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养生,讲中医的古籍古书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喜欢养生,讲中医的古籍古书有哪些?,第1张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新修本草》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主产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性能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应用

1寒痰喘咳,悬饮。本品辛温,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水饮。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难咯,配苏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可配甘遂、大戟等以豁痰逐饮,如控涎丹(《三因方》)。若冷哮日久,可配细辛、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膏盲等穴,或以10%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

2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本品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常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药,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若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马钱子、没药等,如白芥子散(《妇人大全良方》),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2《本草经疏》:“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3《药品化义》:“白芥子……横行甚捷,……通行甚锐,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若结胸证,痰涎邪热固结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苏子、枳实、瓜蒌、杏仁、芩连为解热下痰汤,诚利气宽胸神剂。”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又称天人合德或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素问·脉要精微论》:与天地如一。

《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医原》: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

二、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着眼点始终在人,古代医家每在危急重症时候并不是一味着眼在疾病,多是采取「留人治病」的思路,这就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本草备要》:言之可贵而足以垂后者,必性命之文也,其次则经济之文也。

《医学真传》: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憾者也。

三、治未病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中包括两层含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古代中医经典指出预防思想高于疾病治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前一条阐释的是未病先防,后一条则属于既病防变。

四、致中和

中医的「致中和」来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强调「勿太过与不及」,《内经》中也多次提到治病和养生都要「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外经微言·补泻阴阳篇》: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

《素问经注节解》:饮食之味,贵于和平,然其性实有寒热之殊,偏于寒则凝滞闭涩,偏于热则炎烈焦枯。

五、医乃仁术

医乃仁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医者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医生应当对病人有关怀、爱护、同情之心。

《本草纲目》: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言医》: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

《医灯续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六、大医精诚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写《大医精诚》以启迪后人。「精」指中医的医道精微,要勤求古训,追求高层次的医术;「诚」是医德修养的一种境界,要求心怀至诚,虚怀若谷,在治学、诊疗、处世等方面要摒除妄言和弄虚作假。

《千金要方》: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医学集成》: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医学源流论》:医者能正其心术,虽学不足,犹不至于害人。况果能虚心笃学,则学日进,学日进则治必愈。

《医学心悟》: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

1《本草纲目》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因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瘕。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陶隐居《杂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

按∶唐右补阙母炅代茶饮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2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普洱茶

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按∶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物理小识∶普雨茶蒸之成团,狗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按∶普雨即普洱也)。

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皮血者,研敷立愈。

闷百草镜云∶此症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惟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二钱煎服,少顷尽出,费容斋子患此,已黑黯不治,得此方试效。

3《本草图经》:旧不著所出州郡,今闽、浙、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今通谓之茶,茶、茶声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

4《茶经》曰: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桅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拼桐,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性极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痰。

5《纲目》:茶有野生、种生,种者用子。其子大如指顶。正圆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后苦,最戟人喉,而闽人以榨油食用,二月下种,一次须百颗乃生一株,盖空壳者多故也。畏水与日,最宜坡地荫处。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者皆茗尔。

6《纲目拾遗》:雨前茶产杭之龙井者佳,莲心第一,旗枪次之,于谷雨前采撮成茗,故名。三年外陈者入药,新者有火气。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

7《汤液本草》:茗,苦茶、腊茶是也。治阴证汤药内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茶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杨士瀛: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

8《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蠢,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为酪奴,亦贱之也。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9《本草经疏》:茗,《本经》味甘,气微寒,无毒,藏器言苦,然亦有不苦者。太阴为清肃之脏,喜凉而恶热,热则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瘘疮者,大肠积热也;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脏气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盖心藏神,神昏则多睡,清心经之热,则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木中清贵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

10《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兼香鼓、葱白、生姜,治时疫气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误人殊甚。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胃虚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洞泄,种种皆伤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饮之。令人声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点汤代之。

11《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经蒸庵,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也。

12《本草经集注》:(主)好眠。

13《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14《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15《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16《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17《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18张洁古:清头目。

