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的成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0收藏

沉的成语,第1张

沉的成语如下:

沉博绝丽: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沉静寡言: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沉李浮瓜: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沉潜刚克:沉潜:深沉不露;刚克:以刚强见胜。形容深沉不露,内蕴刚强。    

沉吟章句:沉吟:沉思吟味。章句:章节和句子,亦指诗文。默默地琢磨构思诗文。    

沉郁顿挫:郁: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沉灶产蛙:灶没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鸿毳沉舟:毳:鸟兽的细毛。鸿雁细毛虽轻,堆积过多也能使船沉没。

神州陆沉:神州:指中国;陆沉:陆地无水而沉。中国大陆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

随俗浮沉:自己没有一定的想法,随着潮流走。

雁杳鱼沉:比喻音信断绝。

月落星沉:月亮落山,星光暗淡了。指天将亮时。

珠沉沧海: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

沉著痛快: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形容诗文、书法遒劲流利。 

珠沉玉陨:比喻女子丧亡。同“珠沉玉碎”。 

沉雄古逸:沉雄:深沉雄健;逸:超迈。  

沉渐刚克:渐:通“潜”,潜伏;刚克:以刚强见胜。 

沉几观变:沉:沉着;几:事物变化前的前兆。。    

珠沉玉没:比喻女子殒没死亡。    

落雁沉鱼:雁见了飞落地面,鱼见了潜入水底。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1 氓是怎么背的

希望楼主不是在考试。。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之蚩蚩:氓,(méng),蚩蚩:老实的样子。 2、布:货币。一说布匹。 3、即:靠近。 4、谋:商量。 5、顿丘:地名。 6、愆(qiān):过,误。 7、将:愿,请。 8、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 9、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 10、卜:用龟甲卜吉凶。 11、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12、体:卜卦之体。 13、咎言:凶,不吉之言。 14、贿:财物,嫁妆。 15、沃若:润泽貌。 16、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chén):沉湎于爱情。 18、说:脱。 19、陨:坠落。 20、徂尔:往你家,嫁与你。 21、食贫:过贫苦生活。 22、渐:沾湿。 23、爽:差错。贰:差错。 24、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25、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26、遂:久。 27、知:智。 28、咥(xī):大笑貌。 29、躬:自己,自身。 30、淇:淇水。 31、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 32、泮(pàn):通畔,岸,水边。 33、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 [评析]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 怎样背文言文背得快

1先把书下的解释抄在原文旁,把解释看熟,还要熟悉它的叙事结构。或把它当做一篇故事来读。头脑里要连续想象故事的情节,尽量不要打断思路。再熟读课文。不看抄的注释进行构想,巩固对字词的注释。便会觉得容易许多。

2 “所谓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它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是先人们创造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蕴藏了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但这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讲,在语言上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隔膜。其实,文言文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觉得作为我们学生来说,首先要要明确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为我们进一步阅读古籍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留传下来的古籍数不胜数,不仅包括文学、史学,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医药、地理……这丰富的文化遗产无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宝贵经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那无疑是一种浪费。如果我们不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将来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势必要受到一定影响。而且我国的古籍数量之多,举世罕见,根本不可能把它们全部翻译成现代汉语。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文言文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布局谋篇,巧妙得体,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读写能力。

再次,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开扩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选入教材的文言文虽然有限,但它也能反映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可以开阔眼界,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曹刿论战》可以得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知识。再如学习周敦熙的《爱莲说》,莲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至今还能激起我们心灵的涟漪。

3以下为本人经历:

1先读熟了,2再练翻译,3根据翻译像现代文一样,背出来。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真的很管用!

3 文言文怎么才背的快

一、利用比较整齐的句子来速记成诵。文言文中有不少整齐的句子,它们结构相同或相近,用词大同小异(比如对偶句、排比句等),这些句子给人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一气贯通的感觉,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语音、节奏上的优势,专门来记忆它们,记忆的效果要比和其他的内容混在一起好得多。比如《邹》文中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几处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记忆。

二、比较相关相似语句的异同来速记成诵。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语句,它们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用求异的方法来分别记住它们。比如《邹》文第一段中有邹忌和妻妾客问美、回答的几句话,它们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方式上有所不同。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很快找到它们的差异。邹忌的三次问话,第一次和第二次用的都是“……孰与……”这种句式,区别在于第二句比第一句少了一个“城北”;第三句用的是“……与……孰……”这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而三人的答话中,妻妾都用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种反问句式,只是妾言不由衷,少说了“君美甚”,而客人的答话纯属敷衍,所以用了一个语气较弱的一般否定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辨清了差别,记忆自然要方便得多。

