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皇帝--上古圣人怎么出现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盘古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皇帝--上古圣人怎么出现的,第1张

人类从野蛮人向前发展,怎么会出现一个特异智慧人?

是这样出现的:他的心本体清明度比较高一点,他的逻辑思维一动的时候和形象思维直接连成一体,超常智慧就出来了。这是所谓上古的圣人。特异思维功能一出现,他对很多问题认识得比较深刻,他就比较聪明,就会处理很多问题。

古人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认识世界的层次比较低,人们脑子里边的心本体参照系比较粗糙,所以对事物认识不清。那时候,有的人虽然有了超常智慧,但是他脑子里边常态智能参照系非常粗糙,对好多问题辨认不了,他只能大概其地超出当时人们的水平,认识一些人们不认识的东西。

其实我们人类发展总是这样。即使人类文明比较高了,出现的超常智慧也不能更好地认识未来的事情。古人盘古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皇帝,在传统文化里被说得神乎其神,其实,他们都是古人在进化当中自然而然呈现出超常智慧的缘故。

现在把八卦讲得很神,什么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我们的看法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近我看了个材料,发现在殷朝的甲骨文里面,没有阴阳爻,八卦是拿数字表示的,可能阴爻阳爻这种表示方法都比较靠后。我们要这样认识古人的东西,超常智慧是建立在人的常态智能基础之上的整体功能。

讲到这给同学随便说说释迦牟尼佛,佛教说他神通广大,佛力无边,但是他并不能讲原子,也讲不出电子、质子,什么道理呢?当时的人对这些问题还不清楚,心本体中没有这些东西,只知道这东西很细,还有更微细的东西,但说不出来。

古人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逻辑思维的全息信息和形象思维全息信息两个紧密地结合,超常智慧就发挥出来了。个别人有了这些功能,人们就把他当作圣人。

他认识了大自然的东西,然后他就说给大家听。他这个整体功能别人学不了,可是他能把了解的一般能说的东西告诉大家。比如说神农尝百草,实际是不是拿嘴尝?看来这是后人们的想象。

我们估计很可能神农有特异智慧,他感觉到这个东西,他告诉人们这个东西能吃,人们就开始吃这个。他说吃这个能治病,经过人们实践,从超常智慧得来的知识就变成常态智能了。现在人类的很多的常态智能,实际上都是在超常智能基础上认识的。

一开始好多东西都不认识,你要想从局部特征认识整体特征,怎么去认识呀?在讲思维情感的时候,讲人的社会信息谈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整个地球上的人类都会慢慢地进步,学会用火,制陶器、铜器、铁器?现在搞人类远古史研究的人们就说,人们一开始用泥捏成一个东西,就那么用,一次雷火,那个泥碗拿森林大火给烧了,泥碗烧成陶器了,这样比不烧的好多了,于是发明了制作陶器。可是科学家拿这个可能性去做试验,说通过这样的偶然事件发明陶器简直是不可能;说铜器的发现也是这样,更不可能。

人类发现这些东西是个谜。而且在全球,特别是文明古国,人们发现这些东西的时代差不太多。实际上,地球环境差不太多的地区,人类在前进当中有同步相关的作用,到了不同的时代,人类便先后都到了不同程度的文明阶段。

常态智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个东西一碰上就出超常智能了。同学应该了解超常智能的行使和出现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者相结合的结果,我们一定不要认为逻辑思维是概念性思维,概念性思维妨碍超常智能的出现。人类能够主动运用逻辑思维了,而且形象思维能力很强了,这两个结合一起,才能出现超常智能。

看人类发展史,出超常智慧的情况基本是这个状况。外国记载比较少,中国远古记载比较多。盘古氏、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一直到了黄帝,这属于上古人物。人体摄影艺超常智慧需要逻辑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但一旦有一个人出现之后,他就产生影响,他的周围有个场,场一传布,出超常智慧的人比以前就多了。你只要达到一定情况,超常智慧就可能出来了。古人的思维能力比较差’,逻辑比较少,脑子干扰比较少,他的通透度比较好,有人这么一带,他就动起来,就跟咱们出自发功一样。