19《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

20《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

21《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

22《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23《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蜈蚣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蜈蚣的功效与主治 11 使用禁忌 12 蜈蚣的化学成分 13 蜈蚣的药理作用 14 蜈蚣中毒 141 不良反应机制 142 蜈蚣中毒的症状 143 治疗 15 蜈蚣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4 检查 1541 水分 1542 总会分 155 浸出物 156 蜈蚣饮片 1561 炮制 1562 性味与归经 1563 功能与主治 1564 用法与用量 1565 注意 1566 贮藏 157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蜈蚣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蜈蚣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蜈蚣 1 拼音

wú gōng

2 英文参考

centipede [朗道汉英字典]

chilopod [朗道汉英字典]

scolopendra [朗道汉英字典]

Scolopendra(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entiped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蜈蚣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 的干燥体[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Scolopendr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entiped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蜈蚣的别名

百脚、天龙[2]。

天龙、百脚、螂蛆、百足虫、百足、千足虫、吴公[3]。

蒺藜、天龙。

7 来源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 的干燥体[1]。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体[2]。

8 产地

蜈蚣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陜西等地[2]。

9 性味归经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蜈蚣味辛,性温,有小毒;入肝经[2]。

10 蜈蚣的功效与主治

蜈蚣具有祛风,定惊,攻毒的功效[2]:

蜈蚣治中风,惊痫,痉挛抽搐,破伤风,面神经麻痹,风湿疼痛,百日咳,骨结核,淋巴结结核,骨髓炎,风癣:煎服,15~3g;研末吞服:09~15g[2]。

蜈蚣现用治癌症[2]。

蜈蚣治疗疮肿毒,溃疡,瘘管久不收口,带状疱疹,疥疮,毒蛇咬伤:研撒或油调敷[2]。

蜈蚣治小儿撮口(舌上有疮,如粟米大):用生蜈蚣捣汁敷涂。

蜈蚣治小儿急惊:用蜈蚣一条(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加乳汁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按病几年龄。每岁服一丸,乳汁送下。

蜈蚣治天吊惊风(目久不下,眼见白睛,角弓反张,不能出声):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油炙,以竹刀劈为左右两半,研为末,各半加麝香五分。用时,以左半药末吹入左鼻,以右半药末吹入右鼻,但都只吹少许,不可过多。若眼末下,可再吹入少量,服下即止。

蜈蚣治破伤风:用蜈蚣研末擦牙,吐出涎沫即愈。又主:用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等分为末。每用一分至三分,热酒灌服。另以药末敷患处,出汗即愈。

蜈蚣治口眼歪斜,口内麻木:用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都要去掉头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各药一起研为末,加麝香少许。每服一钱,热水调下。一天服一次。

蜈蚣治蝮蛇螫伤:用蜈蚣研末敷涂。

蜈蚣治天蛇头疮(生手指头上):用蜈蚣一条,烧因熏一、二次即愈。或研蜈蚣为末,调猪胆汁敷涂

蜈蚣治丹毒瘤肿:用蜈蚣一条、白矾如皂角子大一块、雷丸一个、百部二钱,共研不末,调醋敷涂。

蜈蚣治瘰疬溃疮:用茶和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患处。再将药末敷上。

蜈蚣治耳出脓:用蜈蚣研末吹耳内。

蜈蚣治小儿秃疮:用大蜈蚣一条、盐一发,放油内浸七天,取油涂搽,即效。

蜈蚣治痔疮疼痛:用赤足蜈蚣焙为末,加片脑少许,调征求谁敷涂。又方:用蜈蚣三、国条,浸入煮开一、二次的香油中,再加五倍子末二、三钱,瓶封收存。在痔痛不可忍时,取油点涂,即时痛止。

蜈蚣治腹在如箕:用蜈蚣三、五条,酒炙过,研为末。每服一钱,分为两份,分别装入两个开孔的鸡蛋内,搅匀,红封好,煮熟吃下。一天一次,连进三服可愈。

蜈蚣治脚吐转筋:用蜈蚣烧为末,调猪油涂搽。

11 使用禁忌

孕妇忌用蜈蚣[2]。

12 蜈蚣的化学成分

蜈蚣水及乙醇等提取物含组氨酸、精氨酸、8羟基赖氨酸、谷酰胺等[2]。尚含甲壳质、谷氨酸、酪氨酸、蚁酸等[2]。

蜈蚣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组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2]。

