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附子及附子茯苓类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三十五,附子及附子茯苓类方,第1张

附子类方

东子:

附子之长:凡阴证,必用附子,此为定理,推之不移,摇之不动。附子性热,升温基础体温,凡低体温症,即为附子所主治。癌症多阴症,癌症患者多基础体温下降。治肤冷,腹冷,身冷,四逆手脚冷。其人苔白厚,精神萎靡不振,频繁张嘴打哈欠,嗜睡,易感冒,不耐风吹,不耐冷气,常弓背耸肩缩脖。平人汗出当不恶寒,凡汗出却恶寒者,即为附子所主治,凡解表发汗后更恶风寒者,皆可用附子。附子苍术为药对,治关节疼痛。用附子,仍精神萎靡不振,欲睡者,即为小柴胡汤类方证。凡用寒凉药而身痒者,皆可用附子。先服寒凉药,后身冷,倦缩,少言或不欲言,少食或不欲食,肤冷,脚冷或手脚冰冷,必苔白厚,宜用附子类方。肤冷、背冷、腹冷、脚冷、或四逆。治鼻冷,鼻流清涕不止。

附子之短:附子性热,可致炎症,可用黄芩或黄芩黄连药对拮抗。可致咽痛,上焦充血,粘膜发炎,唇皮脱皮干裂,大便偏臭,屁偏臭。可致易怒,唇皮脱皮,甚者开裂。

《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永安堂:关于附子(黑顺片、盐附子)的毒性、疗效与煎煮时间的关系,笔者曾做过观察,在治疗痹症过程中,同等量附子先煎一小时的止痛效果不如同煎,先文火后武火煎煮20分钟的效果优于单独的武火或文火。以上均未见毒副作用的出现,这说明在使用附子时,煎煮的时间、方法的确对药效有一定的影响。毒副作用的产生取决于附子的单剂一次服用量和用药时间。由于笔者大多使用的是制附子至于生附子尚没有做过观察。

coorus:附子一枚,如果是生药,炮完之后就像是烤地瓜,而不是地瓜干,所以这个“附子一枚”可能就有三两之多(40克以上),我们今天用干品,自然就该缩减到15克左右了。半夏(洗)也是一个证据,因为只有新鲜的半夏才需要洗去表面的粘液。

芍药甘草附子汤

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伤寒论》(68)

原方: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 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医案:经方论坛“余传广”:患者,刘某,男,65岁。患小腿转筋半月来诊,转筋每天发作3-4次,痛不可忍,伴怕冷,汗出,面白唇暗,舌质淡胖微暗,脉缓弱。余辩证为阴阳两虚,筋脉失养,予芍药甘草附子汤。白芍60g,炙草20g,附子15g。3剂,水煎服。服2剂转筋停止,3剂服完,大便微溏,诸证消失。

大黄附子汤

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原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 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注:

东子:大黄附子汤治阴证而痛偏一侧者,可治偏头痛。胃病而呕者,或出血证者,可合泻心汤。寒热错杂者,可合乌梅丸。石膏银翘亦治偏头痛,若渴而偏头痛者,宜合方之。

医海一粟:冷妇,伏暑天晚饭饱食油煎之茄合,临睡又食冰镇西瓜若干,半夜脐周疼痛阵发性绞痛,服莨菪等疼痛不减,不呕不泄肠鸣音亢进,喜温而拒按,至明晨身发低热378℃,疼痛加重,脉弦。素畏针药,思之原是饱食油腻难消之品后又食寒凉,寒性凝滞而收引,寒热错杂故不腹泻不吐而腹痛作,酷暑难耐之时寒敛气孔故身热,处方:生大黄15黑附片10辽细辛全草10生姜15一剂,水煎20分钟后即空腹服,忌茶生冷油腻,服后半小时绞痛即失,疼痛大减,六小时后大便一次而疼痛如失,汗出热退,遂停后服。

中西医生:杨姓女患,75岁,住西安泾河工业园龙凤园,退休医务工作者。2013年9月4日下午电话求诊。诉今年6月1日摔伤左腿,当地医院处理后好了。继之出现右侧坐骨神经痛,表现为右侧臀部(自述环跳穴部位)、右侧大腿后外侧明显疼痛、呈刀割样痛,主要是行走时痛、越走越痛、不能多走,遇寒冷加重。当地医院CT等检查,诊为“坐骨神经炎”。给予芬必得、氯唑沙宗、甲钴胺。仅吃芬必得二次,有临时效果,怕副作用大,没有多吃。同时口苦、口干、便秘(大便干少、数日勉强一行)、腹无所苦、平素怕冷。常服抗抑郁药米氮平(自述该药可致口干)。舌红少苔(医务工作者,基本会自看舌象)。即处予大黄附子汤原方:生大黄9、黑附子12、细辛6 ,三剂。嘱大黄不用后下、附子不用先煎,三味药同煎约30分钟。刚才(9月7日下午)来电,直言“好多了”、大便通畅、口也不苦了、吃饭也好、舌上生出了些薄白苔,感言“你这个药还真灵了”。现走路多时会有轻微疼痛、不走时完全不痛。嘱可原方再服二剂巩固。