另外,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句子,它们也有一些用语上的区别,对这些区别加以辨别,也将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三、巩固中间段落。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对处于突出位置的事物容易记住,而对处于不明显位置的东西则总难有深刻的印象。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首尾两段是突出的段落,在精力分配平均的情况下,我们对它们记得要相对牢固一些,而中间的段落由于受到来自前后的干扰,记忆的效果就要差一些。我们可以在对全篇记得较熟之后,把中间的段落抽出来专门记忆一下,这样背诵中的薄弱环节就能得到加强,对文章就算不能倒背如流,起码也能“正背如注”了。

四、强记段首、段尾的标志语和转换语。背诵文言文,由于缺少丰富的语感和对内容理解得不够深透,使得我们虽然熟记了每段文字,但在由一段转到另一段时,总是好忘记下一段开头的语句,因一句而误了一篇,实在可惜,而且要是在课堂上卡了壳,那场面也很难堪。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当然有的。那就是在熟记了每段之后,把每段开头和结束的语句串起来,组成一个全文的框架。对《邹》文,可以给它搭起一个这样的“怪”架子:“邹忌修八尺有余……欲有求于我。于是入朝见威王……王之蔽甚矣。王曰……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战胜于朝廷。”对这个框架专门记忆一下,再去背诵全文的时候就不至于上下段脱节,上气不接下气了。

五、利用提纲来提示背诵的内容。俗话说“纲举目张”,提纲对强化记忆和提示背诵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把《邹》文的内容提炼为“朝(zhāo)服问美——暮寝思美——讽王以美——齐五纳谏”,不仅能让我们在背诵时迅速理清思路,而且在尝试背诵时会成为一条鲜明的线索,提示自己的思维往下一个内容转换,确实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背诵的效率。

4 怎么背文言文背的快,记得熟

个人觉得首先,熟能生巧,应该先把文章读熟,就是读音、停顿、轻重音等,继而能够很通顺地把整篇文章读下去。要是连字、句都读不好,更谈不上背诵好了。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这样就会记得更牢,同时也会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譬如七年级语文上册有篇古文是《陋室铭》,那么前两句是起兴的句子,接着从陋室的环境、个人的交往、日常生活方面入手,然后用典故作结。根据这个线索,去记东西就快了。

再者,背诵时要寻找巧门,就是怎么样记得更快,更牢。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那么就要根据遗忘规律来记东西,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背过后要及时的强化,以便加深影响,一定时间后,继续强化,慢慢地就刻在心里了,再也忘不了了。也就是说,记忆东西要跟着规律走,找到自己的记忆规律去走。

 光绪皇帝患遗精病一月达十几次 三十后致无精可泄

 光绪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死时年仅38岁,实际上只有37周岁,他的死因众说纷纭,被称为清宫八大疑案之一。2008年10月,国家清史工程编纂委员会等单位公布了对光绪头发、衣物的化验结果,认为光绪是因砒霜中毒而死。至此,光绪之死因基本拨云见日了。鲜为人知的是,光绪曾有长期遗精史,生前健康状况很不好。

 古代皇帝的衣食住行都有记录,健康状况更是重中之重。光绪皇帝的病史病情记载在一本名为《病原》的档案上,由于他平常体弱多病,对疾病的记载颇为重视,这本《病原》的内容有的是他本人口述,有的是他亲笔记录,可信度很高。36周岁那年,也就是死前一年,他这样写道:“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渐愈,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之故。”翻译成白话就是:(我)遗精将近20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有时候夜里没做性梦、也没有夜间勃起就自行遗精,冬天较为严重。近几年遗精次数少了,原因并不是病情好转,而是肾经过于亏虚,导致 无力泄出。这就是说,他从青春期起就患了遗精之病,每月多达十几次。30岁出头,便到了几乎无精可泄的地步。