原始的巫都跳舞,我想很可能那是原始自运动。咱们从修习的角度想过去的历史就好想了,为什么古代蒙昧时期的民族都跳那个舞呢?而且都是巫带着跳舞呢?一跳舞跟神就通了呢?实际上那是原始自发运动。那时候,他们还不懂得那是什么,但是有人一带,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东西了,就不是完全自发的了。大伙一蹦一跳,一块笑。那时候他们不会哭,因为没有像现在郁闷啊什么等等的很多精神刺激,他们只会蹦呀、高兴啊,他们都高兴还不都出智慧?但是那时候他们逻辑思维还都不够,脑子清明度还不够,功能也都不是很强。在种族发生史上就是这个状况。

人类通过这样的发展,整体思维变强,思维能力变强,心本体的清明度在提高,这样,慢慢地常态智能和超常智慧,相递进地发展起来了。所以在中国从夏商朝之后,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向理论化了,当然这个理论有歪的斜的,但毕竟有点理了,超常智慧和常态文化结合起来了,到春秋战国时期,那就成为系统的东西了。

诸子百家开始论述什么形正神正、形神并用,开始以科学的面目来阐述生命活动的规律了。超常智慧在人类发展史当中已经显露出它的威力来,如用于打仗,看天时、地利,甚至于搞呼风唤雨。为什么过去行兵布阵的时候搞奇门遁甲?那就是运用意识的作用啊。你看看《三国演义》,说诸葛亮用兵截敌兵,天下雨,顶着雨去。

因为用雨气可以激发士气,对方没这个意识接受雨气,仗就不好打。过去打仗会用这些东西,神威就显露出来了。

但是由于当时的文化水平不够,科学技术水平不够,对人的思维能力不了解;常态智能还没发展到一定深度,所以超常智慧出现之后很快就变成神学了。在印度,这些功能出现之后,一下子就成了神学了,而在中国,超常智能曾经是比较单纯的、朴素的,经过了几百年、上千年,到了汉朝以后神学才起来。在中国,过去搞发明创造的人都练功。为什么中国在自然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多,印度有佛教、有瑜伽,他们的发明创造为什么就不多?

那时中国是以道家功为主的。道家功一产生,就讲气,讲人的气、大自然的气;而印度的佛教讲佛,不注重人世间的东西;瑜伽呢,他讲人的气和大梵之气,也是神,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利用气去制造各种东西。而在中国说这个气,讲大自然界万物生长都有气,是个客观的东西。所以不搞气功的人,没特异功能也懂得这个气,中国就有关于气质的理论。

这又是一个超常智慧和常态智能的关系。中国有超常智慧的修习人搞人类的文化,搞各种发明创造,发明出来后又变成常态知识,常态智能的知识反过来又促进超常智慧。

所以中国建立起一整套的内圣修习的理论,包括了讲人的生理各种变化的中医的理论,经络气血、阴阳五行理论,道家内圣修习的理论,所以常态智慧和超常智慧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在人类发展史上,超常智慧不是越古越好。

河南省桐柏县被成为盘古文化的根源地。当地的“盘古庙会”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桐柏还启动了“盘古创世神话传说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5年3月,桐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盘古文化之乡”。2006年10月30日,桐柏举办了“全球华人首次祭祀盘古大典”,并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祭祀盘古日。为此,中国民协、河南省民协与桐柏县人民政府将于今年10月7日农历九月初九在桐柏县共同举办中国·桐柏盘古文化论坛暨中国淮河源民俗博物馆挂牌仪式。

