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源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6收藏

太极拳之源流,第1张

 对 太极拳 的起源、发展、演变、脉流,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由我给您介绍一下关于:太极拳之源流。

 太极拳之源流

 20世纪,更受唐豪、顾留馨等人的所谓考证,搞得一塌糊涂。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摒弃了极左思维之桎梏,太极拳史之研究始迈人正常轨道。吴图南、于志钧、李师融、路迪民、李滨诸人对于太极拳史之研究和考证多有建树,对理清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人不才,愿为太极拳之正本清源略尽绵薄之力。现将本人对太极拳起源、发展、演变、脉流的研究和理解整理成文,以期能使大家对太极拳史的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对理论研究,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尽量不掺入个人情绪和偏见,只为探求事实真相;二是辩证分析历史资料和有关证据,慎重考证。要从资料和证据的来源、传承情况及内容进行分析,并且要看是否能与其他资料、证据相互印证,其矛盾之处能否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辨别真伪,确定其证明力度的大小。三是从可靠的资料、证据当中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找出事情真相。对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可由其他可靠证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论证。暂时无法确证的,存疑不论,不要妄加臆断。在论证过程中,要懂得运用证据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太极拳之源流一、先贤立哲理, 文化 始诞生

 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朴素而单调,欲念极少,心性清静,恬淡虚无,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融洽,容易进入静的状态,进入到“天人合一”之境。有大贤者,与天地合一,与道合真,彻悟本性后,有大智慧、大神通,将在定境中所体悟的先天大道与后天哲理进行概括、 总结 、叙述,创立了无极、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返、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河图洛书等理论来表述先天大道与后天哲理。这些上古哲理,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为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源头。后代诸学说、政治、经济、文化,俱受其影响。在上古,先贤将入定之体验加以总结、传授,最后发展成为各种修真之法,炼气之术。

 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上古哲理,为太极拳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上古修真炼气之法也成为太极拳产生的源头。因而有“轩辕黄帝太极拳”(安声远道长所传)之说。然历史已不可考矣!如果从中华文化的源流来讲,先贤大德所作的功业,德被万世,将其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是可以的,作为太极拳的文化源头也是可以的,但说上古先贤创太极拳则未必。

 “当年祖师乘易理而造艺沟拳,以拳脚生动静,以武法显玄机,正隅异常,造持变化,经演大道,反复通玄,易名太极”。“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李兆生《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太极拳与易》)《太极拳论》等理论经典随处可见上古哲理的叙述,并将其作为练拳、技击的理论指导。张三丰云:“此拳(太极拳)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气血,意在炼气化神耳。其中存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始于一终于九,九又还于一之数也。”(山中子供稿,王宗岳编《太极拳秘典•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之解义》)

 太极拳之源流二、老子著道德,大道传华夏

 “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老子(李耳,字伯阳)曾任周守藏室之吏,学识如渊似海,孔子向其问“礼”后作出“犹如龙乎”的感叹。后因见周室衰,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关尹,函关令尹;喜,姓宓名喜,后世尊称为文始真人)请为著书,作《道德经》五千余言。道行而知,觉而悟。《道德经》为后人打开了一扇进入大道之门,光垂千古,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云:“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德经》所述大道之理为太极拳所遵循,是太极拳的理论渊源之一。拳以合道,是太极拳 追求的最高境界。

 赵堡太极拳有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与拳术,教成神仙。”将太极拳推为老子所创。华山无极门武学(传有先天拳、无极拳等功夫)创始人的记载也将老子、关尹子作为始祖(见李慎强、谢文剑《无极门武学揭秘》一文、而老子也确是传下了修真炼气之术。诸如“老子《道德经》所言‘魂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天门开合’十六字已尽泄修真之秘”(笔者《太极拳的三大理论渊源》),但言其传太极拳尚缺实证,但大道之理为太极拳之理论渊源则无疑义。

