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的结构
岳上下结构。
岳(拼音:yuè)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说文解字》小篆 ,另有学者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岳本义指高大的山,后来成为“五岳”的专称。又指对妻子父母的称呼。岳也是姓氏用字。
《说文解字》无“岳”字,有“岳”字。对于“岳”字,许慎先指出“五岳”的名称,然后分析字形。“从山狱声”,说明“岳”字为形声字。
有人认为,“岳”字的声符“狱”也有表意作用。古代牢狱的围墙又高又厚,以免犯人越狱逃跑。秦汉之际,狱字已有牢狱义。
住在大山区的人,周围都是高山环绕,像在牢狱中一样。以字用狱作声符,取其周围高大像狱之意。“岳”字产生以后,成了古籍中的常用字,比岳字出现的频率高得多。
许慎并没有明确这些山成为岳的原因,不过列举了一个很重要的重文,即图5。这一重文由两部分构成,下为山,上为两座相连的山脉,较为形象地描写了“岳”的特点,可谓山外有山。其实,《说文解字》中的这一重文与甲骨文“岳”一脉相承。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据图A释为“岳”,并解释为:“象山岳层峦叠嶂之形,为岳之初文。殷人视山大川为神祇,予以隆重的祭祀。”应该说,甲骨文“岳”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山岳的高峻。
现代通用汉字“岳”由两部分组成,上为丘,下为山。“山”的作用不言而喻。“丘”的古字形像两座小山。
可见,“岳”字的现代简体字、许慎的重文和甲骨文三者的构形颇有同工之妙,即都是在山的上方添加山,表示“山岳层峦叠嶂”之义。《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岳”为正体字,“岳”字被作为异体淘汰。
基本字义
”前”(拼音:qiá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表方位的“前”本作“歬”,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古字形像坐着船前行。“前”大约产生于战国后期,本义指剪刀或用剪刀剪断。古籍中常借“前”来表示“前进”,剪刀的意思就造“剪”字表示。
“前”的基本义是向面对的方向运动,引申为物体的正面。从空间顺序讲,前又由向前端运动引申为位置次序靠前的,还引申为前面未到的。从时间顺序讲,运动在前(方位)的,往往是行为发生较早的,时间次序在前的。
前字开头的诗词
《漫兴一首》郭翼 • 明
前月海寇入郡郭,病里移家愁杀人。
桃花野屋苦多雨,杨柳清江无好春。
谁似庞公居陇亩,自惭杜老在风尘。
草堂梦寐惊相见,把酒论诗月色新。
《寄张元夫》薛涛 • 唐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自讼》李复 • 宋
前善后随非,失于任私意。
短长莫可欺,明者未免蔽。
改过心每惮,责人夫何易。
芸苗舍己田,无获亦蹈厉。
《夜闻谢太史诵李杜诗》高启 • 明
前歌《蜀道难》,后歌《逼仄行》。
商声激烈出破屋,林鸟夜起邻人惊。
我愁寂寞正欲眠,听此起坐心茫然。
高歌隔舍与相和,双泪迸落青灯前。
李供奉,杜拾遗,当时流落俱堪悲。
严公欲杀力士怒,白首江海长忧饥。
二子高才且如此,君今与我将何为?
《宴桃源》白居易 • 唐
前度小花静院,
不比寻常时见。
见了又还休,
愁却等闲分散。
肠断,肠断,
记取钗横鬓乱。
《鲁少卿挽词》楼钥 • 宋
前辈风流泯,灵光独岿然。
指囷推甲簇,跪履记丁年。
有子伤埋璧,惟翁亦蜕蝉。
功名虽已矣,千载尚遗编。
《汝州王制待以长篇劝予复饮酒因谢之》梅尧臣 • 宋
前因饮酒多,乃苦伤营卫。
呕血逾数升,几不成病肺。
上念父母老,下念妻儿稚。
不死常抱痾,於身宁自贵。
樊子来劝我,止饮良有谓。
公复遗我诗,责我词甚毅。
指以年齿衰,非酒何养气。
春饮景可乐,夏饮暑可避。
秋饮心忘愁,冬饮暖胜被。
醉歌人不怪,醉言人不忌。
在酒功实多,止酒酒何罪。
假如寿九十,今子已半世。
不饮徒自苦,未必止为利。
胡汨妄与真,恐乖达者意。
屈原吟泽畔,方悟独醒累。
子居今之时,安免人病议。
是以告子勤,子守亦词计。
我读才一过,不觉颜起愧。
自兹愿少饮,但不使疾炽。
书此以谢公,公言诚有味。
《春景》吕徽之 • 宋
前溪冻解绿生波,好雨催花向晓过。
宿酒未醒眠未起,半窗红日鸟声多。
《沁园春 送吴此民江州教本任瓜洲官,前长景》张野 • 元
前日庐山,今日庐山,岂偶然哉。喜青衫旧梦,轻车熟路,白云清兴,翠壁丹崖。石镜光寒,香炉烟暧,晴雪飞空玉峡开。天公意,欲先生健笔,洗尽尘埃。三年握手金台。任意气、相期隘九垓。恨征帆缥缈,秋风南浦,书灯冷落,夜雨西斋。莲社香中,琵琶亭上,我念京尘无好怀。君须记,怕雁回时节,早寄诗来。
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习惯上指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简帛文字或战国文字)和小篆;狭义的古文字不包括小篆在内。今文字,一般指隶书和楷书两个阶段。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古文字阶段从商代中期一直到秦汉之际,今文字阶段则从汉代隶书以后一直到今天。就现有资料来看,汉字在殷商王朝中后期已经是自成体系的文字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书体的角度来看,依次可分为四种具体的形态,即: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这种书体的演变,是就字的笔划形态而言的,当然也涉及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笔划形态方面的演变是最明显的,而形体结构方面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