支撑“万代盘古根源桐柏”论点的五个标准是:一是图腾标准。古籍中盘古神话说“盘古氏龙首……”显然,古代先民崇拜的是龙,认为祖先盘古就是龙的后代,所以,盘古子孙就以龙为图腾标示,千古传承。有关盘古和龙的传说也很多。桐柏山盘古塑像的头部有两只龙角,与“盘古氏龙首”之说如出一辙,而其它的盘古神话流传区别是凤图腾,鸟、鸡图腾,与龙图腾格格不入。具有龙图腾特征的桐柏盘古神话则比较正宗。二是地理标准。古籍中关于盘古神话的记载最早莫过于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其中涉及地名的只有一处,为“盘古死后……血为淮渎……”明显将盘古与淮河发源地相联系。明代学者李梦阳撰文《大复山赋》时,将桐柏山水帘洞以西的一道酷似人形的山脉称为盘古,“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清代学者贡愈淳作《桐柏山赋》曰:“盘古开天而首出……”明确指出桐柏山是阴阳未分、大水茫茫的混沌之时盘古首出开天的地方。唐朝、宋朝编修的《元丰九域志》曰:“桐柏山,淮水所出。淮渎庙,盘古庙。”纵观千古典籍,遍查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的方志,唯有桐柏山、淮河源、水帘洞的地理名词与盘古神话密切关联。同时,桐柏山盘古躺卧处还存有一座盘古庙,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盘古山、盘古洞、盘古斧、盘古井等与盘古神话密切相关的实景地名。三是民俗标准。桐柏民间流传着许多习俗,可以说是原始盘古神话的遗存。如神话传说中,说人类之初是两条鱼变成了两只猿,这两只猿就是“阴阳之始”的盘古夫妇。盘古崇敬祖先,就有了盘古抱二鱼以示崇敬之说。后来,盘古抱鱼之说就形象地演化成了太极图。人们效仿祖先,就形成了民间挂太极图之俗。桐柏民间现在还习惯在门头上、窗户上、院落影壁墙上挂太极图,以示吉利,并有希冀祖先庇佑以辟邪之意。桐柏民俗中嫁女送竹竿、玩狮子吞小孩、玩青龙火龙救众生等都包含着耐人寻味的盘古神话故事元素。四是敬祖标准。在神话流传区,人们对神话人物崇敬程度的高低是判断神话产生根源地是与否的标准之一。在桐柏,人们对祖先盘古的崇敬程度达到了顶点。如桐柏民间传说中正月初一是盘古的生日,这一天祖先盘古要回来过年,需要清静,所以在桐柏初一到初十是不能进行闹新春的游艺活动的,直到正月初十以后才能开始,否则是犯了大忌的。另外,走遍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民间称盘古为王、为帝的多,唯有桐柏山居民称盘古爷和盘古奶,这也反映了桐柏山居民敬祖之意的亲切和深刻。五是活化石标准。现在还挂在人们口头上的神话,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它的数量多少反映出当地人们对盘古神话的知晓度,这也是判断盘古神话传说根源地的依据之一。经过开展民间文学普查工作,桐柏县搜集出上百种盘古神话。在桐柏的大街小巷、村村庄庄,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不论是干部、工人还是农民,都能讲上一段,说上几句盘古神话,都是盘古开天辟地、捏泥造人、滚磨成亲、造衣服、驯牛、降龙、治水、造酒、造农具等,以桐柏山为中心方圆几百里的区域成为盘古神话“活化石”的丰富蕴藏地。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就是盘古文化根源地的特征。

