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典籍中的中国》中的宋应星留着辫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为什么《典籍中的中国》中的宋应星留着辫子?,第1张

宋应星一生跨越明清两代,晚年留辫子无可争议。

宋应星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卒于(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此时是清顺治十八年),还有一种说法,卒于永历二十年(1666年,此时是清康熙五年)。由此可以说明,宋应星在清代至少生活了20年。

在那个留发不留头的年月,想要活命唯有剃头,即便一百个不情愿也没辙。不过,也非绝对,还是有两种方式可以留住头发的。一是出家做道士,八大山人朱耷就是这么干的;二是一死了之。

对于宋应星,并没有任何记载他晚年出家,反而记载了清政府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都被他拒绝的事情。没有出家,在清代生活了20年,不剃头的可能性不大。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里的宋应星正是他晚年的形象。此时不再做官的他,回到江西老家开设学堂,著书立论,不问世事。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节目中的宋应星虽然剃了头,但穿的还是汉人的服饰。这点是符合“剃发易服”时间先后的——剃发早,易服略晚。

事实上,《典籍里的中国》只是一档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没什么两样,免不了演绎和虚构的成分。我们知道古代有位科学家叫宋应星,知道他写了一本影响后世的著作《天工开物》,这远比辩论他的头发有意义的多。

        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今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他们二人有何成就?

       宋应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科学家,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生产业的一部著作《天工开物》,更是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全书一共三卷,主要讲述了农业、手工业、机械、兵器、火药、矿采等生产技术,这本书中作者宋应星强调的就是“人类要和自然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的理论,更多的结合唯物主义,告诉人们要想生活下去我们就需要五谷养活自己,才能长久生存,而五谷是需要靠人类去种植的。在《天工开物》的第一章就是“乃粒”(谷物的意思),开篇便是记载这关于稻谷的育种、栽培方法。还有关于谷物的灾害防治等等,可以说是记载得十分详细,面面俱到,对于后世水稻品种的研究开发提供了许多科学见解和理论根据。、

       袁隆平被称作中国杂交水稻子父,更是有“米神”、“当代神农”的称号,1968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战略设想,1996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本研究成功投入了生产应用。在袁隆平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实现到亩产700公斤到800公斤的目标,后期更是致力于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研究中。

        杂交水稻的研发成功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76-2005年,全国种植面积增产稻谷45亿多吨,杂交水稻的成功,袁隆平先生功不可没,先后获得了迄今唯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年逾90的袁隆平还在坚持科研,在国际上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宋应星和袁隆平虽然相隔了300多年,但是他们都通过一粒种子找到了造福全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在《典籍里的中国》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穿越时空来了一次”握手“令人热泪盈眶,致敬!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为什么《典籍中的中国》中的宋应星留着辫子?

宋应星一生跨越明清两代,晚年留辫子无可争议。宋应星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卒于(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此时是清顺治十八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