(一)大篆大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凡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以前汉字的书体形态都可以叫大篆。本文所用大篆的概念,就是广义的大篆。狭义的大篆,材料有三:一是指《史籀篇》十五篇里所收的文字,又叫籀文,据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史籀篇》今已亡佚,其字大多收在许慎《说文解字》重文里。(可参阅王国维《史籀篇疏证》。)二是指以石鼓文为代表的一种字体。石鼓文是指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十个石鼓上刻有十首古诗,是歌颂君主田猎生活的四言诗。原来有600多个字,由于年代久远,辗转搬迁,几乎剥蚀殆尽,现在只剩下300多个字了。三是宋代发现的三种“诅楚文”,也是大篆的代表字体。一般认为,这些是春秋战国之际西方秦国文字的代表。狭义的大篆讲究字体的匀称规矩,字体端庄凝重,完全线条化,字形结构比较繁复。
广义的大篆,按照书写材料又可分为1、甲骨文,2、金文,3、简帛文字三种。
1、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龟甲兽骨上所刻的文字其内容大多是关于占卜的,因此又叫甲骨卜辞。甲骨文出土于商代故都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竹书纪年》所谓“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说的就是此处。甲骨文从殷商中后期殷高宗武丁时期一直使用到殷商灭亡,约当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主要在殷商中后期。所以,甲骨文可看作是殷商中后期文字的代表。不过,在周原也出土了一些西周初期的甲骨文,但字数极少。
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数量有4000来个,迄今已认识的大约近2000个左右,其余不认识的约占一半,大多是一些古代氏族名、人名或地名。甲骨文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字,它的构成方式相当完备,即汉代人所总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式全都具备。特别是后期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0%左右,说明汉字向表音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文字记录语言、表现语言的基本性质。
甲骨文的基本特点,一是象形意味很浓,写字就象是画画,但也已经线条化。二是笔画较纤细,且圆笔少而直笔多。这是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很不容易。三是异体较多,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乃至多种写法,但直接表现字义的基本部分是不可少的。
2、金文。无论是古代文献传说,还是考古发掘,都证明我国从夏王朝时期就已有青铜器了。到殷商王朝的中期,青铜器上开始出现极少的文字,这就是早期的金文。所谓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秦汉以前的人把铜叫做金,所以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古人又把铜称为吉金,因此金文又称为吉金文,如罗振玉编的金文著作就叫做《三代吉金文存》。该书实际只收了殷商和周二代的金文。人们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为款识。《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颜师古注曰:“款,刻也;识,记也。”就是说,刻的文字叫款,写的文字叫识。识,记也。又由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商周时期的钟鼎,是宗庙里祭祀用的,古代称为彝器(彝,常也),故金文又称为彝器文字。说法不同,其实是一回事。青铜器上的金文文辞习惯上称为铭文。西周时最长的铭文是毛公鼎铭文,有497个字之多,可谓洋洋大观。
金文从商代中期开始出现,到西周时就成为当时通行的主要文字了,一直沿用至战国末年。甲骨文和金文是就书写材料而言的,它们是同一系统的文字,在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同时并用。后来,金文完全取代甲骨文,成为西周时期文字的代表。就现有材料来看,商代早期金文的某些写法,甚至比甲骨文还要早,其象形意味更浓厚。