  盘古的传说--历史记载汇集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盘古

  盘古神话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见证,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保存最原始、最完整、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其数量之壮观,内容之丰富,类目之齐全可谓举世独步,无与匹伦。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有关盘古神话的渊源,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者认为,盘古之名最早见之于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中,先秦著作无盘古名号,并以“盘古入籍晚”为由,来否定盘古神话的原始性和民族性,提出不应把盘古神话列为中华民族的先民创世神话。这种说法虽然失之偏颇,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此,我们必须作出应有的回答。三国之前真的没有盘古神话吗?三国之前,不但有盘古神话存在,而且在民间已经广泛流传,也有文字记载,相当详尽成熟,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春秋时期就有盘古名号宋人黄休复《益洲学馆记》所云:献帝兴平元年,高朕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其壁上图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绘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南宋人楼钥《秘涧大全文集》卷72有《汉文翁讲室画像》题跋云:“余读汉魏五书云:成都有汉文翁高朕石室壁间刻三皇五帝以来贤人画像,太守张收笔也(汉献帝时人)。近过刘氏家壁,遂获其本。盖自盘古氏以下至仲尼七十二弟子百一十三人,极尽精妙简古,经千有余岁,无丝发剥坏,非神物护持,畴克尔邪……令人有振缨希古之想,真奇迹也。”细读两文,所反映壁画的内容约略一致,明确地记载了壁画上的图像为盘古、李老、历代帝王、贤臣和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画像的作者为汉献帝时蜀地太守张收(一说为西晋太康中益刺史)创作时间为汉献帝兴平元年。表面上看,两段文字表述了同一事情,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如果,我们稍做深入的观察,就会发现壁画的创作年代很有考究和推敲的余味,对石刻壁画的作者,不能不产生怀疑了。从石刻壁画的内容看,汇集了儒家、道家、政界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张扬各自的意识形态思想主张。这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在弘扬儒家道统、思想观念的学馆里,这样的安排很令人费解,如果说是为帝王歌德,何以没有汉皇刘邦,如果说是为贤臣铭功,何以没有汉相萧何,身为汉朝太守的张收,不把汉代的开国皇帝与历代名君并列,恐怕有点说不过去了。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定,石刻壁画不应是汉代的作品,那么,是秦代吗?秦朝重法轻儒,坑了不少的读书人,不可能会把一群他们认为摇唇鼓舌无事生非的腐儒刻像以祀之,更何况秦始皇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又怎会把他看不上眼的人图之于壁呢?由此,我们也可以排除了石刻壁画的创作年代为秦的设定。继续上溯至战国时期,孟轲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儒家的思想学说,并使之发扬光大,声望和成就仅次于圣人孔子而被世人称之为亚圣,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儒家代表人物,却被排除在石刻画像之外,本为儒家张目的石刻壁画,这样做于情不合,于理不通,使人颇觉意外的是声望远远不及孟轲的孔门七十二弟子却无一遗漏的被画影图形,怎样的解释才是较为合理和接近事实的呢?我们只能从壁画的创作时间上寻求答案。那就是壁画的创作年代应在春秋时期。此时,孟轲尚未出世,壁画中无孟轲,就不难理解了,如此,石刻壁画创作的年代,界定在春秋时期,比较恰当。壁画创作的年代确定了,自然也否定了壁画作者为汉献帝时期的太守张收了。如果说到太守张收的创作活动,也只不过是在“更葺成都玉堂石室”时对原有石刻壁画进行了一番描金涂彩而已,那么壁画的作者是谁呢?理应是孔门七十二弟子中的人物。解决了石刻壁画的创作年代,我们可以了解到盘古在春秋时期已经受到人们的尊崇与敬奉,其形象被刻之于壁,位列三皇五帝之前,足见其影响之深之大,任何人无可比拟。盘古神话在这一时期,于民间广泛流传,已是不争的事实。任昉《述异记》称盘古氏有秦汉间俗说自然是指盘古神话于秦汉时在民间的传承情况。那种以“盘古入籍晚”为由来否定盘古神话的原始性和民族性的说法,是不客观的。盘古神话最早见之于徐整的《三五历纪》中。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徐整的情况。徐整,三国吴人,做过地方小官, 盘古

