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书的篡改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对古书的篡改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第1张

  对古书的篡改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对古书的篡改主要是在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

  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大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除了焚毁书籍,大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大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

  《四库全书》的编修可以说是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大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均于例禁。后来稍稍放宽,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但对钱谦益、吕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锡侯、尹嘉铨诸人的作品,查禁特别严厉。乾隆时被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觉得别扭而加以改动。

  再如宋代《契丹官仪》记载辽国见闻:“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四库本则篡改为:“契丹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异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国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改掉“胡服”“胡人”等。

2019-09-05

秦朝的主要经济政策有:

1统一货币

秦始皇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和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以秦国旧行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2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今见秦朝权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颁布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种权量出土多,分布广,长城以外也有发现,可见统一度量衡是认真有效的。秦始皇还用法律规定了度量衡器误差的允许限度。

他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不过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制度实际上只行于旧秦,可能还有旧赵境内,东方许多地区仍以百步为亩,直到汉武帝时期为止。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修驰道,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对于后世影响极大。

3土地制度

商鞅变法以后,按亩纳税,秦国的经济体制就全面转入“耕战”。即重视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以农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同时由国家法令具体指导农业生产。但统一全国后类似的制度似乎并未取得显著效果。

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凭借这个命令,不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不得不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

4户籍制度

早在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国就建立了以“告奸”为目的的“户籍相伍”制度。 [78] 后来商鞅规定,不论男女,出生后都要列名户籍,死后除名;还“令民为什伍”,有罪连坐。秦律载明迁徙者当谒吏转移户籍,叫做“更籍”。秦王政统治时期,户籍制度趋于完备。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令男子申报年龄,叫做“书年”。据云梦秦简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载明户籍,以给公家徭役,叫做“傅籍”。书年、傅籍,是国家征发力役的依据。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即令百姓自己申报土地。土地载于户籍,使国家征发租税有了主要依据。户籍中有年纪、土地等项内容,户籍制度也就远远超过“告奸”的需要,成为国家统治人民的一项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级爵,以赏军功。

国家按人们的爵级赐给田宅,高爵者还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权(见爵制)。爵级载在户籍,所以户籍也是人们身份的凭证。

秦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 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

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类似的保甲制度和户口制度一直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仍被当局采用。

5重农抑商

秦朝自“商鞅变法”后,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主要措施有:在集市收取高额的市场租金;在主要道路关卡收取高额的关税;对商人编商籍(类似工商登记);若商人破产则将被收编为国家苦役。这些措施实施后,使得商人的可预期利润远低于农户,于是自由商人自行消亡。

6盐铁国营

秦朝的主要基础行业是盐、铁的开采和贩卖,秦朝令民间商人不得从事此类行业,而统一由国家行政官僚经营,负责全国各地的盐、铁开采和出售。

秦统一中国后,将以上制度推广至全国。这些制度在中国仍存有普遍的痕迹,或者部分机制仍在起作用。如类似的保甲制度和一直到无君主的中华民国时期仍被当局采用。而户口制度,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人口登记制度。

——秦朝

0 32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好皇帝。他集中了古代帝王所有的一切优秀品质,他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广揽贤才,虚心纳谏,就凭这几点,已是中国皇帝中难得的优点了。“贞观之治”是他亲手缔造的在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太平盛世。“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的英明帝王,”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他的最公正的评价。他是历史上难得的能在治国治民治学和对外方面取得前无古人的伟大的成就的皇帝之一。正是由于他的英明的领导,唐朝才出现了贞观之治,更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么一个伟人,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读史明理,希望我们能从他个人品质以及他的功绩中有所领悟,让我们从中学会更好的做人处事以及更好的治理国家而努力吧!

