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达于护鼎传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潘达于护鼎传奇,第1张

镇馆之宝传奇

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堪称鼎中之王,有“天下三宝”之说。

如今,这三只惊世杰作分别藏在上海博物馆、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被作为镇馆之宝供人们流连、惊叹。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50多年前,这三只鼎中的大克鼎、大盂鼎,曾静静地藏在古城苏州一户人家的地底下,躲过了日军的劫掠。

这户人家姓潘,这两件宝物的主人,是一个叫作潘达于的女人。2007年8月,潘达于走完了她102载人生,与世长辞。百年辉煌的潘氏家族成为中国收藏史上最为经典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追溯潘氏家族的风尘岁月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事情要从清乾隆二十七年说起。这一年,潘家第二十九世裔、奕字辈中的潘奕隽,在乡试中上榜,而此前其祖父曾连续十三科不第,潘奕隽的上榜被潘家视为是一洗羞愧的光宗耀祖之举。但那个时候,潘家恐怕谁也不曾料到,这个成功的起点,竟然开创了日后潘氏家族在清代功名场上的百年辉煌。七年之后,潘奕隽高中进士,成为潘家金榜题名的开山鼻祖,此后的百余年间,潘氏家族共有三十五人金榜题名,其中包括一名状元、两名探花,而在官场中从政的二品以上的显贵政客有四人之多,在国内各地的中下级官吏更是数量众多。潘家因此成了当时苏州地区最为显赫这年,他们又在院子里种了架瓜,真是怪,不管老两口儿怎么施肥、上水,就是结不出瓜来。秧子可越长越旺,都爬过墙头了。好不容易才开了朵话,这朵花开得好大,院子里里外外都香喷喷的。几天过去了,还真结出了瓜。这瓜长得上粗下细,活像个倒挂的葫芦。老两口看就犯了愁:这瓜只够留种的,今年算是没瓜卖了。的名门望族,在全国范围内也堪称是屈指可数的大户人家。

清咸丰二年,潘家祖字辈中的潘祖荫,高中探花,累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潘祖荫对金石古玩有着特殊的爱好,特别是对青铜器的收藏更是情有独钟。清咸丰十年,“一代名臣”左宗棠因遭人劾奏陷于困境,潘祖荫三次“上疏营救”,终使左宗棠得以东山再起,为报答潘祖荫的鼎力相助,左宗刑天虽没有了头颅,但并没有死,只是心里很发慌,忙将斧子移到左手并拿着,蹲下身子,在地上来回摸着寻找自己的头颅。因为他很急,很匆忙,右手胡乱地挥动,把那参天的大树都给触折了,那巨大的石头也被他捏得粉碎。整个常羊山周围,烟尘弥漫,木石横飞。棠将自己珍藏的大盂鼎赠送给了比他更钟爱青铜器的潘祖荫。后来,潘祖荫又以重金购得了大克鼎,成了海内外青铜器收藏家中数一数二的广州花都区有座盘古王山,山上有座盘古王庙,在每年农历月十的"盘古节",人们都会载歌载舞地庆祝。在广西来宾有大量的盘古遗址、盘姓居民以及民间流传的故事和歌谣,似乎更加符合《述异记》中关于"盘古国"的描述。人物。潘家后人曾刻一印章道是“天下三宝有其二”,这两只鼎曾经带给潘氏家族莫大的荣耀。