  [2]后因战乱和对仕途的无望,弃官归隐,过起了闲云野鹤的道士生活,遍访天下名山古观。桐柏为当时的道教圣地,徐整慕名而来,倾倒于桐柏山的秀丽景色,并为桐柏浓厚的道家文化所折服,深入民间传道布教,在与老百姓的接触中,他了解到盘古创世神话,并被瑰丽奇幻的神话所吸引,把它记入《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中,他在书中写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桐柏是淮河发源地,为天下四渎之一,盘古死后,血为淮渎之说,正是盘古神话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真实见闻。其实,春秋已有盘古名号,并不稀奇。早在商周交替时代,已有盘古名号出现在典籍中。西周太公望作《六韬》时,已有盘古名号。据《路史·前纪一》记载,《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召公,即周初的召公奭和太公望(即姜子牙)同保周文王。由此可见,商周之时,是有盘古在籍的书典,只是有人动了。故,召公才对文王建议,“不可动也”。二、从古符号、古岩画看盘古名号有“活的化石”之称的原始神话,不单纯是人类童年社会先民凭原始思维创作的“口头文学”,也具有原始先民向后世传递史料信息的意义。而古石初画、初文古字则是原始神话的载体。往往一个古代石刻、一个原始符号,能充分地反映出原始先民的文化思维活动,为我们揭示早期人类文化思维活动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素材。在我国出土的铜器时代的一个方鼎上,有一个奇特别致的符号(见马卉欣着《盘古学启论》第11页)。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根据郭沫若等学者对甲骨文中“盘”字的正确认识和先存在于中国又在世界上多处出现的十字崇拜之十字的原始含意,可以认定,符号的两边是“盘”字的初文简刻,中间之空心十字图案,乃是十字崇拜的上神,是代表神祖的符号,这个符号应当念为“盘古”,有如中国文字中的单纯词尴尬、囹圄等一样是不能分开使用的,只不过这个符号把盘古二字合而为一了。这种简朴古拙的作法倒也符合万物起始也简的道理。此符号虽见之于铜器之上,但不可以说它就产生于铜器时代。其实,它在铜器时代之前就已经产生。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人们只能把这一神圣的符号记在心里。而进入铜器时代之后,人们才有能力把它形之于铜器。在史前社会,既有盘古之名的记载,理应有盘古之事、盘古神话在史前社会的存在,已经不是问题了。还有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证,那就是云南沧源岩画(见马卉欣着《盘古学启论》第12页)。据专家考证,这幅岩画为二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岩画的内容是:一人头上发出太阳之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手一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盘古立于天地之间,用斧头劈开混沌开天劈地的传说正相契合。至于人首所呈现的太阳之状,则是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也是对盘古把温暖送给人间的希望祈盼,对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是盘古神话的原始因子。据此信息,盘古神话在二万年前已经诞生。

  《艺文类聚》卷----引《三五历纪》

  (作者:三国吴·徐整) 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绎史》卷----引《五运历年纪》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述异记》卷上 (作者:南朝梁·任昉)

  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选自《历神仙通鉴》卷一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明人周游《开辟衍绎》

  天地合闭……就象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

  周游《开辟衍绎》附录

  《乩仙天地判说》 天人诞降大圣。曰浑敦氏,即盘古氏,初天皇氏也。龙首人身,神灵,一日九变,一万八千岁为一甲子,荆湖南以十月十六日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

  引《补衍开辟》) 代(世)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九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按《地理坤鉴》云:“龙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庙祀。事具徐整《三五历纪》及《丹壶记》。至唐袁天纲推言之《真源赋》,谓元始应世,万八千年为一甲子。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暗,云其显化之所宜,有以也。《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殆亦神假者。《录异记》成都之庙有盘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

  《路史·前纪一》罗苹注

  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与天地相毕。 汉族创世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巨人。但在中国神话系统中的地位无法与上古初代神的女娲伏羲等退位神相比较三国吴徐整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盘古鸡蛋说和垂死化生说,描述了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与天地一同生长,并最终化生万物的故事。明人周游《开辟衍绎通俗志传》中则补充了非常华丽壮烈的盘古用工具开天辟地累死化生的剧情,形成了目前流行于世的盘古开天辟地说。根据《述异记》的说法,盘古氏墓在南海,被认为是后世追葬盘古之魂的地方。盘古王诞”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汉族盘古崇拜。

  编辑本段盘古的传说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盘古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搅动了,其中又轻又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并渐渐散开,变成蓝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浊的东西慢慢地下降,变成了脚下的土地。盘古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盘古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还变成以前的样子,他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随着他的身体增长,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

  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90000里那么长了。 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终于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可是盘古也累死了。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飘动的云;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编辑本段盘古的后代

  相传盘古开天之前,一片混荒,万天混沌,万物犹蒙沌!盘古想开天之后,怎么办呢?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天地万物。那自己没有传人怎么办?想把自己的本领和性格传给自己的后人。他在把自己的身体全部变化成天地万物后,剩下眼睛与头发。等眼睛化做日月星辰之后,他把自己的眼泪藏起来,还有自己的两个头发也藏起来,等过了不知道数年,有亿亿亿……年,当有熊国的国君少典从一个小山丘经过时候,不小心碰到了盘古的眼泪。天空长虹贯日,气象万千,祥瑞祥和,第一个存在的民族就是伏羲一族,所以伏羲称为人祖,意思是人类始祖,人类始祖经过了若干年后,其中一个民族少典就有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轩辕黄帝,他与炎帝结盟。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国君--黄帝。