按语:胡希恕对本方描述:凡是偏于身体一侧的痛热用之皆有奇效。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综合学习资料理解总结:用于一侧胁下、胸腹或腰腿疼痛+便秘。应该多少有寒象、而无无明显热象(可发热)、手足冷、脉紧弦,比如肾结石、胆结石、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有附子又有大黄,寒热偏向不著应也可用,舌无定象。大黄9、附子15、细辛6,同煎约15分钟,大黄不后下、附子不久煎。

本例用方眼目是:偏侧腰腿痛、有寒象(遇冷加重、平素怕冷)、便秘。毅然用之,果然显效。因有口苦、舌红少苔,后世理论认为阴虚有热,容易碍手本方应用。但鉴于经方方证条文大多没有舌象、临证应用经方当抓主证(尤其患者自身感觉)、不宜为后世舌象理论所惑;口苦容易首先想到热象或是否存在少阳证,但仅有口苦而无少阳证的其他六大症象,当舍此局部症象遵从全身整体症象。另外,同时服用西药(本患者自知米氮平可致口干),也是症象干扰因素,临证也当考量之。至于用法,本方大黄不后下、附子不先煎,也是注意点。不过对于身热、舌红、苔黄、阳脉等确有明显热象者,常量附子即可出现中毒反应,且不说不先煎减毒了。提醒同道临证注意。

cmssih:患者突发剧烈头痛,闪电样、烧灼感伴痛时流泪,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右侧和头顶,在县级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处方卡马西平、芬必得、安定等,服药后能缓解,但药效过后又痛如初,服药第三天出现共济失调等副作用且药效不再明显,故停药。

患者苔薄,舌淡暗,两关脉弦紧硬,搏动有力,明显的大豆脉(有6年的肝硬化史),加上患者说发病前晚上洗头没吹干就睡觉,考虑寒凝经脉,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酒大黄9 制附片9细辛6川芎10全蝎6僵蚕10葛根50,三剂痛止,没再复发。

黄煌:春节前的门诊病人依然很多。复诊的Z老汉刚坐下就说:“好多了,好多了!能睡着觉了!”。他来自宿迁,患右胁肋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痛势甚剧,痛如电击,每夜痛醒七八次,病已经5年多。月初来诊时,面色憔悴,一脸痛楚。一周后来复诊,已经眉开眼笑,一夜仅醒一二次,而且疼痛程度大大减轻。春节前赶来多配点药。

    我给他的方是柴胡桂枝汤与大黄附子汤:柴胡20g、黄芩15g、姜半夏15g、党参10g、生甘草5g、桂枝15g、白芍20g、干姜5g、红枣20g,此方早午服用。另:生大黄10g、制附片20g、北细辛10g,附子先煎40分钟后入大黄、细辛,开盖煎煮,临睡前顿服。

    柴胡桂枝汤在《伤寒论》中是一首治疗发热性疾病的方,但在《金匮要略》中则变为止痛方,被用来治疗“心腹卒中痛”。所谓心腹,包括上腹部、胸胁部等;所谓卒中痛,提示疼痛为突发性,如电击,如针刺,临床上许多神经痛常常可以用柴胡桂枝汤。Z老汉的带状神经后遗的神经痛,就比较适合此方。

    大黄附子汤是止痛方。《金匮要略》记载“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所谓胁下,指腋下至腰部。所谓偏痛,不是全腹部,疼痛或在左,或在右,比较固定。Z老汉的神经痛,与大黄附子汤证相符。

    将两方分别煎煮、分别服用,基于以下两点的考虑:其一,患者夜里疼痛剧烈,大黄附子汤止痛力强,故睡前服用。其二,柴胡桂枝汤不仅止痛,也是传统的调和表里方,适用于有神经症状的免疫系统疾病,其人多见全身状况较差、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患者病已5年,不能图速效,可以柴胡桂枝汤缓图。那么,两方为何不共煎同服?因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没有柴胡与附子细辛同用的例子。经方的应用,应当尊重前人用药经验,亦步亦趋、小心谨慎为好。

附子泻心汤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5)

原方: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 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术附汤

原文: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近效方>术附汤》

原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右三昧物,每七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附子粳米汤

原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原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一升,日三服。

医案:

医海一粟:张翁,70岁,素弓腰曲背,面黄体胖,便秘四五日一行,胃穿孔修补术后五年有余。以大腹剧痛喜温拒按一日就诊,刻下干呕欲吐,腹痛难耐,大便5日未下,肠鸣音不著,舌淡脉弦。今春因食瓜果受凉发两次,分别以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下之而愈,今发做以前中午曾食大泽山葡萄若干,午饭食炖鸡架,半夜遂发疾。处方:黑附片10姜半夏10生甘草6白酒100毫升生姜15,一剂水煎服,临服加元明粉10兑服。复诊:服后半小时肠鸣如雷欲大便,疼痛大减,一小时后得大便腹痛遂微,今诸症皆无,反映此药效较前两次起效快,止痛作用好,嘱停后服。临床体会:许多人素便秘,或经腹盆腔手术者,如果中气脾阳不足,空腹进生冷,又进油腻,好发腹痛,临床施以西药莨菪类药物疗效不显,治疗大法总以通下为要,方剂选用三一乘气汤等,大黄附子汤,《千金》温脾汤,四消丸,疗效皆有,但总不如附子粳米汤加元明粉治之效佳。