蜈蚣还含胆甾醇等[2]。

13 蜈蚣的药理作用

蜈蚣粉对小鼠有抗惊厥作用[2]。

蜈蚣提取物等可增强心收缩力,降低血压,诱导血小板聚集,抗肿瘤,促进免疫功能等[2]。

蜈蚣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2]。

蜈蚣毒液大剂量可使小鼠抽搐死亡[2]。

14 蜈蚣中毒

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另含有脂肪油、蚁酸、核弹甾酸等[3]。药理作用有抗真菌,抗结核,抗肿瘤,抗惊厥,抗炎,降压,镇痛,抗衰老,增强免疫及诱导血小板聚集[3]。

141 不良反应机制

蜈蚣有溶血作用,还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少量能兴奋心肌,大量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3]

142 蜈蚣中毒的症状

蜈蚣中毒潜伏期为30min到4h,中毒量为15~30g[4]。表现为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意识障碍、心跳及脉搏缓慢、呼吸困难、血压体温都下降[4]。出现过敏反应者,可出现腰臀部瘙痒难耐、全身皮疹,严重的出现过敏性休克[4]。出现溶血反应者,尿成酱油色及溶血性贫血的表现[4]。

被咬伤者,局部炎症反应,疼痛难忍,可形成水泡及坏死;严重者引起淋巴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发生紫癜[4]。

143 治疗

蜈蚣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1内服中毒后,用2%~3%的碳酸氢钠液洗胃,然后服用药用炭以吸附毒素;输液,给予5%的葡萄糖盐水或10%的葡萄糖液并加入维生素C。

2对症治疗:给予阿司咪唑、糖皮质激素或氯苯那敏抗过敏治疗,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予抗休克处理,可将氢化可的松加入液体中静滴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如有呼吸困难, 给予吸氧、山梗菜堿等呼吸兴奋剂;心跳减慢的可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如出现急性溶血时,可给予碳酸氢钠堿化尿液,必要时给糖皮质激素,减轻红细胞破坏,防止肾衰。

3局部被蜇伤者,立即用火罐拔出毒液,并用3%氨水或5%的碳酸氢钠液或肥皂水清洗伤口;用05%普鲁卡因溶液局部封闭;用蛇药外敷。

15 蜈蚣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蜈蚣

Wugong

SCOLOPENDRA

152 来源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LKoch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153 性状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或棕**,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154 检查 1541 水分

不得过1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一法)。

1542 总会分

不得过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55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156 蜈蚣饮片 1561 炮制

去竹叶,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1562 性味与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经。

1563 功能与主治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1564 用法与用量

3~5g。

1565 注意

孕妇禁用。

1566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157 出处

现如今,国民的 健康 意识日益增强,大家对 健康 、医疗的专业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于是,当下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了医学科普的内容及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其中科普讲座较为多见。而在电视剧《老中医》的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场景,翁泉海开设免费医学讲堂,他跟百姓们讲中医知识,普及用药常识,大家伙听了都连连叫好。

在讲课过程中翁泉海提到: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理论至深至要,医学著作浩如烟海。大道至简,悟在天成,需要我们后人躬下身去,细心地体会研究。但也不能一味地推崇古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举例古籍中药用“鹊巢”治疗漏下之症,是由于鹊巢高而坚固,实则这种理论毫无根据,不可取之。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医古籍中出现的一些中医用药糟粕。

毛笔头篇

1小便不通,数而微肿:用陈久笔头一枚烧灰,水服。

外国人基本不用毛笔,此方若真有效,想必来中国代购最多的应该是毛笔。

2心痛不止:败笔头三个烧灰,无根水服,立效。

看来需要普及软笔书法,不然没有足够的“败笔头”供应。

3难产催生:用败笔头一枚烧灰研,生藕汁一盏调下,立产。

若此方有效,妇产医院和妇产科的大夫看来都得失业了。

妇人病篇

1妇人血崩。老母猪粪烧灰,酒服三钱。

想必妇人哪怕血崩,也不想服药。

2崩中下血:陈年蒸饼,烧存性,米饮服二钱。

陈年蒸饼?是82年的吗?