  编辑本段盘古天地开辟歌

  有关盘古的神话,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也广泛流传。苗,瑶向来 盘古

  崇奉盘古(也有作瓠),把盘古看作自己的祖先。壮、侗、仫佬等民族也盛传盘古,把盘古看作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今南海有盘古氏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氏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①。远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有壮族先民居住的海南一带,就有追葬盘古氏之魂的“墓地”;特别是当时作为壮族聚居之地的桂林(治所在今柳州市东南)竞立有盘古氏的庙宇。人们为之“祝祀”。可见盘古在古代壮族人民的心目中也是很受崇奉的形象。有一篇神话的大意是:最初天地浑沌象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存在中间,后来大鸡蛋爆裂了,于是天地形成了。日月、江河、风云、草木等等是盘古死后身躯分化而成的:“气作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狱,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②。”这种说法,古籍文献也有记载。如“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③。桂西一带,今天还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盘古开天辟地歌》: 盘古开天地, 造山坡河流, 划州来住人, 造海来蓄水。 盘古开天地, 分山地平原, 开辟三岔路, 四处有路通。 盘古开天地, 造日月星辰, 因为有盘古, 人才得光明④。 这首歌中的盘古已被神化,具有超人的神奇力量,为人类开辟天地,并带来光明。我们从古籍记载和口头流传,可看出壮族人们远古神话在世流传中演进的痕迹。——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注:①梁任昉:《述异记》。②徐整:《五运历年记》、《绛史》卷一。③梁任昉:《述异记》。

盘古先于女娲。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创世造人。

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在昆仑山开天辟地,盘古神话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盘古的开天辟地一说最早出在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扩展资料: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

先秦文献古籍《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和秦汉以来的《汉书》、《风俗通义》、《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史记》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娲

-盘古

盘古的起源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最早在文献中的记载,是三国时期徐整所作的《三五历纪》,是记载三皇一来的故事,但是这部书现在已经失传,只有其中部分还在。

但是你要知道,徐整作书,并不是自己凭空想象拼凑出来的神话,而是历代一来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所以我们不能说盘古的故事,是从三国时期才有的。

在中国远古时期,人们喜欢述而不作,就是只口口相传,但是不会记录下来,这就造成了很多神话传说只存在于人们口中,考证起来就十分困难。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谈论盘古时就说“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意思是盘古的传说流传甚广的原因是,这些故事来源十分久远。

一般主流的说法是,盘古起源于百越之地,百越就是指中国南方沿海地方,细致一点,有人说盘古是广东人的祖先。按照这个说法,那么在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述异记》中,可以得到印证:

“南海中盘古国……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

从前,南海中有个盘古国,现在,那里还有盘古墓,以及人们祭祀盘古的庙宇。

其地理位置就在广东省炉山,是古代瑶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当然了,这个说法也是有争议的,因为中国实在太大了,盘古的神话又流传于全国各地,这里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较多的盘古文化相关遗存都在百越之地被发现。

盘古其实是槃瓠(pánhù)?

有学者认为,盘古其实就是槃瓠。是远古传说中高辛氏的一条狗,高辛氏就是帝喾(kù),是黄帝的曾孙,五帝之一。

说在帝喾时期,有戎吴将军作乱,帝喾就说谁能砍下他的头,就封地、赏金、嫁女儿,结果槃瓠一口给吴将军的头咬了下来,帝没办法,只能实现自己的诺言。

后来槃瓠封地的人民,就尊他为祖先,槃瓠也因此成了人形,这个故事所流传的地方恰好也是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加之槃瓠的读音和盘古相近,所以有学者认为盘古其实是槃瓠。

但吕思勉先生表示:“没听说过!”

确实,盘古是开天辟地之神,而槃瓠只是南蛮(槃瓠当时的封地称南蛮)的始祖,两者相差太远了,不能只因为一个谐音就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盘古是外来神?