黄土汤

原文: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亦主吐血衄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原方: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 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分温二服。

注:灶中黄土,即柴火灶中烧结黄土,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陈修园以赤石脂代灶心土。有临床家以新烧红砖代之。

中和:灶心土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氧化铝,是不溶于水的矿物质,服用后可在胃肠内壁形成不吸收的保护层,从而避免胃酸等对粘膜的刺激与损害,并具有对胃肠末梢神经镇静和麻醉作用。基于此,王晓认为:“阿胶能使灶心土矿物质悬浮,并增强其附着能力,其悬浮程度与附着粘度,均在两药同煎的过程中产生”,所以他指出“阿胶与灶心土同煎,不仅提高了灶心土崩解物在药液中的悬浮程度,又可增强在胃肠粘膜的附着力。这与西药氢氧化铝凝胶的药理性质极为相似,证明我国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具有现代医药水平的‘硅、铝凝胶’类药物。”此外,他强调“灶心土不可另煎而用其清液,必须与其它药同煎,如果把灶心土粉碎后与其它药同煎,疗效更好。”若“烊冲阿胶,只能使得药液中灶心土的矿物质成分发生沉淀,达不到其治疗目的。”(《中医研究》,1996:8;45)

 查看仲景全书,汤方用阿胶者共八首,其中,黄土汤、温经汤、大黄甘遂汤所用阿胶均与他药同煎,而其余五方则烊化服

医案:

woyunzhai:1989年8月初,刚刚分配到一乡卫生院,当时有位中年男子因消化道大出血,初在县医院住院治疗半月不效,后因疗效不佳及经济困难放弃治疗。因患者住在卫生院旁边,观其吐血呈紫黑色。特别是当时盛夏高温,患者却要盖破旧的棉被。观其精神萎靡困倦,面色萎黄无华,舌淡白脉微无力。毅然投黄土汤加味,三剂血止,并可起床活动,后随证加减调治恢复如常。可当初开方时,本院一位老中医力阻用附子。说哪有三伏天用附子止血的道理?此案的成功,让我一时名声鹊起,求治者日增。有感于此口占一绝 :牛刀小试露锋芒,一剂成名黄土汤。少却十年板凳冷,岐黄道上杏花香。

附子茯苓类方

附子汤

原文:1.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伤寒论》(304)

2.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伤寒论》(305)

3.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文中未见方,后人认为此附子汤即《伤寒论》中的附子汤。)《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4.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5.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6.脉沉者,有留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7.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8.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方: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

医案:

jtlzl18:刘  某  女  86岁 住金坛市场路。2012-3-26门诊 诉浑身疼痛5-6年,以腰背,四肢关节疼著 老人独自生活, 不愿麻烦子女, 有病扛着,不便就医 长期来自服速效伤风胶囊以缓解关节疼痛 近来, 伤风胶囊3粒日服三次也不能控制疼痛了 不得已, 其孙女扶来门诊 老人另有畏寒, 神疲, 纳差  PE 面苍白, 神萎, 二小腿有指压痕,  苔薄白, 舌轻紫,  脉沉 治以附子汤, 熟附片8 白术15 白芍15 茯苓30 党参15 防风15 干姜6 红枣10枚 7帖 2012-4-5 前方服后, 次日体痛悉除, 停服了几年来的伤风胶囊 精神食纳改善 今诉每夜小腿痉挛疼痛 治以前法出入, 于前方加大白芍和甘草剂量, 构成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 7帖。2012-4-12 刻下体痛瘥, 前方后小腿抽筋基本停止, 一周来只是昨抽过一次, 持续1分即止, 程度也轻了 见老人脸红润有华, 精神好转, 舌紫消退, 老人给病怕了, 今要求服药巩固

讨论:  大论305条 少阴病, 身体痛, 手足寒, 骨节痛, 脉沉者, 附子汤主之 可见附子汤的使用指征, 主要是针对身体痛, 骨节痛的庳证 本案的疗效, 亦说明了附子汤是庳证的效方

houlaizhe:不用放风效果又如何呢?

jtlzl18:不用防风应该不会影响本方的疗效  只是直面病人时我的求效心切,  可能是画蛇添足

真武汤

原文: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82)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316)

原方: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合;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半斤。

注: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即肌肉跳动,身体震颤。

医案:

山野郎中:张某某,女,54岁,反复低钾2年余,每于发作时周身乏力,需家人搀扶行走,多次入院治疗,给予补钾治疗后,病情可缓解,出院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及家人极为苦恼。发作时伴有头晕,心悸,舌体胖大,脉沉细。《伤寒论》82条“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给予附子15克、茯苓30克、白术20克、白芍20克、生姜10片。7付。服用后患者痊愈。患者及家属千恩万谢。