一 讲唐太宗的出生,家庭背景,以及由特定的环境产生的李世民的性格及特点

李世民出生在陕西一个贵族家庭。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取名。“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三。他从小就有推翻隋朝,救民于火海的鸿鹄般的大志。他的祖先李虎,曾是北周时的所谓“八大柱国”之一。父亲李渊,也是隋朝的皇亲国戚。李世民生长在这样的贵族世家的环境下,且家族具有尚武的风俗,加上他从小跟随父亲辗转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其风俗习惯亦是善骑射、性强悍,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习艺练武,熟读兵法,善于骑马,好弄弓矢,锻炼了骁勇超人的武艺,也养成了强悍、临机果断、意志坚强的豪放性格。在反隋的战争中,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八。由此可得,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受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二玄武门之变

唐王朝建立后,随着改朝换代的成功,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日益激化。太子建成和李世民之间,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而进行的争斗。李世民先发制人,将建成,元吉射杀,并挟持唐高祖,发动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同时,唐高祖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秦”《资治通鉴》卷一九一。被迫交出实权,八月,高祖禅让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

玄武门之变完全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位的斗争,封建统治者为了权势,不可避免地要撕碎那笼罩于家庭之上的面纱,抛弃那些忠孝友悌一套好听的名词。彼此不择手段地进行残杀。这都是为他们所处的政治地位所迫使和由他们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李世民在唐室的统一战争中树立很大的功勋,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在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的支配下,他就免不了要产生夺取皇位的贪欲,这样他就必然要除掉建成。即使他并不想杀建成,但是他不能没有“功高不赏”的顾虑,不能不害怕受到建成的疑忌而被杀。反过来,对于建成说,也有同样的情形,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和剥削阶级的政治制度决定着他们要争夺权利。从历史上看,在封建帝王的福利城,父子兄弟之间的互相残杀的是不胜枚举的。因此,玄武门之变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太宗能重用人才,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 。

贞观盛世主要体现在唐朝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及其他方面上的日益繁荣。

1、政治上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政要》一《论政体》

唐太宗从而定出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专心改革政治、使百姓安定等方面来实现天下大治。轻徭薄赋,以人为本,重视吏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待少数民族方面,治理天下

(1)轻徭薄赋以人为本 由隋亡的教训出发,唐太宗认识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一《论君道》看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威力。著名的"载舟覆舟论"也就是这个时期提出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质就是要解决统治者与农民百姓间的关系问题。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穿衣吃饭为根本。他逐渐形成"清静无为"的统治思想,安抚百姓,发展经济,轻徭薄赋,戒奢从俭。“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贞观政要》四《论俭约》也就是说,“必须先存百姓”,“不尽其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让人民活得下去,不要把他们榨取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于是要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并且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均田制"。

(2)重视吏治 唐太宗倾吏治注于治国治人的精力是惊人的唐高祖年间,官员多达几千名,冗官充斥朝廷,唐太宗则大刀阔斧地进行裁减。仅留眺名官员,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太宗还对州县大加省并,把全国划为十道。并随时派监察人员巡行各州县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及时奖励选拔人才,起到劝善惩恶、激浊扬清的监督作用,大大改进了地方吏治,便于中央直接控制。 他认为,“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贞观政要》卷2)他多次向大臣强调,“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他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在求臣纳谏的基础上,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政治主张。贞观三年(629年),他与群臣论治,首先阐明了“人君必须忠良辅弼”的道理,竭诚希望“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贞观政要》卷2),开创了君臣共商国事的开明局面。

(4)选贤任能,知人善任求贤若渴 胸怀宽阔,爱才如命,有海纳百川的容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兴旺强盛的标志,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质外,还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来执行舵手的意志。只有胸怀宽阔胆识过人,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够任人唯才。李世民的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其长处。 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他哥哥的旧臣,两兄弟曾经是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或嫁祸于人地把他作为替罪羊杀掉;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从大唐创历,任官以才,卜祝庸保,量能使用。《旧唐书》七五《张玄素传》和《贞观政要·择官》记载:李世民说“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中可得,唐太宗果非凡夫俗子。

(5)善于纳谏 皇帝因为位高权重的缘故,皇帝手中拥有生杀大权,其人性的弱点若不加以严格控制的话,即可酿成巨大的社会危害和的严重后果。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典范,但作得最好且始终如一的还是李世民。他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他指出:“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贞观政要》卷4) 他还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隋王朝的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全他的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他的虚心纳谏之心。

