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敦煌学的内容、意义及前景
敦煌学·敦煌学的内容、意义及前景
随着国内外研究“敦煌学” 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敦煌学理论的深入探究。自八十年代起,中国学者对“敦煌学”的定义、内容等进行了争论和探讨,出现了几部专著,如刘进宝《敦煌学述论》、林家平等《中国敦煌学史》、胡戟等《敦煌史话》、荣新江《话说敦煌》等,都对敦煌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看法。目前,“敦煌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敦煌学是以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考古与艺术、敦煌史迹、敦煌学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上述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历史、考古、宗教、艺术、语言、文学、民族、地理、哲学、思想、科技、音乐、舞蹈、建筑、古籍校勘、中西交通等多种学科。它的目的是揭示佛教和佛教艺术的发展过程、内容、特点和规律;深入揭示敦煌、河西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中西交通等历史的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探索主要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促进现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一个问题是,“敦煌学”是因地名学,它规定了这个学科的空间范围,是“敦煌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标志。如中国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如果运用敦煌文献资料研究中国文学问题,就属于敦煌学的范围,其他如历史、地理、考古、宗教、科技、民族等莫不如是。所以,“敦煌学”绝不是它所涉及的那十几门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那十几门学科的内容统统包揽收容成一个多学科的联合体,它是一门运用敦煌提供的各种资料(地下出土文物文献,地上石窟、壁画、塑像、遗址、城址等)进行学术研究的特殊学科。因此,它与严格意义上的“××学”有别,而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已被学术界承认的学科。
研究“敦煌学”的意义何在呢周一良教授在《何谓 “敦煌学”》一文中用一长段论述来说明其意义:
敦煌壁画雕塑以及文献中的韵书等,我不敢妄论,现只就历史、文学、宗教三方面简单介绍利用敦煌汉文文献取得的若干成果,借以窥“敦煌学”粗略的一斑。
一、历史
甲 首先是旧史所不详的沙州地方历史。安史之乱后,787年(贞元二年,一说781或785年)吐蕃占领敦煌,到848年(大中二年)张议潮以河西十一州归唐,共六十余年。吐蕃赞普派“节儿”统治沙州,汉族官员苦闷屈辱,人民发动起义。唐蕃文化有所交流,敦煌禅僧入藏,多次与印度僧人展开辩论。张议潮归唐后,赐号归义军节度使,世代承袭。七十年后,920年曹议金取代张氏。1035年西夏取敦煌,而曹氏的地位可能维持到1055年。张曹两家统治敦煌前后二百年,与唐、五代、宋朝的中央政权虽保持受封与朝贡关系,实际处于半独立状态,曹议金曾自称大王。沙州境内有不少昭武九姓与鲜卑、吐谷浑等族人,他们从事力役兵役,与汉族杂居通婚。沙州统治者西与于阗、东与甘州回鹘通婚,以确保东西贸易的利润。这些都是靠综合变文、碑文、壁画供养人题名、造窟造像人题名以及各种文书得以考见的。
乙 唐代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历史。敦煌发现唐律及疏以外,还有令和格的残卷以及保存相当完好的水部式,亦即水利管理条例。从户籍簿、差科簿等可以了解徭役、兵役以及均田制实施的细节。学术界趋向于肯定均田制确曾实行,但受田并不足数,而徭役沉重。农民土地分割细碎,且存在所谓 “自田”。从 “社司转帖”得知民间存在称为社的互助组织;从书仪得知一些流行的婚丧礼俗。《氏族志》、《沙州图经》等提供了关于氏族和地理的资料。有名的《往五天竺国传》是新罗僧人慧超入唐后又经中亚去天竺的旅行记。他返唐后终于五台山,这部书是研究当时中亚和印度的重要史料。
二、文学
唐人记载中有所谓“目连变”、“昭君变”,过去不详究何所指。敦煌写本发现后,才解答了这个谜。原来变指变文,是一种兼有韵散、用于讲唱的通俗文学作品。敦煌还发现唐代曲子词《云谣集》。二者都是填补唐代文学史上空白的重要发现。王梵志的白话诗既谈佛理,亦讽时俗,当时颇有影响,为后来寒山子诗的先驱。过去记载中保存了若干首,敦煌写本出现后,才能略窥全豹。韦庄的《秦妇吟》是晚唐士大夫阶级诬蔑农民大起义的作品,但其中也保存一些可供参考的历史材料。过去只在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留下很能反映农民大起义威力的两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敦煌石室中保存了此诗的完整写本,对于研究唐代历史与文学都大有裨益。