咖啡猫猫:老年男性,90岁,于12月初的某天在田间农作劳动时不慎跌入河中,此后,一直畏寒,夜间畏寒更甚,伴有阵发性的寒颤,发时肢体不自主的颤抖,自诉犹如受了惊吓似的,无发热身疼等,一般情况可,精神尚好。症状已持续半月,西医检查无异常。舌淡胖,苔薄腻。伤寒论有“……心下悸,头眩,身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分析患者跌人河中,感受寒邪,患者高龄,虚人易变成少阴病,症状病机均符合此条病机。故用真武汤:熟附片20克,茯苓20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生姜15克,五剂。近期电话告之,药后已愈。

中医学子123:某女48岁,面红,体胖,头晕,想晕倒,不渴,微恶寒,自服感冒药十余天,无效,随求诊于余,二便无异常,舌体胖大,舌苔水滑,余证同前,脉沉迟。此不正是“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给予真武汤,茯苓30克,白芍15克,白术20克,制附子15克,生姜30克,三剂,水煎服,三日后复诊,诸证消失。

郧阳中医:刘某,卫生局书记夫人,50岁,20121215就诊。近一月起阵发性全身抖动,以头部及上半身为著,常持续几秒钟,间有肌肉跳动。三天来发作频繁,日十余次,心里甚紧张,担心脑血管病变,头颅CT无异常。体偏胖,面色黄黯,梦多偶恶梦,晨起喉间有痰。舌暗苔白稍腻脉沉滑。思之其乃半夏体质,抖动似属振振欲辟地,故用真武汤合半夏厚朴汤五剂。后来诉服两剂后抖动大减,药完而愈。

许家栋:何x环,女,59岁。20100318。患者一年前路遇歹徒抢劫,因惊吓过度而致心慌害怕,精神紧张一年。最近一周又添身颤肢抖;来诊时给人一种失魂落魄的感觉,神情慌张,身体颤抖以上肢为甚,眼中含泪,眼神游移不定,不停的打量四周和别人的神情。问诊需要家人补充,主诉害怕,思虑时更甚;头晕,纳呆食少,大便两日一行,干燥。无口干口苦,多饮饮热水,夜间饮水多则多尿。颧色红滞。无寒热汗证,无腹痛腹胀。脉弦细,舌淡红暗苔白腻。六纲:太阴水饮动经+阳明轻症。方证:真武汤。处方:真武汤,生白术20制附子30生白芍30生姜30茯苓30,四剂。

二诊:今日复诊,与上次神情判若两人,已不颤抖,神情恍惚慌张基本消失,害怕感大减,头已不晕,颧红消减,纳增,大便已不干燥。脉细,舌淡红紫苔白腻。原方续进。

cym123:一水电站工人,52岁,每当值夜班熟睡至下半夜时,好象有人在耳边呼唤患者的名字,其声音恐怖非常,惊醒时什么也没有,继而出现心慌意乱眩晕汗出,此现象反复出现时,如果不起床,好象有人边呼唤患者的名字边用手推其身体,直至全身肌肉跳动不适惊醒而大汗淋漓惶恐不安,同伴见状也感到恐惧,奇怪的是在家睡觉时不出现上述现象,其家人用迷信眼光认为电站此地方不干净有鬼邪,此现象已有一年多,越来越频繁出现,曾多次就医,西医认为神经官能症或植物神经紊乱,中医认为不是病,每当要值班时都感到惶恐不安,恨不得辞去此工作。证见愁容满面,少神双足乏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结合六经辨证与太阳病中篇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其汗出不解,心下悸,头眩,身瞤动与本病例的心慌意乱,眩晕,汗出,全身肌肉跳动不适为方证相对应,随即与真武汤三剂二诊,诸症大减,按原方再服三剂,半年后 患者前来就诊,告知服六剂药后诸证悉除,昨晚值班感觉旧病好象又要复发,故要求按原再服十剂,此后三年曾多次带家属前来就诊,顺便随访均未复发

针疾子:陈某,女,53岁,因头晕数日来我科针灸。病人来时,由别人搀扶而来,挺肩缩脖,行动缓慢,小心翼翼,不敢快速向前,问其为何如此状态,曰:头晕,感到天旋地转,想要栽倒,伴颈项不适。观其体态,乃颈性眩晕无疑。先嘱其躺于病床,其自诉无论躺下,起身均眩晕加重。号其脉,脉沉略滑,舌淡苔白,津液充盈。因为我科对此类疾病经常见到,有一定经验。所以直接先扎针,取穴:百会,颞三针,风池,列缺,中渚,绝骨,颈夹脊。病人自诉十分畏惧扎针,实在没办法了,才勉强一试,此前病人曾经西医治疗数日,观其所服之药,是倍他司丁等他丁类药,病人诉效果差。

第二天病人又来扎针,畏惧之情溢于言表,自诉昨日扎针后,感到稍微有些好转,但从我一个医生的角度来看,病人病情基本无任何好转,但也得硬着头皮给病人继续治疗。扎针时,病人反复强调害怕扎针,我耐心为其开导,并说配合中药效果会更好。病人一听喝中药,立马要求喝药,而不扎针,我又开导好一会,终于同意继续扎针。半小时后,起针完毕,病人过来开中药,脉象与昨日无太大变化,于是直接书方: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25  生白术18  桂枝15  炙甘草10  泽泻30  川芎15  天麻15  葛根30,三幅。