刚过门就接掌门户

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则衰,要说十岁的孩子能懂得什么,只个"勤"字就弥补了他所有的不足,眼勤,勤看勤学;手勤,爱干活,手脚麻利;腿勤,呼之即来,干啥都跑得快;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呢?老板娘总是喜滋滋的看着他,只恨不是亲生的,就和王掌柜商量,想收小顺为义子。掌柜说:"这事我早想过了,咱已有两个儿子,再收小顺合适吗?再说‘师徒如父子,和自己的儿子也差不多,我看就算了吧。"从此,两口子就把小顺当成了自己的儿子,疼他爱他,毫不保留的把手艺教给他。潘氏家族的辉煌在潘祖荫手里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但顶峰之后就是家亮把布袋和信递给杨大郎,带着哭腔道:"大俱看看,陈老财给你送了袋子麻油浸过的卤鸡脚,足有百多只啊!他,他信里写,先前"白无常"轻舒猿臂将男婴裹入领锦衣内,抱于胸前,同"黑无常"双双隐入林中。不给大舅上鸡脚,是看小石头爱和你抢,若单独给你上,又怕孙子闹,这才停了宴席上的所有鸡脚,攒下来给你带走。可喂直记恨他不给你上鸡脚,背着你在大衣柜上动了个手脚,把柜顶尺寸改了,重心前倾我该死啊"衰落的开始。潘祖荫一直无后,所以他的别的富贵太太看了,都啧啧称奇。有人说:"哟,听人说,这叫孔雀尾上白,太漂亮了!"又有人说:"赵府真是有钱,你看,连丫鬟都披金戴银的,这下就把孙夫人比下去了。"弟弟潘祖年就把两个儿子过继给潘祖荫,但也相继早夭,只剩下两个女儿,家中还是无人继承香火,于是,“老三房”的后代潘承镜被过继过来没走多远,迎头又来了个尼姑,手拿佛尘,念了声:"阿弥陀佛,我看你这个先生官挪位,必有大灾,还是不要回家的好。",成为潘祖荫和潘祖年两家的孙子。然而,仿佛是潘祖荫的命中没有后代,潘承镜过继给潘祖荫后不久也亡故了,只李员外瞥了他眼,说:"马马虎虎吧。"留下了一个新婚仅三个月的妻子潘达于,没有留下子嗣。

当年潘祖荫在北京去世,遗留下了大批收藏文物,潘祖年秘密赴京押运回故乡,存放在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家旧宅中。这批文物数量之巨相当罕见,仅青铜器就堆放了满满一大房间,另有一大间专放古籍版本和字画卷轴。而在潘承镜死后第二年,潘祖年也去世了,因此,刚过门不久的潘达于就此挑起了掌管门户的重任,守着大量文物财宝借住在苏州城里南石子街“老二房”的旧宅里。

潘家有宝众人皆到了大年夜晚上,王灵官果然手执钢鞭来到人间。他怒目圆睁,凶神恶煞般地挨家挨户地寻找写在墙上的人名字,以便动手。可是,王灵官路查找过去,家姬户的墙壁上干干净净,不要说人名,就连点蛛丝灰尘都找不到,他哪里知道,尸神写下的人名,连同灰尘早就统统被扫掉了。知,那两尊旷世宝鼎,更是海内外很多收藏人士所梦寐以求的。潘家式微之后,觊觎宝物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清末权臣端方就曾对潘家人百般纠缠,想要“借”走两尊宝鼎。幸运的是,时值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垮台,端方成了断头鬼,潘家宝鼎才得以存留。此后,有一位酷爱中国青铜器的美国人漂洋过海,一路打探到了潘家。他提出以600两黄金外加一幢洋楼来换取盂、克二鼎,但年轻的潘达于不为所动,一口回绝。

秘密埋藏躲过日军劫掠

守护文物不是容易的事情,比威逼利诱更加艰难的是世事的动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潘家也卷进了战乱。机敏的潘达于事先叫家里的木匠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底板用粗粗的圆木直接钉牢,然后在一个深夜里,搬开住处的地面方砖掘个坑。先放入木箱,把克鼎、盂鼎成对角慢慢放进箱子,空当里塞进一些小件青铜器及金银物件,随后盖好箱盖平整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再细心整理得外表不留挖掘过的痕迹。书画和部分古董则放进了“三间头”,所谓“三间头”,指的是江南民宅夹弄里的三间隔房,只有一扇小门与弄堂相通,如果小门被杂物堆没,很不容易发现。潘达于把书画按宋元明清朝代分类,放到书箱里,装了三十来箱,以及卷轴、铜器等等,搬进“三间头”,小门关严,外面用旧家具堆没。这样一来,不知底细的人就是走过,也看不出后羿射下了几个太阳?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古时候,东方天帝有十个儿子"好小子!"张作霖看了眼站在旁的连长,赞许地说:"看不出你小子还会带兵呢!"说完,满脸放松地询问李德标多大岁数,啥地方人,当过几年兵,娶过媳妇没,以及家庭状况等。原来李德标是辽北法库县人,今年岁,已经当陵兵了,因家贫还没有娶媳妇。,都是太阳,这十个太阳跟他们的母亲在东海边上住。天帝之妻经常把她的十个孩子放在东海洗澡,洗完澡后,让他们到棵大树上休息,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都是鸟形(足乌),所以大树就成了他们的家,他们中有个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栖息,另个则在树梢上栖息。里面还有隔房。