附带谈一下敦煌发现的经史子集四部书。虽然数量不多,但保存了某些已佚的古注,而且唐人手写旧本往往保存古字。唐人所写当时俗体字,有些还可以帮助了解后代刊本致误之由。这些都有益于古籍的研究与校勘。写本四部书都属于寺院所藏,史部特别少,反映当时寺院对此不很重视。十三经中只发现九经,没有 《周礼》、《仪礼》、《公羊传》和《孟子》。究属偶然未保存下来,抑或反映某种倾向,有待探讨。
三、宗教
甲 敦煌的佛教势力很大。日本学者估计,当时唐代敦煌县人口两万而僧尼约占一千人。寺庙十几座,十三个乡中至少每乡有一寺,还不算规模较小的“周家兰若”、“张家佛刹”之类。寺院役使沙弥、园子、“常住百姓”、奴婢,还有专门从事某一手工业的梁户 (榨油)、硙户 (磨米面)、酒户以及牧羊人等。寺院田地之外还拥有菜园、果园。从寺院公布的帐目看,收入除“念诵入”、“转经入”之外,最大宗是出借谷、麻、豆等等的“利润入”,半年即取息50%。足见寺院高利贷剥削之重。敦煌发现的佛经中,三方面的写本很有意义。一是大藏中未收的佚经,和不属译出而是中国本土根据当时当地需要杜撰的“伪经”。二是初期禅宗史料,即被主张顿悟的南宗所取代的主张渐悟的北宗的经典。三是短期存在的小宗派的经典,过去不为人所知,如三阶教的经典。
乙、道教 从文献看不出敦煌道观的记载,但石室发现的道教经典,有的钤有 “净土寺藏经”印记。西晋开始出现《老子化胡经》,说老子渡流沙入夷地,成浮屠以化胡人。六朝至唐出现多种化胡经,在石室中可以找到写本,有助于研究道教史和佛道关系。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里提到《老子想尔注》,说“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敦煌发现想尔注残卷,学者们认为是张陵张鲁系统的五斗米道徒所注,是研究五斗米道教义和老子书与五斗米道关系的重要材料。
丙、其他宗教
三世纪波斯人摩尼在佛教、火祆教、基督教影响下创建的摩尼教,和五世纪涅斯托里斯在东罗马帝国创建、属于基督教一个教派的景教,唐时都曾传入中国,其经典都可在敦煌写本中找到。
以上仅就敦煌汉文文献在三方面的利用略作介绍,已可看出其内容丰富异常。
其实,敦煌文献及文物所涉范围十分广泛,但它们有着都与敦煌有关这一特点。即便是中原的公文、四部书、 颁发的写经,亦或是梵文、吐蕃文、于阗文、回鹘文等写本,莫不与敦煌的历史文化有关。而敦煌又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咽喉之地,各种文化相交汇,呈现出多彩多姿的状态,自然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敦煌文献的发现,改写和充实了许多学科的历史。在今天,许多学科中如果缺少了敦煌的资料,可以说是不完全的。
从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及世界各地的敦煌学研究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的敦煌学研究队伍已经扩大到三百人以上,其中多数为中青年学者,其中有些人脱颖而出,已经在某一学科、某一专题有所发明、有所建树,受到了世界敦煌学界的重视。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中国同时列入的还有泰山、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及秦兵马俑坑),敦煌莫高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敦煌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摆在敦煌学者们面前的任务仍然是极其艰巨的,而前途也是光明灿烂的。要想使“敦煌学”取得更大的成绩和更多的成果,有几项任务是必须着力进行的。
第一,对散落于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要有一份尽可能完整、详细、准确的注记目录,这是进行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
第二,尽可能编定反映全世界敦煌学者研究成果的论著目录,是促进研究深入的重要方面。
第三,尽可能将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及文物刊布,以便使用。
第四,各种文献的分类整理研究成果,应尽量采用专题形式进行,以利各学科非敦煌学者使用。
第五,对敦煌文献、石窟壁画、题记、敦煌遗址及遗迹、传世文献进行综合性研究,找出和解决有关“敦煌学”的一些最令人关注的课题。
第六,加强与非敦煌学者的合作。
当然,还可以举出其他一些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增多,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中青年敦煌学者的崛起,相信不久的将来,“敦煌学”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它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佛教经书最好的寺院如下:
