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政治回答我国大力开展援疆保护古籍等工作反映了什么?
必要性: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政府的职能、宗旨、原则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
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是共同富裕。意义:①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③有利于国防的巩固,边疆的安全;④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加强古籍保护,保护中华民族独特的 文化基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古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加大对珍贵古籍的保护力度,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 的继承和发展。
加强古籍保护工作,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文化发展责任的主动担当,有利于 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好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在1998年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正式提出了“非遗”概念并进行界定。2005年,我国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将“非遗”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进行保护。201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从立法的角度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保护。2010年,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笔者近期了解了多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拟针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传承和保护的建议。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传统医药文化的历史感
有研究者重点研究了截至2015年的54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其中包括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3个省级项目,传承区域位于贵州、重庆、云南、湖北、内蒙古、青海、甘肃、安徽、湖南、河南、天津、山西、浙江、北京、江苏、福建、深圳、上海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包括中医针灸(2项)、中医养生方法(2项)、中药炮制技艺(2项)、老字号传统中医药文化(2项)、中医诊疗方法(8项)、中医传统制剂方法(12项)和少数民族医药(26项)7个大类。其中少数民族医药类项目涉及8个少数民族,包括傣族(2项)、彝族(1项)、藏族(4项)、苗族(3项)、瑶族(2项)、蒙古族(1l项)、土家族(1项)、畲族(2项)。
从传承时间上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时间在l00~1000年间,主要集中在100~200年间;传承代数在2~40代间,大多数在4~6代之间。如山西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从南宋时期传承至今已有800余年,到现在已经传承29代;上海何氏医学传承也有29代。这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比较长的历史,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要求,体现了传统医药文化的历史感。
从传承发展方式上看,我国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方式主要延续传统的师徒授受和家族相传两种方式,而现代院校教育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方式。
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情况有较大差别,大多数项目设有专门的保护机构、保护人员和传习场所。一些保护单位已采取建立档案或清单、举办传习活动、商标注册、申请专利、设立研究课题及举办宣传教育活动等措施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存在问题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保护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愈来愈重要和迫切。目前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对项目和传承人的资金扶持不足。二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传统的师徒授受和家族相传方式进行传承,一些项目传承群体过小,传承人老龄化,传承前景堪忧。三是受市场发展和经济观念的冲击,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知识产权保护不利,或者对非遗项目的诊疗技术出现不当占有或利用,各保护单位在运用法律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面仍有不足。四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状况堪忧,传播方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受益面较小,亟待加强传播。五是保护项目各地发展不均、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等,尚需加强政策体系和社会支持。
明确“非遗”保护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传承保护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的瑰宝,我们既不能将其束之高阁,也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因此,对其开展行之有效的保护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新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
一、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申报。
笔者接触了许多优秀的民间中医,了解到散落在民间的特色疗法非常丰富,为了让更多传统中药制剂、疗法和优秀的传承人能够更好地为国民健康服务,亟待加强民间医药的调查和传承工作,整理申报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策上扶持倾斜,改革准入制度,以加强对这些项目的继承、保护和利用。
二、加大经费投入,构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加强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代表性。雄厚的资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坚实保证,无论传承人的培养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利用和宣传推广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加强专项保护基金和传承人基金的投入迫在眉睫,需要构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
笔者认为,构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首先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要有专门的法律界人士的参与,明确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建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专门制度。
其次,要建立合理的针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效果评价体系。如有研究者针对广东省中医药非遗传承和保护现状,探索构建广东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评价体系,为广东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价提供科学、具有现实使用意义的参考,值得借鉴参考。
第三,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的管理,各保护单位应积极整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编制档案和清单等方式细化保护内容, 将保护落到实处。
要让传承人和民众理解非遗保护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有研究者提出: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和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治疗观、用药观、制药观等。文化内涵以及生命疾病观等属于“道”的层面;而针对项目的具体构成要素,则属于“术”的层面。要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及其传承团队的支持和宣传,让他们和民众都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并非只针对技术,而首先是保护理念和思想,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原则。