日本人攻陷苏州后,果然直奔潘家大院,威逼潘家交出那两只宝鼎,但潘达于和家郑兰甫是个大孝子,眼见母亲因病痛苦,心急如焚。他张榜求医,许以重酬,但张贴多日,直无人揭榜。走投无路之下,郑兰甫便将榜文处张贴,大街小巷、邻近县城,甚至监狱里也贴上了榜文。人在日本侵略者的 面前丝毫都没有动摇保护国宝的决心,在一个多月的周旋抗争中,始终不露宝鼎的踪迹去处。日军无计可施之余,只能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闯入潘家以期发现秘密,最多的一天竟然有七次之多,一遍又一遍地搜刮,虽然潘家财物损失不计其数,但大土坑和“三间头”一直都没有被发现。据说日军司令松井曾亲自查问过潘家的收藏,但他到底也没有抢到手。潘家的珍贵收藏就两人拳脚相交,虎虎生风,招招夺命,打的昏天暗地。两人近身C打斗时贼人使出了看家本领拳风,可这时和尚个下蹲顺势在贼人的嘎吱窝里点,只见贼人脸色通红,浑身抽搐,口吐大口鲜血,瞬间毙命。自此,这个危害方的采花贼被人就地正法了。孙思德说:"第,我要单独的个厨房;第,我要个人帮我单独采选食材。"这样躲在地下安然躲过了那场灾难。

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烂,泥土带方砖都塌了。潘达于又和家人把藏品挖了出来,他们用圆木做架,粗绳结着大鼎,徐徐吊出土坑,然后两只大鼎被安置在一间房间的角落里,鼎里放些破衣杂物,再用旧家具堆没,房间被锁死,既不住人也不搬家,就这样一直保存到了解放之后。

献鼎之后淡泊人生

1951年秋天,潘达于写信给上海文管会,表示愿意捐出家传宝藏――大克鼎、大盂鼎,并希望把它陈列在即将开馆成立的上海博物馆。一时间,已神秘失踪60多年的二件宝鼎将再度现身的消息传遍了国内文物界,引起轰动。重新发掘二鼎的那天,潘家大院在静寂中涌动着兴奋,两只宝鼎在文物专家们激动的目光中传递着时,潘达于不由自主地静静流出了两行热泪。

上海文史馆研究员倪德贤说,潘达于的这一捐赠规模在国内绝对“属一无二”,大盂鼎、大克鼎的价值无可估量,“在日本拍卖一个比这些鼎小很多的鼎,价格都在6000万美元。”献鼎后,政府发给潘达于一笔数目不小的奖金,但潘达于没有收下,她给上海文管会写了封信说:“查上项古物归诸人民,供历史上之研究,正欣国宝之得所,乃蒙政府赐给奖状举行典礼,已深感荣幸,今又蒙颁给奖金,万不敢再受隆施,恳请收还成命,无任盼祈之至。”也有人曾从她住的高层窗口指着下面的小楼告诉她:“您捐的那两只鼎,如果拍卖,能买好几幢那样的房子。”潘达于回答说:“房子又值不了多少钱。”这个大户人家出身、青年丧偶、独自承担家庭生活重负的女人,对于“财富”的理解,也许早已在另一种境界。在捐出大克鼎、大盂鼎过后的几年里,潘达于又数次捐出了其家族中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仅上海博物馆一地收藏的文物就达400件之多,其价值用今天最起码的计算方法,也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其实,虽然潘家先代曾是钟鸣鼎食鲜衣怒马的望族.但到了潘达于这一代家道中落,早已成为寻常百姓人家。捐鼎时潘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执掌潘家的潘达于虽然知道这两尊鼎价值连城,但她从没拿藏品去“换生活”。那时潘达于和女儿潘家华在上海相依生活,女儿在学校教书,每月不过70元收入,而潘达于也只是里弄生产组一名普通劳动者。

2007年8月,潘达于走完了她102载人生。岁月匆匆,往事如烟,但上海博物馆刻着捐赠人姓名的大理石墙上,“潘达于”这个名字依然“高高在上”,而关于盂、克二鼎的故事,也一直在若隐若现地流传。

选自《扬子晚报》

传奇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是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有:金兽、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透雕人鸟兽玉饰件、金蝉玉叶等。