第三天病人又来扎针,诉中药以喝一副,眩晕略有好转,起来时已经基本不晕,但走路还是晕,仍然是挺肩缩脖,不敢快速。第四天病人坚决要求针灸停扎一天。药因熬坏一副,要求再开中药。并且病人把她拍的X片拿出来让我看,观其片:颈椎状况非常糟糕,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大小不一,骨质增生,生理曲度消失。这时候,说实话,我对此次治疗效果是不满意的。有句话说,“经方不过三”。我以前开方也从来都是三幅观疗效。病人药已三幅,病情确有好转,但离我想象还有距离,我就想是不是哪里辩证错了,或者方子不太对。仔细观此病人,其人皮肤白皙,脸庞偏胖,就像书上所说的“尊夫人”,再看她走路小心翼翼,随时可能栽倒在地,需人搀扶,与真武汤只条文所言:……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个人认为,真武汤症者,大多人偏白胖,皮肤细松软,平时喜卧,少动。正欲开放之时,病人又说了一个症状,腹胀,频频打嗝。我把它暂且认为是符合真武汤的腹症。病人属阳虚水泛。书方如下:附子30白芍15 茯苓25 生白术18泽泻30天麻15生姜5片,三幅。针灸时,去列缺,加公孙,太溪。

第二天病人没来,猜测病人因畏惧扎针而没来。

第三天,病人过来了,病人明显与前几天不同,自行走入诊室,行动自如,自诉药喝完后眩晕已消失,同时,腹胀,打嗝也痊愈。下一步就看长远疗效如何了  。

栝蒌瞿麦丸

原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原方: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利小便,腹中温为知。

本文根据费维光的《中医经方临床入门》整理统计该书肠胃病17方。其中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覆盖常见肠胃病,其中病案和心得都比较朴实,值得揣摩。

一、胃痛4方

1,人参汤又名理中汤 (丸)

方药: 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病症:胃寒。

此方为我热爱和用于临床的第一经方,以后成为我治胃寒的专用方。所谓寒性胃炎,即简称胃寒。

什么是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服此方可痊愈。症轻者三剂可愈。症重者,约30剂可愈,一般症状,6剂左右可愈。

2,半夏泻心汤

方药: 半夏,党参,黄芩,黄连,干姜,甘草,大枣 (切) 。

病症: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停留胃中,难以向下运行。

此方治热性胃炎,即胃热,敢于冷饮冷食,与人参汤相对。胃寒易治,最少三剂可愈。胃热难治,最少十剂才觉得有效。

3,生姜泻心汤

方药: 生姜,甘草,党参,黄芩,半夏,黄连,枣 (切) 。

病症:食复症、饮食过量症。

余治教育厅长之儿媳,年30岁,久患伤寒不愈。余诊之,与小柴胡汤未服10剂而诸症痊愈。回其娘家,其母听其女儿病症已愈,极为高兴。与其做了患者喜欢的饭菜。由于患者长久食欲不好,病愈后食欲大增,食后前病复发,病症如前,胸胁苦满,饮食不下,恶心。余诊之,再与小柴胡汤则无效,后来费了许多工夫,方与其治愈。

4,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

方药: 柴胡,半夏,桂枝,白芍,黄芩,党参,甘草,大枣 (切) ,生姜,牡蛎,小茴香。

病症:胃痛。

余治此病按症状,辨虚实,用药20剂方愈。用此方以治胃痛,无不效如桴鼓。按柴胡桂枝汤,本来就治胃痛,经加牡蛎、小茴香后,不论虚实寒热,用之无不百发百中,一般服10剂可愈。原方本是治感冒 (伤寒) 的第一阶段 (太阳病) 的症状未罢,而又有第二阶段 (少阳病) 的症状方剂。

二、腹泻6方

1,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病症:热性腹泻。

所谓热性腹泻,多发生于外有表热,大便带有恶臭,多为急性腹泻,宜此方。

小儿腹泻,大便为绿色者,亦为热性腹泻,宜用调胃承气汤。所谓寒性腹泻,急性慢性都有,大便无味,所谓吐泻无热,即不发热多属于寒泻,大多出现于虚弱的中、老年人及小儿中。用人参汤及赤石脂禹余粮汤可治之。

2,黄芩汤

方药: 黄芩,白芍,甘草,大枣 (切) 。

病症:赤白痢疾。

人们每遇赤白痢疾,不管其里急后重 (自觉大便催促) 如何,便认为是重病,必送医院,通过检査化验,然后再打针、吃药,颇能耗费资财。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给我们准备好如此小方,等待我们坐享其成,一般三剂可愈。