 太极拳之源流三、张三丰集太极拳之大成,纳拳于丹道

 张 三丰,姓张,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三丰其号也,本张天师后裔。出生于南宋末年,南宋理宗、元定宗丁未年出生(公元1247年),生有异相,丰神奇异。 幼读三教之书,出口成诵,后习少林武技,拳艺绝伦,威震武林。曾充中山博陵令,不久弃官寻道,习道门武功,融佛门道门武功于一体,功臻化境,已成武林一代 宗师。然祖师深知,如不能结成如意金丹,孕育元胎,阳神显现,拳脚再好,只是自然门功夫,百年之后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焚香祷告上天,慕习金丹大道。 至六十余岁,在终南山得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火龙真人乃华山陈抟老祖之徒。后又在峨眉山遇吕洞宾真人传以飞剑之术。吕洞宾真人金丹、元 神、飞剑三大绝技震惊于世。三丰祖师悟通白云上人书诀,以书诀合丹道、武技,创龙形大草、武当字拳。又以书诀、丹道、飞剑熔于一炉,创天龙神剑。继承整理 先天拳、小九天等早期太极拳,纳拳于丹道,将太极拳作为入道之基,创太极丹道,以使资质一般之门人易于入道。三丰祖师将少林、华山武技融入武当功夫,融多 家之所长,得佛之广大,得道之精微,得儒之至极,将武当派发扬光大,传下神功无数,各成体系。武林中形成“北尊少林,南崇武当”之局面。三丰祖师将武当山 分为九门,即“上乘法第通玄于道,概演天真,时太乙、太清、太虚三门。中乘法第与道同真,虚灵为证,时清虚、玉虚、灵虚(天虚)三门。下乘法第以武演道, 与道全神,时太极、无极、至极(八极)三门。”(李兆生《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后衍变为八十一派。

 武当,自古就有炼气士、道门大德在此修 炼,至唐宋之时,武当已是武林大派。“就在这个时期(唐代),武当隐修道人金晶子祖师将老子的清静无为之道,文始的内炼成丹的金丹之法,与武轮先袓元圣真 灵子(先秦时期人士)所遗留的武道修真密技相结合,集修真、武学大成于一身。最后,确定了以武入道、武道相合的修真方针,并以此为宗旨,创立了武当太乙金 门,俗称武当太乙门。”(梁英杰、唐新晖《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脉系溯源》)因三丰真人将武当派发扬光大,继承、整理、创造无数神功绝技,故被后人尊为武当 派之祖师。从三丰祖师所留字迹,可见绵绵 不断之拳势,剑势纵横之剑气,正所谓“拳里有字,字内藏拳”,“写字舒剑气”是也。三丰祖师集太极拳之大成,创立太极丹功体系,赋予了太极拳新的生命,新 的内涵,将太极拳作为丹家外形有术之操修,也为入道者设一方便之法门,故被后人尊称为太极拳祖师。“从史学参真而言,太极拳尊张三丰为开祖,是指三丰祖师 将唐代传之先天太极拳纳合于丹道,融武学丹道于一物,故使太极与丹道全参之共性,归于参同周易。丹道以静潜动,太极为拳以动循‘易’之律,而经化乾阳。因 而武功参同修真,再造血肉神魂,使太极拳有了一个超越空前的崭新生命,使太极拳开一代先河,做为内家血统而传宗后世。”(李兆生《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民 族文化的萌芽》)除武当宗传之太极拳流派之外,泛传于俗之赵堡、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均尊张三丰为祖师。张三丰写有《太极拳论》等拳论与功 法传世,后代弟子将其编辑、整理成《太极拳经》、《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太极法说》等经典传世。

 太极拳之源流四、宗风隐遁,脱化出先天六脉太极体系

- -最初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有迹可循的最早太极拳者,后来经过各家加以改进形成各种流派~中国现在太极拳主要为六大流派~。而你所谓的出自河南陈家沟的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而所说的什么黄帝观蛇鹤所悟纯粹是道听途说,莫虚有的事情~最后说下,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即是说是八卦演化而来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

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

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她是汉族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

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

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温县地灵人杰。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道。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

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

温县物华天宝。它的总面积为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温县处于北纬34°52'-35°02',东经112°51'-113°13',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温度143°C,年降水量达5524毫米,无霜期为241天。温县南部为黄河滩区,北部为低缓的丘陵平原。温县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是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的原产地。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清风岭中段。村南隔黄河相望有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汇流处等。距陈家沟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阳落山“二仙庙”,西南一百公里处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