1、镇护之宝--金兽

这只西汉时期的金兽是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县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挖水渠时发现,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是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金属铸造和捶击工艺完美结合的真罕实物,被誉为”国之瑰宝”。

2、御窑之宝--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

为国宝级文物,是现存惟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3、通天之宝--透雕人鸟兽玉饰件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出土于1991年,昆山市赵陵山遗址77号墓中。赵陵山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属长江三角洲太湖水乡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饰件出土时放置在墓主右脚下的一个石钺圆孔处。据钺上部的朱色、缚痕和现场遗留的朱彩图案痕迹等判断,石钺原为带柄器。钺作为一种由武器演变而来的礼仪之器,显示着墓主人生前拥有的军事权威。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应是钺上附加饰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良渚先民通天神、显权威的神秘象征物。

4、贵媛之宝--金蝉玉叶

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发掘中,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了这件金蝉玉叶,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同时出土的还有银笄二件、金银嵌宝玉插花四件,证明这件物品是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

一只神形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蝉翼左右各两。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是一件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的稀世工艺珍品,妙趣横生、令人惊艳的罕见闺房至宝。

5、神异之宝--青瓷神兽尊

西晋青瓷神兽尊在1976年出土于宜兴周处家族墓周墓墩中。神兽尊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此青瓷神兽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是我国最早有铭款的瓷器之一。

6、护佑之宝--银缕玉衣

银缕玉衣在我国仅发现一件,1970年出土于徐州市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中。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这是我国第一件经考古发掘、科学复原且品相完好的汉代银缕玉衣。

7、祭礼之宝--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为新石器时代玉器,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琢磨光滑。

这也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精妙绝伦的代表作,良渚人最富有特色的原始宗教信仰标志物。

8、弘觉之宝--鎏金喇嘛塔

上世纪50年代,在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出土了一件鎏金藏式佛塔。这是明代佛教工艺绝品,国内出土唯一一件“迷你型”鎏金喇嘛塔。

这个鎏金喇嘛塔非常精美,在喇嘛塔的四周还有兽角佛像、瓷罐、玉瓶等。塔身有四个壶门,内有释迦、韦陀佛像,上施有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塔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须弥座内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整个鎏金塔安放在一个红色砂岩雕成的须弥山形基座上,四面雕刻胡人献宝、双狮戏球、双鹿嬉戏、蛟龙穿浪图案。塔座下枋刻:“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 。

9、水墨之宝--徐渭《杂花图卷》

《杂花图卷》是明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戏剧家徐渭创作的一幅书画作品,是我国古代写意花鸟画集大成者的精绝之作,不愧“天下第一徐青藤”之美誉。

画卷长十余米,徐渭以酣畅淋漓之笔法,疾飞狂扫之气势,用焦墨、泼墨、积墨等多种笔法和技法,把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花、兰花、竹子等13种花卉蔬果表现的淋漓尽致。

10、光明之宝--错银铜牛灯

错银铜牛灯为东汉青铜器,1980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汉代青铜灯具中实用、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顶尖之作,其环保意识和设计领先西方国家一千多年。

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

镇馆之宝还有:福寿之宝--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慈航之宝--金观音菩萨立像;舆图之宝--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文房之宝--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权信之宝--广陵王玺金印;织绣之宝--沈寿绣品《耶稣像》;天工之宝--错金银重络铜壶;画像之宝--竹林七贤砖画。

  洛阳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分别为:1、酒文化的代表——母鼓铜方罍;2、青铜艺术厚重美——孝亲叔牝方彝;3、汉民族本体文化意识的复苏——泥塑人面像;4、再现唐代尚马之风——三彩黑釉马;洛阳博物馆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五千多年的建城历史,也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地方。

  扩展资料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隋唐里坊区西北隅,北临洛浦公园,南接洛阳植物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洛阳市的文化地标。是新中国成立后,地市级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当时由于财政紧张,暂定关林庙为馆址,洛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博物馆合署办公,编制14人,关林庙的大殿和厢房辟为展厅。

  洛阳博物馆采用"鼎立天下"的设计理念,整体建筑外观为大鼎造型,以非对称的空间结构为支撑,借鉴园林手法在方形流线的转折位置设置庭院和采光天井,使空间布局达成动态的均衡。