3,调胃承气汤

方药: 大黄,甘草,芒硝。

病症:小儿腹泻绿便者 (为热泻) ,成人或者老人有干稀、绿色便者,专治具有口臭之口腔溃疡与一般人的便秘。

一般口腔溃疡,并非中西医难治之病,但亦有方法用尽而不能根治者。此方服十剂得痊愈, 笔者之业师已80多岁,患便秘,服此方三剂即变为正常。

日子多了以后仍患便秘,再服此方,又得效如前。以后往往如此,其丈夫梁老先生年近九旬亦患便秘。服此方无效,给与大承气汤亦无效。对小儿腹泻,绿色便,极效。

4、赤石脂禹余粮汤

方药: 赤石脂,禹余粮。共为细末。

病症:滑性腹泻

煎服法:将药末加水400毫升,煎沸后再煎十分钟左右即可,去渣。如此再煎一次,温服时,可用筷将药液搅混,边搅边饮。因单服药液上清汁无效。可分二次或一次服下皆可。

所邻后院有一王姓老妇,腹泻多年,不能根治。一日求治,自言腹泻极为特别,几粒米饭,或吃一小片苹果,即可招来腹泻大祸,夜间亦不可免,至少要泻3~4次,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后知服10剂根治,而未再发,老妇极赞中药之妙。

5,甘草泻心汤

方药: 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党参,大冬 (切) 。

病症: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

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又可称为非寒非热性腹泻,即便是一般寒性腹泻或热性腹泻,亦可用此方治之。”

6,四逆汤

方药: 炮附子,干姜,甘草。

病症:上吐下泻。

古代称四肢冰冷为四肢厥逆,四逆汤即由此而得名。

此方所治症状为:四肢厥逆、上吐、下泻、身体疼痛等。

本校杨老师于1998年3月11日带她刚满10个月的耿姓白胖儿子求治。杨老师言,今日上午儿子吐了三次,大便了四次、全是水。诊之,脉微有低热,四肢温暖,只是上吐下泻。试投四逆汤一剂,令服两日,告诉她这是成人剂量。次日中午来电话言:今日未再吐泻,只是早晨体温达39度,现在为385度。笔者命其晚六点再来电话,六点电话言又降半度。并言药只服一半。第三日晨来电话告知,体温降为37度。余认为服完余药,定能痊愈。

此例单凭上吐下泻,而未见四逆,而四逆汤竟能治愈。

三、腹痛7方

1,小建中汤

方药: 桂枝,白芍,甘草,大枣 (切) ,生姜,饴糖。

病症:盗汗、自汗、小儿腹痛、小儿尿频、腹股痛。

中医把人睡出汗,叫做盗汗。平日无故 (不是因活动、或饮食热物) 而出汗者,叫做自汗,又叫表虚。平日无故而不出汗者,叫做不自汗,又叫表实。小儿的盗汗、自汗,应看成一种病症,大多是缺钙现象。此方又能治小儿经常性腹痛。笔者用此方治小儿夜啼多人和小儿缺钙自汗者多人。

笔者自己患腹痛服之亦有效。

2,小陷胸汤

方药: 半夏,栝楼仁,黄连。

病症:胸痛。

笔者对此方治疗胸痛,早期多作使用,但已不记得此方的临床医案,但只记得咳嗽胸痛,咳嗽药中必配此方。今有一梁姓朋友之夫人,患胸痛,医院检查不出病来,求治于笔者。自言胸下可触及到如枣片大的硬块,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如天气不好,有轻微疼痛,向周围放射。

笔者诊后,按结胸概念处方,与小陷胸汤,令服6剂。并说如果有效,可服至痊愈,后又服10剂,按已不痛,已不向四周放射,但硬块还在。

笔者告诉她如再能服20剂,此硬块当能化掉。

3,小半夏加茯苓汤本名小半夏汤

方药: 半夏,茯苓,生姜。

病症:呕吐、妊娠呕吐

世交官扎营中街的杨学彦先生之次女,婚后,妊娠呕吐,甚为剧烈,求治于笔者。诊后,与小半夏加茯苓汤,服二、三剂后,呕吐大减, 随服至痊愈。全家共叹经方之妙如此。此方不仅能治妊娠呕吐,就是治一般呕吐,亦有神效。后以此方治愈多人。

4,附子粳米汤

方药: 半夏,炮附子,甘草,大枣 (切) ,粳米。

病症:寒性腹痛。

腹痛一症,极为复杂。所谓寒性腹痛,即自觉腹中寒冷,而疼痛剧烈者。女子腹痛,大都与月经有关。如无关系,可用此方治之。

70年代用此方5剂治愈了魏姓青年女子剧烈腹痛。最近有友人之妻,65岁,患腹痛。自言此次腹痛,与往常不同, 有胸腔和腹部好像不能相通之感,如饮一 口水,即积聚在上部,胸胁胀满,令人难以忍受,亦无大小便的要求。予以附子粳米汤,服2剂而愈。

5,大建中汤

方药: 蜀椒,干姜,党参,加饴糖或糖稀。

病症:腹中寒或寒痛。

凡遇急性腹症,如肠套迭、肠扭转,都急速送往医院,所以二、三十年均未遇到过此症。我校机械系,有一吕姓女青年教师,自诉:自觉睡后从肚脐进冷气,所以睡觉必须抱着枕头,方觉好些。亦不腹痛,亦不呕吐。笔者与真武汤以祛寒。可是服12剂后,竟毫无作用。