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移民到此,便带有家传武术。这里沟壑交错、兵匪出没,经常骚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习武成风。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汉族传统文化对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陈思贵,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陈抚民,曾任征士郎,均好拳习武。

陈王廷自幼勤奋好学,昼练武,夜习文,不但深得家学真传,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文武兼备,精于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轻功绝技。年轻时走镖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匪寇闻“名”丧胆。晚年,陈王廷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研究易学,收集整理民间武术。他理根太极,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生克之理,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将众家武术之长融汇合成,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了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幻莫测、威力无比的武术拳种——“太极拳”。

陈王廷所传授下来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长拳,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步入赵堡镇,就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的圣地。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有响誉国内外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

1982年,因为太极拳的影响,国务院确定温县为“甲级对外开放县”;1992年11月,国家体委命名温县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08年8月20日,中国政府启动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温县被世界华人华侨社团、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荣誉称号;2011年9月,温县与河南登封、河北沧州一起,被评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武术之乡”,且名列榜首。

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之后,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一作青萍,1795~1868)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又名李对,1825~1898)、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字镜心,1844~1914)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1815~1890),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清末,满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从汉姓,1870~1942),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人李瑞东(名树勋,1851~1917)师从王兰亭(名永泰,约1829~1893)学杨式太极拳后,创编出李式太极拳。

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师从郝为真(名和,1849~1920)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后,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①太极拳的创立最早相传是元末明初武当张三丰所创。比较靠谱的是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②五行八卦准确地来说是西周形成的

③轩辕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属上古时期,以上思想还未见出现。

④洛书,古称龟书,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在古代传说中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洛书”之意,其实就是“脉络(venation)图”。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八卦五行是分门别类;如何组织成有序运作整体,就是洛书之功用。

河图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伏羲通过黄河中浮出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的“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八卦源于阴阳概念一分为二,文王八卦源于天文历法,但它的“根”是《河图》

《河图》《洛书》,究其本源,实为数学中的一支。先在它们的问世,被古人加以神化;后又在历史过程中,被《易》学们加入了五行、阴阳、四时和方位之说。一方面是科学内容丰富了,更能进一步说明节气、阴阳与万物生、壮、荣、衰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则使人恍惚迷,陷入迷信的成分也加多了、加深了。

方言的形成只能从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寻找答案。 从这方面看,我国众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这样说:第一,古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国家不是十分统一的,因而随着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国家经常有封建割据等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 于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了差异,逐渐减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区各有特点的方言。

(如亲对我的回答满意,请采纳哦)

你好,我们平常确实把太极拳的创立人说成是张三丰先生了。

其实一般太极拳入门的前辈如李雅轩先生 孙禄堂先生都承认太极拳至少已经传承几千年了,并且它的内在根本含义在周易 道德经中都有根本体现。具体的创立人则无法考证了。

而张三丰先生是明朝人,离我们现在500年左右,这和几千年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太极拳做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她应该是中华文化精气神外化发挥威力的最大表现。

再会。

看中国古代思想最好看中华书局的注本,电子书或者通俗读物是在错误百出,中国古代思想是每一个汉字都能体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对汉字的谨慎注解是很容易彻底误读的,以至于孟子的“无度不丈夫”成了“无毒不丈夫”。中华书局的一套四书五经全书、加上老子、庄子,这都是非常好的书。期中包括易经的。

中医药可以尝试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名字有些恐惧,其实读起来没有那么难,也可以在中华医药网上先认识一些重要的图谱,看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如药名、药性还有药型等等

太极拳是比较近代的东西,古书里没有,不过道家的《抱朴子》有关于养生的东西可以看看,我练的是陈氏太极,师傅给我的是一本陈小旺的太极拳谱,没有关于义理的,都是套路讲解,不过要练的话这本最好了,陈小旺毕竟是正宗的太极传人,现在的杨氏太极已经有些变异了

太极拳之源流

 对 太极拳 的起源、发展、演变、脉流,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由我给您介绍一下关于:太极拳之源流。  太极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