3令妇不妒:取妇人月水布裹蛤蟆,于厕前一尺,入地五寸埋之。

看来卫生间里需要开辟一块土地了。

4女人阴痒:炙猪肝纳入,当有虫出。

想必此虫是馋虫。

5妇人血病:五色带下,白马左蹄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左蹄这么好使?此白马右蹄跛了?

老鼠篇

1小儿症瘕:老鼠肉煮汁,作粥食之。

看来猫咪们一定不会得症瘕。

2水鼓石水,腹胀身肿者:以肥鼠一枚,取肉煮粥。空心食之,两三顿即愈。

瘦鼠不行吗?胖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3乳汁清少:死鼠一头烧末,酒服方寸匕。勿令妇知。

勿令妇知,这点很重要。

4大小便秘:雄鼠屎末,敷脐中,立效。

立效?看来此方应在厕所使用。

粪便篇

1解一切毒:母猪屎,水和服之。

感觉母猪屎大蜜丸会畅销,安宫牛黄丸的地位岌岌可危。

2猫咬成疮:雄鼠屎烧灰,油和敷之。曾经效验。

为什么都是雄鼠?难道粪便也有性别歧视?

3风虫牙痛:白马屎汁,随左右含之,不过三口愈。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吃糖了。

4水肿尿涩:用乌犍牛尿半升,空腹饮。小便利,良。

半升不算多,尿到病除。

5小儿夜啼:牛屎一块安席下,勿令母知。

继勿令妇知之后,勿令母知。

6小儿霍乱猝起者:用白狗屎一丸,绞汁服之。

原来“铲屎官”由此而来。

7疳痢欲死:新羊屎一升,水一升,渍一夜,绞汁顿服,日午乃食。极重者,不过三服瘥。

吃什么都讲究一个“鲜”字!

这些并非偏方和恶搞,而是真实记载在中医经典古籍中的,中医发展的过程也是吐故纳新的过程,例如医学与巫术曾经结合,后来还是走不到一起。现在的中医院校、中医专家都在努力剔除中医里的糟粕,只是在民间仍然残留死抱着糟粕不放的现象,有的地方还发展了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这是中医不能允许的。希望大家不要盲目 养生 ,听信偏方,以免延误病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证类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之救急稀涎散 41 救急稀涎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功效主治 44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45 方解 46 运用 47 现代适应证 48 救急稀涎散的药理作用 49 各家论述 410 附注 5 《政和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之救急稀涎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55 注意 56 备注 57 出处 6 《圣济总录》卷六方之救急稀涎散 61 救急稀涎散的别名 62 组成 63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64 功效与主治 65 方解 66 出处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救急稀涎散 1 拼音

jiù jí xī xián sǎn

2 英文参考

jiuji xixian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救急稀涎散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证类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猪牙皂角15g、白矾1~3g。具有开关涌吐之功效。主治中风闭证。

4 《证类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之救急稀涎散

该方剂有抗菌和促进呼吸道分泌痰液、促进涌吐痰涎作用,但剂量以吐出痰涎为止,不宜过量口服。同时中医文献认为其主治中风闭证,机理尚待探讨。目前仅可用于对症涌痰而已。[1]

41 救急稀涎散的别名

急救稀涎散、稀涎散、稀涎饮、吐痰散

42 组成

猪牙皂角四挺(须肥实不蛀,削去黑皮),晋矾一两(光明通莹者)[2]。

猪牙皂角4挺(须肥实不蛀,削去黑皮),晋矾1两(光明通莹者)。

猪牙皂角15g、白矾1~3g[3]

43 功效主治

具有开关涌吐之功效。主治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歪,脉滑实有力。亦治喉痹。[3]

44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再研为散[2]。如有患者,可服半钱,重者三字匕,温水调灌下[2]。不大呕吐,只是微微稀冷出,或一升二升,当时惺惺,次缓而调治[2]。不可大呕吐之,恐伤人命[2]