5月26日又来求治,言未见好转, 笔者甚为惊奇。试投大建中汤,令服6剂,如见好转可服至痊愈。后来告知服16剂而得治。

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方药: 厚朴,半夏,党参,甘草,生姜。

病症:腹胀、气痛。

此方治腹部胀满有特效。

笔者用此方时,惟恐其失去治腹胀特性,不敢与他方合煎,亦不同服。此读日本各家医案可知,并非笔者的杜撰。另外,1987年5月2日由朱姓友人引一许姓女中学教师来就医。

患者说:近几日下腹部疼痛不止。曾去过济南市各大医院检查,皆査不出疼痛病原,无法手术。诊之,其他均无异常,惟独下腹部有气一块,笔者诊断为气痛,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并言如欲急愈,每日可服2剂。后来告知服3日后,已不再疼痛。3日内共服6剂痊愈。

7,旋复花代赭石汤

方药: 旋复花 (布包) ,代赭石,党参,半夏,甘草,大枣 (切) ,生姜。

病症:噫气。又治胶粘性咳嗽。

此方治疗单纯噫气有神效。

所谓噫气,又称嗳气、打呃、打嗝、呃逆。此症为膈肌痉挛,急促吸气后,声门突然关闭,发出声音。另外,噫气亦有和胃癌有关者。噫气一症,若服旋复花代赭石汤六剂以上,尚未见好转,应去医院检査,如排除胃癌,仍服此方。

#中医# #春日生活打卡季# #春日星能量#

我们在临床上会见到很多虚人外感,对于虚人外感,我们应该如何来治疗呢?只要提到虚人外感,我们首先就会想到玉屏风散,如果我们再往下想,就会想到桂枝汤,或者是桂枝汤加减方,如果再往下想,有的人可能会想到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治疗虚人外感很常用的一张方剂,再往下想,还有一张方剂,就是补中益气汤,这样一来,玉屏风散,桂枝汤,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这些都是治疗虚人外感的方剂,在临床上都有使用的机会,但是,它们的用途都是不一样的,彼此是不可以取代的。

雷某,女,33岁。3月22日初诊。自诉反复“感冒”,深以为苦。近2天“感冒”又发,周身酸困,乏力懒动,恶寒,发热(低热),鼻窍欠畅,睡眠欠佳。舌质淡红,舌苔黄白,脉细弦。

动不动就感冒,反复感冒的这些病人临床上见的特别多。只不过有一部分人不去就医,不去找医生,而是自己长期使用治疗感冒药,倒退几年,最常用的就是伤风胶囊,吃一粒能管一天,有一部分人用去痛片或者是镇痛片。

对于这些动不动就感冒,反复感冒的病人,其实是很影响他的生活的。难受的时候,全身酸痛,乏力懒动,有恶寒,有低热,鼻子也不通畅,睡觉也不好。有时候,自己用点药,睡一觉感觉又好一些。舌质淡红,舌苔黄白,脉细弦。

这个病人能不能用玉屏风散加减?能不能用桂枝汤加减?能不能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能不能用小柴胡汤加减?能不能用柴胡桂枝汤加减?能的理由和不能的理由是什么?我们在临床上都需要这样去自己考验自己。

这个病人,高老师治以柴胡桂枝汤加减和解表里,调和营卫。

柴胡12g,、黄芩12g、桂枝9g、赤芍12g、姜半夏9g、蝉衣9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药后诸症俱失,周身和畅。此后每次“感冒”皆以柴胡桂枝汤加减而愈,且“感冒”次数明显减少。

柴胡,黄芩,半夏,炙甘草,这是小柴胡汤里的,桂枝,赤芍,炙甘草这是桂枝汤里的。没有用补药,除了炙甘草象补药之外,没有用其他的补药,如人参,党参之类,连大枣都没有用。

共用了三剂,吃了以后,全身都很舒服,后来每次感冒就用这个方子,感冒的次数越来越少,慢慢的这个反复感冒就好了。这样治下来,比西药的感冒药至少要好得多,这个中药能断根,西药当时好了,过几天又会犯病。

这个柴胡桂枝汤去了温补的药,因为这个病人一开始是不能用温补的药,如果用了温补的药,有碍于湿邪的排除,温补的药就包括人参,党参之类。也就是说,这个病人玉屏风散和补中益气汤是不能用的。

看起来这个病人很虚,就是一个虚人外感,为什么不能用温补?舌质淡红,看起来是不反对补的,但是黄白,这是反对早早的就用补药,人参、黄芪之类的药,而脉象细弦,这是一个少阳脉,这不是太阳脉,于是,单用桂枝汤是达不到效果的。

尽管表现恶寒,发热,全身酸痛,象是太阳病,但是,脉象告诉我们不是太阳病,那么,这个象太阳病的病证该如何处理呢?如果我们要开太阳或者合太阳,也应该是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开太阳,而不能单纯治太阳。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一定是要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合桂枝汤,而不是单用桂枝汤。更不单用小柴胡汤,也不是单用玉屏风散。

柴胡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其中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桂枝汤调和营卫,这样,表里和,营卫和,病就缓解了。即使是虚人外感,不一定处方中需要使用补药。这种虚,他是一种体质的虚,这种体质的虚不一定是病证的虚,这个体质的证和病证的证,在临床上经常需要我们分开来,我们说,有时证用时药,那是只当医的,辨出这个证来,体质的证和病证的证是统一的,这时候,有时证用时药,是对的。

当碰到复杂的,体质的证和病证的证不统一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取舍,是体质的证和病证的证同治还是先治体质的证后治病证的证?还是先治病证的证后治体质的证?这是一定要区分的,我们经常把二混到一起,最后,自己总觉得辩证是对的,用的方为什么不对呢?