 遗精是指非性生活而遗泄 的一种生理现象。其中在梦中遗精者,称为“梦遗”;无梦而遗精或清醒时 流出者,名为“滑精”。应该指出的是,成年男性在没有 和性生活的前提下,每个月出现1——5次遗精,属于正常的“精满自溢”生理现象,一般没有什么影响,不能算病态。 的主要成分是精囊腺、前列腺分泌的液体, 只占01%,通俗地说,男人的 中绝大多部分是水分,损失一些也无关紧要。一次 、遗精后, 补充上来需要48小时,当然若要达到比较理想的 质量和数量,最好要等3——5天,因此,现在男性化验 之前都要求禁欲3——5天。但是,像光绪这样每个月遗精十几次,就不正常了,现代医学认为,男性每个月遗精6次以上,就属病理性遗精。

 造成遗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长期沉湎于性 中;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穿紧身 、酗酒、剧烈运动、被窝过暖或棉被过于厚重、睡前过久的热水浴和足浴等;神经衰弱;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和性疾病。光绪的遗精病病程很长,肾气亏虚,已经发展到滑精,在叙述遗精病初起的原因时,光绪写道:“初起昼间一闻锣声即觉心动而自遗泄,夜间梦寐亦然。”早晨一听到锣声就感觉心中惊动,发生遗精,夜里睡觉时也是如此。中医古籍《灵枢·本神篇》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光绪帝因情志失调,惊恐不安,从而使遗精病迁延加重。的确,这位“儿皇帝”,在慈禧太后的 下,长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除此之外,光绪还记载了以遗精为主的其他并发症:怕风寒、耳鸣、腰酸背沉、肢体寒冷、尿频、尿后滴沥、 潮湿等。中医认为,这都是肾虚精亏导致的症状。为治疗光绪的遗精病,御医开出了不少药方,光绪曾亲手抄写一份“治遗精方”,由熟地、泽泻、丹皮、茯苓、山药、枣皮、芡实、菟丝子、杜仲、巴戟天、猪油等组成。此方有光绪亲笔书写的“极效”二字,应该是他服药后的体验。从药物配伍来看,本方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温肾固精之品而成,巴戟天配菟丝子,补肾固精的作用相得益彰。杜仲加上芡实,健脾益肾的功效更强。但是,光绪被慈禧太后囚禁瀛台达十年之久,“心病”不除,即使药物再灵验,也无法根治他的遗精病。

 

 光绪帝本人38岁死去,身后竟然没有留下一男半女。光绪有一位皇后,有名分的妃子两名,身边还有成群的妙龄宫女。虽然被囚禁瀛台十年,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但性生活还是有较大自由度的,皇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据说又瘦又驼背,入主后宫几十年,光绪帝对她几乎没有兴趣,但也绝不是没有碰过半个指头,皇上的性生活也有记录,称为“承幸簿”,上面很少留下光绪与皇后的性生活记录,“很少”不等于没有。光绪最宠爱的是珍妃,婚姻生活堪称甜美。古代皇上的妃嫔宫女只要有怀孕、流产、龙子凤女夭折的,史书上都会记录一笔。可是,光绪在这方面是空白。按照现在的说法,光绪患了不育症,《病原》上也说他 “稀冷”,说明 质量很差,应是少弱 症甚至无 症。由此可见,光绪的不育症和遗精病关系密切。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卜算子·咏梅:《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驿外:指荒僻之地 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③断桥:残破的桥。 ④无主:无人过问 ⑤著(zhuo):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 ⑥苦:尽力,竭力 ⑦一任:任凭 ⑧零落:凋谢 ⑨碾:轧碎。 选自《剑南诗稿》(上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译文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抒胸臆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气如山”的雄心壮志与“空自许”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郁结在心的郁闷、失意、悲怆化做了滔滔江水狂泻而出,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

  (二)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上片感遇。“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他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被免职。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此词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三)借景抒情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的憾恨。

  (四)以梦述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此诗时作者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一个深夜,风雨交加,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诗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之情。

  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一文中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类: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他认为:“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他的诗歌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基本特征表现为现实主义,同时许多诗中又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陆游语言造诣很高,风格简练自然,一方面由于内容的扎实,感情的充沛,诗人本无须专意于字句的雕琢,另一方面为了把主旨表达的清晰通畅,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诗人也很重视在语言的锤炼上精益求精,追求新意,读起来亲切感人。

  陆游的诗不仅在当时,也给后世的诗坛以深刻的影响。梁启超在《读陆放翁诗》中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钗头凤