包括吕思勉先生在内的一些学者认为,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源于印度,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加上佛教中的一些说法,糅杂而成。他们的主要依据是三国两汉之前没有盘古神话,佛教正好是汉朝传入中国,而在三国时期的《三五历纪》中关于盘古的记载,有些地方似乎与佛教故事有一定相关性。

但是他们却不能解释:“如果三国时期才有盘古传说,那在此之前,如何用中国文化解释天地的形成?”

并且,盘古神话中更多的相关性,是中国古代哲学相关,比如《老子》就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在老子哲学之前,天帝就是最大的神,从老子开始,才有了对天地来源的思考。

所以盘古是外来神这种说法,我们姑且听之就行了。

盘古的远古符号

实际上,不论中外,神话故事最先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后来流传越来越广,才被人整理成书籍,这主要是因为远古时期很多民族没有文字,或者说文字不能完整记载一件事。

但是呢,远古先民又不傻,他们能相处结绳记事这样的办法,自然也会有其他记事方式啦。比如他们会把一个符号甚至一幅简单的画刻在石头上,可别小看这些符号,这就是我们对原始先民文化的研究素材。

中国曾出土了一个青铜方鼎,上面有一个特殊十字符号,经过郭沫若等人的研究,认为这个符号就是盘古的意思。“盘古”是一个特殊的词组,他们只能合在一起才能分辨,如果分开了就不成字,所以“盘古”这一词组,就被合二为一成了一个十字符号。

云南沧源岩画

在云南沧源,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远古时期的岩画,其中有一副画着一个人,一手拿着斧子、一手拿着木头,两腿直立,头上还在发光。

这就跟盘古拿斧子劈开天地的神话非常吻合了,如果这些壁画可以进一步印证,那么盘古神话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0年前。

麻栗坡大王岩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大王岩画是记载盘古开天辟地的证据。因为在大王岩画中,有两个巨人,他们顶天立地,和《三五历纪》中盘古的形象非常相符:

“天日高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就是说盘古每天和天一起成长,永远都是顶着天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述异记》中说:

“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意思是盘古有个妻子,他们夫妻俩代表着阴阳,而大王岩画中,正好是两个人,分别代表阴阳,根据是两个人分别有三根手指和四根手指,三指代表阳和天、四指代表阴和地,这不是胡说八道,是根据易学理论得出的结果: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系辞上传》

这就是《易经》中的阴阳理论,你可能会问,手指真的代表数字么,真的可以用易学来解释么?你想想,那些算命的人,为什么都强调自己精通《易经》,在算命的时候,为什么都会掐指一算?

这样一想,是不是就明白了?

大王岩画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志,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是在10000年以前。不论是沧源岩画还是大王岩画,都至少可以证明,盘古是中古远古时期就存在神话人物,是中国特有的神,并非外来。

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神话的开始,盘古神话,始见於《艺文类聚》所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和清人马骕《绎史》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神话虽未见於先秦古籍,但它和《山海经》所记的烛龙神话却有相似之处,或者就是这一神话的演变,後来又吸收了南方民族盘瓠传说的某些因素,才创造出这样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到明末周游写《开辟衍绎》,盘古手里又给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故事内容发展为包含劳动开辟天地的观念。有关盘古的神话,最早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民间广泛流传。苗、瑶向来崇奉盘古,把盘古看作自己的祖先。壮、侗、仫佬等民族也盛传盘古,把盘古看作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今南海有盘古氏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氏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远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有壮族先民居住的海南一带,就有追葬盘古氏之魂的“墓地”;特别是当时作为壮族聚居之地的桂林(治所在今柳州市东南),竞立有盘古氏的庙宇,人们为之“祝祀”。可见盘古在古代壮族人民的心目中也是很受崇奉的形象。

有一篇神话的大意是:最初天地浑沌象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存在中间,后来大鸡蛋爆裂了,于是天地形成了。日月、江河、风云、草木等等是盘古死后身躯分化而成的:“气作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狱,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

这种说法,古籍文献也有记载。如“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③。桂西一带,今天还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盘古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皇帝--上古圣人怎么出现的

人类从野蛮人向前发展,怎么会出现一个特异智慧人?是这样出现的:他的心本体清明度比较高一点,他的逻辑思维一动的时候和形象思维直接连成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