三、建立专业队伍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指导,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专家学者在把握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技术要素、传播与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可以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全方位指导,可以有效帮助传承人开展整理立档、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要理解“传”的实质和原则,传是要无条件地记录、保护、保存,尽最大可能,变不自觉、无意识为自觉、有意识地延长和延续非遗项目内涵和要素,而不必考虑其利用和发展;“承”地实质和原则则是继承、发扬、延续、转换与创新,取其精华,通过比较,兼收并蓄,本土优先;应用上注重效果,实现创造性转换。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广度和力度
传播是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 能够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我们要认识到,应增强传播意识,整理规范传播内容,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多渠道传播文化遗产。同时还应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纳入中医学科建设,注重对各层面的非遗项目的文化和学术继承,培养专业人才,助力中医药学科发展。
有些项目的传承和创新方法值得总结借鉴,如针对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中医+”系统、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方法,从医疗服务、学术研究、技术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产业创新等六方面,走上传承与创新之路。
对中医人和非遗传承人来说,让中医药走近民众、走向世界,“非遗”是非常重要的介质和桥梁,如何向民众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特别需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中医药故事,但究竟该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才有好效果,充分发挥“非遗”的作用,大有可为。(梁凤霞)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又称天人合德或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素问·脉要精微论》:与天地如一。
《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医原》: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
二、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着眼点始终在人,古代医家每在危急重症时候并不是一味着眼在疾病,多是采取「留人治病」的思路,这就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本草备要》:言之可贵而足以垂后者,必性命之文也,其次则经济之文也。
《医学真传》: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憾者也。
三、治未病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中包括两层含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古代中医经典指出预防思想高于疾病治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前一条阐释的是未病先防,后一条则属于既病防变。
四、致中和
中医的「致中和」来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强调「勿太过与不及」,《内经》中也多次提到治病和养生都要「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外经微言·补泻阴阳篇》: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
《素问经注节解》:饮食之味,贵于和平,然其性实有寒热之殊,偏于寒则凝滞闭涩,偏于热则炎烈焦枯。
五、医乃仁术
医乃仁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医者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医生应当对病人有关怀、爱护、同情之心。
《本草纲目》: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言医》: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
《医灯续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六、大医精诚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写《大医精诚》以启迪后人。「精」指中医的医道精微,要勤求古训,追求高层次的医术;「诚」是医德修养的一种境界,要求心怀至诚,虚怀若谷,在治学、诊疗、处世等方面要摒除妄言和弄虚作假。
《千金要方》: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医学集成》: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医学源流论》:医者能正其心术,虽学不足,犹不至于害人。况果能虚心笃学,则学日进,学日进则治必愈。
《医学心悟》: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
1、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无论它们最初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先进的还是反动的,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这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它们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重大。
4、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文物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在对外交流,保护旅游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首先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文化遗产认识到他的历史继承性认识到其历史的重大战略意义,正是他的社会价值(2)其次要辩证的看待文化遗产,既要吸取其合理的价值与优点又要剔出其缺点,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对待文化遗产(3)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其独特的旅游价值一直被历来的国家所重视,对待具有可行的文化遗产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要积极保护维护他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价值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唐祖宣,第二届国医大师,从医60余年,对诊治周围血管病的研究造诣颇深,曾研制治疗血栓病药物。
中医药是祖先基于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总结出的一套防病治病的经验,有其独特的体系。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如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对治疗病因复杂,多脏腑病患的慢性病具有明显优势。中医和中药不能分家,在这其中,治疗以中药为主,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疗法,包括按摩、拔火罐、针灸等等。
中医包括各家学说,师傅也不止一个。革命时期,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现在的体制很好,有专门的医学院校负责培养中医药人才。除了院校教育,中医药的传承还包括师承教育,两种方式都有其重要性。
中医药人才培养要遵循一个重要规律——师承。中医药师承教育目前仅限于专项层面,接受教育的人员数量较少、覆盖面不广,今后应逐步将师承教育经历纳入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审条件。
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工作,可以通过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利用,制定完善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规范,建立和完善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中医理论体系,提升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和产品研发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医理论的广泛应用;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方法 探索 ,深刻理解中医理论构建模式和方法学特点,广泛吸纳和借鉴现代科学方法与技术, 探索 建立适合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方法,逐步形成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方法学体系和评价体系。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赵琳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他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
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他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运用政治回答我国大力开展援疆保护古籍等工作反映了什么?
本文2023-10-12 02:12: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