  (陆游 作)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酥:音苏,光洁细腻貌。

  黄滕酒:宋时官酒上以黄纸封口,又称黄封酒。

  离索:离群索居,分离也。

  浥:音亦,沾湿。陶潜饮酒诗有“裛露掇其英”。

  鲛绡:传说鲛人织绡,极薄,后以泛指薄纱。鲛音交,传说居海之人,坠泪成珠。

  琴瑟:喻夫妻之情。《诗·周南·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小雅·常棣 》有“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出:休弃妻子谓出。……

  别馆:别墅;客馆。

  宗子:古宗法,嫡长子为族人兄弟所共宗(尊),故称“宗子”。《诗·小雅》有“以妾 代妻,以孽代宗”。孽,音聂,拿窃反,庶子也,非正妻所生之子。

  褵:褵,音离,古女子出嫁所佩之佩巾。故以褵喻婚姻,如结褵、解褵。

  阑珊:衰落,将残、将尽之意。

  耆旧续闻卷十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笔势飘逸,书于沈氏

  园。辛未1151三月题。放翁先室内琴瑟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夫妇之情,实不

  忍离。后适南班士名某,家有园馆之胜。务观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遣遗黄封酒果馔,

  通殷勤。公感其情,为赋此词。其妇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

  阕。未几,怏怏而卒。闻者为之怆然。此园后更许氏。淳熙间,其壁犹存,好事者以竹木

  来护之。今不复有矣。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一

  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实绍兴乙亥1155岁也。

  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尝赋二绝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怅然。”又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盖庆元己未1199岁也。

  未久,唐氏死。至绍兴壬子1192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寺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案此段应在“翁居鉴湖”一段前,当系传刻之误。

  又至开禧乙丑1205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两绝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沈园后属许氏,又为汪之道宅云。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八引夸娥斋主人说陆放翁娶妇,琴瑟甚和,而不当母夫人意,遂至解褵。然犹馈遗殷勤,尝贮酒赠陆,陆谢以词,有“东风恶,欢情薄”之句,盖寄声钗头风也。妇亦答词云:“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未几,以愁怨死。

  钗头凤

  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与离异的妻子唐琬在沈园相遇,在壁上题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唐琬就和了这首词,不久,她便抑郁而死。

  本词与陆游的《钗头凤》感情息息相通,处处呼应。

  上片写被迫离异后无限痛苦的心情。“世情薄,人情恶。”开篇两句,由陆词“东风恶,欢情薄”演化而来。陆游以“东风恶”来暗喻他母亲的专制暴虐,对唐琬被遣他敢怒而不敢言,所以措辞也比较委婉。唐琬则不加隐饰,她的怨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她的处境和遭遇决定的。“雨送黄昏花易落”一句与陆词“满城春色” 和“桃花落”相呼应,她以“花”自喻,“黄昏花落”是说她遭遇不幸,被婆母休弃,离开了陆家。“晓风干,泪痕残”自述她被休以后的生活。“晓风”即“晨风”,晨风吹干泪水,脸上残留泪痕,说明她夜晚经常哭泣。陆词中有“泪痕红浥鲛绡透”,唐琬即以此相和应。“欲笺心事,独语斜栏”,她想写下自己的心事,又有诸多不便,只好倚着栏杆自言自语。以下连用三个“难”字,这是她对生活的总结,她觉得活在世上做人难,想对不公平的待遇抗争难,甚至想对人一吐心中的苦衷也难。这三个“难”字是她与陆游分手后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下片紧承上片,围绕“难”字,具体叙写与陆游分手后的境遇和心情。“人成各,今非昨。”自从她被婆母驱遣以后,与丈夫各奔东西,她就成了孤单一人了,这日子与从前大不相同了。“病魂常似秋千索”,这句与陆词“一怀愁绪”和“人空瘦”两句相对应,说明她身体不好,又常常生病,加上心情不佳,生活如“秋千索”,摇摆不定。本句用形象的比喻,写了她的身心状况。“角声寒,夜阑珊,”这两句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说明每当夜深人静,城上响起清冷的号角声的时候,也是她最痛苦的时候。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一方面痛不欲生,一方面还要泪水强作欢笑,为的是“怕人问”,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写“难”,“难”的程度也更进一层。内心的苦楚写不得,说不得,甚至不能让别人知道,这就更难了,她无可奈何,就只有“瞒!瞒!瞒!”和上片结尾一样,全词收尾是三个独词句,连用三个“瞒”字,与上片的三个“难”字相呼应,更突出了“难”,需知要把痛苦深埋心底,“瞒”住周围所有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本词为和陆游的词而作,写出一个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妇女的痛苦,情感真挚,字字血泪,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的魅力。