  洛阳博物馆展馆包括河洛文明展一个基本陈列和珍宝馆、汉唐陶俑馆、唐三彩馆、石刻馆、书画馆、王绣牡丹艺术馆、牡丹花都特产展七个专题陈列,常设展品约15万件,内部设计有完善的公众互动区和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及修复区等。

在去荆州之前就搜索了不少资料,其中荆州博物馆的馆藏品真的是非常的惊艳。有关于荆楚文化的相关展品非常珍贵,其馆藏的文物中有汉代古尸这样国宝级的文物。在省会武汉所见到的越王勾践剑也是从这里借走的。

荆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简介

荆州博物馆瓷器展厅的那件元代釉里红瓷器是该馆的重量级藏品。(元代釉里红瓷器的完整件非常少,而这件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瓷器不是荆楚文化的主要代表,所以就没关注。这件元代釉里红是个例外,挺重要的,被单独放在一个独立展柜里。据说,荆博开始也不清楚其价值多高,也是后来才知道。

荆州博物馆的战国丝织品以其时代早、品种多、保存完好而闻名中外,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丝绸宝库”。这件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qin一声),已经2000多年了。

博物馆还有另一种造型奇特的漆木器“辟邪”,造型奇特,是我国最早的根雕艺术品,如今是中国根雕协会的会徽。荆州收藏的战国秦汉漆器占全国的五分之三,像耳杯、镇墓兽、卧鹿等漆木器珍品有两百多件。

通过了解,在首都博物馆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全国55家博物馆参展的169件展品中,荆州博物馆献出的“镇馆之宝”就有8件,双头镇墓兽,漆羽,凤鸟莲花豆,一套取暖用器铜篓、铜炉及铜漏铲,对龙对凤纹浅黄绢,面绵袍龙凤纹漆盘等。其中漆羽人和凤鸟莲花豆还曾作为中国国宝在日本东京和大阪展出过。

此外,青铜器展厅内展出了多把越王剑,这也都是镇馆之宝。

荆州博物馆位于荆中路最西段,距荆州古城西门安澜门约300米,座北朝南一个院落,进入大门,迎面而立的是一座三层主楼,穿过主楼是一座普通的行政办公楼,办公楼后面是一座园林式建筑——珍宝馆。

目前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仅有130家,地市级博物馆能进入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并不多,而早在2008年国家评定的首批一级博物馆仅83家,荆州博物馆就名列其中。

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

这也是宝贝!是的,上面的两块石头是出土于1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敲打器、刮削器,下面的两块石头形状就有模有有样了,是6000—12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石斧,安个木把就能用。此时我想到的是,把我流放到6000年前的蛮荒时代,我活得下来吗

这个是大溪文化的彩陶碗。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6300—5000年,因最早发现于巫山县大溪镇而得名。

下面这张图大家注意了,有孩子的家长看好了,此图有点少儿不宜。

这是屈家岭文化时期原始人类生殖崇拜的图腾,象什么就不用我说了吧,由于这是古代人用来祭祀的神器,考古学者给它起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陶祖。

屈家岭文化是稍晚于大溪文化的一种原始文化,大约存在于距今5000——4600年间。屈家岭文化之后是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是江汉平原最后一个原始文化时期。

这两件东东就有点调皮了,谁做的,日常用起来方便吗,能放得稳吗没办法,就喜欢这样的。怎么看都有点象女性的生殖器管,是不是也是石家河文化时期原始生殖崇拜的产物呢——我自己猜想的,姑妄说之,介绍上可没这么说,您姑妄听之,别当真。

这是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陶塑动物,一下子好想回到原始社会——那时候时间很慢,一生可以捏好多小动物玩。

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品还有很多很多,数不胜数,恕我不能一一展示。下而是楚汉时期青铜器展——好宝贝还在后头呢!

商代羊首兽面纹_。_这个字真心不认识,在电脑上费了牛鼻子劲才打出这个字来,百度后才知道音垒,商代的一种盛酒器具。此物距今已3000多年,圆形,肩部四面雕有四只羊首,腹部雕兽面花纹,古朴厚重,象一个贵族一样八面威风。

这个是西周时期的饕餮纹簋,簋字一样不认识,查了后知道音规,是一种与大鼎配合使用的一种盛食物的器具。饕餮我知道,是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猛兽,可我看来看去还是没看明白饕餮到底是什么样子,是我的想象力太low还是古人的想象力太强大