(6)称天可汗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阂、民族偏见、歧视的思想是很少的,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他从德治为主的指导思想出发,为了使少数民族心悦诚服,对边疆少数民族和邻国尽量少使用武力,而采取安抚、和亲的政策。包括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在和亲上有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由于采取了这种正确的政策,也由于太宗治国有方,国内社会稳定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富庶强大的唐朝对中原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都具有巨大的向心力。然而边境的安定,民族关系的密切,大大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对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度先进的唐代文化,也对亚洲各国甚至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使者、商人的足迹,遍布亚洲各国。"唐家子"就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统称。直到今天,西方国家的语言中,还留有以"唐人"称呼中国人的习惯。

(7)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中国官场的贪污病菌是无孔不入的,以至占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认定贪污是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 这里所说的基本上消灭了贪污并不是说完全杜绝了贪污现象,而是指贪污行为在整个官场中属极个别的现象,且贪污的数额不大,并且都会很快败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严惩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更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敬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明王朝的朱元璋对贪污的处罚最为严酷,贪官一律处以剥皮的惨刑,可明王朝的贪官之多在历史上仍属罕见。可见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8)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已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的智慧和胸襟!

2、经济 高度发达的商业。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3、文化

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不光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开放的思想。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为中国人为荣。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

文化 贞观时代提倡儒学、奖掖文士;兴办学校,制礼作乐;广收天下图籍编纂成书。这些文治措施,反过来又对巩固唐初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重要作用。唐朝的重要制度,都在贞观时制定。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和一批“学士法官”制定的《唐律》、魏征等编成的《群书治要》、孔颖达编成的《五经正义》等开创了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

首先,太宗时实现了释、儒、道的三教合一,各种思想文化首次实现了空前的融合。海纳百川的文化思想直接体现了天开海岳的大唐文化精神,结果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唐局面。

再次是发展科举、重视进士及第,进一步为庶族地主士人开拓了一条入仕和发挥才智的途径。据《唐摭言》记载:唐太宗曾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不禁大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于他的“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贞观政要》卷1)政策的实施,获得了用人致治的显著效果。

4、军事

在军事方面,唐太宗曾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校射”,亲自考试诸将武艺。又整顿了府兵制度,改天下军府为折冲府,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作为封建政权的重要支柱。军事上的强大,才能够为巩固国家稳定统管少数民族贞观和抵御外来侵犯提供保证。贞观三年唐太宗便向西开始了一连串的进攻,先后平定了各少数民族,开拓了和西方来往的商路。这对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民族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5、法律

唐太宗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要求臣下按法律办事。在执法方面,主张宽缓明确,他坚决反对像秦朝那样实行严刑酷法,把人民当作鱼肉来宰割,但同时又坚决主张明正典刑,反对循私枉法。

贞观时期可说达到了“司法独立”,法官判案不须遵循当政者的意旨,即使是皇帝也必须遵守律令。依据贞观末年掌管司法的大理寺报告:狱中只有囚犯五十多人,其中被判死刑的才两人。尚有许多在狱中表现良好的囚犯,可特话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

为了管理国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法律上的进步,才能够给政府管理提供可行的方案,才能使官员以法办事,社会才会安定。

6、其他方面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种种的成就难道我们不该感谢我们的唐太宗吗?

古代的经济政策必考知识点

 

 (一)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1)原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表现:① 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② 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③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④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⑤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后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1)原因: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

  

(2)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而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西汉时,关中地方享有特殊地位。

  (4)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之后,扬州、益州等地成为了中央财政的主要支撑,也承受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

  (三)工商业的管理

  (1)秦:统一度量衡,秦律中的《均工律》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

  (2)汉:征收重税;盐铁官营;王莽时期推行加强工商业管理的经济政策,对一些经济活动实行管制。

  (3)明清:“海禁”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

  含义:①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下西洋)

  ②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③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户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1)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3)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五)禁奢侈

  (1)抑制奢侈、提倡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禁奢侈在某种意义上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2)效果不佳的原因:奢侈之风往往自上而下蔓延,由于贵族高官崇尚奢侈,民众效仿,而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对奢侈世风 的纠治,应当先“上行”而“下效,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对古书的篡改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

  对古书的篡改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对古书的篡改主要是在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  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