1 六研斋笔记 翻译

有一个叫王叔远的人,微雕技术很高,能在核桃上雕刻东西,细如人的头发,还能一目了然。

有一天,和陈良卿、屠用明到余春波新居去朝贺,送给他一个核桃壳作的小船,中有船篷,两面分为四扇,可以开合,船头坐一个老头,两边放了桌,一本书,右边的桌上有一个炉子,手中拿一本书,船尾船尾一人侧面坐着,一橹放在篷上。一旁有茶炉,下面有一个洞,炉上安茶壶一个,而且有盖有把。

所雕的人眉目衣摺皆具全。四个船篷上每扇二字:天高、月小、水落、石出。

船底有题款,王叔远三字。同样雕刻着小印章,如半颗米大,上面说:王毅印。

你说称不称奇。

2 六研斋笔记的翻译是什么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亲~~你看对不对~~ 采纳哦~~O(∩_∩)O~。

3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的译文——泥古不化某公表里求着两则文言文的

《两则》原文和翻译40《阅微草堂笔记》两则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为编者所加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②〔泥(nì)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③〔佚其名〕其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④〔斋公〕对道士的尊称⑤〔迂阔〕迂腐不合时宜⑥〔倩〕请人代劳⑦〔董天士〕清初民间画家⑧〔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⑨〔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须眉,面目〔井田谱〕即《周礼井田谱》,宋代夏休著研究周代所实行的井田制度〔规〕规劝〔角〕较量〔好事〕喜欢多事〔洫(xù)〕田间的水道〔人几为鱼〕人几乎被淹死了〔歘(xū)〕忽然〔阿文勤公〕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国弈不废旧谱〕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不执〕不偏执纪昀泥古②不化刘羽冲,佚其名③,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④,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⑤不可行尝倩⑥董天士⑦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⑧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⑨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⑩盖规之也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某公表里同年〔同年〕指科举考试中同年考中者②〔馆〕用做动词,任家馆教师,或在贵人家做食客③〔为外吏者〕做地方官的④〔崖岸高峻〕指品性高傲,态度严正⑤〔厅事〕此指客厅⑥〔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⑦〔诟谇(suì)〕斥责,责骂谇,斥责⑧〔承尘〕天花板,顶棚⑨〔盖狐魅云〕大概是狐狸精之类吧项君廷模言:昔尝馆②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③有所馈赠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④,遂逡巡携归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⑤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⑥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谇⑦忽闻数人吃吃窃笑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⑧上盖狐魅云⑨《泥古不化》写了一个不能学以致用、拘泥古书的读书人文中写了他照搬古书闹出乱子的两个事例,又写他死后仍执迷不悟,让人觉得他可笑又可怜文末的议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学习仍具有警诫意义《某公表里》由三个画面组接而成:翰林公平常喜好“讲学”、翰林公拒贿前后、狐魅“窃窃私笑”作者对那位翰林公没有下一句评语,读者却由狐魅的“笑”对翰林公的“内在”心知肚明了结尾让狐魅出场,真是神来之笔,既简洁,又冷峭鲁迅称赞《阅微草堂笔记》道:“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

4 醉书斋记古文及译文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清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哭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味变,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以是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炊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沈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但为李白妇、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作品译文

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塌,用来躺卧。还摆放了四个书架和四个书筒,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日用杂物,也都交错地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熟睡在地上。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惊疑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诗文,不比沉溺于女色还好吗?于是她笑着回答说:“像你说的,原来沉湎于诗文也是很好的。”于是我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5 文言文《阅微草堂笔记》节选(当止不止)译文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 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荀子在儒家著作中最先把诗三百首当作经。他在〈〈劝学>>篇中提出为学须“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一次是与上大夫壶遂讨论孔子续《春秋》之精神时:《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第二次就是很有影响的论“发愤著书”,这段文字相当经典,与《报任少卿书》中部分文字大同小异,这里只取论诗的一句:《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董仲舒:“诗无达诂”正是此人作为理论明确提出来的。原话是“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朱熹:他有两个观点最为有名,一是认为《诗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也就是说是他老夫子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诗说。特别是在谈及“郑风”时,他认为“郑风”十有八九都是*诗。 何休(东汉经学家):说《诗经》是“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胡适:“《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鲁迅:根据《风》《雅》《颂》三部分的实际内容,认为《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20世纪中期俄国费德林院士也称:“《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