金文也有4000来个,与甲骨文并不完全一致。目前已认识的有一半左右。金文的特点与甲骨文也大抵相似,但也并不完全相同。早期的金文象形意味很浓,商代晚期开始线条化,西周以后则完全线条化。金文的异体字同样很多,但组成文字的基本部分则是不可缺少的。由于金文是先用毛笔书写在蜡模子上的,所以笔画多笔锋和捺笔,字体结构也潇洒大方,雄浑有力,且有圆弧笔。金文的象形意味比甲骨文还浓烈,与金文先写后铸有直接的关系。
3、简帛文字。简,指竹简,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帛,指布帛,也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简帛文字,就是指书写在竹简和布帛上的文字。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普遍使用,也叫六国古文。最早发现竹简上写字的是在汉代,也就是鲁恭王坏孔子宅所得到的壁中书。其次是在晋武帝太康年间,盗发汲郡魏安釐王冢,得竹简十数车,其中有《逸周书》和《穆天子传》等先秦古籍。20世纪30年代后期,又在长沙子弹库一古墓中发现了帛书。帛书的中间写字,周边绘有神话故事的彩色图案。以后又陆续出土不少秦汉时期的竹简和帛画,如长沙马王汉墓出土帛书《周易》,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古本《老子》,近年在湖南里耶出土的大批秦简,都是极珍贵的文物。
简帛文字的书体很是不一,有些近似小篆,有些篆法近于奇古,更有似蝌蚪,因有蝌蚪文之称。简帛文字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的文字。经过整理,已发掘的简帛文字大约有1900多个。这种简帛文字与在西北居延、敦煌等地出土的用隶书写的汉简不同。
(二)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春秋战国之际,周王室的统治力量衰微,出现了“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许慎《说文解字叙》)在这种情况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整理规范文字的工作。作为一项文化事业,这是进步的,值得肯定的伟大举措。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9353个,比起金文来说大大增加了,表明当时的社会生活已极大地丰富。小篆主要通行于秦汉之际。不过,在当时另一种字体——隶书也已形成。
书签的结构是:书(独体结构)签(上下结构)。
书签的结构是:书(独体结构)签(上下结构)。拼音是:shūqiān。注音是:ㄕㄨㄑ一ㄢ。
书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书签shūqiān。(1)为标志阅读到什么地方而夹在书里的小片儿。(2)书皮上标有书名的纸或绢的条儿。
二、引证解释
⒈见“书_”。亦作“书签”。⒉悬于卷轴一端或贴于封面的署有书名的竹、牙片,纸或绢条。引唐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之二:“笔架_窗雨,书_映隙曛。”清唐孙华《笔床》诗:“湘竹离离欲作堆,书_砚匣自追陪。”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然而第一叶及书签,却总得请书家一挥。”⒊指代书籍。引唐李商隐《哭刘司户》诗之一:“酒瓮凝_桂,书_冷旧芸。”清黄景仁《八月十四夜偕华峰放舟城东》诗:“忽闻华_大呼至,排_倾几翻书_。”黄质《贵池坞渡湖北埕古松歌》:“书签画轴纷披久,凉阴__风生肘。”⒋夹在书里,作为阅读进度标记的小薄片。多用纸或赛璐珞等制成。引茅盾《陀螺》三:“那册天天被五**捧进捧出的日本书的美术书签似乎老是停在原地位,不曾移动半步。”
三、国语词典
夹在书里,作为阅读进度标识的卡片。
四、网络解释
书签(书籍术语)用作题写书名的,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关于书签的诗词
《疏懒·妨人做乐屏书签》《西隐观·书签无复梁萧统》《渔家傲·绕榻书签兼画帧》
关于书签的诗句
城中坏屋书签碧微雨映书签书签映隙曛
关于书签的成语
书生气万签插架书呆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牙签锦轴牙签犀轴掉书袋牙签玉轴牙签万轴
关于书签的词语
求签问卜牙签锦轴白面书郎书生气掉书袋万签插架牙签玉轴书呆子牙签犀轴五车书
关于书签的造句
1、一个有小格格手机防尘塞,另一个就出皇上皇后的书签。
2、在我离开时,雪已经化了。无法忘记在这里搜集的一枚又一枚落日,如书签夹进记忆。愿思念与春日渐深。
3、秋就是一个多思的季节,牵系着想你的心灵。窗前风干的落叶是记忆的书签,是整个秋天的精美收藏,我沉醉在诗的意境里,把对你重阳的祝福埋藏在心灵深处!
4、附近在七层楼工作的工人都探出大窗户观看奥巴马给一个嘉宾的书签名,在纪念碑的下面放了一个花圈。
5、有没有那么一张书签停止那一天,最单纯的笑脸和最美那一年,书包里面装满了蛋糕和汽水,双眼只有无猜和无邪让我们无法无天。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书签的详细信息
岳的结构
本文2023-10-12 02:57: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2656.html