
楹联书法虽然与中堂,手札的形式不同,但是其章法还是有相通之处。无论是中堂还是楹联都讲究整体的美感,首先要讲笔势,另外就是行气,再者就是章法了,整篇的行与行之间的穿插避让,虚实布白,最后是用墨,“浓淡枯渴涨”不同的用墨方式也能反应出一个书家的气韵。
2.楹联书法的款识
楹联还非常讲究题识,就是在联语两侧题上书写的时间、地点、作者姓名,赠联题上受赠者名字,以示尊敬和慎重。有的还简述书写的原由或解释内涵。题识增添了楹联的文采,丰富了形式美感,还有些楹联题识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史料。
从楹联书法的艺术形式上分析,有的篆隶联题行草书款识,庄重中点缀些活泼,匀称间起点跌宕。行草联上题同样的书体款,则有大小粗细、枯湿燥润的变化。
(四)楹联书法艺术的意义
楹联书法章法丰富了书法创作的形式,让书家创作时有更大的选择的余地,也是给书法的章法另辟蹊径,同时又提高了楹联的地位,在文人居室,园林阁榭都能够见到楹联的张挂,这与之前楹联被文人列为小道末技、 “不齿”、“弗为”的地位是大相径庭了。楹联书法的地位已经不仅仅是提高自身了,甚至可以影响到与其相关的事物,如象昆明大观楼,本是非常一般的建筑,孙髯题长联之后,遂使其名扬夭下。
楹联书法的意义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装饰价值、语言艺术价值、丰富书法艺术、宣传价值。
在当今书坛,当今展厅,倘若没有了楹联这一形式,我们或许会觉得淡然索味,缺了一些什么似的。楹联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渗透了我们现今的生活,现今的书坛,现今的展厅。
参考文献:
[1] 朱万章楹联书法与清代书坛—以香江所观楹联为例[J]书法评论,2006,23-26
[2] 王金凤对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D]内蒙古大学,2009-06
[3] 李循矩楹联漫谈[J]应用写作,2005,21
[4] 莫非楹联论[J]贵州民族学院院报,1995,(5):42-45
有关对联的简介(文化)
本文2023-10-11 23:30: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