中医有一句话叫“虚不受补”,为什么虚不受补,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我们把体质的虚当作了病证的虚,当然就虚不受补了。症证是实的,我们补,肯定是不对的。

老人及久病体虚等正虚较显而不得不用者例外,这种特殊体质,确实很虚了,必须先治体虚,这才是可以的。如岳美中的补中益气汤治疗老人虚人外感的那些医案,那是体质比较虚而外感比较轻的,这时,我们必须治体质的证。而对于中青年的这一部分人,大部分来说,经常是需要来治病证为主的,或者需要以治病证为开始的。

在高老师上面的这一张方子里面,有没有治正气的药?事实上,方中桂枝、甘草即有辛甘化阳之功,也有补益之效,这就是方中用的是炙甘草而没有用生甘草的原因,也考虑到了炙甘草和桂枝的配伍。

如果单纯治少阳,考虑甘草和柴胡的配伍的时候,可能就用生甘草,而在桂枝汤里面,考虑到甘草和桂枝的配伍,经常会有意的去用炙甘草。

在和解的基础上调和营卫,营卫和,表里畅,升降复,虚人外感可愈,推之他病,亦可因之而愈。柴胡桂枝汤作为一张“治人”之方,值得临证思考、重视。

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某一个疾病的同时,我们注意和营卫,和表里,复升降,或者,我们索性就先治这个人,先让他的营卫和,表里畅,升降复,然后再考虑他局部的病。如果我们这样思考,那么柴胡桂枝汤的用途就很广了。我们就可以把柴胡桂枝汤当作一张治“人”的方剂。

一但我们把柴胡桂枝汤当作一张治“人”的方剂的时候,很多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过程中,它的使用机会就很多。但是,这个前提还是需要有营卫不和,表里不畅,升降失调的。但是,只要我们有这种意识,我们就可以抓住这种机会,我们在临床上就会用得越来越多。

有一部分学者,特别强调桂枝汤是群方之首,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很多; 有部分学者强调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很多。那么,我们把两张方子合起来,柴胡桂枝汤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就会更多。

它的机理就是调营卫,畅表里,复升降复,治“人”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柴桂 21 柴桂的别名 22 来源 23 炮制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柴桂的用法用量 27 备注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柴桂的中成药 2 古籍中的柴桂 3 用到中药柴桂的方剂 1 拼音

chái guì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柴桂

21 柴桂的别名

臭马桂、三条筋、桂皮香

22 来源

樟科樟属植物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以树皮入药。立春至处暑期均可采剥,以夏初最宜。

23 炮制

选树干径达15厘米以上的桂树(过嫩则质量差,不宜砍伐),将树干锯成50厘米长的短节,剥下树皮(切勿折破),置于室内以青草覆盖“发汗”,至发热时取出,再按树皮的厚薄大小,纵切成宽约10~15厘米的条块,晒干即成。

24 性味

辛、甘,大热。有小毒。

25 功能主治

散风寒,止呕吐,除湿痹,通经脉。用于呕吐,噎膈,胸闷腹痛,筋骨疼痛,腰膝冷痛,跌打损伤。

26 柴桂的用法用量

1~2钱。

27 备注

(1)同属植物三条筋树Cinnamomum tamala Nees et Eberm的树皮在西南地区也称柴桂。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柴桂的中成药 鳖甲煎丸

无所不备。而又以虫蚁善走入络之品,搜剔蕴结之邪。柴桂领之出表,消黄导之降里。煅灶下灰清酒,助脾胃而温

更多用到中药柴桂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柴桂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用药赋

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身恶寒而阳经柴桂,阴经桂。阳经,柴胡桂枝汤∶柴胡一钱,桂枝、黄芩

《伤寒指掌》:[卷一少阳本病述古]呕

少阳。宜小柴胡汤主之。若表邪不解而呕。属太阳。宜柴桂汤。若食谷欲呕。属阳明中寒。宜吴茱萸汤。呕吐涎沫

《青囊秘诀》:[上卷]肚痈论

愈,加人参用之更妙。秘决∶肚痈须用鸣宝丹,黄二两草三钱,术银二两车床五,柴桂贝萸一钱添。《青囊秘诀》

《医宗金鉴》:[卷四伤寒心法要诀]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

《医学摘粹》:[伤寒证辨]呕证

或不大便,宜大柴胡汤。如表不解之呕,属太阳也,宜柴桂汤。食谷欲呕,属阳明也,主中寒,宜吴茱萸汤。得汤

更多古籍中的柴桂

用到中药柴桂的方剂 鳖甲煎丸

三十五,附子及附子茯苓类方

附子类方 东子: 附子之长:凡阴证,必用附子,此为定理,推之不移,摇之不动。附子性热,升温基础体温,凡低体温症,即为附子所主治。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