上二味,为细末,再研极细为散。如有患者,可服1g,重者15g,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或一升二升,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不可使大攻之,过则伤人。[3]

45 方解

中风闭证,痰涎壅盛,阻塞气道,喉中痰声辘辘者,当先稀涎吐痰,疏通咽喉,缓解危急,然后再随证调治。本方功效重于稀涎通窍,涌吐之力较弱。方中皂角辛咸,能通窍去闭,涤垢腻之痰浊;白矾酸苦涌泄,能化解顽痰,并有开闭催吐之功。两药合用,有稀涎催吐、开窍通关的功用。[4]

46 运用

本方可用于中风痰闭之证。以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心神瞀闷,人事不省,脉滑实有力为证治要点。用本方开关急救,待痰涎排出、神志清醒以后,便不可续进吐方,应随证调治。若属中风脱证则禁用。[1]

47 现代适应证

[1]

适应证:涌吐痰液。

48 救急稀涎散的药理作用

[1]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皂角所含皂角苷可 胃黏膜,反射性地引起呕吐及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属恶心性祛痰药,皂角煎剂口服亦可引起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多,同时皂角煎剂对**毛癣菌、星形奴卡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皂角不仅 胃黏膜引起呕吐和腹泻,而且腐蚀胃黏膜,易发生口服中毒,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较大,故临床应用量不宜过大,呕吐痰液即止。白矾现代医学记载其仅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收敛作用,而没有对呼吸道、消化道的影响;白矾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牛型布氏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也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对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对变异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核酸杆菌、产黑素类杆菌及口腔杂菌等厌氧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破伤风杆菌、兼性厌氧菌、淋球菌有中度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9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经》曰:病发于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治不与疏风补虚,而先吐其痰涎。白矾酸苦,能涌泄,咸能软顽痰,故以为君;皂角辛能通窍,咸能去垢,专制风木,故以为使,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药便止,若尽攻其痰,则无液以养筋,令人挛急偏枯,此其禁也。

2《方剂学》:本方偏于化痰开窍,而涌吐之力较弱。方中皂角辛能开窍,咸能软坚,善能涤除浊腻之痰;白矾酸苦涌泄,能化顽痰,并有开闭催吐之功。二者相合,具有稀涎作用,能使冷涎微微从口中吐出。对于中风闭证,痰涎壅盛,阻塞气机,妨碍呼吸者,先以本方催吐,使其痰稀涎出,咽喉疏通便止,然后续进他药,随证调治。

410 附注

急救稀涎散(《附广肘后方》卷三)、稀涎散(《普济本事方》卷一)、稀涎饮(《岭南卫生方》卷中)、吐痰散(《点点经》卷二)。

5 《政和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之救急稀涎散 51 处方

皂荚(如猪牙肥实不蛀者,削去黑皮)4挺 白矾30克(通莹透明)

52 制法

上二味,各为细末,再研极细为散。

53 功能主治

开关催吐。治中风闭证,痰涎壅盛,痰声漉漉,不省人事,不能言语,但不遗屎,脉象滑实有力者;亦治喉痹。

54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重者2克,温水调灌下。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不可大攻,过则伤人。

55 注意

中风脱证忌用。

56 备注

方中皂荚开窍祛痰,白矾催吐开闭。二者相合,有开关催吐之功。对中风闭证,痰涎壅盛者,可先用此方吐出痰涎,疏通咽喉,然后对证施治。

57 出处

《政和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

6 《圣济总录》卷六方之救急稀涎散 61 救急稀涎散的别名

稀涎散[5]。

62 组成

皂荚(削去黑皮)四枚,白矾一两[5]。

63 救急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为极细末,病轻者服半钱,重者服三钱匕,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5]。

64 功效与主治

救急稀涎散功能开关催吐[5]。治卒中风,昏昏若醉,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斜,微有涎出;亦治喉痹[5]。

65 方解

救急稀涎散方中皂荚辛能开窍,咸能去垢,可以涤除浊腻之痰;白矾酸苦涌泄,能软顽痰,并有开窍催吐之功[5]。故适于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妨碍呼吸,阻塞气机者[5]

66 出处

喜欢养生,讲中医的古籍古书有哪些?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