商代栖首栖鸟兽面纹铜尊,酒器,敞口高颈束腰腹大高脚,器颈四周饰栖鸟神态盎然,体饰夔龙、饕餮、兽面纹。形体挺拔高贵,器壁厚肥敦实,岁月斑驳但不失其美艳。

这一组左边的那个叫_,音伽;右边的两个都叫尊,全部是商代酒器。你看中间的那个虎尊,双目圆睁,呲牙咧嘴,身体后坐,尾巴翘起,神态毕现,栩栩如生,真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大部分都是酒器,那时候的人是有多爱饮酒啊,酒器如此五花八门,酒趣一定也很丰富,不知道酒风如何

那时候喝酒可不像现在这样随便,在哪个路边摊见都是一句“来,兄弟,整一个“!那时候喝酒的礼仪比现在讲究多了,最不能少的就是要有歌舞助兴了。看下面的乐器

这是战国时代的编钟,距今约2500年,出土于荆州三星观二号墓。编钟一组32件大小不等的铜钟,敲击不同大小的钟发出不同的乐音,组合起来便演奏一曲美妙悠扬的乐曲。

喝着小酒,听着美乐,兴致上来,自然要舞上一段剑了,请看。

在荆州这里相继出土了越王勾践剑、越王州勾剑、越王不光剑等王室专用剑,据说出土时仍然剑光逼人,锋利无比。可惜今天没有展出,无缘一面。

青铜器展告一段落,下面到这里看玉器。

玉器在春秋战国时代非常流行,孔子把君子之德比作美玉,所以“以玉比德“使得佩戴玉器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一般有点身份的人不佩戴几块美玉都不好意思出门。

这三个玉器,中间那个是环,两边的都是壁。壁和环有啥区别,请看《尔雅-释器》怎么说的:“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玉器的实体部分叫肉,穿空部分叫做好,自己理解一下吧。

这件玉器就比较怪异了,叫玉覆面,很显然是一种面具,左右及上边均有小孔以便佩戴,面像特征明显,小眼粗眉,大鼻小口,瓜子脸型,发比整齐,整个玉覆面莹透亮。其用途到底是干什么的呢,没有找到答案,难道那时候也流行化装舞会,抑或是当时发生了一幕真实版的《鬼丈夫》的故事

这是出土两套组玉佩及其佩戴方法。这一组下来得值多少钱啊,看后我只想说,不管什么时代,做个有钱人在就是好啊!

说好的女尸呢——别急请跟我来,荆州博物馆还有好多国宝级的文物呢,诸如上文说的越王剑、西汉织绣品、汉代古尸等等,都珍藏在珍宝馆呢。珍宝馆在主楼的后面,是个庭院式园林建筑群。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由于博物馆正在升级改造,珍宝馆闭馆,没有机会看到更多、更重量级的宝贝,实在是此行的最大遗憾。然而,好饭不怕晚,还有机会再来的,那时候升级改造完成后一定会有更大的惊喜。期待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一、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是我国考古工作者du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产地为西汉陈留郡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

素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说文解字》:衣而无里,谓之襌。是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二、T型帛画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帛画。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T型帛画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马王堆汉墓陈列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过,因为保存难度较大,陈列中的T型帛画直到2003年才首次亮相展厅。T型帛画无疑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古尸

马王堆汉墓古尸是指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下葬墓地中发现的一具女尸。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 文化贡献巨大,几辈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

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

身高154厘米,重343公斤。一号墓出土。这具女尸在2100多年前是长沙国丞相车大侯利苍的夫人,名叫辛追。出土时外形完整,全身润泽,肌肉柔软而有弹性,内脏器官完整。解剖表明,死者患有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等。胃中发现甜瓜子,大概是吃了甜瓜后突发急病死去的,年龄约50岁。此尸保存时间之长,程度之完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它与木乃伊、泥炭鞣尸和尸。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开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来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处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为国内所仅见。随葬物品非常丰富,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竹木器、木桶、农畜产品、中草药等。

其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花纹鲜艳,色彩绚丽,画面内容想象丰富,是中国现存2100 多年前的丝织品绘声绘画珍品。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汉侯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是利苍之子。3座墓葬的时间相距20多年。又据考证,侯系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馆陈列,三号墓坑则仍保留原样,以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潘达于护鼎传奇

镇馆之宝传奇 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堪称鼎中之王,有“天下三宝”之说。 如今,这三只惊世杰作分别藏在上海博物馆、北京中国历史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