1、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寺院藏经阎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中国四大藏经阁之一,现约有5万余种30万盼图书。这些图书以佛教经典、医药典籍、功夫秘籍等少林寺特色藏书为主,兼有文史哲和其他自然科学图书;
2、绵山道教藏经处:堪称中国四大藏经阁之一。该藏经阁内藏有道、儒、释各种经书,文、史、哲各库精典。其窗台下石刻经文是道家《清静经》、佛家《金刚经》、儒家《尚书》、《颜氏家训》等,十分珍贵。
1、湛山寺
湛山寺在青岛市东部湛山西南、太平山东麓。为市区的佛寺。1934年开动工,1945年落成。面积23亩。山门有两石狮,传为明代遗物。寺前石砌莲花池,为放生处。
院内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及客舍,殿后为藏经楼,旧藏佛经6000余册及古代佛像。寺后东侧小山有八角七级砖塔,耸立云表。寺院南对黄海,东、西、北三面,浮山、湛山、太平山屏列。“青岛十景”之一“湛山清梵”说的就是湛山寺。
2、青岛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境内,因纪念创建该寺的法海大师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地区比较古老的一座寺院。据法海寺内元泰定三年所立《重修法海寺碑》记载:法海寺为魏武皇帝创建,宋嘉佑二年重修,清康熙五十二年也有碑记载重修的经过。
最后一次重修是民国二十三年,解放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也曾拨款维修过。法海寺占地12亩,共前后两院,前院为大雄宝殿,左为观音殿,右为地藏殿。后院为三圣殿,左为藏经楼,右为送子观音殿。
3、青岛菩提寺
灵珠山菩提寺原名白云寺,坐落在灵珠山,在小珠山北麓、大庵山南麓,该地钟灵毓秀,风景优美,因南临大海、地势较高,山顶常有白云缭绕,如同仙境一般。
灵珠山菩提寺位于青岛市黄岛区 灵珠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占地80亩,主殿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殿、舍利塔、钟鼓楼等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白云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属汉传佛教禅宗道场。
清朝咸丰六年重修,民国31年二次重修,在文革中,白云寺遭受重创,致使古寺仅存遗址。
4、青岛石门寺
石门寺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大珠山风景区。石门寺以较其它寺庙独有的特色远近闻名:寺前一山峰,峰上立有高141米的天然大佛,佛旁一和尚跪拜诵经,这一奇观世间绝无仅有;寺院不倚山而面山;石门不朝南而朝东。
寺门由天然巨石构成;门旁有泉,大旱不涸,泉水清碧如玉,石门寺由此又叫玉泉寺。 从石门寺走进大珠山光景很多。墓塔林、珠山石室、隋唐石窟等佛教文化遗存和吟诗台、麻衣庵、望海楼等隐士文化遗存历历在目。
5、青岛观音寺
青岛观音寺坐落于市北区错埠岭,原名“黄德庵”,又称“于姑庵”。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建成于明代成化年间。青岛观音寺系山东省佛教古刹,为汉传佛教著名丛林。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错埠岭东南的小山坡上,东临福州路,北依辽阳西路。
史称黄德庵、于姑庵,曾经声名远扬,香火鼎盛时,方圆数百里信众扶老携幼前来朝拜三宝。有古籍传说与碑记为证。寺庙始建于初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天下太平,大唐江山稳固,派谋士风水先生李淳风和袁天罡寻找天下太平的四大护国天柱,即皇、儒、佛、道。
6、大士寺
大士寺(又名大石寺、大士庵、石湾庙等)。明朝永乐年间,曲氏始祖曲江从云南大槐树里头随移民大潮千里迢迢来到即墨县仁化乡姜哥庄南头居住。曲江的儿子曲万长大后离开此地到石湾开拓发展。
当时这里绿荫遍被、荆棘丛生、豺狼出没、狐獾横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与荒凉,但曲万及其子孙凭借超人毅力和生产技能,栉风沐雨努力开发,硬是开辟出大量耕地和山峦,定居下来形成村落。石湾村民选址于黑尖山下九条涧谷,在此建大士寺。
7、青岛慈云寺
青岛慈云寺,位于青岛胶州少海翡翠湿地公园,公园风光旖旎,草色青青,四面环水,河水碧波荡漾。寺院建筑面积61779平方米,历史悠久,可谓清幽旷远、清净庄严。如今的慈云寺,在原有旧址的基础上,又增建了地藏殿、文殊殿、观音殿等修行区。
慈云寺本着修行、休闲、慈善、文化为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佛法弘扬,将成为这一区域的重要佛教活动中心。慈云寺大的功绩当属作为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载体,为中韩两国友谊的见证者。
敦煌学·敦煌学的内容、意义及前景
本文2023-10-12 01:44: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